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奥数定理汇总]蝴蝶定理公式小学奥数

来源:司法考试 发布时间:2018-12-21 点击:
初中奥数网权威发布初一年级奥数定理汇总,更多初一年级奥数定理汇总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奥数网。

【导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或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奥数。奥数体现了数学与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精神的共通性:更快、更高、更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奥数对青少年的脑力锻炼有着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奥数对思维和逻辑进行锻炼,对学生起到的并不仅仅是数学方面的作用,通常比普通数学要深奥一些。下面是大范文网为大家带来的初一年级奥数定理汇总,欢迎大家阅读。



定理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定义:

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

画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轴、y轴上的单位长度通常应相同,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遇到取相同的单位长度有困难的情况,这时可灵活规定单位长度,但必须注意的是,同一坐标轴上相同长度的线段表示的单位数量相同。

2. 各个象限内点的特征:

第一象限:(+,+) 点P(x,y),则x>0,y>0; 第二象限:(-,+) 点P(x,y),则x<0,y>0; 第三象限:(-,-) 点P(x,y),则x<0,y<0;

四个象限的特点:第一象限(正,正),第二象限(负,正),第三象限(负,负),第四象限(正,负)

第四象限:(+,-) 点P(x,y),则x>0,y<0;

在x轴上:(x,0) 点P(x,y),则y=0;

在x轴的正半轴:(+,0) 点P(x,y),则x>0,y=0;

在x轴的负半轴:(-,0) 点P(x,y),则x<0,y=0;

在y轴上:(0,y) 点P(x,y),则x=0;

在y轴的正半轴:(0,+) 点P(x,y),则x=0,y>0;

在y轴的负半轴:(0,-) 点P(x,y),则x=0,y<0;

坐标原点:(0,0) 点P(x,y),则x=0,y=0。


定理二:平行线的判定

1、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平行于CD”。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注意:

(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

2、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两条判定定理: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定义。

4、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定理三: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定理四:分式的通分

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分式的通分最主要的步骤是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步骤:

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单独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连同它的指数作为一个因式;

3、相同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取指数的。

4、保证凡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

注意:分式的分母为多项式时,一般应先因式分解。


定理五:三角形的高

1.已知面积和底边长求高

回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A=1/2bh。

A = 三角形的面积

b = 三角形底边长

h = 三角形底边的高

看一下你的三角形,确定哪些变量是已知的。 在本例中,你已经知道了面积,可以将面积的数值代入公式中的A。你也已知底边长的大小,可以将数值代入公式中的""b""。如果你不知道面积或底边长,那么你只能尝试其它的方法了。

无论三角形是如何绘制的,三角形的任意一边都可以作为底边。为了更形象地展示它,你可以想象把三角形进行旋转,直到已知边长位于底部。

例如,如果已知三角形面积是20,一边长为4,那么带入得A = 20,b = 4。

将数值代入公式A=1/2bh,然后进行计算。首先将底边长(b)乘以1/2,然后用面积(A)除以它。运算得到的结果应该就是三角形的高!

本例中:20 = 1/2(4)h

20 = 2h

10 = h

2.求等边三角形的高

回忆等边三角形的特征。等边三角形有三条相等大小的侧边,每个夹角都是60度。如果你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半,就会得到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在本例中,我们使用边长为8的等边三角形。

回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将两个直角边描述为a和b、斜边为c:a2 + b2 = c2。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定理求出等边三角形的高!

将等边三角形对半切开,并将数值代入变量a、b和c。斜边c等于原始的斜边长。直角边a的长度就变成了边长的1/2,直角边b就是所求的三角形的高。

以边长为8的等边三角形为例,其中c = 8,a = 4。

将数值代入勾股定理的公式,求出b2。边长c和a分别乘以自身求平方值。 然后用c2减去a2。

42 + b2 = 82

16 + b2 = 64

b2 = 48

求出b2的开方值就得到三角形的高了!使用计算机的开根号计算求得Sqrt(2)。得到的结果就是等边三角形的高!

b = Sqrt (48) = 6.93

3.已知边长和角求高

确定你已知的变量。如果你知道三角形的一个夹角和一条边长,如果这个角是底边和已知侧边的夹角,或是已知三条边长,你就能求出三角形的高。我们将三角形的三边称之为a、b和c,三角为A、B和C。

如果你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边长,可以使用海*式来求出三角形的高。

如果你已知两条边长和一个角,可以使用面积公式A = 1/2ab(sin C)来求解。

如果你已知三条边长也可以使用海*式。海*式分为两部分。首先,你必须求解出变量 s,它等于三角形周长的一半。你可以使用这个公式:s = (a+b+c)/2 求出。

例如,三角形三边长为 a = 4、b = 3和c = 5,故而s = (4+3+5)/2,也就是s = (12)/2。求出s = 6。

然后使用海*式的第二部分。面积 = sqr(s(s-a)(s-b)(s-c)。 再将面积代入含有高的面积公式:1/2bh (或 1/2ah 、1/2ch)。

计算求出高。在本例中,就是1/2(3)h = sqr(6(6-4)(6-3)(6-5)。化简得3/2h = sqr(6(2)(3)(1),也就是3/2h = sqr(36)。使用计算器计算开方,得到3/2h = 6。因此,使用边长b作为底边,得出,三角形的高等于4。

如果已知一条边长和一个夹角,使用两边和一角的面积公式来求解。用三角形面积公式1/2bh来代替上述公式中的面积。公式就变成了1/2bh = 1/2ab(sin C),化简得到h = a(sin C),这样可以消除一条未知边长的变量。

根据已知变量来求解等式。例如,已知a = 3、C = 40度,代入公式得“h = 3(sin 40)。使用计算器来计算等式,得到高h约等于1.928。

推荐访问:初一年级奥数定理汇总 初一年级奥数题 六年级奥数蝴蝶定理
上一篇:2018宁波中考英语试题_2018年浙江宁波中考英语试题(已公布)
下一篇:【2018年浙江舟山中考英语答案(已公布)】 2018浙江舟山中考作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