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来源:导游资格 发布时间:2020-09-14 点击: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对象是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 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 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基本内 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 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 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 说明。2)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 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3)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 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 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 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 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 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 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 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可自己减少)

 答: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它没有一套固定的模 式和规则,没有公式、没有时间表。目前被多数人接受的是包括 准备、孕育构思、潜伏顿悟和验证完善四个阶段的过程模式: 第一,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思维者主要是通过学习或搜集资 料,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概念,有意识地为他所规划的创造项目进 行准备。第二,孕育构思。这个阶段,研究者围绕目标,对所获 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各种思维加工,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设想,直到思维达到饱和为止。这个阶段的思维主要以意识活动 为基础,间或有潜意识的渗透和参与,起作用的思维心里因素是 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第三,潜伏顿悟。在这个阶段,研究者转移思考对象,是对原对 象的思考从意识活动转入潜意识活动,通过不受约束的潜意识思 考,来产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当然,实际上这种表面上突 如其来的大彻大悟,只是前两个阶段积累后的最高潮。第四,验证完善。在这个阶段,研究者采用逻辑思维,有时还要 应用实验方法,对所得到的创造性设想进行检验、证明和修正, 形成比较完善的概念、假设、模型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并 在理论上加以认定、确认或否定。科学精神及其重要性

 答: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 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 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 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 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 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包括尊重事实的求实精神,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开 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执著敬业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以及自由探索的民主精神等等。科学精神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提倡 良好的道德风范的理性精神。科学的理性精神与讲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并不断向社会辐射、扩散、渗透, 成为极为重要的时代精神。把科学精神列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内 容,是迎接新时代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相 对而言,科学精神的培育比科学知识的普及难度更大,科学精神 作为一种理性精神,一种精神境界,是需要长期培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答: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其基本定义为: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 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公平性原则、协调性 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L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 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 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 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 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 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协调性原则。社会(人口、科教等)、经济与环境(包括资源)三者 是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更小的系统,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持续性原则。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 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 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等。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一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 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 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 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 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结合自身专业阐释在选题过程中应如何贯彻有关原则

 (自己结合专业)课本 179页

 答: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

 1)选题的需要性原则2)选题的创造性原则 3)选题的科学性原 则4)选题的可行性原则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 果。(自己结合实际)

 答:我们应该具有的科技价值观是:

 (1) 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 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 一一「J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2) 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它因素的 关系。

 (3) 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要解 决它的负面效应,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 社会同时进步。(4) 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 自身做起一一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 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人们受利益 的驱使,受时代和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局限,往往在利用科学技 术时不顾后果,或者看不到严重后果,特别是不顾或看不到深层的 长远的后果.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首先不是 被用来造福全人类,而是被用来制造杀人武器,用来追逐局额利润 这应归咎于社会制度的不良.对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是一 定能消除的.至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 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 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 .我们应结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统一安排计划

 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类从自 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 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 (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 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 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 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 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生态文明包含的内容 生态文明包含着下述三个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的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 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 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一一生态农业。二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 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 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三是思想观念层面。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 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在思维方式上,要打破工业化的思维 方式。在价值观念上,我们要破除把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与 生态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样提 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说 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

 科学问题是十分复杂的,为了明确问题之所在,首先要对它进行 分析。一般是:第一步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把一个复杂问 题划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子问题 );第二步按次序从简单问题上升 到复杂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关系网络,这也就是笛卡儿 提出的方法论原则的现代发展形式。科学研究的问题实质上是已知与未知的矛盾,经过恰当的分析, 已知和未知相对清晰地分离开来,它们以较为明显的多种方式相 互联系着。于是,从已知到未知中所涉及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 缺欠或空白,就更为明确无误地呈现出来,构成了有合理结构和 层次的问题网络。分析问题就是要得到这样的问题网络,使问题 细化和层次化。彳段说形成的基本条件

 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假说的提出需 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致对应性 在常规科学时期,提出的假说应当与经过实践

 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在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假说是向 传统理论的挑战,但同时它还应当继承已有理论中的合理内容, 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比如量子力学和狭 义相对论。可解释性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 对科学问题的解

 释。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

 可预测性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它

 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

 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 化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 的自组织机制。1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一个远离平 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够从 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 结构。2.非线性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 在理论上,相互作用可分为简单的线性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 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 性的作用机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系统内各要素的独立性受 到限制或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 致系统新质出现。 3.涨落:“生序原理”:在系统内部,各种涨落随时产生着,被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吸收并放大的涨落可能不 止一个,这样,与不同性质的涨落相对应的临界点也不止一个, 于是出现了系统演化过程的分支。究竟那一种涨落最后成为新的 有序结构,系统将会沿着哪种分支向前发展,这要由系统内部的 选择机制和系统外部的条件共同决定。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 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 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 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 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是很复杂的。原因:

 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而观察的可谬性会使我 们对相应的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成为可错的。因此,如果某个 理论命题与某个观察陈述相抵触时,错误的也可能是观察陈述。

 当理论和观察发生冲突时,被抛弃的并非就一定是理论,很可能 被据弃的是错了的观察结果,而被保留的倒是与观察相抵触的理 论。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构成一种现实的科 学理论的,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在一个理论之中,除了理 论中的受检陈述以外,还有其他陈述,诸如辅助性假说、初始条 件和边界条件等等。在检验理论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即应对错误负责的,并不是受检理论,而是复杂的检验情况的某 一部分。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 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 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科学理论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需要理论 的提出者和传播者有一定的表述技巧和修辞学手段。这些技巧和 手段有时候直接嵌入了科学理论本身,反映了科学理论的提出者 对科学共同体的认知倾向和风格的把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到科学共同体对该理论的接受程度。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与机制是和科学技术的下列特点 分不开的。

 一、 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 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

 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 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 科学化既指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二形成系统的 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 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科学研究的成果。 2 .“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体系结构,其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 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发投入的更高要 求,对三位一体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三位一体整体发展 的形式和场所。二、 科学技术社会化:1 .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大科学促进了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之间的传统 界限日趋模糊;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它是科 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 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 制高点,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带头产业;2 .国 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是为了保障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发挥国家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应运而生。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 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 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生 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生态自然观 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 态科学,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 面: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 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 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 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 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 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 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谈谈你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

 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

 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 是非科学的命题。他们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 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来逻辑经验主义用“可 检验性”或“可验证性”来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 准。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 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 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它与社会的其他 精神活动形式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科学与非科 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多元实在论观点 与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以库恩

 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的一元科学划界标准不同。邦格 (M . Bunge)提

 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 12个条件,任何不

 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非科学;任何一个本身不是 科学却自称为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可称为伪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 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 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 题、问题或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评价的领域, 如道德、哲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艺术等。科学与非科学没 有好坏、对错之分,它们只是标明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科学价值的含义: 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

 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 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当科学对人或社会的需 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 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价值。科学的价值是以科学属性作为客观基 础的科学客体与一定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价值的划分: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有价值的。科学价值既 存在于科学的内在属性中,也存在于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因此,科学价值可以划分为“科学中的内在价值”和“科学的社 会价值”两个基本方面。(1)科学的内在价值:科学的内在价值 是指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 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 学思想以及从实际出发,实事来是的科学方法。科学的内在价值 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2)科学的社会价值: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 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它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 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其一,科学能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 值。其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 义和作用?

 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 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 的,而是突然到来的。直觉是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 而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想象力在理论原理的提出过程中就起着主要作用。爱因斯坦说 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 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列宁也曾指出:“即使在最简单的概括中,在最基本的一般观念 (一般

 '桌子’)中,都有一定成分的幻想。”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 缺少的基本素质,它能帮助人们透过那些能被感知的经验事实材 料去把握、探求自然现象运动的内部机制。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通过对 创新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思维形式是意象思维和发散思 维以及直觉与灵感,在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更多的是类比与联想和思想模型的方法。

 直觉实质上是对熟悉事物的再认识,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的再认 识。再认识可以看做是直觉的孕育形式,这时思考时所运用的思 维方法还比较明显。再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就可能产生直 觉。在这种情况下,直觉显然不过是思维过程的简化、凝缩,采 取了 “跳跃”的形式。思维的一系列细节过程被省略了,跃过了 许多中间环节,一下子将问题的答案呈现在面前。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

 创立过程: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马克思和恩 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您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 切知识的基础。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密切注视着自然科 学的发展状况。经过多年充分的酝酿与研究, 1873年5月底,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辨 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直到恩格斯去 世,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末完成,但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 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 起来了。标志: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首次在前苏联公开出版。

 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具体内涵。

 在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成为一 种统一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和技术已经达到了高度的同 一,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科学和技术二者都反映人与 自然界的关系,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主要表现为 :(1)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如物理学中有实验技术,杠杆、滑车 等技术中也有力学;(2)技术可产生科学,科学也可产生技术,如 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与使用 (技术)产生了射电天文学(科学),电磁 感应原理的发现(科学)导致发电机(技术)的产生;(3)技术的需 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学是科学性技术产生与形成的基 础和知识源泉;(4)经验性技术的提升可导向科学,科学也可以改 进和提升经验性技术;(5)在变革世界的过程中,科学提供可能, 技术使可能变为现实。现代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科学是以知识 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社会的基石,而在科学发现向产生财富的商品 和服务的转化过程中,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进步日益依 赖新技术设备的支持,高技术更是包含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的根本区别。

 实践原则是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和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 根本区别所在。传统自然哲学直接对自然界作出判断,所依靠的 手段是直观,或者是猜想、虚构和思辨的方法,不是依靠概括和 总结自然科学的成果。传统自然科学无视“实证科学”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则否认“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贯彻了实践原则,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 的理论中介?

 自然辩证法比自然科学抽象,又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加具 体。按理论层次排列,首先是科学技术理论,其次是自然辩证法, 最后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观点;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它是丰富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源泉。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 哲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理论中介,一方面从科学技术理论 吸取养分,并进而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输送;另一方面,自然辩证 法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者提供认识原则;

 、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作出原则性说明,并为

 创造和建立新的研究方法提供指导;

 、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理论提供准则;

 、自然辩证法可以启发科学家做出大胆和合理的预见,以

 推动知识的进步;

 、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新方式的有效运行提供指 导。

 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结构决定功能。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反之, 一种功能也不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第二方面是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 而且也不是单向的。

 这种反作用因系统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通过执行功能而调整内 部结构,从而更好地发挥系统功能;反之,若不执行功能,则系 统结构萎缩、退化。物质联系的下向因果关系。

 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系统的关系:

 上向因果:低层次物质是高层次物质的基础与载体,低层次物质 的相互作用产生高层次物质,并从一个方面说明高层次物质的属 性或功能。下向因果:高层次物质包含低层次物质,出现低层次物质所没有 的新功能,并对低层次物质起制约、选择作用。物质系统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所显示的规律性变化的 具体内容。

 1) 层次由低到高,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 性;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增强。2) 层次由低到高,环境的作用增大,系统逐步由孤立和封闭到 开放。

 3) 层次由低到高,系统的结构由固定不变到流动变化。

 4) 层次由低到高,系统对要素的束缚减少,选择增多;要素的 主动性增强,独立性下降,对系统的依赖性增强。总之,层次由 低到高,物质系统的主动性增强,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提高,结构 趋于更为有序。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演化规律。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1)宇宙起源和基本粒子的生成; 2)恒星演

 变与核素生成;3)地球演变与生命起源 4 )生物进化与人脑起 源。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1)演化:简而言之:自然界的演化是一个 循环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的过程。详细分析:①每个循环都是先发生沿着一个或几个物质层次向上 的演化,逐一生成较高层次的物质系统;②在达到一定高度后, 大部分物质发生沿层次下降的演化,但少部分进入新的循环;③ 先前循环的最高点成为后续循环的起点。2)基本特点:①进化与退化进化: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 程度日益提高,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 程。(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退化:物质系统日益简单,组织化程 度日益降低,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高级向低级下降的过程。(从高层次到低层次)进化与退化的关系:进化与退化是自然界 演化过程中相反的方面。②吸引与排斥、同化与异化吸引与排斥 在微观与天体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同化与异化在生物体系中起主 导作用;同化:生物体将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叫同 化。异化:生物体将自身的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叫异化。

 ③高级循环与低级循环高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较晚期,在较高 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低级循环:在自然界演化早期,在较低 物质层次间进行的循环。高级循环与低级循环的关系:一、自然演化过程中的各个循环可 以区分为高级循环和低级循环。二、低级循环的顶点是高级循环 的起点。自然界的演化达到高级循环后,低级循环作为高级循环 的基础继续存在,不断为高级循环提供必要的原料。三、从低级 循环到高级循环的递进中孕育更多变化发展的可能性。四、自然 界从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演化,循环周期变短,空间尺度变小, 参加循环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少。五、自然界的螺旋式演化在从低 级循环到高级循环的推进中,自然系统由自身被“淹没”到逐步 维持自身的存在,进而显示出越来越强的自主性,一直到人类。

 六、总而言之,低级循环是高级循环的基础与载体。由低级循环 到高级循环,时空区域缩小,物质量减少,各种演化途径的可能 性增加,有序程度增加,演化主体逐步显现,最终诞生了能够反 过来认识并改造宇宙的人。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任何存在着的事物同时也处于演化中。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 的自然界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存在就是合理”与“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一一自然界从空间上说体现着以往 发展的总和,从时间上说是发展的最高阶段。演化与稳恒的两极 对立:演化是绝对的,稳恒是相对的。宇宙形态的稳恒性与宇宙 系统的演化性是统一的。首先,演化着的自然界和存在着的自然界在宇宙时零秒时完全合

 为一体。其次,演化着的自然界与存在着的自然界还体现了连续 性与间断性的一致。

 为什么说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人化的过 程?

 人工自然发展的两个规律:人工自然与运动形式关系的规律,以 及人工自然物彼此间关系的规律。这两条规律从本质上说就是人 工自然的人化,即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化的过程。人类是自然演化的顶峰。在人类身上,沉淀着自然界物质由低层 次向高层次,由低级、简单的运动形式向高级、复杂的运动形式 演化的全部历程。人工自然的进化过程从总体上再现了人类由自 然界逐步生成的过程。质言之,进化即人化。这就是对人化自然 进化的第一个规律的认识。人工自然的第二个规律同样体现了人化的过程。人工自然由工作 机经工作机加动力机,到工作机、动力机和控制 -学习机三者的复合这一发展过程,也就是向人的生成过程,因而也是人化的过 程。

 再者,近代以来,人工自然物由标准化而排斥个性乃至人性,到 现代复又强调人性与个性,同样体现了人工自然的人化过程。人工自然的进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1) 人工自然的进化导致自然的退化一一能源危机;

 2) 人工自然的进化破坏自然的演化一一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与环境危机的实质:在人工自然的进化中没有与之耦合 的退化过程,从而制约了人工自然的继续进化,也破坏了自然界 的进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1) 古代的“天人合一”: ①从认识论的角度:古代人站在自然 之中,观察这个包含人本身的自然, 古人的心灵沉浸在自然之中。②从实践论的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能动性和受动性。 (人

 能动的改造自然,人受到自然的制约)③从本体论的角度:“天 人合一,,的“一”是原始的、抽象的、自在的自然。2) 近代的“天人分离”: ①从认识论的角度:近代人站在自然 之外观察不包含人本身的自然。人与自然相分离。②从实践论的 角度:人类体现出膨胀的能动性,给自然越来越深地打上人类的 印记;而忽略受动性的影响。③从本体论的角度:自然机械化, 人机械化。“天人"合于机械。(人以机械理解自然,人本身也 机械化)3) 现代复归于“天人合一”: 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现代人在自 然之中观察包含人本身的自然,并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已不断由“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的人化。

 ②从实践论的角度:在受动性基础上发挥能动性,以能动性改善 受动性,人与自然达到越来越高水平的和谐统一。③从本体论的 角度:“天人”合于“人”。原始自在的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科学认识及其特点。

 科学认识定义: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 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 反映客体的过程。②从科学研究过程看,科学认识是从研究科学 问题入手,经观察实验搜集经验材料,科学抽象和理性分析整理 感性材料,提出假设并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以达到探求自然规 律的目的。特点:①实证性: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结果比较明确,可以通 过实验加以验证;②深刻性:在对事物表象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 揭示其背后的本质,阐明内在机理;③创造性:在科学实践的基 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建新概念、新理论,并指导实践。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本质:①与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具有科学探索意义 的问题;②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①是科学研究的开始;②是科学研究前进 的推动力。

 科学观察的本质。

 1)科学观察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 2)科学观察的本质表现在观

 察之中渗透理论成分。3)观察过程的展开受制于一定的理论。 4)

 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总之,观察之中渗透着理论的成 分。观察的感性直观性和理论渗透性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理论思维的关系。

 与科学观察的关系:

 1)两者同是科学认识中的感性直观方法,都以认识自然为直接 目的。2)两者发生的条件不同。科学观察是在自然发生(不干 预考察对象)的条件下考察自然过程;科学实验是在人为控制和 变革考察对象的条件下考察自然过程。 3)科学实验的优点:①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纯度;②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 强度;③可以加速和延缓自然现象:速度;④有利于获取经验材 料;⑤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理论思维的关系:

 1) 科学实验是感性物质活动,是能动的实践活动,不同于纯粹

 理性的、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性思维活动。

 2) 科学实验是物化的理性活动。①同时具有感性活动和理性活 动的优点,还具有二者高度结合的特殊优点。②实验中的每一环节都渗透着理论的成分。

 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

 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科学概念、科学符号、思维模型。

 1)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地

 位:是理性思维建构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认识

 的新结果最终要凝结在科学概念中。结构:①内涵:概念中所思 考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特征的总和。②外延:概念所涉及的类的 总和。特点:可确定性、逻辑上;可检验性、实践上;可变动性: 不断完善。2) 科学符号:是人类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科学实践和 科学抽象的产物。

 地位:是推动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与手段。符号:是一定的 可感知的物质对象,它在储存传递另一对象的信息方面充当另一 对象的代替物。符号之一为语言,最基本的是自然语言符号系统, 对应的是人工语言符号系统(科学语言符号系统) 。符号的特性:物质性、可感知性、具备意义;语言是最普遍使用的符号系统, 具有单义性、无歧义性、明确性。3) 思维模型:具有高度抽象性,并具有某种特征的思想客体或 思想事物。特点:是科学抽象的产物,把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 基本过程以最纯粹的形式甚至以某种极限的状态呈现出来。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的反映客体的具体形式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 础上,通过意向、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 形式。意向是对同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的反映,它是从印象、表象这 些还处于感性阶段的关于对象的生动形象中,经过形象分析和想 象综合而建立起来的。联想:广义地讲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活 动。

 什么是直觉思维?它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 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是在 科学研究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 本途径之一。直觉和灵感都是创造主体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 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得以及中利用的结果,是创造者日积月累地 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所思考的各种线索凝聚于一点上的集中突破。假说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假说: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的问题所作的 一种假定性推测与说明。

 假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①假说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必经环 节;②假说是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③假说有利于学 术的繁荣。工程技术活动的特点

 1)实践性:要求实践的操作规则或模式; 2)社会性:适应社会

 形势的变化;3)综合性:恢复考虑简化掉的因素,综合考虑具 体情况;4)创造性;5)效益性与可行性。工程技术方法论的原则。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统一的原则; 2)需要性和可行性相统

 一的原则;3)经济性和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类型。

 概念: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 经过研究、

 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 动的总和。类型:渐进型、质变型、技术系统变革型、技术一经 济范式变革型,也称为技术革命。什么是系统科学方法?它有何特点? 定义:系统科学方法是指系统论方法、 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 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 理论和超循环理论等)的方法。

 特点:把研究对象看为系统,从 系统整体出发,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考察事物, 能够辩证地处理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实现系统整体最优 化。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 解释)

 答: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 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 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 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 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 非科学的问题。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 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 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 否则是非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 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 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 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 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 意辨析)(P104)

 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 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现实 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 需要有关科学有内在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 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 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 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科学的社会价 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第一: 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 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答: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 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 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 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 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5、科 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6、科学是发现,技 术是发明。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 需要的研究。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 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

 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 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 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 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 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 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 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 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 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 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 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 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 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 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 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 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 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 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 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辩 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 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 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与第九题 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答: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一一经验证实标准2、批判理性 主义的观点 经验证伪标准3、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 范式标准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一一12个条件为标准科学理论评价 的四种基本观点

 ①.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评价理论(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是 证明了的真理。

 卡尔纳普提出的归纳支持理论。)②.波普尔的科 学评价观(理论的经验内容越丰富,则它愈可检验、愈可证伪。

 第二个标准是理论必须经受住更加严峻的检验。第三个标准是理 论的逼真性。理论的逼真性越大,它就越接近真理。 )③.库恩的历史主义评价观(不同的科学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或不可比的,因 而,持不同范式的科学家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本就不存在越 越历史的评价原则。)④.费耶阿本德相对主义评价观 (不能从证 据与理论的关系来评价科学理论,因为证据被理论所污染了,即 证据被迫按理论的模型解释过了,证据不再是单纯的证据,而是 理论的一部分了。民主判定高于“真理”和专家的意见。 )科学该文

推荐访问:自然辩证法 辩证法 简答题 自然
上一篇:自然辩证法课后题
下一篇: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