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人员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及急救意愿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15 点击:

胡苏珍 潘桃 黄金银 李虹毓 陈燕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应整合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公立医院等多方力量,开展针对社会公众的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探索将急救常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纳入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员等重点人群在岗培训。警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需要现场急救处理的概率很高,一方面,各种突发或意外事件现场常会有伤病员,警务人员作为先期到达人员,常需在第一时间对其开展初步救治,其急救措施的及时性和规范性会对急救效果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警务人员本身也是各种急症和意外伤害事件的高危人群。据报道,仅2021年,全国公安机关就有261名民警、131名辅警因公牺牲,4 375名民警、3 420名辅警因公负伤,提高警务人员的现场急救能力,也是提高警务人员安全意识,减少自身伤亡发生的有效措施。同时,警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又决定了其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其现场急救具有急救环境更复杂、损伤更具多样性等特点,对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公立医院等培训的提供方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了解警务人员现场急救知识和急救意愿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重点人群现场急救培训计划,出台相应激励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宁波市红十字会和宁波市公安局的支持下,针对宁波市警务人员开展了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1.1 调查对象

采用定额抽样法确定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各县、市、区及各警种警务人员分布比例,确定各县、市、区内各业务科、室、队或下辖基层派出所对应的样本量,随后方便抽样选择研究期间在职在岗并自愿参与调研的警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共计调查11 850名警务人员。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县市区、文化程度、警龄、编制情况、是否有参与急救经历、急救培训经历及对警务人员参与现场急救的态度等条目。

1.2.2 急救知识知晓率及急救意愿问卷。在参考房坤、陈仁辉等的研究基础上编制而成。包含2个部分:①急救知识部分包含10道选择题,内容涵盖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等。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总分10分。②急救意愿部分包含4个不同场景调查对象的急救意愿,“立即开展急救”计3分,“仅拨打120”计2分,“不确定”计1分。总分12分,分值越高,表明急救意愿越高。分别经5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评定,CVI值为0.878。方便抽取20名警务人员填写问卷,得出问卷急救知识和急救意愿部分的Cronbach" s α值分别为0.765和0.722。

1.3 调查方法

采用线上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确定各部门调查样本量后,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问卷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随后推送问卷二维码。问卷设置漏答提交无效,共计推送11 850份问卷,收回11 803份,剔除存在逻辑错误的问卷,有效问卷10 458份,有效回收率为88.2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描述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意愿。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意愿的影响因素。

2.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3.9∶1,62.8%的调查对象警龄在10年或以下。6 215名(59.4%)调查对象参与过急救培训,其中,培训次数为1次的有2 456名(39.5%),2次1 870名(30.1%),3次635名(10.2%),4次及以上1 254名(20.2%);
3年或3年内接受过急救培训者5 829名(93.8%);
急救培训来源:警校急救课程1 028名(16.5%),新警入职或警衔晋升中涵盖的急救培训1 841名(29.6%),红十字救护员培训2 641名(42.5%)。92.7%的警务人员认为在执勤过程中开展现场急救是规范、高效处置整个案件的重要保障。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n=10 458)

2.2 警务人员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意愿

2.2.1 现场急救知识。现场急救知识得分为1 ~ 10(6.56±1.68)分,各分值比例及人数:10分186名(1.8%),9分969名(9.3%),8分2 117名(20.2%),7分 2 509名 (24.0%),6分 2 036名 (19.5%),5分1 393名 (13.3%),4分 752名 (7.2%),3分及以下496名(4.7%)。将各条目按回答正确人数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见表2。

表2 警务人员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n=10 458)

2.2.2 现场急救意愿。警务人员急救意愿得分为4 ~12 (10.86±1.10)分,各分值比例及人数:12分3 345名(32.0%),11分 3 801名(36.3%),10分 2 304名(22.0%),9分 737名 (7.0%),8分 及 以 下 271名(2.6%)。各条目得分情况见表3。

表3 10 458名警务人员现场急救意愿各条目得分情况[名(%)]

2.3 警务人员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意愿的相关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警务人员现场急救知晓率和急救意愿之间呈正相关(=0.170,=0.000)。

2.4 人口学特征、急救经历、急救培训经历等不同的警务人员其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意愿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检验对不同人口学特征、急救经历、急救培训经历及参与急救态度的警务人员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意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警龄、编制、参与急救经历、参与急救培训经历、对警务人员参与急救的态度不同,其急救知识知晓率、急救意愿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见表4。

表4 人口学特征、急救经历、急救培训经历及参与急救态度不同的警务人员其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意愿比较(n=10 458)

2.5 警务人员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以警务人员急救知识和急救意愿总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培训经历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回归过程中,选入和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准分别为0.05和0.10,各变量赋值见表5。

表5 变量赋值表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0.472,=10.957,=0.000)、不同年龄(=0.137,=3.550,=0.000)、不同学历 (=0.433,=10.468,=0.000)、不同警龄(=0.063,=2.125,=0.034)、是否有编制(=-0.153,=-3.127,=0.002)、是否有参与急救的经历(=-0.212,=-6.483,=0.000)、是否有参与急救培训经历(=-0.331,=-9.618,=0.000)以及对警务人员参与急救的不同态度(=-0.543,=-8.850,=0.000)对急救知识知晓率的影响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0.100,=3.989,=0.000)、是否有编制(=-0.156,=-4.945,=0.000)、是否有参与急救的经历(=-0.124,=-5.843,=0.000)、是否有参与急救培训经历(=-0.290,=-13.009,=0.000)以及对警务人员参与急救的不同态度(=-1.022,=-25.766,=0.000)对急救意愿的影响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6。

表6 警务人员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意愿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n=10 458)

3.1 警务人员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意愿

调查对象心肺复苏指征、止血、搬运等知晓率均超过了75%,较福建省、银川市等地的知晓率高,这可能与宁波市警务人员的急救培训率略高有关。当问及调查对象对重点急救细节的掌握情况,如溺水引发心博骤停时先控水还是先进行心肺复苏时,该题目的回答得分均不高;
胸外按压操作要点知晓率仅为51.9%。可见警务人员对于具体急救细节的掌握仍需进一步强化。仅有51.6%的调查对象知晓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s, AED)的开始使用时间,与2017年宁波市公众的知晓率相当,警务人员的优势并未凸显。总体来看,宁波市警务人员急救知识水平总体不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急救培训率不高,仅59.4%。《人民警察法》规定,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
与此同时,高强度的工作,日常执法中遭遇暴力抗法等,使得警务人员本身也是急症和意外伤害的高危群体。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警务人员作为潜在的第一目击者,应通过培训提高其急救知识和能力。由此可见,警务人员应是急救培训的重点人群,达到培训全覆盖。二是培训质量不高。溺水急救等多个项目知晓率低于50%。当前,警务人员的急救培训普遍存在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计划、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时间短、过程流于形式等特点。警务执法现场常环境恶劣、人员复杂、事件发展不可预知,实施救护时还应兼顾现场保护,且不同警种经常面临的急救情形也不尽相同,针对公众的急救培训课程并不适合警务人员。

93.9%的调查对象愿为疑似心博骤停者实施心肺复苏,远高于针对宁波市公众的调查结果,这可能是因为当前急救培训中,将心肺复苏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各种宣传中也往往将其作为重点,使警务人员对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有较好的认识。但是,仅有53.4%的调查对象愿意在现场使用AED开展急救,AED使用知识知晓率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AED是心博骤停现场急救最有效的手段,“十四五”期间,这一数字将达到近2 000台,提高警务人员AED的使用能力和使用意愿迫在眉睫。

3.2 警务人员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意愿的影响因素

急救培训经历是影响警务人员现场急救知识和意愿的积极因素,这与陶秀萍、艾银银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急救知识与急救意愿间呈正相关,可见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警务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而提升急救意愿。有参与现场急救经历的调查对象,其急救知识和意愿得分均较高,分析原因如下:一是能主动参与急救,说明其本身就有急救意愿,且更有可能较其他人具备更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
二是通过参与施救,使其获得了更多的“经验”和更高的“成就感”,可促使其更主动地学习。92.7%的调查对象认为执法过程中开展必要的现场急救是规范、高效处置案件的重要保障,高于欧新桥对佛山市警务人员的调查结果,可见警务人员对执法过程中开展急救持积极态度。此外,上述人员在现场急救知识和意愿方面的得分也较高,说明积极的急救态度可使调查对象保持更高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更多急救知识。

3.3 对进一步完善现场急救工作的启示

完整的急救体系除了院前医疗急救和院内医疗急救外,还应包含公众现场急救,形成“公众现场急救-院前医疗急救-院内医疗急救”三环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性急救体系。以警务人员为切入点,提出进一步提升警务、消防、公共交通等重点人群急救知识和急救意愿的举措,在此基础上,通过重点人群的示范引领,不断促使公众主动投入急救学习中,逐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社会急救氛围。结合上述研究结果,政府部门、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及公立医院在制定重点人群现场急救培训计划及出台相应激励政策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3.3.1 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培训课程,建立切实有效的培训和复训机制,实现事发现场“会救人”。应组织行业专家、医疗专家和公众培训专家,共同研发具有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分层次、模块化的应急救护培训课程。以警务系统为例,可根据不同警种的工作特点,明确教学内容和培训目标。此外,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只有在意外事件发生时才需运用,使用频率低,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遗忘。应定期开展复训,使重点人群的急救能力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确保知识和技能的持续更新。此外,还可将复训和分层培训有机结合,选拔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人员参加更高级别的学习,提高其在复杂条件下组织应急救护的能力。还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提高培训的可及性。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提出,通过录像自学心肺复苏并动手练习,可以替代教师主导的课程。建议针对重点人群制作相应的线上学习课程,并将其纳入该群体的业务学习范畴。

3.3.2 丰富培训授课形式,提高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运用能力,实现意外状况下“敢救人”。现场急救环境错综复杂,这是事发现场公众“不敢救”的重要原因。Breckwoldt等研究发现,缺乏基于真实情境下的急救训练是导致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国内研究也表明,采用情景教学法开展教学,可提高现场处置的综合能力。刘昱欣等研究表明,91.26%的警务人员表示“发生伤害事故时,不知道该用什么技能,救人没有自信心”;
57.04%的人则表示“在执法场合遇到人身伤害事故,心理紧张而影响技能发挥”。可见,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是现场急救培训中的一大难题。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将技能训练与模拟执法现场深度融合,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可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小组成员轮流体验不同角色的急救职责,有助于团队急救时高效、紧密协作,提高急救效率。情景教学中,师资是关键,建议在重点行业组建应急救护培训基地,选拔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人员,依托急救中心、红十字会或医院开展系统培训后担任师资,形成一支既具有行业经验,又具有扎实应急救护能力的师资队伍。

3.3.3 完善现场施救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实现急救现场“愿救人”。当前,很多地区都对警务、公共交通、消防等重点人群的急救培训做出了规定,但对培训后的管理、评价及复训环节均缺乏统一制度,使得急救培训与其他业务工作培训相比随意性强,系统性、规范性不足,相关管理部门应推进急救培训和复训制度化、常态化。还应制定相关制度,对于工作中主动、规范实施急救的人员给予奖励,及时解决在工作中实施急救时的各种后顾之忧,从而营造“人人会急救,个个愿救人”的良好氛围。警务、消防、公共交通等行业一线人员,是现场急救的主力军,若能在事发现场第一时间施救,不仅能提高伤病员生存率,在执法(服务)过程中及时施救,也有助于建立良好警民(顾客)关系,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应进一步完善培训课程,推动重点人群急救培训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同时强化现场急救的保障体系,确保在面对急救事件时会救、敢救、愿意救。

推荐访问:急救 警务 意愿
上一篇:铝基合金燃料对低燃速GAP/HMX推进剂燃烧效率的影响①
下一篇: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