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综合素质.

来源:成人英语 发布时间:2020-09-25 点击:

 国家教师资格——综合素质

 一、《综合素质》考核要求: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综合素质》考纲分析

 模块 具体考察内容 比例 题型 1职业理念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13% 单项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2教育法律法规 ①关于教育;②关于教师;③关于学生 13%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教师职业道德;②教师职业行为 13% 4文化素养 历史、科技、人文、艺术 13% 5基本能力 ①信息处理;②逻辑思维

 ③阅读理解;④写作能力 48% 单项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写作题 合计 100% 选择题:约47%

 非选择题:约53%

 三、《综合素质》试卷结构

 题型 题量 单位分值 总分值 单项选择 29 2 58 材料分析 3 14 42 写作 1 50 50 总分 150分

 四、不同体型的考察内容和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1、考查内容:

 ①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一般文化性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等

 ②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科普知识等

 2、考题分布:

 ①贯彻于综合素质的五章之中

 ②分值比例相对较大的是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和第四章的文化素养。

 (二)材料分析题

 1、考察内容:

 ①考察学生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②考察学生对教育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文化常识(视频题)

 2、考题分布:

 第一章的教师职业理念

 第三章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五章基本能力

 (三)作文题

 1、考察内容:

 *考察学生文字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2、考察内容:

 ①集中在第五章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训练

 ②其中的理念和理论则可包含在我们的第一章或者第三章。

 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

 素质教育观

 【考纲标准要求】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进步,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系统工程。小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学校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晰什么是素质教育。而要对素质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就必须明确何谓素质。

 一、素质教育

 (一)素质的含义

 *素质一词成为教育理论界关注的话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1.狭义

 *狭义的素质,就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所使用的素质概念。狭义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先天因素决定的,所以人们通常又将其称为遗传素质或先天素质或禀赋。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广义

 *广义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所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质量。广义的素质既指个体素质,又可指群体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

 *1997年10月29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第一次在文件里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各项规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理解素质教育应理解以下几点:

 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的教育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1.应试教育的教育观

 (1)只重视少数学生,只教授应对考试的知识,强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唯一性,忽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造成学生片面、畸形的发展。

 (2)把教育视为社会分层和选拔的工具,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视为终极目标,人的发展仅仅是适应选拔的手段。

 (3)把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简化为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进而简化为简便易行的“纸笔测验”,事事分等,整齐排序,竞争本位。

 2.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1)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

 (2)承认发展的多样性,倡导个性发展

 (3)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强调发展的主体性

 (4)注重潜能开发。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别

 (1)教育目标方面,素质教育把教育的发展功能视为终极目标,把“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作为基本的评价手段,把发展放在首位,是发展定向、合作本位的。

 (2)教育内容方面,应试教育以应试、升学为目标设置、安排教学内容,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教育活动,是全面的教育。

 (3)教育方法方面,应试教育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倾向于死记硬背,学生负担重;素质教育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能力。

 (4)教育评价方面,应试教育仅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评价指标,素质教育以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教育质量。

 (三)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育要面向全体

 教育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1)创新人格 (2)创新思维 (3)创新技能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素质教育的构成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一)德育

 1.定义

 *德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德育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一方面从思想上和政治上确定育人的方向,另一方面又给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动力,推动着各育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可能。它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在小学生的成长中起着灵魂和定向的作用。

 2.德育内容

 *德育在宏观方面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思想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道德教育。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它在整个思想品德素质中居于中心地位,因而道德品质教育在整个德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政治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根本性问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从小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从微观方面看,德育的内容由学校根据一定时期的变化,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定。

 *德育主要是:

 ①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

 ②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③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3.德育的要求

 (1)注重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理想,构建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从品德心理结构的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德育要他律和自律结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

 (3)德育要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

 (4)德育应在渐进和反复中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

 (二)智育

 1.定义

 *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活动。智育在向青少年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中起着主要作用。

 2.智育内容

 *学校智育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融于以下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知识、数学基础知识、初步的外国语知识、历史知识、初步的自然及社会知识、地理知识、音乐知识、体育知识等。

 3、智育的要求

 (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

 (2)注重智力的训练与开发

 (3)注重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相结合

 (4)注重经验的转化

 (三)体育

 1.定义

 *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内容

 *我国教育部2001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将体育内容归纳为五个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

 (四)美育

 1.定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2.内容

 (1)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引起的人的一种美感体验。

 (2)科学美,是指存在于科学领域里的美。

 (3)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美

 (4)艺术美,是指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存于艺术作品中的美。

 (五)劳动技术教育

 1.定义

 *劳动技术教育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2.内容

 *当前,我国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按劳动性质划分包括自我服务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手工工艺(手工制作)、学工学农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务劳动等。

 *通过以下几种主要途径来完成:

 (1)结合有关课程教学,渗透劳动和技术教育的内容;

 (2)开设劳动技术课;

 (3)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与科技小组活动;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和辅助性家务劳动等;

 (5)组织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参观现代化工厂、农场和联合企业,扩大学生眼界,使之了解现代化生产原理的技术,了解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六)心理健康教育

 1.定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2.内容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1.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1)人才观

 *在现代人才观看来,人才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者,是具有开创性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健康发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教育质量观

 *素质教育质量观的本质属性是全面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现代教育质量观的唯一导向;学生素质是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标准;发展性是现代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特点。

 (3)师生观

 *素质教育倡导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教师的实践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发展地位。

 (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五、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

 1.课程计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重要前提。

 2.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基础。

 3.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重要条件。

 4.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重要手段。

 5.教学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6.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交往的和谐性

 (二)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辅助途径

 *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1.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素质教育主要靠教师来实施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4.正确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六、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素质教育就是学生什么都要学,什么都学好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

 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第二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考纲标准要求】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

 *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的身心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层次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发展。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可集中概括为:

 (1)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这是发展的量的方面特征。

 (2)个人智力和体力充分的、自由的发展,这表现为发展的质的方面特征。

 (3)个人智力和体力统一的发展,这表现为发展的度的方面特征。

 二、 “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

 1. “人”的概念

 *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2.“本”的概念

 * “本”在哲学上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此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3.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规律性

 *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的发展具有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个体的发展依赖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四)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五)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独立的主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因材施教的前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谓“因材施教”,是在教学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差异,有的放矢地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体美劳等方面健康成长,沿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不同对象的特性,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和教育。

 1.分析研究学生的内容

 (1)研究所教学生的群体特点规律。

  (2)研究学生的学习经历。

 (3)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

  (4)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

 2.分析研究学生必需的技能

 (1)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

  (2)教师要学会分析和观察。

 (3)教师应明确了解学生有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3.分析研究学生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学生实际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2)学生实际与教学思想的关系。

 (3)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4)学生实际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4.分析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1)注重差距,因成绩差异施教。

 (2)注意男女生差异,因性别施教。

 (3)针对个性特点,长善救失。

 (二)实施因材施教的措施

 1.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分层次教也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注重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分层次对待,从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辅导。

 2.多引导,多表扬

 *在学生退步、失败、重犯过错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鼓励学生不怕失败,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因素,必胜的信心,看到光明,鼓起前进的勇气,继续奋战。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抓住点滴进步和“闪光点”进行表扬,并引导学生反骄破满,指明争取更上一层楼的努力方向。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考纲标准要求】

 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2.注重实效性学习

 *实效性学习应注意:(1)避免盲目式学习。

  (2)避免盲从式学习。

 3.强调研究性学习

 4.提高专业化学习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创造性教学能力;(2)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3)提高教学监控调整能力;(4)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5.坚持工作中学习

 6.成为反思型教师

  (二)强化创新精神

 (三)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要求教师高度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四)教师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二、教师专业发展方法

 (一)制定教师发展规划

 1.职业规划的内涵

 *教师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实质上就是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规划开展自我分析。例如:(1)我在哪里——认识自我发展阶段;(2)我是谁——认识承担的角色和自我特征;(3)我的环境如何——社会环境分析;(4)我的总体状况怎样——现状分析;(5)我要到哪里去——目标的确立;(6)我该如何走——寻找专业发展路线。通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发教师对目前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促使教师更加明确今后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2.职业规划的意义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形成并执行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促进和帮助教师不断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总结、自我更新的过程。通过制订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个人的生涯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履行教师职业承诺

 教师对于学校的承诺

 教师对于学生的承诺

 教师对于教学的承诺

 教师对于专业的承诺

 教师对于职业的承诺

 (三)丰富教师专业生活

 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做一名有专业技能的教师

 做一名有学习能力的教师

 做一名有约束力的教师

 做一名有积极性的教师

 —考点知识强化—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答案:A 【解析】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 )。

 A.道德素质教育 B.思想素质教育 C.政治素质教育 D.心理素质教育

 答案:C 【解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涉及政治问题,故属于政治素质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答案:B 【解析】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

 4.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长教育 D.继续教育

 答案:B 【解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

 

 欲了解更多课程内容,敬请登录中人网校:

 

推荐访问:2020教师资格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 教师资格 国家
上一篇:人才工作机制创新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
下一篇:2017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格式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