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课】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来源:三支一扶 发布时间:2020-03-04 点击:

  第一单元

 乘 除 法 第1课时: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P2

 P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关键 创设植树情境,导出有多少棵小树的主题上来,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在研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学生准备小棒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复习:口算

  6×2 =

 3×4=

 2×9=

 3×9=

 5×8=

 2×5=

 2×8=

 二、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三、探索新知:出示课件,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①用加法算:20+20+20=60(棵)

 ②用乘法算:20×3=60(棵)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20×3”的口算过程

  2×3=6,20×3=60•••••

 5、教师提出问题:4捆一共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已完成,最后与同伴交流。 四、拓展应用:

 P2第2 题、第3题。 第2题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小组内讨论,发现了什么?

 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五、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六、作业:课本第3页1、2、3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乘法口诀。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着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想法。 并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扩大几倍。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0+20+20=60

 20×3=60(2×3=6) 教 学 反 思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P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关键 创设植树情境,导出有多少棵小树的主题上来,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在研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学生准备小棒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谈话导入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通过我们这节课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基本练习 1. 口算 60×4

  50×5

  7×800

 6×900

 40×2

 80×4

 3×600

 8×300

 2、计算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0×3

  70×5

 2×400

 7×900 3、解决问题 (1)李超每分钟大约能跑200米,他8分钟大约跑了多少米? (2)一盒饼干30元,买5盒这样的饼干需要多少元? 三、指导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3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看图,说说从中获取那些信息,理解题意: 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然后列示解答后进行反馈。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现在组内相互检查,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口算的,全班交流时选几道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教师要及时指导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第3题 让学生说说分别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反馈,明确香蕉有几根,有几堆香蕉,大、小象每天各吃几根。

 ① 解决问题(1):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交流。 ② 解决问题(2):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先引导学生找出“一个星期有7天”这个条件。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进行全班交流。 ③ 解决问题(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根据这个情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并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数学游戏 (1)出示数学游戏规则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及时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有准确。 (2)开展数学游戏。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师生为单位组织开展游戏活动,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在计算“40×8”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并说一说口算时要注意什么。

  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都要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 教 学 反 思

  第3课时: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P4

 P5 教学目标 1、探索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 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学关键 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练习时,先帮助学生理解。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2)全班交流算法。

 12 × 3 =12+12+12=36

 12 × 3

 就是3个10加上3个2的和,10×3=30,2×3=6,30+6=36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 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口算: 20×5

 16×5

  30×2

  15×2

 14×3

  21×4

 40×8

 23×4 26×2=(

 ) 想:(

  )×2=(

  ),(

  )×2=(

 )

 ,(

  )+(

  )=(

 )

  32×3=(

  ) 想:(

 )×3=(

  ) ,(

  )×3=(

 ),

 (

  )+(

 )=(

  )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第5页的1、3、4题

  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12看作一个十和2个一相加,即10+2 再分别3个10和3个2各是多少,在将它们加起来。

 如果每个泳圈10元,算3个10元是多少,再加上少2元,3个2.

 拓展:如果每圈120元,买三个多少元?

  让学生再比较下: 12×3与15×3 计算的结果又什么不同? 进位与不进位。

 做口算时,让学生先同桌之间进行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

 15×3=45

  10×3=30

  2×3=6

 10×3=30

 5×3=15 30+6=36

 30+15=45

 教 学 反 思

 第4课 需要多少钱(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P5 教学目标 1、探索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 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学关键 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练习时,先帮助学生理解。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回顾知识 1、口算 12×4时,先算(

 )×4=(

  ),再算(

  )×4=(

  )=(

  ),最后把(

  )和(

  )相加,结果是(

  ) 2、辨析题 29×4=86

  58×4=2032

  二、评价练习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 选取二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让学生口述口算的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订正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从情境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然后独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时,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计算的。

 3、出示小明和小玲卖的胶卷,谁的更便宜?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图意回答,并独立解决问题,再小组中交流,让后进行全班交流。 4、 出示第4题表格 让学生结合表格说一说表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计算填写。 组织全班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并想想从表格中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三、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帮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并能够运用上节课进行辨析

  第1题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

 第2 题(2)学生的方法可能不同, (1) 15×6=90( 块)

 100-90=10,所以够分,还剩10块。 (2)15×6=90(块) 90<100,所以够分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解决“谁买的胶卷便宜” 因为:小明买的胶卷是:36×2=72,花了18×2=36(元) 小玲:24×3=72 花了13×3=39

 教 学 反 思

  第5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 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 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口算卡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复习准备 (用纸板覆盖,一题一题出示) 10×5

  14×2 100×7 130×2 20×3

  34×2 200×4 210×3 教师提问:14×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140×2又是怎样口算的呢? 然后请同学回答 把140看成14个十,先用10个十乘以2是20个十也就是200,4个十乘以2是8个十也就是80,200加上80等于280)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板书:口算14×3. 想一想  14×3的意义是什么?(3个14是多少) 根据14×3的意义,用小棒摆出来. 想口算的顺序,先拿出表示10×3=30,3个十的小棒是30,再拿出表示4×3=12,3个4的小棒是12,合起来是42,30+12=42. 板书:14×3=42. 比较14×3与14×2两道口算的异同: 2、做一做 16×2= 26×3= 25×2= 要求同学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再把这几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几个同学直接写在小黑板上.待同学写完后集体订正. 3、分别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 16×2:10乘以2等于20,6乘以2等于12,20加上12等于32. 26×3,25×2分别请同学互相说。 4、出示例2:板书:口算:140×3= 请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做,然后试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一下)做完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集中起来说出不同的想法: 因为14×3=42,那么140×3只需在42后面添上一个0得420. 把140看成14个十,14个十乘3得42个十,即420. 5、

 3乘14得42,然后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 以上这几种算法,要给肯定,尤其第三种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 做一做 130×5= 380×2= 150×6= 每人在自己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能用几种方法说出口算过程.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个位上、十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1 首先看完题后,想一想这里是什么意思,然后填在书上,填完后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最后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找朋友游戏. 15×3 18×2 12×5 14×4 35×2 220×4 240×3 25×4 310×3 32×3 26×2 160×6 12×4 16×5 14×3 36×2 120×4 160×5 240×2 260×2 题目卡片贴在黑板上,答案卡片发到同学手中,当题目出示后,答案就是它的朋友. 45 36 60 56 70 880 720 100 910 96 52 960 48 90 72 42 480 900 480 520

  2.文字叙述题. 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做.四个同学写在小黑板上,订正时用. (1)乘数是7,被乘数是12,积是多少?

  12×7=84 (2)250的3倍是多少?

 250×3=750

 如:10×2=20,4×2=8,20+8=28

 同座位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启发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两道题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乘以被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再乘以个位上的数,只是14乘以3,个位上的数相乘,满 了十,最后一步是整十加上两位数.

  集体说,个人说.反复叙述口算过程.

 教学反思:

  第6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题(1~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一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口算的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关键 学生已初步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在这一节内容中,学生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迁移以前学过的方法,帮助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学习准备。

  50×6=

  31×2=

  15×3=

 23×4=

  40×8=

  12×4=

  18×4=

 13×2=

  100×7=

 24×3=

  16×5=

 14×5= 交流: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怎样才能算得快。 二、挖掘教材: 1、每箱苹果16元,每箱梨14元。买4箱苹果和4箱梨需要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先提出一个问题,再解答)

  2、一个足球要25元,一个篮球要36元,一个排球要18元,一个皮球要15元。 (1)买4个足球要多少钱? 列式计算:

 (2)买6个皮球,100元够吗? 列式计算:

 (3)买2个篮球,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列式计算:

 (4)小明只带60元钱,可以买哪些球?(设计购买方案) 我的方案:

  3、小东的体重是23千克,爸爸的体重是小东的3倍,妈妈的体重比小东的2倍多5千克。小东的爸爸、妈妈的体重各是多少千克? 先让说说“3倍”和“2倍”的含义,再列式解答。

  4、三(1)班去秋游,每人交8元,全班40人。收到的钱数见下表:

 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交来的钱数对吗?

  三、拓展延伸。(怎样租车合算?) 大轿车限乘客30人,面包车限乘客20人,有80人郊游,其中租1辆大轿车要50元,租1辆面包车要35元,怎样租车合算? 1、有几种租车方案?(

 种)

 2、比较租车价格,发现租车的规律。 大客车的辆数/辆 面包车的辆数/辆 乘客人数/人 租车费用/元

 四、达标检测

  2、13×3+18

  300-14×6

  100-25×4

  =

  =

 = =

  =

 = 46×2-36

  23×4-19

 37×2+27 =

  =

 = =

  =

 =

 以开火车的方法,说说口算的方法

  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计算?

 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不同的购买方案。

 教

 学

 反

 思

  第7课时:参观科技馆

 教学内容 P8

 P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宁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的计算。 2、 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 教材从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进一步探索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 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如:因为2×30=60,所以60÷2=30 因为60里面有6个十,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即30,所以60÷2=30 …….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如果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 对比选择,适时引导。 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重点引导上面两种方法。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 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倡算法多样化

 说说计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参观科技馆

  60÷2=30 (1) 因为2×30=60,所以60÷2=30 (2) 因为60里有6个十,6个十平均2份,每份是3个十,即30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植 树 教学内容 P10

 P1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2、 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关键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会自主探索、总结算法,并能优化自己的算法,大部分学生已经会用乘法来想除法,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来学习新知。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是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如果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因为12×3=36,所以36÷3=12(根据乘算除法) 因为36=30+6,30÷3=10,6÷3=2,10+2=12,所以36÷3=12 4、对比选择,适时引导。 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重点引导上面两种方法。

  三、拓展应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

 7元

  77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在_____里填上“>”“<”或“=”。 48÷4_____84÷4

  720÷8_____720÷9 24 × 3_____24 × 2

  26÷2_____26 × 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 第11页

 第3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部分学生可以引导用小棒帮助理解。 说说口算方法 交流时,提倡算法多样化。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板书设计:

  植树 36÷3=12(组) (1) 因为12×3=36,所以36÷3=12 (2) 因为30÷3=10,6÷3=2,10+2=12,所以36÷3=12

 教学反思:

  第9课时:练习二 教学内容 练习二第1~7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巩固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巩固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关键 练习二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整理和复习,通过不同程度的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方法,教材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真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学具 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学习准备。

 50×4=

 32×2=

 16×3=

 23×5= 40÷8=

 120÷4=

  180÷3=

  120÷2= 100×7=

  24×3=

 160÷4=

  140÷7= 二、挖掘教材: 1、每筐苹果60个,2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多少袋? 列式计算:

 如果3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多少袋? 列式计算:

 如果6个苹果装一袋,可以装多少袋? 列式计算:

 2、一种树苗每捆3棵,共36元,另一种树苗每捆4棵,共40元,哪种树苗便宜些? 列式计算:

 3、李老师给售货员100元钱,买3个球,找回了4元,每个足球多少钱? 列式计算:

  三、达标检测

  1、在○里填上“>”,“<”或“=”。(完成后小组交流判断的方法。) 48÷4 ○ 84÷4

 720÷8 ○ 720÷9 24×3 ○ 24×2

 26÷2 ○ 26×2 2、

  3、填表

 4、小丽借了一本故事书,共150页,她3天看了60页, (1)小丽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照这样的速度,一个星期她能看完吗?如果不能按时看完,请你给她提个建议。

  开火车,交流口算的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两种树苗每捆棵树不同,可以先算每棵树苗分别需要多少元,在比较杨树苗。

 引导学生找出有用的信息。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先回答3个足球一共花了多少元,再回回答每个足球多少钱。

  引导学生发现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每一组算是被除数、商各有什么变化。

 解决问题提倡多样化,如:60÷3=20 7天可看140页,140比150小,所以看不完。也可以想三天看60页,那么6天看120页,剩下30页一天看不完。 提的建议合理,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第10课时:搭一搭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搭一搭”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关键 本课以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根据立体图形和自己的猜想画出物体的三个面,再根据教师提供的正方形图形推导正方体的摆法,通过例题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教具学具 课件、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 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 师:下面我们做同桌两人的游戏,现在给你们一次自由搭的机会,你可以用3个或4个正方体搭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要求一边搭一边说。 学生在同桌内完成后,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帮助。 师:现在给你一个当指挥官的机会,你就用刚才说的指令来指挥大家打,好吗? 师:现在谁来当指挥官? 4、观察物体 老师把你们搭的图形搬到纸上,现在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图形,你能从上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形状? 有几个正方体,是怎么摆? 侧边呢?

 正面? 你能连一连吗?

 小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示范游戏活动 师:下面让我们继续玩搭一搭的游戏,这回老师想先和一位小朋友玩,谁愿意做老师的伙伴? 让学生先搭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全班同学都看一看是怎么搭的,老师先站到旁边去,不看学生大的正方体。 师:你么都看到他搭的正方体了吗?现在由老师向他问几个问题,我根据提出的问题搭出一个和他有一模一样的立体图形,你们相信吗? (1) 你用了几个正方体? (2) 从正面看的是几个正方体?你能确定是什么图形了吗? (3) 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体?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老师和这位同学的游戏,回忆这个游戏是怎么做的。 从哪几个方面来问问题? 2、学生小组内开展游戏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玩这个游戏。 同桌两人,一人搭,搭好用手遮住,有一人猜。 三、 拓展应用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

 )

  (

  )

  (

 )

  (

 )

  (

 )

  (

 )

 (

  )

  (

 )

  (

  )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①

  ②

 ③

  ④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

  的图形有(

 )个,分别是(

 )。

  3、搭一搭,填一填。

  A

  ①

  ②

 B

  ③

  ④ 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 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 ⑶、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是图A?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 教师针对学生的活动合作情况进行升华。 2、 学生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注重游戏的要求。学生遵照要求进行游戏。

  口令: (1) 请横着摆三个正方体。 (2) 在中间正方体的上面叠上去放一个 (3) 把右边的正方体拿去。

 引导观察交流。

 师要及时参与点拨、指导。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 撘一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教学关键 通过本课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拓展新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搭积木,同学们高兴吗?今天老师把要求稍微提高了一点,不仅要考察谁会搭,还要考察谁会看、会画。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

 2、教师发出指令: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4、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5、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6、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7、再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丛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8、学生分小组做上述拼搭游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一)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1、第1题: 这一实践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观察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正确的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活动时教师让学生用正方体学具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 2、第2题: 这一实践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二) 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1、第3题: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可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第(1)和第(2)小题。 第(3)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动手搭一搭,能搭出多种立体图形。

 3、 第4题: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方格纸画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通过今天搭立体图形的活动,我们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2、拓展:你们能将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形形状的样子画在方格纸上吗?

  老师发出口令,学生进行搭一搭。

 引导学生交流,并搭错的学生进行纠正。

  注意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可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独立的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可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地画一画,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搭出立体图形观察后再画。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千克、克、吨

 第12课时:有多重

 教学内容 千克和克的认识(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感受1千克、1克的物体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动手称一称、掂一掂等操作活动,培养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关键 教学中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学生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进行实际操作,使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所感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克、千克,建立明确的重量与质量概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天平、台秤(或盘秤、弹簧秤)、硬币、橡皮等实物。 学生准备:铅笔、硬币等实物;每个小组准备两袋豆子。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1袋果冻和1袋饼干,谈话:昨天老师到商店买了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哪件轻一些吗? 2.组织同桌活动:掂一掂桌上或自己带来的物体。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称。 (1)要准确知道这些物体有多重,该怎么办?结合生活常识可能想到可以用秤来称。 (2)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3)让学生上讲台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秤的资料,介绍天平和台秤,边介绍边演示。(也可以由教师介绍) 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相互补充。

  2.从生活经验中感受质量单位。引出质量单位。 (1)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斤”、“千克”是什么单位? 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量单位,也可以说是质量单位。 (2)你还听说过哪些重量单位呢? 同桌互相说:克、斤、千克、吨…… (3)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两个重量单位:克和千克。(介绍国际单位符号)。

 3.认识“千克” (1)猜一猜。

 出示3袋物品(1千克苹果、1千克棉花、1千克盐)问:你认为哪一袋重?争论,猜想,自由发表意见。 (2)称一称。

 ①

 大家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谁的看法是对的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 ②动手秤,并互相交流称重后的结果。 ③发现三袋物品是一样重的。

 (3)感受1千克。

 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大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请大家感受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

 (4)估一估。

 请你们拿出一个袋子装苹果,先掂一掂,再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和同桌说一说。

 (5)找一找。

 请你们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6)感受几千克。

   出示2千克重的物体,让学生亲身感受。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7)说一说。 在生活中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4.认识克。 (1)称一称。 今天有几位小客人很想知道自己的体重,看看是谁?教师出示2分硬币和1块橡皮。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称一块橡皮。

 (2)认一认。 用天平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

 (3)掂一掂。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请大家掂一掂。

 (4)找一找。 出示一枚纽扣、一粒药等质量约1克的物品。你还能找一找你身边什么物品的质量约是1克吗?

 生活中重1克的东西不太多,更多的是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的东西,如一枝铅笔约重10克等。

 5.单位换算。 (1)每个小组桌面上放两袋豆子,先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一袋豆子的质量,再让学生称一称,让学生发现这袋豆子的质量是500克。两袋一共是多少克?(板书1000克)

 (2)把这些豆子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用台秤称给学生看。

 板书:1千克=1000克。

  1kg=1000g

 (3)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6.指导看书。 让学生看教材第18-19页,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应用,拓展迁移 1 .“练一练”第1题。 (1)两个鸡蛋有多重?这个秤的单位是什么?谁来读出重量?1个鸡蛋呢? (2)右边的秤跟左边的秤一样吗?读数是多少?你知道一个西瓜的重量了吗? 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3.组织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估一估物体的重量(如自己的体重、一个土豆、书包),再利用天平或教师准备的秤称一下,把结果填如教材20页的表格中。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 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并说说谁重谁轻

 想想日常生活中常用到哪些秤,回答:盘秤、天平、磅秤、弹簧秤等。

 仔细观察、倾听。

  引入知道:克和千克是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两个质量单位,分别用g和

 kg来表示

  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内讨论。

  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千克有多重。

 参与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先思考,再找一找1千克的物体,小组内交流,感受所找物体的重量。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言

 你发现了什么?(称比较轻的物品要用天平)。

 教师用实物向学生出示砝码,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注意解题时,重量单位

 说说自己的想法。

 分组活动,先估计一下质量,完成表格的填写

  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板书设计:

   有多重 常见的秤:天平、盘秤、磅秤、弹簧秤…… 常见的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第13课时: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第21-2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关键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再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会感觉比较抽象,不容易建立和理解这个概念,因此,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展开讨论,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的练习,了解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建立1吨=1000千克。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大象) 2.大家猜一猜,这头大象有多重?看图,充满好奇心。 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有的同学都会用“吨”来表示大象的体重了,真了不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吨有多重”。(板书课题) 4.引导:你最想了解有关吨的哪些知识呢? (1)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呢? (2)克、千克、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要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研究有关吨的知识。读课题:1吨有多重。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 出示“看一看”的情景图:一头牛重350千克,你们能算一算3头牛的重量吗?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重多少?一袋面粉重50千克,20袋面粉重多少?我们每人大约重25千克,40人大约重多少? 计算得出: 3头牛重1050千克。10桶油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重1000千克。40个人约重1000千克。

 2.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知道了3头牛、10桶油、20袋面粉、40个小朋友,他们的质量都是1吨左右。明确:吨可以记做“t”。

 3.提供生活材料,让学生具体感受1吨。

 4.现在你明白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了吗?请你先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5.吨、千克、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  1t=1000kg

 三、学习应用,拓展迁移

  1.“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在做这道题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2.“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订正,说说是怎么想的。 3.“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想一想,再完成填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讨论曹冲为什么要以用这个办法称象。 请你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用课件引入“曹冲称象”故事。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让学生把同桌抱一抱。或将老师抱起来 感受下。 在计算的过程中,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口述思考的方法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3头牛重:350×3=1050千克

  10桶油重:100×10=1000千克 20袋面粉重:50×20=1000千克

   

  40个人约重:25×40=1000千克 他们的重量差不多都是1吨。吨可以记做“t”。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第14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 练习四(第23-24页)1~~4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知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吨的质量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引入 1.师:我们已经认识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他们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 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的口答。 2.师: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1t=1000kg

 1kg=1000g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质量单位来上一节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填一填。 1、一个苹果重(

 )克。

  2、一个菠萝重(

 )克。 3、一些梨重(

 )千克。

  4、一把香蕉重(

 )千克。 5、一袋大米重50(

  );

  6、一个贰分硬币重1(

 )。 7、一辆卡车能装货物4(

  );

 8、一头牛重338(

 )。 2、连一连。 菠萝

 曲别针

 足球

 小狮子 2克

  2千克

  200千克

  400克 学生独立连一连,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在○里填上“>”、“<”或“=”。 5kg○

 3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 g

  800g ○ 10 kg

  3kg○

 3 t

  4000g ○ 4 t 三、实践应用: 1、一堆煤重320吨,每一辆车皮限量60吨,5节车皮够吗? 列出算式,并解答。

 2、有6筐梨,每筐梨30千克。还有7筐苹果,每筐苹果20千克,车最多装300千克,这些水果能一次运走吗? 列出算式,并解答。

 3、一头熊重180 kg,一头牛重120 kg,一头猪重90 kg,一头狮子重240 kg,一头大象重500 kg,一头羊重200 kg,它们要通过一座载重为1吨的桥,上面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 答案一:

 。

 答案二:

 。 答案三:

 。

 答案四:

 。 4、一架天平配有3个10克的砝码,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多少粒花生约重50克? 方法:

 。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6000克=(

 )千克

  3 kg=(

 )g 4吨=(

 )千克

 6000 t =(

 )k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要注意台秤计量单位:g还是kg

  学生独立连一连,再说说自己想法。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将不同的质量单位转化统一的单位,然后再进行比较。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

 练习四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15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练习四(第24-25页)第5-11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知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吨的质量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 通过昨天的练习,你对千克、克和吨这些质量单位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质量单位? 2. 出示练习四第5、6题。 先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老师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样想的。 二、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师:李叔叔是一名司机,今天他遇到了两个问题,不知道同学们能不能帮他解决。

  课件出示练习四第7题、第8题情境图。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理解题意并解答第7题,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师:谁能把你的解决办法展示一下呢?

 通过师生交流得出:1车皮限量60吨,意思是最多拉60吨,而5车皮就是拉5×60=300(吨),320吨大于300吨是所以不够。 师:你们帮张叔叔解决了这个难题,真棒。我们再来帮助张叔叔解决下一个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第24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每筐梨30千克,每筐苹果20千克,一车最多装300千克。梨有六筐,苹果有7筐) 师:这些水果能不能一次运完吗? 学生尝试解答,反馈交流。对于学困生,老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 全班交流时,指名板演,再让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先选出苹果和梨共重多少千克? 算式:30×6+20×7=320(千克), 因为300<320,所以这些水果不能一次运完。 教师进一步突出讨论题:这次水果要运走,你认为怎样运比较合理?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后,指名口述,学生只要说得合理,老师都给予肯定。

  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得到,还可以先算出1车皮拉多少吨,320÷5=64(吨),64吨比60吨大,所以不够。

 第8题,有些学生可能在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师要重视个别指导和帮助。

  教学反思:

 第16课时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搭配中的学问. (第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排列搭配活动,训练学生有序地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创造的能力。 2、渗透排列、组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 有序搭配,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搭配的问题,会感到很有兴趣,为了让学生理解搭配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配一配,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供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1)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 学生独立解决。 (3) 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搭配问题,只要我们按顺序思考、搭配,就可以又好又快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回家后清理一下自己的衣柜,看一看有几件外衣、几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

 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适时板书并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让学生尽情的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2号上衣      

 2号上衣   

 1号下衣       2号下衣   

 2×2=4

  A——C  B———C A———D  

 B——D  A———E B———E 教学反思:

  第17课时 :搭配 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27页 试一试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问题的能力。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在交流探讨中,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并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序思考的问题 教具学具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引入 师:还记得上一节课学会了什么吗? 出示:配菜的学问的配菜问题,你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帮助笑笑吗? 1.早餐的搭配 师:笑笑的生日到了,这不,她高兴得一大早就起床了。瞧,她妈妈准备了早餐。有一份早餐必须含有一份饮料和一个点心。你能说说看:笑笑可以怎样搭配吗? 课件出示:

 牛奶、

 豆浆、

 蛋糕、油条、饼干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 师:你建议笑笑早餐吃什么呢?(牛奶配蛋糕,营养丰富) 其实生活中不仅在配菜会出现搭配的问题,在其他方便也有许多的搭配问题,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看看其他方面的搭配问题。 二、指导练习 1、搭配服装 吃完早餐,笑笑邀请好朋友淘气来参加生日宴会,可有件事难住她。过生日肯定要穿得漂亮一点。该穿什么衣服好呢?你能给她建议一下吗? 课件:27页,第2小题 (1)做一做 选一件上衣,搭配一条裤子是一种搭配方法。那笑笑一共可以穿多少套?请你和同桌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2)说一说 学生试着搭配后和同桌交流,让学生到前面演示说出几种搭配方法,展示学生的方法。 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一共为笑笑找到了6种不同的穿衣方法。你们建议那一套呢?为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 2.搭配路线 笑笑请淘气去动物园玩,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去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线。出示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 师:看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共有几条路可以走,大家数一数。学生数后到小组交流 汇报: A----C

 B----C

 A----D

  B ---- D

  A------E

  B-----E

 了解到去动物园一共有6条可以走。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对搭配中的学问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老师追问: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合作要求: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图片的形式搭配,一人摆图片,一人进行记录。

  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教学反思:

  第18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练习四(第24-25页)第9-11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知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吨的质量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送小动物过河。 师:几个小动物一起去游玩,到了河边要过桥,课怎么也不能同时过去,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练习四第9题 师:原来这座桥载重为1吨,怪不得这些小动物不能一次通过呢!你能说说那几只动物能一起通过呢? 把你们的方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我们比一比哪一小组方案最多。 全班交流时,教师运动学生分析多种的方案,教师分类板书。 (1)任何两只动物都可以一起通过,因为最重的两只动物是大象和狮子,它们俩的体重加起来是740千克,他们能通过桥,其他任何两只小动物也能通过。 (2)任何三只动物也能一起通过。 二、思考题 1、第10题 一架天平配有3个10克砝码。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多少颗花生约重50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 (1)10克10克地称5次。 (2)先称30克,再称20克。 (3)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2、第11题 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摆一摆,增强直观性。 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和3个桃子一样重。 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什么心的收获?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3)四只动物通过的情况只有2种。分别如下 240+200+180+120=740(kg) 500+180+120+200=1000(kg)

 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称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第19课时

 购物 教学内容

 购物 (第28页) 教学目标 探索并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关键 教材通过“购物”的情境引入,旨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地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挂图! 二、探索新知:

 213元

 42元

 12元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12+12+12+12=48 (2)

  1

 2

 (3)

 1

 2

  1

 2

  ×

  4

  1

 2

 +

  1

 2

  4

 8

  4

 8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买两个书柜需要多少钱? 213×2=( )(元)

 2 1 3 ×

 2

 答:

 2、

  1

 4

  3

 1

 1 2 3

 2 1 4 ×

  2

  ×

  3

 ×

 3

  ×

  2

 三、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业:课本练习 2、3、4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归纳算法。 板书设计:

   购物

  书柜213元

 桌子42元

 椅子12元

 (1)12×4=48(元)

  1

 2

  12+12+12+12=48

  × 4

  10+10+10+10+2+2+2+2=48

  4

 8

  10×4+2×4=48

 教学反思:

 第20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购物 (第28页练习2、3、4) 教学目标 探索并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复习导入 师:说说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二、 练习讲解 1、7×3+4

 8×6+3

  5+2×8

 2×6+5

 4×9+6

  3+6×7 这是一组为进位乘法做准备的针对性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进位乘法的准确性。 2、填表。

 2辆 3辆 4辆 5辆 6辆 7辆 8辆 大车乘客数 60

  小车乘客数 24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 一件大衣的价钱是一件羊毛衫的3倍。一件大衣多少钱?一件大衣比一件羊毛衫贵多少钱?

 羊毛衫132元

  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反馈。 三、 巩固练习 同步练第28页、29页。

  让学生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图意,然后列式计算。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解法: 1、132×3=396(元) 396-132=264(元) 2、132×3-132 3.132×(3-1)

  教学反思:

 第21课时:去游乐场 教学内容

 去游乐场( 第30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关键 教材以“买票”的情景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给同桌讲一讲。 师: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太空船4元,蹦蹦床3元,电动车2元,淘气他们16个同学想做太空船。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1)16个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2)8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 (3)花10元,坐电动车可以做多少人? …………

 师:那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吧! 1.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思考:怎么列式 (16×4=)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 (板书课题) 算一算:16×4=?说说你怎么算出来的? (2)小组讨论, 直接口算:16=10+6

 10×4=40 6×4 40+24=64 2.竖式计算 练习本上试一试 16 ×

  4

 让学生说说竖式的方法。 3.试练 126×3= 学生个别练习,竖式计算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竖式计算。 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哪一位积满几十,就向前进一位。 三、拓展应用 试一试 第1题、第2题 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请后两题的小组说一说是怎么样想的。 讨论:用乘法竖式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反馈总结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乘起 (3)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3、连一连。 2 × 32

  15 × 4

  16 × 5

  26 × 8

  5 × 12

  19 × 5

  60 × 7

  4 × 30

  3 × 16

  24 × 2

  52 × 4

  15 × 6

  17 × 5

  4 × 16

  3 × 40

  84 × 5 四、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先让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再总结。 板书设计:

 去游乐场

   提出问题: (1)16人坐太空船要多少钱? (2)16人玩蹦蹦床要多少钱?

  (3)做太空船比玩蹦蹦床多用多少钱?……

 教学反思:

 第22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

 去游乐场( 第30页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关键 教材以“买票”的情景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复习导入 二、 练习讲解

  1、

  2

 3

 1

 6

  4

 8

  7

 2 ×

  2

 ×

  5

 ×

 2

  ×

  4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书,再进行全班交流。

 2、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 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1)18×2+18

  (2)18×(2+1)

 4、 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5、 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解题的方法。 三、 小结 四、 布置作业 同步练习册、

  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和方法,教师着重强调乘法竖式进位书写格式。

  理解上衣是裤子的2倍。

 对于学生的各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

  第23课时:乘火车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乘火车”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探讨自己算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师准备:25个苹果卡片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引入。 1.指名学生说一说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出示练习题(见右),让学生完成。(可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4.谈话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连续进位的乘法。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教材上“乘火车”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选择问题。 三、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1.你能根据题意列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算是吗? 2.你会计算这个算式吗?请你先独立试一试。 3.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如果不会,可以在组内进行请教。 5.比较归纳。

  引导学生将“16×4”和“72×5”进行比较:这两道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6.现在你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吗? 指名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强调书写格式。 7.引导学生尝试总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8.指导学生看书、质疑,完成前面提出的第三个问题。 四、巩固练习。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指名板演,注意强调计算的顺序。 2.第2题。 指名说解题思路,强调书写格式。 3.第3题。 课件出示问题,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师巡视。 4.第4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识图,弄清图意后与同桌交流、合作完成。 集体评价。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掌握了吗?你有哪些收获?

 3.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4.组织全班交流。 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写上答语。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讨论竖式计算时竖式上的“0”能否遗漏,引导学生关注乘积个位的“0”。

 板书设计:

 乘火车

  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以乘坐多少人? 70×5=350(人)2×5=10(人)350+10=360(人) 72×5=360(人)

      7

 2 ×

 1 5 3

 6

 0 注意:0不能漏写。 教学反思:

  第24课时 乘火车 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乘火车”练一练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探讨自己算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引导学生注意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4等分后确定出发3小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如结合过站停车等因素确定位置,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第(2)个问题解决过程可参考如下: 120×4=480(千米),45×2=90(千米),480+90=570(千米)

 指名上台,说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请学生说说题目的含义。

 给计算题设计情境,使练习更加的丰富。

  借助铁路上黑白相间的标志,用数一数的方法,确定出发后2时的大概位置,也可以用细线“铺”在图中的铁路上,得到铁路的长,再取细线的一半。 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

 教学反思:

 第25课时

 0×5=? 教学内容:有关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关键:教材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为什么“0×5=0”,再此基础上通过“算一算”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一规律。 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0”表示什么含义吗?0加任何数都得几?任何数减0都得几?那么你们知道“?”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3、谁能结合数学情境,说说你的算法? 如: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 0” 4、汇报算法: (1)5个0相加得0。 (2)3 × 5 = 15,

 2 × 5 = 10, 你发现了什么?

 1 × 5 = 5,

 0 × 5 = 0, 5、算一算 0 × 5 =

 7 × 0 =

 0 × 26 =

  6、让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任何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7、试一试: (1)130 × 5 =

  1

 3

 0

  13 × 5 = 65

  1

 3

 0

  ×

 1

 5

  130 × 5 = 650

 ×

 1

 5

  5

 0

 5

  0

 (2)402 × 3 =

 ①、400 × 3 = 1200,

 ②

 4

 0

 2

  2 × 3 = 6,

  ×

 3

  1200 + 6 = 1206。 三、拓展应用 1、连一连。 240 × 2

 302 × 5

 15 × 3

 25 × 4

  204 × 2

 320 × 5

 150 × 3

  250 × 4 2、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3、在○里填上“>”、“<”或“=”.

 105 × 6 ○ 600

  190 × 5 ○ 1000

 180 × 4 ○ 800

  140 × 7 ○ 980 4、 100 — 23 × 3

 14 × 6 — 28

  75 + 25 × 4

  (34 + 56)× 7

  (20 + 80)× 3

 20 + 80 × 3 四、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你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板书设计: 0×5=?

  130×5=650

 1

 3

 0

 ×

  1

 5

  6

 5

 0

 教学反思:

 第26课时:有关0的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 有关0的乘法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2.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 1.口算(指名回答) 7×0=

  0×8=

  5×0=

  6+0= 0+8=

 14×0=

 0×18=

  3+0= 0×0=

  0+8=

 0-0=

 0×1= 2.竖式计算。(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705×0

 240×6

 108×4

 480×5

  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宣布本节内容 引出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题 宣布本节课练习内容:课本35页,练一练第1~4题 三、指导练习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交流。 2.第2题 课件显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全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第(1)小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算法: 生:130+130=260

  生2:130×2=260 如果学生用生2 的做法,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解答时为什么要乘2. 第(2)小题 生1:130+130+130=390 生2:130×3=390 如果学生用生2的做法,提问学生为什么乘3. 3.第3题 让学生先独立填空,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不同思路。 (1)先计算出结果,再比较大小,进行判断。 (2)通过估算的方法进行判断。 (3)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第4题 这道题含有加、减、乘的混合练习,练习时先用课件出示情境图,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做题前,提醒学生看清楚每道题的运算符号,并提出要求。看谁能又快又对的把题目做完。 四、游戏 编算乘法试题 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0~9的数学卡,要求学生按下列提示的方法进行数学游戏。 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 五、布置作业 在家继续做编、算乘法试题。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知观察上下两题,通过比较发现变化规律。

 学生只要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学反思:

  第27课时:买矿泉水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连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关键 这部分内容是继续学习混合运算的基础,是在学生已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连乘的估算方法和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探索新知: 每箱24瓶 每瓶3元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1)24 × 3 = 72(元)

 72 × 2 = 144(元) (2) 24 × 3 × 2 还可以怎样算?

  =

  × 2

  =

  (元) 三、拓展应用 1、15 × 4 × 7

 125 × 8 × 6

 102 × 4 × 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0 × 1 × 2 × 3 × 4 × 6 × 7 × 8 × 9

 (

 ) 4、 15 × 6 × 8

  36 ÷ 9 × 12

  32 + 17 × 3

  (15 + 35)× 6

  5 × 18 × 7

  105 × 2 × 5 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四、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组内说想法,全班交流。

 说说算法。 板书设计: 买矿泉水

  24 × 3 × 2

  = 72×2

  = 144 教学反思:

 第28课时 :连乘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页连乘练习1~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3.通过讨论、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关键 这部分内容是继续学习混合运算的基础,是在学生已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连乘的估算方法和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四人板演,全班齐练后集体订正) 75×5

  224×4

 307×5

  420×6 2.用递等式计算。 18×5×7

  125×8×4

 103×4×5

 220 ×3 ×5 3.课件出示下题 每箱有28听,每听有4元。 联欢会上,王老师给同学买了3箱饮料,共花了多少钱?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7页,练一练 第1~5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用竖式计算这四道乘法计算题,指名三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指名说一说计算时,注意点 2.第2题 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从中获取信息,独立思考寻求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1)(2)题 指名学生板演形式进行全班交流。 第(3)题可以讨论方法。 生1:41×3=123

 123>120 生2:想每分钟打40字,3分钟打120字,所以能打完。 3.第3题 先让学生进行判断,在组织全班交流。 生1:先计算,再比较结果 生2:计算两个算式前两步,发现规律 生3:不计算,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出结果。 4.第4题 本题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5.第5题 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思考:1+2+3+4+……+100=

 1×2×3×4……×100= 两个式子谁不较大?

 练习时,先让学生估算,指名口答估算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精算,算出准确结果。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体验判断的多样化。 教学反思: 第29课时: 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推理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3、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合作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4、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在独立操作、实验和推理活动中得到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方法得到一堆黄豆的数目是多少。 教学关键:

 组织实践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获得一些经验和推理能力。 教师准备: 一千克黄豆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揭示实践活动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玩数黄豆的游戏。老师为每个活动小组准备了1堆的黄豆,请你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数一数这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二、猜一猜 想一想这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数呢? 1、学生猜测黄豆的数目。 2、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自己数黄豆的初步的设想。 三、实践活动 1、宣布实践活动要求: (1)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数黄豆 (2)纪录本小组的实践方法,每小组至少有两种方法。 (3)需要什么工具可以向老师借用,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4)讨论交流要求声音要轻,本小组组员能听见就行。 2、学生以4人为单位开始实践活动。 四、交流与汇报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数黄豆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对每一小组进行奖励——一种方法一颗五星,对于能清晰叙述本组活动过程并说明是运用什么数字方法来解决碰到的问题的小组给予特别奖励——多加一颗星。 2、交流与比较。 全班交流完毕后,引导学生对所有方法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其中的哪些方法,为什么。 学生的方法除了书上的分、抓、量、称集中外,还可能会有先数出50粒或100粒堆成一小堆,再把整数堆黄豆分成这样的一小堆、一小堆的方法,最后用每小堆的黄豆粒数乘堆数黄豆的粒数;将全部黄豆平摊在桌上,将其分为若干等份,数出其中一份有多少粒,再与份数相乘;一粒一粒地数,不管学生的方法是简是繁,得出的结论是否精确,教师都应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法。 五、活动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今天的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 1、通过今天的活动自己有哪些收获? 2、通过今天的活动想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初步汇报想法。

  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

 第30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练习五(1—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竖式或其他方法计算多位乘一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理解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灵活运用估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2×3

  5×80

  600×8

  130× 2 24×2

  0×85

  7 × 0

  210× 1 3000×3

  20×5

  132×0

  222× 4 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2.点明课题 指出: 这节课要来上节有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练习课。通过练习,来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3.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的笔算有哪些类型和方法。 (1)题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有哪些类型和方法。 通过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几种类型。 有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一般情况,不进位的,进位的,和连续进位的。 (2)提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应该注意什么? 计算时,一般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两三位数乘每一位数,哪一位乘得满积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练习 204×3

 168×7

 350×6

 二、指导练习 第3题

  第5题

  第4题 用估算方法检验下面计算,并把错题改正过来 198×2=296

  201×6=126

  152× 6= 612

 650×4 =2600

  共同交流,总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再进行交流各自的方法。

 发现规律,发现影藏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数进一步验证所写的算式是否正确。

 让学生先思考,改正错题。交流中说说估算的方法,和检查乘法计算的过程。 教学反思:

 第31课时:练习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练习五(6--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竖式或其他方法计算多位乘一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理解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灵活运用估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完成练习五中的第6题~第12题。 二、指导练习: 1、第6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2、第7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交流时,指名板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教师鼓励某些学生较简单的做法,如:算450×2×5=450×10=4500等。 3、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几种解题策略: (1)把所有的三位数分别与所有的一位数相乘后跟圈中的数比较,再确定是哪两个数。 (2)可以先排除一些不大可能的结合(用估算的方法)以缩小试乘的范围。 (3)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由每个同学负责一组题目的计算,再汇总起来进行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几种解题策略进行对比,并做出评价。

 4、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了什么?”,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以下两种方法: (1)用直接计算的方法。(既算出每道题的积,再发现规律) 最后组织学生观察得数的规律,欣赏这组题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

  进行小组交流,再各自说方法。

  鼓励学生多思考,鼓励学生解题的多样化。

 增加(2)根据题目的特征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如:2×99=200-2=198)在学生计算出得数后,还可以让学生推想:6×99、7×99、8×99、9×99、6×999、7×999、8×999、9×999的结果。(指名口述,说明推想方法。)

  教学反思:

 第32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练习五(10--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竖式或其他方法计算多位乘一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理解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灵活运用估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完成练习五中的第6题~第12题。 二、指导练习: 1.第10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两个因数的和不变,那么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因数的积要大 3.第12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再出示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出现典型的计算错误的例子让学生去改正。 三、实践活动 120步大约走多远?在教室里,120步能走几圈?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

 第33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P42—43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 3、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4、进一步认识物体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掌握质量单位之间关系。 5、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3、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你能根据这幅图给我们的提示说一说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 (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写“数学日记”的方式纪录下来。 3、课外作业:第2题。

 指名学生,一次说一说。

  在小组活动中,组长要记录。 板书设计:

 整理复习(一)

  一、乘除法。

  二、观察物体。

  三、千克、克、吨。

  四、乘法。 教学反思:

  第34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P42—43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 3、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4、进一步认识物体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掌握质量单位之间关系。 5、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整理与复习: 回忆知识点。 提问:前四个单元,你都学到了什么? 第一单元《乘除法》: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第四单元《乘法》

  二、达标检测: 1、

  2.

 对每个单元都学到了什么,请学生再说一说。

  对乘除法的计算请学生进行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根据相对应的条件进行计算,鼓励学生提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周长 第35课时 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 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 线、直尺、皮尺、树叶、纸剪的小红花和苹果图片等等。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故事导入: 1.“以熊猫开商店”的故事引入 熊猫开了个商店。大象来买皮带,可是店里的皮带都太短了。于是熊猫决定给大象量一量腰围,好到工厂去定做。你知道校内感冒该怎样给大量量腰围吗? 2.动态演示,初步感知 A、认识树叶的周长 仔细观察,小蚂蚁在干什么? 小蚂蚁从哪个点出发,又到哪个点结束? 小结:小蚂蚁从树叶叶柄上的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这一点,我们把这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学生接答:周长 B、周长的定义 我们把像这样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C、实物演示: 师:拿一根铁丝折成三角形的框架,让孩子们指出它的周长在哪儿?如果老师把铁丝的接头放开,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结论: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课件出示一些图形,其中有开口图形和封闭图形,让大家判断什么样的图形没有周长。) 1.描一描 请同学们用一笔画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量一量 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3.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4.摸一摸。 (1)课桌面的边线。(2)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5.实践活动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 (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 6.连一连 (1)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尽量多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并指出三角形框架的

  区分出什么有周长,什么没有周长。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教学反思:

 第36课时 游园 教学内容 游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难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 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 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 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 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4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46页算一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教学反思:

  第37课时 游园练习

 教学内容 游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 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导入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二、 练一练 1.口算 52×9

 7×13

 210÷3

 490÷7 8×900

  7200÷8

 36×2

 48×6

 180÷6

 96÷3

  95×5

  小象家 小公园 长颈鹿家 840m 760m 640m 620m 560m 500m 480m

 2. (1)小兔从家走到公园840米,从公园到长颈鹿家480米,从长颈鹿家到小兔家560米,小兔路上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猴从家走到小象家640米,从小象家到公园760米,从公园到长颈鹿家480米,从长颈鹿家到小猴家620米,小猴路上一共走了多少米?

  三、智慧老人送礼物。

 算算谁的周长最长?

 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 公园的周长实际上是围绕公元一圈的各个数据之和。

  让学生说说口算的过程。 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上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比一比谁算得比较快。谁就可以得到智慧老人的礼物。 教学反思:

  第38课时 花边有多长 教学内容 花边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出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学生独立解决“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

 4、汇报各自的算法: (1)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34 + 12 + 34 + 12 = 92(分米) (2)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34 × 2 + 12 × 2 = 92(分米) (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34 + 12)× 2 = 92(分米) 三、拓展应用 1、做一做 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7cm

  44cm 15cm

  22cm   2、 讨论 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四、小结: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用计算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那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3、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说出自己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板书设计:

 花边有多长 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周长 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1)34 + 12 + 34 + 12 = 92(分米)(2)34 × 2 + 12 × 2 = 92(分米)

  (3)(34 + 12)× 2 = 92(分米)

 长方形周长=(长+宽)× 2 教学反思:

 第39课时

 花边有多长练习 教学内容 花边有多长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复习导入 1、说一说什么叫周长。

 2、你能算出下面三角形的周长吗?

 (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第①图:

 第②图:

 第③图:

 3.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又该怎么计算呢?

 二、达标训练 1、做一做: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求长方形草坪的周长。

  6、 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 宽75米。张明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

 概况好图形的周长,及长方形的周长。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间进行说说自己的方法。

  先理解题意,明白草坪的周长是哪里。

  理解题意,要求的是两圈的周长。 教学反思:

 第39课时地砖的周长 教学内容 地砖的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基本练习,巩固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方法的知识。 2.结合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空间观念,并通过操作理解和解决问题。 3.结合具体例子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转化思想,训练学生的估计能力,并用测量和计算来验证。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正方形周长,并运用到实际。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16根同样长度的小棒。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师:小朋友们,新年刚过,笑笑家就准备装修新房子,这不,在星期天的早上,笑笑就和爸爸就来到地砖商店去挑地砖。呵,地砖的花形和颜色还真不少呢? 小朋友们,你们看商店中的地砖是什么形状的呢?小朋友们,你还记得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吗? 请你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正方形有四个角,并且都是直角,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笑笑和爸爸挑选了一种地砖,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周长。你知道什么是地砖的周长吗?要求地砖的周长,我们只需要知道一条边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师:笑笑已经帮我们量出了地砖的边长了。(出示主题图)笑笑说:每边的长为60厘米。还可以怎么说呢? 还可以说:边长是60厘米。那么你能算它的周长呢?快开动你的脑子想一想吧?把算式写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完后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的算法。 师:小朋友们,你是用什么方法求这块地砖的周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几位同学是怎么算的。 生1:我列的算式是60+60+60+60=240(厘米)。: 生2:我列出的算式是60×2+60×2=240(厘米) 生3的方法: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知道了利用(长+宽)×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最简便,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用的方法是(边长+边长)×2。所以我列的算式是(60+60)×2=240(厘米)。 生4: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我用的方法是边长×4。我列的算式是60×4=240(厘米)。就求出来了这块地砖的周长是240厘米。 师:小朋友们,刚才的四位小朋友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和谁的方法一样呢?不论是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来计算地砖的周长,都是求正方形四条边的总和。因此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就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师:你比较喜欢其中的哪一种呢,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呢?请你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淘气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读两遍)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做一做 下面我们来求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出示48页做一做)你会算吗?快点行动吧!请你把算式写在自己的本上。小朋友们要注意,这两个图形的长度单位不同,一个是以厘米为单位,而另一个是以米为单位。小朋友们,还有别的算法来计算它们的周长吗? 我们以第一题为例,请你再写出一种算式。小朋友们,你们再比较比较,是不是我们利用边长×4最简便呢?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例2。 芳芳每天早上都沿着一个边长是30米的正方形的水池边跑5圈,她每天早上锻炼要跑多少米? 师:要求芳芳每天要跑多少米?第一步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呢?对,我们应该先求她沿着水池边跑一圈的长度,也就是这个正方形水池的周长,然后在乘5,就求出来了芳芳每天早上锻炼要跑多少米? 小朋友们,请你把算式写在自己的本上。

  请你自己说一说。小朋友们,笑笑想求出一块地砖的周长,那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想一想。

  小朋友,边长代表什么?对,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4代表什么?

  板书设计:

 地砖的周长  正方形地砖的每边长都是60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1)60+60+60+60=240(厘米)

  (2)(60+60)×2=240(厘米)

 (3)60×4=240(厘米)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

 第40课时 地砖的周长 练习 教学内容 地砖的周长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方法的知识。 2.结合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空间观念,并通过操作理解和解决问题。 3.结合具体例子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转化思想,训练学生的估计能力,并用测量和计算来验证。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正方形周长,并运用到实际。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了接下来我们要用学会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为28米,宽为15米,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 长岭小学有一块正方形实验园地,边长32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二、提升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道题,一个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个是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你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好了,小朋友们,老师现在把第二题改编一下,请你们注意看。 1、长岭小学有一块正方形实验园地,边长32米,其中的一边靠着墙,如果给这块地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2、判断 第(1)题,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第(2)题,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第(3)题,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你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米吗?

 4、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一个长5米,宽3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三、思考 1、有一块长方形的木板,长36cm,宽24cm,聪聪想从这个长方形木板面上截下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形来做一个七巧板,这个正方形木板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通过这道题,我们明白了在一个长方形上截取最大的正方形,要以最短的边为边长来截取。

 2、淘气和笑笑使用的课桌的桌面是正方形的,他们测量出一个桌面的周长是32分米,2张桌子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呢?

 让学生要说说怎么想的,理解题意。

 (1)这道题是正确的。边长的4倍也就是4个边长相加的和,就是边长×4

 (2)这道题是正确的。因为都是用边长×4,所以结果一样。

 (3)这道题是错的。应该是5×4=20厘米。

 教学反思:

  第41课时 练习六 教学内容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合作交流,深化理解知识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1题

  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以直接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 第2题

 第3题、第4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求花边长就是求正方形周长。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而求梯形的周长却不可以这样算?

 可以让学生分别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明确“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2”。

 板书设计:

 练习六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

 第42课时 练习六 教学内容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合作交流,深化理解知识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也可以让学生先剪一剪、折一折,以帮助理解题意,然后再求小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18+18=36(米)

 18×2=36(米)

 18÷2×4=36(米)

 18×4÷2=36(米) 第7题

 可以让学生操作:“用48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体会到将周长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边长。

  第8题

 用16根小棒摆长方形,共可以摆4种, 即16÷2=7(长)+1(宽)=6+2=5+3=4+4。 第9题

  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求小正方形周长。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小组中的同学边操作、边记录、边讨论,便于总结规律。

  在小组交流及班级集中发言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四幅图的周长相等。 教学反思:

 第43课时练习六 教学内容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合作交流,深化理解知识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数学故事

  可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1)先求出正方形桌子边长,再乘拼成的长方形中拥有的边长数。 (2)先求出正方形桌子的边长,再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最后根据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求出周长。 (3)先将正方形的周长乘正方形桌子的张数,再根绝每两张桌子拼一次就减少两边的规律,从积里减去减少的边的长度。 二、思考题

  4个图形的周长相等。 (5+10)×2=30(m) 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及班级集中发言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想法。 四、 实践活动

  估计 测量 黑板面的周长

  教科书封面的周长

  你的鞋底的周长

 先让学生估计黑板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自己鞋底的周长,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或理由。

 以让学生通过“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组织小组内及组间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四幅图的周长相等。

 然后学生自己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进行测量活动,然后组织学生对自己估计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修正自己的估计和测量结果。

  教学反思:

  第44课时 交通与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交通与数学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重点: 合理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导入: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能找到数学问题,如我们到市场上买东西,就遇到算价钱的数学问题,我们每天穿衣服,就遇到搭配的数学问题,同学们相信看你在生活中的那个方面也遇到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后,教师强调: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数学。 2.点明课题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来研究交通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交通与数学 二、指导研究 (一) 出示:上午7:10,小东从家里背着书包准备去上学,这时画面出示了提示文字:“每分走65米。” 一会儿,小东走到了学校。画面上出现了另一个钟面7:20。 1、这时画面上方出现一个男孩头部,同时出现一个问题: “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65×10=650(米) 答:小东到学校大约有650米。 2、画面出现一个小女孩的头像, “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650×2=1300(米) 答: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要走1300米。 3、画面出现小东放学回家,在家里吃饭的动画。机灵狗出现在一旁。 机灵狗:“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要走多少米路?” 650×4=2600(米) 4、这时课件出现小东背着书包上楼的动画,同时呈现出下面一段文字。 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12×5=60(秒)60秒=1分

 答:能从一层走到家。 二、火车票问题。 一列火车开进了火车站,这时出现了火车站的售票口,许多叔叔阿姨正在排队购票,只见售票窗口醒目地有一块票价表 里程/千米 671~700 701~740 861~900 1551~1600 票价/元 156 163 191 310            火车硬卧票价表  1、这时在窗口一位叔叔出现了一个对话框。 “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4张需要多少元?” 158×4=632(元) 2、窗口又来了一位买票的阿姨,手里拿着5张100元的纸币。  “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在票价表中的861—900千米。 193×3=579(元) 579>500,所以不够 3、现在出现在窗口的是一位老人, “北京到长沙有1587千米,每张票多少元?” 北京到长沙有1587千米,在票价表中1551~1600千米范围内。 每张票312元。 4、在火车站广场,画面出现一位叔叔,手里拿了两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票,课件同时呈现出下面的文字: 张叔叔预订了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预定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票,除了票钱还有手续费。 312×2=624(元) 手续费:5×2=10(元) 一共需要付:624+10=634(元)

  指名学生口答。 教学反思:

  第45课时 数学与生活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交通与数学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重点: 合理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我们上下学的问题和火车票价的问题。那这节课我们在一起来讨论数学生活中其他的数学问题。 二、小明家到学校。 出现P53的主题图,小明正在家门口,准备到学校去。 出示问题,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1、画外音:“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 课件设置为鼠标点击哪条路线,小明就从哪条路线走的动画。一共是三条路线可走。 2、画面跳出一只小恐龙:“最近的路大约有多少米?能与你的同伴说说你的想法吗?” (1)最上面的路长:100+100+180+190+80=650(米) (2)中间的一条路长:100+350+180+80=710(米) (3)最下面一条:280+150+190=620(米) 三、你知道吗?

  与同伴说一说这些交通警示牌的作用。 (1) 禁止驶入标志 (2) 注意危险标志 (3) 不能向左转弯 (4) ……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说哪一条路最近。

 让学生说说各种标志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如果感到有困难,教师给予指导。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第46课时 分桃子

 教学内容 分桃子 教学目标:

 1. 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48根甘蔗要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1只小猴子分到几根呢?

 根据学生的提问,师板书例1(有48根甘蔗,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根?)

 师:该怎样列算式呢?

 生:48÷2。

 (师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

 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在黑板上列出:

 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

 师:老师很欣赏你,因为你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大胆尝试,解决新问题。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二) 情境延伸,自主探究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这两只猴子答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正要按整个方法来分,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师在情境图上在贴一只猴子)他想干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他也想来分甘蔗。

 (教师板书例2:有48根甘蔗,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根?)

 生读。

 师:怎样列算式呢? 生:48÷3。

 2. 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边分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根据分的过程,试着列出除法竖式。

 师: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根据分的过程,你是怎样列出算式的,并选出小组发言人,代表你们小组发言。

 一组上前发表自己观点。

 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你觉得杨斯这位小老师当得怎么样?

 3. 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5页的试一试第1、2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书再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口述估算结果和方法,教师着重强调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第2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大青蛙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小青蛙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3)哪只青蛙每天吃害虫多? …… 四、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师: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它。我们可以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学生有的摆小棒,有的在练习本上计算,有的……)

 学生汇报各种算法。

  (学生开始动手分,边分边想,并不时地在纸上写着什么。)

  板书设计:

 分桃子 48÷2=24(个)

  答:每个猴子分24个桃子。 教学反思:

 第47课时 分桃子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56页 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 2、 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 教具准备: 有关习题的教学情境图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宣布本节内容

  教师简单地说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然后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练习课。 二、复习 1、口算 60÷2=

  600÷3=

 48÷8=

  25÷5= 49÷8=

  72÷9 =

  39÷3 =

 24÷ 2 = 69 ÷3=

 84 ÷4 =

  44÷4=

 300÷5= 2、笔算

  指名四位学生板演,全班齐练,反馈交流时,教师让学生板演上述各题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 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6页“练一练”第1~4题 1、 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2题 看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图中的各色球排列有什么特点?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发现蓝、黄、红各色气球的排列顺序是1个蓝气球、2个黄气球、4个红气球。 再提问:已经买了48个红气球,还要买几个蓝气球、几个黄气球。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口述算法和算理。 求黄气球的个数时,学生可能会用以下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1)48÷2=24(个) (2) 48÷4×2=24(个) 引导学生认识(1)、(2)两种算法的算理: 第(1)种算法的算理:从图中可知,红气球的个数是黄气球的2倍,所以黄气球的个数:48÷2 第(2)种算法的算理:因为红气球是蓝气球的4倍,所以求蓝气球的个数列式:48÷4=12(个),而黄气球的个数是蓝气球的2倍,所以黄气球个数列式:12×2=24(个),列综合算式:48÷4×2 2、 第3题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指导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康全药店买9瓶口服液(因为买一盒送一瓶)需要72元;益民药店6瓶口服液需要66元。 师:根据这张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指名学生提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这个问题:哪个药店保健品更便宜些? 学生提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先独立解决,再进行全班交流。 4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体重的隐蔽条件:五色珠子,即5种颜色的珠子,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然后全班交流。 可能想法: (1) 因为98÷5=19……3 所以不可能每种颜色颗数相等 (2) 因为一个数乘5,个位上只能是5或0,所以不可能每种颜色颗数相等。 (3) 如果是100颗,或95颗是有可能的,98颗不可能。 四、 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注意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

 指名六位学生板书,集体订正是,要哦求学生说说竖式计算的方法。

 只要提出的问题合理都给予肯定 教学反思:

 第48课时 淘气的猴子 教学内容 淘气的猴子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揭示规律 师:话说孙悟空大闹蟠桃园,把所有的蟠桃全部吃光了,这天它又嘴馋想吃桃子了,就派四只猴子前去摘桃子,(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每只猴子摘到多少个桃子? 生:每只猴子摘到0个桃子 师:说出你的理由,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算式:0÷4=0 师:4个猴子平均每只分到0个桃子,如果5只猴子,平均每只分到多少个桃子?十只猴子呢?一万只猴子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算式:0÷5=0

  0÷10=0

  0÷10000=0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师:大家同意吗?  生:老师1除以0是多少啊?   师:是啊,1除以0是多少呢?

 (教师板书以下算式,学生试做。)

 0÷0=

 5÷0= (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个个皱起了眉头。) 师:同学们,通过这两种情况我们就明白了0不能做除数的原因: 当0÷0时,商不确定;当5(或其他不是0的自然数)÷0时,又找不到商。所以0不能做除数。 二、深化理解,运用规律 (1)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同学们,小猴子真是倒霉,桃子一个没有摘到,家庭作业也不会做,孙悟空可是会责怪的呦,万般无奈的猴子情急之下给我打来了求助电话,聪明的你们能够帮助猴子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吗? 课件展示,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408÷4小组内交流算法 (学生试算,然后在展示台展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百位上4除以4得商1,十位上0除以4,直接得商0,个位上8除以4得商2。 师:讲得非常好!同学们,现在看看大屏幕上小猴子们计算的结果,与咱们一样吗?噢!相同,都是102个,看来大家都很聪明。同学们,现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商,与以前做除法时得到的商有什么不同?

 生:商中间有0。

 师:对,你们的眼睛真亮,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有一只爱动脑筋的猴子向我们发出挑战了,你们敢应战吗? 出示:416÷4=

  师:同学们,咱们能被小猴子出的题难倒吗?谁来算算?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师:大家看,这道题商的中间也是0。同学们,商中间有0的除法你会算了吗?那请你想一想,就在以上这个算式中,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的百位数字也不变的情况下,你怎样改变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商的中间还可以是0吗?

 (学生开始观察思考,并在本子上列算式计算。) 师:很好!你们不但善于观察发现,而且善于有序思维,这样学习肯定会有收获的。 (2)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小猴子都那么爱动脑筋,那么善于发现数学问题,我们能示弱吗?老师现在也给大家出一道数学题,你们会做吗?

 840÷6=

 (学生试算后交流方法) 生: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8个百除以6得1个百,百位上商1,余2个百即200与十位上的4合起来是240,即24个十,24个十除以6得4个十,十位上商4,个位上0除以6得0,在个位上直接商0。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商与前面的商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商的末尾有0。

 师:对,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第2个内容,那就是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填充板书的课题)。

 师:同学们,你能说说为什么下面这些题商的末尾有0吗?

  (大屏幕出示)

 520÷4=130

 560÷4=140

 600÷4=150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生:这些算式的被除数都是三位数,并且末尾都是0,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余数都是0,个位上0除以除数仍得0,所以商的末尾都有0。

  师:你们观察得很细致,叙述得很清楚。 三、巩固练习

  师:你会计算商的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了吗?

  生:(充满自信地)会啦!

  师:好!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动物王国的数学医院去,看看谁会当数学医生,会给这三道数学病题治病。

  (课件出示练习题1)

 (学生一一诊断出了病题的病,并治了病。)

 师:咱们都会给数学题治病了,真够聪明的。那老师就带大家去聪明屋逛一逛吧,看谁能把聪明屋里的难题拿下。

 (课件出示练习题2)

 在□内填上所缺的数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呢?在帮助小猴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呢?

  指名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没有结果其他自然数都能做除数,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太不公平了!今天咱们就给0一次机会,让它做一做除数,试试看行不行。

 小组内讨论、交流

  让学生独自归纳,老师再进行一次归纳。 板书设计:

 淘气的猴子 0÷4=0

 0÷5=0 408÷4= 教学反思:

 第49课时 节约

 教学内容 节约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84÷4=        52÷2=      78÷6=     在练习过程中明确:笔算除法时,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计算时从最高位算起,商和被除数对齐。       2、口算除法       30÷3=            8÷2=              48÷4=       900÷3=           80÷2=             480÷4=       930÷3=           88÷2=             408÷4=      (设计思考:三组口算练习,巩固理解除法算理。) 二、探究新课      1、在实际问题中探究学习      师:看来除法的笔算和口算都难不住同学们,下面要有新的挑战等着你们了,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不光爱学习还很懂得节约、环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1)、出示例题,自己读两遍理解题意。 例题:实验小学三年级3个班上学期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612元,平均每个班收入多少元?     (2)、独立列出算式:612÷3=。     (3)、试着估算:请你估计一下平均每班收入多少元?      把612看做600,把600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200,所以估计们每个班收入大约是200元。     (4)、自己动手笔算一下,看看每个班的平均收入到底是多少?     (5)、课件演示笔算过程,自己评价改正。     (6)、简便计算方法的展示。    2、试一试,有余数的除法练习。     (1)、独立计算试一试、填一填(填在教材第58页的试一试)。     (2)、课件演示,引导学生理解余数的来历、名称以及书写位置和方法。 三、巩固知识, 算一算       师:在前面的计算中我们知道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时,就商0。有余数的除法题也没有难住大家,看来你们真是聪明又爱学习的好孩子。下面这些练习你能全部做对可就太厉害了,赶快动手试一试吧,一定要细心、认真呀。     (1)、独立笔算在练习本上。     (2)、课件演示正确结果,学生评价订正。     (设计思考:在学习中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体会的时间。)

 小组内讨论,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

 教师巡视,发现错误的请他到台上板演,再进行全班纠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0课时 节约练习 教学内容 节约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有0的处理方法,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难点: 商中间有0的处理方法,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宣布本节课的内容 简单说明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和目的。 二、复习

 三、指导练习      1、把表格补充完整     (1)、独立完成     (2)、课件出示正确答案,集体评价。       师:前三个空格都是已知被除数和除数求商,而后两个是已知商和除数求被除数。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你做对了吗?       2、小红全家去旅游,一共照了288张照片,每本相册25页 。如果每页放4张照片,2本这样的相册够吗?3本呢?     (1)、独立解决试一试。     (2)、集体分析、解决问题。       25×4×2= 200(张)       200<288       25×4×3= 300(张)       300 > 288       答:2本相册不够放288张照片,3本可以。       3、那些题的商最接近150?     (1)、集体估算,分别说出各题的商百位是几、十位是几?     (2)、独立笔算结果,说出哪些商最接近150。    4、30名学生去游园,他们每人想喝1瓶矿泉水,买5瓶送1瓶,只需买(   )瓶矿泉水?       方法一:       5+1=6  30÷6=5  5×5=25(瓶)       方法二:       买5瓶可供6人饮用,买10瓶可供12人饮用…… 买25瓶可供30人饮用。        四、拓展应用 1、有趣的发现       4÷4=                       800÷8=       40÷4=                      800÷4=      400÷4=                     800÷2=      (1)、自己口算一下,观察这些答案,你发现了什么?     (2)、除数不变,被除数越大商越大              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2、把3,7,5,9填在适当的方格内,使商最大。       师:除数不变,被除数越大商越大,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也就说要使商最大,被除数应该尽可能的大,除数应该尽可能的小。所以应该写成975÷3             4、判断并改错      (1)、428÷2=214,笔算过程中,十位上除以2时,应把十位上的2移下来,而不该直接和百位并齐计算。      (2)、988÷28=111,计算时百位9除以8商1后,余1没有写出来,所以整个答案都错了。      (3)697÷6=115……7,余数比除数大,所以不正确,正确答案是116……1

  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说说口述计算方法。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先让学生计算各个竖式的结果再对比。

 观察情境图,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并说说买5送1 是怎么理解的。 (只要解释合理给予肯定)

  让学生主动的发现规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1课时 练习七(1)

 教学内容 练习七1~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准备: 课件、口算卡、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境激疑 1、口算。 21×4=

  84÷2=

  60÷3=

  0×7= 7×20=

  120÷4=

 400÷5=

 6×0=

  360-90=

 18+0=

 0÷12=

  770÷7=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

 7 35 35 0

 27 27 0

 19

 3、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740÷2

  612÷3

 84÷7 4、刚才我们一起练习了几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巩固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互动解疑 1.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四名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第2题 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指名口答每题的估算过程及估算结果,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把计算结果和题中相对应的数连起来,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4.第4题 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时,教师引导有余力的学生思考,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两个倍数为什么不一样? (因为不相同的两个数相除,被除数和除数各增加1,商变了) (2)再过一年(小孩7岁),老人的年龄是小孩的几倍?小孩8岁时呢? (3)有什么规律? (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加,老人的年龄和小孩年龄的倍数关系逐步减少) 5.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在组织全班核对 (

 )×6<58

  (

 )×7<50

 5×(

 )<28 9×()<65

  ()×8<70

  ()×7<34 三、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要养成什么良好习惯? 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当除到被除数某一位不够商1时,就商0,不要空位;要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良好习惯。

 指名学生回答

 观察、思考、全班交流

  板演与齐练

  读课题

  独立计算

 思考 指名回答 仔细看

 指名回答

 独立解决 指名说说

 讨论交流、指名说说

 板书设计:

 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当除到被除数某一位不够商1时,就商0。 教学反思:

 第52课时 练习七 教学内容 练习七 6~9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复习导入 用竖式计算。 742÷7

  612÷6

 413÷3 二、指导练习 1.第6题 先让学生观察下教学情境图,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独立解决情境中提出的两个数学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算一算:如果每周存3元或每周存9元各要几周才能买这套书? 2.第7题 计算之前先让学生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发现本题含有+ — ×÷四种运算,提醒学生计算是要注意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全班交流。 3.第8题 小华3分钟打字126个,小花2分钟打字90个,谁打字打得快? 对于有余力的同学,教师可应道学生做本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比较谁打字打得快。是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打字数多,接着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以下方法解答: (1) 看1分钟谁打字多.126÷3=42(个),90÷2=45(个),45>42所以笑笑打得快。 (2) 看6分钟谁打字的多,126×2=252(个),90×3=270(个),270>252,所以笑笑的比较快。 4.第9题 (1)理解题意 提问:你从弄脏的购物发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找出发票中提供的信息:篮球买1个,每个65元,羽毛球买3筒,3筒羽毛球与1个篮球共价137元,求每筒羽毛球多少元。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全课小结 归纳本节课练习内容,强调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应注意的问题。

 说说计算的方法。

 学生计算以后,再让学生对比计算结果讨论发现什么规律?(通过再次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每周存的钱数越多,存的周数就越少”的规律)

  提议:让学生对这道题还有什么方法。

  单价×数量=总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3课时

 送温暖 教学内容 送温暖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会用乘法验算除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掌握验算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掌握验算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看到你们穿得这么温暖,这么漂亮,坐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感觉,你们好幸福啊!但你们知道地震灾区的孩子们是怎么学习的吗?咱们一起来看一张照片吧!相信看过之后,你的心一定会受到震撼。    (课件出示“震撼人心”的画面)。    教师解说,学生观看。

    其一:石头、木板搭建成的桌椅。看看吧!他们的教室,晴天四面风,雨天八方水。他们也想上学,他们也想读书,但他们没有象我们这样的条件。    其二:虽然他们也有了活动板房做教室,但是他们缺少过冬的衣物和食品,生活好艰苦。    2 、同学们,看完这张照片,你想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3、我们都要有一颗爱心,看,我们小学的同学们已经行动起来了。前不久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送温暖活动。我们今天就来解决送温暖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出示课题:送温暖)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你们知道吗?我们北后街小学三四年级同学捐出576件冬装,寄给了4所希望小学,大家想一想,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分析,怎样列式计算?576÷4    让学生估算商是多少?再用竖式计算(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二)出示问题:(导语——华夏小学被我们小学同学们送温暖行动感动了,他们也来了,看——)“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1、列出算式:576÷6    2、探讨估算方法    (1)、学生独立估算商是多少?    (2)、组内讨论估计的过程。    3、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1)学生列出竖式。    (2)提出问题并讨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3)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5)学生独立计算后,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4、学习验算方法。    (1)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    要检验商是否正确该用什么方法验算?    (2)学生独立思考    (3)同伴交流    (4)全班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5、质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6、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继续学习数学知识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摘苹果比赛:(摘下商是两位数的苹果试题)(导语摘苹果送温暖)    846÷6 154÷4 364÷7 432÷6 389÷9 364÷7 872 ÷4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情景出示:我们小学在送温暖活动中收到各地捐赠的学习用品,现在特聘请我们三2班的小博士帮他们分配一下)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故事书432本,要分给6个班 笔记本902本,要分给6个班 铅笔618枝,要分给3个班 拼图389个,要分给9个班    每班分 每班分 每班分 每班分    (方法:同位两个同学合作并演算)

    3、比一比,看谁快:课本63页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先小组里面讨论该怎么估算。

 引导学生认识商的最高位不可能在百位,因为600÷6=100商的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而576<600,所以商的最高位只能在十位。

 通过验算,可以检验计算结果正确,所以我们要养成细心计算,认真验算的习惯。 教学反思:

  第54课时 送温暖练习1 教学内容 送温暖练习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会用乘法验算除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掌握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轻松练习 第1题

  先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可能会出现这两种: (1)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再填符号。 (2)观察每题中左、右两个算式的特点,根据计算规律,直接写符号。 第2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指名说出估计过程,再计算,最后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否则商是两位数。 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写出验算过程,最后全班交流。教育学生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也能自觉检查。 (二)能力展示 第4题

  结合具体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两种解法: (1)直接计算142÷8=17(次)……6(袋)至少要运18次。 (2)通过估算和乘法的计算,每次运8袋,15次运15×8=120(袋); 17次运17×8=136(袋),142-136=6(袋),18次可以运完。 第5题

  93÷6=15(束)……3(朵),让学生说说93朵,为什么只能扎15束(因为余下3朵花不够扎一束所以最多能扎成15束花)。 第4题和第5题 是对剩余的不同处理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计算与实际相联系:认识余下的6袋还要运一次;余下3朵却不能扎成一束。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结束后,我觉得这里可以结合这道题让学生议一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几位数,怎样进行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5课时

 送温暖练习2 教学内容 练一练6-10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验算,逐渐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包公断案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一定是三位数。

 (

  ) 2.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也一定有0.

  (

 ) 3.被除数末尾有0,商的末尾也一定是0 。(

 ) 4.609÷3的商是三位数,商中间有一个0.(

 ) 二、指导练习 1.第6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在计算 936÷3

 288÷8

 512÷4

  608÷2

 301÷7

 820÷5

  450÷9

 708÷6 学生独立完成 2.第7题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到必要的信息。 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第8题 一共有417箱,用3辆马车运走,平均每辆马车要装多少箱? 学生独立完成, 4.第9题 让学生看表格,从表格里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并回答问题。 三.思考题 献爱心 三(2)班的同学将积攒的零花钱共320元,捐给7名受灾小朋友买学具,平均每位受灾小朋友大约可得到多少捐款? 解题:320÷7=45(元)……5(元) 所以每个小朋友得45元捐款。

 完成计算后,再体会下规律。 归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平均”的含义。

 教学反思:

 第56课时

 买新书 教学内容 买新书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近学校图书室买来一批新书,那里可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走!咱们一起看看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谁能来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 (图书室有200本书, 2个4层的书架。) (2)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合作探究。  

  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3.展示交流4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 200÷2÷4   

  200÷(2×4) =100÷4      

  =200÷8 =25(本)   

 =25(本) 200÷2=100(本)   

 2×4=8(层) 100÷4=25(本)   

  200÷8=2 师总结: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5、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和同桌说说看。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师:(1)、(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 6、观察算式,发现运算顺序  师:像这种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在算的时候怎样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3)、(4)两个算式,比较一下,看看在计算顺序上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情况:算式不同,得到的结果相同;(从左往右算,) (3)式没有括号,先算200÷2,后算100÷4;(4)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除法; 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乘除属同级运算,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面的。 8、小结:像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板书) 同时,我们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列出来的算式也不同,但最终都能把问题解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多动些脑筋。 四、巩固知识 师:接下来可要大家一起开动脑、动口、动手哦,准备好了吗? 1、说出下列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144÷3÷6              420÷(3×2)       556÷4×8              84×5÷4               742÷(63÷9)    464÷(4×2) 2、小马虎做的题对吗? 60÷(3×2) =20×2 =40   (       ) 3、深化与拓展——游泳 小军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4个来回,共游了2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1)引导理解”来回”什么意思?  谁来走一走,在走道上走一个来回? (2) 我们知道了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个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次 (3)自己独立解决这道题 (4)汇报, 4、选择 (1)一本故事书有756页,小明每天看6页,要多少周才能看完? 正确算式为 :(   ) A. 756÷7÷6 B.756×6÷7 C.756×6×7 (2)一本红树林,淘气6分钟看了624页, 那5分钟看了多少页? 正确列式为: (   ) A. 624÷6÷5 B.624÷6×5 C.624÷(6×5) (3)学校阅览室如果有3个书柜,每个书柜有3层,那么801本书平均分到每一层,那么每层平均放多少本? 正确列式为(   ) A.801÷(3×3) B.801÷3÷3 C. 801÷3×3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同桌之间交流下自己的想法。

 请同学说说在连除、乘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买

 新

 书(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200÷2÷4

  200÷(2×4)

  =100÷4

  =200÷8

  =25(本)

  =25(本)

 答:平均每层放25本。 教学反思:

 第57课时 买新书 练一练 教学内容 买新书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复习导入 算一算,并说说计算的顺序 756÷7÷6

 624÷6×5 801÷(3×3)

  960÷6×4 二、指导练习 1.第2题 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先引导学生理解“游两个来回”这句话的意义,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用以下两种不同的解法,学生给予肯定。 (1)100÷2÷2=50÷2=25(米) (2)100÷(2×2)=25(米) 如果学生用分步列式计算,教师也应给予肯定 2.第3题

 连一连 先让学生计算时,再让学生将算式组成题链。 本题,6个算式能组成一个首尾相连的题链。 32×5=160÷2=80×3=240÷5=48×2=96 3. 第4题 小明想了一个数,这个数乘3后得数在380和400之间,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这个数可能是127~133这七个数中的一个,可以这样想:380÷3=126…… 2,说明不能小于126,400÷3=133…… 1 说明不能大于133,所以127~133中的数。 4.第5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全班交流 5.第6题 出示情境图 某班 要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每位学生的朗读时间规定为3分,一位学生准备一篇840个字的演讲稿,在赛前试读时,他用了5分,怎么办? 让学生先理解题意,再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让学生尝试方法去解决,在小组内讨论。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不强求。

  让学生体会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的问题中。 教学反思:

  第58课时练习八(1)

 教学内容 课本67页 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宣布本节课的内容 说明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和目的 板书课题,综合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学生独立口算,把得数填在课本里,然后指名口答,进行全班交流。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猜想,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感知: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如:48×6+2=290,所以290÷6余数是2. 3.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指名说说估计过程,再指名六位学生板书,全班齐练后集体订正。 4.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再进行全班交流。 本题计算过程:142÷8=17(桌)…… 6(位),因为6位家长还要围一桌,所以要准备18张。 5.第5题 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指名说说这道题目里含有几种运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把八道题制作成口算卡,练习时让学生看口算提卡报数。

 练习后,教师强调:计算时,要认真审题,弄清运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后再计算。 教学反思:

 第59课时 练习八(2) 教学内容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1.第6题

 (1)分乘9辆车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平均每辆车乘坐多少人? (2) 博物馆规定每批参观人数不超过200人,怎么安排合适? 2. 第7题

 坐空中缆车,每辆缆车限4人。 (1)小红排在第5个,应座第(

 )辆。 (2)小兵排在第15个 ,应坐第(

 )辆 (3)小军排在第52个,应坐第(

 )辆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独立解决问题。 (1)5÷4=1(辆) 排在第五个应坐第2辆 (2)15 ÷4=3(辆)……3个,小兵应坐第4辆 (3)52÷4=13辆

  应坐第13辆 3.

  让学生认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考虑思考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再在小组说说自己的想法。

  本题为开放题,只要学生回答合理,给予肯定。 教学反思:

  第60课时 练习八(3) 教学内容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1. 第9题

 让学生先看情境图,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淘气:每篇稿件共2页,每页240个字 小红:黑板报只能写8行,平均每行写多少个字呢?

 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 解答过程:2×240÷8

  = 480÷8

  =60(个) 答:平均每行写60个字。 2.第10题 猜一猜、填一填 先让学生猜猜

 里的数应该填多少?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要使

 乘3得312,

  中

 应该填 104,算式312÷3=104

  要使

 加上108得 312,

  中

 应该填 204,算式312-108=204

  要使

 减去得312,

  中

 应该填 436,算式

 312+124=436

 要使

 除以2得312,

  中

 应该填 624,算式 312×2=624 3.第11题 让学生看情境图,通过情境图可以得到什么? 用50元钱买奖品,可以怎么买? 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只圆珠笔?如果买10枝钢笔需要多少元?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下,独立完成.

  若学生分步列式也给予肯定。

  在空余时间再出几道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下,在小组内交流,在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年 月 日 第61课时 教学内容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3.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和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教具准备: 课件、年历、月历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是几年几月几日? 猜谜语导入“年历”: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知道什么? 2.感受年月日的形成。 (课件)出示关于“年、月、日”形成的知识。 A有关日的形成。 B有关月的形成。 C有关"年"的形成 3.研究“年历” (课件)出示“2003年”的日历,通过观察年历,你发现了什么? A一年有(  )几个月? B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 C每个月有多少天? 4.闰年解说 5.二月解说 A解说相关知识  B记录附页中二月份的天数在课本第70页的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C观察表格(媒体)出示,进一步发现了什么? 6.学儿歌: 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 四、六、九、十一30天, 平年二月29天,闰年二月28天。 7.常识介绍:我们所学习的历法是公历。 三、理解运用 1.你出生在哪年,是闰年吗?你18岁时那年是闰年吗? 2.说一说下面哪些年份是闰年 1949年

 1976年

 1985年

 1992年

 2024年 四、总结。 1.关于时间单位,你还有哪些问题? 2.同学们收集的资料特别详细,得想个办法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并有个好的方式展现给大家,你有办法吗?

  指名回答,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可能回答,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几天。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个字的填写统计情况。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以及如何用拳头记忆法。

 板书设计:

 年、月、日 (年、月、日的认识)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月 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 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教学反思:

 第62课时看日历 教学内容 看日历 教学目标:

 1.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2.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子。 3.能结合具体情境,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学重点: 会看日历,认识星期,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子。 教学难点: 时间的推算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年历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活动一:说一说 提出问题:看今年本月的日历,从日历上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学生对星期的了解。 二、活动二:找一找 出示问题:从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 (1)教师节是(

 )月(

 )日,星期(

 )。 (2)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是(

 )月(

 )日,星期(

 )。 (3)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

 ) 月(

 )日,星期(

 )。 (4)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星期几? 1.让学生先独立在日历里找一找。 2.与同伴说一说,各个节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 3.全班交流: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星期几。 三、活动三: 练一练 出示题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年(

 )月(

 )日成立的,到今年的10月1日经过了(

  )周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是(

  )年,我已经(

 )岁了。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填一填。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推算的结果和过程。 3.全班交流推算的过程。 四、活动四:猜一猜 1.淘气、笑笑为智慧老爷爷过生日,你能从图中知道智慧爷爷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2.你能猜出三个小朋友的生日各是哪一天吗? 淘气: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啦!(11月11日) 笑笑: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三天。(12月29日) 小红:我刚过完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9月30日) 3.小组活动: (1)一名学生间接地说一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 (2)交流猜测的方法。 五、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

  以复习导入:口答上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平年、闰年。

 提问题: (1)今天是星期几? (2)本月的第一天是星期几? (3)本月最后一天是星期几? (4)本月有几个星期

  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找出几个重要的节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看 日 历

  (认识星期、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师节:9月10日

  星期四 中国共产党的生日:7月1日 ,星期三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星期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教学反思:

  第63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内容 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培养学生尊重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和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24时记时法,并能与普通记时法互换。 教学难点: 正确推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的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课件、时钟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看时间吗?知道一天的时间到底由多长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说一说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1)一天有几时? (2)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几圈? 2.通过时钟演示:一天有24时,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2圈。 三、看一看 出示情境图:让同学们看一看“节目预告”。 1.让学生“看一看”大风车、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焦点访谈等节目的具体时间。 2.说一说:18:30,19:00,19:33,19:38,19:55等表示晚上什么时刻。 3.小组学习 小组内利用钟面进行操作、探索研究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研究换算的方法。小组内记录学习的结果,并在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和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进行换算的方法。 12时记时法: 又称为普通计时法。(比如上午8:00,下午2:00) 24时计时法:上午8:00-------8:00

 下午1:00------9:30

 下午7:00------19:00 三、尝试练习 1.填一填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填一填,再进行反馈交流。 2.画一画 先让学生独立地在钟面上画出该时刻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最后进行反馈,对有困难的学生予具体的辅导和帮助。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1)下午2时是(

 )时,晚上8时是(

 )时。 (2)23时是晚上(

 )时,19时40分是晚上(

  )。

  2.练一练第二题: (1)足球赛从14时30分开始,16时30分结束,经过了(

  )时。 (2)从13时40分到14时10分,,经过了(

  )分。

 先独立解答,再进行交流。重点交流推算的方法。 五、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 复习:将下面单位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日

 月

 年

 时

 秒分 说说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为什么会有18:30,19:00,19:33,19:38,19:55,谁能来说说?

 5.让学生独立地完成“想一想”,并在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让学生说一说转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钟面,从时针、分针位置变化推算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经过多少时或多少分。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

  (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

  加12小时

 24时记时法

 减 12小时 教学反思:

 第64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内容 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培养学生尊重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和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24时记时法,并能与普通记时法互换。 教学难点: 正确推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的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课件、时钟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1)下午2时是(

 )时,晚上8时是(

 )时。 (2)23时是晚上(

 )时,19时40分是晚上(

  )。

  2.练一练第二题: (1)足球赛从14时30分开始,16时30分结束,经过了(

  )时。 (2)从13时40分到14时10分,,经过了(

  )分。

 先独立解答,再进行交流。重点交流推算的方法。 3.用24时计时法表示李华一天的作息时间 早上6:30起床 ——(

  )

  中午12:00用餐------() 下午1:30 上课-----(

  )下午 4:30 放学------(

  ) 4.改为12时计时法 10:00——(

  )

  15:30 上活动课——(

  ) 19:00——(

  )

  20:00——(

  )

 让学生独立地完成“想一想”,并在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让学生说一说转化的 教学反思:

 第65课时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内容 时间与数学(一)(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 (1)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 (2)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

 理解题意后,打开课本75页,在日历上标出飞飞、父亲、母亲的休息日。

  用实物投影现实学生的填写结果,进行反馈、交流。

 4.(1)提问:父亲、母亲、飞飞三人进行搭配有几种不同搭配方法 ? (2)提出讨论问题:找出父子共同休息日,母子共同休息日,父母共同休息日,全家共同休息日。 板书设计:

 时 间 与 数 学(一)

  父亲休息日

 母亲休息日

  飞飞休息日 4、8、12、16、

 2、4、6、8、10、12、

 3、4、10、11、 20、24、28

  14、16、18、20、22、

 17、18、24、25 24、26、28、30

 全家人共同休息日:4、24 教学反思:

 第66课时 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内容 时间与数学(一)(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日历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活动一: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 显示9月份的日历 (1)探讨加框的4个数的规律 教师让学生认知观察左下角加框的4个数,让学生寻找规律。 通过观察发现规律: ① 从横向上看,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少1 ②从纵向上看,上面的数比下面的数少7 ③ 从对角的角度上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和相等。 (2)探讨加阴影的9个数字规律 先独立思考,用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可能会发现 ①从对角上看,对角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②从横向上看,第一行三个数的和比第二行三个数的和少21,比第三行的数的和少42. ③从纵向上看,…… (3)引导再发现 让学生观察9月份日历,提出你还能在日历上找到什么规律

 交流时,对不同发现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和赞赏。 活动二:练习 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前14级父子踏到的台阶,从中找到规律 第2题:让学生看1路和2路发车的时间,并做好记录,再找出同时发车的时间。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从不同方向:纵向、横向、对角)

  碰到此类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表格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第67课时 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内容 时间与数学(一)(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日历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活动一:

 走台阶

  活动2:

  让学生仔细观察前14级父子踏到台阶的特点,从中找规律。

 在写出到49级父子可以踏到的台阶。

  先让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发现规律。写出1路车和2路车发车的时间。

  再让其找出两路车一共有那几次同时发车。 教学反思:

 第68课时 时间与数学(二) 教学内容 时间与数学(二)(1)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4.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师:如果生活中你碰到一个陌生人,什么东西可以证明他的身份?生:户口、身份证、指纹……师:对了,这些东西都是证明一个人身份的重要证件。 (二)认识身份证 师:瞧!这位小朋友叫小红!星期天小红家来了一位漂亮的阿姨。这是她的身份证。从身份证上你知道郜欣阿姨的出生年月日吗? 生1:在身份证上第三排出生的后面写了1975年1月10日,这就是阿姨的出生时间。…… (让学生在编号中找一找,然后汇报。)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老师我还发现身份证编号的前六个数字和后4个数字与出生年月日没有关系。 师:很好,其实他们也是有含义的。(介绍:身份证编号的其他数字含义) 师:看了阿姨的出生年月日,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阿姨的年纪。 师:阿姨有多大年纪呢?请你算算,怎样算的?生1:用今年的2003减去1975,我算出阿姨今年28岁。生2:我是推算出来的…… (三)小结 师小结:身份证是证明一个人身份的重要证件。我们从上面找到了很多和时间有关的数学知识,像这样的知识生活中还有很多。

  通过身份证让学生明白身份证里含有一种特别的资料。

  教学反思:

 第69课时 时间与数学(二) 教学内容 时间与数学(二)(2)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 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创设情境 郜欣阿姨来之前,小红帮妈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和小红一起体会一下生活中时间和数学的关系。(板: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瞧!这是她的工作时间表。从表上你能了解到什么? 师:这些信息都和时间有关系,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小红做完这些事情一共要用多长时间? 生2:她最少用多长时间?   …… 2、讨论如何统筹安排时间。师: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样安排这些工作来节约时间? 师:请你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位的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学生汇报想法,老师用CAI将其想法画图表示。) 师:这些设计都是合理的,(生4)和(生5)的想法为小红节约了不少的时间,有哪些同学和他们想的一样啊?(很多人举手)你们都是很有时间概念的小朋友。 三、小结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能做的时候要同时做,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通过小组内讨论出怎么做才能够提高效率。提高学生的统筹安排意识

 板书设计:

  时 间 与 数 学 (二)

  烧开水

 10分

  擦

 地

 8分

  洗茶杯

 5分

 至少要13分钟

  第70课时 时间与数学(二)

 教学内容 时间与数学(二)(3) 教学目标:

 1.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活动一:喝水的问题 1. 情境创设(CAI展示情境内容):小红为阿姨倒了茶,她们开始聊天了,阿姨告诉小红,像你们这样的小朋友一天至少喝5杯水。 2.提问题,并计算。 师:听到这个信息,小红想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猜她想到了什么? 师:多少?你知道吗?师:怎样算?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那大月多少天?小月呢?2月呢? 师: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特别指出是哪一个月,我们可以按照每月30天来计算。那一个月至少喝多少杯水呢?学生在作业纸上计算)汇报算法。 3.小结:通过计算我们看到一个小朋友一年就要喝1800多杯水。那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如果一起喝上10年、20年、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呢?那得消耗多少水啊!师:一天浪费一点点水,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爱惜水资源。 活动二:小实验(CAI:播放生活中一些浪费水的现象) 1. 问题的提出。师:你看到了什么?师: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会造成多大浪费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预测一下。 2.实验介绍(CAI显示图文): 第四,完成“填一填”。 3.做实验并进行合理推算。 4.汇报。师:你的实验结论如何?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汇报。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是怎么得出来的。

 通过实验和推算,让学生感受并获得“以小见大”的思想,增强节水意识。 教学反思:

  第71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第81-83页“整理与复习(二)”(1)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议。 教学重点: 能够整理出这阶段的学习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够整理出这阶段的学习方法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回顾交流与整理: 1、第一幅图:整理有关时间的知识。(包括: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季度、24时记时法等。) 师:看到这个日历,你回忆起哪些知识? 教师板书: 1年=12月 (有四个季度) 平年:365天

 闰年有366天 大月(31天):1、3、5、7 、8、1012 小月(30天):4、6、9、11 二月:平年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份有29天 (2)平年和闰年的判断 师:说说你是怎样根据年份判断平年和闰年?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回忆,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是闰年(通常每4年有3个平年,1个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3)24时计时法 观察一张作息表 ①说说上午什么时候开始上第一节。 ②每天上几节课,每节课有多长? ③把这张表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出来。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回忆年月日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举例说明。

 让学生根据这张时间作息表提出几个有关时间的问题? 教学反思:

 第7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第81-83页“整理与复习(二)”(2)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议。 教学重点: 能够整理出这阶段的学习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够整理出这阶段的学习方法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整理复习二: 第二幅图:整理有关除法的内容。 师:你认为计算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试题要注意什么? 指名口答,用实例来强调说明计算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整理复习三: 第三幅图:整理有关周长的知识。(包括:什么是周长,怎样测量周长,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等。) 师:帮你能猜出图中的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 生:测量计算足球场的周长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样测量计算足球场的周长? 要先测量足球场的长和宽,然后在计算出结果。 师:在“周长”这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的周长?

 你是怎么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你认为在解决求周长问题要注意什么? 活动二、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这一阶段的体会和进步。 1.本阶段要求的几个知识点,你掌握了吗?对自己的学习你感到满意吗? 2.本阶段学习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最有趣的练习题是那一道?

 举出几个针对性的例子,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总结。

  指名口答,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只要说得合理,都给予肯定。 教学反思:

  第73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二)(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巩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做到正确、熟练,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年月日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除法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法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宣布本节课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整理归纳了这阶段以来我们所学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综合练习。 二、指导练习 1. 第1题 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再互相说说计算的方法。 428÷7=

  942÷3=

  612÷3=

 635÷9= 816÷4÷2

 7×28÷4 2.第2题 王奶奶靠墙用篱笆围起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圈。鸡圈长5米,宽3米,围成的篱笆共长多少米? 师:从题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尝试的练习,在组织全班交流。 3×2+5=11(米) 答:略 3.第3题 育红小学共有348名学生,参加秋季植树造林活动,学习将同学们分乘若干植树小组 (1)如果每组6名同学,共分(

 )组 (2)如果每组8名同学,共分(

 )组。 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继续独立练习,再反馈。最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每组分人数和组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引导发现:每组分的人数越多,分的组数的就越少。 4.第4题 690÷6=

  416÷4=

  724÷4=

 128÷8=

  306÷3=

 805÷5= 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完成练习后,让6名学生把这几道题的过程板书。 5.第5题 学校图书馆买来5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每层可以放75本书,现在又2000本图书,这些书能放得下吗? 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布置作业 本子上作业

  在交流中,让学生观察插图,发现求围成的篱笆共长多少米,就是求围成鸡圈两条宽和一条长边的总长。

  在全班交流后再出几道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做。

  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哪些书能放下吗?” 教学反思:

 第74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二)(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巩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做到正确、熟练,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年月日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除法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法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宣布本节课内容 师:我们这节课继续来整理这阶段的知识。 二、指导练习 1.第6题 106×2×5

 105×2÷5 702÷2÷3

 118×2÷4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的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2.第7题 一本书有104页,小军看了19页,还剩多少页?剩下的要5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3.第8题 由180人表演的团体操需要变换不同的队形。 (1)排成5列,每列有多少人?

 (2)排成6列,每列有多少人?

 (3)排成9列,每列有多少人?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 进行全班交流。 (1)180÷5=36(人),排成5列,每列36人 (2)180÷6=30(人),排成6列,每列60人 180÷9=20(人)排成9列,每列20人。 接着,让学生对比上面的三道算式,想想有什么发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再次交流。 4.第9题 从12时50分到15时30分,经过了多少分?

 三、思考题 填一填,想一想 (1)99÷9= (2)198÷9= (3)297÷9= (4)

  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直接写出第4算式吗?能继续写下去吗?

 五、全课小结 在本阶段学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一些困难?你对自己解决困难时的表现满意吗?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从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不同的学生可能表达有不同的方式,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如: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了,商变小了。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推算所经历的的时间的。

 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75课时 数学万花筒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二)(5) 教学目标: 掌握二进制的基本方法。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万花筒 1.先让学生自学书上的万花筒

 2.教师向学生介绍计数制度史料后,指出现在统一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8、9、10是用十进制计数法计数的。

 3.介绍二进制计数法 根据逢二进一的法则计数是,每两个相同的单位组成一个和他相邻的较高的单位,这种计数法叫做二进制计数法,简称二进制。 十进制:1

 2

 3

 4

 5

 6

 7

 8

 9

 10…… 二进制:1

 10

 11 100 101 110 111

 1000

 1001

 1010 ……

 4.二进制在现代技术中广泛应用。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从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第八单元 可能性 第76课时摸球游戏 教学内容 摸球游戏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小球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初步感知 1.体验“一定” A学生每4人一组,发给一个小组一个学具袋,(内装12白球)每人从袋子中摸一个球,看看是什么颜色?体验一定 B再次实验体验一定 2.体验“不可能” 3.体验“可能”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布袋、9个白球、1个黄球(白球、黄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将9个球放入袋内,创设摸球游戏的情境。小组内每个人依次轮流摸球4次,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 三、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1.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 2.实践探索。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 (2)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 (3)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 四、解释和应用: 1.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武汉

  三亚

 哈尔滨 2.从下面的四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8白2红

  一定摸到白球

 10红

  不可能摸到白球

  摸到白球可能性大于红球 2白8红

 摸到红球可能性大于白球

 10白

 五、全课总结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尝到了很多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事情也具有可能性,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把观察到的结果告诉大家。

  初步感受到再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板书设计:

 摸 球 游 戏

 (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第77课时 摸球游戏 教学内容 摸球游戏2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 复习 上节课,学习了什么?

 二、练习 1、连一连 8个红球

 4红4白

  8个白球

 7红1白

  一定是白球

  不可能是白球

  很可能是红球

 白球的可能性很小

 2.填空 袋子中有12个玻璃珠子,分别是7个红珠、5个白珠和1个绿珠子。从袋子中任意摸出1个珠子 (1)可能是(

  ),可能是(

  ),也可能是(

 ) (2)摸出(

  )珠的可能性大,摸出(

 )珠可能性小。

 三.拓展应用 1.小明和小东做了7个幸运星,其中有4个红色,3个黄色,吧他们放在口袋里,两人轮流摸一次,小明摸到红色得1分,小东摸到黄色得1分,谁得分的可能性比较大?

  2.盒子里有黑色、红色两种球。按要求涂色 (1)不可能摸到红球 (2)摸出的可能性是红球 (3)一定能摸出黑球 (4)摸出黑球的可能性很大。

 教学反思:

  第78课时

 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推理1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是小熊乐乐,它在跟你们玩捉迷藏呢?这里有3个盒子,你能猜出它在哪个盒子里面吗? 提示1:我不在蓝色的盒子里 提示2:我也不在黄色的盒子里. 2.导入新课 像刚才我们根据一定的信息进行猜想的过程就是推理,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通过推理得到解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推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 读题然后理解“它们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的意思” 独立思考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师小结:刚才几位同学都是先确定谁?为什么? 运用表格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 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和体育三门课,王、李、张三位老师分别教其中一门课。王老师不是美术老师,李老师从不在操场上上课,张老师上课要用钢琴。这三位老师教哪一门课?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反馈验证。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遗憾与收获。

 展示汇报:把你的结论和推理过程说出来。说说你中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的?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推理

  足球

  航模

 电脑

 淘气

  ×

  √

 ×

 笑笑

  ×

  ×

 √

 小明

 √

 ×

 × 教学反思:

 第79课时

 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推理2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推理,现在请你们也来帮忙推理! 二、活动 (一)幸运猜猜猜活动 1.导入活动 小熊乐乐非常淘气,他把妈妈整理好的玩具弄得乱七八糟,妈妈马上就下班回家了,怎么办?这么乱?你愿意帮乐乐把玩具摆好吗? 2.出示题目 动手摆玩具,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结果,演示推理过程。 (二)猜猜谁最高 小红、小青、小芳、小丽四人中,小青不是最高的,但比小红、小丽高;而小红又比小丽高,请在下图标出她们的名字。 三、数学游戏 李老师和小军、小明、小林、小兵、小海在操场上做游戏、李老师的两边是小明和小军。小林正好在李老师对面,小兵在小林的左边、、小兵的对面是小明。 请标出他们的名字

 把你的结论和推理过程说出来。说说你中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的?

 教学反思:

  第80课时 总复习(一) 教学内容 总复习(一)(1) 教学目标: 1、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 2、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乘除法。 3、巩固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计时训练:我们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习的第1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正。 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 (2)交流,评价。 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 (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试着做一做第9题。 (3)全班订正。 (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教学反思:

 第81课时 总复习(一) 教学内容 总复习(一)(2) 教学目标: 1、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 2、巩固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一步建立吨、千克、克的概念。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 教学难点: 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宣布本节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本学期所学过的计量单位。 二、指导复习 1.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 (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师:你能举例说明1吨、1千克、1克有多重吗? 2、时间单位:年、月、日 师:本学期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师:谁能举例说明怎么判断一公元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学生口答后,教师强调: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三、指导练习 1.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口答害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算的。 2.第3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进行全班交流反馈。 3.第4题 本题是综合性问题,有多种解法,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清题意,明确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可能解法: (1)520×5=2600(千克),3吨=3000千克 3000>2600,所以5台机器可以一次运走。 (2)3吨=3000千克,3000千克里含有5个600,600>500,所以5台机器可以一次运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要求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要知道哪些条件,然后再让学生推算出从天津到济南共用了几时,在次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全班反馈。 5.第16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再进行全班反馈 解题过程: 因为365÷7=52(星期)…… 1(天)。所以一年365天,合计52个星期零1天。 6第17题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对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引导他们将日历填写完后再解答问题。对有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直接推算获得答案。 (1)第(1)题这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几?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想:一个星期7天,17日的上一个星期三是10日,再上一个星期三是3日,便可以推算出这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几。 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推算出第(2)、(3)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82课时 总复习(二) 教学内容 总复习(二)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已知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对已知信息能够进行正确处理,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得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 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创设 激趣谈话: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科技馆?门票是多少钱呢? 春游的时候我们打算去参观科技馆。我想请你们算算有关门票的问题,行不行? 二、巩固探究 1、第6题:谁来把题目读一读?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刚才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买门票的问题,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买书的问题。读题,解决。 3、同学们,在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一次“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小伙伴捐款,你捐了什么?现在老师这有一道关于三年级学生捐款的信息。 出示第10题,自己读一读题,看一看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自己解答,全班交流订正,说出是怎么解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下面,我们一起到商店去购物好不好? 引导学生看图第15页,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中所提的“能买几个杯子”这个问题,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如果商店里的这些商品让你自己选择,100元钱想买什么东西?能买什么? 交流,纠正。 5、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和“钱”有关的,同学们解答的都比较好。下面我们来解决关于交通工具的实际问题,能做得更好吗? 交流,解答,纠正。 三、拓展实践,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第83课时 总复习(三) 教学内容 总复习(三)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1)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学会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的形状 (3)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二、巩固探究、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1.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第11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4个正方体学具,按照本题图示先分别撘一搭,再填一填,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本题的训练你有什么体会? 四、操作练习 打拼练习 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要求搭搭拼拼 (1)从上面看是

 (2)从上面看到的是

 (3)从上面看是

 (4)从上面上看是

 让学生逐一的要求进行拼搭,并在小组内交流 五。全课小结 学生先独立回忆,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忆本单元的知识点。

 学生口答,有道理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

  第84课时 总复习三 教学内容 总复习(三)(2)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2、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4、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指导复习 师:在“周长”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独立回忆,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忆所学的知识。 (1)初步认识什么是周长,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2)学会测量和计算具体事物和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3)学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二、指导练习 1.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2、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3、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第85课时 总复习(四)

 教学内容 总复习(四)1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第 86 课时 总复习 (四) 教学内容 总复习(四)2 教学目标: 1。、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3、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谈话导入 1、在搭配的学问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2、第八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2、回顾整理“可能性” (1)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2)袋子里有红球5个、白球2个,任意摸出一个求,摸到的()球可能性大。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第87课时 教学内容 期末复习试卷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独立完成试卷。 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自如。 教学重点: 能够将本学期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将本学期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动动脑筋,我会填。(总分29分,1~6题各1分,7~10题各2分) 1、下午3时30分是(   )时(   )分,晚上9时也就是(   )时。 2、某银行的营业时间是8:00——18:00,这家银行每天营业(     )时。 3、一年有(    )个季度,“教师节”在第(    )个季度,2007年是香港回归(    )周年。 4、 581除以7,商是(     )位数。812除以4,商的最高位在(    )位。 5、 8吨=(        )千克              (        )克=3千克     40000kg  =(      )t                 3年=(       )个月 7、淘气5分打220个字,笑笑3分打135个字,(     )打字快一点。 8、有两个长方形,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9、找规律,画一画。                                                           10、要配成一套衣服,有(     )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注意审题,小组内合作交流。 教学反思:

  第88课时 教学内容 评讲试卷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独立完成试卷。 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自如。 教学重点: 能够将本学期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将本学期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1、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连线。 一个西红柿重200(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2(    )                    一桶豆油重5(    )                    一枝铅笔约重6(     )

 2、小刚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用连线形式)

 3、小熊从下面盒子里分别摸出一颗弹珠,结果是哪个?

  从生活经验中感受,一些物体的实际重量。

 第89课时 教学内容 评讲试卷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独立完成试卷。 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自如。 教学重点: 能够将本学期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将本学期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2、列式计算。(*要验算)(10分)  (1)87×5                        (2)708×4   (3)654÷6                         *(4)581÷7   3、脱式计算。 905—150×4                         168×5÷6

 (71+37)÷9                         735÷7÷3 6、在“  ○  ”里填上“ 〈   ”、“   〉 ”或“ = ”。 18×4 ○ 14×8        180÷3 ○ 420÷7          86×2 ○171 70×5 ○ 50×7         69÷3 ○ 96÷3           4吨 ○ 4千克

  注意在乘除法的计算中,注意格式。 运算的顺序 教学反思:

  第90课时

 教学内容 评讲试卷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独立完成试卷。 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自如。 教学重点: 能够将本学期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将本学期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四、解决问题,我能行。(总分25分,每个问题5分。) 1、 小兔子和兔妈妈能一次把8堆萝卜运回家吗?

 2、每瓶牛奶多少钱?     物品名称 单价 数量 总价 足球 57元 1个 297元 排球 ========= 5个 3、淘气的小明不小心将购物发票弄脏了,你能帮他算出排球的单价吗?  

 图书馆新购进一批书 文艺书:25本      百科全书:9本       故事书:?本 (1)故事书的本数比文艺书的2倍还多10本,故事书有多少本?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独立看题目,从中找到准确的信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推荐访问:上册 备课 数学教案
上一篇:不合格党员处置流程图 处置不合格党员流程
下一篇:[2019年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2019党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