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劳动效益统计、分析与评价(教案)

来源: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0-11-14 点击:

 XX 工职业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 课题(项目)

 4.5 劳动效益统计、分析与评价 授课时间 2020-2021 学年第1 学期 周次 1

  周

 2

 次 授课地点 A210 班级 2019 人力资源管理 授课教师

 教学资源 课件、微课、学习通 APP、微信等。

 教学内容 一、企业劳动效益包含的内容 二、劳动效益指标的核算 三、企业劳动效益的分析 四、企业劳动效益评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劳动效益指标的核算 教学难点 企业劳动效益的分析

 教法学法 教法 1.问题教学法 :教师设置思考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自主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度。

 3.“启发引导”教学方法 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再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在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6.“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案例,来解释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并推动教学内容的发展与完善。

 学法 1.小组探究法:通过组内讨论学习,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并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通过超星泛雅平台自主学习微课、完成课前测试等,为课堂学习储备知识。

 教学过程

  序号 教学起止时间 活动类型 活动描述 1 10 分钟 教学 活动 1.通过学习通 APP 考勤 2.点评上次课程的课后小测

 3.回顾上节重点内容 4.发布新课导入任务 学生 活动 1.登录学习通 APP 进行签到。

 2.反思不足。

 根据自己课前测试的错误,反思自己课程准备工作的不足,重新思考测试错误问题的答案,回答教师提问。

 2

  20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1 一、企业劳动效益包含的内容 企业劳动效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企业产出与企业劳动投入。企业产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分为使用价值成果与价值成果。前者为产品产量、品种、质量等,称为有用性生产经营成果;后者为总产值、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称为收益性生产经营成果。企业劳动投入,按投入的内容不同,分为活劳动的投入与物化劳动的投入。前者指人力的投入;后者指物力、财力的投入。按投入数量的性质不同,分为劳动消耗量和劳动占用量。前者是指生产经营中已经消耗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后者是指生产经营中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

 劳动效益的实质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和自然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创造出尽可能丰富的财富。因此,评价劳动效益的高低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最大效果原则”,即在相同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基础上,产出的成果越大,则劳动效益越高;另一种是按“最小支出原则”评价,即在取得相同成果的前提下,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越少则经济效益越高。

 企业劳动效益的统计研究就是要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方面和劳动过程的效益状况进行全面、正确的定量反映,并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这对于企业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劳动效益水平,寻求提高企业劳动效益的措施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 活动 【历年真题】:

 【2019 年 6 月真题·单选】

 按“最大效果原则”评价劳动效益的高低的基本方法是(

 B

  )。

 A. 考察企业一定时期消耗一定劳动量的获利能力的方法。

 B. 在相同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基础上,产出的成果越大,则劳动效益越高。

 C. 用来判断企业的发展属于速度型还是效益型的方法。

 D. 在取得相同成果的前提下,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越少则经济效益越高。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 分,回答错误 0 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利用随堂练习功能,尽量地照顾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利用真题训练,以便

 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3 20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2 二、劳动效益指标的核算

 (一)企业劳动效益统计指标建立的原则 为了对企业劳动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劳动效益指标体系。建立企业劳动效益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1.要全面反映企业的劳动效益 企业的劳动效益同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联系,因此企业的劳动效益可以表现为不同产出形式(价值量和实物量)和不同劳动投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等多种形式。所以企业的劳动效益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设置相应的指标去反映各个方面的劳动效益,进而达到对企业劳动效益的全面认识。

  2.选取的统计指标要突出重点内容 劳动效益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与环节,

 反映劳动效益高低的众多指标中有的能直接反映,有的只能间接反映。因此,在建立劳动效益指标体系时,指标的选取要严格区分主次,对那些能直接反映、综合反映企业劳动效益高

 低的指标给予应有的重视。

  3.选择的指标应具有普遍性、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

 劳动效益指标体系中选择的指标应力求具有普遍性和可比性,至少应做到在本行业的企业之间普遍适用,指标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可比性。

  (二)企业劳动效益统计指标体系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劳动的消耗包括对活劳动的消耗和物化劳动的消耗,以及全部劳动消耗。反映劳动消耗的效益指标也就可以从活劳动消耗、物化劳动消耗,以及全部劳动消耗三方面分别考虑。活劳动消耗有些属于企业的最初投入,即企业职工付出的劳动;有些属于中间投入,即企业外部提供的各种劳务物化劳动也如此。以折旧反映的固定资产磨损属于物化劳动的最初投入;企业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则属于物化劳动的中间投入。最后还应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设置反映全部劳动消耗的指标。

  企业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利用效果如何,一般用人均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润额等指标,反映人力利用的效果;用百元固定资产产值、百元材料费用生产产值(物化产值率)等指标,反映物力利用效果;工业企业通用的劳动效益指标一般可分为下列三类。

  1.活劳动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指标

  统计活劳动投入的劳动效益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投入的活劳动与生产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可以促使企业改善劳动组织,尽可能节约活劳动消耗,增加活劳动投入的产出效益。因此,企业除一般设置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考评外,还专门设置工资利润率或工资利税率指标,以考评活劳动投入产出的效益。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用来满足个人的需要即工资(V);另一部分用来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积累,即利润和税金(M)。因此,用工资利润率或工资利税率能明确地反映活劳动实际消耗

 对企业和社会贡献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工资利润(税)率=企业实现利润(税金)总额(M)/职工工资总额(V)x100%

  为了说明企业活劳动投入取得的净效益,还可以设置企业人均创造的利税指标,即人均创利率。其计算公式为 人均创利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企业职工平均人数 人均创利率与工资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即 人均创利率=工资利润率 x 平均工资 2.物化劳动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指标 材料、能源等物化劳动的投入和利用效果如何,以及单位产品的物耗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劳动效益的水平。通过统计分析该指标,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物化劳动消耗与所得的关系,有利于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降低消耗,提高材料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反映物化劳动消耗的劳动效益一般用物质消耗量与生产成果的比率表示,说明原材料、燃料、动力、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消耗所提供的生产经营成果,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正指标:单位物质消耗利用率=生产成果/物质消耗量 逆指标:单位生产成果的物质消耗量=物质消耗量/生产成果 在实际统计中主要有以下指标。

 (1)原材料利用效益指标。单位产品或单位工作量原材料消耗(单耗)以及单位能耗。这种指标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原材料或能源的利用效益,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原材料或能源的利用效益越好。

 (2)稀缺资源利用的效益指标。企业对哪些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益进行统计要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有单位产品单项能耗和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还可以计算单位综合能耗提供的利润税金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综合能耗提供的利润税金=单位综合能耗实现的利税总额/企业综合能源消耗量 (3)企业全部物化劳动消耗的效益指标。企业全部物化劳动消耗是指企业对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对固定资产的耗费以及其他生产管理中的物耗。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企业都用增加值率作为反映全人均创利率=

 职工工资总额

 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企业职工平均人数

 =

 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职工工资总额x 企业职工平均人数

 部物化劳动消耗的效益指标。

 增加值率=报告期增加值(现价计算)/报告期现价总产值 3.反映全部劳动消耗的效益指标 企业活劳动消耗的劳动效益和物化劳动消耗的劳动效益和变动往往是不一致的。有些企业劳动生产率虽高,但设备、物资的消耗较多有些企业劳动生产率虽低,但设备的消耗较少。为此,有必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消耗进行综合考察,计算全部消耗的劳动效益。比较具有概括性的指标是成本费用利税率,它是用企业利税总额与成本费用对比,反映单位成本费用所带来的利润额,其指标数值越大,劳动效益越好。

 公式分母中的成本费用总额既是活劳动消耗与物化劳动消耗的总量,也可以看成最初投入与中间投入的总量,综合反映了企业的全部劳动消耗。分子中的利税总额则包括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有用成果。在生产规模一定产品销售收一定的情况下,分子分母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当企业成本费用发生变动成本费用利税率的感应最为灵敏。因此我们把成本费用利税率作为反映企业全部劳动消耗的最具综合性的效益指标。

 学生 活动 【历年真题】: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 分,回答错误 0 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利用随堂练习功能,尽量地照顾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利用真题训练,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4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3 三、企业劳动效益的分析

 企业的劳动效益主要决定于企业的劳动管理水平,同时也受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受许多企业外部条件的制约。对企业劳动效益的统计分析还要包括对这些综合因素的分析。

  为了观察和测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劳动消耗及各种劳动占用是否合理,所获得的生产经营成果中各种劳动消耗及各种劳动占用是否适合社会需要,就必须从成果与消耗、成果与劳动占用、成果与社会需要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分别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由于从不同角度计算的经济效益指标不能直接加总,为了对企业劳动效益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和评价,还必须采用适当方法,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因素的劳动效益指标综合起来,对企业的劳成本费用利税率=

 x100%

 报告期实现的利税总额

 报告期成本费用总额

 动效益状况作出总的分析与评价,这就是企业劳动效益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企业劳动效益分析的方法 企业劳动效益分析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分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劳动耗费和占用同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反映企业对人力、物力利用的效果之间的对比,从而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资料依据,以达到提高企业劳动效益的一种科学方法。企业劳动效益分析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差额分析法、平衡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线性规划分析法等。本节主要介绍前四种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

  企业劳动效益表现为各种劳动经济指标,比较分析法就是通过指标相对比,从数量上确定差异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简单,是经济指标分析的基础。比较分析法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①实际劳动效益指标同计划劳动效益指标对比 分析时,可以计算出绝对数指标,也可以计算出相对数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相对数:劳动效益完成程度=实际劳动效益/计划劳动效益×100% 绝对数:劳动效益的增减额=实际劳动效益指标-计划劳动效益指标

 ②报告期实际指标同基期实际指标对比 报告期实际指标同基期实际指标对比,是以基期为标准,找出报告期与基期之间的差异,以分析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发展趋势。其计算公式为 相对数:劳动效益变动程度=报告期实际劳动效益/基期实际劳动效益×100% 绝对数:劳动效益变动的增减额=报告期实际劳动效益指标-基期实际劳动效益指标 ③本企业实际劳动效益指标同其他企业实际劳动效益指标对比 本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是以其他企业为标准找出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异,从而学习先进企业的经验。其计算公式为 相对数:劳动效益差异程度=本企业实际劳动效益/其他企业实际劳动效益 x100% 绝对数:劳动效益差异的增减额=本企业实际劳动效益指标其他企业实际劳动效益指标 2.企业劳动效益的因素分析法、差额分析法、平衡分析法 企业劳动效益的高低,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各环节、各要素投入及利用情况的影响。因此,企业劳动效益因素分析的角度和内容非常广泛。下面仅以综合反映企业投入产出比例关系的劳动效益指标——总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创利率为例,简要介绍其基本分析思路和方法。

 (1)从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技术装备程度来分析总资产利润率 企业要对总资产利润率进行分析,需要联系企业的资产装备水平和生产经营的盈利水平来分析。具体的经济联系即分析依据是 总资产利润率=人均技术装备程度(逆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利润率 式中:①总资产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总资产平均余额 ②人均技术装备程度是采用逆指标形式计算的,用人均资产装备程度(逆指标)来表示,即指平均人数与总资产平均占用额之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指标值越低,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越充分,效率越高,使用成本越低;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平均占用额情况不佳,劳动效率越低。计算公式为 人均技术装备程度=平均人数/总资产平均余额

  ③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是用人均增加值来表示的,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平均人数 ④增加值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利润率=利润总额/增加值

  要分析上述因素变动对企业总资产利润率变动的影响程度(相对数或指数),可建立如下指数体系:

 总资产利润率指数=人均技术装备程度(逆指标)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增加值利润率指数

  要分析上述因素变动对企业总资产利润率变动的影响方向(绝对数),可通过差额分析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利润率的增减额=报告期的总资产利润率-基期的总资产利润率 由于人均技术装备程度变动影响总资产利润率变动的增减额=(报告期人均技术装备程度-基期人均技术装备程度)x 基期全员劳动生产率×基期增加值利润率

  由于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影响总资产利润率变动的增减额

 =(报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基期全员劳动生产率)x 基期增加值利润率×报告期人均技术装备程度

  由于增加值利润率变动影响总资产利润率变动的增减额 =(报告期增加值利润率-基期增加值利润率)x 报告期人均技术装备程度×报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

  (2)从工资利润率和平均工资来分析人均创利率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人均创率的变动主要受到工资利润率的变动和平均工资变动两个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公式:

 人均创利率=工资利润率 x 平均工资

  得出其指数体系:

 人均创利率指数=工资利润率指数 x 平均工资指数

  根据人均创利率指数体系运用差额分析法得到 人均创利率的增减额=报告期的人均创利率-基期的人均创利率 由于工资利润率变动影响人均创利率变动的增减额=(报告期工资利润率-基期工资利润率)×报告期平均工资 由于平均工资变动影响人均创利率变动的增减额=(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基期工资利润率 (一) 企业劳动效益的因素分析法、差额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应用举例【例 4.7】某企业 2006~2009 年生产经营的各种有关指标如表 4.7所示。

 表 4.7 某企业 2006~2009 年生产经营的各种有关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06年 2009年 指数/% 增减额 1 利润总额 万元 5000 6800 136 +1800 2 总资产平均余额 万元 26000 30000 115.38 +4000 3 增加值 万元 9300 12000 129.03 +2700 4 平均人数 人 5300 5800 109.43 +500 5 工资总额 万元 4000 4800 120 +800 6 总资产利润率 % 19.231 22.667 117.87 +3.436 7 人均增加值 万元 1.755 2.069 117.89 +0.314 8 增加值利润率 % 53.76 56.67 105.41 +2.91 9 人均资产装备程度(逆指标) 人/万元 0.2038 0.1933 94.85 -0.0105 10 人均创利率 万元/人 0.9434 1.1724 124.27 +0.229 11 工资利润率 % 1.25 1.4167 113.14 +0.1667 12 平均工资 万元/人 0.7547 0.8276 109.66 +0.0729

 从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技术装备程度来分析总资产利润率 根据表 4.7 资料进行计算,利用平衡分析法可得出 如 下 平 衡 式 :

 117.87%=94.85% × 117.89% ×105.41%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报告期总资产利润率提高了 17.87%,这是由于人均技术装备程度降低了 5.1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17.89%,加值利润率提高了 5.41%共同影响的结果。显然,主要影响因素是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使用差额法分析各因素影响的绝对效果,计算如下。

  总变动:总资产利润率的增减额=22.667-19.231=3.436% 因素一:

 由于人均技术装备程度变动影响总资产利润率变动的增减额

 =(0.1933-0.2038)×1.755×53.76=-0.9907%

 因素二:

  由于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影响总资产利润率变动的增减额

 =(2.069-1.755)×0.1933×53.76=3.263% 因素三:

  由于增加值利润率变动影响总资产利润率变动的增减额 =(56.67-53.76)×0.1933×2.069=1.164%

  综合三个因素对总量变动的差额影响,利用平衡分析法可以得出如下平衡式:

 3.436%=-0.9907%+3.263%+1.164%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报告期总资产利润率增加了 3.436 个百分点,这是由于人均技术装备程度变动使总资产利润率减少了 0.9907 个分点、由于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使总资产利润率增加了 3.263 个百分点,以及由于增加值利润率变动使总资产利润率增加了 1.164 个百分

 点共同影响的结果。跟上面的类似,主要影响因素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导致的。

 1) 从工资利润率和平均工资来分析人均创利率 下面仍然以例 4.7 来进行计算与分析,这里只给出计算分析结果,具体计算过程不再列出,请读者自己计算。

 从表 4.7 可以看出:利用平衡分析法可得到人均创利率指数体系的平衡式为

  124.27%=113.34%×109.66% 利用平衡分析法可得到人均创利率绝对数关系的平衡式为 0.229 万元/人=0.138 万元/人+0.091 万元/人 分析

 该企业报告期人均创利率提高了 24.27%绝对数增加了 0.229万元/人。这是由于企业工资利润率提高了 13.34%,使人均创利率绝对是增加了 0.1380 万元/人[(1.4167-1.25)×0.8276],以及由于平均工资提高了9.66%,使人均创利率绝对是增加了0.0911万元/人(0.8276-0.7547)×1.25]共同影响的结果。

 学生 活动 【历年真题】: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 分,回答错误 0 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利用随堂练习功能,尽量地照顾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利用真题训练,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5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4 四、企业劳动效益评价

 劳动效益的综合评价是用一系列综合性的经济指标和一定的综合分析评价方法,全面系统地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总体效益,提出改进方案,达到改善经营、提高劳动效益的目的。综合评价有利于全面、正确地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劳动效益,准确及时地发现影响企业劳动利用状况和劳动效益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

 (一)劳动效益评价应注重的三个方面 综合评价企业劳动效益应从注重从企业的收益性、成长性和稳定性

 三方面来进行。

  (1)收益性评价。它主要是考察企业一定时期消耗一定劳动量的获利能力。主要分析指标是人均创利率指标。

  (2)成长性评价。它是用来判断企业的发展属于速度型还是效益型。主要分析利润增长率、净产值劳动生产率、附加值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利润率等指标。

 (3)稳定性评价。它主要是分析企业劳动效益指标的稳定性,具体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各种劳动消耗状况、盈利状态、劳动与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等。主要分析企业产品的市场地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以及人力资源使用的成本变动程度。

 (二)企业劳动效益评价体系与原则率全 1.企业劳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劳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企业的具体劳动情况,以及有关的社会经济背景作不同的选择。我国在不同时期评价企业劳动效益的指标体系虽有不同,但一些基本指标体系却是不变的。以工业企业的劳动效益为例,评价工业企业劳动效益的指标体系大致包括:

 (1)企业总产值和增长率; (2)企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率; (3)企业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 (4)每百元产值消耗的劳动量和降低率; (5)每百元产值工资含量;

  (6)平均每人创利率; (7)工资利润率;

  (8)工资净产值率;

  (9)净产值劳动生产率;

  (10)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增长率; (11)企业职工重伤、死亡人数和降低率。

  上述 11 项指标涵盖了企业产前投入、生产过程、销售等各经营环节劳动要素投入的几个主要方面,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性、成长性和安全性,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劳动活动的经济效益,但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

 2.企业劳动效益评价原则 衡量和评价一个企业的劳动效益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以保证企业劳动效益的评价公正合理、准确可靠。评价企业劳动效益的总体原则要求是在一定劳动环境下,充分发挥最大劳动效能,用最大值来衡量,或者是在既定目标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使劳动消耗量最少,用最小值去衡量。企业劳动效益评价既要遵循企业的计划标准和历史标准,又要遵循社会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其中主要评价原则有如下 5个。

  1) 企业劳动效益与社会整体劳动效益相一致的原则 单个企业的劳动效益与社会整体劳动效益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但作为低层次的企业劳动效必须从高层次的社会整动对单个企业劳动进行评价必须与社会整体经济环境相联系,进行综合评价 。

 2) 直接劳动效益与间接劳动相统一的原则

  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是自身的动效益,而对间动缺少兴趣,在对企业重大动活动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时要分考虑这些劳动活动给本地整个社会带来的间接劳动效益。要求企业在高自身动效的同时,在重大劳动活动人、技能培训和人才激励方面必须兼顾这些活动给社会带来的劳动效益。

  3) 内部劳动与外部动相统一的原则

  对企业的劳动益进行评价还必须要求企业在追求内部劳动的同时,兼顾外帮劳动效益、企业在一切劳动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源的使用、开发和培训工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思想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外部劳动效益最优化的目标。

  4) 长远劳动效益与短期劳动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在评价企业劳动效益时、应注意长远劳动效益与短期劳动效益相统防止企业过度追求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因为企业要发展,必须始终保持劳动效益稳步增长的态势。只有两者相统一、才能兼顾国家、企业、职工的利益,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劳动效益。

  5) 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的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的目的是赚取最大利润,但企业生产的商品必须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要求企业生产的商品必须具备消费者需要的使用价值,否则企业商品价值中所包含的劳动效益得不到实现。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努力提高产品价值,同时降低劳动消耗和产品成本,做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三)企业劳动效益的综合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企业劳动效益的方法有多种,这里只简要介绍以下四种方法。1.利用指数体系进行评价

  根据企业选择的劳动效益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各项劳动效益指标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劳动效益综合值,用以综合评价企业劳动效益的一种方法。计算劳动效益指标个体指数要确定好基期指标,可把企业历史最好水平作为基期指标,或者以行业先进水平或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基期指标,把企业报告期每一指标的实际数与基期指标对比。综合劳动效益指数可作为企业间综合劳动效益评比排序的依据。

 2.利用综合性指标进行评价

  企业有些劳动效益指标可以表示为多个劳动效益分指标的连乘积,或者说某项劳动效益指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把该项劳动效益指标作为综合评价企业劳动效益的指标。进而还可以根据各分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将该项劳动效益指标层层分解,用连锁替代法或差额分析法等方法,将各影响因素对该项劳动效益指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反映出来。如总资产利润率指标,是受到人均技术装备程度(逆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值利润率的影响,可作为企业劳动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具体分析与评价请见例 4.6 所示。

  3.利用功效系数法进行评价 功效系数法是用多目标规划的原理去评价劳动效益综合指标的一种

 备注:1.每次课一份,教学环节部分自行增加表格。

 2.教学起止时间填写为“1-15 分钟”“16-25 分钟”,以此类推。

 3.活动类型填写为“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功效函数把各种不同度量的劳动效益指标转化成为同度量的功效系数,然后将这些功效系数加权平均得出一个综合指标,即总功效系数。企业根据加总后的总功效系数去综合评价企业的劳动效益,功效系数越大,表明企业综合劳动效益越好,反之,表明企业综合劳动效益越差。

 4.利用打分法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是根据企业劳动效益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对指标设定一个分数值,各项指标的总分值通常定为 100 分。然后根据指标的实际水平进行打分,将所有得分值相加算出总分,作为评价企业劳动效益的一种方法。总分越高表明企业综合劳动效益越好,反之则越差。

 学生 活动 【历年真题】:

 【2017 年 7 月真题·多选】企业劳动效益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

 ABCD

 )。

 A.利用指数体系进行评价

 B.利用综合性指标进行评价 C.利用功效系数法进行评价

 D.利用打分法进行评价

 E.利用环境测评进行评价

 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功能让全班学生进行练习,回答正确+2 分,回答错误 0 分,课堂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利用随堂练习功能,尽量地照顾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利用真题训练,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6 10 分钟 教学 活动 1. 课堂总结

 对本课堂中重难点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总结。

 2. 课堂表现总结

 对开展情况、学生团队表现、学生学习态度等进行总结。

  学生 活动 1. 总结反思

 对本堂课中知识点的应用掌握程度进行思考,对自己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提高。

 2.通过课后小测,归纳总结本次课的相关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通 APP 课后拓展提高模块(课件、课后小测、线上答疑、拓展提高)的内容。

 教学诊改 (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知识拓展部分知识面有待增加,缺少视频资料。

推荐访问:教案 效益 劳动
上一篇: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诚信评价标准
下一篇:对于联合村美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章举典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