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题认识

来源:计算机等级 发布时间:2020-09-15 点击: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题的认识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的发展。本文从经济和历史两个方面研究中国时代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发现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观;历史观;中国梦

 一、引言

 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以来,中国GDP总量以平均每年10%的增长率增长,中国成为全球GDP总量第二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人民的生活安康,要感谢中国共产党,要感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本文从经济观与历史观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时代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只有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这个巨人才能重回世界之巅,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从经济观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题

 经济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指在经济制度基础上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式。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这是我们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制度保障。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并存为商品交换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基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为协调重大经济比例关系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要求我们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治理能力。

 作为一种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无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的调控和治理功能,都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和经济视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手段,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需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之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果应该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之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协调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的确立,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证。一方面,这种制度和体制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能够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次不断增加的国民财富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和体制确立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强调政府在消除贫困和缩小贫富分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实现机制。

 近年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陈伟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怎样更好地迈星共同富裕的道路,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大事件课题。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实质性的公平正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从历史观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题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并长期领先世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在此之后,中国逐渐衰落,沦为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境遇的巨大反差,极大地激发起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起抗争以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意志,从那时起,他们开启并延续着艰苦卓绝奋斗以挽救民族危亡的艰辛征程。实现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以来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先进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民族复兴的愿景值得期许,奋斗历程则是异常艰辛。在人类已经步入新文明的时代,通过振兴已经过气的农耕文明,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强盛。这是因为,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进程。西方国家率先告别封建专制制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告别落后的农耕文明,进入先进的工业文明。之后的东西方,两种文明并行向前。一边是农业文明步履蹒跚,一边是工业文明高歌猛进。鸦片战争可以看作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对撞,结果是,先进文明胜利了、落后文明失败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每况愈下的悲惨境遇表明,古老中国要避免挨打的命运,重现昔日的辉煌,就必须在世界新文明坐标系中重新定位,承认落后并奋起直追,舍此之外,别无他途。这意味着,实现民族复兴,需要经历一场剧烈的社会转型。从技术形态看,要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乃至更高级的信息文明或生态文明转型;在资源配置方式上,要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在政治形态上,要告别封建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等等。这种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实现现代化。因此,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实质就是以实现中国社会转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进程。

 由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和20世纪上半叶国际国内大势所决定,中国的现代化只能以社会主义为指向。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试图不变更封建专制制度,通过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内容的洋务运动,实现国家现代化,其结果是,虽然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但由于专制制度的腐朽没落,没有阻止国家沦落的势头。甲午战争惨败后,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改弦易辙,选择了以资本主义为指向的现代化之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的办法,部分变更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果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试图通过革命的办法,彻底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进以资本主义为指向的现代化,但最终结果也仅仅是推翻了一个封建皇帝,没有建立起现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进以资本主义为指向的现代化,代化所必需的政治社会秩序,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乱局。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大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现代化彻底失去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社会主义成为必由之路。就世界大势来说,曾经作为中国人学习榜样的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严重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彻底击碎了中国人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梦。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则为迷茫中的中国人展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崭新前景。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荡涤了现代化的障碍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只有一种前途,就是顺应时代潮流,走社会主义之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美苏争霸、两极对立的格局下实现的。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我们只能以“苏联模式”为样板。“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经济体制方面,以单一的国有制作为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在政治体制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终身制、家长制、个人崇拜,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在思想文化上,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大一统”。尽管在建国初期生产力水平阶段极端落后的背景下,这一模式在一段时间内也曾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其割断发展经济与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致命弊端,导致人们最终丧失生产积极性,这一后果在实践中很快显现。我们曾经努力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是,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把那些并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固守,这使我们的探索陷入迷途,并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沉重灾难。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成为时代交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创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完成这一使命的历史重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这一课题的实践路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对这一道路的系统解释和说明。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目标路径作出系统的理论阐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的中心课题。

 四、总结

 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时代曹刘,体现时代要求,学习和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一切友谊成果,始终与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结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没有孤立世界,而是在把握时代机遇、体现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中前进的。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切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密切关注时代发展,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不照搬国外模式,又善于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特色,深刻说明它是植根于中华大地、反应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我社会主义是历史与时代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五、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J];人民日报 ,2007年10月25日第001版,第1~18页。

 [2]张明军 陈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前提与创新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5期, 第38~59页。

 [3]韩庆祥 张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向》[J];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3期,第4~26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三版。

 [5]马进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7-9页。

 

 1

推荐访问:当代中国青年运动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 主题
上一篇:上半年学校七五普法工作总结学校总结
下一篇:2020年幼儿园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