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探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7 点击:

王 琦 何孟飞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

高等教育是造就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1]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健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资助方式,解决学生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学的现实问题。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以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发展循环模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它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现实问题和思想问题的新的教育方式。随着政策不断的落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时有发生,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重视诚信育人功能的发挥,探索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资助工作,教育引导家庭贫困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严重匮乏。为了缓解贫困学生的求学负担,人民助学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行,奠定了高等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基础。实施人民助学金制度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学生全面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以后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制度。改革开放后,人民奖学金制度正式开始实行,在此期间,助学金和奖学金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方式,助学金是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奖学金则是发挥着育人的激励作用,激励学生能够向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但是,随之而来助学金制度的弊端也逐步显现,随着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不仅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也滋生了部分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助学金的实行本义是为了解决贫困家庭上不起学的根本问题,由于它属于国家无偿资助,贫困生的认定需要学生自己申报家庭经济情况后组织评定,其后每年的资助名额都会先对之前获得助学金的学生进行复查,保留其贫困生的名额。这样,不仅滋生了这部分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也造成一些家庭不贫困的学生也想获得,因此,会使得一些学生通过伪造家庭经济真实情况申请助学金,违背了诚信做人的原则。1987年7月,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高校贷款上学制度开始正式实行。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关于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有关制度的通知》正式出台,标志着高校资助体系的初步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定位为无担保信用贷款,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和对困难学生的关心,相应地也要求申请贷款的学生要讲信用、做一个诚信的人。由此,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开始逐步向建立多样化资助政策方向发展。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为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各高校相继出台实施各项关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贷、助、奖、勤、减、免、补”为主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一体系开启了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另外与此相关配套文件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在资助工作中,高校不仅要关注资助、更要注重育人,对学生进行诚信知识教育,培养自觉的诚信意识。可见,学生讲求诚信是高校资助育人的应有之义。学生讲诚信是衡量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首要方式,在申请助学贷款时,均是无担保信用贷款,表现了国家对于学生的信任,更加表明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和道德品质。高校助学贷款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份诚信记录,很多学生在贷款时承诺会按时还贷,但是,贷款不还的事例时有发生,随着还款时间将至,有些高校的还款违约率超过百分之二十。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有些学生在毕业后,通过更换联系方式、拖欠贷款等方式,不按贷款合同约定偿还贷款,这些行为不仅给学校、银行带来了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自身以后的发展,同时学生的诚信意识不强、不按时还贷直接影响了银行放贷数额的缩减。同时,这些毕业生的失信行为也给真正贫困的学生带来影响,由于放贷缩减,使得他们无法依靠经济帮扶完成学业。由此可见,只有大学生保持着良好的诚信,才能使得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办教育必须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2],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只有打下充足基础,才能够促进教育事业良好的发展。大量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资助工作在国家扶贫政策基础上有序、公开推进的直接体现,对教育机会平等、公平提供了确切的经济保证。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不断出现学生诚信缺失问题,高校意识到不能仅注意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还必须进一步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完善资助育人各项措施。诚信是泱泱华夏、礼仪之邦的风范,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个人规范,是社会公德、职业美德的重要内容。诚信道德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3]。诚信教育在国家资助育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是否能够顺利运行,这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是密不可分的,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高校资助育人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还要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向品学兼优的方向发展,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提升,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而不立,只有诚信才有尊严,一个人不管学识多么渊博,诚信缺失就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大力扶持贫困生使他们顺利入学,得到急需的经济帮扶,顺利完成学业。诚信在高校资助育人中意义重大,是保证资助育人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石。但是,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却出现种种不诚信的行为,不仅损害了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声誉,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诚信严重缺失成为高校资助育人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资助育人制度尚不完善,认定机制尚不健全

高校资助政策是给那些家中经济基础差、比较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是国家无偿地为贫困学生提供帮助。资助育人过程是资助者与受助者有效联结的渠道,也是传递物质与精神的重要通道。受助资格评定的基础是学生的资助申请,评定的标准是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评定的依据是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各种证明材料[4]。学生困难补助申请的材料需要提供家庭经济情况和乡镇政府的贫困证明,高校学生贫困调查表证明材料获得方式简单,只要乡村镇一级的贫困证明、加盖公章的一纸文书即可,一方面,学生都是来自于各个地方,当地办理证明的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可能会使得有些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的学生靠人情关系获得证明。而在目前高校对于受助学生的认定程序中,由于每个地区的贫困程度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完善准确的贫困标准,评审结果只能靠学生上交的材料进行评定,工作人员比较难逐个鉴别学生材料的真实性,容易对一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忽略,造成了认定的不准确。另一方面,高校为专门管理学生资助工作配备人员少,而且在高校中负责审核材料的老师大多都不是专业对口,没有专业的背景,只是单纯按照材料的内容进行认定,大多高校处理贫困资格认定的是辅导员,辅导员工作比较繁忙,有时会疏于认真核对,大都实行班级民主评议制度,提交所在学院审议,确定受助名单。目前,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贫困生认定的不精准现象,严重影响了贫困生资格认定的公平性,容易造成认定工作不够准确。目前,高校资助育人认定程序还比较简单,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认定体系,可能有利于一些学生去钻政策漏洞,作出不诚信的行为。在高校中有些同学为了获得资助名额,违背了诚信的原则,有的家庭经济良好的学生对于资助金有着不拿白不拿的想法,为获取贫困生资格,通过提供虚假材料来蓄意伪造家庭经济贫困或夸大贫困程度,凭借家中关系获得乡镇政府的证明材料,拿到补助随意挥霍;
有些学生通过人情关系在民主评选之前知道评选班委名单,在民主评议之前贿赂学生代表,或有意拉票获得贫困生的名额。国家每年分配给高校的贫困生名额是有限的,名额被非贫困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造成了真正贫困的人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这些不诚信行为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重视物质育人、忽视精神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本该接受教育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5]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直接的经济支持,解决学生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学的现实问题,是教育扶贫实践的具体体现,从而解决学生贫穷代际间传递的问题。在大多数时间,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经济帮扶,却没有对学生进行内在的精神引领,这就导致了高校资助工作仅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其显性或隐性的育人功能没有被充分挖掘与强化[6]。只有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从物质的帮扶最后达到精神的最终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阻断代际传递,才是真正的教育扶贫。高校在把补助下发给每个贫困学生后,有些高校就再也没有后续工作了,就意味着完成了对于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辅导沟通,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和动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这样并没有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真正目的。国家助学贷款为无任何抵押的个人信用贷款,主要是靠大学生自身的诚信度,大学生的诚信度对于高校资助育人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于高校学生拖欠贷款不还,被曝光个人信息,被起诉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些学生自以为小聪明,在协议书中写上假的联系方式和地址,有还贷能力却一直拖欠不还,诚信意识严重缺乏。由此可见,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开始就扣牢第一粒扣子,大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彻底形成,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是资助育人工作顺利进展的润滑剂,只有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品德,才有利于革除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失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7]脱贫最重要的是精神脱贫,这才是阻断代际传递的根本。国家给予大学生的帮助,从根本意义上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能够继续上学,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高校应该完善立德树人的制度,不只是把资助工作停留在物质层面,还要深入精神层面,使学生能够真正得到物质支持和精神引导,走出自我困境摆脱贫困,乃至帮助贫困生家庭摆脱贫困。

(三)诚信教育机制缺乏,学生诚信意识有待加强

在科技进步发达的今天,仅靠人们的自觉和思想的熏陶培养诚信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和谐的社会要法律来保障,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可以为人们安稳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近些年来,高校面临着还贷困难,学生诚信严重缺失的问题,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没有一个完善的诚信监督机制。在近年来的事例中,一些高校学生虚假填写贫困生申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却一直花钱挥霍奢侈,造成了其他学生的不满,学校也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口头批评,并没有实际的措施去管束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在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时,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案例更为明显,一些学生在还款时,迟迟没有人影,学校银行均联系不上,只能通过上诉的方式,这种行为不利于高校立德树人,给银行也留下了很多坏账,因此,高校只有建立好完善的诚信监督机制,才能够使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进行。在以分数为主导的大教育环境下,在教育实践中,高校对于学生内心需求和精神生活的关注度较低,更多地关注硬件方面,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学习成绩好、高分低能、个人素质低、心理承受度弱的现象比比皆是。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课堂,但是,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诚信教育却往往流于形式,只是口头带过,教学方式僵化,注重学理性阐述,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并不能对于学生精神世界起实质性引导作用。虽然,高校落实了资助措施的公平性,对学生的诚信品德、感恩思想却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诚信意识的缺乏。当今世界正在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登上一个大的台阶。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处于信息知识前沿的一部分人,同时也是价值观还未成熟的人,他们虽然还没有正式步入社会,但是。通过各种实践和网络平台也接触了不少社会信息,社会环境中不诚信的行为无疑对大学生形成了不良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很难抵制诱惑、坚守诚信道德底线。大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甚至盲目地把错误的价值观当成真理来践行,物欲、拜金的思想会腐蚀大学生的“三观”,向学生传导错误的思想,严重干扰大学生良好道德品德形成。

(一)将诚信教育、资助育人融入高校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8]高校思政课堂是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课程,更是发挥主要育人作用的重要场所,把高校资助育人、诚信教育融入思政课堂,需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讲清楚大学生资助工作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才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养成诚信做人的良好品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思政课通过在课堂中传授思想道德理论知识、为学生个人素质修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理论的终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实际行动,理论知识只有付诸实践活动中,才能够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才能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行为作出正确的指导和检验。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诚信品德在社会生活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十分宝贵的价值财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把诚信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课堂,一方面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举正面人物范例和亲身实例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加以引导,引导同学通过举行团日活动、核心策划活动、诚信精神演讲比赛、探索身边的诚信事件小贴士、黑板报等各种主题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感知诚信的重要性,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感,使诚信意识能够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诚信感恩教育,从日常小事培养自己的感恩观念,同时对学生的思想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对学生进行关于助学贷款资助政策的细致讲解,学生在助学贷款还贷方面诚信意识的缺失最为凸显,由于对于政策的不了解,有些学生只知道贷款后能解决自己燃眉之急,认为这是国家给的福利,没有毕业后要还贷的意识。有些学生则是钻空子认为毕业离开了校园,只要换号码联系不到,就不用偿还借贷,学生的诚信意识严重缺失,会给社会、他人、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贫困生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在我国正常流程的资助制度中,评定贫困生身份的方式单一,易造成一些本身非贫困的学生为了获得补助而使用各种手段,以不诚信的行为获得贫困生的身份。对此,为防止出现弄虚作假骗取资助金的现象发生,需要加强对于申请资助的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进行严密的调查,对于补助的发放不仅仅是依靠一张证明,要对于学生日常的消费水平等做出调查。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资格的认证制度、评优制度,为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完善的制度可使各方面工作有序进行,避免出现更多虚假现象的发生。另外,诚信档案的存在可以时时提醒学生规范言行,一旦有不诚信行为被记入档案,对未来求学、就业就会造成很大影响。高校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做好每个学生的诚信记录,对旷课、逃课、抄袭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警告,并与个人诚信档案挂钩,这样就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诚信档案的建立可以使学生明确意识到失信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高校可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对受资助学生的后续发展状况进行跟踪,不定期观察学生的消费水平和资助资金是否随意挥霍,督促补助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遵纪守法,勤奋好学,具有诚信的品质。强化日常学生诚信教育,在认定工作开启前与学生签订电子承诺书,要求学生如实填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和个人基本情况,将承诺书践行情况与学生德育学分挂钩,以履约践诺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监督机制让学生遵守规则,做一个有诚信品德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建造诚信校园文化环境

诚信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知,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正确地运用到生活中,实践是最好的桥梁,通过自己切身的实践,才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知识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把诚信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合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嵌入校园文化生活中,才能使诚信观念深入发展,形成有利于培育诚信品格的校园氛围,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人生活在世上,是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中不断成长,小时候与家人、上学后与同学、工作后与同事,在相互交往中学到的东西更容易记忆深刻,要想把诚信教育做实,就要从社会实践,人与人的交往中得到践行。高校共青团是在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的主导部门,共青团可以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开展关于诚信的征文比赛、开展关于名家讲坛、分享自己身边的诚信小故事等活动,设置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道德理论知识,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各种无形的活动使得当代大学生明白诚信意识的重要性。校园文化环境是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承载体,是大学生生活在其中价值观形成的好空间,诚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构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触诚信氛围,学习诚信文化,参与诚信实践,遵守诚信准则。高校可在学校的板报、网站、社团活动进行诚信教育,开展关于诚信教育的讲座,通过设置各种参与分享活动,大力挖掘各种身边真实诚信美德案例和榜样人物、充分发挥诚信典范的影响力,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充实内心的信念,促进更多的学生将诚信信念谨记于心、笃之于行。

(四)建立高素质的诚信教师队伍,加强自我教育

高校诚信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应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切身行动感染学生。教师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错误、歪曲的价值观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要时刻保持初心、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正确的姿态面对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高校资助体系中,主要是辅导员来负责学生资助的事宜,对于贫困生接触比较多,更加了解学生的想法,思政课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课程,但是大多情况下,思政课老师与学生的接触少,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无法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高校可尝试聘请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多与学生之间进行接触,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也便于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而不是认为思政课老师只是负责理论知识教学,没有体现出自己实践价值。要注意继续提升教师诚信素养,加强教师诚信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是自身生命活动的主体,有着自己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校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增强自立自强意识,提高自我脱贫能力,平时多关注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实践中能够与老师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展现真实的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中走出来,消除因家庭困难而带来的自我封闭的影响。同时贫困生要积极面对生活,拒绝不良情绪,充分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和成才,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奋发图强,关爱他人,报效祖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做一个对有社会有贡献的人。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诚信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年12期)2020-12-28企业不诚信怎么办?小康(2020年22期)2020-08-07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中国知识产权(2018年11期)2018-11-29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新西部(2018年8期)2018-08-31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中国知识产权(2017年5期)2017-05-25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农民科技培训(2017年4期)2017-04-11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婚育与健康(2016年6期)2016-05-14莫与贫困生“抢饭吃”教师·上(2009年9期)2009-11-24照片之争,诚信之殇意林(2008年7期)2008-05-14推荐访问:探析 育人 资助
上一篇:基于微型同步相量测量单元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
下一篇: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研究进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