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震 雷震惊蛰道春温

来源:招警 发布时间:2019-08-14 点击:

  自从盘古开天地,每每初春的雷雨声,震醒了蛰伏地下的小昆虫、小动物出土活动。因此,古代天文学家将这段时期,特定为惊蛰节气。惊蛰,意味着春天有了新气象,新天地。《黄帝内经》曾经告诫人们,春天是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自我。如果违背了春天的自然规律,人与天然时令就会离析,犹如室内植物,缺乏抗生元素,生命活力脆弱,容易产生疾病。这是《黄帝内经》的预言,有着历史性的防病治病意义,也符合天人合一的逻辑推理,很值得人们重视。
  春天衔接寒冬腊月,气温由寒冷趋向暖和。如果气候反常,也会有倒春寒之日。一旦气温寒热无常,人体感受不适应,就会因寒冷感伤致病,出现先怕冷,后发热,颈项、背部酸痛,脉搏浮现。在这个时候病在表,在太阳经脉间,宜发汗解表,使邪气排出体外。传统方药以麻黄汤为先:麻黄9克(后下)、杏仁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水煎,煮到水沸2~3分钟之久为宜。温服,盖被发汗。汗出者,过后感觉轻松,体温下降,症状缓解而好转。此方经济、简便、安全、药效快速,符合病征开始,首先用药。古今医道、知识家庭,都在采用本方,防治伤寒和温病。
  伤寒导致温热,病势向重发展,有体表传向体内的规律。譬如病程趋向内里,出现头部、眼眶、颈项强痛,困倦,恶心,呕吐,甚至胸闷咳嗽等症状,传统治疗,多用柴葛解肌汤:柴胡9克、葛根15克、甘草6克、黄芩15克、羌活15克、芍药15克、白芷9克、桔梗9克、红枣2枚、生姜3片、生石膏30克。水煎,温服。这是病在阳明经的定位用药,也可以针刺穴位,以疏通经络的方法来治疗。于东汉末,有一年的春天,长沙太守府中有一个官员,因病十多天,药疗无效,高烧没退,全身困倦酸痛。是日,这位官员来找张仲景治病,张氏经过诊之,不予患者服药,即为患者针刺大椎、肺俞、肝俞等穴位。这时,患者感觉奇怪,便问张仲景,为什么不开方给药?张氏回答患者,你是因为在倒春寒之时,不慎着凉致病。寒邪稽身,与正气相持,形成伤寒热化症。现在邪气已传入太阳、少阳经脉之间,合并为病。所以,致之心下痞满,颈项强直,头晕目眩。因此,应当针刺大椎、肺俞,肝俞,不宜用药攻下。针刺大椎、肺俞,以解在表之邪;针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邪。张仲景为患者施行针刺完毕,患者立刻感觉舒服,过后发热也渐退,病情大为好转。这位官员病好后,回忆起张仲景原先对他分析为何不采用药物攻下的那一席话,那一段道理,又是经过了针刺治疗,果然病愈,他才涣然冰释,深为感悟。当他再次碰见张仲景之时,不由得拱手行礼,称赞张太守真不愧为天下名医。
  伤寒引起温热,病在太阳少阳经脉问,采取针刺疗法,张仲景当年已将这种疗法载在《伤寒论》一书中,只不过有的医道忽略而已,其实疗效很显然。笔者还记得,正当孩儿之时,那年出现倒春寒,非常凛冽,天真无知的我,贪玩得不在乎穿衣御寒,后来感冒发烧,体温测出40度,出现寒战高热症,当时中医诊所的大夫为笔者针刺大椎、风池、肺俞、合谷等。针刺不到一分钟,寒战顿时停止,头痛随之缓解,再加上母亲用生姜和蒜头各适量,混合捣碎,用纱布包裹,蘸湿热醋,在我背部自上而下,轻轻地刮,刮到我感觉发热为度,刮到我局部皮肤赤红为宜。第二天,我病情痊愈,照常同伙伴们嬉戏、玩乐,安然自在。
  还有一种温热,是在春天时期,空气中产生的某种疫疠,流行传染。这种疫疠流行快,传染性强,多致群体发病。明末时期,在山东、浙江、河北和江苏等地,不时发生瘟疫大流行,当代名医吴有性在应对这一场场瘟疫中,总结了一次次临床经验。吴有性鉴定这种瘟疫,先怕冷,后发热,日晡(午后三时至五时)更明显。接着,患者出现头疼,困倦,肌肉酸痛等症状。如果延误治疗,或者治疗不妥当,病情就会从浅至深,累及脏腑,向重症发病。针对以上初发症状,首先治疗的方法,适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首选方剂为达原饮:槟榔15克、厚朴9克、草果仁6克、知母12克、芍药12克、黄芩9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温服。吴有性认为:“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拨病之药也。”这般用药,以生津、清热、和血、祛邪为原则,是应急治疗瘟疫初发大纲。另外,还有针对性的辨证用药,如病程伴有胸胁疼痛,耳鸣,寒热往来,呕吐,口苦,宜用上方加柴胡12克,以致疏肝利胆的作用;或伴有腰背酸痛,颈项强直,宜用上方加羌活15克,以致清热、祛湿、止痛;若伴有眉棱骨痛,鼻孔干燥,入夜难眠,是病情传至阳明经,宜用上方加葛根20克,生津和胃,控制病情。
  在唐朝时期,我国的医学技术,医学书籍,有着不可估量的计数,流传到日本民间社稷。譬如,日本古代名医源元凯编著的《温病之研究》一书,是完全效法,点缀我国温病学中的文化精粹。他的辨明伤寒时疫论文中,明确指出:“夫伤寒者,疫疠之总称,而与热病相类。”对于因伤寒致温热,他也主张疏通经络,解表发汗为先的原则。大约崇祯14年的春天,日本旭川有个道士因伤寒而导致温热,初发时怕冷,感觉不自然,浑身难受,只过一个时辰,金身发热,背部、四肢肌肉酸痛,精神模糊,时而觉醒,觉醒了又兴奋,近似狂言谵语的病态。当时,源元凯为道士把脉,觉得患者脉搏浮现,而且紧,又觉得相当快。源元凯为患者开药,首选麻黄汤一剂。患者单独服用麻黄汤后,微微汗出。经过三个时辰,又改用麻杏石甘汤:麻黄12克,桂枝、杏仁各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石膏60克。用法是,先将石膏捣碎,另外煎煮,然后过滤石膏水,冲下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等药物混合煎煮,麻黄后下。本医案药方中的麻黄用量较大,有可能因为日本的气候寒冷,湿气重,如果麻黄用量过少,就会难以发汗,治疗欠佳。同时,源元凯也为道士采用针刺疗法,结合药物应用,使道士很快病愈康复。这是一例日本古代人,在研究和效仿我国传统医药学中,来应对治疗春天时发的温病,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回报华夏古人的一个出奇经典。

推荐访问:惊蛰 雷震 道春温
上一篇:【食疗助你降血糖】 吃什么降血糖最快食疗
下一篇:男性忙忙用品_男性工作忙养生不可忘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