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

来源:计算机等级 发布时间:2020-09-15 点击:

 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

 (公开征求意见稿)

  质检总局

 2016 年 9 月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目 目

 录 录

  专栏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

 (2016 年 9 月 公开征求意见稿)

  质量品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不仅反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国家的综合实力、民族的整体素质,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集中体现。“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质检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攻坚时期。特别是,我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提升质量品牌水平,是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改善民生福祉与社会福利水平的内在要求;是打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良好形象,推动经济由大到强的战略选择;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规划是质检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品牌工作部署和要求,以及《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专项规划。规划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托质量管理、品牌建设、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监督执法、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职能统筹布局、综合施策,是质检系统“十三五”时期推动质量品牌提升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领导下,全国质检系统认真落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积极推动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质量宏观管理显著加强。“十二五”期间,成功召开了中国质量(北京)大会,推动设立中国质量奖,发布实施质量发展纲要、计量发展规划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全面铺开,开展“质量兴(强)省”活动的省份达到 30 个,2800 多个市县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覆盖面超过 96%,质量品牌工作加速向服务业拓展延伸。

 二是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 82.6 提高到 83.5,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 87.5%上升到 91.1%。在服务业产值规模和消费总量快速提高的情况下,服务业质量稳中有升,顾客满意度保持在“比较满意”水平。特种设备安全稳步提高,万台特种设备事故死亡率从 0.67 降至 0.36。

 三是品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开展了“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新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60 个,积极构建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对 1591 个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进行了测算,建成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236 个,批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825 件,核准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 5000 家,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17 家。

 四是质量治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质量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风险预警管理、质量安全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社会质量监管和质量人才队伍管理等机制不断完善,全国“质量月”活动联合主办单位扩大到 39个部门,参与企业超过 200 万家,完善了产品“三包”制度,进一步深化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质量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

 五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到 536 个,获得国际认可的国家计量校准测量能力达到 1266 项,更新 20 项国家计量基准,批准国家有证标准物质3031 种,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总数达到 11.6 万项,建立覆盖 30 余行业的

 11 项基础认可制度和 42 项认证制度,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达到 28340 家,质量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质量品牌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低,供给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质量品牌意识和培育能力不强,自主品牌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仍显缺乏。质量技术基础促进转型发展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国际话语权还应继续增强。质量促进与品牌建设的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质量治理水平有待提高,质量保障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品牌需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前,要推动质量品牌提升工作,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就必须聚焦问题、精准发力、补齐短板。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深入推进,质量品牌提升工作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比较缓慢,国际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对我国形成双重夹击,我国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力竞争优势逐步减弱,我国经济新的质量品牌优势尚未形成。我国企业、产业全球竞争力不强,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不高,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国外知名品牌、奢侈品加剧向国内市场渗透。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一步加剧,对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已从对单一产品的技术要求转向体系要求,从微观技术层面向宏观制度层面转变,对中国出口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跨国企业借助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上的优势,不断收购或冷冻中国品牌,抢夺品牌控制力、话语权、定价权,牢牢占据全球产业链的中高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端水平,把我国产品和服务长期压制在中低端。

 从国内趋势看,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品牌工作越来越重视,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的奋斗目标,对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质量品牌建设越来越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做强存量、做优增量,实施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核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将质量品牌提升作为重要突破口。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互联网+”行动为代表的新经济,进一步放大了质量品牌的市场号召力、影响力与穿透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质量与品牌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必须依靠质量与品牌才能生存发展、实现基业长青。人民群众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品质消费、品牌消费成为消费新趋势,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是增强消费信心、遏制中高端消费外流的关键所在。

 从职能转变看,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职能的部署和要求,质检系统面临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深化基层机构改革、加快履职方式转变等形势任务。特别是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迫切要求质检系统进一步落实好“放、管、服”的总体要求,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积极构建有利于质量发展和提升的体制机制。要继续清理、取消和下放生产许可和质量准入等方面的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中介服务收费,为企业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公平、更加规范、更加宽松的环境。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让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产品集聚。要积极搭建质量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检测服务、标准引领、质量诊断等措施,帮助广大企业解决质量难题,为“双创”提供全方位的质量技术支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质量品牌建设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全国质检系统要充分认识当前推进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新需求、新

 供给和新经济的发展大势,切实按照总局党组的部署和要求,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规划提出的各项措施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弘扬质量至上、品牌经营、以质取胜的发展理念,完善质量宏观管理,健全市场竞争规则,加强质量监督执法,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推进社会质量共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切实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新需求,促进质量与品牌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推动“中国制造”、“中国服务”迈向中高端水平,为质量强国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市场决定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不断激发企业提升质量和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把企业市场竞争的重心由低价胜出引导到提升质量溢价与品牌效应上来。加快转变质检工作职能,进一步加强质量品牌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提升质量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2. 改善供给与扩大需求相结合。抓住制约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关键问题,瞄准国内外发展大势,开展共性与关键质量技术攻关,完善政策体系,加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强质量管理,培育自主品牌,引导产品和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品牌需求。立足多元化、多层次质量品牌市场,统筹推进质量供给和需求平衡,强化理性消费、科学消费,提升全民质量品牌意识。

 3. 创新驱动与改革当先相结合。发挥创新在提质增效升级中的引领和驱动作用,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与内生动力,主动实施优质优价、优进优出、优胜劣汰的竞争策略。进一步树立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紧紧围绕质量品牌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厘清政府、社会和市场关系,理顺质量品牌与市场利润的正向挂钩机制,切实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搭建更高水平的工作平台。

 4. 统筹规划与稳步推进相结合。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会同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各司其职,凝聚合力,强化业务融合、工作联合,推动形成纵向落实、横向联动、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提高各项工作的有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稳步推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机制和制度安排。

 (三)发展目标。

  1. 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质量领军企业、优势产业和消费者喜爱的国民产品和优质服务。中高端消费品国产率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服务业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实现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建成一批国家级综合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质量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更好发挥,产品、企业、产业的质量竞争力得到强化,社会公众的质量获得感明

 显增强。

 2. 品牌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品牌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自主品牌数量和知名品牌数量显著增加,品牌价值和效应显著提升,品牌建设成果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品牌培育能力显著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产业集群,逐步树立“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安全诚信优质的新形象。

 3. 质量基础更加扎实。质量技术基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试点取得显著成效,质量技术基础更加稳固,攻克一批影响产业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问题。质量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强化,政府、企业经营管理者、产业工人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工匠精神得到弘扬,全民质量素质不断提升,质量人才梯队建设更加成熟。

 4. 质量治理与促进体系进一步健全。质量宏观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质量促进规章制度更加完善,品牌发展战略有效实施,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断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得到加强,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食品农产品进出口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监管、舆论监督、消费者选择更加科学有效,质量多元救济机制逐步建立。

 专栏1 “十三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五”时期质量品牌提升主要指标指

 标

 5 2015 年

 0 2020 年

 属

 性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83.5

 84.5

 预期性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

 91.1%

 >92%

 预期性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92.9%

 94.8%

 预期性

 出口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数量(个)

 368

 547

 预期性

 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数量(个)

 236

 350

 预期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数量(个)

 13

 40

 预期性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数量(个)

 /

 50

 预期性

 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数量 6

 11

 预期性

 (个)

 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数量(个)

 54

 100

 预期性

 国家级综合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数量(个)

 616

 1000

 预期性

 中国知名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数量(个)

 /

 300

 预期性

 质量风险信息检测点数量(个)

 102

 50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1. 树立优质发展理念。大力宣传和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树立质量至上理念,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全面提高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弘扬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提倡工匠精神,为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中国服务走向优质服务注入质量底蕴。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2. 创新质量宏观管理。进一步健全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制定质量强国战略,继续深入开展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质量强县活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争取将绩效考核结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依据。严格质量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加大警示问责和督导整改力度,严肃查处质量事故涉及的渎职腐败行为。

 3. 完善质量统计体系。加强宏观质量和效益研究,探索建立科学反映质量提升成效的综合指标,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质量工作满意度、质量技术基础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推动将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研究建立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完善质量统计调查和监督抽查制度,加强质量状况分析,提供着眼经济发展全局、反映质检职能的高水平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建立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区域性质量竞争力指数,将质检部门打造成为“质量信息权威发布机构”,建立集信息发布、在线调查、资源共享、沟通交互于一体的质量综合服务平台。

 4. 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搭建质量信用平台,推进质量信用信息社会公示和部门共享。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完善质量信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对质量失信惩戒力度。鼓励发展质量信用服务机构,规范发展质量信用评价机构,促进质量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信用服务市场。推动企业强化质量主体责任和诚信意识,实施产品质量信息自我披露,公开产品质量承诺,发布质量信用报告,强化企业自觉承担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对进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实施信用管理,建立进出口信用记录制度。

 5. 完善质量法治体系。牢固树立质量法治理念,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健全质量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完善质量安全和质量责任追究等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保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开展对执法人员的培养与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完善质量法制监督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加强质量法制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培育质量品牌优势,引领供需结构升级。

 1.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以及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优秀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开展品牌培育、质量标杆遴选等试点示范活动,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质量提升。引导企业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和品牌管理,建立完善质量、品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

 2. 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评价理论研究机构和品牌评价机构,完善品牌评价相关标准,积极参与与品牌评价相关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开展公益性的品牌评价。大力推广标杆企业和区域在品牌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发挥优秀品牌在品牌建设、质量提升等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企业和区域品牌建设。开展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对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指导各类园区不断提升区域品牌的价值和效应,推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区域品牌。推广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研究制定地理标志品牌评价标准,健全地理标志品牌评价模式。开展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立法研究,制定一批保护产品标准,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助推品牌建设,推进绿色消费和境外消费回流。

 专栏 2 2

 品牌价值提升行动

 1. 加强 品牌培育。

 开展品牌宣传推广和满意度调查,建立中国品牌重要指标数据库,培育品牌建设专业人才。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完善品牌评价制度和培育推广机制,培育一批中国知名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围绕品牌建设核心领域研发一批新型认证制度(项目),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加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采信力度,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综合性检验检测认证集团。

 2. 健全 品牌服务体系。

 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消费品品牌设计创意中心和广告服务机构。完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为企业品牌创建提供咨询评估。深化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试点,支持地方和行业协会办好博览会、时装周、设计大赛等重大品牌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渠道、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展览展示机构。

 3. 推进 品牌国际化。

 鼓励优势品牌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化品牌管理人才和经营理念,建设海外研发设计机构及营销渠道。支持品牌企业以参股、换股、并购等形式与国际品牌企业合作,提高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支持品牌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展销,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品牌产品出口比重。

  4. 做好 品牌保护。

 积极开展品牌保护工作,为品牌企业提供品牌保护技术手段和维权打假等服务。鼓励品牌企业运用现代防伪溯源技术及手段,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支持全国产品防伪溯源验证公共平台建设,为品牌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公益权威专业的产品真伪查验渠道,为政府提供打假技术支撑,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信誉,保护品牌权益。

 3. 实施质量奖励制度。不断完善中国质量奖评选机制,提升中国质量奖的规模和影响力,把中国质量奖打造成代表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名片。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建立和完善相关行业质量的评价体系,将部分非盈利组织作为中国质量奖评选对象,推动全社会重视和追求质量。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开

 展质量奖表彰,树立质量发展标杆,总结标杆经验,强化标杆引领作用。完善各地政府质量奖励配套激励措施,引导地方政府在采购、招投标方面给予政策性优惠。加强部门协同,创新引导政策,以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工具推动质量提升。

 4. 加大自主品牌宣传力度。推动设立“中国品牌日”,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定期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在重点出入境口岸设置自主品牌产品展销厅,在世界重要市场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巡展推介会,扩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突出重点领域提升,增进民生质量福祉。

 1. 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针对消费品市场热点,加快研发、设计和制造,及时推出一批新产品。支持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对重点消费品开展重点性能指标比对抽查,突出消费者普遍关心的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手机、儿童玩具等重点产品,不断提高国内消费品供给质量,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在婴童用品、家电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促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健全质量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和联动处置,开展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调查,发布风险警示和消费提示,特别是在社区、学校、乡镇等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消费品质量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提高特殊群体、基层消费者科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意识与能力。在中小城市、农村市场开展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消费品专项行动。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规范体系建设,推进消费品召回立法进程,科学制定召回目录,逐步把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消费品全部纳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入召回范围。鼓励行业协会依托产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指导开展消费品区域品牌创建工作。

 专栏 3

 消费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1. 推动重点消费品质量提升。

 以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儿童纸尿裤、儿童玩具、婴幼儿童装、厨具、床上用品、家具等 10 类消费品为重点,摸清一批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状况,推进一批消费品生产企业实现“同线同标同质”,创建一批消费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整治一批消费品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宣传一批国货精品和民族品牌,为促进消费品质量明显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消费者信心明显提振、消费需求潜力明显释放奠定良好基础。

 2. 完善风险监控体系建设。

 建设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伤害监测,及时发布消费预警,有效防范和处置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加强抽查结果信息公开,严格抽查后处理工作。

 2. 实施进出口商品质量提升行动。开展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建设出口假冒伪劣商品海外打假维权监测网,履行双边检验监管合作协议,与进口国建立跨境执法协作机制,促进输非、输中东、南亚东南亚、南美洲和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商品质量提升。加强对国际采购体系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动态监管,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大力推动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建设,培育中国制造品牌,提升中国制造形象,增强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专栏 4

 进出口商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1. 积 极支持跨境电商新业态发展。

 加强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监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大数据分析中心建设,对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商品备案信息实施一地备案、全国共享管理,减少企业重复录入,提高通关便利。

 2. 强化出口商品质量提升。

 强化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监督抽查 5000 批出口商品。开展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品质量状况分析。积极推动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等帮扶行动计划。着力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精准帮扶 1500 家存在出口质量问题的企业。加强出口商品质量体系机制建设,建成 100 个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树立 100 家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提升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培育一批示范企业。

 3. 实施进出口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进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安全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标准,制定进出口农产品管理标准;通过建设重要进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安全标准化创新平台和检验检疫安全标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机制。将示范区建设作为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抓手,逐渐发展成五位一体(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建设模式,并且在创建过程中推进“一标两市”、“同线同标同质”和精准扶贫工作。达到“国内外两个市场一个标准”,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新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竞争力,通过国际标准引领国内生产,实现农业走出去,推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及检验检疫工作的标准化。

 专栏 5 进出口农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1. 制修订进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安全标准。

 从管理类标准、产品类标准及技术方法类标准等 3 个方面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开展进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安全标准制定工作,重点加强管理类标准,如示范区建设等的标准制定。同时与出口农产品较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以及俄罗斯、东盟等周边国家合作,参与制定相关国际标准。

 2. 建设进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安全标准化创新平台。

 建设进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安全标准化创新平台,开展相关重点领域标准化技术的创新,提升重要进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安全标准的研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进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进出口农产品的安全检验检疫标准的提出、制定、反馈和实施等新模式和新机制。

 3. 建设进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安全标准化示范区。

 示范区按照一定的种植或养殖标准组织生产管理,在产品的种植、采摘、加工、检验、监测、追溯、产品召回等环节涉及质量安全控制方面达到相关质量标准要求。与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培育了一批地方优势农产品出口产业和区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有效促进了我国优质农产品的出口。

 4. 实施装备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引导地方、行业、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组织实施工艺优化和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行动,进一步推动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共性技术研究的质量提升,推动质量创新发展,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提高重点领域产品标准水平。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培育

 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优势。综合运用质量技术基础手段实施设备监理,保障重点项目中重大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安全和投资效益。支持企业拓展对外合作方式,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增强境外经营能力,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完善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与运行保障机制,健全分类安全监管制度,实施重点监督检查制度。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推动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追溯体系。完善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特种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性。

 5. 实施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健全以质量管理、诚信评价、行政监管、风险监测、测试评价、认证认可等制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提升服务业标准化水平,规范服务质量分级管理,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培育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服务”形象的优质企业。完善顾客满意度、万人投诉量、品牌价值增长率等服务质量发展指标,开展服务业质量监测分析,加快构建重点服务行业质量监测体系。聚焦旅游、物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实施服务标杆引领计划,提升重点服务行业质量水平。研制国家公共服务质量指数,开展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构建全国重点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网,发布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报告,促进地方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深入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强化金融、物流、养老、文化等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完善服务认证体系。推进实施神秘顾客和社会监督员制度,健全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平台。深入研究质量工作与服务贸易加快发展的切入点,建立服务外包认证制度,推动我国服务贸易质量提升。

 专栏 6 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1. 实施服务标杆引领计划。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分行业遴选质量领先、管理严格、公众满意、适宜推广的服务标杆,总结与输出优秀质量管理经验,进行关键绩效比对,推广优秀经验,实施改进与赶超,培育一批代表“中国服务”优质形象的企业与品牌。鼓励服务企业组建标准联盟,在旅游、售后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国际标准。

 2. 建立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

 制定优质服务标准与规范,设计并推广优质服务承诺标识,推动优秀服务企业做出优质服务承诺,建立优质服务标识第三方审核、神秘顾客调查和消费者监督机制。

 3. 开展“双创”服务企业质量品牌孵化。

 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所亟需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建设中小服务企业“孵化器”,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管理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健全服务业信用信息归集、评价、共享、发布、合规应用制度。加强对中小服务企业的人员培训力度,弘扬服务“工匠精神”。

 6. 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质量提升行动。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为准绳,以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检测体系为支撑,寓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于一体,提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水平,发挥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富民强县、服务外交外贸的重要作用。

 专栏 7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1. 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监督检查

 对已经保护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质检总局正式发布的地理标志保护公告及其质量技术要求为依据,组织各省级局牵头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监督检查,保障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特色。

 2. 开展地理标志精准扶贫。

 支持西部省份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训,指导帮扶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及其他贫困地区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3. 开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

 对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的地区,支持开展示范区建设,指导示范区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

 4. 开展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

 组织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开展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评价,联合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发布年度国家地理产品品牌价值 50强,树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正形象。

 5.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国际合作。

 开展中欧、中美、中日、中泰等地理标志双边或多边国际保护合作,推进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化,助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

 7. 实施质量惠民工程。积极探索实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完善产品侵权责任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以及评估机构加强合作,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探索推动重点商场质量责任首负承诺,健全由销售者牵头发起的质量追溯链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完善产品三包制度,健全提升产品售后服务质量机制。完善缺陷产品召回监管体系,加大召回监管执法力度,监督和督促企业履行召回法定义务。

 (四)优化质量工作模式,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1. 实施质量简政放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中的决定性作用,简化备案审批手续,最大限度取消审批项目,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使企业和产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优化升级。发挥地方贴近基层的优势,把由地方实施更有效的审批事项,最大限度下放到地方。

 2. 探索质量制度创新。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积极鼓励开展行业试点,发挥行业组织在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运行中的催化作用,提高企业改进质量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建立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黑名单制度、惩罚性巨额赔偿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完善汽车、计算机、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举证责任倒置制度,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探索建立质量追溯管理体系专门认证制度,提高检测认证机构公信力。推行产品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消费品原料配料含量、原产地、特殊人群适用性等信息披露标签标识全覆盖制度,推行消费品能效标识、绿色标识等认证制度。建立有奖举报、投诉调解、公益诉讼和责任保险等制度,在产品“三包”、重大设备监理等领域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建立品牌建设国家标准体系和品牌价值评价制度,增强品牌价值评价国际话语权。

 3. 加强质量风险管理。建立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建立和完善进出口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保障进出口农产品、食品和工业品质量安全。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制定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到对质量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

 早预警、早处置。

 4. 严格质量监督执法。加大生产源头治理力度,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深入开展质量执法,通过严查彻办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及无证制售强制性产品认证(CCC 认证)目录内产品行为,强化舆论震慑力,增强执法打假力度。完善质检系统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理顺与相关部门的职能关系,结合举报投诉、风险排查、监督抽查、舆论曝光等渠道反映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打假行动。加强对儿童用品、机动车、灯具、家电等领域强制性认证产品无证出厂、销售、进口等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加大区域整治力度,强化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的执法打假。强化技术手段在执法打假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执法效能。建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布查处结果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五)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提升外贸质量水平。

  1. 强化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履行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和反欺诈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严格进出口战略资源性商品、危险品、消费品、汽车等重点敏感商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质量的进口商品、节能环保项目的监测。拓宽风险信息收集途径,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及预警管理体系,探索构建以事中事后监管为核心的进口消费品监管体系,加强出口退运调查,突出国门环境安全、进口消费品安全、出口商品质量提升等三大建设。积极参与 WTO、国际消费品安全组织、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活动,推进与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质量安全监管规制合作。

 2. 加强进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监管。建立以进口国标准为导向,与产地质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量安全控制水平相结合的出口食品监督抽检制度,推动食品出口企业建立健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研究建立服务农产品出口公共技术平台,加强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监管。推动构建基于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的全球商品溯源平台。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有序开展内陆指定口岸建设,建立以风险评估、监督抽查、合格评定和分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进口食品口岸一体化监管制度。加快进出口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进程。

 在示范区建设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不断创新,日臻完善,各地示范区建设工作均能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根本,不断建立健全组织保障、质量安全标准、农业化学投入品管理控制、疫情疫病监控、质量安全追溯、预警通报与应急管理、宣传培训、诚信管理等“八大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优势,利用现代化溯源管理平台,逐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一体化管理,保证民众舌尖上的安全,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质量安全优势作用。在进出口农产品数量较大的口岸,如山东、江苏、上海、深圳、黑龙江、云南建立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同时建立商业化转基因产品数据库信息共享平台、出口杂交水稻检疫监管推广平台、风险评估平台、监测预警平台、复合鉴定平台、有害生物数据平台等多个综合性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开展进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安全标准的集成应用与实施推广、标准的宣贯培训等,开展标准化信息服务,推动全社会参与标准制定实施,建立风险监测工作体系,建设相关标准的验证及后评估体系,强化检验机构的标准验证及后评估能力,完善考核和监督制度,推动相关实施工作的高效运行。与出口农产品较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建立相关产品有害生物联合防控体系(如大豆、大小麦、油菜籽、向日葵等)。

 专栏 8 进出口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1 1 .加强进出口商品质量和环境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建设。

 建成覆盖全国口岸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构建全国口岸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平台和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大数据处理与评价中心,建设全国统一的智能化预警平台,提升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建立进口消费品闭环监管体系,提升进口消费品安全监管能力。

 2 2 .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现代化监管能力建设。

 完成 50 个进口食品主要国家或地区食品安全体系审查和回顾性检查,新建 20 个进口食品检验检疫指定口岸,新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100 个,培育“同线同标同质”示范企业 100 家。推进“互联网+进出口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建立进出口食品准入、监督抽检、风险预警、追溯 4 大信息平台系统。重点建设 10 个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培养风险评估专业人才 100 人、专业化境外体系审查员 100 人,各级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集中专业培训不少于40 小时。

 3. 加强进出口农产品安全现代化监管能力建设。

 制修订进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安全标准 400 项,建设实施进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安全重点标准的标准化示范区 150 个,建设一批重要的进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安全标准化创新平台,建设进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安全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 10个,开展国际合作,建设境外基地并制定国际标准,新建 20 个指定口岸,新建 50 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3. 推进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完善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统筹做好全系统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推动完善技术性贸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易措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 WTO/TBT-SPS 国家通报咨询中心、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两大平台,加快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改革创新,完善政府部门间、政府和企业间信息共享、措施协调、一致对外的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国家级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做好 WTO/TBT-SPS 通报评议及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加强对国外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究、预警和应对,完善重要商品进出口数据通报交流制度。借助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倒逼作用,促进我国企业按照更高的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六)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1. 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建立并完善具有高精确度、高稳定性和与国际一致性的计量基标准以及量值传递和测量溯源体系,统筹国家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升级换代和科学布局。针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贸易公平、改善民生等计量新需求,加强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法制计量,全面加强工业计量,积极构建产业计量,强化能源资源计量,培育和规范计量校准市场,加强计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提升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研发一批自主可控的计量器具和测量设备。

 2. 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实施标准强国战略,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构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业,建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标准化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有效衔接。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健全标准研制、应用与国际化的

 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信息网络平台,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标准化科研机构。加快标准化人才培养,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完善标准样品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标准样品的研制、管理和应用推广,提升标准样品的使用率。加大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力度,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推动我国优势技术与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制修订影响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国际标准,提高应对全球技术标准竞争力的能力。

 3. 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加强认证认可制度建设,强化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改革,实施技术法规式的目录管理,建立“认证通用要求加细化产品目录描述”的管理方式,提升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打造制度品牌、机构品牌,提升认证认可工作整体服务能力。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管理体系和服务认证制度。建立健全认证认可服务业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体系,继续深化认证机构资质准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等制度创新。加强认证认可创新驱动能力建设,鼓励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攻克一批认证认可评价关键技术,提升自主研发、原始创新认证认可项目占比。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监管效能,提升认证认可社会公信力。加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鼓励取得国家认证认可资质的认证机构对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开展审核认证活动。支持将追溯管理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探索建立追溯体系专门认证制度。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增强复合型服务能力,深度参与认证认可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和互认体系建设,全方位提升我国认证认可国际影响力,实现整体迈入认证认可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4. 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对技术机构进行分类指导和监管,规范检验检测行为,促进技术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提高检验检测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信力。推进检验...

推荐访问:提升 规划 质量
上一篇:XX乡村振兴怎样做好规划和管控
下一篇:X区审计局深入学习《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