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讲稿:第九章生物碱

来源:托福 发布时间:2021-08-01 点击:

  第 七章 章 生物碱 (Alkaloids) 目的要求:

 1.掌握生物碱的含义、分布及存在形式。

 2.了解生物碱的生源关系,熟悉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

 3.掌握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显色反应、检识方法及 C—N 键裂解反应。

 4.掌握生物碱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

 5.了解生物碱的结构鉴定与测定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生物碱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也是一类研究得最早的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自 1806 年德国学者从鸦片中分出吗啡碱,迄今已有 1 万多种生物碱。生物碱广布植物界,许多重要中药中含生物碱:麻黄,汉防己,延胡索,苦参,洋金花,乌头等主要含生物碱。生物碱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附录中列出 46 种药用生物碱的来源,作用与用途。生物碱又是天然有机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一、生物碱定义:

 生物碱的定义至今尚无一个令人满意的表述。随生物碱研究的深入,其定义的严格性伴随新的限制。生物碱定义应包括以下几点:

 ①含 N 的有机化合物(不包括低分子胺类—甲胺,乙胺,氨基酸,氨基糖,维生素等)。

 ②具碱的性质且能和酸成盐。

 ③多数具有复杂的氮杂环(少数 N 原子在环外)。

 ④多数具强的生物活性。

 多数教材定义为:生物碱是指一类来源于生物界(以植物为主)的含氮的有机物,多数生物碱分子具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且氮原子在环状结构内,大多呈碱性,一般具有生物活性。

  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但低分子胺类(如甲胺、乙胺等)、非环甜菜因类、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肽类生物碱除外)、蛋白质、核酸、核苷酸、卟啉类、维生素类等。

  比较确切的表述: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负氧化态氮:包括胺(-3)、氮氧化物(-1)、酰胺(-3);排除含硝基(+3)、亚硝基(+1)的化合物。

  环状结构:排除了小分子的胺类、非环的多胺和酰胺。(实际上有些非环的胺类或酰胺是属于生物碱范畴的,如麻黄碱)

 三、生物碱在植物体中的积累和储藏

 生物碱主要分布于植物界,在动物中发现得很少。在高等植物尤其在双子叶植 物 中 分 布 为 广 :

 ① 在 双 子 叶 植 物 的 小 檗 科 (Berberidaceae) , 毛 茛 科(Rununcu-l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防己科(Menisperma-ceae),罂粟科(Papaveraceae),芸香科(Rutaceae)等植物中广为分布;②裸子植物中,在红豆杉科红豆杉属(Taxus),松柏科松属(Pinus),云杉属(Picia),三尖杉科三尖杉属Cepha-lotaxus),麻黄科麻黄属(Ephedra)等属植物中有分布;少数单子叶植物如石蒜科,百部科(Stemonaceae),百合科(Liliaceae)等植物中有分布。在低等植物中,生物碱分布少,而且结构一般为简单。生物碱在生物体中 的存在部位和含量往往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含量在千分之一以上即为高含量。

 1. 生物碱的代谢分为积累、转移、储藏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是在植物的不同细胞内进行的;

 2. 生物碱的积累主要在生长活跃的组织如子房、心皮等;

 3. 生物碱的储藏主要是在液泡细胞、乳汁管细胞中进行;因此,不同植物中生物碱存在的部位不同;

 4. 生物碱在转移阶段往往发生许多甲基化、氧化、去甲基化等次级结构修饰 积累和储藏的结果:

 (1)同种植物中往往含有多种结构类型相同的生物碱;

 (2)同属植物中往往含有多种结构类型相同的生物碱;

 (3)同种植物中,生物碱的有无或含量受生长条件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四、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1.游离碱

 (1)游离碱—碱性极弱的生物碱(秋水仙碱,吲哚类生物碱)。

  (2)盐类(大多数生物碱在植物中与酸结合成盐存在,盐酸、草酸、硫酸、酒石酸、苹果酸等)

 (3)酯或苷(极少数)

 (4)N-氧化物 (5)氮杂缩醛类 (6)其它如亚胺、烯胺等。

 2.盐类 有机酸:草酸、柠檬酸

 无机酸:硫酸、盐酸、硝酸

 在植物体内,除以酰胺形式存在的生物碱外,少数碱性极弱的生物碱以游离的形式存在,绝大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个别生物碱则以氮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如氧化苦参碱。

  第二节

 生物 碱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1.Schiff base 的形成 2.Mannish reation 3.酚氧化偶连(oxidative

 coupling of

 phenols)

 (1)酚自由基的形成 (2)自由基偶连形成:邻-邻偶连、邻-对偶连、对-对偶连 (3) 再芳香化 ①烯醇化-再芳香化 ②C-C 键迁移-再芳香化 ③C-C 键裂解-再芳香化 4.亚胺盐次级环合反应 第三节 生物碱的分类、生源及其分布 生物碱分类主要有三种方法:

 (1)来源分类

 (2)化学分类

 (3)生源结合化学分类

  分类依据不同,各有利弊。不过,目前似乎以后一种分类方法为主。

 生源结合化学分类:

 一、来源于鸟氨酸的生物碱

  二、来源于赖氨酸的生物碱

 三、来源于苯丙氨酸/酪氨酸的生物碱

 (一)苯丙胺类

 (二)四氢异喹啉类 (三)苄基四氢异喹啉类 1.生源 (四)苯乙基四氢异喹啉类 (五)苄基苯乙胺类 (六)吐根碱类 五、来源于色氨酸的生物碱 托品类(Tropanes)东莨菪碱(Scopolamine)NOOHO C CHOOHPh吡咯类(Pyrrolines)红古豆碱(Cuskohygrine)NNOCH 3CH 3(Securinine)一叶 碱NOOHH哌啶类(Piperidines)胡椒碱(Piperine)NOOO邻氨基苯甲酸冉特可林酮NH 2OHONO OHOH哌劳亭(Pellotine)四氢异喹啉类NHCH 3 OCH 3 OOH CH 3麻黄碱(Ephedrine)苯丙胺类HO CH 3PhHH NHCH 3

  (一)simple indoles:色胺 (二)simple β-carbolines:harmanine

 (四)单萜吲哚类 1.单萜吲哚类 (1)柯南因-士的宁类 (2)白坚木碱类 (3)依波加明碱类 2.双吲哚类生物碱:由两分子单萜吲哚类经分子间缩合而成 3.与单萜吲哚类碱有关的生物碱 (1)阿巴利生类和乌勒因类:与柯南因-士的宁类比较,色胺部分少 1 或 2 个碳原子 (2)喜树碱类:与柯南因-士的宁类比较,C2-

  C7 键裂解成 B-高-C-去甲体系 (3)金鸡宁类:与柯南因-士的宁类比较,色胺部分成喹啉核结构 六、来源于萜类的生物碱 (一)单萜类生物碱

 (二)倍萜类生物碱

 (三)二萜类生物碱

 七、来源于甾体的生物碱

 R=NNR"MeOHCOOMeOAcOHNHOHCO 2 MeR长春碱(Vinblastine, VLB),

 R"=Ch3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 R"=CHO紫杉醇(Taxol)关附甲素(guanfu base A)OOOHOAcOHHOBz OAcOPhOHNHBzONOHHOAcOOAc二萜

  (一)孕甾烷生物碱(C21)

 (二)环孕甾烷生物碱(C24)

 (三)胆甾烷生物碱(C27)

 1.胆甾烷类

 2.异胆甾烷类 第四节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多为无色晶体,少数为液体(烟碱,毒芹碱),个别有挥发性(麻黄碱,槟榔碱);升华性(咖啡因);多具苦味(盐酸小檗碱);多数无色,少数具高度共轭体系的有颜色,小檗碱(黄色),蛇根碱(黄色),小檗红碱(红色)。

 1. 组成:一般由 C、H、O、N 四种元素组成,少数含有 Cl、S 等;

 2. 状态:一般为固体,少数为液体。

 (1)液体生物碱一般不含氧元素;

 (2)液体生物碱可随水蒸气蒸馏;

 (3)固体一般为结晶形,有些为无定形粉未;

 3.味道:多具苦味,有些极苦;

 4.颜色:多数呈无色,少数有颜色 5.熔点:多数具确定的熔点,少数具双熔点;

 6.旋光性:具手性碳的分子,有旋光性(小檗碱,罂粟碱无);旋光受 pH 和溶剂影响,烟碱(中性-l,酸性-d),麻黄碱(氯仿-l,水中-d);生理活性与旋光有密切关系,左旋-有显著生理活性,右旋-无或很弱,l-莨菪碱散瞳作用大于 d-莨菪碱,去甲乌药碱仅 l-体有强心作用,d-古柯碱的局麻作用大于 l-古柯碱。

 7.溶解度:

 游离碱及其盐类溶解度与N的存在形式,有无和有几个极性基团,以及溶剂等有关。N 原子存在形式:仲胺,叔胺具亲脂性,溶有机溶剂;季铵碱(小檗碱,益母草碱甲),N-氧化物(氧化苦参碱)-溶于水。液体生物碱(烟碱)溶于水。具酸性基团(酚 OH,COOH)(两性生物碱)(药根碱)--溶于稀碱水,生物碱盐易溶于水(盐酸小檗碱难溶于水)。

 (1)绝大多数仲胺和叔胺生物碱游离碱具亲脂性;

  (2)绝大多数生物碱盐具亲水性;

 (3)季铵生物碱具亲水性;

 (4)具酚羟基、羧基等酸性基因的生物碱具酸碱两性;

 (5)具内酯基的生物碱,遇碱开环,遇酸又闭环;

 (6)有些生物碱或生物碱盐具有特殊的溶解性质 二、生物碱的检识 1.生物碱的沉淀反应

 在生物碱的预试,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中,常需要一种简便的检识方法。最常用的是生物碱的沉淀反应与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是生物碱在酸性条件下,与沉淀试剂生成不溶性复盐沉淀。

 (1)常见的沉淀剂

 •碘化铋钾:Dragendorff’s

 reagent

 •碘-碘化钾试剂

 •碘化汞钾试剂

 •硅钨酸试剂

 (2)沉淀反应条件:

 ①酸性水溶液中(碱性-试剂沉淀;稀醇或脂溶性-沉淀溶解)

 ②不能过量-沉淀溶解。

  沉淀反应阳性结果的判断:

  一般需选用三种以上的沉淀试剂进行反应,如均有沉淀反应,可判断为阳性结果。因为中药中某些非生物碱物质也能与沉淀试剂产生沉淀反应,如蛋白质、多肽、鞣质等,因此在制备供试品溶液时,须净化处理除去这些物质,避免其干扰而导致错误结论。

 生物碱沉淀反应的应用:

 ① 检识反应--是否存在生物碱 ② 指导生物碱的提取分离--作为追踪手段了解其是否提取完全 ③ 分离纯化--如雷氏铵盐常用于分离纯化季铵型水溶性生物碱 ④ 薄层或纸层色谱的显色剂--改良碘化铋钾 2. 生物碱的显色反应 浓硫酸,浓硝酸,和浓盐酸可使不同的生物碱显不同的颜色。

  三、生物碱的化学性质和反应 (一)碱性

 因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能接受质子而显碱性。

 碱性强度表示:酸式离解指数 pKa,碱式离解指数 pKb;pKa 越大,碱性越强。pKa=14-pKb。

  碱性强度与 pKa 的关系:

 pK a

 12~14 强碱

 7~12 中强碱

  2~7 弱碱

 <2 极弱碱 碱性基团的 pKa 值大小顺序:

 胍基>季铵碱>脂肪胺基>芳杂环(吡啶)>酰胺基 1.碱性的产生及其强度表示 (一)碱性

  碱性越强,其 Kb 越大,PKb 越小,其共轭酸 Pka 越大;即 Pka 越大,碱性越强;

 •Pka<2

 极弱碱; •Pka=2~7 弱碱; •Pka=7~12 中强碱; •Pka>12

 强碱;

 •胍基>季胺碱>脂肪胺基>缺电子芳杂环(吡啶)>酰胺基>富电子芳杂环(吡咯) 2.碱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与氮原子的杂化度、诱导效应、诱导-场效应、共轭效应、空间效应以及分子内氢键形成等有关。

 (1)氮原子的杂化度 :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孤电子对处于杂化轨道中,其碱性强度随杂化度升高而增强,即 sp3>sp2>sp。

 (2)诱导效应: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上电荷密度受到分子中供电基(如烷基等)和吸电基(如芳环、酰基、醚键、双键、羟基等)诱导效应的影响。供电基使电荷密度增多,碱性变强;吸电基则降低电荷密度,如:碱性强弱次序是:二甲胺(pKa10.70)> 甲胺(pKa10.64)> 氨(pKa9.75)(显然,甲基的供电性使二甲胺碱性稍强些。) (a)吸电性基团取代,碱性减弱;

  供电性基团取代,碱性增强;

  如:二甲胺(Pka10.70)>甲胺(Pka10.64)>氨(Pka9.75) (b)氮杂缩醛(酮)生物碱的碱性:

  氮原子不处在桥头;强碱性;

  氮原子处在桥头;碱性相对较弱 (3)场效应:场效应通过空间直接作用,又称为直接效应 生物碱分子如同时含有 2 个氮原子时,即使其处境完全相同,碱度总是有差异的。一旦第一个氮原子质子化后,就产生一个强的吸电基团 _+ NHR 2

 ,此时它对第二个氮原子产生两种碱性降低的效应:诱导效应和静电场效应。前者通过碳链传递,且随碳链增长而渐降低。后者通过空间直接作用--直接效应。二者统称为诱导-场效应。如:烟碱。

 若此时强的吸电基和第二个氮原子在空间上接近时,则直接效应对其碱度的影响就更显著。若空间上相距较远,彼此受诱导-场效应的影响较小。

  (4)共轭效应:若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孤电子对成 p-p 共轭体系时,通常情况下,其碱性较弱。生物碱中常见的 p-p 共轭效应主要有三种类型:苯胺型、烯胺型和酰胺型。

 ①苯胺型:苯胺氮原子上孤电子对与苯环 p-电子成 p-p 共轭体系,碱性(pKa4.58)比相应的环己胺(pKa10.14)弱的多。

 ②烯胺型:通常烯胺化合物存在以下平衡。

 氮原子不处在桥头;强碱性; 氮原子处在桥头;碱性相对较弱 ③酰胺型: 若氮原子处于酰胺结构中,由于氮原子孤电子对与酰胺羰基的 p-p 共轭效应,其碱性很弱。

 注意:氮孤电子对和共轭体系中 p 电子产生 p-p 共轭的立体条件必须是二者的 p-电子轴共平面。否则,这种共轭效应减弱或消失,都将使碱性增强。

 (5)空间效应 尽管质子的体积较小,但 N 原子质子化时,仍受到立体效应的影响,使碱性增强或减弱。东莨菪碱分子中,三元氧环的存在,对 N 原子产生立体效应,

  不宜接受质子,碱性减弱。苦参碱有较强碱性,N16 呈酰胺状态,几无碱性,N1 叔胺,三价结在环上,立体形象便于接受质子,碱性强。

  若能形成稳定的分子内氢键,则使碱性增强。

 对具体化合物,上述几种影响生物碱碱性强度的因素,必须综合考察。一般来说,空间效应和诱导效应共存时,前者居于主导地位。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共存时,往往后者的影响为大。此外,除分子结构本身影响生物碱的碱性强度外,外界因素如溶剂、温度等也可影响其碱性强度。

 (二)成盐

 绝大多数生物碱可与酸形成盐类。对质子化来说,仲胺、叔胺生物碱成盐时,质子多结合于氮原子上。但是,对以季胺碱、氮杂缩醛、烯胺以及具有涉及氮原子的跨环效应形式存在的生物碱,质子化则往往并非发生在氮原子上。

 1. 季铵生物碱的成盐:季胺生物碱与酸成盐时,质子与 OH-结合成水。

 通常,盐类与碱又复成季胺碱,但对以亚胺盐形式如小檗碱类和苯菲啶类等形式存在的季铵盐,其在酸碱溶液中存在的形式比较特殊:在碱水溶液中,以氮杂缩醛形式存在。在酸性溶液中,则以季铵盐的形式为主。

 2. 氮杂缩醛(酮)生物碱的成盐:

 这类生物碱与酸作用成亚胺盐,质子与烷氧基结合成醇或水。

 3. 涉及氮原子跨环效应生物碱的成盐:若生物碱分子中氮孤电子对空间上靠近酮基时,则多产生...

推荐访问:生物碱 讲稿 第九章
上一篇:等边三角形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