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 郑娟

来源:导游资格 发布时间:2020-09-11 点击:

 中国语境下女性主义翻译的发展

 郑娟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摘 要: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引入中国后,引起了国内对翻译研究的性别视角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以及对这一理论的批判与修正这三个方面论述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国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into the Chinese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ZHENG 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61, Anhui)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the west to China has brought surges 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the gender perspective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Key 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y, Chinese context

 20世纪60年代,源于法国的女性主义运动在西方各国蓬然兴起。女性开始运用各种强硬的,非暴力的手段去清除社会性别差异,争取她们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众多领域里的平等权利。随着运动的展开,这场轰轰烈烈的女性主义实践日渐成熟,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女性主义理论。其根本目的便是努力探寻社会性别差异和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根源,并从理论上阐释解决途径和既定目标,以期待重新构建男女性别结构和给人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深刻变革。理论研究指出,女性长期以来处于社会的从属和边缘地位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的政治,文化,道德,宗教集体塑造的。这其中,语言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因为,在父权社会中,男性掌控权力和语言的使用,并运用语言来传递男尊女卑的观念。女性主义意识到女性没有话语控制权势导致女性被列于从属地位和第二性的根本源由,而翻译的本质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并在这当中积极参与语言意义创造的过程。因此,女性主义者认为可以运用翻译来帮助女性在目的语文化中重拾话语掌控权,并建立新型的女性话语机制,于是,女性主义翻译应运而生,它的研究包括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实践和批评。女性主义翻译的主旨便是消除翻译研究中的女性歧视;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主张译文享有与原文一样的地位;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更包括意识形态,文化等领域。

 国内对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末,穆雷和廖七一分别提出译者性别也是影响翻译的一个主观因素和向中国读者全面介绍了流行于西方的女性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研究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虽然思想有些过激,但它被介绍到中国后却引起了国内对翻译研究的性别视角的关注。研究者在探索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质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翻译研究中女性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现状,思考女性主义翻译观中所指出的新的翻译标准和概念并着手系统研究我国的女性译者和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但笔者发现,近几年来,人们对女性主义翻译官的态度从开始的追捧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反思和批判。与同时期引入的其它翻译文化理论相比,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影响要小的多。为了避免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偶然存在”的险境,本文从翻译研究的性别视角出发,试图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以及对这一理论的批判与修正三个方面论述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本土化发展与前景。

 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融合是在以一个共同的智识和制度的环境中形成的。它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八十年代逐渐获得学术体制的承认。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课题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如对性别差异的揭示和对界定忠实的规则的极度怀疑等。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者认为翻译不只是语言转换和意义传输的问题,更是一种跨文化的违犯(transgression) 的过程。译者阐释,重新改写,操控一个文本使它适用于目的语文化的读者,那么译者可以通过翻译作为手段来干预译入语文化,继而改变父权话语的支配性表述,这种改变可以在概念层面,也可以在语法和术语层面。

 根据上述关于翻译的认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要识别和批判那些将女性和翻译归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概念。它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在传统翻译的描述中充满着对女性的歧视。翻译和女性一样都位于社会边缘,处于弱势地位。原文对译文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向连接在了一起。原文喻为男性,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生产性,而译文和译者则是女性,是附属的,有缺陷的,必须服从和忠实于原文和作者。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更提出翻译时“不忠的美人”这一说法,暗示翻译如女人,有两个标准,要么优雅,漂亮,要么忠诚,有缺陷。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倡导的是译者积极参与译文创作的干预性翻译,要求在译文中呈现女性主义所独有的新的语言,意象和隐喻以叙述女性主义的经验,重塑女性形象和社会价值从而变更女性弱势文化。

 另外,女性主义翻译研究重述了翻译的忠实性问题,认为忠实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读者,而是对作者与译者都参与其中的写作方案而言的。传统二元翻译理论下对忠实性的界定是贫乏的,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机械,无创造性的再生产行为。译文与原文分属于翻译过程的两极,文本意义应该从一极照搬到另一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提出在两种语言之间,原作与译作之间,作者与译者之间,由此类推,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立不是固定和一层不变的,相反二元中的每一元都是相对的,应在一个连续体中。它关注的是两极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并把翻译视为一项与文化系统充分结合的动态活动。女性主义翻译观重建翻译得以产生的空间,认为翻译是双性的,并强调了原文转换成译文中译者所起的主体和能动作用,即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地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复制原文,而是以重写,创作的身份把自己的世界观,政治倾向和文化意识融入到译文中。她们采用多种干预性翻译策略如增补,劫持和加入前言和脚注的方法,对原文进行重写和再创作以去除原文中的男性中心和性别歧视话语,并运用新的词汇,句法和隐喻等语言形式为女性寻求话语空间。这里的增补指的是在译文中多加入描写性别差异和性别意义的表达。在原文的表述上,再创女性主义的新意。加入前言和脚注是在译文中前言和脚注中,注明译者的翻译策略和创造性的翻译过程以向读者介绍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旨和话语。而劫持是备受争议的一种方法,是挪用非女性主义意图的作品,在译文中通过多种形式表带译者的立场,呈现女性主义的思想。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诠释与发展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间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内容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理论的译介,梳理和诠释;二是通过研究我国女翻译家的理论与实践,来探讨她们的女性意识以及本土化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

 首先是理论的译介与诠释。在2000年,廖七一在自己的论著中首先向中国的译者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观,[3]接着在2004年第四期《中国翻译》开辟专栏刊登了四篇有关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并从此引发了国内对这一理论研究的热情。最有代表性的是葛校琴在2004年发表的《女性主义翻译本质》一文。这篇论文最具代表性,被引用的次数也最多。文中分析了女性主义翻译思想来源于巴尔特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和德里达的结构主义思想,即文学作品没有不变的内核,作品的意义是游移变动的,不为文本所凝固。文本的意义在于读者与文本接触时的体验,而翻译的主要作用是对文本意义上的创新。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利用翻译来干预译入语文化,破除父权话语的支配性结构,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对译文进行女性主义的创造与再创造。她列举了三种女性主义翻译的策略:增补,劫持和加写前言和脚注。[4]2008年穆雷出版了《翻译研究中性别视角》一书,系统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5]周小玲2010年在《论女性主义翻译的后现代性》中从后现代视角剖析了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实质,文章讨论了后现代下的性别差异与忠实概念,女性主义翻译的干预策略,反抗的权利政治忽略,翻译修辞的修正和绳梯写作的翻译等内容。[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提出也使人们开始质疑传统译论下的翻译基本标准,如翻译的“忠实与等值”,和翻译的主体性的发挥。项红梅重新界定了翻译的忠实性标准,指出了“忠实即不 是对作者也不是对读者,而是对写作方案---一项作者与译者都参与的方案而言”,[7]这种另类的忠实标准规定译文应享有与原文同等重要的地位,译者把自己的理解融入进原文,创造并翻译出与其主张相吻合的译文,从而使原文在译入语文化中传播女性主义思想。这种另类的忠实标准的提出使译者地位有所提高,也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2007年,戴桂玉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从文化学派角度看女性主义翻译的主体性》。该文立意新颖,从文化学派理论诠释女性主义主体的 实质,即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等值转换入另一种语言,而是与写作一样是一种积极的意义流动创造译者在这个过程中所持有的 文化,意识形态,甚至个人性别态度对原文的理解和转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其主体性实质便是通过翻译干预译入语文化。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者开始尝试研究国内翻译理论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与意识。2007年陈吉荣在《论张爱玲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化策略》中指出,与西方激进,彻底的女性主义翻译观相比,张爱玲倡导的是一种温和的翻译观。她并不强调翻译与创作的二元对立,而是看重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织。[9]在她翻译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了她难以隐藏的创作语言的特色,体现了翻译与创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另外张氏对自己作品的英汉互译则显示了她追求女性主体体认的尝试和努力。笔者通过对女翻译家冰心和朱虹的译著的分析,挖掘她们作为东方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并概括了她们的温和,不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

 理论上,女性主义翻译在中国正经历一个黄金发展阶段,必须指出的是大部分论文集中在全面概述这一理论的来源,内涵以及策略,也有少数学者从更深层次解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翻译的基本概念如翻译的忠实原则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但内容大多以介绍为主,并没有尝试评述如何在翻译女性和非女性主义作品中落实这些标准和要求。另外,虽有学者研究我国女翻译家的理论与实践和她们的女性主义意识和翻译思想,但并没有解答中国情景下的翻译研究中是否存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视角以及其研究前景如何等问题。

 女性主义翻译实践的探索

 人们对女性主义翻译的本土化实践研究远比理论研究要少的多,以论文为主,其研究结果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文学翻译领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分析,探究国内女性译者的女性意识,以及具体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和译文中女性主义话语机制的构建。二是也有研究者开始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用于非文学翻译领域,如电影和广告的翻译。他们论述了译者对原广告和影视文本进行在创造翻译的方法,从而消除目的语文化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定性与性别歧视。

 在文学翻译上,早在2002年,王晓元通过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的12个中文译本,找寻部分译本所存在的父权中心意识,以及在翻译中所流露出的对女性的歧视。[10]2005年1月由杨柳出版发行的博士论文---《林语堂翻译研究---审美现代性透视》中指出林语堂先生的译著中创造性的构建了东西方完美结合的女性话语,表达了他对人类基本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并颠覆了传统翻译文字中重男轻女的话语机制。[11]在以后的几年中,王妍,李红玉,刘文君,罗梅等十几位研究者都运用西方的女性主义翻译观,分析了中外不同名著的英译汉和汉译英译本,阐述了译文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女性主义翻译的策略,以及在译文中构建女性话语的方法。特别是2011年易春芳通过对比分析了不同性别译者对同一女性题材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中译本的译例,论证在英译汉中译者在译本选择和翻译中如何具体译者主体性来译文中塑造女性主义形象和展现女性主义思想[12]

 在实用翻译领域,张建萍在2008年探讨了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电影翻译标准与方法,从而帮助译者对电影文本进行创作和重写,改变女性“被看”的地位为“看或被看”。[13]范晓慧在《广告媒介的女性主义研究与广告翻译》一文中,从长沙一则“突破三点,大的让你心动”的房产暧昧广告话语为导入,剖析了日常广告中所描绘的女性主体形象,探讨广告翻译中译者应如何摒弃贬低,歧视女性的话语,并对源语广告词进行再创造翻译。[14]非文学翻译覆盖面广,涉及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方面面,把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应用于这些领域,有利于对女性存在价值加以界定,帮助女性实现她本应享有的公平和自由选择权利。

 女性主义翻译的批判与修正

 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诠释,对其理论与实践的批评和批判也接踵而至,国内学者在总结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有建设性的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加以改造和修正。这也使中国情景下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见证了其本土化的健康发展。

 2008年,陈梅霞提出,女性主义译论的问题有二:一是翻译中强调语言操纵和干预,夸大了译者的主体作用。二是忽略了译文对接受者也就是女性读者的积极参与。作者提出德国的功能理论能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修补和完善。[15]译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积极与读者产生互动,同时深入洞察原作者意图,从而更好传递女性主义思想。2009年罗丹提出翻译中的各个主客观因素的交互主体性有差异性,平等性,制约性和整体性四个特征,能对女性主义译论所暴露的政治性过强,观点激进和译者主体性放纵的三个主要局限性起到很好的修正作用。[16]2010年马悦和穆雷共同提出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即译者性别身份流动性,[17]并阐述了 译者在翻译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品时,必须拥有双性视角,在此基础上,用男权主义翻译策略来修正原是文中呈现的过度的女性意识。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女性主义翻译介绍到中国的时间不久,研究刚起步,但中国的翻译研究者正积极的从其理论,实践和批评三个方面着手,探寻女性主义翻译的本土化发展之路。受这一理论启发,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译史上的女译者和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阐述如何在译文中构建女性主义话语机制和指出其理论在中国发展所呈现的问题,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情景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构建。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研究缺乏系统与全面性,有关问题探讨不够深入,如中国近当代女译者的风格和特点,国外身体写作著作的汉译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从不同译本入手,详尽阐述译者性别流动意识的实现等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李文革.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92-108.

 穆雷. 心空----女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访谈录[J]. 中国翻译. 1999(2):36-38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探索[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302.

 葛校琴. 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J]. 外语研究.2003(6):35-38.

 穆雷. 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6]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周小玲. 论女性主义的后现代性[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2):108-113.

 Simons. S..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15.

 戴桂玉. 从文化学派角度看女性主义翻译的主体性[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3):50-55.

 陈吉荣,张小朋. 论张爱玲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化策略[J]. 外国语, 2007(6):54-59.

  王晓元. 性别、女性主义与文学翻译[A].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杨柳. 林语堂翻译研究— 审美现代性透视[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易春芳, 李建利. 从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视角比较《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两译本[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171-174.

  张建萍. 女性主义电影翻译理论研究[J]. 电.影文学 2010(24):146-149.

  范晓慧. 广告媒介的女性主义研究与广告翻译[J]. 外国语言文学. 2007(3):198-201.

  陈梅霞. 功能翻译理论在女性主义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171-174.

  罗丹. 翻译的交互主体性研究对女性主义翻泽理论的修正意义[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6): 67-71.

  马悦, 穆雷. 译者性别身份流动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新视角[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6): 66-72.

 作者简介:郑娟 (1981-),女,汉族,安徽省六安人,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联系方式:郑娟

 乌鲁木齐装修 rm3LKxtG6SF7

推荐访问:郑树森李兰娟郑杰 郑树森李兰娟郑杰 翻译 女性主义 郑娟
上一篇:初中三好学生主要事迹例文
下一篇: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会议记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会议记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