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结合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来源:商务英语 发布时间:2019-08-05 点击: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为生物学科指明了方向。只要教师明确了学科的特点,掌握了学科内容的精髓,科学地运用了教学的技巧,就一定能够驾驭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协作者和引路人。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科学素质 探究性学习 课外实验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阐明了生物课程的价值取向,生物教育的特点和学习方式,为生物课程指明了方向。
  一、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教材功能的改变,教师的角色也随之改变,由原来单一的知识授业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协作者、引路人的角色转化,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具体地说,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营造容易被学生接纳的课堂环境,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并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二、突破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质。
  新课程充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就是说初中生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新教材的“实际用和开眼界”栏目中重点体现。新教材的每一节都有“大家谈”栏目,给学生留下了讨论和思考的空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究性作业。例如,学完水产动物后引出“鲸、鳄鱼、海豚、大鲵、海龟、海豹等动物也生活在水中,为什么它们不属于鱼类呢?”等探究性作业,学生对这类作业很感兴趣,就会主动思考,认真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版(冀教版)教材安排了“试试看”栏目,这部分安排了学生的课外小实验、课外小制作等内容,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此类作业,促使动手动脑,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又如在学习“探究鱼鳍的作用”时,可安排学生用塑料片和气球制作模拟模型来观察;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和控制”时,可安排学生制作酸奶;在学习“维护生态平衡,建立自然保护区”时,可安排学生安放人工鸟巢等课外活动。这些作业既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提高实验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适时把STS思想渗透到现行的生物课程中去,如通过“生物的遗传变异”向学生介绍人体基因组计划,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及对社会的效益。对于一些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原理,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讲“光合作用”时让学生分析大棚蔬菜用气肥增产的原理。此外,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STS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应该善于正确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教师的自身教学素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观念统领教师的教学,改变过去定论式的教材呈现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实现课程实施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有的放矢地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在交流、辩论、研究中学习,学生身临其境,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生命的教育
  四、充分重视生物课外实验,适度地纳入到课堂教学计划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它在初中生物的整个实验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实验的教学,因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那么重视中学生物课外实验的理由是什么呢?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课外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二)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三)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四)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五)课外实验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五、适时地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
  当今的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广,知识代谢率之高,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他们的道德水平却没有随之得到提高,社会责任感降低,个人的成就畸形发展,造成了酗酒、吸毒等恶习屡见不鲜,自杀、凶杀等现象层出不穷。究其根源不在于学生科学知识的缺乏,也不在于他们知识结构的缺陷,而在于人文精神的滑坡。
  生物学科中具有当前社会和教育所急缺的人文价值。生物学科许多知识可以促使人文观念的建立和深化。(一)树立榜样实现学生对人格的感性认识。(二)重视生物现象和事实,培养学生辩证维护主义思想。(三)利用教材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生态系统”一节教学中,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保护人类本身,指导学生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在生物圈中的正确地位,教育他们善待自然,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互尊互惠。(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五)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精神。
  总之,新课程理念代表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今后中学生物教学的行动指南。课程改革并非易事,它的全面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生物教师为了适应课本和个人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运用、反思,成为推动课程改革向深层发展的主力军。

推荐访问:新突破 课堂教学 学科 生物
上一篇:“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操作规程_稻蟹共养开挖图
下一篇:[七种药剂防治马铃薯甲虫示范试验]马铃薯拌种最佳药剂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