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干预与教育重塑—基于疫情防控中470名大学生调查

来源:程序员 发布时间:2021-01-05 点击:

 健康干预与教育重塑 ——基于疫情防控中的 470 名大学生调查 Health Intervention and Education Remodeling:Based on the Survey of 470 College Students in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作

 者:

 谢建社/朱小练

 作者简介:

 谢建社,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朱小练,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原文出处:

 《青年发展论坛》(南昌)2020 年第 20203 期 第 67-76 页

 内容提要:

 通过心理健康量表,对来自全国各地高校 470 名大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网络教学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线上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突发疫情下长期处于物理隔离、居家线上学习状态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化解“幽居症”,加强健康干预与教育重塑至关重要。

 期刊名称:

 《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

 202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干预与重塑

 一、问题的提出

 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肆虐湖北武汉,全国蔓延,此次疫情波及面之广,涉及人群之多,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动员之强烈,均属改革开放以来罕见。[1][2]教育部于 2020 年 1 月 27 日下发通知,要求 2020 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春节期间返乡学生未经学校批准不能提前返校。[3]此后,教育部再次印发通知,要求政府、高校和社会协同保障各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依托各类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同时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开展线上心理援助热线和网络支持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4]

  第一,从按下“暂停键”到“幽居症”产生。一场疫情,让人人足不出户,成为“宅男”“宅女”,让亲朋好友通过远程视频方式进行“云相聚”,让平日常态化的社交不得不被按下“暂停键”,这种突然的转变使得大学生这一群体从恐慌、害怕到不安、焦虑、易怒,产生“幽居症”。第二,从原定“职业规划”到目前就业“不确定忧虑”。疫情来势汹汹,蔓延迅速,开学延迟,应届毕业生论文答辩和就业受阻,打破了大学生们原本制订好的毕业、就业计划,产生对未来诸多的不确定的忧虑。第三,从在线“学习刚需”到“停课不停学”的挑战。由于大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教室与老师面对面的上课,突然转到线上居家上课,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扰,如网络“不给力”、设备条件不佳甚至缺乏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的认知、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线上教育的诟病集中为课程完成率不高、互动性相较面授差、学生缺乏自觉性等问题,这对线上教育是全新的挑战。学生、家长对线上教育的满意度,是检验我国线上教育

 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提高在线教育课程品质,创新在线教育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第四,从信息超载到认知偏差。疫情防控期间关于新冠肺炎的新闻、消息铺天盖地,信息量过大,加上缺少正常聚会、人际交往提供的心理支持,导致部分大学生受到一些信息或观点的误导,进而出现认知偏差,出现疑病思维,不断对照和夸大自身身体症状,对咳嗽、乏力等疫情症状对号入座,进而影响正常生活。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强国的主力军,其身心健康与国家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在疫情防控面前,一是学生自身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积极协助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也要自我“赋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家庭、高校、社会要重视和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大学生认知、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持续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通过干预与重塑,避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相关研究评述

  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等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状况在近几年都呈上升的趋势,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心理危机管理的研究较多,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预防心理危机的相关对策和建议等;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利用定量分析和统计论证心理健康问题的有关研究;有的研究文献采用质性分析,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幽居症”概念的提出

  幽居症(cabin fever)又名舱热症,在心理学上,它主要是指由被禁闭、被孤立而导致的不安、焦虑或者易怒。这一词的起源得追溯到 1990 年代初的北美国家,由于当时处在隆冬前后寒冷的冰雪天气,人们被迫隔离在偏远荒凉的地区,一帮被

 孤立或被聚集在一起的人产生幽闭恐怖症反应。后来有研究专家证明“幽居症”不是一种生理疾病,它更多地表示一种心理状态,症状主要包括孤独感、情绪不稳定、莫名对周围人的怨恨等,还可能发生非理性的情绪爆发。行为心理学家多纳·道森研究发现幽居症与季节性情绪失调(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和幽闭恐惧症(claustrophobic)有关,特别是在阴郁的冬天较为容易发生,缺少阳光、缺少锻炼、长期封闭在室内不通风的屋子里会让人们昏昏欲睡、心情抑郁,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焦躁易怒、精神紧张等真实现象。易患人群主要是长期于单调室内学习的学子,或者独立外驻考察的人员,或者监狱内的囚犯,尤其是 25 岁以下的人受创最为严重。[5]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自疫情暴发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到疫情期间各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了对新冠肺炎的相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横断面研究,研究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一线医务人员、COVID-19 患者等。如国内学者李少闻等人分析了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居家隔离儿童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障碍影响,采用问卷星线上调查疫情防控期间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ACRED 得分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行评估检验,分析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居家隔离的学生焦虑状况受到性别、疫情的担忧和恐惧的影响,最后提出疏解焦虑情绪的干预建议。[6]

  李建在其《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当代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环境适应能力差、情绪不够稳定、人生态度不够乐观和意志力脆弱的问题,并建议高校系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同时,还提出灵

 活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强调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需要自我保健,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自我持之以恒的训练;[7]“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比较综合性的,涉及心理现象、社会现象和医学现象领域,至今学术界对其尚无明确且公认的统一概念。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它指的是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完满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心理学家英格里(H.B.English)则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在新设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应当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动向并及时疏导,加强对新专业新生的人文关怀。国外对于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如 Nicholas Grubic 等人在其 Student Mental Health in the Midst of the COVID- 19 Pandemic:A Call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Immediate Solutions研究中,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COVID-19 的大流行已经引发了恐慌、偏见和恐惧。[8]Ren 认为疫情期间商店里空荡荡的原因导致了对亚裔人士的指控,并影响人们在出现早期症状时寻求帮助的决定。[9]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其中公共指的是事件具有公共性和广泛性;突发指的是事件具有意外性和突发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和覆盖范围,可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I 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事件。事件特点包括多样性、差异性、广泛性、复杂性、综合性、新发的事件不断产生、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问题比较严重、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严重等。

  Young Minds 在其一项调查报告表明 83%的年轻人认为流行病恶化了先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学校关闭、日常生活丧失和社会联系受限等多种因素造成学生痛苦,而学生面临的心理影响以及如何减少其负面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10]Juliana Amaral Medeiros da Silva 则在其研究中提出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在线心理危机干预是当前多个国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主流,尤其是荷兰和澳大利亚。[11]

  通过以上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发现,国内外的学者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资料,但仍然存在从不同维度进行心理健康研究的不足,对国内外学术界在重大疫情防控下心理健康研究上有新的展望。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人而异,不同个体的生理、心理都会有不同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主体的配合、多方协作的广泛力量,因此,本文通过对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

 查,从不同维度来分析和提出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本调查以在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者通过 QQ、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发送问卷星链接,邀请填写问卷的是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 470 名大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生线上自愿填写《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截至 2020 年 4 月 27 日 24:00,在线完成问卷共 470 份,有效问卷共 470 份,有效率达到 100%。其中男大学生 179 人(38.09%),女大学生 291 人(61.91%),大一 66 人(14.04%),大二 137 人(29.15%),大三 118 人(25.11%),大四 33 人(7.02%),硕士研究生 115 人(24.47%),博士研究生 1 人(0.21%),具体见图 1;另外,18~20 岁 217 人(46.17%),21~23 岁 214 人(45.53%),24~26岁 38 人(8.09%),26 岁以上 1 人(0.21%),具体见图 2。

 图 1 被调查大学生情况

 图 2 被调查大学生年龄分布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心理学有关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设计方案,参考《心理卫生评定量表》要求,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相关的心理学教授审核、修改之后,最终形成用于线上调查的《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大学生年级、年

 龄、性别、学生本人以及家属的感染情况、防控期间出现的情绪问题、与父母的融洽程度、线上教学的情况、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以及疫情给学生本人带来的心理健康影响等内容,填写时间从 2020 年 4 月 20 日~4 月 27 日。在此基础上,运用描述性方法分析问卷并得出如下结论。

  1.认知行为:“家里蹲”引来“幽居症”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不得不长期“家里蹲”,无法外出进行线下社交,容易产生孤僻感和疏离感。在调查的 470 名大学生中,有 57.84%的大学生出现精神不振,对事物提不起兴趣;有 49.58%的大学生存在不想和任何人说话,主动减少社交现象;还有 44.05%的大学生感到心情烦躁、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另外,在量表中设置了“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整日无精打采、频繁犯困、嗜睡”等 8 项“幽居症”的症状。选项中设计了“不符合”“有一些符合”“比较符合”和“符合”,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存在“幽居症”的征兆。结果显示如表 1。

  表 1 “幽居症”症状调查结果[n(%),n=470] 维度 不符合频数(占比) 有一些符合频数(占比) 比较符合频数(占比) 符合频数(占比)

 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 124(26.38%) 178(37.87%) 93(19.79%) 75(15.96%)

 整日无精打采,频繁犯困,嗜睡 138(29.36%) 172(36.6%) 76(16.17%) 84(17.87%)

 感到悲伤或沮丧,甚至感到绝望 258(54.9%) 95(20.21%) 48(10.21%) 69(14.68%)

 难以开展手头的工作,拖延症严重 87(18.51%) 170(36.17%) 111(23.62%) 102(21.7%)

 缺乏耐心,易怒,容易朝人发火 186(39.58%) 139(29.57%) 76(16.17%) 69(14.68%)

 暴食,尤其是对垃圾食品充满兴趣 213(45.31%) 107(22.77%) 78(16.6%) 72(15.32%)

 精神不振,对事物提不起兴趣 198(42.13%) 126(26.81%) 72(15.32%) 74(15.74%)

 不想和任何人说话,主动减少社交 237(50.42%) 89(18.94%) 65(13.83%) 79(16.81%)

 无法应对压力,容易情绪失控 246(52.33%) 104(22.13%) 49(10.43%) 71(15.11%)

 2.家庭聚集:“宅”出父母关系“新高度”

  疫情的爆发,使得这个寒假变得很漫长,以往常住学校的大学生,因疫情的原因不得不长期居家生活和学习。但由于与父母聚少离多,在观念、作息和行为习惯上与父母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与父母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经过调查显示,在疫情防控期间,有 14.04%的大学生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有30.85%的大学生与家人之间的关系略有变化;有 27.66%的大学生与家人之间关系没有变化;然而,有 27.45%的大学生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并且只有32.34%的大学生是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光。虽然是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变差,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聚少离多的趋势在进一步扩大,会淡化学生与父母的融洽程度。

  3.网络课程:“云学习”效果因人而异

 受疫情的影响,为响应教育部的要求,学生居家进行网络上课学习。线上教学无老师监督,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状态不好,进而出现学习效果不佳的结果。在调查中,对于疫情下的网络学习,只有 14.47%的大学生是精神饱满的学习状态;有 41.49%的大学生心情烦躁、静不下心进行网络学习;还有 44.04%的大学生在网络学习时状态一般。网络学习状态不佳,导致有 28.94%的大学生学习效率较低,有 52.98%的大学生效率一般,只有 18.09%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效率较高。学习效率不佳使大学生对网络教学产生了认知偏见,只有 14.2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教学方式很好,收获颇丰;有 32.55%的大学生认为这种方式较好,小有收获;其他大学生都认为这种方式基本没有带来收获。14.89%的大学生认为线上学习比课堂学习效果好,31.49%的大学生认为线上学习基本可以达到与课堂学习一样的效果,38.94%的大学生认为线上学习不如课堂学习的效果,剩下 14.68%的大学生认为其远不如课堂学习的效果。

  问卷调查显示,有 58.51%的大学生家里网络不稳定;有 50.85%的大学生觉得线上学习平台和工具不稳定;有 38.94%的大学生认为线上学习很难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有效互动;有 26.17%的大学生觉得多平台时难以顺利进入对应平台找到课程;有 27.23%的大学生觉得线上所要花费的学习时间远远超过传统教学。

  上述原因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主性,在调查中,43.19%的大学生每天大约花费 1~2 小时自主学习,25.53%的大学生花 2~3 小时自主学习,而花费 3小时以上的仅有 31.28%。

  4.时间紊乱:作息无序,饮食无规

 随着居家时间的拉长,大多数学生“宅”家沉迷于网络游戏、刷网络视频、过分使用电子媒介获取疫情信息等等,进而出现睡眠、饮食和消化方面的不良应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夜猫党”,基本都是在 23:00 以后才入睡。在 22:00~23:00 之间入睡的大学生占 17.02%;23:00~0:00 占35.96%;0:00~1:00 占 37.45%;更晚的占 9.57%。健康研究专家建议睡觉的黄金时间是在 22:00,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只会给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调查中,70.64%的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常常会整日无精打采,频繁犯困,嗜睡。其次,有 54.69%的大学生出现暴食的现象,尤其对垃圾食品充满兴趣。暴食又称神经性贪食症,多发于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而这种患者一般来说都会表现为较为明显的自责、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5.过度紧张:疫情失防,凸显病态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出现负性认知思维。在调查中发现,27.02%的大学生对疫情感到恐惧害怕;53.62%的大学生感到焦虑担心;36.6%的大学生感到压抑焦躁;27.23%的大学生感到抑郁失落;还有 71.7%的大学生感到无聊郁闷(多选题,见图 3)。此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出现认知偏差、认知能力下降,过分关注此次疫情新闻而出现过分担心害怕自己及家人患病的疑病思维;只要身体有一点不舒服就会和新冠肺炎联系起来,进行对照和夸大自身身体症状;反复刷疫情有关的各种数据信息;还有反复洗手、消毒物品,总认为接触的东西存在病毒等强迫行为,具体调查结果如下所示(见表 2)。

 图 3 被调查大学生的负性认知思维

 表 2 疫情期间大学生对 COVID-19 相关方面的认知行为调查结果 维度 不符合频数(占比) 有一些符合频数(占比) 比较符合频数(占比) 符合频数(占比)

 反复去医院/线上问诊,确定是否被感染 334(71.06%) 31(6.6%) 40(8.51%) 65(13.83%)

 听到附近有人咳嗽、打喷嚏,就很紧张 225(47.87%) 120(25.53%) 52(11.07%) 73(15.53%)

 控制不住地反复刷疫情相关消息 185(39.36%) 134(28.51%) 66(14.04%) 85(18.09%)

 控制不住地反复洗手、消毒物品,总认为东西存在病毒 230(48.93%) 114(24.26%) 65(13.83%) 61(12.98%)

 只要身体有一点不舒服,就会担心最近是不是感染了 257(54.68%) 94(20%) 59(12.55%) 60(12.77%)

 反复回想去过的地方、接触的人,排查可能接触感染源的情况 270(57.45%) 86(18.3%) 44(9.36%) 70(14.89%)

 即使医生或专家回复身体没问题,还是忍不住担心 321(68.3%) 47(10%) 49(10.42%) 53(11.28%)

 在新闻媒体中看到相关的症状,就会联想到自己 296(62.98%) 71(15.11%) 49(10.42%) 54(11.49%)

 对于返校途中及返校后的情况很担忧 109(23.19%) 144(30.64%) 114(24.26%) 103(21.91%)

 害怕出门,害怕乘坐交通工具 170(36.17%) 136(28.94%) 73(15.53%) 91(19.36%)

 四、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影响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疫情的爆发,导致所有的大学生被迫在家隔离,社会交往能力受限。平时比较自由奔放、社交频繁的大学生,在这“暂停键”情境下,一些大学生产生不安、焦虑和易怒的情绪,这正是“幽居症”的主要表现。

  第二,受疫情影响,学校开展全面线上教学活动,大学生不得不适应这种前所未有的全面线上教学方式。同时,面对各教学平台的不稳定等因素,加之学习任务带来的压力,使得大学生产生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

  第三,身处互联网、大数据的环境中,面对来自微信、微博等各大自媒体平台传播的爆炸式疫情信息,如何消化大量的网络信息,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第四,面对毕业就业,产生紧张和忧虑的心理问题。在常规状态下,每年春季是大学毕业生求职应聘的好机会,但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各招聘会无法开展线下招聘活动,基本所有的招聘企业都不得不暂时取消或延迟,这就导致了毕业生找工作难,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自然产生焦虑、担心等心理问题。

  第五,内化和外化,知行难合一。2019 年 9 月 11 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里厄姆在《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每天使用社交媒体时间超过 3 小时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疫情让大学生宅在家里,网络使用时间增加,同时存在内化和外化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外化的心理问题包括欺凌、发泄和难以集中注意力;内化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等。大学生们成长的关键在于健康问题,既要防范“黑天

 鹅”,防止意外发生的重大健康风险(如“非典”“新冠肺炎”),又要防范“灰犀牛”,“勿以善小而不为”,努力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健康风险。[12]疫情防控重在预防、重在坚持、重在铸魂,让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五、健康干预与教育重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并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即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与归属感、爱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越是本能,越是较低层的心理等级受到缺失、受到影响、受到威胁的时候,越是容易出现恐慌、害怕等一些应激反应,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我们才能追求更多、更高级别的心理需要。因此,为了能够让居家学习的大学生实现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减少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幽居症”,从学生身心干预、教育重塑方面提出多维度的解决对策,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健康干预:增强免疫力,使大学生成为“战疫”能手

  1.情绪调理,为身体增强“心理”免疫力

  在这场严峻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害怕、抑郁等负面情绪,在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可以很好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如果我们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状态,那么,我们的免疫功能将会大大减弱,甚至可能会受到抑制和伤害。因此,我们不仅要维持身体机能的抵抗力,还要及时消除负性情绪,调节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想要达到此目的,我们可以找亲朋好友倾诉和发泄自身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为我们自己戴好“心理口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对疫情的自

 我调适能力。此外,在预防和抗击新冠肺炎感染的过程中,也要更多了解有关的心理健康防护和调适知识,掌握科学的技巧,保持健康的心态,为我们的心灵戴上“防控口罩”,共同战胜疫情。

  影响身心健康的核心因素是面对压力的心态和处理压力的方式。事实上,压力释放和健康干预能够让大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各种压力的特性及破坏程度,了解心理情绪、社会支持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也能够让大学生们掌握应对压力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有效地释放压力。通过健康干预方法,从思维认知、压力释放、社会支持、生活方式四大方面进行干预。第一,认识压力,和平相处;第二,认识思维,释放压力;第三,管控压力,心身健康。

  2.饮食和作息规律,为身体增强“内生”免疫力

  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在经历危机之后,或多或少地对人们的认知、行为和情绪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疫情期间就有不少大学生产生暴饮暴食、睡眠质量不佳等问题,睡眠少和饮食不当对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持续存在,从而增加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降低了身体免疫力。因此,大学生在家学习要遵守饮食和作息规律。第一,要积极调整好饮食和作息计划,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做到按时作息、科学用餐。适当给自己留一些休闲的时间,安静地阅读、听音乐、赏花等,通过这些方式来保持健康的生活规律。第二,做到科学筛选疫情信息,减少对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疫情信息轰炸,大学生要对信息有基本的甄别能力,选择官方的和权威的报道信息;从容面对疫情信息带来的心理震荡,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健康饮食、作息规律来增强我们的“内生免疫力”。

 3.加强锻炼,为身体增强“韧性”免疫力

  受疫情影响,被迫“宅家”的大学生容易过度使用手机和网络,由于缺乏运动,易产生肌肉无力萎缩、代谢降低、容易发胖等身体上的不适。这些不适的症状都可能会使大学生们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虽然疫情限制了我们的运动空间,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宅健康”,每天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进行一小时左右的运动放松。适度运动可以缓解负面情绪,提高身体“韧性”免疫力。

  4.学习赋能,增强“运行”免疫力

  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在线学习的大学生们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面对疫情的影响,大学生该如何进行学习赋能呢?第一,大学生要适应网络教学方式,增强对网络教学的认同感。受疫情的影响,从线下面对面的教学转变到线上教学方式,这种突然的转变可能会对大学生认知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网络教学方式产生主观上的排斥,影响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提高对网络教学方式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深入了解网络教学的独特优势。第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赋能。线上学习对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更高,需要做到高效学习。第三,结伴进行“云互动”,激发“群学赋能”。大学生们可以共同协商好时间,定期开展线上交流、分享会,畅谈学习心得,发挥群体的力量,激发学习动力,在群体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第四,克服“拖延症”,提高学习动力。疫情期间,一部分大学生拖延症严重,对待学习任务拖拉,总想把学习任务推到明天,长久这样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第五,自我充电,自我赋能。自我赋能是稳驭大学生时代之舟的压舱石,大学生通过网络信息、网络课程、网络环境的改变给予自己正能量。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我们为自己赋予更

 多的学习能量,提升学习动力、拓宽知识底蕴,不断地在学习中自我赋能、自我提升,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5.保持良好的社交,增强“疏解”免疫力

  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我们不得不改变社交方式。正当疫情得到控制之时,“宅”学习也慢慢走向结束,不少大学生开始出现新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担心复学后的适应问题,从而增加了抑郁风险。可见,心理调适必须跟上节拍。除了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和有序的复学之外,大学生走出家门、邀约伙伴,实现空间维度和心理维度的自由选择。走出“宅”学习,做到心理软着陆,是广大大学生“疏解”负面情绪的有效措施,是治疗“幽居症”的有效良药,是增强健康免疫力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重塑:增强适应力,使大学生成为复学能手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高校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受疫情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心理脆弱现象充分暴露,成为疫情防控中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当复学之时,继续推进常态下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增强大学生“心理”免疫力的倡导都十分重要。高校开展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其培养积极的社会心态、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如果学生出现不适应持续 30 天以上,或出现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饮食和睡眠障碍、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就要主动求助专业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干预热线电话或预约在线心理辅导。心理援助是大学生克服不适应以及恢复自身的心理平衡的重要渠道。

 社会要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由于宅家学习压力大、网络学习效率低等原因产生出不同程度的恐慌、焦虑;应届毕业生可能因毕业答辩延期、工作面试无法开展等原因而产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些无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冲击。因此,各高校要统筹协调、汇集社会力量、全面动员,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来,全面了解学生目前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政府关爱、社会关心,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画好人文关怀的“同心圆”。

  高校通过互联网技术,不定期开展“云运动会”,呼吁全校学生“动起来”,燃起学生们对运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增强体质,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疏解和培养健康心理。同时,社会各界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在线旅游服务”“云游博物馆”等,打造线上旅游团、博物馆,推动旅游业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大学生减轻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健康问题,让大学生们在“宅家”学习的同时,也能做到足不出户开启线上“云”体验,在家参观宝贵文物,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享受文化、旅游的盛宴。

 原文参考文献:

 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在京开幕[R/OL].[2020-05-22].http://ffcg1613c51ecaf34855a562203a9a41d444h0cpbw6wq0cqv6u5b.fbiy.oca.swupl.edu.cn/npc/c30834/202005/19ad30ac333d47de955287f916f71bb8.shtml.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截至 2 月 2 日 24 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R/OL].[2020-02-03].http://ffcg93c952f006d24b2bb095c8f2a4664c5fh0cpbw6wq0cqv6u5b.fbiy.oca.swupl.edu.cn/xcs/yqtb/202002/24a796819bf747bd8b945384517e9a51.shtml?wYNOrhhjiR4y=1592390000963.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 2020 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N/OL].[2020-01-27].http://ffcgc7b6b508be544d84be0f6eb45de36e1eh0cpbw6w

 q0cqv6u5b.fbiy.oca.swupl.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1/t20200127_416672.html.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N/OL].[2020-02-05].http://ffcgc7b6b508be544d84be0f6eb45de36e1eh0cpbw6wq0cqv6u5b.fbiy.oca.swupl.edu.cn/jybxwfb/gzdtgzdt/s5987/202002/t20200205_418131.html.  [5]Paul C.Rosenblatt,Roxanne Marie Anderson & Patricia A.Johnson.The Meaning of “Cabin Fever”[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4,123:1.  [6]李少闻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居家隔离儿童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28(04).  [7]李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0(10).  [8]Grubic,N.,Badovinac,S.,& Johri,A.M.Student mental health in the mids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A call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immediate solutions[J/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SAGE Journals,2020.http://ffcg30fd8c346ef34d67903a5b6d8ea5d318s0cpbw6wq0cqv6u5b.fbiy.oca.swupl.edu.cn/10.1177/0020764020925108.  [9]Ren S,Gao R,Chen Y,et al.Fear can be more harmful than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in controlling the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epidemic[J].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2020,8(4).  [10]Young Minds.Coronavirus:Impact on young people with mental health needs[EB/OL].youngminds.org.uk,2020.https://youngminds.org.uk/media/3708/coronavirus-report_march2020.  [11]Silva J.A.,Siegmund,G.,& Bredemeier,J.Crisis interventions in onlin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J].Trends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2015,37(4).

推荐访问:重塑 疫情 干预
上一篇:中国儿童福利服务政社合作:实践、反思与重构
下一篇:【演说稿】文秘工作者,这样个人工作总结,你见过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