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

来源:公务员考试 发布时间:2021-02-06 点击:

 — 1 — 《六国论》教案 襄樊五中

  王立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初步疏通文字,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探究作者论证的严密性以及写作意图,理清作者思路,弄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领会文章借古讽今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背诵,让他们学习文章论证的严密性,揣摩生动的语言以及充沛的气势和雄辩的力量。

 教学方法:

 讲、读、议结合,重在读中体味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导语:这是一篇史论,属于议论文。议论文一般有中心论点或分论点,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板书)

 学生读第一段,思考:中心论点提出后,用了两个判断句,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第一句紧扣文题,由果溯因,从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两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这句话排除“兵”“战”的因素,强调“弊在赂秦”。全句重心,在于正面肯定,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简释论点,说明“弊在赂秦”的道理: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用设问答疑的方式,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

 学生个别读第二段,全班思考:

 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教师明确:从“赂”即“赂秦而力云,破灭之道”这个方面论述的。

 思考:这一段是如何论述第一个分论点的?可分几个小层次? 教师明确:可分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秦以攻取之行……固不在战矣”)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战争而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秦的事实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亡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第二层(“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而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赂秦不仅不能得到安宁,反而激起秦国更大的野心,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

 第三层(“古人云……此言得之”)引古人名言印证,再次说明“赂秦”的危害。

 教师小结,学生齐读:

 这一段分三个层次就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运用了对比、引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思路清晰,便于背诵。

 学生熟读一二段:

 第三段又是从哪个方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可分几个层次? 教师明确:从“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来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 2 — 那么这一段又是如何论述这第二个分论点的? 学生读、讨论:

 教师明确:

 学生读第一层(“齐人未尝赂秦……齐也不免矣”)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指出齐国虽然不曾赂秦,但“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也不能独自保全。

 学生读第二层(“燕赵之君……诚不得已”)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原因不仅在于燕、赵本身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还在于“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学生读第三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

 教师明确: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国“不附于秦”,燕、赵有正确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

 学生齐读上述三小层:

 教师小结:

 以上三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说,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学生齐读第四段,思考:

 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教师明确:

 由上面的历史教训而想到,六国如果能结成统一战线,拧成一股绳,一致抗击暴秦是完全可以使“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但终“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历史证明,“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这是点睛之笔,照应了开头观点,也是直接对北宋当权者的进言。

 教师读第五段,思考讨论:

 第四段教训已得出结论,论证已结束,第五段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教师明确: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据有一统天下,力量远远强于六国,却“从六国破灭亡之故事”了,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作者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从而点明本文的主旨。

 学生自由读全文,思考:

 本文在写作上(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等)有什么特点?对我们写作议论文有什么(帮助)启发? 教师归纳:

 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完整 引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赂秦——力亏——破灭 分论点二:不赂——失援——丧 本论:具体论述“赂秦”的结果;具体论述“不赂”的结果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对比论证)

 结论:告诫北宋统治者 2.借古讽今:六国——北京 3.语言生动、有气势 ①语言生动:例,议论中穿插类似形容“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惶恐不安;用“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语气词,表达憎恶或赞美;运用引用、设问、对比、对偶等修辞方式,使文章寓于变化而有气势。

推荐访问:教案 六国论
上一篇:年军校生总结
下一篇:河流地貌之河流阶地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