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自然教育介入杭州“乡村振兴战略”探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18 点击:

宋晓青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近年来,杭州市围绕“乡村振兴”的主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并不断积极地探索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涌现出多元化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其中余杭“禹上田园”、品味“余杭味道”、桐庐勾画“富春山区新图”、淳安下姜村联合体抱团“绿富美”于2020年入选浙江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2020 年,余杭区黄湖镇启动“未来乡村实验区”青山试点,大胆尝试自然教育、艺术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1.1 乡村作为自然教育场域和载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乡村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也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乡村中的庄稼、果蔬、林木花草、鸟兽虫鱼、泥沙石头,都是自然教育最好的“教具”。在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孩子可以尽情地与自然亲密接触,呼吸泥土的芬芳、聆听虫鸣鸟吟、体验树木花草自然生长的生命力量,以自然为友,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

乡村还有着与自然共生的人文资源,如乡村独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和地域文化(农业习俗、农耕文化、人文典故、民俗礼节、传统艺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这也是乡村与其他自然教育场域最大的区别。自然教育内容不仅包含对大自然的学习与认知,也包含了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它让自然与乡村传统文化形成碰撞与融合,可以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与感知能力的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宝贵的乡村传统文化。

1.2 自然教育为乡村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1]。自然教育能给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让乡村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自然教育是对乡村文化环境的发掘和再整合,唤醒当地村民的文化自豪感,激发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带动乡村文化的复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自然教育的介入必然要优化乡村景观类型,提升景观特色,为村民普及自然环保的生态观,有利于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景观;
此外,可整合农村闲置资源,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传统乡村产业以农业为主,结构单一,人口流失严重,乡村“空心化”一直是限制乡村发展的主要障碍。自然教育为乡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效带动乡村的教育业、以餐饮和民宿为主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产业兴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乡村“空心化”问题,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双减”的背景下,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把目标锁定在自然教育这个新兴产业上。目前乡村作为自然教育场地,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自然教育机构、学校和社会的认同,但从政府层面将它提升作为乡村振兴途径的试点乡村则少之又少。目前,杭州乡村发展还是以旅游观光为主,与自然教育相关的民俗、农事活动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些体验环节,村民对自然教育缺乏认知,这些现有观光体验活动很难产生实际教育意义,达不到可持续性发展乡村建设的目的。目前在杭州乡村开展自然教育,多以一些自然教育机构为主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寒暑假,以自然观察、导赏、体验类的研学类活动为主。此外,杭州一些乡村近年来大力开展了乡村研学营地活动,如千岛湖的大下姜研学营地、富阳野生君山乡营地、良渚兰里研学大本营等,这些研学营地多服务于学龄儿童,其中有的研学营地与杭州中小学对接,为中小学生提供短学时的学农实践体验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大多以农事体验为主。杭州余杭黄湖镇的青山村是真正意义上将自然教育介入乡村建设的示范村,村内的自然学校创立于2016 年,是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万向信托和大自然保护协会共同投资的自然保护项目[2]。自然学校和融设计图书馆的创建后,定期开设课程、讲座和公益团建活动,如“青山昆虫探索“”怀斯曼户外生存“”竹林探秘“”鸣蛙器制作“”植物染色“”山野插花“”青山村植物手册共建”等,自然学校和融设计图书馆也成为青山村的名片,吸引了更多人走进乡村,了解和体验乡村之美,村民整体素质也得到大幅度提升,这种自然教育和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在青山村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村内的基础设施还在不断建设和完善当中。总体而言,杭州乡村普遍缺乏针对自然教育层面的整体规划,没有形成规范的自然教育体系,乡村自然教育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

3.1 政府与社会重视度不够

自然教育是乡村的新兴产业,其价值还有待深入挖掘。目前,在政府层面将自然教育作为活化乡村、振兴乡村途径的试点乡村较少。不同于知识、技能教育,自然教育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可视化的效果,其质量难以标准化和评估。此外,基于安全性和交通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乡村自然教育没有得到社会和公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3.2 乡村自然教育人才匮乏

自然教育内容复杂,涵盖了植物、昆虫、动物、气象、地理、心理、艺术等,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国内自然教育兴起较晚,从事自然教育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常驻乡村开展自然教育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制约乡村自然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3 乡村自然教育课程缺乏创新

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已有的乡村自然教育课程较为固定,总体缺乏创新,且同质化程度较高。乡村自然教育的本质不仅是认识大自然的各种花草树木、动物,也不仅是简单的农事实践,学习如何种地,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了解自然规律、乡村文化,去探求自然奥秘,自觉爱护乡村生态环境,传承乡土文化等。只有积极开发内涵丰富的乡村自然教育课程体系,才能让乡村自然教育产生实效,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4 乡村自然教育场地缺乏规划设计

目前,乡村自然教育场地缺乏以自然教育为导向的规划与设计,乡村自然教育场地缺乏环境吸引力。乡村自然教育场地不能等同于在乡村新建一座自然教育学校,乡村自然教育要吸引游客,自然教育环境需要具有一定的特色,以自然为基底,以自然教育为导向,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改善村内的基础设施,以此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场地来满足不同儿童心理与活动的需求。

3.5 乡村自然教育服务对象较为单一

自然教育是对人一生都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形式,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乡村教育主要服务对象为学龄儿童,或是针对公司、企业团建活动开发项目。对于6 岁前学龄前儿童可参与的项目较少,学龄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无穷的,这个年龄段开展自然教育将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孩子的这一特性,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开发和创造力的挖掘。

4.1 加大乡村自然教育的宣传力度,让自然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互联网+、电视专题、学校和社区宣讲、公益活动等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自然教育的价值,并积极参与到乡村自然教育中来。

4.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入社会资本,优化经营模式

目前,自然教育介入乡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应给予足够重视,发挥好协调与决策的作用,对项目开发商予以积极政策扶持。通过自然教育项目满足政府、开发商、村民、游客的共同利益,形成合力共同助推乡村的发展建设。青山村作为发展自然教育的示范村,这种乡村共同体的发展模式为其他乡村发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

4.3 加强社会合作,整合社会资源

自然教育具有多学科性的特点,乡村自然教育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必然需要依托村内外的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其发展。如村委、村民、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社会环保公益组织、生态环保部门、环境保护协会、园林企业、花木公司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共同打造乡村自然教育的平台。

4.4 加强师资培训,培养村民导师

加强师资培训,不断为乡村自然教育业输入新鲜血液,是促进乡村自然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目前,自然教育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仍处于空白阶段,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国内高校应从自然教育人才培养的角度,改革现有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增加自然教育和自然解说的章节内容,在校设立自然教育社团,与乡村对接,为乡村提供自然教育志愿者服务,以提高学生自然教育实践能力。此外,村民导师也是乡村自然教育强有力的后备力量,培养有能力的村民,发挥他们的专长,从他们自身发掘更具乡村特色的素材作为自然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让乡村自然教育更原汁原味。

4.5 重视乡村自然教育活动场地的规划设计

本项目成员用问卷星制作了一份关于“我国现代家庭对乡村自然教育空间的需求分析”的网络调查,更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儿童对于乡村自然教育空间的需求情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安全隐患”是乡村自然教育场地是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活动场地的交通便利和主题特色也是现代家庭考虑的主要因素。在设计自然教育场地里的游乐和休憩设施儿童更倾向以天然环保材质为材料,形式结构稳定、尺度适宜,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如可供玩耍的异形构筑物(蜜蜂或鸟巢形状的亭子等)。对于解说方式,儿童更倾向互动和娱乐性强的解说装置,满足孩子好奇、好玩的天性,有效提高他们对自然知识学习的注意力。由此可见,乡村自然教育基地场地需要重视场地规划与设计,保证自然教育基地的安全性,注重乡村环境和设施的建设与特色的营造,增强场地的互动、娱乐、科普性,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与大自然交流的安全场所。

4.6 课程设计开发内容差异化、地域化、年龄区分化

乡村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是自然教育在乡村开展能否持续的重要因素。自然教育课程应结合村内独有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为课程设计的母题,形成融合四季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并涵盖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既有针对学龄前的亲子项目,也有适合中小学生及大众的课程项目。乡村可以对接就近的小学和中学,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针对学校相关教学课程和实践环节共同设计自然课程,给学生提供更灵活多变的上课方式,让学生在接触自然的同时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同时也解决了家长担心的接送交通问题和安全性的问题,也为乡村的自然教育带来了稳定、持续的客源。

杭州乡村生态环境内容丰富,江河湖泊纵横,山地丘陵辽阔,乡村民风淳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非遗项目、传统手工艺等,是开展乡村自然教育的沃土,应力争建成一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竞争力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自然教育示范村,为乡村振兴开辟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桂海论丛(2017年6期)2018-02-09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青年与社会(2018年1期)2018-01-29“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党政研究(2018年1期)2018-01-27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中州学刊(2017年12期)2018-01-23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吉林农业(2018年1期)2018-01-21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经营者(2018年1期)2018-01-18推荐访问:自然 杭州 探究
上一篇: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
下一篇:金融支持贵州省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