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调研报告6篇

来源: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4-01-13 点击:

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调研报告6篇

市司法机关在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上的讲话同志们:党的XX大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做了专章论述,强调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严格公正司法做出明确部署。突出强调要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司法机关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唯有以更强的政治担当,忠诚履职,严格公正司法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调研报告的文章6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调研报告篇1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5月28日,交通运输部便印发《关于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继续对农村交通运输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作细致要求。同年9月13日,中共XX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XX省在交通运输领域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镇、村作为国家的基本治理单元,如何依靠交通运输工作将乡村振兴战略提质高效的付诸实际,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富足,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充分把握“交通先行”定位,全力支持乡村产业兴旺

  首先,“交通先行”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关键前提。古时,隋炀帝不惜赌上帝国兴亡,也要为南北流通、人才往来开凿京杭大运河,开辟中原与江浙间的古代高速公路;今日,共产党率领十多万铁路人,“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攻克高原铁路建设多项世界难题,为西藏高原的发展注入“强心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要发挥交通先行作用”。镇、村干部要深刻理解“走出去”的工作内涵,打造好村民群众务工就学的“康庄大道”,补强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解决乡村人才返乡的“最后一公里”,引领村民群众跳出传统思想桎梏、对标先进补齐短板、树立奋勇争先的发展理念。镇、村干部要贯彻落实“引进来”的工作要求,主动参与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思考,科学决策符合地方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可行路径。“谋而后动”,聚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提高当地农业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程度、突出其产业链所处位置、提升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其次,以交通运输为抓手,统筹做好服务保障,全力支持产业兴旺和融合发展。要深刻领会农业产业发展的首要地位,紧扣“产业兴旺”的根本要求。将农业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全面领会乡村振兴工作中“产业兴旺”的深刻含义,呼应脱贫攻坚战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脱贫路径。要坚定农业产业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引领作用。要统筹交通、土地、农业、水利等各项工作,在“交通先行”基础上,梳理产业发展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产业所需的要素保障,为后续产业融合发展留足空间、留足余地。要全面贯彻落实《通知》中“高、宜、舒、安、美”的五大目标,让地方农业产业有更长足发展、更长效进步,让农村有更迷人乡愁、更美丽景色,让农民有更丰厚收入、更美好生活,切实提高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镇、村干部要充分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指导地位。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杜绝未深入研判便急于效仿的冒险主义,杜绝不结合当地实际便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农业产业发展绝不是全如东北广阔平原上大机械作业的壮观,也绝不是全如云贵横断山区里梯田特色化种植的精细,更不是全如江南纵横水网间现代化渔业的发达。要切忌邯郸学步,务必结合实际逐步形成“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区域特色发展。

  二、加快增强基层治理水平,提高农村公路管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察到广大基层农村交通运输工作能力的不足,结合增强基层治理水平、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水平,达到保障村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目标,于2014年3月提出了“四好农村路”的工作要求。它体现了党中央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成为党中央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强化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可靠的实施路径。笔者在基层的交通运输工作中,观察总结了镇、村层面交通运输领域的一些工作乱象,现从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管理、养护、运行等方面作讨论,并尝试分析原因,探索解决办法。

  (一)具体表现

  乱象一:“规划”凭“关系”。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既着眼宏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如“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的总体目标;也入局细微,论述了如“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的现实意义。同理,镇、村乃至村民小组的发展,同样需要合理规划。于是,作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毋庸置疑地要在基层承担好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任务。但现实中的多数镇村干部,其道路“规划”工作仍然粗放式地停留在凭“关系”的阶段。其特点是,不调查研究,不思考研判,不实事求是,仅凭亲疏关系作安排。《实施意见》指出,要“做好规划实施衔接”,结合“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交通运输工作领域的乡村振兴,首先要求镇村干部务必走进群众,深入基层,掌握任职辖区内各条社道、村道、乡道的现状,周边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公共交通运输情况,充分调研和了解村民群众在交通运输方面更进一步的美好生产生活需要。其次,要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对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班子或个人对未来交通运输工作发展的规划。最后,要坚持实事求是,切忌因好恶亲疏而随意更改或调整规划,加剧村民群众不同生产生活单元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导致村民群众众盼、急盼之事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乱象二:“建设”看“良心”。2011年6月27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新三公路试通车第二天便发生坍塌事故,造成2人死亡、2人受伤的重大安全事故。终于,交通运输部于2018年11月13日印发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对农村公路建设方面的质量责任、监管责任、管控要点等作出规定,重拳打击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管理粗放、建设质量把控能力不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效果差等问题。时至今日,各类乱象虽有好转,但仍有施工设计不尽合理、工程建设偷工减料、设施配套简陋落后等情况存在。其根本原因固然是商人企业逐利而为,但镇、村等交通运输项目的基层实施主体疏于监督、弱于监督也是其猖獗发展的原因之一。此类乱象既使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时刻受到威胁、降低了干部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也制约了农村产业和经济发展、浪费了大量资金,更严重侵犯了村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权利。

  乱象三:“管理”盯“上级”。为保障“四好农村路”成为能够长久为村民服务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交通运输部及各地交通部门陆续出台了做好“四好农村路”管理工作的规定,对其所涉事项的管理制度、方式,所涉部门的管理职能、责任等作了要求。但镇、村工作人员却常有敷衍了事、应付检查、临检突击等心理存在。交通运输部2016年1月1日施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15年第22号)和2018年6月1日施行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等规定中,对农村公路与村民宅基地、与耕种田地间的关系作出“路宅分家”“路田分家”等基本要求。走到田间地头,却时常出现占路砌院、路肩点豆等乱象,导致农村公路被侵占、路基被掏空掏松。而多数镇、村干部却在日常工作中对此置若罔闻,只有在应付上级督查检查时才进行突击治理。为此买单的,仍然是那些将农村公路作为生产资料融入日常生活的广大村民群众,以及为保障项目落地、推动其顺利实施的相关部门。

  乱象四:“养护”靠“天气”,“运行”在“村民”。2015年11月11日,交通运输部引发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对保障养护资金、做好养护管理、相关法律责任等作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养护”靠“天气”,“运行”在“村民”的情况却是常态。首先,镇、村在道路建成、验收交付后,会出现“万事大吉”的了事心理。直接导致其疏于管理和养护不到位,潜移默化间缩短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其次,乡道、村道、社道等多以铺设混凝土为主,厚度仅18cm。一条道路建成后,因疏于日常交通劝导等原因,致使农村公路超负荷运行,往往承受数倍于核载的大型车辆碾压,加速了道路损坏。第三,XX地多雨、河网密布,雨水淋漓、河流冲刷,加之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控制成本而减少甚至不对路基裸露位置进行包浆处理,致使其被雨水、河流迅速侵蚀,使得本就不堪重负的农村公路最终垮塌、沉陷、崩坏。更有甚者,村民竟开始期盼灾毁以得到上级关注,进而使得路况得到改善。于是,规划、立项、建设、交付等一套流程重新启动,出现花费“1元”新建道路,却需要“2元”甚至更多进行道路维修和重建的乱象。

  (二)出现原因

  一是干部责任担当意识下降,丧失基层治理本领。部分干部在“枯燥无望”的日常工作中逐渐“躺平”,渐渐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抛之脑后,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束之高阁,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无法得到发扬和继承。开始拒绝承担基层治理的责任义务,丢弃基层治理的担当意识,丧失基层治理的基本本领。

  二是村民爱路护路热情褪去,缺乏基层治理环境。“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在干部责任担当意识下降,丧失基层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在涉及村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中,村民群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开始降低,村民群众间的互信互爱、互帮互助观念逐渐弱化。导致村民爱路护路热情褪去,出现“一家不护,家家效仿”的恶性攀比行为。基层治理环境的缺乏,使得上级深谋远虑地交通运输相关难以落实,村民群众关于交通运输的迫切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三)解决办法

  自上而下的制度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基层的交通运输工作机制也逐步建立。但镇、村层面的交通运输领域工作能力却仍然较为低下,其原因在于基层治理能力薄弱,部分基层干部逐渐弱化了走进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的认识,造成交通运输领域的基层治理缺位、失位,最终诱发上述乱象。1927年,毛主席在领导三湾改编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治军方略,作出了加强基层治理能力的初步探索,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凝聚了红军战士的革命思想,也让红区群众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针对前文提到的各种乱象,要在夯实基层治理能力、革新基层治理理念、拓展基层治理路径、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方面下功夫。

  一是夯实基层治理能力。要依靠法律法规自上而下地明确交通运输领域基层单位的职能职责,压紧压实安全责任,让干部始终绷紧安全弦、质量弦,紧盯安全关、质量关。要继续培养干部的调查研究水平,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要深入调研,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在此过程中深化与村民的感情。要花大力气让干部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将其调查研究过程中与村民群众培养的亲密感情延续到从严行政中去,从根本上破坏滋生安全事故的土壤。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的领导根植人心。要创新工作管理和工程监管制度,补上制度漏洞。

  二是革新基层治理理念。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加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加快打造基层服务型政府。要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抓好干部与村民群众的联系,培养基层干部爱民、利民思想。要坚决发动村民群众、调动村民群众积极性,“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充分挖掘村民群众将农村公路视为其生产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观能动性。要把每一位受益村民发展为镇、村监督工程建设、日常管理、后期养护的眼和耳。要打通村民群众向镇、村反映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通道,实现全过程监督、全方位监管。

  三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要坚持把党建引领摆在首要位置,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培育干部清正廉洁的工作风气,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要坚定落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磨练人才办事能力,将之与人才振兴相结合,优化人才组成结构,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四是拓展基层治理路径。要在小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等能够扩大村民群众受益范围的工程建设方式,开发、创新以工代赈岗位,拓宽农村人口就近就业渠道。要加强农村公路乡土人文建设,结合本地良好乡风、村风、家风,形成村民共约,引导村民群众提高爱路护路热情。要重视青少年教育,在课堂上积极推广爱路护路课程设置,从而逐步提高青少年及其家中的爱路护路热情。要重伤交通安全、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引导村民群众主动学习,主动转变角色定位,提高“主人翁”意识。

  三、抓好基层公共运输服务,兜底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2021年8月13日,交通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21〕73号)提出,要在“基本建成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农村客运体系”的基础上,向“普惠均等、便捷舒适、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的农村客运体系”努力奋斗。在地方政府作主导、帮扶支持保运转中开展的农村公共运输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广义的农村公共运输服务,涵盖农村客运、农村货运、邮政物流等多个方面。其根本任务是服务广大民生,兜底村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因农村货运、邮政物流等与农村客运具有相似性,下文重点着墨于农村客运。

  首先,随着XX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深入推进,各区县正在稳步开展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一个片区通常由一个中心镇和若干特色镇(乡)组成。根据XX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总体要求,在保障片区内特色镇(乡)基本发展的前提下,要整合各乡镇优势资源,大力推动中心镇建设提质提速,提高中心镇的片区引领能力,吸引更多人口、资金流入中心镇,承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副中心角色,多点开花共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中心镇而言,要满足各特色镇(乡)的村民通过农村公共运输工具方便地到达中心镇的基本需要,要实现居民能够通过中心镇与较近县城或市区间的公共运输工具任意来回的长远目标。中心镇的发展既需要周边特色镇(乡)的鼎力相助,也需要上级县城或市区资源的持续流入。否则,片区发展就容易陷入低质量、低格局的误区,无法担起县域副中心的发展定位,也就无法引领周边特色镇(乡)共同进步。

  其次,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XX地乡村发展出了特殊的“赶场”活动。与北方的“赶集”相比,赶场的规模较小,但更加频繁,村民赶场的目的也不全是购置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包含了喝茶、打牌、聊天、聚会等行为。加之XX蜀地形起伏多变,标志着农村公共运输服务在XX地乡村比北方乡村的需求会更高、更多。对于特色镇(乡)而言,随着农村人口流失、乡村空心化、家用汽车大面积普及,曾经蓬勃发展的农村公共运输服务开始衰落。具体体现在村民采用农村公共运输服务时,可选班次减少、所需成本增加、服务水平低下。以XX市XX县XX镇为例。约二十年前,XX镇作为XX县西北地区的农业大镇、人口大镇,自发地发展出拥有三十余客运车辆,满足时间短、班次多、成本低、站台广等特征的XX车队。几年后,随着资本兼并和政策变化,XX车队被XX县内某客运公司收购,并减少了在XX范围内服务的车辆至十余辆。时至今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该客运公司将XX范围内的车辆锐减至不足十辆,且“XX至XX”的路线仅剩一辆。村民对此怨声载道,严重降低了出行效率,增加了费用成本,无法满足村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赶场成为一件“麻烦事”。

  在新的发展需求下,农村公共运输服务既要满足中心城镇的发展,也要兜底特色镇(乡)的生产生活需要。作为镇、村干部,要在交通运管部门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村民群众对于农村公共运输服务的热烈期盼,结合当下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运输服务水平的目标,想方设法地为村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提供兜底保障。

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调研报告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学习借鉴XX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从x月开始,市乡村振兴局党组组织人员分两批次赴XX省学习调研,先后考察了XX省XX市XX县、XX县、XX市XX县等地,通过现场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重点对当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进行深入调研,达到了开阔视野、开拓思路的目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区基本情况

  (一)XX市XX县。该县位于XX省西部,千岛湖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辖区的XX村,原来是出名的贫困村,也是习近平同志在XX工作时的基层联系点,他曾四次到访、四次致信XX,期望“经济持续发展,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越来越好”。近年来,XX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以乡村旅游产业为支柱,规模效益农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集群,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和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XX市XX县。该县位于XX省西北部,富春江山水世界闻名。近年来,XX县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培育和发展“古村落+文创”“古村落+艺术”“古村落+特色民宿”等新业态,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村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目前,XX已建有(含在建)11个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三)XX市XX县。该县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几何中心,与XX、XX和XX、XX等城市分别构成3小时和1小时交通圈,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十多年来,XX县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大念“山水经”,关停矿山,关闭工厂,修复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二、主要经验做法

  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XX省自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20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造就了XX万千美丽乡村,所到之地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相较而言,我市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方面同XX各区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差距还在发展理念和推进方式上,XX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一)党建引领基础好。在XX各地,都注重将党建贯穿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XX市XX县XX村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争做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为指引,塑造“四种人”党建品牌,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XX市上墅乡刘家塘村推行村党委联系党小组带领发展村户经济、党小组联系党员带班参与乡村治理、党员联系群众带头倡导文明乡风的“三联三带”活动,受到中央领导赞扬。

  (二)规划先行标准高。各考察点所在县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比如XX市XX县石舍村的“非遗石舍”、XX县严家村的“未来乡村”、“渔事文化”都给考察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规划设计上,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在规划执行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所到之处,没有发现私搭乱建行为,很少有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产业融合业态新。所到村庄在业态发展上都力求创新求异,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突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的结合,精心打造多元新业态综合体,实现了三产的有机融合。XX市XX县XX村成立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群众观教育培训基地、彩色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旅游休闲清凉度假基地、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基地”,“XX逐梦”荣膺千岛湖旅游新十景。XX市XX县“小瘾·半日村”以改造现有民居文化为基础,打造集高端休闲旅游、艺术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社区,成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全国集群民宿村落及新生代民宿样板区”的全国首家民宿集群村落。

  (四)管理精细环境美。本次考察所到之处,视野之内几乎看不到生产生活垃圾,这与当地政府的精细管理和群众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XX市XX县余村早在2021年就率先推行垃圾不落地试点,实行“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做到“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XX市XX县探索“中国式”垃圾分类,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将村庄划分为若干网格,在网格内分类设置垃圾投放点,引导农户分类倾倒,每日回收,分类处理,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城”。

  (五)多元参与机制优。纵观XX各地乡村建设,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理念贯穿于发展建设之中,是XX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主导,就是在规划编制、资金整合、项目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农民主体,就是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比如XX市XX县刘家塘村推行“五众”工作法,大事众人定、三务众人清、村务众人管、廉情众人督、结果众人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参与,就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XX市XX县创新“入股联营”机制,镇村属企业和大XX所属25个行政村共同出资,组建大XX振兴发展有限公司,20XX年实现营收608万元,利润101万元,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稳固保障。

 三、有关工作建议

  从外出学习考察的情况和XX乡村振兴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来看,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农村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政策要求严、利益关系多、推进标准高,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xx实际,系统设计,协同推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突出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是增强组织活力。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帮助帮扶村建好阵地、带好班子、抓好队伍,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推行“三结三带”,即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书记结对、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结对、党员与群众结对;强村带弱村、老党员带新党员、致富能手带困难群众,促进共同提高。二是用好党建平台。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治理,推广“积分制”等管理方式,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三是做好示范带动。发扬xx市“火车头”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借鉴XX省“万千工程”经验,结合xx市实际,实施“千百工程”,即“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力争到2025年打造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领先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创建不撒胡椒面,把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强、乡村建设基础条件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作为基础条件,确保创建一个成功一个。

  (二)统筹规划设计。XX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十分重视规划工作,在村庄整治初期先抓规划、再搞建设,结合实际,差异化发展,做到“画饼”与“做饼”相结合,久久为功,使乡村建设有序推进。这也启示我们,抓乡村发展首先要高起点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一是统一编制标准。我市1014个行政村,目前完成并批复173个村村庄规划,完成未批复669个村庄规划方案,剩余172个村未完成规划编制。探索推广“一图一表一说明”做法,即统一绘制村庄建设规划图、编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项目表和制作建设要点说明书,提高村庄规划的质量和群众参与率、知晓率。二是明确功能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实行“一村一规划、一村一主题”,不搞千村一面,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三是加强风貌管控。根据我市村民建房特点,探索推行“湘东民居”模式,以县为单位统一规范村民建房风貌,确定建房的基本元素,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逐年分步持续推进“湘东民居”建设。优先加强省界交界地区,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等沿线村居的建设改造,彻底改变“有新房无新村”问题。

  (三)促进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关键。XX把农民增收致富摆在乡村建设的首位,推动产业业态多样化,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使美丽乡村成为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源泉。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美丽乡村,要走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一是与数字化相融合。加强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企业和科研机构协作,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推动“三农”数字应用场景在农村推广落实,不断提升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软件应用、数据管理等数字化能力,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二是与红色元素相融合。充分发挥我市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以炎陵县、茶陵县为核心,各选取2-3个红色示范带,加大投入力度,探索推行“1+N”产业发展模式,如“红色+乡村”、“红色+文创”、“红色+民俗”等,打造红色旅游复合型产品。三是与特色资源相融合。立足各地的特色资源,实施黄桃、茶叶、油茶、中药材等“四大产业”提质工程,加大引进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链企业的力度,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注重生态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村美是底色,乡村振兴就要有乡村振兴的样子。一是突出治理重点。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五治理一革命”,重点抓好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小散乱”企业,建设“无废乡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乡村旅游为标准,加强乡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房、田、水、路、沟、渠”面貌,打造田园风光。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结合各地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在进度要求上不搞“一刀切”。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三是引导群众参与。将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通过评选秀美庭院、文明家庭,探索设立“垃圾兑换超市”等,引导村民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乡风,自觉做好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

  (五)凝聚各方力量。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统筹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紧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每个重点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二是坚持群众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平台,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等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幸福屋场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三是坚持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会扶贫联盟作用,通过座谈交流、发放倡议书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根据乡村建设和困难群众需求,精心设计精准有效的“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引导基层社会组织“接单”。大力表彰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通过表扬通报、典型选树、案例宣传等方式,提高社会组织积极性。

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调研报告篇3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5月28日,交通运输部便印发《关于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继续对农村交通运输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作细致要求。同年9月13日,中共XX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XX省在交通运输领域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镇、村作为国家的基本治理单元,如何依靠交通运输工作将乡村振兴战略提质高效的付诸实际,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富足,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充分把握“交通先行”定位,全力支持乡村产业兴旺

  首先,“交通先行”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关键前提。古时,隋炀帝不惜赌上帝国兴亡,也要为南北流通、人才往来开凿京杭大运河,开辟中原与江浙间的古代高速公路;今日,共产党率领十多万铁路人,“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攻克高原铁路建设多项世界难题,为西藏高原的发展注入“强心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要发挥交通先行作用”。镇、村干部要深刻理解“走出去”的工作内涵,打造好村民群众务工就学的“康庄大道”,补强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解决乡村人才返乡的“最后一公里”,引领村民群众跳出传统思想桎梏、对标先进补齐短板、树立奋勇争先的发展理念。镇、村干部要贯彻落实“引进来”的工作要求,主动参与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思考,科学决策符合地方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可行路径。“谋而后动”,聚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提高当地农业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程度、突出其产业链所处位置、提升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其次,以交通运输为抓手,统筹做好服务保障,全力支持产业兴旺和融合发展。要深刻领会农业产业发展的首要地位,紧扣“产业兴旺”的根本要求。将农业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全面领会乡村振兴工作中“产业兴旺”的深刻含义,呼应脱贫攻坚战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脱贫路径。要坚定农业产业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引领作用。要统筹交通、土地、农业、水利等各项工作,在“交通先行”基础上,梳理产业发展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产业所需的要素保障,为后续产业融合发展留足空间、留足余地。要全面贯彻落实《通知》中“高、宜、舒、安、美”的五大目标,让地方农业产业有更长足发展、更长效进步,让农村有更迷人乡愁、更美丽景色,让农民有更丰厚收入、更美好生活,切实提高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镇、村干部要充分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指导地位。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杜绝未深入研判便急于效仿的冒险主义,杜绝不结合当地实际便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农业产业发展绝不是全如东北广阔平原上大机械作业的壮观,也绝不是全如云贵横断山区里梯田特色化种植的精细,更不是全如江南纵横水网间现代化渔业的发达。要切忌邯郸学步,务必结合实际逐步形成“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区域特色发展。

  二、加快增强基层治理水平,提高农村公路管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察到广大基层农村交通运输工作能力的不足,结合增强基层治理水平、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水平,达到保障村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目标,于2014年3月提出了“四好农村路”的工作要求。它体现了党中央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成为党中央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强化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可靠的实施路径。笔者在基层的交通运输工作中,观察总结了镇、村层面交通运输领域的一些工作乱象,现从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管理、养护、运行等方面作讨论,并尝试分析原因,探索解决办法。

  (一)具体表现

  乱象一:“规划”凭“关系”。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既着眼宏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如“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的总体目标;也入局细微,论述了如“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的现实意义。同理,镇、村乃至村民小组的发展,同样需要合理规划。于是,作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毋庸置疑地要在基层承担好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任务。但现实中的多数镇村干部,其道路“规划”工作仍然粗放式地停留在凭“关系”的阶段。其特点是,不调查研究,不思考研判,不实事求是,仅凭亲疏关系作安排。《实施意见》指出,要“做好规划实施衔接”,结合“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交通运输工作领域的乡村振兴,首先要求镇村干部务必走进群众,深入基层,掌握任职辖区内各条社道、村道、乡道的现状,周边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公共交通运输情况,充分调研和了解村民群众在交通运输方面更进一步的美好生产生活需要。其次,要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对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班子或个人对未来交通运输工作发展的规划。最后,要坚持实事求是,切忌因好恶亲疏而随意更改或调整规划,加剧村民群众不同生产生活单元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导致村民群众众盼、急盼之事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乱象二:“建设”看“良心”。2011年6月27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新三公路试通车第二天便发生坍塌事故,造成2人死亡、2人受伤的重大安全事故。终于,交通运输部于2018年11月13日印发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对农村公路建设方面的质量责任、监管责任、管控要点等作出规定,重拳打击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管理粗放、建设质量把控能力不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效果差等问题。时至今日,各类乱象虽有好转,但仍有施工设计不尽合理、工程建设偷工减料、设施配套简陋落后等情况存在。其根本原因固然是商人企业逐利而为,但镇、村等交通运输项目的基层实施主体疏于监督、弱于监督也是其猖獗发展的原因之一。此类乱象既使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时刻受到威胁、降低了干部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也制约了农村产业和经济发展、浪费了大量资金,更严重侵犯了村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权利。

  乱象三:“管理”盯“上级”。为保障“四好农村路”成为能够长久为村民服务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交通运输部及各地交通部门陆续出台了做好“四好农村路”管理工作的规定,对其所涉事项的管理制度、方式,所涉部门的管理职能、责任等作了要求。但镇、村工作人员却常有敷衍了事、应付检查、临检突击等心理存在。交通运输部2016年1月1日施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15年第22号)和2018年6月1日施行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等规定中,对农村公路与村民宅基地、与耕种田地间的关系作出“路宅分家”“路田分家”等基本要求。走到田间地头,却时常出现占路砌院、路肩点豆等乱象,导致农村公路被侵占、路基被掏空掏松。而多数镇、村干部却在日常工作中对此置若罔闻,只有在应付上级督查检查时才进行突击治理。为此买单的,仍然是那些将农村公路作为生产资料融入日常生活的广大村民群众,以及为保障项目落地、推动其顺利实施的相关部门。

  乱象四:“养护”靠“天气”,“运行”在“村民”。2015年11月11日,交通运输部引发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对保障养护资金、做好养护管理、相关法律责任等作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养护”靠“天气”,“运行”在“村民”的情况却是常态。首先,镇、村在道路建成、验收交付后,会出现“万事大吉”的了事心理。直接导致其疏于管理和养护不到位,潜移默化间缩短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其次,乡道、村道、社道等多以铺设混凝土为主,厚度仅18cm。一条道路建成后,因疏于日常交通劝导等原因,致使农村公路超负荷运行,往往承受数倍于核载的大型车辆碾压,加速了道路损坏。第三,XX地多雨、河网密布,雨水淋漓、河流冲刷,加之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控制成本而减少甚至不对路基裸露位置进行包浆处理,致使其被雨水、河流迅速侵蚀,使得本就不堪重负的农村公路最终垮塌、沉陷、崩坏。更有甚者,村民竟开始期盼灾毁以得到上级关注,进而使得路况得到改善。于是,规划、立项、建设、交付等一套流程重新启动,出现花费“1元”新建道路,却需要“2元”甚至更多进行道路维修和重建的乱象。

  (二)出现原因

  一是干部责任担当意识下降,丧失基层治理本领。部分干部在“枯燥无望”的日常工作中逐渐“躺平”,渐渐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抛之脑后,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束之高阁,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无法得到发扬和继承。开始拒绝承担基层治理的责任义务,丢弃基层治理的担当意识,丧失基层治理的基本本领。

  二是村民爱路护路热情褪去,缺乏基层治理环境。“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在干部责任担当意识下降,丧失基层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在涉及村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中,村民群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开始降低,村民群众间的互信互爱、互帮互助观念逐渐弱化。导致村民爱路护路热情褪去,出现“一家不护,家家效仿”的恶性攀比行为。基层治理环境的缺乏,使得上级深谋远虑地交通运输相关难以落实,村民群众关于交通运输的迫切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三)解决办法

  自上而下的制度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基层的交通运输工作机制也逐步建立。但镇、村层面的交通运输领域工作能力却仍然较为低下,其原因在于基层治理能力薄弱,部分基层干部逐渐弱化了走进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的认识,造成交通运输领域的基层治理缺位、失位,最终诱发上述乱象。1927年,毛主席在领导三湾改编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治军方略,作出了加强基层治理能力的初步探索,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凝聚了红军战士的革命思想,也让红区群众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针对前文提到的各种乱象,要在夯实基层治理能力、革新基层治理理念、拓展基层治理路径、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方面下功夫。

  一是夯实基层治理能力。要依靠法律法规自上而下地明确交通运输领域基层单位的职能职责,压紧压实安全责任,让干部始终绷紧安全弦、质量弦,紧盯安全关、质量关。要继续培养干部的调查研究水平,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要深入调研,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在此过程中深化与村民的感情。要花大力气让干部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将其调查研究过程中与村民群众培养的亲密感情延续到从严行政中去,从根本上破坏滋生安全事故的土壤。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的领导根植人心。要创新工作管理和工程监管制度,补上制度漏洞。

  二是革新基层治理理念。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加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加快打造基层服务型政府。要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抓好干部与村民群众的联系,培养基层干部爱民、利民思想。要坚决发动村民群众、调动村民群众积极性,“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充分挖掘村民群众将农村公路视为其生产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观能动性。要把每一位受益村民发展为镇、村监督工程建设、日常管理、后期养护的眼和耳。要打通村民群众向镇、村反映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通道,实现全过程监督、全方位监管。

  三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要坚持把党建引领摆在首要位置,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培育干部清正廉洁的工作风气,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要坚定落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磨练人才办事能力,将之与人才振兴相结合,优化人才组成结构,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四是拓展基层治理路径。要在小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等能够扩大村民群众受益范围的工程建设方式,开发、创新以工代赈岗位,拓宽农村人口就近就业渠道。要加强农村公路乡土人文建设,结合本地良好乡风、村风、家风,形成村民共约,引导村民群众提高爱路护路热情。要重视青少年教育,在课堂上积极推广爱路护路课程设置,从而逐步提高青少年及其家中的爱路护路热情。要重伤交通安全、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引导村民群众主动学习,主动转变角色定位,提高“主人翁”意识。

  三、抓好基层公共运输服务,兜底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2021年8月13日,交通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21〕73号)提出,要在“基本建成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农村客运体系”的基础上,向“普惠均等、便捷舒适、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的农村客运体系”努力奋斗。在地方政府作主导、帮扶支持保运转中开展的农村公共运输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广义的农村公共运输服务,涵盖农村客运、农村货运、邮政物流等多个方面。其根本任务是服务广大民生,兜底村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因农村货运、邮政物流等与农村客运具有相似性,下文重点着墨于农村客运。

  首先,随着XX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深入推进,各区县正在稳步开展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一个片区通常由一个中心镇和若干特色镇(乡)组成。根据XX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总体要求,在保障片区内特色镇(乡)基本发展的前提下,要整合各乡镇优势资源,大力推动中心镇建设提质提速,提高中心镇的片区引领能力,吸引更多人口、资金流入中心镇,承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副中心角色,多点开花共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中心镇而言,要满足各特色镇(乡)的村民通过农村公共运输工具方便地到达中心镇的基本需要,要实现居民能够通过中心镇与较近县城或市区间的公共运输工具任意来回的长远目标。中心镇的发展既需要周边特色镇(乡)的鼎力相助,也需要上级县城或市区资源的持续流入。否则,片区发展就容易陷入低质量、低格局的误区,无法担起县域副中心的发展定位,也就无法引领周边特色镇(乡)共同进步。

  其次,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XX地乡村发展出了特殊的“赶场”活动。与北方的“赶集”相比,赶场的规模较小,但更加频繁,村民赶场的目的也不全是购置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包含了喝茶、打牌、聊天、聚会等行为。加之XX蜀地形起伏多变,标志着农村公共运输服务在XX地乡村比北方乡村的需求会更高、更多。对于特色镇(乡)而言,随着农村人口流失、乡村空心化、家用汽车大面积普及,曾经蓬勃发展的农村公共运输服务开始衰落。具体体现在村民采用农村公共运输服务时,可选班次减少、所需成本增加、服务水平低下。以XX市XX县XX镇为例。约二十年前,XX镇作为XX县西北地区的农业大镇、人口大镇,自发地发展出拥有三十余客运车辆,满足时间短、班次多、成本低、站台广等特征的XX车队。几年后,随着资本兼并和政策变化,XX车队被XX县内某客运公司收购,并减少了在XX范围内服务的车辆至十余辆。时至今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该客运公司将XX范围内的车辆锐减至不足十辆,且“XX至XX”的路线仅剩一辆。村民对此怨声载道,严重降低了出行效率,增加了费用成本,无法满足村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赶场成为一件“麻烦事”。

  在新的发展需求下,农村公共运输服务既要满足中心城镇的发展,也要兜底特色镇(乡)的生产生活需要。作为镇、村干部,要在交通运管部门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村民群众对于农村公共运输服务的热烈期盼,结合当下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运输服务水平的目标,想方设法地为村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提供兜底保障。

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调研报告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学习借鉴XX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从x月开始,市乡村振兴局党组组织人员分两批次赴XX省学习调研,先后考察了XX省XX市XX县、XX县、XX市XX县等地,通过现场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重点对当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进行深入调研,达到了开阔视野、开拓思路的目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区基本情况

  (一)XX市XX县。该县位于XX省西部,千岛湖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辖区的XX村,原来是出名的贫困村,也是同志在XX工作时的基层联系点,他曾四次到访、四次致信XX,期望“经济持续发展,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越来越好”。近年来,XX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以乡村旅游产业为支柱,规模效益农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集群,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和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XX市XX县。该县位于XX省西北部,富春江山水世界闻名。近年来,XX县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培育和发展“古村落+文创”“古村落+艺术”“古村落+特色民宿”等新业态,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村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目前,XX已建有(含在建)11个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三)XX市XX县。该县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几何中心,与XX、XX和XX、XX等城市分别构成3小时和1小时交通圈,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十多年来,XX县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大念“山水经”,关停矿山,关闭工厂,修复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二、主要经验做法

  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XX省自xxxx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20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造就了XX万千美丽乡村,所到之地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相较而言,我市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方面同XX各区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差距还在发展理念和推进方式上,XX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一)党建引领基础好。在XX各地,都注重将党建贯穿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XX市XX县XX村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争做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为指引,塑造“四种人”党建品牌,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XX市上墅乡刘家塘村推行村党委联系党小组带领发展村户经济、党小组联系党员带班参与乡村治理、党员联系群众带头倡导文明乡风的“三联三带”活动,受到中央领导赞扬。

  (二)规划先行标准高。各考察点所在县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比如XX市XX县石舍村的“非遗石舍”、XX县严家村的“未来乡村”、“渔事文化”都给考察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规划设计上,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在规划执行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所到之处,没有发现私搭乱建行为,很少有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产业融合业态新。所到村庄在业态发展上都力求创新求异,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突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的结合,精心打造多元新业态综合体,实现了三产的有机融合。XX市XX县XX村成立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群众观教育培训基地、彩色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旅游休闲清凉度假基地、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基地”,“XX逐梦”荣膺千岛湖旅游新十景。XX市XX县“小瘾·半日村”以改造现有民居文化为基础,打造集高端休闲旅游、艺术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社区,成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全国集群民宿村落及新生代民宿样板区”的全国首家民宿集群村落。

  (四)管理精细环境美。本次考察所到之处,视野之内几乎看不到生产生活垃圾,这与当地政府的精细管理和群众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XX市XX县余村早在2021年就率先推行垃圾不落地试点,实行“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做到“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XX市XX县探索“中国式”垃圾分类,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将村庄划分为若干网格,在网格内分类设置垃圾投放点,引导农户分类倾倒,每日回收,分类处理,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城”。

  (五)多元参与机制优。纵观XX各地乡村建设,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理念贯穿于发展建设之中,是XX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主导,就是在规划编制、资金整合、项目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农民主体,就是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比如XX市XX县刘家塘村推行“五众”工作法,大事众人定、三务众人清、村务众人管、廉情众人督、结果众人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参与,就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XX市XX县创新“入股联营”机制,镇村属企业和大XX所属25个行政村共同出资,组建大XX振兴发展有限公司,20XX年实现营收608万元,利润101万元,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稳固保障。

  三、有关工作建议

  从外出学习考察的情况和XX乡村振兴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来看,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农村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政策要求严、利益关系多、推进标准高,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xx实际,系统设计,协同推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突出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是增强组织活力。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帮助帮扶村建好阵地、带好班子、抓好队伍,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推行“三结三带”,即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书记结对、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结对、党员与群众结对;强村带弱村、老党员带新党员、致富能手带困难群众,促进共同提高。二是用好党建平台。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治理,推广“积分制”等管理方式,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三是做好示范带动。发扬xx市“火车头”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借鉴XX省“万千工程”经验,结合xx市实际,实施“千百工程”,即“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力争到20xx年打造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领先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创建不撒胡椒面,把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强、乡村建设基础条件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作为基础条件,确保创建一个成功一个。

  (二)统筹规划设计。XX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十分重视规划工作,在村庄整治初期先抓规划、再搞建设,结合实际,差异化发展,做到“画饼”与“做饼”相结合,久久为功,使乡村建设有序推进。这也启示我们,抓乡村发展首先要高起点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一是统一编制标准。我市1014个行政村,目前完成并批复173个村村庄规划,完成未批复669个村庄规划方案,剩余172个村未完成规划编制。探索推广“一图一表一说明”做法,即统一绘制村庄建设规划图、编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项目表和制作建设要点说明书,提高村庄规划的质量和群众参与率、知晓率。二是明确功能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实行“一村一规划、一村一主题”,不搞千村一面,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三是加强风貌管控。根据我市村民建房特点,探索推行“湘东民居”模式,以县为单位统一规范村民建房风貌,确定建房的基本元素,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逐年分步持续推进“湘东民居”建设。优先加强省界交界地区,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等沿线村居的建设改造,彻底改变“有新房无新村”问题。

  (三)促进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关键。XX把农民增收致富摆在乡村建设的首位,推动产业业态多样化,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使美丽乡村成为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源泉。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美丽乡村,要走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一是与数字化相融合。加强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企业和科研机构协作,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推动“三农”数字应用场景在农村推广落实,不断提升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软件应用、数据管理等数字化能力,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二是与红色元素相融合。充分发挥我市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以炎陵县、茶陵县为核心,各选取2-3个红色示范带,加大投入力度,探索推行“1+N”产业发展模式,如“红色+乡村”、“红色+文创”、“红色+民俗”等,打造红色旅游复合型产品。三是与特色资源相融合。立足各地的特色资源,实施黄桃、茶叶、油茶、中药材等“四大产业”提质工程,加大引进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链企业的力度,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注重生态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村美是底色,乡村振兴就要有乡村振兴的样子。一是突出治理重点。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五治理一革命”,重点抓好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小散乱”企业,建设“无废乡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乡村旅游为标准,加强乡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房、田、水、路、沟、渠”面貌,打造田园风光。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结合各地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在进度要求上不搞“一刀切”。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三是引导群众参与。将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通过评选秀美庭院、文明家庭,探索设立“垃圾兑换超市”等,引导村民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乡风,自觉做好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

  (五)凝聚各方力量。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统筹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紧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每个重点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二是坚持群众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平台,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等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幸福屋场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三是坚持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会扶贫联盟作用,通过座谈交流、发放倡议书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根据乡村建设和困难群众需求,精心设计精准有效的“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引导基层社会组织“接单”。大力表彰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通过表扬通报、典型选树、案例宣传等方式,提高社会组织积极性。

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调研报告篇5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x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乡村产业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下面是明月秘书网小编为您推荐做好基层交通运输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5月28日,交通运输部便印发《关于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继续对农村交通运输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作细致要求。同年9月13日,中共XX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XX省在交通运输领域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镇、村作为国家的基本治理单元,如何依靠交通运输工作将乡村振兴战略提质高效的付诸实际,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富足,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充分把握“交通先行”定位,全力支持乡村产业兴旺

  首先,“交通先行”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关键前提。古时,隋炀帝不惜赌上帝国兴亡,也要为南北流通、人才往来开凿京杭大运河,开辟中原与江浙间的古代高速公路;今日,共产党率领十多万铁路人,“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攻克高原铁路建设多项世界难题,为西藏高原的发展注入“强心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要发挥交通先行作用”。镇、村干部要深刻理解“走出去”的工作内涵,打造好村民群众务工就学的“康庄大道”,补强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解决乡村人才返乡的“最后一公里”,引领村民群众跳出传统思想桎梏、对标先进补齐短板、树立奋勇争先的发展理念。镇、村干部要贯彻落实“引进来”的工作要求,主动参与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思考,科学决策符合地方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可行路径。“谋而后动”,聚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提高当地农业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程度、突出其产业链所处位置、提升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其次,以交通运输为抓手,统筹做好服务保障,全力支持产业兴旺和融合发展。要深刻领会农业产业发展的首要地位,紧扣“产业兴旺”的根本要求。将农业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全面领会乡村振兴工作中“产业兴旺”的深刻含义,呼应脱贫攻坚战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脱贫路径。要坚定农业产业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引领作用。要统筹交通、土地、农业、水利等各项工作,在“交通先行”基础上,梳理产业发展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产业所需的要素保障,为后续产业融合发展留足空间、留足余地。要全面贯彻落实《通知》中“高、宜、舒、安、美”的五大目标,让地方农业产业有更长足发展、更长效进步,让农村有更迷人乡愁、更美丽景色,让农民有更丰厚收入、更美好生活,切实提高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镇、村干部要充分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指导地位。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杜绝未深入研判便急于效仿的冒险主义,杜绝不结合当地实际便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农业产业发展绝不是全如东北广阔平原上大机械作业的壮观,也绝不是全如云贵横断山区里梯田特色化种植的精细,更不是全如江南纵横水网间现代化渔业的发达。要切忌邯郸学步,务必结合实际逐步形成“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区域特色发展。

  二、加快增强基层治理水平,提高农村公路管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察到广大基层农村交通运输工作能力的不足,结合增强基层治理水平、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水平,达到保障村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目标,于2014年3月提出了“四好农村路”的工作要求。它体现了党中央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成为党中央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强化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可靠的实施路径。笔者在基层的交通运输工作中,观察总结了镇、村层面交通运输领域的一些工作乱象,现从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管理、养护、运行等方面作讨论,并尝试分析原因,探索解决办法。

  (一)具体表现

  乱象一:“规划”凭“关系”。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既着眼宏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如“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的总体目标;也入局细微,论述了如“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的现实意义。同理,镇、村乃至村民小组的发展,同样需要合理规划。于是,作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毋庸置疑地要在基层承担好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任务。但现实中的多数镇村干部,其道路“规划”工作仍然粗放式地停留在凭“关系”的阶段。其特点是,不调查研究,不思考研判,不实事求是,仅凭亲疏关系作安排。《实施意见》指出,要“做好规划实施衔接”,结合“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交通运输工作领域的乡村振兴,首先要求镇村干部务必走进群众,深入基层,掌握任职辖区内各条社道、村道、乡道的现状,周边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公共交通运输情况,充分调研和了解村民群众在交通运输方面更进一步的美好生产生活需要。其次,要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对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班子或个人对未来交通运输工作发展的规划。最后,要坚持实事求是,切忌因好恶亲疏而随意更改或调整规划,加剧村民群众不同生产生活单元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导致村民群众众盼、急盼之事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乱象二:“建设”看“良心”。2011年6月27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新三公路试通车第二天便发生坍塌事故,造成2人死亡、2人受伤的重大安全事故。终于,交通运输部于2018年11月13日印发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对农村公路建设方面的质量责任、监管责任、管控要点等作出规定,重拳打击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管理粗放、建设质量把控能力不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效果差等问题。时至今日,各类乱象虽有好转,但仍有施工设计不尽合理、工程建设偷工减料、设施配套简陋落后等情况存在。其根本原因固然是商人企业逐利而为,但镇、村等交通运输项目的基层实施主体疏于监督、弱于监督也是其猖獗发展的原因之一。此类乱象既使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时刻受到威胁、降低了干部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也制约了农村产业和经济发展、浪费了大量资金,更严重侵犯了村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权利。

  乱象三:“管理”盯“上级”。为保障“四好农村路”成为能够长久为村民服务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交通运输部及各地交通部门陆续出台了做好“四好农村路”管理工作的规定,对其所涉事项的管理制度、方式,所涉部门的管理职能、责任等作了要求。但镇、村工作人员却常有敷衍了事、应付检查、临检突击等心理存在。交通运输部2016年1月1日施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15年第22号)和2018年6月1日施行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等规定中,对农村公路与村民宅基地、与耕种田地间的关系作出“路宅分家”“路田分家”等基本要求。走到田间地头,却时常出现占路砌院、路肩点豆等乱象,导致农村公路被侵占、路基被掏空掏松。而多数镇、村干部却在日常工作中对此置若罔闻,只有在应付上级督查检查时才进行突击治理。为此买单的,仍然是那些将农村公路作为生产资料融入日常生活的广大村民群众,以及为保障项目落地、推动其顺利实施的相关部门。

  乱象四:“养护”靠“天气”,“运行”在“村民”。2015年11月11日,交通运输部引发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对保障养护资金、做好养护管理、相关法律责任等作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养护”靠“天气”,“运行”在“村民”的情况却是常态。首先,镇、村在道路建成、验收交付后,会出现“万事大吉”的了事心理。直接导致其疏于管理和养护不到位,潜移默化间缩短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其次,乡道、村道、社道等多以铺设混凝土为主,厚度仅18cm。一条道路建成后,因疏于日常交通劝导等原因,致使农村公路超负荷运行,往往承受数倍于核载的大型车辆碾压,加速了道路损坏。第三,XX地多雨、河网密布,雨水淋漓、河流冲刷,加之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控制成本而减少甚至不对路基裸露位置进行包浆处理,致使其被雨水、河流迅速侵蚀,使得本就不堪重负的农村公路最终垮塌、沉陷、崩坏。更有甚者,村民竟开始期盼灾毁以得到上级关注,进而使得路况得到改善。于是,规划、立项、建设、交付等一套流程重新启动,出现花费“1元”新建道路,却需要“2元”甚至更多进行道路维修和重建的乱象。

  (二)出现原因

  一是干部责任担当意识下降,丧失基层治理本领。部分干部在“枯燥无望”的日常工作中逐渐“躺平”,渐渐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抛之脑后,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束之高阁,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无法得到发扬和继承。开始拒绝承担基层治理的责任义务,丢弃基层治理的担当意识,丧失基层治理的基本本领。

  二是村民爱路护路热情褪去,缺乏基层治理环境。“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在干部责任担当意识下降,丧失基层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在涉及村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中,村民群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开始降低,村民群众间的互信互爱、互帮互助观念逐渐弱化。导致村民爱路护路热情褪去,出现“一家不护,家家效仿”的恶性攀比行为。基层治理环境的缺乏,使得上级深谋远虑地交通运输相关难以落实,村民群众关于交通运输的迫切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三)解决办法

  自上而下的制度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基层的交通运输工作机制也逐步建立。但镇、村层面的交通运输领域工作能力却仍然较为低下,其原因在于基层治理能力薄弱,部分基层干部逐渐弱化了走进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的认识,造成交通运输领域的基层治理缺位、失位,最终诱发上述乱象。1927年,毛主席在领导三湾改编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治军方略,作出了加强基层治理能力的初步探索,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凝聚了红军战士的革命思想,也让红区群众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针对前文提到的各种乱象,要在夯实基层治理能力、革新基层治理理念、拓展基层治理路径、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方面下功夫。

  一是夯实基层治理能力。要依靠法律法规自上而下地明确交通运输领域基层单位的职能职责,压紧压实安全责任,让干部始终绷紧安全弦、质量弦,紧盯安全关、质量关。要继续培养干部的调查研究水平,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要深入调研,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在此过程中深化与村民的感情。要花大力气让干部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将其调查研究过程中与村民群众培养的亲密感情延续到从严行政中去,从根本上破坏滋生安全事故的土壤。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的领导根植人心。要创新工作管理和工程监管制度,补上制度漏洞。

  二是革新基层治理理念。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加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加快打造基层服务型政府。要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抓好干部与村民群众的联系,培养基层干部爱民、利民思想。要坚决发动村民群众、调动村民群众积极性,“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充分挖掘村民群众将农村公路视为其生产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观能动性。要把每一位受益村民发展为镇、村监督工程建设、日常管理、后期养护的眼和耳。要打通村民群众向镇、村反映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通道,实现全过程监督、全方位监管。

  三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要坚持把党建引领摆在首要位置,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培育干部清正廉洁的工作风气,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要坚定落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磨练人才办事能力,将之与人才振兴相结合,优化人才组成结构,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四是拓展基层治理路径。要在小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等能够扩大村民群众受益范围的工程建设方式,开发、创新以工代赈岗位,拓宽农村人口就近就业渠道。要加强农村公路乡土人文建设,结合本地良好乡风、村风、家风,形成村民共约,引导村民群众提高爱路护路热情。要重视青少年教育,在课堂上积极推广爱路护路课程设置,从而逐步提高青少年及其家中的爱路护路热情。要重伤交通安全、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引导村民群众主动学习,主动转变角色定位,提高“主人翁”意识。

  三、抓好基层公共运输服务,兜底村民生产生活需要

  2021年8月13日,交通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21〕73号)提出,要在“基本建成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农村客运体系”的基础上,向“普惠均等、便捷舒适、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的农村客运体系”努力奋斗。在地方政府作主导、帮扶支持保运转中开展的农村公共运输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广义的农村公共运输服务,涵盖农村客运、农村货运、邮政物流等多个方面。其根本任务是服务广大民生,兜底村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因农村货运、邮政物流等与农村客运具有相似性,下文重点着墨于农村客运。

  首先,随着XX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深入推进,各区县正在稳步开展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一个片区通常由一个中心镇和若干特色镇(乡)组成。根据XX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总体要求,在保障片区内特色镇(乡)基本发展的前提下,要整合各乡镇优势资源,大力推动中心镇建设提质提速,提高中心镇的片区引领能力,吸引更多人口、资金流入中心镇,承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副中心角色,多点开花共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中心镇而言,要满足各特色镇(乡)的村民通过农村公共运输工具方便地到达中心镇的基本需要,要实现居民能够通过中心镇与较近县城或市区间的公共运输工具任意来回的长远目标。中心镇的发展既需要周边特色镇(乡)的鼎力相助,也需要上级县城或市区资源的持续流入。否则,片区发展就容易陷入低质量、低格局的误区,无法担起县域副中心的发展定位,也就无法引领周边特色镇(乡)共同进步。

  其次,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XX地乡村发展出了特殊的“赶场”活动。与北方的“赶集”相比,赶场的规模较小,但更加频繁,村民赶场的目的也不全是购置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包含了喝茶、打牌、聊天、聚会等行为。加之XX蜀地形起伏多变,标志着农村公共运输服务在XX地乡村比北方乡村的需求会更高、更多。对于特色镇(乡)而言,随着农村人口流失、乡村空心化、家用汽车大面积普及,曾经蓬勃发展的农村公共运输服务开始衰落。具体体现在村民采用农村公共运输服务时,可选班次减少、所需成本增加、服务水平低下。以XX市XX县XX镇为例。约二十年前,XX镇作为XX县西北地区的农业大镇、人口大镇,自发地发展出拥有三十余客运车辆,满足时间短、班次多、成本低、站台广等特征的XX车队。几年后,随着资本兼并和政策变化,XX车队被XX县内某客运公司收购,并减少了在XX范围内服务的车辆至十余辆。时至今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该客运公司将XX范围内的车辆锐减至不足十辆,且“XX至XX”的路线仅剩一辆。村民对此怨声载道,严重降低了出行效率,增加了费用成本,无法满足村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赶场成为一件“麻烦事”。

  在新的发展需求下,农村公共运输服务既要满足中心城镇的发展,也要兜底特色镇(乡)的生产生活需要。作为镇、村干部,要在交通运管部门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村民群众对于农村公共运输服务的热烈期盼,结合当下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运输服务水平的目标,想方设法地为村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提供兜底保障。

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调研报告篇6

  实施支部带村、实业兴村、依法治村三项计划,实现农村党建工作、治理工作、经济工作深度融合发展。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强化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和督导考核,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居全省第二位,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个、先进乡(镇)*个、示范村*个。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

  二、做法和成效

  (一)强化脱贫成果巩固,乡村全面振兴基础不断夯实。一是争取并落实*年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亿元。二是确定了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个,明确了市级领导和市级部门全覆盖持续联系帮扶全市*个重点村。三是全面完成了新一轮驻村干部选派工作,选派干部*名。四是开展集中排查,落实帮扶措施,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

  (二)强化产业振兴,现代农业质效不断提升。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积极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打响擦亮晚熟芒果、冬春蔬菜、早春枇杷等“金字招牌”。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全市申报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个,争取扶持资金*万元。四是积极发展“康养+农业”新业态,建成休闲农业景区*个、产业基地景区*个、省级农业主题公园*个。

  (三)强化人才振兴,支撑能力不断加强。一是深入推进“引智”“育才”“提能”工程,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引、育、用、管、激”全流程政策体系。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建成中国热科院*研究院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三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每年投入培训资金*余万元。

  (四)强化文化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一是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做好全面深化基层治理改革工作,切实发挥自治组织优势。三是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全市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为*.*%,创成全国文明村镇*个、省级文明村*个。四是深化农村移风易俗,集中力量整治陈规陋习,淳化乡风民风。五是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农村文化业态不断丰富。

  (五)强化生态振兴,乡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一是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达标村超过*%。二是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超额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三是扎实推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四是森林草原防灭火、河长制等有序有效开展。

  (六)强化组织振兴,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建立了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二是实施支部带村、实业兴村、依法治村三项计划,实现农村党建工作、治理工作、经济工作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年全市*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收益*万元。四是做好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优化涉农领域发展环境。

  三、存在的不足

  一是乡村产业发展有短板;二是乡村建设和治理有弱项;三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四是乡村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四、工作建议

  (一)着力“三治”并举,促进乡村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扎实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

  (二)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更加有效。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创新举措持续发展壮大脱贫产业,促进脱贫家庭劳动力持续就业创业、稳定增收,有效衔接和协同推进乡村振兴。

  (三)着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围绕打造区域现代农业“一品牌两中心”,进一步做强做响“攀果”牌等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引领,着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健全建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协调争取“引水上山”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扎实推进我市江河流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

  (四)着力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宜居宜业。统筹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乡村风貌和民俗文化。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教医卫文体”和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强化乡村精神文化建设。

  (五)着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完善。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有序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深化农村“三块地”(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三资”改革,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

  (六)着力加强乡村人才工作,促进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能力持续增强。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乡村社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激励各类主体培养培训乡村各类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吸引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等,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推荐访问:振兴 调研报告 乡村 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调研报告怎么写 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调研报告总结 乡村全面振兴调查问卷 关于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情况 乡村全面振兴措施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3000字乡镇 全面乡村振兴战略讨论 乡村振兴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上一篇:区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提纲6篇
下一篇:公司采购员工个人工作总结优萃5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