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馆【中医养生时间观】

来源:公务员考试 发布时间:2019-08-10 点击:

  中医预防疾病的重点是养生,又称为养性、摄生、治未病。预防的目的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防病延年。养生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使人体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外环境的节律同步。
  
  起居应四时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起居有常,作息合理,就能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长期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呆滞无神。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老奉亲书》也指出:“夏月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以上充分强调了起居要应四时的重要性。
  
  饮食应四时
  
  不仅一日中饮食要定时、定量,还要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调配饮食。《内经》要求“饮食有节”,如果有“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等不良生活习惯,便会导致“半百而衰”的结果。《灵枢・师传》又说,饮食要“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适中。”张仲景也说:“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说明饮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四时气候的变化情况、食物的性味等加以选择调配,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一年中的饮食,根据不同季节调配,张仲景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肝旺补肝,脾气败尤甚。”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说:“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此外,四时食物的选择还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性与脏腑的关系。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四时食物的选择除了注意食物的性味外,还要根据身体状况、阴阳的偏盛调配食物,则更为合理。
  
  情志应四时
  
  人的精神活动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通过四时的调养,才能使精神内守,生气不竭,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四时的节律变化密切相关,要使情志应四时,必须主动地按季节进行调摄。春三月是生发季节,天地气生,万物荣茂,情志要内守,不能动怒,要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精神状态,思想形体要舒坦自然、放松、活泼、充满生机,以“使志生”。夏三月是繁荣季节,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情志要喜悦,切勿急躁发怒,“若所爱在外”,这样才能精神愉快,情志舒畅,“使志无怒”。秋三月是天高气爽、宜人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在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抑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秋天要求人们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只有“收敛神气”,才能使“志安宁”。冬三月是蛰藏季节,情志更要安静、内蓄,达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精神状态,以“使志若伏若匿”。
  
  练功应四时
  
  气功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一种自我锻炼方法,练功的功法、意念和呼吸都必须顺应昼夜、四时阴阳的变化,按昼夜的阴阳变化施动。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从子时至巳时为六阳时,从午时至亥时为六阴时。清气为阳时所主,浊气为阴时所主,所以行服气法,宜在六阳时为之。一年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练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使阴阳无伤,相生相长。具体说,春夏季节宜练静功,并行“搅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阴养阳,使肝气不致内变,心气不致内洞;秋冬季节宜练动功,并行“闭气发热法”或“存思火热法”,以生阳养阴,使肺气不致焦满,肾气不致浊沉。

推荐访问:养生 中医 时间
上一篇:亲爱的你会抱住我吗|最亲爱的你电视剧免费观看
下一篇:老年人夜间尿频是什么原因 老年人尿频的药膳食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