岭南传统镬耳屋建筑形态及保护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9 点击:

李 游,邢亚龙

(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澳门 999078)

由于地处中国最南端,岭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河流众多,水源丰富。镬耳屋汇聚了历代建筑匠师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根据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巧妙地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水学,再加以精巧的雕刻技术和绘画艺术,成就了一座又一座集观赏与实用于一身的特色建筑。岭南民间璀璨的艺术和典故,成为了岭南建筑的文化元素,体现在了镬耳屋中,使其成为了众多建筑风格里极具辨识度的符号。作为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镬耳屋的建筑结构和艺术体系显然早已成熟,然而一直以来却少有系统的研究和记录,更不用说其内部的建筑细节。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整合并分析镬耳屋的建筑形态与文化,探讨在当代城市发展中应如何正确传承和保护岭南传统镬耳屋建筑[1-3]。

1.1 传统民居的定义

结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民居其实是民间建造的,非官式的居住建筑[4],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各个地区的传统民居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地区历史发展的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在众多的传统民居中,镬耳屋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及文化内涵成为岭南建筑的一道绮丽的风景。

1.2 镬耳屋结构布局与特征

因为岭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多雨,故镬耳屋的入口通常设置在侧面,既能抵挡风雨又可以让空气流通,而天井两侧的房屋都会打通,檐廊相间,虚实相生。内部结构则是根据北方合院演变而来的“三间两廊”格式,“三间”是指内部一排的三间房屋格局,“两廊”则是指天井两旁的房屋格局。其中内部三间房屋的两边房是卧室,中间的位置则是厅堂,厅堂前的天井两旁的房屋则一般用作厨房或杂物间。

镬,在古代指的是一种大铁锅。“镬耳屋”因其侧面的山墙形状酷似镬耳(即锅耳),故称“镬耳屋”。镬耳墙的形状据说是仿自古代官员的官帽,最大的建筑特点是瓦顶上建造的龙船脊。“镬耳屋”一般用砖木做建材,青砖(麻石)砌墙,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地方。建筑两侧高耸的镬耳墙不仅可以抵挡风雨来袭,顺势让风流入门窗,使室内在炎热的夏天能达到降温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防火隔热。镬耳屋门前的石柱上一般都刻有花草和人物,内壁上则绘有一些彩画。

1.3 镬耳屋建筑文化

建筑无疑是符号中的符号,是凝固的历史见证,也是生动的文化书写[5]。镬耳屋正是岭南地区传统地域文化的历史遗留珍宝,其建筑并不是单纯的简单物理空间建造,而是包含了广府文化独有的价值内涵,镬耳屋的文化隐喻可以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1)自我定位:据说镬耳墙的形状仿自古时候的官帽,所以只有当时的官员和身份高贵的人家才可以住在镬耳屋,逐渐衍生了一种尊贵、荣华的现实隐喻,象征着事事顺心、如意,体现了居住镬耳屋人家的优越感和满足感。

2)地位再现:布迪厄符号权力又相当于符号暴力,它是一种构建现实的权力,依赖于普遍共识,但其实它是一种误识,相当于马克思主义中意识形态的虚假意识,是得到普遍认同的软暴力。而镬耳屋呈现的身份地位正是布迪厄符号权力的体现,是传统等级制度的深层次隐喻。

3)身份识别:镬耳墙上雕刻的花纹(龙、鳌、水草等)和龙船脊巧妙避开了僭越皇权的政治风险,又象征着家族身份的尊贵,是对自我到社会到自然这三者关系的符号整合,具有识别性的功能。

4)心理激励:镬耳屋的建筑群以青石板铺路,层递而上,意为“步步高升,青云直上”,表达了祖先对子孙后代的期望。镬耳屋同时也体现了建造者的思想结构,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例如佛山三水的大旗头古村落,文房四宝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对祖先敬拜的具象表达,更是对后代子孙耕读传家、光宗耀祖的心理激励。

2.1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为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于光绪年间所建,是粤中地区镬耳屋建筑群规模最大的古村,总占地面积52 000 m2,其中古建筑群占地14 000 m2。该村200多座镬耳屋呈梳式布局,坐西向东,连片而立,五座祠堂和家庙在前列,府第、民居、文塔、晒坪、广场和池塘兼备,内部布局为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结构,外部则是硬山顶镬耳式封火山墙。百年古榕旁建的笔形文塔与塔下方石对面是一大片池塘与晒坪,这四个元素共同组成了寓意“文房四宝”的巧妙景观。现存祠堂、府第建筑5座以及民居40多间。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是建筑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学者用作我国古代农业聚落文化和广东文化地理实例研究的重要地区[6]。2002年广东省政府公布大旗头村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首批1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04年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以下几点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态特征:

1)结构特点:大旗头村民居均采用“三间两廊”式的岭南地区经典结构,大门通常不在正面,而是在侧面旁开,进入房屋内部首先中间是天井,天井两侧是厨房及行廊,再深入内部中间的厅堂有一木屏风分隔内室与外室,木屏风前有简易神龛,用于供祭祖先,天井四周墙面的砖雕上作有“天官赐福”的字样。正房在厅堂两边,卧床上方有阁楼,一般用来放置杂物(见图1)。

2)麻石墙:大旗头村古建筑群虽然整体格局统一,但墙体的构造却大不相同,仔细观察能够发现每座建筑墙体的下方都铺砌了高低不一的麻石墙,而墙脚的高低实际上关系着古建筑主人的贫富等级,麻石墙脚越高且墙上刻有石雕(如图2所示)的则代表这户主人在当时身份地位较高,这也凸显了古代人们非常注重的阶级观念。

3)“金钱眼”:在众多建筑间的小巷道上,每隔一段路就会看到房屋的墙边底下有一些像钱币一样的洞口,那就是“金钱眼”排水口(见图3)。雨季来临之时,水会沿着巷道进入洞中,洞内设计有暗渠,水会通过暗渠最终汇入到村前的池塘。大旗头村修建百余年来从未发生过暴雨积水浸村的事件,正是得益于这既科学又美观的排水系统。之所以称之为“金钱眼”是因为从正面望去酷似古代铜板,同时也代表了古时候人们对财富的向往。

4)排水系统:大旗头古村的池塘不仅仅有象征意义,在建筑群中,还担任着重要的角色——集纳村中雨水,村中地基微微倾斜,房屋统一坐西向东,每当大雨来临时,屋檐上的雨水落在天井区域的自渗井里,然后由高向低泻入暗渠,最终全部汇集到池塘中。大旗头古村的天井小巷全部用条石(如图4所示)铺砌,这样清理下水道时更为方便。

5)防火防盗设施:整个村落墙体厚达半米多,外层是青砖,里面夹有铁板(铁枝)和厚达30多厘米的麻石板,在文革前期,曾经有人试图毁村,但发现屋宇十分难拆,只能望而兴叹。古村内布满机关,防盗设施完备,其中包含高高的石脚、2 m多的气窗、低窗口镶嵌铁条、形似现代设计的防盗网(见图5)。具有两层屋檐是每一间屋宇的标配,即便贼盗破顶闯入,都要比常规的房屋花多一倍的力气。大旗头古村被分为四条直巷,巷口处都曾设有铁闸,如遇突发或紧急事件时会同时落下,届时整个村就同堡垒一般。而村内各个楼宇间有天桥相通,巷内四通八达,不熟悉的外来客进村如同踏入迷宫。硬山顶镬耳式封风火墙的墙体高出屋顶,可有效防止火势蔓延。这种墙在广东俗称“鳌鱼墙”,厚厚的麻条石墙象征旧时官帽的两耳,故引申为“独占鳌头”的意思,古时仅有功名在身的人方有资格使用,后在珠三角民居中广泛采纳。

2.2 广州花都资政大夫祠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水仙古庙),是徐氏家族为炫耀皇恩而在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1865年)建造的,是目前广州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1999年资政大夫祠建筑群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批准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坐南朝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荷塘后有庭院和观鱼池,总占地面积1.8万m2。采用抬梁柱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俗称“镬耳”)。总体结构是以“三列三进六廊”进行布设,有青云巷相隔在每座单体建筑之间,纵深80 m。主体建筑占0.6万 m2,共有大小12座建筑,整体布局严谨,纵横规整,气势雄伟,厅堂轩昂,庭院幽雅,古树参天,皇帝圣旨高悬牌坊之上。厅堂内外砖、石雕、木雕、灰塑、陶塑、壁画活灵活现,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艺术建筑。

2.3 广州增城坑贝古村落

坑贝村建成至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是南宋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崔与之的故乡。村内至今仍保存着大型且完整的镬耳屋建筑群,整体布局保存较为完好,且具有岭南民居与客家民居相结合的古建筑群,于2000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3.1 传统地域建筑存在的意义

相较于城市飞速蓬勃的发展,传统建筑则是历史为我们留下的一种资源,在历史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传统建筑是建造者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与人类文明相结合作出的无数次独特选择而最终形成的,可以说是每座城市独有的“生命印记”。正是这些地域独有的特征积累才能使人们区分不同城市的文明。但近些年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城市改造使得传统建筑逐渐被统一的现代建筑取代。从历史长河中走来,这些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无疑是我们珍贵的文化财富,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在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提升科技与技术的发展,也要吸收古老建筑中有价值的部分,走出中国特色建筑之路,让中国古建筑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3.2 进行岭南镬耳屋的宣传与体验

针对镬耳屋的宣传与体验,结合前文提出以下两点方法:

1)科学合理的组织当地居民参与制定传统民居的保护规划之中,鼓励其自发的举办节事活动,辅以政府的支持去推进项目的落实。例如日本就对当地的传统民居保护非常重视,除了政府的支持以外,当地居民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制定相关的保护规划和策划一系列宣传活动,如此一来既让传统民居文化得到传承和普及,又能扩大传统民居文化的影响力,甚至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2)把控旅游业发展建设,提升游客体验。旅游业是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区的支柱产业,一方面可以起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带动了地方产业振兴,同时还提高了地区知名度。在现有的镬耳屋资源下,尽可能做到利用最大化,在几个古村落保护区之中,大旗头村的古建筑旅游产业发展是相对较好的,园区内设有地图指引、音频导览、详细介绍等供游客体验,但仍有许多可以改进优化的地方。例如古村落的范围界限较为模糊,园内可以规划一个完整的导赏线路,增加建筑内部和细部的游览规划和介绍,另外古村落周围有许多果园、农家乐等资源,可以共同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以增加客流量和游赏的趣味性。

3.3 现代建筑设计在传承中发展传统文化

对于现代新建的民居我们可以引导设计思路,在传承中有所创新,让新建筑并不只是停留在对传统建筑肤浅的模仿阶段,使其能成为深厚文化的延伸,富有底蕴。由于历史原因,许多镬耳屋的外貌都有不同程度的损耗,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后再进行科学的修复和复原。在注重老建筑保护的同时,新建筑要与老建筑划分明确,在充分运用传统装饰的元素下利用好新材料的优势,这样才能建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化功能的建筑。佛山三水当地的现代建筑就融入了许多镬耳屋的图形元素,如天桥(见图6)、路灯(见图7)、车站(见图8)、公园宣传栏(如图9所示)等。这有效的提升了当地整体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岭南镬耳屋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7-9]。

文章简单阐述了中国传统地域建筑存在的意义,详细分析了岭南镬耳屋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实地考察了三地典型岭南镬耳屋传统民居建筑,提出了一些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如何利用传统民居的建筑功能特性,对延续传统民居至关重要,如何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同时,又能让当地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是值得我们持续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岭南民居建筑 岭南荔枝红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客家文博(2022年1期)2022-08-22民居智库中华民居(2022年2期)2022-07-16——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中华书画家(2022年4期)2022-04-21民居摄影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民居书画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独特而伟大的建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6期)2015-11-24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China Pictorial(2014年7期)2014-09-11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雕塑(1999年3期)1999-06-23推荐访问:岭南 形态 传统
上一篇:无铅焊料热风整平印制板可焊性失效研究
下一篇:真菌毒素物理降解的研究进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