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下央企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策略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8 点击:

葛 炜,王 欣,胡 娟,刘 伟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与中央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较为直接相关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俗称国家三大奖。在能源电力行业,获奖项目主要集中在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尤其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居多。

国家三大奖的侧重各有不同,自然科学奖主要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的重大科学发现;
技术发明奖主要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的重大技术发明;
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从以往的获奖条件和获奖项目来看,自然科学奖注重技术的前瞻性、理论性,强调数理基础研究,而中央企业更擅长应用技术创新,因此获奖集中在同级别的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看重技术突破,即原始创新,而科技进步奖更加强调技术应用,看重成果是否能够有效解决国家、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带来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从项目规模上看,技术发明奖侧重在某个单点技术的应用效果,科技进步奖则更具有系统性,体现的是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效果。

2017年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是近年来关于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最大的一次政策变化,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是由推荐制变为提名制。改革原来由国家行政部门下达推荐数量指标、再组织科技人员申请报奖、推荐单位筛选后再向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推荐的方式,实行由专家学者、学术组织机构、国家部门提名的方式。这一制度的变化使得2018年后的提名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根据国家奖励办统计显示,2020年三大奖提名受理数量达到1 801项,创历史新高(2017年三大奖受理项目数量仅为1 073项),国奖竞争愈发激烈,获奖项目的整体水平也就水涨船高。可以说这一改革是顺应国际主流的背靠背推荐方式。但在最初实行的几年内,仍然会是想获奖的人主动找有资格提名的专家学者或学术机构,毛遂自荐要求提名。因此,提名人对自荐人如何选择,如何把关,敢不敢坚持原则将是检验奖励制度变革效果的关键。此外,提名渠道的大幅度增加,提名者要具备的相应资格条件并承担推荐、答辩、异议答复等义务,以及负责核实相关提名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既打破了行政部门的推荐权垄断,同时也加大了提名者的诚信责任。

二是实行定标定额的评审制度。实行“定标”制,就是改变国家三大奖的一、二等奖推荐项目混合评审的方式,分别对一等奖、二等奖独立投票表决,使得提名一等奖的项目落选后不再降格为二等奖。这就需要申报者谨慎自评项目的获奖级别,减少了申报者的投机心理,客观上提升了申报项目的整体质量。实行“定额”制,改变现行奖励指标数由受理项目总数乘以授奖比例的计算办法,奖励数量上限封顶,明确规定三大奖总数由不超过400项减少到不超过300项,授奖比例约为15:25:60(自然奖45项、发明奖75项、进步奖180项)。科技进步奖的授奖比例被进一步调低,同时又伴随着提名制带来的候选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此消彼长,使得2018年、2019年科技进步奖的获奖率大幅下降,由2017年的28%下降到19%。从政策实施两年来的效果看,定标定额制精简了授奖数量,提升了获奖质量,强化了国家科技奖的严肃性和荣誉性。

三是将评奖活动的公开透明制度化。虽然过去在科技奖励评审过程中的一些环节也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公示,但并没有制度化。今后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增强奖励工作公开透明度。向全社会公开科技奖励政策、评审制度、评审流程和指标数量;
增加对知情同意证明等内容的公示;
对三大奖候选项目及其提名者实行全程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建立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制度进一步扩大了三大奖公示内容,增加了对第三方评价、完成人(单位)间合作关系等内容的公示。这一系列公开透明的常态化,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内部争议。

3.1 工作流程

国家三大奖的标准工作流程为:

提名→形式审查→网络初评→学科专业组会议评审→评审委员会评审→奖励委员会审定→报批→颁奖。

1)提名:每年11月底,由提名机构(提名人)向国家奖励办提出提名申请,提名材料报送截止日期一般为次年1月下旬。因此,申报者要和提名机构(提名人)提前做好充分沟通,由提名机构(提名人)进行材料把关,指导修改,公开公示等,最终推荐至国家奖励办。

2)形式审查:2-3月,国家奖励办组织申报项目形式审查(具体委托的审查机构保密),对通过形审的项目予以公示。形式审查的要点包括论文、专利等相关技术内容是否重复使用、项目应用是否满三年、发明奖前三完成人是否是专利发明人等。

3)网评:4月,从国奖专家库中筛选出专家,进行网评。根据历年情况看,网评的淘汰率一般在60%左右,通过网评的项目将进行学科专业组会评,由于网评环节专家数量众多、专家保密性强,此环节主要看项目的提名材料撰写是否过硬。因此,提名书的高质量撰写至关重要。

4)学科专业组会评:5-6月,会评形式一般为网络视频答辩,共21-23位会评专家,要求提名单位1名专家和4名项目完成人参加答辩。考虑到保密性,评审专家不露面。一般来说,专业组初评淘汰的项目数量约占网评通过总数的1/2。6-7月,对初评通过项目进行考察、处理异议。

5)评审委员会评审:8月,评审委员会评审为终评,该环节不通过比例相对前两环节较小。

3.2 提名渠道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2019年修订版中的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可由专家提名和单位提名两种方式,项目只能通过以上渠道提名,不受理自荐。

3.2.1 专家提名

具备提名资格的专家条件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上第一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以上第一完成人。

3.2.2 单位提名

省市、部委、中央军委科技委、社会力量设奖机构等具备单位提名资格。

图1 国奖评审进度计划

一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以及香港、澳门具备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提名资格。

二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部等;
国务院直属机构,如国家统计局、税务局等;
此外还包括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馆领馆。

三是社会科技类奖励的设奖者或承办机构,如电机工程协会、核能行业协会等。设奖机构需已连续开展3个周期(含)以上的奖励活动,近5年无违法违规记录和不良社会影响。

3.2.3 注意事项

1)根据目前的实际操作经验,除独立的专家提名外,通过省市或学会等渠道提名国家三大奖最好能遵照该渠道的流程获得相应认可,如计划从北京市进行国奖提名,若项目先期获得过北京市科技奖励,则将大大提高获得北京市提名的支持机会。因此,申报国奖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具备项目的硬核实力,也要多了解不同提名渠道的要求,按照相应的程序有针对性的准备,有利于完善项目材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由于历史原因,与能源相关的中石油、中石化央企具有直接提名资格,电力类央企均不具备直接提名国奖资格。

2)提名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应当于三年前完成整体技术应用。不同类型的成果的具体应用时间的界定不同,如以一个电厂的整体工程进行申报,需要以项目并网为应用起始的节点,而以一个关键设备进行申报,需要以设备开始应用作为起始节点。但对于一些特殊设备(如爆破阀、安全气囊等),可以从交付起作为起始时间。总之,具体的应用起始时间由项目申报单位具体把控,但必须要有足够充分的理由。

3)从评奖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出,网评和学科专业会评是决定成败的两个关键环节。根据以往经验,提名书的撰写质量在网评环节显得至关重要。由于同一评审组的专家专业领域跨度较大,需要提名材料写的通俗易懂、清晰明了。不同奖种,提名材料的撰写侧重点不同:自然科学奖注重基础研究工作的凝练,论文引用次数在自然科学奖评审组中是次重要的因素,而科技进步奖成果的总结中,最需要讲清楚关键技术创新点,基础研究工作仅作为理论支撑。

4.1 通过联合攻关共同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获得国奖的项目,一般都是技术创新影响并提升了国家层面战略、或对国民经济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的项目。由于学科的交叉性和研发投入巨大等原因,较少有一个单位能够独立完成一项重大成果获得国奖。因此,国奖成果的取得,需要在项目启动的初期就整合企业内部的技术实力、联合行业中的创新资源,明确各自的角色和分工,在申报奖项的时候作为确定贡献的主要依据。

4.2 加强与专家的沟通交流

与专家的沟通交流在组织报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定标制度的出台,使得项目单位需要准确客观判定项目推荐等级,因此需要专家予以把关,给出较为接近国奖评审标准的、考虑到历年报奖环境的推荐等级意见,进而有利于降低项目成果报奖失败风险;
二是评审专家能够较为准确客观的把控提名书的撰写要求和质量,对提名书的撰写提出修改完善建议;
三是请专家提前对项目进行评审把关,能使专家对项目的情况更加了解,印象更加深刻。因此,建议项目单位对于重大项目成果,随时与专家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及时听取专家意见。

4.3 注重成果申报的组织策划

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协作攻关、专业筹划和培育酝酿。越是重大的国家级科技项目,往往需要由集团统筹组织,协同攻关,上下一盘棋。在成果策划方面,也就越是需要有专门机构,开展国奖的顶层设计,做好成果树的梳理,协调好各方诉求,提前策划提名渠道,组织好重大科技成果的内部遴选。统筹策划有利于突出成果的重点和亮点,展现科技水平,提升集团整体创新形象。

总之,国家科技奖励的获得,不是企业创新的目的,但却是对一个单位或一个团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高度认可,是企业创新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谋事在前,步步为营,功底扎实,通力协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就能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进步奖科学技术专家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2年2期)2022-04-20致谢审稿专家计算机应用(2022年2期)2022-03-01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21年12期)2022-01-10《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4期)2021-09-06《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1期)2021-03-17287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四川党的建设(2019年7期)2019-04-232019年PALM展参展商产品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演艺科技(2019年8期)2019-03-30请叫我专家宠物世界·猫迷(2016年3期)2016-04-23专家面对面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5年3期)2015-07-07专家答疑家庭医学(2009年2期)2009-02-25推荐访问:导向 科学技术 申报
上一篇:基于PKI技术的安全接入平台中接入认证的研究
下一篇:毛线大改造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