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期末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06)

来源:托福 发布时间:2020-12-01 点击: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期末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06)
考试说明:本人汇总了历年来该科所有的试题及答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标准考试题库,对考生的复习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内容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机考及教学考一体化试题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政策评估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从收集资料的角度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字资料对社会政策进行评估的方法属于( )。

A.定性研究法 B.个案评估法 C.定量研究法 D.制度分析法 2.为一项社会政策的实施设立具体的行动计划,这是( )。

A.社会政策规划 B.社会政策行动的程序化 C.对社会政策条文的解释 D.社会政策的附加规定 3.在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1958年至1966年属于我国社会政策的( )。

A.建立阶段 B.发展阶段 C.遭受破坏阶段 D.恢复阶段 4.社会政策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就业政策 B.公共住房政策 C.军事政策 D.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5.保险会因为( )原因,导致逆向选择问题。

A. 个人公益心 B.保险公司的粗心 C.信息不对称 D.政府管制 6.建国后的社会救助方针始终强调( )为主,政府救济为辅助。

A.依靠集体、群众互助、生产自救 B.个人和家庭自救 C.社区救助 D.民政救助 7.社会保险型医疗模式是主要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此例缴纳保 险费,形成保险基金用于雇员及其家属看病就医,患者在就医时需要自付一定的医疗费用。( )采取这一医疗政策模式。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新加坡 8.( )是教育政策的核心问题,教育政策应该将其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A. 教育公平 B.教育机会和利益 C.教育资源 D.政府对教育领域的干预 9.根据我国加强保障性住房监管的政策规定,下列关于廉租住房说法正确的是( )。

A. 廉租房可以出售、出租 B.廉租房可以擅自改变住房用途 C.廉租住房只能自住 D.廉租房可以闲置、出借 10.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国社会福利服务已经基本形成了( )的福利体系。

A. 自由主义倾向的混合福利 B.社会民主主义的平等福利 C.保守主义的单位福利 D.社会主义的国家福利 11.政府在某种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实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来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是指( )。

A. 公共政策 B.政策行动 C.社会政策 D.政策 12. 2003年6月,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国务院出台了( )。

A.《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B.《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C.《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D.《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1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是( )通过。

A.1994年 B. 1999年 C.2005年 D.2007年 14.在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1966年至1976年属于我国社会政策的( )。

A. 建立阶段 B.发展阶段 C.停滞破坏阶段 D.恢复阶段 15.通过家庭财产状态调查对符合条件的长期失业者给予现金支持或者物质帮助,以满足其最低生活需求的制度安排是( )。

A.失业救助 B.失业保险 C.工伤保险 D.家庭津贴 16.针对一个具体的政策客体,根据其自身的逻辑框架,来分析其投入、活动、产出,看是否都根据计划,达到预定目标,这是( )。

A.效果评估 B.服务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估 C.成本效率评估 D.赋权评估 17. 1998年7月3日,( )提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A.《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B.《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C.《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D.《关于全面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
18.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 ),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

A.《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B.《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失业保险条例》
19.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 )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20.社会政策调整的意义不包括( )。

A. 促进政策不断完善 B.保证政策有序运行 C.保持政策连续性 D.保障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21.世界上第一个以政府发布法令的方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此法令为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22.1935年,在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后,美国通过并实施了( )。

A.《国家保险法》
B.《社会保险法典》
C.《社会保障法案》
D.《贝弗里奇报告书》
23.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中经常提到的“广覆盖”,是对( )的一个表述。

A.社会政策资源 B.社会政策标准 C.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D.社会政策对象 2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被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范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 )。

A.价值标准 B.成本一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2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26.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 )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 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27. 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正式引入了( )的思想。

A.参与式扶贫 B.定点式扶贫 C.开发式扶贫 D.多层次扶贫 28. 19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 )的教育经费体制。

A. 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 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 2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 )。

A. 计划配置就业 B.全员就业 C.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D.就业终身制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从( )开始实施。

A. 1994年6月 B.1995年1月 C.2007年6月 D.2008年1月 31.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

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2.关于社会政策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社会政策坚持福利性的原则 B.社会政策具有社会性的目标 C.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的特点 D.社会政策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地提供福利 33.( )提出了发展型社会政策概念。

A.蒂特马斯 B.梅志里 C.涂尔干 D.马克斯·韦伯 34.社会保险是通过( )原理来维护职工的基本生活权益的。

A.保险 B.救助 C.收入维持 D.税收减免 35.对政策文本中的歧义性语言、非大众化的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模糊性语言作出具体的解释是( )。

A.语义解释 B.操作化解释 C.狭义解释 D.扩张解释 36.社会政策实施者在原政策内容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导致政策扩大化,这是( )。

A.政策附加 B.政策敷衍 C.政策利用 D.政策抵制 37.阿马蒂亚·森将贫困定义为,剥夺了一个人自由选择他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基本能力。这是一种( )。

A.缺乏说 B.能力说 C.文化说 D.社会排斥说 38.政府是社会政策中最常见的主体,它不宜承担的角色是( )。

A.资源提供者 B.政策制定者 C.政策评估者 D.政策实施者 39.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 )。

A.6个月 B.12个月 C.18个月 D.24个月 40.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 )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个人生活需求 B.社会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41.发展型社会政策是由( )提出的。

A. 托达罗 B.弗里德曼 C.梅志里 D.哈耶克 42. 1948年,( )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A.法国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43.阿马蒂亚·森将贫困定义为,剥夺了一个人自由选择他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基本能力。这是一种( )。

A.缺乏说 B.能力说 C.文化说 D.社会排斥说 44.在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1966年至1976年属于我国社会政策的( )。

A.停滞破坏阶段 B.发展阶段 C.建立阶段 D.恢复阶段 45.社会保险是通过( )原理来维护职工的基本生活权益的。

A.保险 B.救助 C.收入维持 D.税收减免 46.针对一个具体的政策客体,根据其自身的逻辑框架,来分析其投入、活动、产出,看是否都根据计划,达到预定目标,这是( )。

A.效果评估 B.服务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估 。

C.成本效率评估 D.赋权评估 47. 1998年7月3日,( )提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A.《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B.《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C.《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D.《关于全面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
48.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 ),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

A.《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B.《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失业保险条例》
49.住房公积金制度首先在( )试点。

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重庆 50.当一个人感觉到某些:需要与期望未能满足,并把它们说出来时,那是他的( ) A.规范性需要 B.表达性需要 C.感觉性需要 D.比较性需要 51.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 )的贫困救助制度。

A.“移民就粟” B.“以工代赈” C.“保息六政” D.“移粟救民” 52.通过家庭财产状态调查对符合条件的长期失业者给予现金支持或者物质帮助,以满足其最低生活需求的制度安排是( )。

A. 失业救助 B.失业保险 C.工伤保险 D.家庭津贴 53.( )提出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A. 法约尔 B.西蒙 C.塞拉蒙 D.韦伯 54.社会团结概念最早是由社会学家( )提出来的。

A.马克思 B.韦伯 C.提特穆斯 D.涂尔干 55.为一项社会政策的实施设立具体的行动计划,这是( )。

A. 社会政策规划 B.社会政策行动的程序化 C.对社会政策条文的解释 D.社会政策的附加规定 56.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理论强调从参与的角度研究贫困问题。

A. 社会冲突 B.功能主义 C.社会排斥 D.贫困文化 57.社会保险型医疗模式是主要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形成保险基金用于雇员及其家属看病就医,患者在就医时需要自付一定的医疗费用。( )采取这一医疗政策模式。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新加坡 58.( )是教育政策的核心问题,教育政策应该将其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A. 教育公平 B.教育机会和利益 C.教育资源 D.政府对教育领域的干预 59.下列哪项不属于一般儿童的家庭照顾的支持性服务?( ) A.亲子教育 B.儿童托管 C.营养指导 D.行为矫正 60.保险会因为( )原因,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A.公共利益 B.保险公司的粗心 C.信息不对称 D.政府管制 二、多项选择题 1. 2003年《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可享受廉租房制度内容包括( )。

A.实物分房 B.租赁住房补贴 C.实物配租 D.减免租金 2. 19世纪末期,德国政府先后通过了( )。

A.《社会保障法案》
B.《疾病保险法》
C.《工伤保险法》
D.《养老和残疾保险法》
3.弗兰德·孔比斯(Friend Coombs)提出,教育政策需要研究( )问题。

A.教育经费 B.课程 C.教育对象 D.教育者 E.教育行政权力 4.社会政策评估的对象可以分为以下( )层次。

A.国家整体社会政策模式 B.某个社会政策领域 C.具体的社会政策项目 D.个人性社会政策 5.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角色表现为( A.政策倡导角色 B.服务提供角色 C.政策传递角色 D.政策落实角色 6. 1990年和1994年,新加坡政府推出( )。

A.中央公积金计划 B.健保双全计划 C.增值健保双全计划 D.社会保险 7.下列是就业促进政策法规的有( )。

A.《促进就业法》
B.《劳动法》
C.《劳动合同法》
D.《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8.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福利服务体系包括( )。

A.农村“五保”供养 B.城市社区服务 C.国家民政福利服务 D.城镇职工福利服务 9.社会需要是指为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及社会运行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它包括( )。

A.政府的需要 B.人的需要 C.社会整体需要 D.市场的需要 10.下列属于政策调整内容的有( )。

A.政策方案调整 B.政策实施手段的调整 C.政策目标调整 D.政策实施部门领导人的调整 11.政府确定议程的一般行动包括( )。

A.调查收集信息 B.信息分析 C.初步评估 D.方案拟定 12.下列是就业促进政策法规的有( )。

A.《促进就业法》
B.《劳动法》
C.《劳动合同法》
D.《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13.下列有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它最先在北京试点 B.它最先在上海试点 C.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D.1999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14.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就业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

A.政府统一调配 B.实行全员就业 C.高度稳定就业 D.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 15.下列是保障性住房的包括( )。

A.经济适用房 B.廉租房 C.公共租赁房 D.限价房 16.作为福利手段,福利概念的三个条件是( )。

A. 利他的 B.单向的 C.非报偿性的 D.强制性的 17.福利国家的主要危机包括几个方面( )。

A.福利支出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B.全球化使福利国家的维系面临挑战 C.意识形态的问题 D.福利引发的负面效应 18.下列哪两个社会保险类别个人不需缴费?( ) A.工伤保险 B.生育保险 C.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D.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19.中国社会政策调整的隐形程序包括( )。

A.政策变通 B.补偿措施 C.分化机制 D.委婉化策略 20.蒂特马斯曾将社会福利模式划分为( )。

A.残补式 B.和谐式 C.工业成就式 D.制度再分配型 21.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有( )。

A.国家保险 B.现收现付 C.完全积累 D.部分积累 22. 2007年,《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可享受廉价租房制度,内容包括()。

A.货币补贴 B.实物配租 C.经济适用房 D.住房修缮 23.下列是就业促进政策法规的有( )。

A.《促进就业法》
B.《劳动法》
C.《劳动合同法》
D.《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24.社会政策实施受组织特征的影响,主要包括( )。

A.科层组织官僚化的影响 B.组织间合作与沟通的影响 C.组织与政策对象关系的影响 D.组织与政策制定者关系酌影响 25.社会政策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政策,其基本特征有( )。

A.权威性 B.较强的价值取向 C.追求社会公平 D.-定的公共性 26.下列哪两个社会保险类别是参保个人不需缴费?( ) A.工伤保险 B.生育保险 C.新农村合作医疗 D.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7.政策试点步骤分为( )。

A.选择试点对象 B.设计试点方案 C.总结试点结果 D.普遍推行 28.医疗救助制度的对象通常是指( )。

A.城镇“三无”人员 B.农村“五保”户 C.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D.重度残疾对象和特困精神病人 29.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卫生政策成功的经验依靠由( )组成的三位一体的体系。

A.赤脚医生 B.三级卫生保健站 C.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D.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30.社会政策评估的实验法包括( )。

A.标准实验法 B.准实验法 C.单个案基线测量法 D.期群调查法 31. 2005年,在我国开始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中,“两免”是指免除( )。

A.书本费 B.学杂费 C.寄宿生生活费 D.教育附加费 32.一般来说社会救助形式包括( )。

A.现金救助 B.实物救助 C.服务救助 D.技能救助和教育文化救助等 33.作为社会政策的劳动就业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A.促进就业政策 B.劳动保护政策 C.失业保障政策 D.企业薪酬制度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共卫生政策的是( )。

A. 职业病防治政策 B.传染病防治政策 C.食品卫生政策 D.动植物检验检疫政策 35. 19世纪末期,德国政府先后通过了( )。

A.《社会保障法案》
B.《疾病保险法》
C.《工伤保险法》
D.《养老和残疾保险法》
36.制定社会政策实施细则的主要方式包括( )。

A.对社会政策条文的解释 B.社会政策规划 C.政策行动的程序化 D.附加规定 37. 一般来说,失业保险的基金主要由( )构成。

A.单位及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B.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C.财政补贴 D.慈善捐款 38.英国著名社会政策学者理查德·蒂特马斯在1974年根据社会政策的功能提出了著名的三分法,分别是( )。

A. 残补式福利政策 B.工业成就型社会政策 C.制度再分配型社会政策 D.改良性社会政策 39.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目的和目标评价标准的选项是( )。

A. 具体清晰 B.可测量性 C.可接受性 D.现实性 40. 2005年,我国开始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其中,“两免”是指免除( )。

A. 书本费 B.学杂费 C.寄宿生生活费 D.教育附加费 41.中国社会政策调整的隐形程序包括( )。

A.政策变通 B.补偿措施 C.分化机制 D.委婉化策略 42.统包统配的住房保障体制转变成市场供应为主体的住房市场体制,表现在 ( ) A.住房自有化、私有化 B.住房投资和供应体制的市场化 C.住房供应形式多元化 D.政府干预住房供应最大化 43.从评估主体的不同看,社会政策评估可分为( )。

A.内部评估 B.外部评估 C.直接评估 D.间接评估 44.下列关于社会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政策实质上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的干预行动 B.社会政策是社会性政策,与政治有关 C.社会政策以政府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能力为基础 D.社会政策是财富再分配的制度性安排 45.一般来说,失业保险的基金主要由( )构成。

A.单位及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B.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C.财政补贴 D.慈善捐款 46.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政策改革的成就表现为( )。

A.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 B.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C.素质教育观念形成 D.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 47.下列是促进就业的政策有( )。

A.失业保险 B.失业救助 C.就业服务 D.职业辅导 48.根据服务功能不同,社会福利服务包括( )。

A.直接满足生理需要的服务 B.恢复社会功能的专业服务 C.预防和教育性服务 D.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为了追求社会目标,为了解除民众的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政策。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3.社会政策实施:社会政策实施指的是一项社会政策是怎样变为社会现实的,即它在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样的社会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社会政策实施是一个行动与过程的概念,它指的是社会政策在指向目’标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行动与过程。

4.混合福利服务模式:混合福利服务也称福利多元化,是指政府尽量压缩福利责任,对于不能压缩的福利责任通过非政府组织、家庭、市场等供应福利。

5.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界定为,政府为了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保证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行动规则及其实践活动。教育政策不仅包括静态的政策规则文本,而且包括动态的政策过程和政策行动。

6.社会政策评估:社会政策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针对一个国家的整个社会政策模式、某个领域、或具体项目等分析单位,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作出的详细调查、分析和评价。

7.社会救助政策:社会救助政策是指国家为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并帮助解决各种特殊困难而建立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为保证这些政策法规顺利实施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网络、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等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8.住房补贴:是政府为了满足中低收人家庭的住房需要,通过降低住房的价格和租金,提供现金支持形式的住房福利。

9.现收现付模式:是指在一个或若干个财政年度内,根据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的原则,依照本期的养老保险支出来测算需要收取的养老保险费用,通过在职的劳动者来支付现在的退 休老人的养老金模式。

11.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劳动者参加并履行缴费义务,对因失业而暂时失去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维持基本生活。

12.住房政策:针对住房问题,为了实现住房供需平衡,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政府干预住房领域的各种规则和行动,这些规则和行动可能影响住房的供给、需求、数量、质量、价格、税收或占有形式等。

15.混合福利服务:政府应该尽量压缩福利责任,对于不能压缩的福利责任,也要通过民间非营利组织供应福利,社会救助体系、家庭供养、市场提供的服务全部是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应该由福利国家转向福利社会。

16.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对生活水平低于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给予生活照顾,以使其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17.社会政策制定:是指从政策问题界定到政策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政策议程设置、政策方案的拟定以及政策方案的选择。

18.残补式福利政策:它是指应该首先发挥市场和家庭的功能,来满足个人的需求。只有当这两个渠道失效后,社会福利制度才发挥作用,而且是临时性发挥作用。

. 19.社会保险:主要是指运用保险原理,对特定的风险种类进行强制性分摊和保障的一种政府行为。

21.社会政策调整:是指在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反馈意见,对政策的对象、手段、组织等进行的调整和改变,以期改善政策效果。

22.目标偏离:是指社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政策附加、政策敷衍、政策利用和政策抵制的现象。

23.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服务:所谓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是指,强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正常环境,为了促进儿童的心理人格的正常成长,都要尽量保护和支持家庭的功能,不能随便把儿童从家庭环境中带走,即使对于失去家庭或者家庭功能严重失调的儿童,也要尽量安排在拟家庭环境下照顾。

24.住房补贴:是政府为了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通过降低住房的价格和租金,提供现金支持形式的住房福利。

四、简答题 1.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偏离表现为哪些形式? 答:(一)政策附加。社会政策实施者在原政策内容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导致政策扩大化。

(二)政策敷衍。是指政策实施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来贯彻实施该政策,而是将政策柬之高阁,阳奉阴违,敷衍塞责。

(三)政策利用。社会政策成了某些实施者手中的资源。他们为了满足自身或某些利益群体的不当要求,随意改变或变通性地实施政策。

(四)政策抵制。社会政策的实施对象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从而产生抵制情绪,使社会政策不能够实施到位,达到预期的效果。

2.简述国家一单位保障体制的特点 答:在国家一单位保障制度下;
主要是由国家承担社会保险的责任,各个企事业单位来负责实施,而且各个单位之间纵向管理、封闭运行,向职工提供全面保障。

根据1969年财政部颁布乏《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的规定,职工待遇标准由国家政策制定,所需费用由企业实报实销的“企业保险”模式。

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财力,负责职工的生、老、病、死保障,而且负责提供系列的生活服务。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一切生活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在单位中解决。但是,单位也是一个分割状态的体系,缺乏横向联系,单位内外有别,单位之间层级分明。

没有单位的人,基本上只能依靠家庭和街道组织提供安置和服务,各项待遇水平远远低于单位职工。而且,国家——单位保障模式基本体现了和地位收入的正相关原则,尤其是和单位集体利益的正相关原则,这大大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把社会社会保障当做了工资之外的一种激励机制,而不是真正的保障基本生活的公平机制。

3.促进就业的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答:促进就业的政策是劳动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政府可以采取三个方面政策以促进就业。首先,在劳动力需求上,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其一,政府直接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公共工程,扩大公共部门,开发社会公益岗位,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其二,政府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间接增加劳动力需求。其三,扶持自主创业。

其次,在劳动力的供给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劳动力的供给。一方面,职业培训针对全体劳动者,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人力资本;
另一方面,职业培训需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在劳动力的配置上,提供就业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广泛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及时发布有效的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能力测评、政策咨询服务、失业登记等。

4.针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 答:
第一,加强就业服务。2003年政府出台了《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通知》,规定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规定以及不合理收费等;

第二,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2003 -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技能培训问题进行专门规定,要求在七年内对拟定转移的6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第三,维护农民工就业权益保护。2004年,政府首次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加大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举措。一方面,强调《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适用于农民工,政府逐步健全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劳动合同管理和监督检查,要求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对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等方面的管理,集中开展农民工权益保障专项执法检查。同时,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5.各国医疗卫生政策的类型有哪些? 答:
第一,国家保障型。国家保障型医疗政策以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医疗经费来自税收,政 府通过预算分配将医疗基金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院以及全科医生,公民在看病时基本不需支付费用。

第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险型模式主要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形成保险基金用于满足雇员及其家属的医疗需要,患者在就医时需要自付一定的医疗费用。

第三,市场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模式是指通过市场来筹集医疗保险费用和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它主要按照市场法则,把保险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也可称之为自愿保险。第四,储蓄保险型。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6.简答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答:商业保险是指通过保险公司的商业经营,来收取保费,承担责任,保障风险的行为。而社会保险是指靠国家来强制执行的保险行为。两者的区别如下:
第一,两者的目的不同,或者说属性不同。商业保险是营利性商业行为;
社会保险是非营利性的政府行为。

第二,两者的手段不同。商业保险是通过商业手段,自愿交易完成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政府行为,借助于行政体系,强制实施。

第三,两者的运作机制不同。商业保险是通过商业公司运作管理,社会保险是通过政府下属的非营利机构,借助于行政手段运行的。

第四,两者实现的效果不同。商业保险不关心社会效益,而社会保险最终效果是社会安定和公平的效益。

第五,两者的保障水平有别。商业保险是根据投保人的投保份数提供保障水平,而社会保险是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来规定合理的保障水平,然后根据个人的贡献,订出一个合理的变动幅度。

第六,两者的保障能力有别。商业保险本身是有风险的,如果经营不善、或者风险突变,保险公司就会破产,从而失去保障能力。社会保险因为是一种国家政府行为,所以不存在经营风险。

第七,两者的保障范围有别。商业保险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提供可保的保险。而社会保险是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要求尽量扩大覆盖范围,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基本人生风险。

7.社会政策可行性分析中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哪些特点? 答:(1)实证(中立)分析与规范(价值)分析相结合,即这种分析不只是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去对客观事实作出判断,而且还需要对社会政策方案做出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在各种备选的方案中做出价值优先性的安排。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即既需要用定量方法来对政策方案的实施及其各种影响作出分析,也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以具体把握社会政策与政策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关系。

(3)政策主体意见与政策客体意见相结合,在可行性分析中,首先应当了解公众,尤其是政策对象对这项政策的意见。以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得到的支持和遇到的障碍。

(4)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集合,社会政策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因此在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时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同时,在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问卷法、个案访谈法、实验法、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

9.根据政府在住房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市场经济国家的住房政策分为哪些模式? 答:根据政府在住房问题上扮演的角色或承担的责任,邓尼逊和温格逊将市场经济国家的住房政策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雏生型、社会型和全面责任型。雏生型住房政策是指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人们往往以违规自建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政府虽然已经开始对住房采取某些干预措施,但政府倾向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应对住房需求。社会型住房政策指的是将市场当作解决住房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住房问题,政府扮演一种拾遗补缺的角色。全面责任型住房政策是指政府把满足全体国民的住房需求作为自己的责任,并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测量贫困可以运用哪些方法? 答:测量贫困可以运用下列方法。

第一,热量支出法。按照营养权威机构规定的每人每日最低热量标准,计算出满足这些热量标准所需要的物品,再计算出这些物品的价值,即贫困线。

第二,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指食物支出额与全部生活消费支出额的比率,恩格尔 系数越高,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超过60%就是绝对贫困。

第三,贫困指数法。这是指以生活质量作为度量标准,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题与收入密切相关,对每个询问的问题打分,据此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并作为贫困线标准。

第四,收入等分法,即按照收入将全国居民分为5个或10个等份,参考基尼系数进行比较,确定总人口的百分之几为贫困人口,最后利用调查资料计算出界定贫困人口的贫困线标准。

第五,收入平均法。以人均生活费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作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

第六,主观收入定义法。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认为的家庭收入“足够”和“不足”的数量,通过对这两种收入进行几何平均,得到主观认定的最低生活水平,收入低于这个主观最低水平的居民即为处于贫困线之下。

第七,主观最小消费定义法。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认为满足最低消费需求所需的收入,然后同其实际收入进行比较,实际收入低于主观认定的贫困线收入的居民即为贫困居民。最近几年,在国际上多维贫困测量法被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贫困和福利的测量。

11.社会保险包括哪些险种? 答:针对公民的生、老、病、残、失业、工伤、死亡等基本风险,政府建立了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主要包括五大险种。

第一,养老、遗属和残疾保险。这主要是针对退休老年职工、残疾职工、及其家属的收入保障。

第二,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的范围现在不仅包括收入保障,后来逐步扩大到职业培训、医疗保险费补贴、就业服务等。

第三,疾病保险。疾病保险主要是提供疾病期间的收入补贴和医疗费用,如果没有全民医疗服务,疾病保险则包括提供病假收入、补偿医疗费用。

第四,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包括因工负伤、职业病、以及这两个原因引起的残疾和死亡的保险。工伤保险一般实行“无过错原则”,又叫“雇主责任原则”。

第五,生育保险。这主要是针对女性职工的特殊保险种类,生育保险的保障范围包括医 疗费、带薪产假,有的还包括育儿假期。

12.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在满足中低收人家庭住房需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数量问题。保障性住房供给严重不足、房源非常紧张,一些符合条件的目标群体要通过很长时间的等候才能得到,严重影响了住房福利的可得性。

第二,质量问题。一些保障性住房建筑商和开发商为了节省成本而降低施工质量、装修质量、减少配套设施等,直接影响住房质量。

第三,覆盖范围问题。保障性住房一般以户籍为给付条件,覆盖范围非常狭窄,对非户籍人口存在制度性的社会排斥。

第四,住房福利传递效果问题。在资格审核体系不完善和不严格的情况下,保障性住房的配给过程存在寻租现象,也存在利用虚假资料骗购的福利诈骗行为,导致一部分保障性住房流人中高收人家庭,甚至成为一些人谋取暴利的工具。

第五,住宅区隔问题。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空间安排过于集中,而购买保障性住房的多为低收入的家庭或者城市改造过程中的回迁户,社区人口的同质性强,容易导致住宅区隔化。

13.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一)教育政策的主体。教育政策的主体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包括教育的组织管理者和直接的教育服务提供者。

(二)教育政策的客体。受教育者是教育政策最重要的客体和最主要的受益者。

(三)教育政策的资源。教育经费的来源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经费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作为个人服务付费的学杂费和其他。

(四)教育政策的福利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向政策客体分配教育利益、给付教育福利的行动过程,那么教育福利采取什么形式是教育政策需要明确规定的问题。

(五)教育政策的福利供给模式。它是指福利供给者通过怎样的组织架构,以什么方式将教育福利传递到政策客体手中。

14.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答: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属地管理与发展不平衡。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筹集和具体管理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而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不相同,导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执行力度、待遇水平、覆盖范围不统一,发展不平衡。

第二,家计调查与耻辱化效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申领对象的资格条件经过严格的审批,包括家庭成员、职业、财产状况、经济收入等,这可能对受助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带来一种耻辱感。

第三,自由裁量空间大与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在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保障对象的确认、申请家庭的财产调查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弹性,基层的政策执行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这样可能会影响福利传递的效果,甚至出现抑制脱贫的现象。

第四,福利依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是一种事后的补救,可能会导致受助者产生依赖心理,甚至出现贫困的恶性循环与代际传递现象。

17.根据布赖德肖的观点,人的需要包括哪些类型? 答:从个人生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布赖德肖将人的需要归纳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规范性需要、感觉性需要、表达性需要、比较性需要。规范性需要是专业人员、行政人员或专家学者,依据专业知识和现有的规定或规范,指出在特定情况下人们所需的标准。感觉性需要是一个人在自我陈述时反映出的需要和想要的服务。当个人把自己的需要通过行动来表达和展现时,即成为表达性需求。当个人与他人相比,发现自己生活条件上的不足并产生新的需要时,这种需要被称为比较性需要。

18.按照资金筹集、支付、管理和所有制,可将医疗卫生政策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按照资金筹集、支付、管理和所有制可将医疗卫生政策分为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险型、市场主导型和储蓄保险型四种。

第一,国家保障型。国家保障型医疗政策以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医疗经费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将医疗基金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院以及全科医生,公民在看病时基本不需支付费用。

第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险型模式主要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形成保险基金用于满足雇员及其家属的医疗需要,患者在就医时需要自付一定的医疗费用。

第三,市场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模式是指通过市场来筹集医疗保险费用和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它主要按照市场法则,把保险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也可称之为自愿保险。第四,储蓄保险型。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论述中国扶贫开发取得的经验。

答:第一,政府主导。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社会性力量发育不充分的国家,以政府统一调配、统一行动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更加容易。在资金、项目、扶贫对象、资金使用等各个方面,政府都居于主导地位。从扶贫的主体来说中国政府也是最主要的政策制定与实施者。

第二,社会参与。社会性参与是指在国家专门扶贫开发组织之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参与,它包括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社区和公民个人的参与。社会的广泛参与不仅提高了政府扶贫的效率,并且增加了扶贫的资源,使扶贫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并且波及的范围更加广泛。

第三,开发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关注贫困人口“造血功能”的培养,其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其贫困问题,并最终走向自立独立的发展道路。开发式扶贫是临时性物质救助与长期的技术、教育救助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既关心贫困者的温饱问题,也关心贫困者的能力建设问题。

第四,参与式扶贫。参与式扶贫是“赋权”思想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它注重培养贫困者的参与能力,给予其一定的自决权。“参与”强调让受助者参与到扶贫开发、社区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当中来,包括问题的分析、方案的制定、具体的实施、中间评估等等,目的是使以往“自上而下”的救助模式向“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化。通过将扶贫资源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交给群众,确保了农民群众在农村发展和扶贫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多层次扶贫。一方面,扶贫开发计划必须要与其它贫困救助计划相互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切人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扶贫开发本身的形式多样化,政府扶贫与其他组织扶贫工作同时进行,不同的扶贫项目也同时灵活使用。

2.结合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论述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答:(1)重新认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并不会自然带来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某种程度的干预和规划仍然是必须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提示我们,再美好的社会发展战略也需要有现实的物质基础来做支撑。西方福利国家的改革现实也告诉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将福利视为经济附属物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综合,使社会政策也关注经济的发展,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调节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协调社会关系,调整社会结构,获得社会整体的进步。

(2)重新定位政府责任。发展型社会政府对中国政府责任的启示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重新强调以往被削弱了的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责任,二是强调政府责任与其他主体责任之间的多元组合。

(3)重新定位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所带来的问题,充分动员社会资源,并通过社会组织这一中介使社会成员相互协作、自立自助,产生能力上的改变。

(4)重视预防性、投资性社会政策。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上游干预”和“投资人力资本”的理念对中国的社会政策也有重要的启示:首先是重视教育和就业的扶持,特别是个人技能的培训,通过个人能力的改善来达至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改变社会福利的残补式角色,使其摆脱对经济的依赖和附属地位,获得独立发展。

(5)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一直致力于通过专业工作者的介入来诱发服务对象的个人能力、增强民主参与、自助自决、改善社区环境、发展社区经济等方式来获得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这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念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引入无疑可以使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工作方法在中国的发展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

3.论述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并非是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进行的,免不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
(一)政治、社会与经济环境对政策实施的影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作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政策实施机构及其实施人员自然要与其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环境因素自然会影响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方式。政策实施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如果政策决策体制发生了变化,则政策实施的体制亦会相应变化。政策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宽松,条件适当,有利于复杂社会政策的实施。

(二)政策问题对政策实施的影响。由于每一个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复杂程度都各不相同,因而作为政策问题的解决难度也必然有所不同,而这就必将直接影响政策的有效实施程度。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影响着政策的实施,一般来说,政策问题越复杂,实施的难度就越大。政策对象的数量和政策对象对政策的认可或接受程度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政策的明晰性,即政策方案和政策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政策措施和实施步骤是否明确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政策资源的充足程度,即政策实施的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三)政策实施的组织特征对政策实施的影响。一项政策方案通常主要是由组织,特别是由各种政府组织来组织实施的。所以,组织的特征对政策实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其中科层组织的官僚化、组织间合作与沟通和组织与政策对象关系都会对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

(四)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之间的关系对政策实施的影响。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实施者通常分属于不同的层次或部门,它们之间对政策实施的理解的不一致对政策实施的效果造成影响。

4.结合社会现实,论述中国新型社会保险体系的特点。

答: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一单位保险体制相比,新型社会保险体系具有五个基本特点。第一,确立了责任共担的筹集机制。新型社会保险体系改变了国家单方面负担的局面,建立了以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为主,国家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为辅助的三方共担机制。这种三方共担的机制,一方面分散了国家财政的压力,扩大了筹资渠道,另一方面建立了个人权利和责任的对等机制,有利于激励个人缴纳保险费和约束个人的社会保险浪费行为。

第二,建立了多层次的保障体系。除了国家社会保险体系这一基本保障外,同时还规定了企业补充保险,个人储蓄保险等保障层次。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建立了不同的保障责任划分,既体现了国家基本保障的公平原则,也体现了企业和个人保障的效率原则,有利于中国社会保障的多样化发展。

第三,实现了社会化的管理和经办体系。新型社会保险体系运行于企业之外,建立一套社会化的管理和经办体系,彻底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切实维护了企业职工的保障权益。

第四,确立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方针。这有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权益,也有助于这项制度的推行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引起福利刚性和造成福利负担过重。

第五,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社会统筹有利于维护公平原则,保障所有参保职工的基本权益;
个人账户体现了效率原则,鼓励个人多缴费、多保障。

5.在分析中国慈善事业存在哪些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答:中国的慈善事业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时代背景,但同时也面临着慈善意识落后、法制建设滞后、慈善机制发育不良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慈善的观念意识比较滞后,很多人做慈善更多地是从“积德行善”、“造福后人”、“因果报应”等角度来进行的,缺少自动、自发、并内化于心的动力,慈善的工具性色彩较浓。慈善的“恩赐”性特点依然存在,无论是慈善组织、政府还是社会大众并未从根部上改变“施予者”的视角,没有从平等的角度去看待捐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这与现代慈善理念也是不相符合的。

(2)慈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中国的慈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但是综合性的《慈善法》和《慈善事业促进法》并未出台,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捐赠者的法律责任并未严格规定,对捐赠的具体方式、办法等也未明确。

(3)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有待提高,正是由于慈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慈善组织的行为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和行为规范,因而监督、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滥用捐款、挪用捐款的事情时有发生,影响了大众对慈善组织特别是官方慈善组织的信任程度。

(4)慈善行为的行政色彩依然浓厚,中国的慈善组织是从政府中剥离出来的半官方组织,比如扶贫-、教育、儿童和妇女等慈善组织。这些组织拥有政府的资金、人事、政策等方面的各种支持,通常是接受捐赠款物的最主要组织。但是这类组织的行政化色彩非常浓厚,人员往往属于政府事业编制,工作上受政府领导和指导,缺乏独立性,工作效率不高,专业化较差。从改良国民的慈善意识、健全完善慈善法制、促使慈善组织运行机制等角度论述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6.论述艾斯平一安德森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体制类型的思想。

答:艾斯平一安德森将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保守主义和合作主义的福利国家、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

第一,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这类国家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可以部分包括英国。这类国家的福利制度主要依托家庭调查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带有少量的普遍式福利津贴,再加上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他们主要奉行自由市场调节理念,反对国家过度干预,把福利对象污蔑为道德堕落者,把国家再分配计划说成是通向集权主义和人类奴役的道路。所以,他们尽量压低福利救助,促使人们投身市场,接受市场给出的任何社会分层结果。

第二,保守合作主义的福利国家,这类国家典型代表是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些欧洲大陆国家从来就不对自由主义表示臣服,而是对阶级身份和社会地位极力维护。他们由传统的专制主义国家转向了合作主义的政治体制,主要依靠国家、雇主和劳工组织代表组成三方协商机制,确立社会保险计划,保障既得利益者的社会权益。而对于那些体制外的失败者,通过严格家庭财产状况调查提供社会救助。强大的天主教传统使得它们的社会保险制度把家庭妇女排除在外,让她们成为外出挣钱丈夫的受益人,附庸在丈夫身边,提供家庭服务。

第三,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这些国家只是北欧少数国家。他们奉行普遍主义和劳动力非商品化原则,追寻社会的平等和团结。他们有普遍的非缴费型保险体系,根据生活需要来确定给付水平,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缩小收入差距。他们把家庭成本社会化,通过家庭补贴、社会服务来分担家庭的责任,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活,而且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的平衡,以确保福利资源的充足。

7.论述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特点。

答:(1)它是一种奇特的混合模式。所谓奇特的混合模式,是指福利和救济混合、福利和工资混合、国家和单位的混合。也就是说,民政福利其实是一种社会救济的形式,它不是向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供应,而是针对无业、无依靠的贫困群体提供的救济性集中供养;
而对于城镇职工福利,则是基于平等原则,把工资的一部分当做福利来平等地分配给单位职工,保障基本生活;
同时国家和单位承担所有福利责任,表面是单位提供福利,其实是国家背后承担责任。

(2)它是一种双重分割的体系。首先是城乡二元分割,城市福利体系和农村福利体系是分割的。农村福利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负责;
城市福利由国家和单位负责。而且国家通过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制度,长期对农村进行利益剥夺,来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供应。其次是城市单位内外的分割。有单位的人员可以依靠单位的职工福利体系,获得全面而充分的保障;
没有单位的城市居民只能依靠自己家庭和街道组织自救;
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人员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体系和福利供养体系。

(3)它是一种身份差异的等级化福利。虽然在各个单位内部实行的是基于公平原则的福利分配和供应,但是城乡之间、单位之间、单位内外,福利水平差异较大。社会福利成了一种单位集团福利,而不是全社会的公平分配的福利。而且公有制程度越高、单位行政级别越高,福利待遇越高;
反之,福利水平越差。单位之间、行政级别之间福利待遇严重不公平。

(4)它是一种基于工作伦理的就业关联的福利。建国后社会救济福利方针一直贯彻生产自救、群众互助为主,国家救济为辅助。而随着单位、集体福利设施体系的建立,更是强调工作伦理原则,只有进入工作单位,成为一名职工,才能享受全面而优待的福利待遇。如果你失去了工作单位,就只能依靠街道集体组织的低水平的生产自救。如果你失去了工作能力,又没有家庭依靠,那只能依靠国家最低水平的福利救济。

(5)它是一种去家庭化的福利制度。计划经济时期,虽然家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照顾体系,但是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单位一集体福利其实是在代替家庭的照顾功能。这不是说,毛时代的文化大革命导致的家庭功能失调,而是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单位一集体福利设施部分减轻了家庭的照顾责任,已经实现了社会服务的社会化。只不过当时的社会化表现形式是通过单位一集体体系供应的,和单位一集体身份联系起来,而不是西方的基于公民身份的普遍性福利供应。

8.结合具体实例,论述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

答: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划分为政策议程设置、政策方案的拟定、政策方案的选择、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政策方案通过等五个阶段。

第一,政策议程设置。它是由政策决策者来决定哪些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能够优先得到解决,或者哪些社会问题能够优先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看哪些政策问题能够优先进入政策议程。

第二,社会政策方案的拟定,即确定政策行动的具体计划,包括确定政策项目的总体目标、社会政策项目的具体行动及其目标、可调动的资源、政策项目的运行机制、受益者及预期后果分析,政策项目的组织管理等内容。它是政策制定的中心环节。

第三,政策方案的选择。经过政策方案的拟定形成了若干初步的方案后,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一定的标准从中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优方案,这就是政策方案的选择。一般来说,政策方案选择的标准包括价值标准、成本一效益标准、可行性标准、风险标准等。

第四,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政策的可行性是指一项社会政策能够有效实施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社会政策方案选择以后,还为了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要对所选定的社会政策做可行性分析。

第五,政策方案通过。这主要是指政策的审批与发布。政策审批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它决定着一项政策方案最终能否被确立并进入实施阶段。

9.论述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答:我们国家在2000年就已经建立新型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制度逐渐由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扩大到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保险等,基本覆盖到全体国民。然而,当前我国社会保险依然存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种社会保险体系,容易引发社会排斥。在转为新型社会保险体系过程中,我们强调了社会化原则,尽量建立独立于单位体系之外的统一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社会保险体系。然而,因为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行政导向的政治体制,我们的新型社会保险体系依然带有强烈的纵向差异的身份等级特征。损害了社会保险的公平原则和社会团结原则。

(二)统账结合的混合模式,难以促进社会平等。我国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基本上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模式。社会统筹账户支付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为20%,个人账户为个人缴费积累和企业、政府的补贴部分,替代率为38.5%。从上述结构来看,基本上是以个人账户为主,社会统筹为辅助,体现的是个人收入关联的保障原则。社会公平原则仅仅表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的20%的基础养老金。显然,这样的结构是不能维护社会政策的公平价值理念的。

(三)统筹层次低、保障标准差异大,难以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我们国家的各项社会保险,大部分只是做到了市级统筹和县级统筹,虽然对于中、西部地区有中央转移支付进行财政补贴,然而,因为统筹层次低,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险的保障程度是大打折扣。许多地区的城镇职工和退休职工的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医药费不能得到及时报销,因病致贫仍然是困扰贫穷落后地区的重要原因。

另外,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大大扩大了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然而,因为报销标准远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标准,致使广大城镇无业居民和农民的医疗保障权益仍然不能得到切实维护。

10.结合现实,论述中国教育政策改革存在的问题。

答: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中国教育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取得很大成绩,但教育政策改革也有一些偏颇,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之间,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教育资源投入的严重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的明显不均衡。在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在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精英主义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教育资源投入向重点学校倾斜,导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第二,教育的过度市场化。一方面,公立学校私营化;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营利化。教育产业化明显削弱了教育的公共性,导向过度市场化。各级备类学校的收费制度增加了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教育的经费补偿,从侧面反映了教育领域政府责任缩小。这种用者付费的教育市场化原则不仅限制了弱势群体的教育消费能力,而且导致不同阶层之间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 第三,特殊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难以保证。作为重要的受教育群体,流动儿童就读城市公立中小学遭遇重重障碍,他们的平等受教育权难以得到充分保证。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学业成功机会更小。除了流动儿童外,贫困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特殊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也亟需引起重视 第四,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这主要体现在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民办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推荐访问:电大法学本科国际公法题库及答案 最新电大专科《法理学》题库及答案 中中央电大本科社会政策 (最新)光学题库及答案 电大试卷号2038答案 最新毛概题库及答案 最新c++题库及答案 电大商法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本科英语3期末考题及答案
上一篇:2020党支部年度季度党建工作总结汇报,3
下一篇:银行主管个人工作总结及计划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