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潜意识沟通六步法

来源:村官 发布时间:2020-08-27 点击:

 与潜意识沟通 六步法 (李中莹 )

 身心一致的状态,就是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处于一个完全和谐合拍、共鸣共振的状态。在

 这个状态里,我们蕴藏的内心力量, 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出来,为人生创造出更多的成功、

 快乐。

 与此相反的状态是, “知道应该做但不能下决心去做;知道不应做但忍不住偷偷地去做”的状态。这是因为理性和感性的立场不一致,意识与潜意识的价值排位有异。

 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BVR) ,是随着每天出现的事情有所学习而不断变化的。因而此

 时此刻我对这一件事的 BVR ,仍然可能会有意识和潜意识层面上的不同。

 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很想与意识沟通, 它不断地发出讯息, 只是我们过去很少注意到,

 知道如何做而已。以下介绍的技巧,是从“六步换框法”发展出来的一个自用版本。这个技

 巧,帮助我们掌握与潜意识沟通的方法,

 1.潜意识的位置

 

 亦不

 潜意识虽然在我们的脑里, 但是它是经由我们身体的情绪感觉而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的。 当

 我们需要与它沟通时,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躯体里 (头颅之下,大腿之上 ) 的情绪感觉所在

 之处,这便是潜意识的位置;亦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心脏的位置。

 若这两点仍觉难找, 可以想像躯体内的一幅景象, 其中哪一点有些不同, 认定这一点是自己

 的潜意识便可。 (那幅景象可以是一片黑暗,而那一点可以是一点的光。 )

 2.沟通的模式

 认定了潜意识的位置,在内心对它说话。态度应该诚恳、专心和信任。

 3.沟通前的准备找一个舒适平静没有滋扰的环境坐下或躺下, 做数个深呼吸, 使整个人放松和平静下来。始时第一步总是多谢潜意识的照顾,过程中亦应慷慨地多对它说多谢。

 

 开

 4.步骤

 前提:假设内心对某事不甚积极,虽然心里知道是应该去做的。

 (1) 在内心对潜意识说: “多谢你今天的用心照顾。我想与你沟通,可以吗 ?” (静心、放松身

 体,等待潜意识的回应。 这份回应不会是文字和语言,多数会是一份忽然涌出来的感觉。待

 出现后 ,,

 “多谢你肯与我沟通。这件事,你觉得我不应该去做?”(等待它的回应。

  )待出现后 ,,

 “多谢。不做这件事给我什么好处?请让我知道。

 ” (等待回应。

  )待出现后 ,,

 “我明白了,多谢。我想找出方法,既能保证这些好处,又能使我因做这件事而得到多些成功快乐,你肯支持吗 ?” (等待回应。

 )待出现后 ,,

 “多谢你的支持。我想邀请我的潜意识的每一个部分去全力支持这个决定,请你帮我做到这点。” (等待感觉的出现。

 )然后 ,,

 “多谢全体的支持。潜意识,多谢你,请你以后与我有更多的沟通。”

 5.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

 没有回应。若过去少有内心感觉,刚开始与潜意识沟通时会有困难,多做数次便会消除。

 最初几次不要心急,必须完全 放松。如果无论怎样做也无法建立沟通,那是说环境或时间不适当,潜意识不想在此时此地与意识沟通,应仍然向它致谢,然后结束。

 (2) 等候很久。

 在等候时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身躯内锁定的一点等待着,请与我沟通”的话 (内听觉 ),以免分散精力。

 

 (内视觉 )和不断地重复 “我在

 涌出的讯息没有意义,讯息不会没有意义,只是我们的意识不能理解其意义而已。可以先多谢潜意识,然后请它给你更清晰的讯息,或者帮你明白讯息的意义。

 6.沟通后

 答应过潜意识的事必须去做,你的意义与潜意识的紧密关系是你处事快捷有效的保证 .

 创造未来景象

 当事情有不只一个选择时, 我们有时会陷于迷惘之中, 不知如何取舍。

 其中一个方法是凭各

 个选择未来景象知道潜意识的取向。例如你在某件事上有 3 个选择,不知道应挑选哪一个。

 你可以按以下步骤去做:

 找个平静环境,坐下,做 3 个深呼吸,使内心平静轻松。

 检查一下现有的选择数目,逐一弄清其一定的条件细节,再想一想事情完成后适当做回顾的时刻 (例如买房,会是入住一个月以后,换工作则会是六个月或一年后,这时才会知道所作的选择是否正确,依此类推 )。

 挑选其中一个选择,把时间推前去回顾的时刻,创造那个未来的景象,其中应该有充分的视、听、感觉内容。充分注意各项经验元素。

 打破状态,挑另外一个选择,重复上面 (3) 的过程。如是者给所有的选择都创造一个未来景象。

 (5) 打破状态,然后把所有选择的未来景象同时排列在脑里 (若有困难,可以一次只用两张作

 比较、淘汰 ),找出各项经验元素最强烈的一个未来景象,这便是潜意识最认同的选择。

 以“反败为胜法”发挥潜意识 的智慧

 反败为胜法”是我在 1998 年发展出来的一个技巧。它方便、迅速和容易掌握,初学者第一

 次使用便能得到效果。同时它的用途很广泛,亦容易在使用其他 NLP 技巧的过程中因需要

 而随时加入。

 这一技巧,在 2000 年 10 月份的 "Anchor Point Magazine ” (全球最畅销的 NLP 杂志 )上刊出,

 英文名称是“ The Wise-Me Process”。

 “反败为胜法” 假设我们可以把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抽出, 因而能够启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从脑神经学的角度去看, 负面情绪是 “感激反应” (Stress)的来源, 在“感激反应” 的状态中,大脑的前额叶 (Prefrontal Cotex) ,亦即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策划的中心的活动能力会

 大大减低。

 一般来说负面情绪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有困难, 或者需要特别解决的方法, 这时最需要前额叶

 的运作良好。

 “反败为胜法”便是让前额叶发挥它的功能。

 “反败为胜法”的步骤:

 (1) 找一张椅子,坐下,想某个问题,让有关的负面情绪出现。 注意那是些什么样的负面情

 绪( 例如担心、愤怒、无奈等 )。

 若以 1— 10 的分值表示,其中 10 为极辛苦, 1 为轻松,现在的感觉以哪个数字最能代表之 ?(待

 结束后测试效果 )

 站起来,走开数步,看着椅子上的自己(情绪的我 ),注意他的坐姿、表情和内心的负面情

 绪。看着 “情绪的我” ,告诉自己 “我就是他一生之中最好的朋友,所以我一定要帮助他” 。想一下他可以怎样做,有些什么不同的做法,环境中有些什么人、事、物能帮助他,如果他

 掌握了些能力他会做得更好,

 

 他需要一些怎样的内心状态和技巧

 

 ( 只要想到的都可以告诉他,

 无须理会自己是否掌握 )。

 (3) 走近椅子, 望着“情绪的我” ,诚恳地把刚才想到的告诉他

 

 (这个位置, 称为“智慧的我”

 

 )。

 说完后,感觉一下是否已经足够:若他掌握了所说的一切,事情是否能够解决。若不够,再想一想还有些什么可以加入,告诉他。若够,则走开约 10~15 英尺远。

 站在距离椅子 10— 15 英尺远处,看着坐在椅子上的“情绪的我”和站在他前面给他意见

 的“智慧的我” 。聆听一遍“智慧的我”对“情绪的我”所说的话,然后问自己:

 “如果‘智

 慧的我’所说的能力他全部都拥有,我会用什么文字去描述这个‘智慧的我”

 。然后说出这

 些文字 (例如,他是一个冷静和处事时能够照顾全局的人)。

 (5) 望着 "情绪的我” ,诚恳地多谢他过去对自己的照顾和辛勤。然后客气地问他:

 “为了这次

 (本人名字 )可以在这件事中得到更多更好,可不可以请你暂时站在一旁,保证稍后一定请你

 回来 ?”然后看着他站起走开。

 (6) 望着“智慧的我” ,请他坐在椅子上。注意他的坐姿与面部表情等与刚才

 ((J 情绪的我”坐

 时的不同 (这是这个技巧有效果的保证 )。“智慧的我”的坐姿及面部表情应该是符合刚才对他的能力的描述文字。

 凝视坐在椅子上的“智慧的我” ,慢慢走向他,靠近椅子时转身坐下,想像进入了“智慧的我”,并且尽量模仿他的坐姿和面部表情。此时,那些能力的感觉会在内心涌现,用大力吸气的方法,把这些能力的感觉加强、扩大,通常会是那份感觉膨胀、变暧,充实了身体各处。经过多次这样的深呼吸后,享受一下这份舒服、有力量的感觉,然后张开眼睛,再思想一下那个问题。

 这时再想那个问题,一般的感觉是有办法解决,问题微不足道,而且会多了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再次用 1~10 的分值,测试一下现在的感觉。

 如果不满意,重复前面 (2) —(8) 的步骤;如果满意,则回头看看刚才走开的“情绪的我”,若

 他的表情是良好的 (例如微笑、 轻松等 ),可邀请他回来, 闭上眼睛, 感受他进入体内的感觉。

 若“情绪的我”面部表情仍不够理想,重复 (2)— (8) 的步骤。

 注①:若步骤 (2) 的效果不够理想,可以站在另一位置,想像自己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或解

 决该问题的专家 ),闭上眼睛做一个深呼吸,确认一下内心充满智慧 ( 或能力 ) 的感觉,然后

 张开眼教导坐在椅子上的“情绪的我” 。如果效果仍不够满意,可以站在另一个新的位置,想像自已是一个曾经解决过这个问题的大师,其他步骤如上述。

 注②:“反败为胜法”可以反复地做,每次都能发挥出潜意识蕴藏在更深层的智慧。

 作者简介: 李中莹是华语世界 NLP 及 EQ 方面的杰出专家, 其 NLP 课程是华人地区最权威、最系统、最受欢迎的 NLP 学习课程。

推荐访问:项目教学法六步法 步法 潜意识 沟通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幼儿教育心得
下一篇:2018组织生活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五】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