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练二十五 发达古代农业

来源:招警 发布时间:2020-09-08 点击:

 专练二十五

 发达的古代农业 1.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纺织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各国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2.[2020·全国卷Ⅰ]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3.甲骨文中的“秋”是一个与农作物生长到成熟周期关系密切的词,“告秋”则是向神灵报告谷物长势,以求得秋收有成,故不必非要到秋季再告。如甲骨文有云:丙辰卜,贞告秋于祊(古代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甲骨文中关于“告秋”的记载说明了商代(

 ) A.凡有政事必问卜

 B.农事为国之重事 C.向神灵报告收成

 D.政权植根于农业 4.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5.[2020·安徽舒城中学统考]清代《京都风俗志》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人将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这反映出(

 ) A.生产方式影响习俗

 B.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C.小农经济的形成

 D.养殖业得到重视 6.[2020·广东翠园中学检测]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它最早出现于(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7.[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8.[2020·陕西黄陵中学模拟]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中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

 ) A.河南冶铁业发达

 B.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9.[2020·重庆市高三模拟]唐初禁止在籍户户口逃亡,凡亡者“一日笞三十,十日加一等”;开元九年,朝廷规定,逃户自首者可以选择就地附籍,免除其 6 年的租调和徭役。这一调整(

 )

 A.赋予农民自由迁徙权 B.有利于保障赋税收入 C.推动租佃关系普遍化 D.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 10.有学者认为,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稻田养鱼。唐代创造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广东西部山区的人们利用草鱼食草的习性,在新开垦荒地(有水)上放养草鱼,使荒地变成熟地。这一生产模式(

 ) A.目的在于提高粮食产量 B.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C.有效提高土地肥沃程度 D.说明了经济重心已南移 11.《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12.[2020·湖南创新中学月考]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 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 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

  专练二十五

 发达的古代农业 1.A 由材料可知,齐国建立了粮食储备制度,并从鲁国连续多年大量进口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农业生产,然后用阻断鲁国粮食进口通道的方式迫使鲁国屈服,这说明农业具有一定的战略地位,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的商战只是争霸战争的一环,不能决定争霸战争的成效,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自然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故 C 项错误;D 项说法错误,排除。

 2.A 根据材料“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可知,水稻种植北扩,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这样可以使水稻与小麦等作物轮种,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故 B 项错误。仅凭材料中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故 C 项错误。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推广能改善民众饮食结构,但不可能根本改变民众的饮食结构,D 项说法绝对。

 3.B “告秋”不属于“政事”,A 项排除;甲骨文的记载“告秋于祊”反映了统治者在宗庙里的祭祀活动,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故 B 项正确;由“向神灵报告„„以求

 得秋收有成”可知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对农业的重视,并不能由此得出政权植根于农业,D 项错误。

 4.B

 5.A 注意该题设问的角度是“反映出”,应该指该风俗的本质。根据“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表明生产方式影响习俗,A 符合题意;B、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属于现象,排除。

 6.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故 C 项正确;秦朝没有发明曲辕犁,故A 项错误;汉代农业生产也没有曲辕犁,故 B 项错误;宋代不是最早出现曲辕犁的朝代,故 D项错误。故选 C。

 7.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 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 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B 排除。“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C 排除。

 8.B 题干中描述的是“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即中原地区的冶铁业较发达,这本质上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B 项;A 项是现象,不是本质;题干中不能表现政府的态度,排除 C 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末,不是西汉,排除 D 项。所以答案选 B。

 9.B

 10.B 根据材料中东汉已经开始稻田养鱼、唐代开创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可知古代先民探索出农渔业相辅相成的生产模式,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以 B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单纯强调粮食产量,A 项错误;C 项只体现了材料的一个方面,不够全面;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未涉及,且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可排除 D 项。

 11.A 依据材料中“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等信息可知其说明小农经济中男耕女织的重要性,A 项符合题意。C、D 两项在题干中无体现;B 项不符合材料原意。故选 A。

 12.B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的确是相对简陋的,但“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说明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再生能力。所以答案选 B。

推荐访问:人教版 二十五 复习
上一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消防救援支队开发区支队审计服务项目比选公告133
下一篇:体检中心会计职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