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实践与认识关系

来源:入党申请书 发布时间:2020-09-19 点击:

  专题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的活动,并且是同特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

 的,变化发展的。

 实践和认识

 Ⅰ、内容: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

 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④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另一方面,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Ⅱ、要求: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材的关系。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Ⅰ、内容: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的体系。科

 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科学理论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Ⅱ、要求: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其指导作用,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界与社会;也

 改造主观世界,即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为社会服务中积极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

 众。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

 世界的关系。

 Ⅱ、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原理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之所以能够反映到

 人脑中来,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心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着认识的发展;⑶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⑷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方法论意义: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反对认为认识是头脑自生的唯心主义观点。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

 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实践又要重视理论,把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对割裂理论和实践辨证关系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

 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意义: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同群众实践相结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4.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

 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

 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1.剖析“法轮功”否认现代科学的谬论

 ⑴背景材料

 李洪志认为人类的科学是错误的,骗人的,“永远都探测不到宇宙的奥妙”。

 ⑵理论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并能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③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它能通过提供科学预见,提供科学方法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等途径指导人们的实践。

 ⑶典型题例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有

 意识是推动客观事物先前的决定因素

 科学理论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只要有理论指导,就能成为“四有”公民

 要坚持科学理论,反对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

 答案:B。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⑴背景材料

 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全党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创造性把邓小平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去,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

 ⑵理论分析

 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扩展、不断深化、不断向前推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⑶典型题例

 “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上述这段话主要强调

 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答案:A。

 【重、难点分析】

 实践的概念

 ⑴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本身具有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

 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一致的支配。另一方面,实践又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与作为物质对象的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客观物质过程。我们必须全面地、辩证地把握实践所固有的这种内在矛盾,否则就会导致唯心主义或旧唯物主义的理解。

  ⑵理解实践的含义需要划清两个界限

 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具有质的不同。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

 大脑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的过程,是客观主体化,它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而实践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所以是感性物质活动,是主体客观化的活动;②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也有质的不同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动物不会思维,靠先天本能活动,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实践观念为中介,既先形成实践观念,然后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实践标准的关系

 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

 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连接起来的特点。一方面,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⑵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把人们物质实践活动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作为标准,它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一认识论基本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运用和发展。由于它把“实践标准与发展生产力,与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紧密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革命性、阶级性得到了有机统一,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具有易操作的特性,因此,可以说,”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标准“。二者使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新时期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例1.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这表明

  ①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人的认识是受主观条件制约的 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例2.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答案: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展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解题思路】:“……..是如何体现某某哲学道理的?”这近年高考中经常使用的设问方式。那么如何在这类问题的回答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就必须把握这类试题的特点,寻找出一定的解题规律。

 这类试题一般在设问中已经限定了所体现的理论观点。因此,首先应从试题所规定的理论观点入手。如上题限定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理论,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一理论,不能有任何出入,否则就很容易偏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理论是基础知识,包括了四个子观点,就把这四个子观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去分析材料,找出理论与事实的结合点。在这过程中,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保证子观点的全面。如果子观点能够在材料中找到事实依据,就整理形成答案;如果子观点在材料中找不到事实依据则舍弃。在这类试题的回答中,一定要保证牢固的基础知识和答案的组织要理论联系实际,防止两张皮。

 【专题训练】

  1.计算机2000年问题被称为“千年虫”,是指计算机内部的两位数计年到1999年12月31日后就会由“99”回到“00”,从而造成各行业统计数、系统控制的混乱。为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长时间的技术攻关。目前我国的“千年虫”问题已基本解决,计算机系统已进入全面调试阶段。计算机2000年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的过程说明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并改造世界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电脑可以模拟人脑

  2.我国西部地区,就总体来讲还比较落后,造成西部地区落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西部的一些地区不够开放。所以,实施大开发,必须同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开放的观念,实施开放的政策,促进开发的成功,又以开发的成果促进开放的实施。这里体现的哲理是

 A.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物质决定意识

 D.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现在,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在社会大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纷纷表示“不做单位人,要做社会人”。这种择业观念的变化,蕴含的哲理是

 择业观念的变化是外因作用的结果

 择业观念的变化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择业观念的变化是社会实践的结果

 择业观念的变化是觉悟提高的结果

  4.1999年12月15日,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京闭幕。国家主席江泽民专门致信本次会议,强调要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使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强调“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的原因是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积极改造主观世界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展开,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需要深化、扩展、推移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笔削强化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因为

 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6.“客观世界不断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间接经验不可能完全适用,也不可能够

 用,我们必须到实践中去,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局面。”这说明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深入实践,培养创新精神,促成事物发展

 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7.如今,“多媒体”、“上网”、“信用卡”“双赢”等词不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找不

 到,而且可能以前在中国老百姓的头脑中是本来没有的概念,现在却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大约有7000条新的词汇产生。这些材料告诉我们

 实践决定认识,新词汇的产生源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所以需不断地推进认识的发展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质的飞跃,从而推进事物的发展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8.1999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中指出: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大法”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它关系到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关系到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根本思想基础,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场斗争的主体是

 广大党员 B.人民群众

 C.全部中国人 D.理论界、新闻界

 9.下列对实践的认识正确的是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实践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10.据《羊城晚报》报道,从今年几所高校招生的录取结果来看,往年相对门庭冷落

 的一些专业,如环境保护等,今年倒成了考生青睐的热门专业。据有关人士分析,专业新热点的出现,与社会需求变化和考生观念变化相关。此类专业的升温说明了考生对社会需求有了前瞻性的认识,而不像以往盲目地追逐时下弱热点。冷门专业的升温说明

 想问题、办事情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向前推移

 11.以下对认识的表述错误的有

 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认识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客观反映

 C.认识是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D.认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2.辨析题: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13.1998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载文:呼吁人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重视理论学习,

 端正学风、树立正确的理论态度。

 该文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具有生命力的邓小平理论。”

 该文还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实践证明,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1999年3月九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通过法律程序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的指导地位。

 请阅读试题中的引文并根据所学的哲学重视回答以下的问题:

 ⑴题中的两段引文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⑵根据文章的要求,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邓小平理论?

  参考答案:1、虽然计算机2000年问题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当时人们的认识

 有其局限性。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总是在扩展、深化和发展。人们的认识是无限的,所以A的观点本身不科学。计算机2000年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课题、新问题,但经过技术人员的刻苦攻关已基本解决,这说明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所以B、C是正确的。D选项与题干要求的规定性不符。

 2.A;3.C;4.A、B、C、D;

 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只强调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题干要求的是

 从意识的能动作用方面作分析,所以D不符合题干要求的规定性,所以不选。

 6.B、C;

 7.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广泛的社会实践是众多新词

 汇产生的根源,所以选A,不选B。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被人们了解的新事物,在生活实践中,它们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而逐渐在实践中被人们所认识、理解和接受,故选D。而C与题干没有联系。

 8.B;9.D;10.A、B、C、D;11.A、B、C、D;

 12.①“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来源于

 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由于受实践条件的学制,人们的认识杂深度、广度上总是有限的,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进。因此,无论是整个人类还是某一个人,无论是对整个世界还是对某一具体事物,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由于对事物无法认识而出现“想不到”是符合认识规律的。②“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也就是实践。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指导实践的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无论是整个人类还是某一个人,无论是对整个世界的改造还是办某一件事情,并不是都能达到预期目的,都能“做得到”。因此,认为“没有做不到”是不符合客观实际得,是不科学的。③“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的作用,忽视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及主客观因素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13.⑴两段引文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引文一主要体现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引文二主要体现了认识对实践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⑵首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作为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也是随着的发展而发展的,也是随着新问题的解决而不断加以创新的,因而不可能停止不前。只有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只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第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才能永葆邓小平理论的生机和活力这就是我们的态度。其次,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因为邓小平理论科学第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经过实践检验已证明是真理性的认识,是科学理论。所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次宪法修正就表明了我们坚持、运用、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决心。这就是我们的态度。

 1

 7

推荐访问:浅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 关系 专题
上一篇:浅谈对幼儿教育研究和实践
下一篇: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护理组).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