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完整文档)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25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浅析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完整文档)

浅析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6篇

第一篇: 浅析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

谈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家长会上发言稿 李炳章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商讨有关中学生行为习惯问题,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中学生当前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一)

同学们,当你在雪白的墙壁上留下深深的脚印、球印或者在干净的校园内、教室里乱丢乱泼的时候;
你遇到老师或长者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行;
你看见他人衣着摩登,打扮得光芒四射,而你却心花怒放,久久不能平静;
你遇事不冷静,哥儿们义气重,遇到一点小问题,怒气冲天大打出手;
你上课迟到,不独立思考问题,时而拖欠作业;
你整天忙于进机房,打电游,交网友而耽误学习;
你徜徉于不愠不火的阳光下,突然一个清爽俊逸的身影闯入你的视野,你的心一刹那间亮丽起来,如风的清爽,如云的飘逸,就像沙漠里的一缕清泉让你心喜若狂,从此你开始心神不定,寻觅她(他)的倩影,等等这些,久而久之,长此以往。同学们,你是否已感觉到一种可怕的阴影正悄悄地走到你的身边,和你形影不离,这就叫做不良的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主观倾向,是客观环境长期刺激和作用于人的大脑,使个体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无法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行为习惯按性质来分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广大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量的同学具有好的行为习惯,但也还有相当数量的同学沾染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且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有时还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没有好坏之分,但有行为习惯上的好与不好之差别。如果一个人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轻则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使人沮丧,情绪低落,重则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我们同学中,不良行为习惯是较为普遍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16个方面:

1、不讲卫生,乱丢乱泼乱放。

随地吐痰;
不勤洗澡、衣服,东西甩在哪里就是哪里;
留长发、指甲。个别同学的头发长得可以和刘欢的头发媲美。在现实生活当中,男性有3种人留长发:第一是艺术家;
第二是理发的;
第三是乞丐。我别的都不担心,就担心别人误认为你是理发的与乞丐。有的同学的指甲长得可以申请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第二篇: 浅析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

对不良行为习惯说不

【摘要】: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辈子,但是学生对自己存在的行为习惯缺少有效的整改措施。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育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心理学上的行为矫正法对学生行为素养的进行有计划的改善。

【关键词】:行为矫正法;

教育教学;

运用

从事了近八年的教育生涯,总结出了一个现象: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他总能非常轻松的学习,能达成课堂目标的落实,取得优异的成绩。反之,学生学习障碍很大,总是显得非常的被动,学习上存在极大的惰性。更有甚者,几乎丧失了自学能力,乃至于厌学,给平时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一、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这样的学生往往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没有培养好他们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有个共性:他们的问题早就在小学时候就已经暴露出来,直到初三毕业问题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初一进来就存在学习问题的学生很难在老师一般的却说下在初三毕业的时有较大的改变。

在作者接触的一个教学班中有这样一个男孩子,在开学的头一个月就表现出上课不遵守纪律,做题粗心,意志力不坚定,经常是出尔反尔等行为障碍。老师进行了多次批评教育、多次谈心、甚至多次与家长交换了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可效果不大好。在接下来的几个学期,学生的行为习惯总是不大理想,问题反复出现,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一般老师只有苦口婆心劝导的辛劳,却极少有促进实质性的改变的策略。并不是这些学生不愿意学习,也不是家长不想改变这一现状,而是在改变的过程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存在巨大的困难,不知道怎么进行有效的改变。针对这些问题,亟待有一个方法来指导。

二、问题出现的成因

现代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到人的心理发展对人生的重大影响。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因而学生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应该能够了解学生的过去,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心理学的解决途径

近几十年来,世界心理学界推崇行为矫正法来解决人们不良的行为。行为矫正法又称行为疗法,它是生理和心理学家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用来矫正人的某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行为矫正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来自巴甫洛夫经典的反射原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模仿原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理论创始人华生在20年代做过实验后认为,我们无论成为什么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且人类习得的不良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而设法消除掉。模仿学习理论的代表之一班杜拉也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虽然个体通过简单的观察学会某些行为,但为了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手段。

目前,这种行为矫正疗法使用最为普遍。为了行为习惯的改变,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行为矫正疗法。它一般的过程是:

第一阶段,准备与沟通阶段

教师应该要积极主动的来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以前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问一问学生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让家人感到自豪的事情,让家人担忧的问题)争取与入学前学生的小学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充分听取小学老师对该学生的分析。寻找契机与习惯问题生进行沟通交流,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所说的,教师不能有疑问,也不能做批评,需要全部接纳,好让对方感到教师是与他在同一立场的。学校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事人体验到矫正人员对他的接纳、关心和同情,他才能透过矫正关系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二阶段,问题行为解析阶段

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对问题行为进行分析,找到产生这一问题的诱因。如果有学生没有形成按时完成作业,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很可能在小学1--2年级没有培养好良好行为习惯。如果学生没有形成很好纪律意识,那就很有可能学生在小学的感觉统合能力没有锻炼好。

第三阶段,制定矫正计划阶段

制定计划表要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要循序渐进,在单位时间内纠正的问题目标一定要单一。

第四阶段,具体矫正阶段

要认识到在行为矫正过程中的反复性和艰巨性,一种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领,通过一定的矫正方法,在一段时间内反复的对学生进行强化,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特别忌讳在孩子犯错误时大发雷霆。

第五阶段,效果评估阶段

按计划实施了行为矫正之后,行为矫正即告结束,这时根据记录到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对于学生表现出来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给与正面的刺激和激励。

四、行为矫正法与教育教学的整合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对学生个体的再训练、再教育,也就是再强化的过程,即辅导他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作新的适应,或改变他的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办法,矫正学生在学校不良的学习习惯,以期达到改变学生学习状态的目的。

根据行为矫正疗法的优势,结合教育教学的特有规律和教师工作的特点,我认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可以有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

(一)未入学前的寒暑期的学生管理

心理学指出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往往会出现一种认知偏差叫 “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鲜明、深刻而牢固,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它在社会知觉中起重要作用。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偏差,教师应利用好这一规律,全面了解学生。在未接手之前,充分了解学生在过去存在的问题及自身的优势,并能与任教过的老师进行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在暑期,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家访,在这过程中,了解学生形成这些习惯的历史背景,以期找到问题的所在。

期找到问题的所在。

在这方面作者有过一定的尝试:初二第一学期开学前从教务处获知了一个消息,即将要插入本班的学生名单中有一位学生是上学期休学的,而且个人表现不是很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我立马着手对这位学生的了解,从他以前的班主任处得知这位学生当时是班内”四大天王”之一,而且跟班主任都曾有过正面冲突,所有的科任老师无不见他讨厌的。为了避免学生的”老师对我就是有意见的”这样第一印象,在没有正式开学前,我亲自进行家访,与他进行了个别交谈,说自己从他以前的同学老师那里获知他的聪明,学习底子好,尤其在学习数学方面有着自己独有的方式,很高兴你能够进入我班学习。但在激励的语言之后也指出了他的不足,说”这些都不是你的自愿的,是你的好玩心使你跟其他的调皮学生走到了一起”,并为他分析了成因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谈话很好的化解了他对老师的敌对情绪,有了不错的改变。

(二)对本班学生的家长进行培训

当前的教学对象,更多的集中在学生身上,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行行为习惯的纠正,却忽视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链条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其无可替代的一环,缺失了这一条就会形成巨大的真空,要想改变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等同于空话。

进行过有关的调查,发现许多行为习惯不良学生的背后总能折射出的是一个个问题的家庭,以及行为扭曲的家长。

某位学生在校的自制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上课总是无缘无故的接嘴,课后无故欺负同学,把他带到办公室又一言不发,究其原因,才知道他有一个教育方法异常粗暴的父亲,时常暴打于他,这在他内心形成了莫大的阴影,总是认为世界一切都是跟他有仇的,一切想要管他的人便是要害他。所以,他总是借助各种报复老师同学,而且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始终不知错。

还有一位学生成绩异常优秀,但表现得非常的敏感、自卑,总觉得每个人都好象会嘲笑于她,都会讽刺她的成绩,在情感极为孤僻,一般不愿与他人交往,偶有一两个好朋友与她交往,她便极重视这段友谊,容不得有丝毫的玷污,究其原因,父母过多的期望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而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必然得寻找一个寄托,而当她把这种寄托看得越重,她就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因而也就形成了多疑、不自信等行为习惯。试想一下,如果她的想法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慰藉,又怎么会让她形成这一孤僻又难以理解的性格。

给家长培训的时间,可以是请本校的优秀教师或是优秀家长,方式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分散(如个别学生发现的问题不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武装家长们的头脑,让家长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这样有许多问题在平时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

不少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是生成的,由于受到不良的因素的影响,从前没有发生的问题,现在发生了,教师应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从学生的支言碎语,细节出发,尽可能地深挖、洞悉学生最近的生活和心理。对于学生的问题应及早的发现,并早做疏理,在最初形成的时候,改变他们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并不失时机地使用行为矫正法进行强化。

每个时期,学生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应利用这一规律,未雨绸缪,充分利用每个时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抓住教育的契机,应提前而不应滞后。

私以为,针对初中的学生应注意这么几个关键期:

1. 初一,要关注学生进入中学后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要关注由于自我中心意识迅速发展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注意教会学生如何协调人际关系。

2. 初二,要关注由于学业的分化而造成的挫败感所产生的厌学情绪;
关注青春期恋情问题。

3. 初三,关注由于升学所带来的学习压力和学习挫折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疏泄负面情绪,并给予一定的中考指导和考前心理调节。

(四)主题教育的开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扰的世界,生活给了学生过多的欲望,使不少学生迷失了应有的方向,从而缺少了一种养成良好习惯的环境。所以,教师应对于学生存在已久的个人不良习惯进行正面强化,进行行为矫正,实施主题教育。主题教育的范围很广,要针对本班学生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集中的行为矫正。下面是作者进行的尝试:

1. 阅读能力的培养

现在许多学生没有静下心来阅读的习惯,快餐化的阅读方式极大地破坏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只喜欢读图读漫画,极少有人能再像古人一样坐在书阁中,潜心静读,而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变得极为单薄从而让文学失去了生机。

在语文课堂里与学生进行师生对话,每次论及古典文学名著,学生就如闻天书,极少能与老师产生共鸣。在课外,不少学生的读物都是漫画。比如漫画式的《水浒》、《大话西游》等等,许多名著都被改编成漫画书失去了它原有的韵味。课外与学生交流后,发现读图过多的学生语言也变得枯燥而呆板。

学生的这种阅读能力的缺失使语文教学陷入了极大的被动,造成了语文素养的低下。

对此,教师可利用主题教学进行集中矫正,在表述阅读对于人类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之后,采用自评奖励法进行奖励矫正。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运用正强化原理,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采取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老师要训练学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法规。

如学生每天读书活动的学习结束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读书篇数、阅读速度、读后交流的水准及读后感写作水准(每周一次)的水平给予分数。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所得的分数,分别给予奖励。每周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而且特别重视有进步的学生给予真诚的鼓励。一个月评出”阅读之星”,并由这些同学举办一次”读书沙龙”。

这种奖励方式及时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可使良好行为不断增加和巩固。同时,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某个学生独特的文学阅读习惯的良好行为及时机遇表扬和奖励,这也为其他没有这种行为的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文学阅读习惯。

2. 毅力和抗挫折力的培养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人们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但行为存在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们在主观上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缺少一种恒久的动力,更缺少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班不少学生对于晨读一事,往往显得非常的倦怠,总是不愿开口读书,更不用说能积极主动地背诵课文。早晨起的比较迟,制订下来的计划总是被一次一次的搁浅,到了一次总结评价时才幡然醒悟,悔之晚矣。还有些学生往往不去看自己的问题所在,而是用结果不断地否定自我,总觉得读书没有多大的意思,以至于自我堕落。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而且当低一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低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就自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学生的安全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不会产生更高一层的需求,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厌学甚至自我堕落就不难理解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开展爱的教育,把同情、尊重渗透在每个学生的心里,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动力来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适时地组织一些集体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力和忍耐度,进行意志力的培养(最好在这过程中融入有计划的主题班会教育,如毅力教育、恒心教育)。

当然进行类似的主题教育还可以有很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待教师应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育资源,进行有目的性的指引。对于行为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并且不失时机地辅之以行为矫正疗法等普遍运用在心理学上的技术,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百珍. 《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7年第1版.

[2] 戴乃功, 等. 《教学心理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3] 皮连生. 《智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第1版.

[4] 邵瑞珍.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0年第1版.

[5] 韩永昌主编. 《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3年第1版.

[6]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 宁波出版, 2007年第1版.

[7] 网址 >

第三篇: 浅析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

小学生的不良习惯及表现

小学生的不良习惯有如下几个方面:

1、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

(1)贪玩,没有自控能力。听课时心不在焉;
放学后在路上玩,玩起来就忘记做作业。如何克服这个不良习惯?

(2)边学边玩

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边听老师讲课,边玩小玩具或扣指甲。如何克服这个不良习惯?

2、作业马虎

许多小学生对做作业只是应付差使,马马虎虎做完,自己从不检查,甚至不做作业。如何克服这个不良习惯?

3、贪玩电脑 ,厌学

4、欺负小朋友,有暴力倾向

5、不讲究卫生、不爱护公物

6、不听父母的教导

由学生举例说一说。(教师补充上周学校部分学生发生的不良行为)

并谈谈如何克服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第四篇: 浅析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

不良行为习惯成应及对策


 

首页

南江教育

政务公开

政策文件

教育新闻

教育之窗

电化教育

课改教研

招生考试

教育装备

文艺天地

大爱无边

您目前的位置:课改教研 >

 

教育论文 >

 

教育论文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对策初探

   发表时间:2008-11-24 15:50:23 访问次数:2249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对策初探
南江县天池九义校 康东

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为了达到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天池九义校确定了“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校本教研课题。所谓“不良行为习惯”就是积久养成的不良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式。结合自已的日常工作。我利用调查、问卷、班级讨论、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初略的探究。现将得出的初步结论作如下总结:

不良生活习惯

1、有意损坏公物,践踏、破坏农民庄稼,恶作剧。校方常常堵不胜堵,防不胜防。例如:在公路上安放巨大的石头或在公路上撒钉子;
向厕所的入粪管道中扔砖块、石头;
有意使别人“出丑”,从而“幸灾乐祸”。

成因分析:这类学生产生这一行为往往是由于心理原因。(1)“公物”、“它人”心理。这是一种较普遍的心理,学生认为破坏的对象不属自己所有,其好坏对自己不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心理与学生的文明程度、思想境界有关。文明程度、思想境界越低,带来的危害就越大。(2)“表现”心理。这类学生为了显示其“胆量”或“能力”,往往在同学面前把公物或农民的庄稼当成自已的“靶子”把恶作剧当成出风头的手段。往往围观的人越多,其表现欲望越强,破坏越大。(3)发泄心理。有的学生对某一老师或对家长有偏见,对日常学校或家庭的管理有意见,在无人或人少的时候用这种破坏公物或践踏别人的东西作为发泄的办法。(4)“变态”心理。这类学生往往家境特殊,或受过心灵伤害,性格孤僻,为了寻求心理平衡而产生一种破坏心理。

对策:(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奋斗目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到学习上来。(2)加强“主人翁”意识教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康的“公物”意识和爱护庄稼、尊重它人劳动成果意识。(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正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的困惑、苦恼或不良心理行为。(4)细致管理。家长和老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多与学生交流,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缩短彼此心理距离,消除误会,排解对抗情绪。

2、不良饮食习惯。最常见的问题是:电视佐餐,食不知味;
随时嚼“口香糖”,即使和人谈话也“口香糖”不离口;
偏食肉和蔬菜,致使孩子各项发育指标不理想;
零食当正餐,上课昏昏然;
电脑好玩,肠胃受害。

成因分析:(1)、环境影响:现在的学校周围到处都是希望发“学生财”的商贩,他们想方设法,甚至和学校对着干,为学生提供大量食品甚至“垃圾” 食品,是学生不良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物质条件。(2)、父母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的宠爱,让他们随心所欲。养成了挑三拣四的坏习惯,常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而拒绝食用,一不满意就“不吃饭”。此时的父母急得团团转,不是哄着、骗着、求着他们吃一点,就是赶紧上街买他们点的菜或零食,心急如焚地做给宝贝吃。(3)、不良习惯:孩子不能按时定量进餐,吃零食太多,就会影响食欲。胃内食物排空需要3~4小时,到了吃饭时间有饥饿感觉,吃饭就香。如果不是定时吃饭,而是点心,饼干,各种饮料,乱吃乱喝,胃内总有食物,胃就得不到休息,这样到吃饭时间孩子就没了食欲,再好的东西他也没胃口。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不周,贪图方便给些零花钱让他们自己解决早餐问题。孩子还小,不能很好地安排每天的饮食,往往吃得太饱、吃得没有营养甚至省下早餐钱另作他用。不仅使一上午的身体、学习受到影响,还影响了午餐的摄取量。(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如果孩子吃的没有到达父母认定的量,就认为孩子的胃口有问题,心一急就强迫孩子吃。使得食欲不好的孩子又受情绪的影响,想吃也吃不下了。此时,父母心更急了,“非常重视”孩子吃饭问题的父母往往人前人后都说自家的孩子“胃口不好”。孩子接受了暗示,认为自己就是父母说的那样,于是就变成真的胃口小了。(5)受别人或大人饮食习惯的影响:看到别人吃零食,自已就想吃零食。经常见到父母有挑食毛病,子女就跟着学,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吃零食、挑食的坏习惯。

对策与措施:(1)学校配合相关部门,整顿校园周边饮食摊点,创造良好育人环境。(2)避免大人的挑食习惯影响孩子。父母一定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自己不再挑食,从而带动孩子合理进食。(3)想方设法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教育孩子不吃零食,少喝饮料,要定时进食,按顿吃饱。(4)改善学生饮食。为了增进孩子的食欲,要尽量把饭做得好吃一些,变换花样,烹调时使色、香、味俱全,一种菜可以多种做法,再取上个好听的菜名,引起孩子的好奇与兴趣,从而想吃,爱吃,多吃。(5)不要太在意孩子每顿的摄取量,允许他们偶尔的胃口不好,如果你长时间观察的话,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他吃的量和各类营养成分是一定的、均衡的。

3、懒惰。学生普遍怕苦怕累,没有时间观念,贪睡、迟到,不按时或按质完成任务等现象时有发生。

分析成因:(1)过强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靠父母或它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2)缺少上进心。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常抱“应付”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态度。(3)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家长的过分溺爱,社会上的投机取巧的现象。或家长本身就没有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促进了学生懒惰习惯的形成。

对策:(1)使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结合当前实际,讲一些我国优秀人士取得成功的经历,用他们的坚强意志鼓舞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意志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2)、开展评比,利用中、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增强意志的愿望,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3)老师和家长加强自身修养,“身教重于言教”。(4)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克服自身惰性。

4、安全意识差。骑摩托车、自行车摇来晃去横冲直撞,从窗户向楼下扔垃圾、杂物,翻围墙逃出学校等。

成因分析:(1)知行不一。农村中小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完全知识,但实际生活中知行不一,甚至常有违背。(2)教育与生活脱节,效果不明显。(3)学校教育存在漏洞。例如:安全课由班主任代上,或把安全课排入课表、但实际挪作它用。(4)家长意识不高,对孩子有求必应,或者孩子留守在家,缺少父母管教。

对策:(1)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同时,多开展“安全讲座”、“消防叔叔进校园”等活动。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2)改善育人环境,消除不安全的潜在因素。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3)学校要引起重视,加强对安全教育课老师的培训。(4)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对安全教育和安全工作齐抓共管,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5、不注重个人形象。穿前卫的衣服、戴古怪的帽子、留“时髦的发型”染奇怪的发色。抽烟、喝酒,而且屡教不改。不文雅口头禅“我操”、“我靠”、“儿哄”等时常挂在学生嘴边;
“牢固”不叫“牢固”,叫“牢保”;
“有能力”不叫“有能力”,叫“牢改”;
一些网络语言风靡校园等。

成因:许多学生一味地模仿电视里的艺术形象,跟着大街上流行时尚走,认为吃烟、喝酒是成熟的标志,是展示自已的有效方法。他们不知道的所谓流行,往往只是商人们赚钱的炒作,所谓时尚,也往往是打着前卫旗号的颓废。这些行为看上去不美,学生们却认为这是“酷”的象征,是一种时髦的行为。

对策:(1)进行正确导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2)严格管理,进行有效约束。(3)特别是老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6、睡觉习惯差。睡觉时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

成因:学生环保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是导致在睡觉时间高谈阔论,干扰别人正常休息的直接原因。生理或心理性失眠也是导致学生不守睡觉纪律的重要原因。而夜不归寝或半夜出逃往往与学生的违纪或上网等现象紧密相关,与学生安全意识差有直接关系。在夜晚违纪不容易被老师或家长发现,给自己的违纪等行为创造条件。

对策:(1)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2)对生理或心理性失眠要建议学生就医或进行心理辅导。(3)加强管理人员的纪律监督,加强学校纪律约束。(4)转移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上来,指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控制学生上网的目的,防止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防止学生从网上查阅获取不良信息。(5)加强违纪教育,防止学生半夜出逃,干违纪、违法的事。

不良人际交往习惯

1、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讲哥儿们”义气。

原因分析:农村中小学生思想单纯,喜欢与同学交往,他们的友情不仅发展最快,还常常能建立终身难忘的友谊。这种纯真的友谊往往成了同学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动力。但是他们认识水平较低,分辩是非能力较差,又喜欢感情用事,如果在交往中,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他们就可能和不良的伙伴混在一起,搅成一团,是非不分,嬉戏哄闹,违纪违规,不仅学习受到影响,品行逐渐下降,甚至拉帮结派,打架闹事,讲哥们义气,耍流氓作风,以致误入歧途。

对策:(1)是要有意识地进行择友引导。要求学生交“益友”,不交“损友”,也就是要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爱集体的人、爱学习的人交朋友,不能和品德顽劣,染有恶习的人交往。介绍一些名人交友的故事,推荐一些描写珍贵友谊的读物,让其能意识到选择朋友的重要性和应选择什么样的人做自己的朋友。(2)指导交友的方法。要告诉学生在交往中,应该先进行观察,作一番了解,再确定与谁亲密交往。大人可根据自身的经历,介绍一些观察了解的方法。与此同时也要告诉他们,看人不能绝对化,而要作具体分析,只要对方身上长处多,为人正直,又与自己和得来,都可以交往。(3)老师和家长要正确处理学生中的不良交往。当学生中出现不良交往时,老师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而应该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积极防范的工作。一般来说,学生结交了不好的朋友并犯了错误的时候,绝大多数会怀着既悔恨又害怕的心理,这正是老师们对他们进行细致教育的良机。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则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导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弄清情况,再诚恳地与他们进行感情沟通,说明其犯的错误,既有学生自身的责任,也有家长及老师疏予防范、关心不够的责任。与他们共同研究如何严加防范的具体措施。

2、男生女生“亲亲热热”,早恋现象时有发生。

原因分析:(1) 生理发育过早,青春期的提前,性意识的出现,是学生早恋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2)心理的发展落后于生理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孩子生理发展异常迅速,心理的发展无法与之同步。心理发展明显与生理发展失衡的前提下,自然会有一批学生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不会选择正确的方式,只顾眼前的快乐而我行我素。(3) 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从中小学教育的总体效果而言,并未对学生“早恋”起到强大作用,其原因是:①教育目标单一,只教学生怎样学好知识,考好试,不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把知识用于生活中。教育偏离了人生的重心。②课程结构不合理。只重智育不重德育。③活动内容单调。学校教育活动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而那些坐不住听不下去的学生,只好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去,用别的活动来发挥 “特长”,同时也以此打发过剩的精力。④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的性意识和性需要,多数学校都采取压制和回避态度。既不正确引导,也不正面谈论,更不适当安排让其以合理的形式得到满足。⑤教师的品德、知识和能力水平偏低,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是把学生的早恋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和把学生退还家长的把柄,或者当作“收拾”学生的机会,这分明是师德不良者所为,还有一些教师把学生早恋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有的则缺少方法、无能为力。⑥家庭环境不佳。父母生活不检点会导致孩子对性问题认识不良;
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家庭中独处的时候较多,格外需要了解别人和被人了解;
有的家庭成员感情不和或父母离异,孩子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爱护,只好到同学中去寻找;
有的家庭实行封建管制,孩子在家中只有惟命是从,势必导致孩子出现感情饥渴。处在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较易陷入早恋。(4)个体自身的偏差。陷入早恋的并不是学生的大多数,这说明陷入者有其自身原因。①认识偏差。有的把结婚生子看作是生活的全部,无远大理想,从而考虑此类问题;
②性格偏差。有些学生过于内向,交往面窄,常把丰富的感情倾注到个别人身上或错把别人的关心和友谊用“爱情”来回报。有的性格太外向,爱寻求刺激,或精力过剩以此来消耗。③鉴别力低。学生往往对早恋的后果缺乏认识。④有的以成年人自居,把恋爱看作是“成人”的表现。⑤以自我为中心,不管社会接纳与否。在找异性朋友上也力求随心所欲时,社会要求就很难对他生效。⑥无适当位置,寻求同情。这是后进生和家庭条件不好的农村孩子早恋的一个原因。(5)社会环境影响。①东西放文化的冲突,使人们面临性愚昧和性解放的双重挑战,致使学生及青少年儿童无法分辨美丑。②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纪律涣散,导致青少年由“违法不见得就怎样”得出“不守纪也无妨”的认识,得出不听劝告更无关痛痒的“见识”③文化娱乐留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迫使青少年儿童过早进入和承认娱乐圈。他们听的情歌,唱的是情歌,耳濡目染。④社会风气不好,金钱至上,对青少年不利的产品越来越多,加之成人间的攀比之风盛行,使青少年竟相模仿,在恋爱上比能耐。

对策:(1) 对学生开展全面系统正规的性教育。性教育与伦理学、社会学、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正规的性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①学校应广泛开展正规的性教育。首先,从生理卫生的讲解到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等多方面完善性教育课程;
其次,学校性教育也要通过把性知识教育与性伦理、性道德教育融会贯通,把性生物学、性社会学知识结合起来,把性教育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防止性犯罪与加强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使学校性教育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同时,还应该注意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最后,学校性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直接或间接的向学生进行性知识传播。如:宣传画刊、黑板报、文艺演出、辩论会、知识竞赛等。使他们获得知识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充沛的精力和丰富的情感得到正常的宣泄和转移,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②完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父母不仅要注意私生活对孩子的影响,还应主动的向孩子及时、适当的传授性知识。首先,家长应从观念上转变,破除封建守旧思想,把孩子对性的好奇看作正常现象,并对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加以客观、科学的解释。其次,家长自身应提高性知识水平,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仅是孩子文化知识的启蒙者,还是性知识的启蒙者,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对性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同时,家长还应重视对孩子的性启蒙,像传授其他知识那样从小抓起,不要等到问题出现再“恶补”;
最后,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私生活的检点,避免孩子对性产生误解。③社会要支持学生的性健康教育。青少年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青少年阅读,观看淫秽书籍和录像是走向性犯错、犯罪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刚刚接触到“性”应该多为他们提供健康的,科学的性信息来源。所以各类机构及个人所做的一切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负责,同时要狠狠打击非法淫秽的出版物,使之没有市场。学校和家庭应多为孩子提供可阅读的与性健康有关的适宜的读物,或为孩子订购一些健康科普读物,满足他们对性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远离不健康的东西。(2) 为孩子创设良好环境,帮助孩子克服早恋行为。首先是学校要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青少年思想活泼,不习惯空洞枯燥的说教,只有在健康向上的群体环境中才能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学校应多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其次,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是克服学生早恋的最有效的方法。同时教师要注意管理方法,为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创设良好的环境,正确看待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另外,教师还应看到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不能歧视“后进生”,在感情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最后,家庭方面,家长一方面应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与孩子平等的进行感情交流,这样就使得孩子的情感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避免了感情饥渴而出现的早恋。(3) 正确对待。对于学生早恋问题,学校和家长往往都采取强压政策,粗暴对待其结果往往是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许多学生由明转暗,愈演愈烈,甚至发生了很多恶性事件。因此,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要冷静处理学生的早恋行为。①正确引导,不要声张,更不能搞得满城风雨。要晓以利弊,动之以情,引导学生解脱,教育学生学会宣泄和转移。②理解。要懂得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所产生的各种言语和情感,同时注意不要轻易把一切涉及到性的问题都看成是道德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也应该让孩子理解我们的“苦心”,要平等的与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学生体会到理解,关心和爱护。③尊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隐私。对有早恋行为的学生,不能一味的指责谩骂进行人身攻击,也不能将问题扩大化,弄得满城风雨使学生不能自容。启发和保护学生学会自尊,自重和自爱,对于学生个人生活中不宜或不愿为他人内所知的隐私,即使得知也决不外泄和传播。这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需要也是取得学生信任,有利于引导和教育的重要条件。④适度。在对学生早恋的问题进行疏导时,要注意适度。把握好教育的分寸,适可而止。只要能把握问题的关键和实质,不必过分追究具体细节,以免造成学生隐私的侵害和自尊的挫伤。
总之,早恋是一朵早开而无果的花。对于学生早恋,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引导。尊重他们的感情,理解他们的感受,遵循他们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帮助他们走出早恋误区,让他们健康成长。

3、缺乏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一声“谢谢”、“对不起”只是张口之劳,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礼貌行为,可惜现在的中小学生中有说“谢谢”习惯的越来越少了。下课时老师帮他们解答一个问题,摔倒后老师送他们上医院,同学之间有矛盾老师花许多功夫调解,事后他们都表现冷淡,很少会说声“谢谢”。

形成原因:认为这是小事,不值一谢;
认为这是别人应该做的;
认为不拘小节便是潇洒,担心说声“谢谢”反而会被笑话。

对策:加强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各种活动等促使学校、班级形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风气。

4、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斗殴、欺负弱小。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总是喜欢欺负低年级的同学;
或男同学欺负女同学。这部分学生往往在欺负别人的时候没有的可能是因为一件小事,极个别的甚至没有任何明确的原因。

成因分析:学生心理不健康。(1)现在有许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还是存在的。只要有一点不顺心就迁怒于老师或者同学,极容易引发打架。(2)家庭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做得好,孩子就会模仿。但父母做得差,孩子也会跟着照做。(3)误会、口角之争。在学校里,发生一些小碰撞、小矛盾或小误会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同学不会处理,各不相让,打架就很容易发生了。像有些同学喜欢讲笑,有时比较过分替别人取绰号,取笑别人。遇上心胸开阔的人倒觉得是开玩笑,但遇上性格孤僻、心胸狭窄的人就会记恨在心,找机会报仇。(4)江湖义气。本来有些事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如果有人适当劝阻就会没事。但有些人呈江湖义气,显英雄本色,推波助澜,令矛盾升级,最后导致打架。(5)法盲。有许多打架犯案的学生事后非常后悔,原来他们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并不知道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犯了重大错误后悔已晚。(6)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受港台电视的影响,电视剧当中经常出现打斗的场面,青年学生就会模仿。还有许多学生经常打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也有许多打斗的镜头,这对青少年的性格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让某些青少年学生凡遇矛盾都会用武力去解决。

对策:(1)学校应经常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相互尊重、团结友爱思想深入人心。平时应教育学生不应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不顾后果鲁莽行事。不要搞“帮派义气”,懂礼貌、讲文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扭转不平等思想和报复心理,认清打架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做文明的人,讲文明的话。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许多学生之所以打架,除了本身的性格问题外,还因为他是个法盲。不懂得法律知识以及违法所承担的严重后果。我曾在班上举行法制教育的主题班会。这个班会很成功。同学们都认清了那些打架个案的原因,对因违法犯罪被判刑的青少深恶痛绝,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知道伤人的严重后果——很多都要被处分或判刑。(2)重点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防止校园暴力。有些同学脾气暴躁,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经调查我校曾有个学生读小学时父母就离婚了。父母的离异让他的性格很孤僻、偏激、脾气暴躁。他说他想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每天不打人就不舒服,我天天找他做思想工作,叫他不要打人,有什么事都应平心静气,解决不了的就找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父母的离异,父母离异这是事实,但不应该影响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父母对你的爱是不会减少的,作为子女应该学会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同时我也经常找其父母,沟通他们孩子在校与在家的情况。他们都同意,会多给孩子一份爱,尽量避免家庭阴影笼罩孩子,影响孩子的发展。经过多番教育和劝导,该生的脾气好多了,一年来都没再发生打架事件。

5、孤避,不善于与人接触。

分析成因:
(1)个性因素。有些孩子生性内向、敏感,不善言语,对不熟悉的人、事、环境会本能地退缩,害怕,而喜欢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他们在与新伙伴交往中,一开始可能因适应困难,而难与之合作。(2)独生子女不良性格。有些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太 阳”,受到成人的过多宠爱,一切唯我独尊,久而久之养成自私、独占的不良性格。他们可能因新伙伴动用自己的玩具而发火、撒娇,不愿跟新伙伴玩。(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贫困,缺少自信,总觉得与别人有差距;
有的家长自身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也很少帮助、教育孩子与人交往;
有的家长喜欢安静和居室整洁,讨厌孩子带伙伴来家游玩。这些都可能造成孩子与人交往困难,孤傲不合群。(4)孩子以往的挫折经历。有些孩子因为体弱、瘦小、智力较差等原因,使他们在与小伙伴交往中常受讥讽、欺侮,从而怕与小伙伴交往,甚至更怕与新伙伴交往。

对策:(1)对个性内向、怯懦的孩子,成人可主动介绍新伙伴与之打招呼,然后再拿出玩具来让孩子带新伙伴玩。另外,成人也可亲自参与他们的游戏,与他们一起玩,做沟通孩子们的中介,使孩子逐渐消除羞怯心理,与新伙伴慢慢熟悉起来。(2)对傲慢自私的孩子,成人可拿出两套玩具,其中有些部分.让他们两人合用,或让两人玩一会儿再互相交换玩具,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成人要注意发现、表扬孩子某方面的才干,并适时地让他帮助新伙伴。给新伙伴示范,以使其学会关心、爱护别人,逐步融洽与同伴的关系。有时,成人也可以让新伙伴表演其某方面的能力,使孩子敬服其才能,抑制孩子的骄傲情绪,让他虚心向别人学习,与别人共同游戏。(3)家长自身要注重加强修养,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家长平时要注意与同事、邻里、家人搞好关系,并经常教育孩子要谦虚,尊重他人。成人要多带孩子到人群中、孩子群中,使其能适应与众多的陌生人打交道,培养其协作的能力。(4)对生理、智力上有缺陷的孩子,成人要多关心、爱护他们;
同时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要让孩子懂得:瞧不起自己的人,也会被别人瞧不起。成人要多带他们到公共场合中去,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多让他们参与帮助别人的活动,以此来树立他们的自信、自尊、自强,正视自己,乐意与新伙伴合作,乐意帮助别人。

不良学习习惯

综合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种:1、与认知有关的不良学习习惯。如上课时不注意专心听讲,学习满足于死记硬背,碰到难题不愿意动脑筋思考等;
六分之一的学生上课打瞌睡。课堂上,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课,不能集中精力。他们不是左顾右盼,就是做小动作。有60%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是顺从家长的要求,学习盲从、没有动力。2、与个性有关的不良学习习惯。如不敢在课堂上大胆举手回答问题,做作业拖拉粗心,学习过于依赖父母、老师等,学生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提问,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 3、与健康有关的不良学习习惯。如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写字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过近,连续学习所用的时间过长等。4、与行为相关的不良学习习惯。“课桌文化”是学生们的独创,如今的学生已不屑于在桌上写诗作文,而更多的是以刀代笔,喜欢“入木三分”地把一些极不文雅的词句刻上去,或者干脆把桌面钻穿,成片地雕刻,直到课桌不得不提前“退休”等。5、与兴趣相关的不良学习习惯。沉迷小说、网络等,厌学情绪严重等。

成因分析:(1)恨。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这种心理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2)混。不正视。这种学生往往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游戏,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3)悔。这部分学生,他们对以往由于自身的所作所为而造成的某方面“差”的状况后悔,为目前差人甚远而担忧,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彷徨,为没有正确的“目标”而发愁。这部分人绝不占少数。(4)灰。自暴自弃。这也是一种较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不好,如今已是积重难返,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形成了“某某是差生”的概念,我即使想努力,也未见有什么用。以往也可能跟老师发生过争执,给老师留下过不好的印象,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于是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而采取自暴自弃。(5)忧。农村的经济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但在农村还有少数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或极差的学生。他们担心家里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供养其继续读书,对前程一遍迷茫,过于担忧。于是认为:“不如现在就不认真读书,避免认真读书做了无用功”。(6)妒。现在的孩子都有极强的好胜性,在学习中不甘人后原本是好事,但中、小学生目光短浅,他们不懂得交流合作式的学习是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是盯着自己在班上的成绩排在什么位置。最怕自已对知识懂得不多,更怕别人比自己懂得还多。(7)毁。这种心理是极少数。他们往往是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恼怒,或受到别人误解而形成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心理,于是就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毁掉别人的念头,这种人人数甚少,但为害极大。若不注意防范,妥善处理,往往容易酿成苦果,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8)成瘾。学生往往因为好奇或学习和生活中不太顺心,从而接触武侠、言情、网络等题裁的小说,或接触网络游戏、网上的不良文化,进而成瘾,不能自拨。甚至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而是看小说、想游戏,或干脆逃课。

对策:不良学习习惯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当然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纠正过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加以纠正。(1)对学生学习的规律化提出明确要求。有规律的学习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学习的规律提出明确要求。例如:要按时作息,使每天的学习活动有条不紊;
要养成提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
要针对学习中的疑难或错误,及时向老师、同学和家长请教;
要在认真完成课外作业之后,再去参加体育锻炼或消遣娱乐等。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明确、越具体、越有针对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可能逐步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督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以后,要经常进行检查督促。中、小学生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仍然较弱,需要教师不断提醒。要定期评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业进步,说明这是坚持良好学习习惯的结果,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对仍然存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同学,不要过多指责,而应引导他们向进步较快的同学看齐,转移学生注意,通过学习动机的激发来促进他们逐步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3)有待于全社会对农村的关注,特别是贫困孩子的关注和帮助,使学生对前程有信心。(4)根据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类型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专心对待工作、细心解决问题、把爱心献给学生;
在工作中细调查、多研究、勤处理、讲方法。而“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形成,要矫正是一个长期的经常的工作,老师们要为更好地纠正“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 浅析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

中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

赵林;

【期刊名称】《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中职学生大多是初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思想品德、纪律观念、文明礼貌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这给中职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总页数】3页(P.37-39)

【关键词】中职学生;不良行为;成因;矫正

【作者】赵林;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句容212400;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G444

【相关文献】

1.中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 [J], 吴国刚

2.浅议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矫正对策 [J], 唐小明

3.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探究 [J], 莫渝

4.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J], 李宪宏; 张秀华

5.关于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案例与反思 [J], 杨晶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六篇: 浅析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

不良行为习惯在班级管理中的危害

八十三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养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因此,我针对班级学生特点,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积极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礼仪习惯、 卫生意识与安全意识等系列教育活动。借着学校开展文明礼貌活动之风,我在班会上让学生讨论列举了以下不良习惯:1、打人、骂人、说脏话,行为举动不文明;
2、不尊重他人,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3、不遵守纪律,随便;
4 自制力不强,不能受委屈;
5、虚伪,不诚信;
6、无爱心,对任何人都很冷漠;
7、不团结集体;
8、 欺负比自己弱的人;
9 、不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10、喜欢背后说人坏话;
11、经不起挫折,不够勇敢;
12、不爱护公物,不讲公德;
13 、 自以为是;
14、无集体荣誉感 ,什么家务事也不会做;
15、随地吐痰,乱仍杂物;
16、偏食、挑食、喜欢买零食;
17、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作息无计划,无规律;
18、在家里乱扔东西;
19、不吃早餐(把钱省下买东西);
20、自己会做的事偏要别人做。太迷电视;
20、上课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
21、 讨厌学习,作业马虎、应付、拖拉;
22、上课不发言,被动学习,积极性差,不会抓紧时间,学习不努力,不刻苦;
23、不完成口头作业(如,背诵);
24、不喜欢读正规的课外书。

很多同学有骂人的习惯。其实,这类的不良习惯通常都是跟家长、电视节目、不良图书等的语言学的,家长骂人,孩子在学校里也会骂人,这样会恶性循环就导致孩子有了骂人的不良习惯,打架也是如此,通常有动武习惯的家长,孩子就爱打架,真正要改必须得从源头做起。

在众多不良习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算是乱扔垃圾了,通常我们会发现,教室的地面上会有很多纸屑,为了制止这种现象,我让劳动委员一天三查,并及时把所查结果公布在黑般上。久而久之,垃圾没了,坏毛病也改了。以上两种不良习惯是普遍现象,所以不会一一列举。

 

现在的学生身上存在的最严重的不良习惯:喜欢依赖别人;
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
害怕承担责任;
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
不爱劳动;
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
学习不爱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就拿我们班的杨静怡来说吧,由于父母离异,使他没有安全感,平时就一直喜欢和我们班另外一个学生在一起,可在上学期临近期末的时候,那个学生转学了,结果杨静怡就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一样,显得有点无所适从,萎靡不振。我发现之后及时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反复的和他进行沟通晓明厉害,慢慢地她终于走出了阴影。

每周在班会上我都会让学生对号入座,依照所列的24条,进行自查,一条一分,其他学生可以检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风正了,学风浓了,学生的起身面貌好了。

中学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今天的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时期,又面临信息时代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的包围,以往的教育规律变得模糊起来,“养成”一下子成了十分敏感和重要的问题。学生的养成教育亟待加强。

推荐访问:浅析 改正 中职 浅析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 浅析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 我们中职生应该避免哪些不良行为
上一篇:大学生我为同学办实事心得体会500字(全文)
下一篇:抗击疫情感悟300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