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之结构主义方法与系统方法对比观照

来源:网络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9-09 点击:

  媒介批评之结构主义方法与系统方法对比观照

 媒介批评的主要方法是思维方法,它具有高屋建瓴的导向意义。结构主义方法和系统方法作为媒介批评的两种基本方法,表现为分解与综合的关系,它们对于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的媒介批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内涵、意义、规则等多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异同,以期通过对比观照两种方法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媒介批评;结构主义;系统方法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4-0173-05

  梅琼林(1963―),男,湖北武汉人,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北武汉 430072)

  

  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批判学派的出现,人们对“媒介批评”的各种思考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这其中,媒介批评的思维方法,表现为对媒介对象的认识方法和评价手段,正逐步被人们所关注。结构主义方法和系统方法,是媒介批评的两种基本方法。如果说,结构主义方法是分解,那么,系统论的方法就是综合,二者共同构成媒介批评思维方法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这两种方法,本文拟从涵义,意义,规则等若干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两种方法的内涵分析

  

  “结构主义”原为瑞士哲学家皮亚杰研究认识发生论的一本书的名称,索绪尔、乔姆斯基的结构主义和帕森斯的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都把结构主义归结为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并认为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学说,可与其他方法并存。

  新闻显现出来的整体结构,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和特征。依据皮亚杰的观点,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内在的连续组织的过程与再组织的过程,以这种结构分析新闻报道,开展媒介批评,有助于把握新闻这个生命体的内在秘密。新闻作品作为人化的第三自然,蕴涵和投射着主体的独立品格,是记者眼中的一种客观世界。就记者这个主体和事实而言,新闻作品这个第三自然处处都有记者的影子。愈是深入地剖析它的原因,就愈清楚地发现新闻生命结构中的若干相通之处,发现和指正新闻报道的随意性,就十分明了和迫切了。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文化传播都是一种社会体制,包含着内部关系上的自我决定的结构。这就是说,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媒介与其他事物的差异、互动和对立的关系,把媒介与新闻纳入一种社会结构分析。

  系统思想形成于19世纪黑格尔的理论。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受对立面的矛盾所控制。系统论作为一门科学,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种用逻辑和数学方法考察一般系统的理论,是关于“整体性”的一般科学。他的主要目的是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试图确立适用系统的一般原则。贝塔朗菲最初称它为一般系统论,随后战后一批新科学的兴起,又把自己的理论发展为系统论,包括控制论、信息论、集合论、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是互相关联并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事物。把系统论的方法引进媒介批评,是指在批评新闻现象时,不能孤立地分析任何一个事实,不能脱离它依存的那个系统。这是媒介批评运用系统方法的全部涵义。

  

  二、新闻实体的“结构”与“系统”分析

  

  作为两种方法的基本概念,我们再分析二者异同时,很显然离不开对新闻实体的结构与系统的分析,这将有利于我们很好的理解和运用这两种方法。

  1.新闻实体的结构。

  新闻实体的结构有一系列特性,这些特性是:

  A.它的稳定性程度高。与作为要素的诸事物的不确定性相比较,新闻结构是稳定的。就新闻要素的概念来说,概念系统中的结构比内涵更为稳定。

  B.新闻结构是有序的。结构的有序性意味着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是有规律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受规则支配的,如因果律的作用。

  C.新闻结构属于形式,是这样那样的联结方式或组合方式,起着形式的作用。分析一切媒介活动都可以按照这些特性来认识它们的结构。

  2.新闻实体的系统。

  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总体,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整体,是多样性的统一。

  其特性是:

  A.它们具有整体性。整体性意味着,一方面对内使任何一部分都没有独立的意义,即没有脱离整体的单独意义,另一方面对外作出反应或发生作用都以整体出现,而不分为部分。新闻作品的任何一个部分或细节拿出来,就不是新闻,甚至什么都不是,因为它失去了任何意义。

  B.它们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与要素的多样性互补,与要素有着一与多的关系。无论媒介还是新闻作品,都表现出作为体制和规范的“一统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关系。

  C.系统具有复合性。包含的要素是可分的,凡可分的东西一定是复合的。任何系统都是复合体,媒介和报道行为也都是这个复合体。

  D.系统具有确定性。它是相对稳定的,媒介和新闻作品也有其相对稳定的确定结构。

  

  三、两种方法的意义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结构主义的方法:

  1.以结构主义的方法分析新闻,开展媒介批评,有助于把握新闻这个生命体的内在秘密。

  结构是相当稳定的组织方法或结合方式,一篇新闻作品的一定组织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对新闻结构概念的狭义解释。结构表征把一要素和其他要素结合起来,具有中介性,认识媒介和新闻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离开结构,即使不使用“结构”一词,也必定包含“结构”的驱指。结构和要素不可分离,对象只有在结构中才能成为要素,结构的独立性仅仅为了认识的需要而分离出来。实际上,结构不过是媒体活动的程序性、连续性和各个部分的作用,因而它对媒介批评是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批评对象内部存在结构关系,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的某些客体不成为一个整体。第二,要判别一个事物,要认识这一客体的组成部分,必须找出事物的内部结构,寻求已知诸客体间的联系,否则就没有说服力。第三,结构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一个给定的批评对象之中,而且体现在给定的同类型的对象中。在这种情况下,分析新闻实体或媒介活动,都要拆解结构,对各个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2.以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新闻,有助于揭示固有规范如何限制着批评者对媒介的认识。

  新闻实体既然是一种生命结构,它的自主性不仅仅表现为静态的历史延续,还体现在自我控制的运动形式之中。这是记者自主性的影子。新闻作品每一种追求、风格的产生、发展、衰失,都在其内在构成的规定性中演变。新闻传播的规范一经建立并臻于完善,其构成活力与发展余地就越来越少,孕育着从成熟走向僵化的可能。新闻报道格式的有意重复,以最理想的好消息企图建立精巧的平衡来维系这类构成,实际上暴露了结构上的通病。新闻报道模式的发展,落实到新闻实体,便是不同结构规范的建立与规范突破,构成自身生命力的互相冲击和替代的运动过程。如果深入到新闻的内部结构,记者的自主性有两层意思,一是建立新闻各要素组合的有机状态,二是这种有机状态对新闻实体的功能产生意义。前者是新闻的结构生命,后者意味着客观事实的生命。作品的统一性,作品类型、内容细节、叙述者、任务、修辞手段,以前被视为新闻作品的主观特征。以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来分析,把它们转化为记者的预期反应,则产生于受众以前获得某种规范。这类规范实际上先前已形成,它不仅统治着我们,而且决定我们对新闻的理解。

  再来看看系统方法:

  在媒介批评中,把新闻的特性放到系统中去分析,可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事实整体的演变特征,对新闻的现象就可以看得更深刻些。

  新闻传播既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有序结构,在不同时期形成确定性的结构模式,但它又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耗散结构。所谓新闻的耗散结构,是指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在媒介系统之外发生正负作用,吸收各种反馈意见。不断引起自身的突变,呈现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由于新闻传播受环境系统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不断刺激内部各因素发生变化,互相之间的平衡一再被打破,原本有的结果模式不能容纳和维持各因素的特性和组合的关系,便构成对媒介旧模式的突破和超越。媒介批评看不到媒介形态在外界系统作用下的这些变化的必然性,就无法指导媒介的伟大革命。一般来说,媒介系统演变的形态是不同模式的更替,每一个结构模式都来自上一个模式而影响着下一个模式。系统得发展永远是创新和不可逆转的,不同模式系统不可能重合,它们只有向前演进,互相吸纳生命力极强的因素以适应社会其他系统的需要,由此,那些守旧的、固有历史资料的媒介虽然暂时地生存下来,但它的存在阻碍着社会其他系统得的更新,这给媒介批评者认识媒介的变革提供了否定的靶子。

 

 系统方法在媒介批评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媒介与新闻的认识,也有助于完善批评系统本身,促进批评家提高把握新闻形象的能力。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对种种不同批判流派、批评方法有一种规范力,使不同批评方法走向完善。构成批评效益的实践越丰富,越会出现一些好的批评作品,它们或多或少地都运用了系统论的思维方法。

  

  四、两种方法的规则分析

  

  结构主义方法首先表现为由外部结构透视内在结构。

  批判的分析方法,是指从哪方面入手来揭示新闻实体的主观世界,这就是首先涉及到新闻实体外部结构对内部构成的作用。一篇新闻作品涉及到世界的客体,即记者的理解、作品的“第三自然”及受众的认识,构成新闻的外部结构,即社会构成要素。实际上,新闻的外部结构是新闻传播要素的构成与相互作用。新闻作品的内部要素契合成内在结构,在受外在结构的牵扯时,分析新闻不能忽略外部结构的作用及内部要素千差万别所产生的影响。新闻结构的批评模式由此可以归结为两类:平面展开式和层次推演式。前者立足对构成要素做平行的分析,指出每个要素的真伪,以及包含意义的界划。后者把新闻各要素划分为单项延伸的层次序列,揭示各要素的递进相关性,重建对象的整体结构。它划分出从里到外延伸的5个因素:主题意义――材料组合――存在要素――叙述方式――语言作用,体现出新闻结构的全部内容。

  结构主义批评面对一篇新闻作品,首先要解释新闻材料的来源与内在要素的关联。其次,源于记者传达方式蕴含的意图,体现为意境的描述手法、技巧,直接作用于作品从内部世界到外部世界的意象化过程。另外,新闻作品中语言组合的特征是批评家最先接触的对象,在词语的组合关系以及形成的语言风格中,挖掘新闻的意义,必须到内在整体结构中去考察。由上述3个方面形成的功能意味,使新闻发挥影响社会的作用。功能意味着批评视角里离不开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也离不开对外部结构的分析向作品内部结构分析的转移。批评媒介活动把意义展现出来,探索从结构到意味,再到意义这一转化过程。

  其次,结构主义方法表现为局部分析与整体分析的综合。

  新闻作品的某一段,某一句话都是作品的局部,某一位记者是整个媒介的局部,一篇新闻是整个版面的局部,如此等等,任何媒介行为在理论批评中都可以分为不同的局部,越是复杂的恶媒介行为,越适应、越需要采用局部拆析。各局部间的相互联系及对整体的结构作用,不是表现为静态的接近、吸引、排斥、对立,而是形成一个稳定的秩序,这一秩序是个流动的过程。其中每一局部的强弱变化,会影响到别的局部,导致整体意味的变动。媒介的整体意义是在局部组合中形成的,局部分析对于整体模式的重建,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枝节,而是媒介批评的必经途径。具体来说,媒介批评无论运用什么方法,都必须通过局部分析来认识它的整体价值。局部分析不仅是批评的起点,而且是分析的多节组成部分,给批评提供有机性的分解环节。如果把一个很有价值的单一事实淹没在一堆无关紧要的材料中,这个单一事实的新闻价值也会小时,这就是结构效应小于基元效应,即整体之合小于局部新闻的结构效应应对整体特征有更大的规定性,就多数情况而言,取消整体结构,还原到各局部要素,新闻的机构效应就会消失。新闻实体的整体结构,赋予个别成分以更新的意味,是一切新闻作品结构特有的性质。当然,结构主义批评在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时,明显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循环:整体意义要从局部要素的组合中来理解,而局部要素的把握却又必须以对整体的理解为前提,这就出现了等级性悖论和整体性悖论。要想摆脱这个逻辑循环的干扰,批评主题只能对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多次反刍性研究,在每一次“反刍”中拂去二者冲突的对技术革新峙因素,最大限度地化解这个怪圈。

  系统方法采取以下规则:

  首先,它从多因素、动态复杂系统的有效性来分析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媒介现象。以往的媒介批评比较注意解决单因素、静态、简单的系统,而对新闻活动的多因素、动态、复杂系统的问题视而不见,有时硬把问题简单化或分解为单一因素来处理。现实系统无论是技术的还是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求如实地把它们作为有机的整体对待,而且还要求在研究系统的运动时与人的行为进行类比或模拟,从中找出系统的运动规律。媒介活动是复杂的社会活动,不仅受社会制度制约,而且由于事件的当事人千差万别,还表现为多元化的、变动不居的多向度系统。这些系统往往涉及到许多变量,而且是随机的,用传统的方法根本不能解释。媒介批评针对不同的新闻现象,作出不同的整体分析,每一次又不同于其他分析,批评才能产生实效。

  其次,它注重批评的最优化考量。最优化是系统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达到的目标,是任何系统方法所不涉及的。媒介批评在考量一种新闻现象时,首先设想在既定的社会系统中,最佳的新闻效果是什么样的,新闻活动是否达到最佳境界,差距有多大。这就是最优化系统分析方法的基本含义。根据需要和可能为新闻活动确定最优化目标,要逐级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服从新闻活动的最佳目标,达到总体最优,为媒介提出管理或运行的最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意义深远。随着新闻活动对现实世界的作用日益加强,人们已突出的感到,研究新闻报道的最佳方案,是媒介新闻的关键步骤。这样,新闻批评的最优化问题被提出来,而任何传统方法都对此一筹莫展,惟独系统方法能提供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再次,它遵循有序性的原则。系统是有序的,把握事物的联系时,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秩序性。对系统的有序性研究,开辟和发现了掌握规律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按规律办事。媒介批评可把批评对象的复杂构成按一定秩序划分不同的类项,分别对其进行分析。类项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有不同的排列级次,表明它们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

  综上所述,结构主义方法和系统方法在媒介批评方法中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正确认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后的媒介批评的实践,将会产生积极的有益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1993.

  [2]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3]刘建明.媒介批评理论[M].人大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清荣】

推荐访问: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 结构主义 方法 观照
上一篇:乡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先进个人事迹
下一篇:人教版七年级政治课件【三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