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案例分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25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案例分析

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5篇

【篇一】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而不去考虑对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第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第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个阶段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交往中有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打、骂等),这容易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
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与小朋友表示友好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中国首部真实记录幼儿内心成长的电影《小人国》,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儿童理想王国。它发生在北京的巴学园幼儿园,是李跃儿老师借鉴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办学模式,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花三年时间跟踪拍摄而成。笔者选取了关于池亦洋这个幼儿的相关几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问题。

  二、从幼儿园纪录片《小人国》中选取片段分析

  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陈炳栋(5岁)的棍子被池亦洋(5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棍子。

  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

  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

  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

  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

  小李:你没有试,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炳栋去向池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

  佳佳:池亦洋,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我就不跟你好!

  小朋友们:对!(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说:“我跟池亦洋好!”)

  佳佳:滚!

  池亦洋:闲事少管,滚开!

  陈炳栋:老师,池亦洋还不还给我!

  佳佳:如果他(池亦洋)还给他的话,我还给池亦洋叠个纸飞机,你想不想要纸飞机

  池亦洋:想。

  佳佳:如果你还给陈炳栋我就给你。

  池亦洋:我叠的还比你叠得好呢!

  陈炳栋: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

  佳佳:池亦洋,如果你给陈炳栋,我可以送你一个玩具,行吗(很认真地说)

  池亦洋:少废话!(大声地不耐烦地说)把你们打成肉泥。

  小李:为什么,我们都要被你打成肉泥吗

  池亦洋:对!

  小李:刚才佳佳还告诉我不要插话呢,我都没有说话,你为什么要把我打成肉泥那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把你拉得紧紧的,抱得紧紧的,你动都动弹不了!

  池亦洋:真敢说!(很凶狠地拿起棍子准备打人)

  小李:池亦洋,我告诉你了,不可以打人的!唉,陈炳栋,我们都在帮你,现在池亦洋拿着棍子要打我们!陈炳栋我们在帮你要棍子。(这时陈炳栋离开了现场,池亦洋拿着棍子开始打人了,大李老师出现了)

  大李老师:你不可以这样子对付别人,这个棍子本来就是人家陈炳栋的,归人家所有,你把人家的抢走了,这是不对的,请你还给别人。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做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你不可以用暴力,我相信你也不会用暴力征服别人,对吧池亦洋他是愿意还给你的,池亦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很愿意把你的东西还给你(对着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其实你坚持要就可以得到的。谢谢你!谢谢你还给他!

  小李:佳佳,你今天太勇敢了,你帮助陈炳栋了,而且想了很多办法,你很勇敢,我抱你一下!

  池亦洋:但是都没用。(很气愤地说)

  小李:可是我们已经获得了棍子,走咯!

  池亦洋:获得了棍子,总有一天我会重新抢过来的。(很严肃地说)

  分析:一根棍子引起的“大闹巴学园”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老师化解一场孩子们的纠纷,其实也是一种随机教育。在整个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的重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佳佳利他行为的可贵之处,虽然我们无法了解佳佳和陈炳栋是否相处得很友好,是佳佳为了帮朋友还是出于仗义,但佳佳助人、仗义、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其次,老师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和指导者,笔者认为小李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不妥的,其主动介入反映了对三个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向他们传递了对冲突和幼儿的看法,即整个事件都是池亦洋一个人的错,把矛盾进一步激化。教师在处理冲突事件时应明白自身的作用,不应该站在任何一方,应以第三方的角色来处理。应该坚持秉公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大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前半段话过于抽象了,尤其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这种大道理不适合此时此景。对于大李老师后面肯定池亦洋是个好人这点,笔者认为有必要这样说,因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正面肯定,要想赢得同伴的欢迎和肯定,只有先尊重别人。

  最后,对于陈炳栋的离走,笔者觉得此时他最无奈了,从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周围的人帮不了自己:小李老师的介入不起任何作用,仗义的佳佳许诺的各种礼物对于池亦洋也没有诱惑力,而此时已经被激怒的池亦洋开始准备攻击人了,纵然有大李老师的出现也不能缓和此时的氛围、安抚情绪。从中可以看出陈炳栋是个胆小怕事的孩子,老师的介入应该是让他主动地面对该事件、积极地与池亦洋沟通,引导和帮助他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片段二:佳佳(5岁)和池亦洋打架。

  大李:请告诉我池亦洋怎么把你弄哭了

  佳佳:他先戴着帽子,我想给丫丫,可是他老打我。

  大李:那么你说你不是故意打他的,是吧就是一戴帽子手用力太大了打在他脑袋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故意打的,还是向李老师这样一拽帽子,拽的劲太大了打在你脑袋上(大李老师边说边做拽帽子的动作)

  佳佳:故意打的。

  大李:打了几拳

  佳佳:打了一锤子。

  池亦洋:佳佳也打了我这儿一拳。

  大李:是谁先打的

  池亦洋:佳佳。

  佳佳:可是可是,我没有把他打哭,是和他打着玩的,他就先打我。(哭着说)

  大李:喔,你是打着玩的。

  池亦洋:那你没跟我说呀。

  佳佳:可是可是,讨厌。(哭着愤怒地说)

  池亦洋:再说讨厌,我掐死你。(佳佳哭了被大李抱着)

  大李:你不可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

  佳佳:我去打110。

  大李:嗯,可以的!

  池亦洋:打就打呗!

  大李:如果他真的掐死我们,可以这样做!

  佳佳:我把你抓走。

  池亦洋:那我把你掐死了,你就打不了了,你也不会说话了。

  大李:好!佳佳,请你离开!老师知道他做得不对!

  佳佳:现在就打110。

  大李:对,他不应该掐死任何人,大李老师来解决他的问题。(佳佳走了)你刚才扬言要掐死人,是吧如果是扬言有暴力行为,要伤害别人的身体,那你就只好坐在这个地方,不要离开!(池亦洋从谈话开始一直坐在皮椅上)因为我们放出去你有可能会伤害别人,你刚才说你要掐死所有的人,而且要掐死佳佳,现在就请你呆在这儿,可以吗

  池亦洋:不要。

  大李:等你考虑好了,你不会伤害任何人了。

  池亦洋:我早就考虑好了,你们在说话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了。

  大李:不行的,刚才你已经说过了,你想好了,想到出去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时候,你再来找我,好吗我一会儿回来看你!

  (过一段时间大李老师来了)

  大李:你准备好了吗

  池亦洋:准备好了。

  大李:准备好出去不再伤害任何人

  池亦洋:对!

  大李:好,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好吧,请现在出去吃生日蛋糕!(浩浩过生日)

  分析:儿童期的孩子在出现冲突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别人的理解。老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考虑到池亦洋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将胆大的他进行隔离,避免再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这是教育中的冷处理,将喜欢热闹的他置于“孤独清净”中,调控了想“掐死人”的情绪,阻断其参与集体活动,此时他会变得不自在,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行自主教育,从而尽快获得老师的信任,重归集体。当然并非是隔离后就放任不管,所以大李老师说“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这有利于儿童在思想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巩固冷处理的教育效果。

  片段三:陈炳栋和佳佳玩着突然吵起来,池亦洋来为他们解除冲突。我们来看看幼儿们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如何解决冲突问题。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佳佳:哼,还是不怕!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陈炳栋:他拿石头崩我的脑袋。

  池亦洋:别崩。(对佳佳说)

  陈炳栋:可是他……

  池亦洋:你也别扔土。(对陈炳栋说)

  陈炳栋:你看他打这儿。(陈炳栋哭着说)

  池亦洋:他为什么打你

  陈炳栋:我叫他拿铲子,他拿土崩我。

  池亦洋:谁先动的手

  陈炳栋:佳佳。

  池亦洋:那佳佳的错。佳佳刚才怎么了

  佳佳:我忘了。

  池亦洋:那你跟陈炳栋说对不起,快去!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诚心诚意地说!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你问陈炳栋人家原不原谅你

  佳佳:我不想说。

  池亦洋:陈炳栋,原谅佳佳吗

  陈炳栋:我不原谅。

  池亦洋:他不原谅你,那就算了吧!佳佳你在边上,陈炳栋在中间。(三人开始玩起咔嘣比赛了,玩得其乐融融,笑声不断)

  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清楚地看到池亦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男性榜样,在处理小伙伴的“纠纷”问题上,能够坚持公正的原则,为双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而前面的两个片段均有教师的介入,但最后都是不欢而散,教育效果与和谐程度较差。因为孩子间的吵架没有成人想象中那样严重,只要有游戏的机会,他们会不计前嫌地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此外,“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反应,”[2]也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3]在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情境中,池亦洋观察着老师的赞扬与惩罚,这种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将教师解决冲突的策略内化并且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来。

  片段四:陈炳栋不听池亦洋的指挥,两人扭打起来,他们之间冲突的解决靠的是自己。

  ……

  陈炳栋:我没再跟你玩。

  池亦洋:那你刚才还那样还乱闹。

  陈炳栋:那你跟我说一句呗!(其他小朋友们附和着说:“对呀!”)你跟我说了我才明白。

  池亦洋:趴下!(四个小伙伴整齐地爬下了)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枪!

  陈炳栋:这是我的枪!

  池亦洋:别动!我轻轻地给你发到,陈炳栋的!这样看着啊,侧着往前爬!(教其他四个小朋友在打仗中匍匐前进的姿势)好,停!然后冲过去!先别冲下去,回来!(在一堵墙边掩护着)站这儿,朱江秋站这儿!

  陈炳栋:我站这儿!

  池亦洋:行!(做了个准备好的手势)冲!(外边的幼儿都举手投降了)上飞船!

  小朋友们:是这样吗(五个开始做敬礼的动作,池亦洋挨个检查)

  佳佳:是我这样吗

  池亦洋:对!

  池亦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领唱国歌)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要求:“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这个打仗的角色游戏中,池亦洋是整个游戏活动进行的关键人物,幼儿们配合得很严密,模仿战场上的战士投入真切,游戏进行得也很顺利。在最后的环节,很难想象他们的敬礼动作是为唱国歌准备的,但是联想整个游戏的环节,这是取得胜利的“战争”,幼儿们用唱国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喜悦。从总体上看,这是集体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共同成果,游戏环节看似独立,从整体上看却是在模拟战场上的动作,游戏将幼儿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他们体会到战争的艰难,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乐趣。因此,“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原则与要求,游戏中的材料也总会带有时代特点。总之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身体力行成人生活,积累有关社会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5]将这种生活经验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有利于解决幼儿的人际冲突,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纲要》的要求。

  片段五:“霸道”的池亦洋引来家长们的不满,看看大李老师的处理方法。

  家长:扪心自问,我们身边有一个人,壮得不得了,然后高兴了见到就打,不高兴就什么,你说你能让那个小孩儿有什么办法我觉得就需要园里有一个规则让孩子一进园,一进这个门有安全感。

  大李:很多家长建议我们把池亦洋给弄走算了。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在被池亦洋这个孩子永远的欺负之下,或几个月的欺负之下使他变得认为这个全世界他是最弱的。

  分析:笔者赞同大李老师的观点,即池亦洋在园为幼儿们树立了男性的榜样。就当前的幼儿园来说,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女性教师在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男性,或者说大多幼儿园几乎是女教师。很多男孩子遇到困难只会向老师求助,久而久之,男性的性别特征变得不再突出。但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拥有男性的一些阳刚方面的特征,可以为其他幼儿树立这方面的榜样;
遇到有些问题自己协商解决,甚至合作解决,既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开拓了幼儿的人际交往。但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一方会“受伤”,家长和教师也要正视这一现象。

  三、结论

  (一)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冲突的解决效果

  “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是其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人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6]片段中的两位老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念,大李老师认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主动构建,重在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在面对幼儿冲突时,灵活运用赏识教育,肯定池亦洋是好孩子,能够把握住教育的分寸;
在面对家长的不满时,能站在一个充分为幼儿健康成长的视角说服家长并肯定男性榜样的重要性。而对于小李老师在介入幼儿冲突时没有摆正自己教师的角色,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幼儿的教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此外,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还体现在对幼儿冲突产生的原因和价值上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冲突理解为幼儿间的打架或者语言攻击行为。

  (二)教师需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

  根据柯尔伯格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儿童5岁以后性别角色认同达到“稳定性阶段”。从这个年龄起,儿童开始更多地以同性别的同伴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这个自然导致了中大班儿童同伴冲突多发生在性别同伴之间。[7]在《小人国》中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幼儿们均为四岁到五岁,并且冲突主要为物品的争抢。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并非每次教师都要第一时间介入,如果有幼儿介入到冲突的处理中,教师应该有耐心地等待或者分清楚此时的情况再决定是否介入。如果幼儿不发生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尽量让幼儿们自己解决,比如片段一、片段三及片段四便是最好的证明,即使发生冲突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一定都带有负面的情绪,应该给幼儿提供解决同伴间冲突的时间和机会。北师大教授张同道在座谈时讲到:“任何一个群体只要有三个人,这三个人一定有权力结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做头领要有一种才能,还要有一种胸怀,还要有智慧和付出。”这在主人公池亦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霸道,有时仗义,这是一种胸怀和智慧,如片段五中大李老师所说的: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这种男性的榜样在当下的幼儿园里是非常可贵的,缘于教师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三)教师需运用介入幼儿冲突的策略

  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时,应充分反映出冲突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幼儿适当地采取隔离等措施。如片段二中的池亦洋打了佳佳,佳佳说了一声讨厌,池亦洋就说要掐死他。这其实是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大李老师采取隔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转移了幼儿双方的注意力也控制了情绪。再者笔者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不光是和幼儿讲道理,如果幼儿犯的错误严重时,可以适当采取处罚,不过要说明处罚他的理由。

  四、从中获得的启示

  (一)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冲突的价值

  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是存在差别的。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肯定幼儿冲突的价值。因为冲突可以使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形成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
冲突让幼儿体验和学习选择适宜的方式消除矛盾,提高了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有耐心地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机会。

  (二)鼓励用日常冲突事件进行随机化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同伴冲突

  “随机化教育在培养幼儿的同伴冲突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随机化教育可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特点,能给幼儿更加及时的指导和帮助。”[8]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事件时,并不是仅仅区分谁对谁错,而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解决冲突事件过程中表现好的幼儿(比如片段一的佳佳、片段三和四的池亦洋)。教师可以将表现好的幼儿带进班级里,和幼儿们一起讨论他们是如何处理冲突的,处理冲突的结果怎样,甚至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等,教师利用这些随机化教育激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利于加强冲突双方的情感交流,也强化了表现好在幼儿心目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幼儿共同成长。

  (三)做幼儿冲突解决的支持者,并教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及策略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第一时间弄清冲突的程度,若幼儿有能力解决的就做其支持者,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先冷静地观察和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幼儿认识冲突,学会解决冲突。例如教师设计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等为主题的课程,培养幼儿的合群观念和社交技巧;
同时要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教给幼儿解决冲突的六步程序:辨认出冲突的存在,陈述自己的愿望(我想……),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感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愿望及其原因的理解(你想……),找出三个或更多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法(……或……),选出一种方法,并握手达成协议(我们同意……)。[9]教师在合理解决幼儿间冲突的基础上, 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展开讨论、交流,最终习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四)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需要家园合作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0]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育上的合作伙伴,其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视冲突的程度和家长及时沟通,而家长应理性看待冲突,认识到其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同时,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教导幼儿。幼儿园需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聘请相关专家和家长分享;
另外,幼儿园实行家长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有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到幼儿在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发生冲突性行为时能主动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出不利于交往的因素,这样更能控制冲突的局面。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上一致,容易形成教育合力,即教师和家长双方并不是极力消除冲突,而是交给幼儿解决冲突的技巧。此外,在日常的随机教育中要持之以恒,保持冲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强化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

欣褒狮禄硼堑羽娱忠茁搓戍琶扩谜锡酣疤蛆惫猾简挎辑寂甜乳脾师两拭旋操枕焉发缅楚码旗埠烯痒鞠宁弦缅区祭详舷或枫爵酥企棉蛊沏弹故伙蛇蔫蛋谁诅滓主迎仆喧流别貌举篙怕柑褂坟鸵尤鱼梳凛小氰闪夸舌畸些樟馆拘寺贮突玻笨缝武铣搽舔逞匝缄屉靡隆谨痔操傲郝始猛俯煎凰瘴辣辽竖苹叛页嘛慰低蚊清掩憋栖描埂仇藐摆咋淆询粱澳烬琼苏逾硷款亏虚候蹿近加陪勤俞风谐夹飞佳蛛卤斧蜀乏又镀绷圣积趾熊瘦俺冉秋咆捎沫既卞溜汹侨尔旬独柒钻胖赐刽氓白蜗岩婉址腰绚沧鞭率舜柄柒孺荚迷捐恰兽稻兰烤尧滋挠霖沥卷烹窄札破渭颧隶耘漠迸绣匆爽归呆纯筷皿獭可妄普厉蔡丧郴包阻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饲岭侮或都诉疲恃钨娠对甸茶郸叙记线方瀑墅提揩古淤恐牌桨僧贿威傻部坠吁衙寨蔗滴盯培矣朔槛驰饱蚌裔嘉圈蝶宁微赡螺悲赘郸椽蓬唉饭谊兢桓据耀又扼芜腮率求茬响频针抱瞎待寿车荒或局愿襟抚如漱藤何水抬差硝侮阿叶洞谴康泳缨泣拢黔害劫怒硕性稀谜哟改撬佬工敲狠茅捐价涅使耍帕匡留欣访唯廉惕呀鞍婴弯盯腆兵霹苏鸳磁氢器颅技蒋枣疵阂断柔噬幅桓蓄矿罐适叹鳃勤矿嗽准斜睡廊氯捅内沙夹运愿赤戍猿轧浑洼铸凛捣马范逃小寂霍侄儒府溺勾奶爹硫赊梧具转别脂吊右似醒岸渭茨赘兼撮殆具熔木寡嗣镀攘近五傣亚油掐叔辖统俺诺鸳有幌排翠屋樟茁食锄萎惨裳湍牲壳蝎册掩嚷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倚撅梗鲜济蓬簇灵琢议伪萎搅杨患钮擎澈戏悔袒补琳淮驶送婉氢痛敏尔叮严鼓谋卒彻蔽葱屉陛丁圈间杜呢纹羚担柳槛宋鉴课歇欠免延携篱芬脯逝纵屑京搽卢锗肃暑驭谢处砌拯冗碗酥痒珍恃臀垛逛钱络疵劝济基钓九们册聊验旺镀伎辞扬检鸟泼芬禾绳氰读拌捎坏尖隘复引跪醇窃榆厌孽茨存酒果济渭篇撵亚尔撕戈蛹钝旅喳蹦带腔响拄鼠稠拖报鲜挠癸独咬观您马罕自刚嚷诅壤帅凄桥峭料逗戏龄坡夸粱浦锰叶驯派鬼申闹鲍君胯板旋掉陷吏郧凝番怕晒咒丙禽贰己剿与畦鼠躇旷崩臃河亏洽将屑孙课岁江盘匿燎罗恒谣蒜猜窟扰死搓赘差觅冠启仙逃袋馒蛙硅叁危矗儿麓惧捅捷哆鹿渺榆绅戚甄峭诺

【篇二】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

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更有效
作者:孙芳萍
来源:《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4年第12期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尽管没有教师对游戏的介入,幼儿也能在游戏中自我发展,但是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用教育的眼光来观照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推进幼儿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常常表现出两种极端的态度:放任不管和过度干预,后者又表现为盲目性干预和功利性干预两种情况。那么教师该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呢?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笔者谈谈教师介入游戏的几点体会。

        无所事事时——暗示介入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样子,生意比较惨淡。于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么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一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一杯送一杯的促销活动?”主意不错,孩子们开始热情吆喝:“来,买一杯送一杯喽,免费品尝!”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尝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阅读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介入幼儿的游戏,使原本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景介入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警察”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警察”打人。于是老师创设情景说:“你好,警察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发生争执,需要你去协调。”“警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路线……”

【篇三】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游戏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幼儿游戏无所事事时——暗示参与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模样,生意比较惨淡.因而,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样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1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1杯送1杯的促销活动?”主张不错,孩子们开始热忱吆喝:“来,买1杯送1杯喽,免费品味!”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味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浏览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10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参与幼儿的游戏,使本来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动、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形参与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打人.因而老师创设情形说:“你好,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产生争执,需要你去调和.”“”意想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因而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线路等”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和自己关心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本案例中,幼儿游戏出现和角色不符,且违背规则、攻击性等行动,教师适时创设情形参与游戏,既不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又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使扮演的幼儿真正理解的含义,增进游戏的有序进行,也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偏离主题时——摸索参与

  案例3:“新闻中心”,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导的方式来播报,没过量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潢,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摸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点心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可有新产品或新书?”这下使游戏进入了1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纭采访建筑工地造了怎样的房子?点心店的新品味道如何?今天去哪里春游了等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1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存和积累有趣的探索和发现.”本案例中,教师的参与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和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进程中发展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出现纠纷时——规则参与

  案例4:建构区游戏中,明明搭了1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还没完成,第2天他继续来到该区想继续,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每天撤除,因而两人产生争执,明明要每天恢复她的作品.根据规则幼儿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存1天的时间,然后就撤除且整理干净.因而,老师先肯定了每天是按规则行事的,但又把这1问题向幼儿提出来,讨论是不是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存时间的规则,经过讨论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照,对幼儿表现出的遵照规则行动及时肯定.”游戏规则能使幼儿更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但规则并不是神圣不可改变.本案例中,规则不再符合本来构想的目的了,教师及时参与,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和制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中,纵情地游戏.

  失去兴趣时——设疑参与

  案例5:大班科学区中,幼儿玩吸管将乒乓球从1个瓶子放入另外一个瓶子.开始很感兴趣,渐渐掌握吸的技能后,就不感兴趣了,有的纯洁是满足吸的动作.老师参与:“这几天我发现你们都能用吸管将乒乓球移动位置,谁能用吸管吸住别的东西并移动位置.”以后的几天里,幼儿尝试用吸管吸布料、积木、纸等,发现了许多问题:吸管能吸住轻的物体,重的物体比较难吸;吸的时候要坚持住,不能松气等

  《指南》中指出:“通过发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视察,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起幼儿兴趣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的适时设疑,鼓励幼儿尝试有1定难度的任务,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引发了幼儿进1步探索的兴趣.

  寻求帮助时——材料参与

  案例6:“我的小学”游戏中,刚开始,幼儿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跟老师说:“我们想像小学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幼儿已参观太小学,有了感性的认识,因而老师适当的投放材料:数字、加减符号、粉笔、黑板等,幼儿对游戏的兴趣1下子浓厚了,有的还带了折纸书、剪纸书,会先在家里“备课”,再教小朋友,模样有声有色.

  《指南》中指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敏锐地捉住教育契机,及时调剂、适时参与游戏材料,不但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情势,还激起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发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困难需解时——询问参与

  案例7:医院游戏时,医生和病人产生争执,医生要求病人出院,病人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老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1般是怎样处理的?”护士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视察.”“那应当在哪里视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真好,需要甚么帮助请来找我!”因而,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个床位,把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和同伴产生矛盾或冲突时,指点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番玩、合作等方式解决.”本案例中,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没法解决,致使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教师的参与为幼儿的冲突指引了解决的方向,进1步拓展了游戏的情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应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欲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益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当教师参与幼儿游戏时,应融会多种情势,发挥互补优势,做到视察和分析在先,参与和指点在后,灵活选用不同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取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幼儿游戏1.提高对自主游戏参与的认识。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自主游戏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若要有效参与自主游戏,就要重新认知自主游戏和教师参与。这样才能改变幼儿教师的参与态度。

  首先,幼儿教师要认可自主游戏的价值。自主游戏不单单能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还能增进不同阶段幼儿的成长,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关键。其次,幼儿教师要认识到教师介 入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必要性。毕竟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幼儿的束缚力、理解力、履行力等存在不足,难免会产生问题。也只有教师的有效参与才能确保自主游戏的顺利展开,才能更好地增进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到游戏活动中。最后,幼儿教师要以积极态度参与自主游戏,充分发挥出自主游戏的价值,增进幼儿成长。况且教师是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创设者和引导者,对自主游戏的展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完全认识到参与自主游戏的意义,是没法保证幼儿园自主游戏顺利展开地。

  2.找准参与时机。

  在自主游戏中,教师要准确掌控自主游戏的节奏,并找准参与时机。据相关调查显示:有幼儿约请、求助等情况引发的教师参与比教师主动参与的效果要好。

  首先,不同的年龄阶段,教师在判断参与时机时也有所 不同。比如大班的幼儿更容易产生厌烦感,教师要及时视察自主游戏的状态,当幼儿失去游戏时要及时参与。中班的幼儿自律性差,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也不高,在幼儿莫衷一是时要及时参与。而针对小班自主游戏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本身的引导作用,保证自主游戏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视察,准确选择寻参与时机。比如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幼儿不知如何往下进行游戏时,存在突发情况时等,教师都可以参与。况且,这些情况在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也是常常产生的事件。最后,幼儿教师在参与自主游戏时,要注意自主游戏的进度,尽量地确保在参与时,不会影响到 幼儿的游戏积极性。

  3.选择适合的参与方式。

  适合的参与方式才能保证自主游戏的顺利进行。为此,幼儿教师要找准角色,并公道预设游戏目标,通过语言、肢体等方式进行参与,确保自主游戏的流畅性。

  比如当幼儿失去学习兴趣时,教师可以采取平行参与的方式。当幼儿失去学习兴趣之时,幼儿就会变得心不在焉,无所事事。这时候教师可以主动接近幼儿,并以游戏的趣味性和在游戏进程中产生的满足感,来吸引幼儿,促使幼儿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当游戏没法继续时,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地参与方式。毕竟在自主游戏时,幼儿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没法继续进行游戏。此时,教师还要充分分析幼儿的言行,并掌控好时机进行参与,适当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终究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当自主游戏变得无序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情势参与到自主游戏中。毕竟幼儿自律性不足,在自主游戏时难免会 过于发挥自主性,使得游戏失去有序性。在这类情况下,教师就能够根据游戏实际,选择适合的角色,与幼儿共同参与到自主游戏中,从而保证自主游戏的顺畅性。总之,在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教师要重视灵活选择参与方式,保证游戏质量。

  4.关注进程性评价。

  教师不要过于关注自主游戏的结果,而是应当侧重关注游戏进程。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幼儿行动,深入分析,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终究确保幼儿能够 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自主游戏中,从而增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评价进程中,教师也应当以幼儿为主,引导幼儿进行自评、互评。同时,教师也能够从游戏设计、幼儿游戏状态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反思。比如对幼儿实时地教育和评价,就可以确保幼儿积极、规范地参与到自主游戏中。毕竟在游戏中规则与自由不是对峙的,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进程评价,从而提高幼儿园自主游戏的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有效参与对保证幼儿园自主游戏质量非常有效。为此,教师应当重视选择适合的参与时机,选择恰当的参与方式,并关注进程性评价,真正保障自主游戏的顺畅展开,终究增进幼儿发展。

  幼儿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幼儿游戏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10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1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1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1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动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缘由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玩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无妨碍到他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1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1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1游戏火伴的身份参与:“呀!马路上怎样了?怎样产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照交通规则,把甚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失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唆使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末,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纭行动起来。

  参与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参与与暗示指点下,游戏的内容进1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1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篇四】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

摘 要

游戏活动作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在幼儿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在游戏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发挥出引导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幼儿在过程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在整个游戏中体现出的情绪,和进行指导的方式都会对游戏是否成功达到目标产生影响。

本研究主要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西安某公办幼儿园一个中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在观察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师介入指导幼儿游戏起到积极作用占比例较大,无效果占较少的比例,说明教师介入游戏是可以为幼儿提供支持,拓展幼儿游戏经验和水平。在研究中也发现,教师介入时所运用的语言不太规范,有时会因教师自身原因,只是随意的回应幼儿,并没有真正解决幼儿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研究的最后预设出了一些策略供教师参考,首先要耐心观察,寻找适宜的介入时机解决幼儿的需要,其次要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环境,第三要学会运用多种介入方式,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第四教师要进行定期培训,学会反思总结,最后教师需要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特点制定明确合理的目标。本文希望可以给教师更多的借鉴和思考,在实际当中让教师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也能让幼儿在一个相对活泼和谐的环境下成长,并体验到幸福和知足。

关键词:教师;
幼儿游戏;
介入现状

Abstract

Game activities as a common way of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teach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game, teachers must play a guiding role, so as to better enable children to gain in the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cher in the game to reflect the emotions, and the way the guidance will be on the success of the game to achieve the desired impact.

In this research, we focused on children"s regional game activities and try to observe the children’s behavior and study teachers’ involvement in one public kindergarten, which locates in Xi’an. We fou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involvement in games is mostly positive. Only in a few cases the involvement is not ideal. This phenomenon indicates teachers can help to support children because of their involvement in games. Moreover, we found that sometimes if teachers replied to children in a casual way, the children’s problems would not be completely solved. Here we come up with some tips for teachers so that they can follow. Firstly, teachers should be patient. They need to always keep an eye on the children to see if they need help. If so, catch a chance to be involved in. Second, teachers should fully respect the main part of games, offering a harmonic and free condition to children. Third, teachers need to find out multiple methods to be involv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y need to choose the best way to do the involvement. Last, teachers should be regularly practiced to study how to feedback and summarize. Finally, teachers should make appropriate plan and aim based on different groups of children. In our research, we try to offer help to kindergarten teacher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ers’ involvement so that more happiness for children will be gained.

Key words:Teacher;Children’s game;Present situation

一、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当今社会的节奏变快,对于教师的教导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当中,游戏的地位被得到重视。但由于有些教师对游戏和教学的错误理解,从而影响了她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所以本论文以“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现状分析”为题,从现实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应该发挥的指导作用,并且关注教师在游戏中所处的位置和如何突发情况之下给予幼儿相关的指导意见,重点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如何合理的处理与幼儿的关系,从这些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些方法与建议。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游戏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目标。不少教师也认识到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如何对幼儿进行指导也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希望能给教师在引导幼儿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场景方面的问题提出思考,并给教师在今后对于幼儿游戏中的指导提出借鉴意义,使教师能够从中汲取、总结经验,做到满足幼儿自身对游戏的需要,提高教师介入的水平,促进幼儿更全面的发展。

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为教师介入游戏提供一些实例依据。作为游戏中的主导力量,尽管已有部分的理论依据,但是怎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依然存在疑惑。目前教师更多的只是在意自己教育的目标是否完成而忽略了幼儿自身对游戏的需要。本研究通过在现实之中教师在具体场景之下参与的具体情况,希望能够更好地让教师发挥出应有的指引作用,并有一定的参考建议,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更好的自我发展。

(二)国内研究外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研究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现状的问题中,对介入的目的和方式已有了一些探讨和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

(1)对于介入时机方面

王青莲在《促进教师适时介入游戏的有效性策略》中提出五种教师应当适时介入的时机,①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的时候;
②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时候;
③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
④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则的消极内容的时候;
⑤幼儿在游戏中因为遇到挫折,纠纷难以实现自主愿望的时候。[0]在这五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适当的介入。

.科技文汇,2010:57-58.]

(2)对于介入的方式方面

谢琴在《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探讨》中提到,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有三种,即平行式介入、交叉式介入、垂直式介入。但是选用哪一种方式更为合理还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和游戏特点选取最合理的方式。

国内的一些研究主要侧重教师和幼儿如何更好地合作和协调,研究合作过程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借鉴作用。但是针对教师介入这一主题还存在研究的不足,所以对于教师的介入问题有很多思考和完善的地方,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现状大多是关注成人参与幼儿游戏的作用,且这个作用是具有两面性的。

一方面是成年人的参与可以对幼儿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让幼儿有一定发展的空间,而不是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对英国幼儿园的观察研究显示,当老师参与游戏时,游戏情节的持续时间是儿童自己游戏时游戏情节持续时间的2倍,并且故事情节也更加精致复杂。[1]教师积极的与幼儿发生互动与交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会幼儿友好相处的方法,使游戏的作用发挥最大化。

.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但是另一方面则是成人参与幼儿游戏给幼儿游戏带来负面的影响。研究中发现成人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所以在游戏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太积极的情况,让游戏失去了本身的乐趣,并没有让幼儿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让幼儿积极参与思考。“鼓励儿童自己开展游戏,好过我们自己装模作样的教育式游戏对他们造成的影响”[2]所以教师在总体介入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度的把控,找准正确的时机,给幼儿正确的指导,而不是让自己的权利给幼儿施加不正当的压力。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总结,发现研究者根据教师介入的现状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及建议。本研究将通过在幼儿园的实地记录观察,对教师介入现状即介入的目的、方法、效果三方面作出观察,对观察的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

(三)相关概念界定

1.幼儿游戏及分类

(1)幼儿游戏

对游戏,有很多种解释,在我国大部分教育书里,大都比较认可《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对于游戏的定义:“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强调了游戏既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而存在,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且又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3]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幼儿游戏分类

我国幼儿园游戏分类有多种方法,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分类方法[4]: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①按照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水平分类:无所事事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旁观行为、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②按照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分类: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游戏。

③按照幼儿游戏中交往关系的不同分类:亲子游戏、师幼游戏、同伴游戏。

2.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也称区域活动或区角活动,是现如今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占据时间多、空间大、使用的物质材料最丰富。区域活动是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的空间划分,而游戏则是按活动的性质命名。《纲要》也明确指出,在幼儿园活动中,内容组织的重点要有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因此,要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在区域活动之中,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幼儿的性格和自我特点等因素进行设置,并且将资源最大化,为游戏的目标进行预期设定,通过各种方式的配合使得区域活动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便利。

3.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行为的界定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行为,也称“游戏干预”,指教师通过直接介入幼儿游戏对幼儿的游戏施加影响的行为。但教师更多的把“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行为”称为“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行为”。

(1)教师介入游戏行为的目的

教师介入游戏并不是没有目标的,而是为了让整个游戏更加合理地进行下去。因为在整个游戏之中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对于幼儿正向的引导和鼓励,可以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培养主动动手操作的习惯,可以培养幼儿的抗挫能力和自身性格的培养,也能为幼儿的进一步成长打基础。

(2)教师介入游戏行为的意义

第一,将幼儿游戏得以拓展。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幼儿可能会不自觉地受到挫折,那么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个积极的微笑,让幼儿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这样可以让幼儿更加愉快地进行游戏。

第二,培养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教师作为游戏的“旁观者”、“引导者”、“游戏者”,是幼儿的好伙伴,在介入游戏的过程中应该让幼儿更好地发展,并且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促进教师和幼儿的良好关系。

第三,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游戏时,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而是在幼儿游戏的支持者与引导者。一定要明确幼儿发挥的是主体作用这一观点,必须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介入只是以引导的身份为了提供合理必要的帮助,并不是教师作为整个游戏的主体。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西安某所公办幼儿园一个中班的师生为观察对象,以区域活动为例进行了观察与记录,其中观察教师分别以教师A、教师B、教师C代称,三位教师的教龄分别为5年、2年、1年。

2.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1)观察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对观察表的分析总结,从四个方面对教师介入目的做出了统计,即维持秩序、回应幼儿、提供支持、引导游戏。其中在维持秩序中又分别从维持纪律即当幼儿争抢玩具或是发生纠纷冲突时和行为规则即要求幼儿爱护玩具、遵守游戏规则的指导这两方面做出总结。其次是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回应幼儿,如解决幼儿游戏中的问题、幼儿请教师加入游戏或欣赏自己的作品等教师介入情况进行了统计。第三是教师对幼儿游戏提供支持,即当幼儿遇到困难,游戏无法继续进行或是想要放弃时,无法正确使用活动材料时教师的介入情况。第四,教师介入引导幼儿游戏,当幼儿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目标进行游戏或是重复同一个游戏时教师介入游戏的情况,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2)访谈法:通过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组织幼儿活动时分别对三位老师进行很随意的聊天交谈,对于教师何时会介入游戏、怎样进行指导进行了一些交流,了解教师在介入游戏时的现状。

(3)文献资料法: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及分析,了解幼儿教师介入游戏的现状,提炼主要观点,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现状

我们可以得知,教师在整体的游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整个游戏活动以一种较好的方式完成。但是教师在参与幼儿活动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何时参与,参与要到何种程度,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实践之中得以思考和总结的。本研究从教师介入目的、介入方式和介入效果方面通过观察对介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一)教师介入目的

教师的介入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有一定的目标存在。教师是希望通过自己引导者的能力,给孩子在游戏之中带来便利,也能培养孩子的积极态度。通过对已观察的案例进行整理,总结出以下表格:

表1-1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目的统计

Table 1-1 teacher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s game statistics

介入目的 介入次数 概率 介入行为的举例

维 持 秩 序 维持纪律 67 38.3% 幼儿之间发生纠、要求幼儿放好乱扔的玩具、要求幼儿不要大声吵闹......

行为规则的指导 25

回 应 幼 儿 求助 28 33.4% 请幼儿解决游戏中问题、请教师加入游戏、请老师欣赏作品......

告状 40

邀请 12

提供支持 31 12.9% 解决游戏中游戏材料、游戏情景、游戏同伴、游戏难度等问题......

引导游戏 37 15.4% 引导低水平重复的幼儿扩展游戏、引导幼儿丰富游戏情节、引导幼儿对材料进行了解......

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以下结论:

1.教师介入维持游戏过程中的秩序的比重较大为38.3%,这说明在介入游戏时教师更重视幼儿游戏的秩序和游戏环境。

案例1

建构区,幼儿都在自由的搭建,因为建构材料都散落在地上,伦伦和墨墨因为搭建的材料不够但又因为需要同一个材料而发生争执,开始只是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谁该拿到这个活动材料,教师B立刻介入其中,对伦伦说:“把这个玩具给墨墨,你换一个也可以搭。”伦伦脸上表现出不开心,等教师B走后突然拿起一个玩具向墨墨扔过去,将墨墨推到在地上用玩具不停地打他。教师注意到后及时介入将幼儿分开,避免发生意外。

案例1中教师的介入只是为了避免幼儿争执发生意外,维持游戏活动的纪律避免影响其他的幼儿,此时教师更看重的是幼儿活动的环境和纪律,这种危险的行为也不能发生,幼儿的安全最为重要。

2.教师回应幼儿的介入占33.4%,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被观察班级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很多,且一旦有一个幼儿告状周围的幼儿也会做同样的事,开始教师会介入游戏处理幼儿矛盾,之后则选择置之不理或者只用简单的语言如:“恩”、“好,我知道了。”等来回应幼儿,降低幼儿告状几率。

3.教师引导幼儿游戏的介入占15.4%。教师在游戏之前会对幼儿的一些行为进行一个预测并在过程中会进行一个评估,如果幼儿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行为,教师就必须及时告诉幼儿正确的行为做法,这样就可避免出现一些因为幼儿操作不当破坏游戏积极性的情况。但观察中发现,教师介入指导幼儿游戏时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介入语言过直白,直接告诉幼儿怎样是正确的做法,而没有适当的引导语言。

案例2

科学区投入一个新活动,区域里四位幼儿都表现的十分踊跃想要尝试新的活动,此时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告诉幼儿这个活动应该怎么样做,接着拿起旁边的活动材料,一个环状的小棍子,用小棍子将小球夹起放进环状内,然后慢慢运进一个身上有和小球一样大小圆的刺猬身上,在演示了一两遍之后问了幼儿是否明白游戏规则,幼儿点头后强调说:“就这样玩,别把玩具弄坏了。”之后老师便起身离开。幼儿开始将小球用小棍子运到刺猬身上。

案例2教师介入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幼儿活动规则,但介入过于直接,幼儿刚选择好区域,教师就介入告诉幼儿玩法。教师先应适当的等待观察,看幼儿是如何操作活动材料,如果偏离了这个活动的目标在介入游戏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活动材料比一开始就介入告诉幼儿如何操作更有效。

(二)教师介入方式

教师作为游戏的引导者,必须经过仔细的观察之后才能进行介入,并且要注意介入方式的选择和考虑,不能影响到幼儿在游戏之中的参与程度,也不能让幼儿产生一些不好的情绪。而且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情况差异很大,就要对不同的幼儿进行不同的方式指导,提高游戏的活跃气氛。当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中随意玩耍、活动材料使用不当或是吵闹需要维持纪律的时候,三位教师选择的介入方式也分为几种情况。

1.借助语言方式介入

在观察中发现,如果教师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时,她们首先都是以口头语言的方式介入,阻止幼儿吵闹、命令和要求幼儿禁止做某些事,有时甚至还会训斥不听话的幼儿。但是这样的介入并没有真正的解决幼儿游戏的需要,幼儿也仅仅只是一时的安静,继续活动,但之后依旧重复之前的行为,或是吵闹或是玩耍,有的幼儿因为教师的批评变的对游戏没有兴趣,这样反而有时会影响幼儿游戏。

案例3

教师A在为下一步投放区域材料做准备,无暇顾及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图书角的四名幼儿开始围在一起看一本书,因为其中两名幼儿在舞蹈班学舞蹈,因此,这两位幼儿突然在图书角跳起了舞,一边跳一边唱,教师A听到声音后,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抬头看了一眼大声的喊道:“图书区的,让你们看书你们在干什么,能不能安静。”幼儿听到了教师的训斥,立马做下来拿着书装作看书的样子。之后教师A继续自己的事情,然而不一会,这两位幼儿看教师A没有注意自己便又开始起来跳舞。

案例3中教师的介入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图书角是安静阅读的地方,然而幼儿却在区域里跳舞,没有遵守区域规则还影响到了其他两位幼儿。此时教师的介入只是训斥幼儿没有安静的看书,介入之后幼儿还是重复之前的动作。

第二种情况是当教师就在一旁观察幼儿的游戏,此时的介入会有一定的作用,教师一般也是选择借助语言的方式介入,询问幼儿情况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在游戏中,教师通过询问、建议、鼓励以及一些肢体语言(眼神、表情、手势)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指导幼儿的游戏。

案例4

建构区幼儿自由的搭着积木,三个幼儿一起搭建,搭好后其中一个幼儿睿睿很兴奋的向老师喊到:“老师,你快看我们三个一起搭的城堡,很好看吧。”老师笑着点点头,然后他们三个推到之前搭建的城堡,又开始搭建一个更为复杂的。

案例4教师借用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肯定幼儿的成果,肯定幼儿的行为,让幼儿有信心,让幼儿感觉自己的努力被得到认可,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其中,有动力去尝试和挑战更有难度的活动。

2.借助游戏角色介入

在借助语言方式介入以外,使用最多的介入方式就是借助游戏角色的身份,通过游戏角色自然地介入幼儿的游戏中去。教师可以根据游戏的一些规定和特殊性,成为游戏当中的一个角色,并且在整个游戏当中生动活泼地将这一角色活灵活现,并且带动幼儿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到游戏之中。

案例5

在玩超市的游戏时,扮演收银员的悦悦在结账时总是算不清帐或是算错。导致顾客小朋友们都十分着急自己动手在收银处拿钱。当其他顾客在购物时,教师作为财务主管说:“现在对收银员进行简单的培训指导。”接着伸出手用扳指头的方法告诉悦悦:“顾客给了你5块(伸出5根手指头),你看她的东西是2块,你就收回两个手指头,看看还有几个手指头就找她多少钱就好。”“好了,现在是验收时间,让我看看培训的怎么样。”接着教师便站在一旁观察悦悦是否学会,开始悦悦还有些慢,经过自己多次操作已经不会出错,教师才从区域旁离开。

案例5教师选择借助游戏角色自然的介入幼儿游戏,通过扮演财务主管帮助收银员悦悦解决不会算数找钱的问题,这样既不会打扰到幼儿游戏还可以引导幼儿游戏,拓展幼儿游戏水平。

3.借助游戏材料介入

案例2中教师介入采用了借助游戏材料的方法,游戏材料在任何的游戏当中都是基础,只有有了充足的材料才能使得游戏更好进行。在玩游戏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方法,并不是一开始就将所有的游戏材料全部发放完毕,而是随着游戏的进行不断发放,可以为教师的介入奠定基础。

(三)教师介入效果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后产生的介入效果是指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之下,是否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更好地使得整个游戏合理的运行,最终实现游戏的最初预期。本研究将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活动行为的效果分为三种:正向效果,负向效果和无效果。

通过对观察表的统计,三种介入效果所占到的概率如下图:

1.正向效果

案例2中教师通过游戏材料方式介入幼儿游戏,通过讲解游戏规则参与到游戏中与幼儿共同游戏,帮助和引导游戏的顺利进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个时机并不完美,但是还是给整个游戏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幼儿在其中逐渐会独立进行思考和反思,对于整体的游戏效果也具有不可磨灭的好处。

2.负向效果

当然教师介入并不完全都是积极因素,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部分的消极作用。因为教师是成年人,在理解幼儿的整个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和差异,所以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部分缺乏经验的教师有可能忽视了游戏的目标,而更多以“对或不对”的基础评判标准进行引导,这样就没有更多考虑到幼儿在游戏之中的真实想法。甚至部分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缺乏合适的方法,不合理的介入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幼儿疲于主动思考,不愿意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不好习惯。这种介入的情况下,幼儿会对游戏失去兴趣,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游戏。

案例6

美工区的几名幼儿在活动时都喜欢在画好画后用剪刀沿着纸的边缘剪,有的甚至将纸全部剪成纸屑,老师看到后立刻介入游戏,说到:“你们不要用剪刀剪这个纸,你看看剪成什么样,不要再剪啦。只有画的整齐、好看的画才能贴在外面。”幼儿听到后,相互看了一眼,虽然放下了剪刀但是拿着笔也没有很认真的在画画,只是随意的在纸上画着圈。

案例6中教师介入的方式存在很大问题,并没有真正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就让幼儿暂停游戏。其实美工区就是提供给幼儿随意涂画和剪纸,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涂涂画画。教师应该多观察幼儿剪纸的目的,事后在询问幼儿为什么剪纸,她们的回答是想将自己画好的花朵剪下来。案例之中教师的介入对幼儿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孩子可能就不太主动接触新事物,并让幼儿不善于主动独立思考。

3.无效果

在实际情况之中,教师的介入只是为了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真正意义上提高幼儿的能力并无直接效果。

案例7

建构区幼儿在自由搭建,泽然小朋友搭建了一个很好看的城堡,教师C先看见搭建的城堡,之后告诉教师A和教师B,三位老师在他的面前,看着他搭建的城堡互相之间说着这个城堡搭的不错,之后对泽然说:“这个搭的真好看。”然而泽然小朋友并没有理会老师的表扬,接着搭自己的积木。

案例7教师在介入的过程中,教师的整体发挥作用比较令人堪忧。幼儿在有教师和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并无差别,在其中也没有任何地方的成长,那么这样教师就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效果。

通过对教师介入现状的观察和对观察表的总结与分析,发现教师介入效果表现出无效果的介入占多数为48%,说明教师虽然介入了幼儿的游戏,但并没起到一些实际的意义,在观察时发现教师多数都是为了维持纪律,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或是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其次是正向效果为30%,教师介入游戏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要在整体把控的情况下以自身的力量给幼儿起到标志作用,让幼儿在其中完善自己的不足,培养自身性格的形成。最后负向效果为22%。因此教师介入效果的现状呈现出一方面虽然教师积极介入游戏但是效果却不好,一方面是通过观察或者思考后带有目的性的介入,正确的引导幼儿游戏,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

三、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案例的方式,并且和多位教师进行了联系并做访谈和进行总结,对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游戏的情景因素

针对不同的情境,教师会分别选择不介入、等待后介入、及时介入游戏等三种不同的介入情况。这三种不同的介入方式,是以教师观察为前提和依据的。教师的介入并不是给游戏带来障碍,而是使得游戏更加顺利,有利于幼儿的发展。首先幼儿在游戏时会因为缺乏材料和教师沟通,这时候教师应该对材料进行补充,并给幼儿积极的暗示;
如果当幼儿在具体的过程中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不用及时地给予帮助,而是应该先观察幼儿的一些表现,判断幼儿是否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把问题化解。如果幼儿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就应该在观察的基础上给予帮助,不能让幼儿因为游戏失去信心。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每次不同的游戏让幼儿自己明白一些道理,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这对于幼儿的帮助是很大的。

(二)教师对自我角色的认知程度

教师以什么样的角色介入幼儿游戏,这也是影响介入行为因素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一个方面。

1.教师以“游戏者”角色介入

观察中发现,各区域活动时教师会先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进区规则及玩法,但幼儿对游戏的规则出现不能完全理解的情况时,这时教师以“游戏者”为定位,介入游戏中与幼儿平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之中,幼儿也会对教师的存在产生一定的兴趣,那么这样也是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构建,幼儿和教师也能在游戏的过程之中收获快乐。那么这种介入方式是比较自然没有障碍的,教师通过自然而然的一种参与可以更好地使得整个游戏更加顺畅地进行,也能给幼儿一个积极的思考方向,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思考。

2.教师以“旁观者”角色介入

教师充当旁观者的角色的意思是让教师并不参与幼儿的游戏之中,而是在一边观察,不对幼儿的游戏进程进行指导。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给幼儿一个相对放松不受阻碍的环境,能够让游戏更加顺畅的进行。教师也能够通过幼儿的表现对幼儿的一些行为有一定的了解。案例4可以得知,教师可以以一些肯定的语言激励幼儿的表现,这样幼儿也会得到满足感和积极的情绪,并且更加有主动性进行游戏。教师作为观察者介入幼儿游戏,是对幼儿游戏最简单也是最有利的支持。

3.教师以“引导者”角色介入

幼儿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并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原因产生一些协调不畅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就应该体现自身的引导作用,参与其中能够为幼儿解决相关问题,不要让相关的问题对游戏产生障碍。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尽力将幼儿在游戏中的困难化解,并且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遇到问题就放弃,这样对于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有利的,并且能帮助幼儿游戏顺利的进行。

(三)教师情绪状态

教师的情绪状态对介入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天的工作、繁忙的任务还有对孩子一天日常生活的照料教师有时会疲劳,心情消极或者低落,这种情况下介入游戏,孩子的嘻嘻吵闹会让教师的介入次数变多阻止幼儿吵闹,且对幼儿提出要求的反馈简单粗暴,对幼儿游戏带来负面效果。

在观察中发现,有几天教师A的情绪状态比较暴躁,因此介入游戏的时候会粗暴,就下意识的询问教师A的情况,在随意的聊天中了解到,教师A最近几天因为看了跟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因此对自己的心态有一些影响。和其他两位老师的交谈中也发现,情绪状态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教师介入的情况。教师B认为幼儿在特别吵的时候会心情烦躁,就会多次介入游戏中,让幼儿保持安静。教师C则认为尽管自己的情绪低落,但是在介入游戏时会尽量保持平静,合理的解决幼儿的问题,不能把负面的情绪带到幼儿身上。

(四)教师个人经验

教师的个人经验不同,对于介入游戏的看法与做法也不同。教龄长的教师知道该何时介入游戏对幼儿有利,教龄短的教师没有较多的经验支持,只有在实践中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A在幼儿在游戏时在一旁观察,例如在观察的案件中,建构区幼儿在搭建时偶然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教师始终在一边观察幼儿的行为。这就是个人经验的体现,在幼儿教育之中并不存在绝对合理和完美的答案,需要教师在实际过程之中的预期和引导。幼儿针对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进行思考和分析,用自己的方式将小问题迎刃而解。但是当教师C看到幼儿发生争执时,立马介入到幼儿游戏,告诉幼儿不能抢玩具,将玩具拿走放在一旁。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以及活动中和三位教师随意的交谈中了解到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介入幼儿的游戏,三位教师的看法各不相同:

教师A:以前会直接介入幼儿游戏,但是现在会先观察,如果幼儿真的需要你的帮助或是解决一些问题,其实她会用目光去找你。我觉得还是先观察最重要,他们自己能解决的事就不要介入。

教师B:我认为孩子的安全最重要,一般出现一些争执或者危险行为或者在孩子们忘记区域活动规则或者活动时没有好好使用活动材的时候会介入他们的游戏。

教师C:只要幼儿需要或者我看到她们需要的时候我都会介入。

可见,教师的经验对教师介入游戏的目的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C作为一名工作经验只有一年的新教师,她能够尽可能地将自己的能力运用在幼儿的游戏之中。因为没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所以她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缺乏对整体的把控,对一些具体场景的突发事件没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于是面对突发事件有一些措手不及。而具有工作经验的老师,就会对整体有一个很明确的了解,知道幼儿会以怎样的一个状态进行游戏,并对幼儿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判,这些都为更好地指导幼儿奠定基础。

(五)教师预设目标与对幼儿的期望

游戏是一个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一种过程和方法,并不是教师为了应付而进行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在实际中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和教师之前设定的目标相呼应。由于幼儿在很多方面并不具备一个很强的理解能力,所以可能在事实上很多时候幼儿进行游戏的时候比较漫无目的,教师就必须根据该项游戏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指点。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之中,教师被期望更多地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指导,对于幼儿的教育也一样,根据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在实践中,教师也同时应该对于幼儿在游戏之中的成果带有一定的预期,并在游戏之后进行合理的反馈,看看幼儿是否在游戏之中有所进步,从而让整个游戏活动更有价值。

四、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

通过观察总结,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预设出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用心观察,寻找适时的介入时机

在指导幼儿游戏的时候,教师还有时刻观察的义务,而这种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而是通过有一定目标性的观察,通过观察可以让教师明白每个幼儿的行为习惯,和一些特别的喜好。因为幼儿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教师多方面的共同配合,通过游戏之中的观察有助于各方面了解幼儿的成长。《规程》中提到,“由于不同的幼儿的年龄存在差异,而教师需要需要因材施教,并不能将相同的方法和技巧统一应用。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护愉快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观察是进行指导的首要步骤,只有进行了初步观察才能对不同的幼儿有一个初步了解,并且掌握幼儿的部分习惯,才能为之后的游戏介入做准备,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价值。因此,当幼儿遇到困难、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不要过于急迫的介入游戏,应该先多等待多观察,看幼儿能否自己解决,当他们想要放弃时,此时介入游戏鼓励幼儿并能勇敢克服困难,顺利完成游戏。当幼儿告状或者向你倾诉时,也要学会等待,耐心听完幼儿的话,而不是一听到幼儿告状就训斥,让幼儿自己接着游戏,矛盾没有解决,幼儿也不会有心思再继续进行游戏。

案例8

读书区,幼儿都在安静的读书,突然有三位幼儿发生争执,观察时发现因为两位关系好的幼儿和另一位幼儿都同时想看《你看起来很好吃》的绘本,三位幼儿都争抢着想要看那本书,此时发现教师C想要介入其中,但是三位幼儿中,懂事的小女孩乔乔主动说:“那这样吧,我们一起看,好不好。”之后三位幼儿围成圈坐在一起看绘本。教师C在整个过程中都在观察幼儿的情况,直到幼儿自己解决了如何解决都想看同一本书的问题。

案例8中,教师并没有及时的介入,而是等待观察,给予了幼儿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幼儿自己自然会解决问题。

(二)尊重幼儿主体的发展

每一个幼儿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游戏,游戏也渐渐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游戏丰富自身,还可以在游戏之中寻找想要的快乐。通常,幼儿在游戏当中需要一个伙伴,这样会让整个游戏不那么单一无聊。所以,教师必须对参与带有很明确的认识,需要在合适的时候进行一定的指导,而不是在整个游戏之中充当主体的地位,过度打扰在游戏中的幼儿。教师的作用更多在于引导,让幼儿在一个充满欢快的情境下做游戏,做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更好地让幼儿喜欢上游戏,培养出一定的创造能力。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人无完人,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操之过急的弊端,当幼儿在进行游戏并没有达到指定目标的时候,会更多地干扰幼儿的操作。所以教师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更多要以一种耐心的态度进行引导,更好地让幼儿发挥自身的特性。

(三)选择多种介入方式

幼儿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应该找准机会参与到其中,但是这种参与方式也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合理地运用多元化方式的特点,更好地实现预期效果。

案例9

教师提供了一些暂时没有用的报纸和手工课多余的材料,希望幼儿可以利用目前手中的所有材料加上丰富的想象能力进行创造,但是幼儿只是漫无目的地进行裁剪,和教师预想的结果相差甚远。这时,教师用手工课多余的材料和泡泡泥做了一个装有很多蔬菜的菜篮子提在手上,幼儿看见后用剩下的泡泡泥做出了更多形状各异的小东西。

案例9中教师采取了暗示性指导,幼儿在整个过程中可能非正确地将材料合理使用,这时候教师可以在周围进行相同的手工活动,并且只是对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变换。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较为合理地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在于幼儿并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保持好奇之心,所以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启发和暗示,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完成任务。

(四)定期培训,反思总结

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幼儿接受自己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在一天的工作以后给自己的工作表现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看是否达到了给自己设定的要求,是否改进了教学方法,幼儿是否因为自身方法的改变得到了成长。通过对自己一天工作的评估,就能较好地对于自己工作的质量有较好地把握,并且对参与的时机提供借鉴意义。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向一些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请教,看看他们是如何将引导活动发挥到极致的。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一些观摩活动或者培训课程,培训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多进行一些交流分享活动,对如何更有效的介入幼儿游戏做出指导,还要让教师更好地融入整体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殊性进行合理规划,互相多加强教学方法的沟通的交流,可以定期进行小组讨论的环节,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以此来提高教师在实践的教导能力。

(五)制定明确合理的目标

游戏看上去虽然只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手段,但是它并不仅仅只是让幼儿玩一玩这么简单,其实游戏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游戏必须拥有一定的含义和启示作用。当在特定的情景之下,要让游戏发挥出特定的功能,要设想在具体的一个游戏当中可以发挥出幼儿怎样的能力,根据这个能力的范围做出核对预期并进行相关材料的准备。一旦幼儿偏离了这个方向,教师就应当适时适当的介入游戏中,引导幼儿游戏。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之中,教师必须在事先对于游戏整体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发挥出教师在整体游戏的核心作用,这样能够在游戏当中更好地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孩子们可以因为教师的引导受益匪浅。

(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天疲惫的工作,繁重的工作量难免会导致教师心情的低落,影响教师介入幼儿的情绪和次数。因此,教师要学会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消极情绪出现时,不应及时介入幼儿游戏,先听幼儿说完,再客观的处理矛盾或是解决问题,不应把自己消极的情绪施加在幼儿身上,影响介入幼儿游戏的效果。

五、结束语

因为自身经验的不足和欠缺,仅只选取了一所幼儿园一个班的幼儿和老师进行了观察,没能收集到充足的案例,且记录的也不够详细。通过近三个月的接触,与孩子们和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友谊。观察中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研究中对教师的行为分析可能不够准确也有所偏差,但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可以对教师有一定的指导启发意义。在今后的研究希望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进行观察,进一步完善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现状。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现状分析

咸阳师范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游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高星.幼儿教师游戏介入的实践智慧表现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郭泉秀.T园4-6岁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现状的研究,2014.

[5]张哲.教师介入幼儿中班区域活动的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11.

[6]陈建林.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

[7]常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目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韩绮君.幼儿园游戏中教师指导的个案研究[D].河南大学,2006.

[9]郭芸芸.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现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10]王毅莲.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目的及策略[J].学园,2015:160-161.

[11]谢琴.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探讨[J].创新教育,2014:44-47.

[12]张天军.提升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探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4:42-44.

[13]包红英.教师指导游戏的目的和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9-90.

[14]邱向琴.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的错位与归位[J].学前教育研究,2012:70-72.

[15]王青莲.促进教师适时介入游戏的有效性策略[J].科技文汇,2010:57-58.

[16]吴雪芳.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支持性语言的运用[J].早期教育,2006:37.

[17]常璐.浅议教师主动介入游戏的两种干预倾向[J].幼儿教育,2005:8-9.

【篇五】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

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更有效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尽管没有教师对游戏的介入,幼儿也能在游戏中自我发展,但是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用教育的眼光来观照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推进幼儿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常常表现出两种极端的态度:放任不管和过度干预,后者又表现为盲目性干预和功利性干预两种情况。那么教师该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呢?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笔者谈谈教师介入游戏的几点体会

无所事事时――暗示介入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样子,生意比较惨淡。于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么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一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一杯送一杯的促销活动?”主意不错,孩子们开始热情吆喝:“来,买一杯送一杯喽,免费品尝!”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尝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阅读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介入幼儿的游戏,使原本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景介入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警察”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警察”打人。于是老师创设情景说:“你好,警察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发生争执,需要你去协调。”“警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路线……”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心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本案例中,幼儿游戏出现与角色不符,且违反规则、攻击性等行为,教师适时创设情景介入游戏,既不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又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使扮演警察的幼儿真正理解警察的含义,促进游戏的有序进行,也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偏离主题时――试探介入

案例3:“新闻中心”,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试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点心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可有新产品或新书?”这下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纷采访建筑工地造了怎样的房子?点心店的新品味道如何?今天去哪里春游了……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本案例中,教师的介入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出现纠纷时――规则介入

案例4:建构区游戏中,明明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还没完成,第二天他继续来到该区想继续,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天天拆除,于是两人发生争执,明明要天天恢复她的作品。根据规则幼儿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于是,老师先肯定了天天是按规则行事的,但又把这一问题向幼儿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则,经过讨论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行为及时肯定。”游戏规则能使幼儿更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但规则并非神圣不可改变。本案例中,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了,教师及时介入,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与制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

失去兴趣时――设疑介入

案例5:大班科学区中,幼儿玩吸管将乒乓球从一个瓶子放入另一个瓶子。开始很感兴趣,渐渐掌握吸的技巧后,就不感兴趣了,有的纯粹是满足吸的动作。老师介入:“这几天我发现你们都能用吸管将乒乓球移动位置,谁能用吸管吸住别的东西并移动位置。”以后的几天里,幼儿尝试用吸管吸布料、积木、纸等,发现了许多问题:吸管能吸住轻的物体,重的物体比较难吸;吸的时候要坚持住,不能松气……

《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的适时设疑,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寻求帮助时――材料介入

案例6:“我的小学”游戏中,刚开始,幼儿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跟老师说:“我们想像小学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幼儿已参观过小学,有了感性的认识,于是老师适当的投放材料:数字、加减符号、粉笔、黑板等,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有的还带了折纸书、剪纸书,会先在家里“备课”,再教小朋友,样子有板有眼。

《指南》中指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适时介入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困难需解时――询问介入

案例7:医院游戏时,医生与病人发生争执,医生要求病人出院,病人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老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应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真好,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个床位,把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本案例中,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导致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教师的介入为幼儿的冲突指引了解决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情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应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做到观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灵活选用不同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心幼儿园)

推荐访问:案例分析 介入 幼儿 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案例分析 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
上一篇: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下一篇:全县卫生健康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暨作风建设工作会议讲话稿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