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4 点击:

蔡莎莎

(韩国又石大学,全罗北道全州市 55338)

关中地区以西大散关、东函谷关、南武关、北萧关四个关口命名,位于陕西省中部和中国西北部。渭河史称“八百里秦川”,自东向西流淌。连绵辽阔的黄土覆盖层层起伏,关中民居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环境下,形成了2种主要类型,一种是窑洞民居,另一种是框架民居。据记载,古人在陵阜附近挖了一个山洞作为“窑”,虽然不防潮,但其能使人们免受风寒。地面民居或框架民居多设于高地上以防止潮湿,周围的密闭性既可挡风,又保护建筑免受雨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关中地区的建筑民居总体上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布局和空间形态却非常丰富,是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理念的一种表达。

1.1 关中地区的概况

陕西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形和明朗的气候条件,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包括关中平原、黄土高原和秦山3种地形。关中介于渭北山和秦岭之间,位于陕西省中部,东至潼关渭河中下游,西起宝鸡。关中地区夏季相对潮湿,冬天的降雪量比较小,而下雨量则比较多。从周秦到唐代,关中的历史基本和陕西省的历史一样,20世纪初,我国关中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地区。研究表明,砖瓦技术、建筑地面式、夯土、城市建筑格局、土坯以及四合院状态的初步形成和形态发展等,其最早时期的雏形均出现于关中地区。

1.2 关中传统民居的形成原因

关中传统民居是“关中人生活的世界”的具体体现,将建筑场所的艺术作为“艺术工具”呈现出来。该地区物质文化、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因素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结合的综合结果是区域民居的原型,构成了民居的建筑空间格局。关中民居的雏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及关中黄土区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构建的表达。关中黄土区八百里外是肥沃的田野,环境四关紧锁,这种自然地形“内化”了关中人的心理结构,故传统民居的风格呈现出安全防护性、封闭性、能量平衡性、私密性和警惕性的特点。关中传统民居坚持对黄土资源的家庭礼仪、农业生活和宗教信仰,合理利用黄土地区的原材料。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很多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概念都值得大家深思。民居平面布局重视系列性和典型性,居民要求符合关中地区环境条件。在选择建筑空间上,涉及内外空间的融合、空间与地形的紧密结合、室内空间的充分利用、空间的层次感等诸多问题。普通民居普遍采用雕刻手法来提高装修质量,由于关中社会制度影响了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形态,因此形成了砖、木、石三料装修技术的高潮。

2.1 自然条件

关中地区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特征,防晒是民居的主要需求,夏季炎热干燥,建筑周围是狭长的屋檐,屋檐很深,可以遮蔽庭院,适合居民的日常活动。关中地区冬天周期长、寒冷,传统民居单面屋面、厚墙、封闭空间形成保温层,再加上易受风沙影响,故植被覆盖率低。为确保建筑空间的抗沙、抗风、抗寒能力,形成东高西低的建筑格局,一般会将外墙抬高。由于靠近高原的温暖气候和地质因素,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关中地区的土壤质量和植被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民居最终呈现狭长、封闭的家居类型和特点,这是民居形态的影响因素。土质坚硬是夯土的理想之选,塌陷和土质破坏的建筑物全部是民居的承重基础和墙体,即使经过多年的风霜雨雪,这种材料的工艺墙也可以作为农场肥料回收利用。建设者以传统关中形态民居的组成是顺应自然环境的效果,依据自然环境的推崇原则,在村民选择满意的住宅后,使民居建筑符合关中的环境、气候和地形。关中地区根据固定的建造模式和建造技术类型,合理利用当地的天然材料,使建筑的色彩、结构风格和肌理保持统一风格,形成环绕性环境,如图1所示。

图1 自然环境剖析

2.2 政治历史

民居作为人们生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其演变和发展可追溯至旧石器时期。从旧石器时期的天然洞穴到新石器时期的梁柱结构或木骨草泥墙,夯土基础一般在龙山文化时期使用,建筑墙体采用木骨泥墙、晒干砖等房屋形式制作,室内地面常用白灰面层,从半坡遗址的民族聚落到扶风县陈村遗址、西周陕西村中的早期庙宇和院落,都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至宋代,既是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期,又是古建筑发展成熟期。唐代建筑立足于隋代的古朴与自然,在石材、建筑组团方式、木结构、建设与城市规划、装饰与工艺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此时,防御性和功能性已在民居中具备,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城市模式”,并在严格的礼节和法律规定下进行规划。

3.1 关中民居建筑与关中传统文化习俗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仰韶文化、关中老文化、龙山文化的主要分布区,约有2 000年历史。夏商以后,前后十三代官府和王朝都在关中地区建都。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之一是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积淀深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房屋文化,在建造过程中关中民居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在盖房子之前选择地点和日期,确定基地的位置和建造日期,根据有关部门的计划确定基数;
②起基,换句话说,就是打好基础,也称为“打夯”;
③架梁,房屋需要架梁,墙地基升起后,一般是完成架梁仪式,待主梁稳定后庆祝,家庭通常为亲友举办宴会;
④钉上椽子;
⑤盖住屋顶,即用泥土或瓦片填满椽子和稻草;
⑥粉漆、抹灰、门窗装饰、地砖、墙砖等。

3.2 关中民居建筑与关中地区信仰

关中民居属于中国传统的院落总局,呈现出“窄院、深宅、封闭”的空间形态。院落空间本质上是一个轴线关系清晰、层次有序,院落空间狭长、垂直推进的伦理空间,家庭社会伦理观念的产物是传统四合院。这一模式在体现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理想主义中的作用的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结合。院落空间讲究优劣顺序。即“礼”,庭院功能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礼仪,时至今日,关中院落的建筑也大体遵循这种生活秩序。关中民居的布局与传统意义上的封闭民居密不可分,房屋多为房屋包围,围墙很高,房屋两侧的建筑为“一面”,山墙朝外。院子里所有的房子都面向院子,形成与外在“隔绝”的封闭空间。庭院空间强调礼仪规范,关中用于礼仪和农业的狭长院落,面积超过居住面积。

受地形变化和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关中传统民居显露出各种形态。根据中国庭院建筑传统模式,鲜明的社会历史特征是其空间和平面结构组成。重要构造特征为布局沿纵轴延伸,以主屋为中心,附屋围绕外圈层层环绕,形成房屋布局。随着院内空间的推进,关中传统民居重要的地基高度随之升高。结合庭院的功能的组成设计民居建筑的高度,高度依据上房、厅房、倒座房的顺序依次排序,反映出中心意识和等级理念,展示出一套全面的秩序。这种组合形成了具有关中传统民居特点的平面布局风格,即横向联院式、纵向多进式、独院式。

4.1 横向联院式

横向联院式布局是水平排列的独立住宅的简单组合。房子由几道墙和门横向连接,属于一个大家庭的独立生活形式。这类住宅的每个院落通常都有独立的出入口相连,方便院落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移动,在保证隐私的同时方便生活。侧院由多个院落组成,正院和跨院按照文化传统观念划分。庭院是家庭长辈居住的空间,庭院中央为中轴线,同时也是婚丧嫁娶、招待宾客、家庭聚会、祭祖等活动的主要场所,体现出人们对等级观念的重视。跨院一般用作晚辈的起居空间,是与主院相邻的院落,最外侧部分作为仆人的马厩、卧室等。

4.2 纵向多进式

纵向多进式是一种结构形式,只能将独立的房屋组合起来,并沿深度方向重复排列。这种院落的主要特点是每个空间清晰、简单、适用,节省了土地,居住者的私密性由此增强。纵向庭院中的建筑并不相邻,而是由一条空荡荡的走廊垂直连接。由于土地利用复杂,主楼通常没有屋檐或走廊。房屋按功能空间主要分为前院、院落、后院和偏院。入口主要用于日常工作,四面都是大门、建筑和大厅,也意味着庭院的“入口”,故其是建设的重中之重。庭院主要位于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厅堂后面,位于整个庭院的后方和后方,是最隐私的部分。空间布置灵活,相较于主庭院,由于土地不足,传统民居较少有纵向的多进式房屋,最多是两进院落,改善了后院的功能布局,增加房间的数量。

4.3 独院式

独院是关中传统民居最常见的构成,院落两侧放置房子,院落、厅房、倒座房、上房依次为从前到后结构,根据土地用途和家庭条件等状况形成方形、三重或两院院落的风格,一般为独立式住宅。这种布局方式将以庭院为中心的内敛空间与严整的方形布局相结合,无论空间格局如何,主楼都是整个院落的核心,即整个民居中最高层的建筑,一般有3~5间房宽。院落两侧的建筑主要为年轻一代服务,并增加了厨房和储藏室。倒置的房间功能多样,可以作为书房、卧室、招待、储藏。独院式院落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纵向多入式或横向连续院落式组合。

从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合理化分析传统关中民居的空间,中心明确动感的线路由主体建筑组成。首先,从院落大门入口进入时,可以清楚地看到通往下一个空间的路。建筑群落以家庭为单位形成,主次流线清晰,围绕传统关中民居,渐渐加深沿纵轴逐渐展开的空间层次。空间轴如同灯塔,可以引导人们前往不同的空间。合理化的建立是为了让人们到达其目的地,“到达”是跨越边界从一个空间移动到另一个空间。如党家村传统民居的大门一般在外墙的东南侧,进入后,在屏风前左转,可到达正房、门楼、院子环绕的院落。离开主楼后,沿着过道直走或绕道进入后院,实现整个空间的流通。

传统关中民居一般分为空间庭院和空间建筑。院落空间按用途可分为社交院落、交通院落、生活院落和辅助院落,是被各种建筑包围的空间。代表院落空间被各种功能性建筑包围特点是交通院落,主要提供了一条明确的路线,交通院落也具有连续性和流动性。如在党家村的一个传统民居中,院门在中间,进院前安装了2道大门,以保护隐私,所以进院形成了2条路线,其中比较显赫的客人和房主可以从中间的门进入庭院;
社交院落的一个特点是其明确地将空间的内部和外部分开,并作为建筑入口和庭院空间的纽带,院落内外的功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让院落里的人有一种空间归属感和群体归属感,生活院落的特征是被日常活动的建筑物包围,并显示出边界的物理特征,其向心力和范围感被表现出来,也具备渐进的私密性,在多进院落的关中传统民居中,院落中放置生活空间以保护隐私;
辅助院落的属性是一个被围墙围起来的相对自由的地方,有一定的私密性,如党家村传统民居的后院一般用于堆谷放草、饲养牲畜、安装厕所等,属于辅助空间。

围合是协调空间边界的表现形式,是院落空间的基本条件,空间图形以建筑形式呈现出来。分析传统关中民居院落空间的横断面,庭院的底部界面是房屋的地面和楼梯,需要将其围合为具有特定功能和属性的侧界面、下界面和上界面,提供动态路线和室外空间平面。房屋的落成离不开地面支撑,强调了下部界面的重要性。人的视线向下大于向上,水平多于垂直。传统关中民居的侧面界面是室内外的过渡区域,大部分是板条箱和门窗墙壁。侧接口配置可以分为虚拟的和真实的,两者相互依存,立面的墙体建筑是“真实”,墙体的窗、门、柱子等对应的是“虚拟”,院落空间始终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坡屋面层主要指上表面的关中传统民居,最能体现关中民居的特色。此外,上屋脊的高度是院落中最高的,可满足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要求。普通民居屋顶背面铺小青瓦,重要建筑物屋顶铺管瓦或阴阳瓦,在上界面形成韵律美的视觉效果。

现代关中民居,在传统民居发展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选择性地保留了本质,改进了不适合现代生活的部分。现代关中民居要继承关中地区传统文化和地方建筑艺术的特色,传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艺术鉴赏和文化历史价值。受外来建筑材料和建筑类型的影响,现代关中民居独具特色,且保留部分传统建筑文化和风俗习惯,越来越受大众欢迎。建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的重要创造,是民族文化习俗的记录。建筑的发展始于民居,民居的发展记录了历史。由于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自然和人文环境,关中民居具有典型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作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的传统文化代表,应保障关中民居的发展,为关中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设计应从建筑本身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要深入了解建筑,了解陕西关中民俗,让人们体会到传统民居的文化底蕴。不同形式的建筑空间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居住空间是历史文明发展的产物。关中传统民居以其独特性、地域性和创造性成为具有文化意义的建筑形式。地域文化的融合伴随全球化趋势开展,如何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建筑文化中展现、传承地域风貌,是人们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院落民居 民居智库中华民居(2022年2期)2022-07-16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4期)2022-06-15民居摄影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民居书画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八一作品大众文艺(2021年18期)2021-10-12院落春秋传奇故事(上旬)(2019年9期)2019-10-25院落春秋记者观察(2017年9期)2018-04-19关中流动重力测网的中小地震映震能力分析地震研究(2017年2期)2017-06-15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西部学刊(2015年4期)2015-05-13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黑龙江史志(2014年15期)2014-11-10推荐访问:关中 陕西 民居
上一篇:探讨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下一篇:XDG-2020-9号地块开发建设一期项目特殊消防设计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