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调研报告

来源:卫生资格 发布时间:2020-09-08 点击: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对策调研汇报

  公布人:张翠英

 时间:

 -08-31

  浏览次数:506

 信息起源:滦南县农业服务中心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个生态经济,是遵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其发展规律,根据“减员化、再利用、再循环”3S 标准,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一个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物质循环流动。和传统经济相比,含有三个关键特点和优势:一是循环经济能够充足提升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最大程度地降低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循环经济将经济增加、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要求纳入一个统一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发展;三是循环经济能够在不一样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可连续发展框架。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连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对自然环境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程度,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关系,转变农业增加方法和农产品消费方法,促进农业可连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关键发展模式

 1、“四位一体”型发展模式

 “四位一体”模式是利用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结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时,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综合效益,既能使食品达成绿色标准,提升经济效益,又能降低污染,提升环境质量。关键模式有:沼气池—猪舍—鱼塘;沼气池—牛舍—果园;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或果园、鱼塘、大田种植)等,是庭院经济和农业循环结合最经典一个发展模式。

 近几年来,“四位一体”发展模式以其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能够节水、节能等为特点,已在全国农村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发挥了重大作用。

 2、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特点,是一个在空间上多层次和时间上多序列产业结构,能使处于不一样生态位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足利用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产业结构,提升资源利用和生物产品产出,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关键有两种形式:一是立体种植型,包含多种农作物轮作、间作和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二是立体养殖型,包含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

 3、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副产物,经过加工处理变为有用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消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可连续发展。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关键技术有:一是利用牛粪、秸秆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二是利用蔗渣、茶叶进行蚯蚓生产技术;三是畜禽粪便资源化、秸秆氨化技术,将粪便类或秸秆物经过发酵后进行还田作为肥料使用,是减轻环境污染、充足利用农业资源有效方法;四是利用农业有机物沼气制造技术等。

 4、农业生态恢复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采取了生物方法和工程方法相结合方法,使农业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达成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已成功地应用于治理华南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和西北沙漠化问题。另外,还采取生物模拟自然顶及群落,实施乔、灌、草结合,建立多层次、多年生、多品种复合群落。

 5、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就是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生态环境和独特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之以加工业,经过立体经营种植业、链式循环养殖业和技术密集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数次增值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循环式结构。这种模式特点是以庭院经济为主,把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达成充足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和太阳辐射能,并用现代技术手段经营管理生产,以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关键对策

 1、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良好气氛

 要经过多种媒体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和技术普及,让广大农民真正意识到循环经济是自然经济和传统经济肯定替换,是实现农业可连续发展根本确保。

 2、因地制宜,合理计划,确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依据各地实际,加紧编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以开展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为关键,确立适宜当地域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3、抓好经典带动,加紧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农业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区是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结果、新机制课堂,它将有效地引导农民进行生态示范开发,处理开发过程中技术和组织、管理问题。示范园区能够经过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多个形式合作方法,如建立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等,形成“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不停提升科技含量,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保障。

 4、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新型、优异农业经济形态,是集资源、环境、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系统工程。只靠某一部门、单项技术是难以实施,需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过采取市场运作方法,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持久动力。

 5、加紧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法规体系建设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场变革农业传统生产方法、生活方法社会经济活动,需要建立对应法律、法规来约束大家行为。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异思想和成功经验,加紧制订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法规,主动探索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确保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甘肃五种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日期:

 -12-04 09:42 作者:吴晓燕 李夏 起源:农民日报

  “过去烧煤烧柴,烟熏火燎流泪;现在沼气做饭,省时省力省电;沼液沼渣还田,土地增效增产;猪羊鸡牛满圈,带动沼气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农民欢天喜地。”这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中梁乡近几年以沼气为纽带,以养殖为关键,以种植为龙头“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真实写照。在整个甘肃省,各个市州依据不一样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不一样循环农业模式。

 近日,记者从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了解到,现在,甘肃省关键有五种循环农业模式:“农业-畜牧业-沼气生产模式”、“农作物秸秆再生循环利用模式”、“畜-沼-粮/菜/果(药)”模式、“农-牧结合”及“农-牧-菌”模式、“农-牧-虫-禽”模式。这五种

 模式不仅缓解了农村能源紧缺矛盾,延长了传统农业链条,转变了农业增加方法,还带动农民加紧增收致富,促进生态农业建设良性循环。

 截至今年 7 月,定西市临洮县在全县 12 个沼气项目村成功推广了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建成“一池三改”沼气综合利用模式示范户 50 户。经过示范户辐射带动,全县沼气综合利用户累计达成 2300 多户,综合利用面积达成 2800 亩左右,有效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畜牧养殖业发展壮大,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以沼气为纽带循环农业模式现在甘肃赢得了农民欢迎,得到了大力推广。

 种植业发展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料和秸秆,而畜牧业发展产生废弃物经过有效加工处理,能够成为农业生产所必需肥料,所以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能够沼气为纽带,构筑物质和能量循环网,形成“农业-畜牧业-沼气”生产模式。据测算,一个 10 立方米沼气池户均年可节省燃煤 1.5 吨,折合现金 1000 元;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可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商品率,户均年可增收节支 400 元左右;养殖业户均增收 400 元左右。这么户均增收节支 1800 元以上。一个 10 立方米沼气池每十二个月还可节省薪柴 2 吨,相当于 3.5 亩薪炭林生长量。

 多年来,甘肃省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去年全省玉米面积超出 800 万亩,增加玉米秸秆 150 万吨,甘肃省努力破解制约秸秆循环利用“瓶颈”,探索秸秆青贮氨化综合利用技术,加强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据悉, 全省加工用于喂养家畜农作物秸秆达 590 万吨,节省饲料粮 108.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 10.85 亿元。农作物秸秆再生循环利用模式还有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等多个模式。伴随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甘肃省正在加紧探索研究这些模式,部分模式已制订推广计划。

 在武威市凉州区蔡旗乡沙滩村,农户将沼气池、暖棚圈舍、厕全部机结合起来,建成 8立方米沼气池能够产生沼肥 16 立方米,有效地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同时增加了产量。另外沼液能够作为“生物肥料”,以 5 倍液对作物进行冲施,在作物整个生长久基础不使用农药,提升了蔬菜抗病性。“畜-沼-粮/菜/果(药)”模式作为具体模式正逐步被农民接收利用。

 棣花镇万湾创办“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

 -04-13 09:36:36 作者:李岚 巩文超 何衍贵 起源:陕西日报 浏览次数:63 网友评论 0 条

 “养猪场建起沼气池,沼气用来点灯烧饭,沼渣沼液成为果园菜园肥料,既处理了污染问题,又节省了能源。”近日,丹凤县棣花镇万湾现代生态循环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创办“猪-沼-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基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学习参观人群。

 从去年初开始,丹凤县根据“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思绪,创建并推行了“畜—沼—果(菜)—游”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了百万只肉鸡养殖、千亩设施蔬菜、1800 亩李梅、2883 口沼气,率先建成万湾生态循环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出许家沟“丹江造地—小水配套—葡萄建园—居民整改”一体化新农村发展模式和王塬畜牧循环产业园区模式,为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样板。

 今年丹凤县以棣花镇万湾、茶坊村,商镇商山、王塬等为关键区域,根据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集中发展循环农业,演绎现代生态文明。县上计划建设王塬循环畜牧产业园,发展猪、鸡喂养量分别达成 2 万只和 100 万只以上养殖企业户 5 户;开启建设了竹林关丹南生态循环高效农业示范小区,完成畜牧小区、设施蔬菜、良种核桃建园、沼气和农家乐群建设;

 依靠兴农养牛专业合作社,开启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建设,加紧兴农生态肉牛产业化;全县今年争取 10 万亩无公害基地、10 个无公害农产品和 1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经过国、省认证,3户企业挤进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行列。现在,万湾村年处理粪污 1.63 万吨、产沼气 15 万立方米大型沼气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其它项目也相继开启。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07 月 05 日 05:20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记者黄宣传、通讯员柴婷婷、周桂芳)“扑哧扑哧……”蓝色火焰煮熟了香喷喷米饭,废弃垃圾变为新能源。眼下,走进大冶农村,四处充满生机,展现出新农村建设新面貌。据悉,今年内大冶将建设完成 3000 口沼气池。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大冶结合城市转型,围绕“三农”建设,经过建沼气池,改建厨房、卫生厕所及标准牲畜圈舍,实现一池三改,不停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至 6 月初,该市已完成户用沼气 1.8 万户、小型沼气工程 5 处、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 3 处、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 10 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2.3 万台、节柴灶 3 万个。既处理了农村再生能源连续利用,又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陈贵、茗山等乡镇还以沼气为纽带,把牲畜、家禽养殖和林果、粮食、蔬菜等种植连接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农业,深入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沼气点灯烧饭,沼渣沼液作肥,陈贵探索养殖零排放。这是大冶农村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真实写照。

 “我们养猪场自从建起净化沼气池,猪排泄物经过发酵后转化为沼气,用来点灯、烧饭,沼渣、沼液等成为水果蔬菜肥料,不仅处理了污染问题,还能够节省能源。”大冶市博盛生态养殖场老板柯贤良,介绍起养猪场“循环农业”时,喜不自禁。

 大冶博盛生态养殖场在陈贵镇刘家畈村,是以养猪为主,集养鸡、养鱼及水果种植为一体生态养殖企业。养殖场一、二、三期工程将投资 8000 万元,征地 300 亩,建成种猪舍 12800平方米,育肥猪舍 22500 平方米。该场经过落实绿色无害化养殖各项方法,实现养殖生产无害化、标准化,达成年出栏三元瘦肉猪 5 万头、鲜鱼 5 万千克、水果 15 万千克生产能力。

 以前,场里上万头猪天天产出排泄物让柯贤良发愁。因为没有污染处理设施,猪粪只能堆在旁边田里,臭气熏天,也影响周围村民生活。后在该市农村能源办及政府相关部门提议和帮助下,养殖场投资 30 多万元兴建 600 立方大型沼气工程,处理养殖污水 1.8 万吨,年产沼气约 5.4 万立方米,成功实现了沼气和养殖业、种植业对接,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充足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循环农业发展。

 柯贤良尝到了生态养殖甜头。养殖场猪排泄物经处理后排放,大大降低了对周围环境污染。养殖场又实施了“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设田间贮肥池 200 立方米,铺设输液管网约 1000 米,购置污水泵一台,安装了 30 千瓦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机组。

 养殖场将天天产生排泄物及冲洗水搜集后注入厌氧发酵池进行处理,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液、沼渣作无公害种植基地有机肥料;产生沼气,一部分用于炊事、照明等,另一部分则经过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机组发电,用于养殖场生产和生活所需。养殖场以沼气为纽带,实

 现了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如此,“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还给猪场增加了可观额外收入。

 柯贤良给我们算了笔账:养殖场年产沼气约 5.4 万立方米,关键用于场内食堂炊事、照明、发电等。按 36 立方米沼气折合一瓶液化气、每瓶液化气按 50 元计算,年节省能源费用支出达 7.5 万元;沼液、沼渣用于场内鱼塘养殖和果园水果等种植,按每亩每十二个月降低化肥、农药和劳动力支出 100 元计,每十二个月节省支出约 6 万元。

 另外,经过厌氧发酵处理沼液、沼渣施于土壤,可用于除有害病菌和虫卵,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也保护了周围水资源。猪场每十二个月降低污水排放约 1.8万吨。同时,沼液用于鱼塘养殖和果园水果种植,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土壤硝酸盐污染和农药残留。“这么一算,经过沼气循环利用,我们养殖场年增收节支 13.5 万元。”柯贤良快乐地说。(记者 黄宣传 通讯员 柴婷婷 周桂芳)

 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安徽省农科院 孔令聪

  11 月 13 日

 信息起源: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新兴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农业可连续发展战略关键路径。多年来,安徽省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同时,遵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连续、环境优美”思绪,主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一批循环型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这些较为成熟循环农业模式也为安徽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农业种养结合模式

  农业种养结合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利用食物链加环技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联络在一起,经过增加畜禽喂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单一个植和高效喂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农业系统内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成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目标。把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换为有用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关键有“牧-沼-粮”、“猪-沼-菜”、“牛-沼-果园”、“猪-沼-茶”等“三结合”模式。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肖坑村,利用特殊生态环境,选择“猪-沼-茶”种养结合模式,经过改土、改园、改树、改采摘管理、改加工制作“五改”方法,使产出茶叶风味独特,取得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定颁发有机食品加工和生产证书。依据近几年经济指标测算,建一口三结合沼气池,应用“猪-沼-茶”模式,每户可增收 1000~3000 元。临泉县农民王守红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林(粮)-草-牛-菌-沼”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牛粪出蘑菇、出沼气、出粮食,该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节省利用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二、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

 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特点,使处于不一样生态位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足利用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生态环境,

 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产业结构,能够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生物产品产出率,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模式关键有以下 3 种形式。

 一是立体种植型,包含多种农作物轮作、间作和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这是安徽农业生产继承下来优良传统模式,在生产中应用广泛。

  二是立体养殖型,包含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当涂县塘南镇充足利用江南鱼米之乡水域宽广优势条件,以河蟹养殖为产业发展关键,在蟹、虾、鱼等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之间构建水生生态系统,同时巧妙地引入螺蛳作为生态系统二级消费者和分解者,使整个系统物质得以循环利用。

 三是立体种养型,立即对应人工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有机地匹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减耗型食物链生产工艺体系。安徽省望江县发展“稻鸭共育”模式,利用鸭子为稻田除虫、除草和施肥,大幅度地提升了该县农畜产品品质和农田综合效益。安徽省阜南县针对蒙洼、洪洼行洪区恶劣自然环境,在 4 万多公顷荒坡地、低洼地大量种植杨树和杞柳,在林下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在低洼水面养鹅、养鸭、养鱼、养珍珠,使林(粮)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互生共存,资源循环利用,每公顷收入 18000元以上。现在,两洼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生存环境、生活条件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三、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

  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副产物经过加工处理变为可用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从而消解其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可连续发展。

 1.利用牛粪、秸秆等副产物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

 将牛粪、秸秆等副产物作为生产食用菌基质材料,延伸农业生态产业链,实现“副产物-食用菌-菌糠-肥料-大田作物”多级利用和良性循环。安徽砀山县砀山梨生产产生大量废弃物,其中修剪后废弃枝条 1.25 亿吨,因加工生产而废弃果渣 100 万吨;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香菇等食用菌,废弃菌棒再还田,经过“砀山梨废弃物-食用菌-有机肥-梨园”实现物质循环利用,不仅发明了年产值 多万元经济效益,为社会供给了优质食用菌产品,而且显著改善了砀山梨园土壤理化性状,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利用农业有机物制造技术沼气

 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农作物秸秆加工处理后加以利用,实现秸秆资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消解其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建设循环型农业、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实现农业可连续发展关键方法。农作物秸秆可分为三个阶段循环利用:(1)以作物秸秆为粗饲料,搭配必需精料或优质豆科牧草发展草食牲畜,再转化为肉、奶、皮毛等畜产品;(2)将畜禽产生粪污经过发酵产生沼气处理农村能源问题;(3)将厌氧发酵后剩下沼渣作肥料使用。该模式技术较成熟,已在安徽农村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3.利用农业有机物材料化技术

  一是利用机械加压、加热等原理,将原来松散、无定型、低发烧量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秸秆、稻壳、锯末、木屑),压制成一定形状、密度较高棒(块)状,再放入炭化设备中炭化后制成生物质炭;二是利用农业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生产纸板、人造纤维板、轻质建材板、可降解餐具材料、纤维素薄膜等。安徽省对农作物秸秆及其生物质再利用有不少成功实例,如安徽国风集团用农作物秸秆和废旧塑料生产出木塑型材;中国科技大学用农作物秸秆、枝丫柴等废弃物生产出生物油;安徽省肥西县米厂利用稻壳秸秆加工后发电,产生废弃物还可综合利用,不仅处理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还可收到显著经济效益。

  四、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

  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生态环境和独特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之以加工业,经过立体经营种植业、链式循环养殖业和技术密集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数次增值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循环式结构。该模式特点是以庭院经济为主,把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充足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和太阳辐射能源,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经营管理生产,以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通常来说,该模式又可分为庭院花果立体种植模式;以蔬菜为主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以果树为主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以食用菌为主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以畜禽为主立体养殖模式;庭院水体立体混养模式;以葡萄为主庭院立体种养模式;庭院种、养、加立体配置模式等。

 五、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靠,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一、二、三产业相融合新型产业。休闲观光农业是“绿色朝阳产业”,在生产农艺上,重视现代高科技和传统精耕细作相结合,并根据绿色标准规范生产过程;在模式上重视依据不一样物种特点,布局结构合理、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立体结构。休闲观光农业拓展了农业功效,使农业食物营养功效、工业原料功效、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民就业等功效,深入向生态保障功效、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功效延伸。安徽休闲观光型农业发展模式多年来发展很快,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经典。黄山市“农家乐”星罗棋布,已经形成规模,翡翠谷及徽州区家庭休闲全部有显著特色;铜陵永泉山庄把文化和休闲紧密结合,形成发展现代文化一个基地;沿淮八里河风景区以水为体,因湖而建,就势造景,现有湖光,又有美景。伴随社会经济深入发展,休闲观光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将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应城市循环农业发展现实状况及对策

  -6-4

 责任编辑:文治国

 应城市农业局

 熊华

  循环农业,也称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结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和传统农业有效经验,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 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关键,最大程度地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业废弃物,经过改良土壤,节水浇灌,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以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 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使有限农业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续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

  一、本市循环农业发展关键形式和现实状况

 因为本市各地地形、气候、资源等差异,形成了多个不一样类型循环农业模式。现在关键包含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种养加相结合和农工贸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等四种模式。

 1、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和加工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生物链连接起来。经过沼气发酵来处理大量农业废弃物,包含人禽兽粪尿、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不仅防治了环境污染,而且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沼气,还能够用于炊事、照明、储粮、保鲜、发电等多项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沼气发酵残余物沼液和沼渣,能够种稻、种菜、种果、浸种育苗、喂养畜禽、养鱼等,起到改良土壤、提升生物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等作用,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本市农村沼气发展快速,己由试点示范发展到规模化推广,到 5 月,全市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 1 万多户,全市沼气普及率达成 10.8%。年总产气量 237 万多立方米。现在本市沼气利用方法关键有两种。

 一是“一建三改”模式。本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主推模式是“一建三改”。这种模式关键是把沼气利用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在建设沼气池同时,引导农民同时改厕、改圈、改厨。产生沼气用于烧水、做饭、照明等生活用能;产生沼渣、沼液用于养鱼和农作物追肥,降低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沼液还用作添加剂喂猪,节省饲料,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能源生态模式。据本市能源办 调查,农户采取“一建三改”模式,需投资 3800 元左右,沼气使用年限约 20 年,一户沼气池建成后每十二个月可节省、增收 1200 元左右。其中沼气用于做饭、照明,十二个月可节省煤电费 620 元,养殖可增收 300 元,用沼液、沼渣做肥料,可节省化肥、农药款 250 元。

 二是“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产业模式。这一模式以沼气建设为关键,以农户庭院为依靠,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

 农村节能技术、生态农业及设施农业技术,配套进行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推行农户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成无害化、农村进步小康化。具体模式包含,非养殖户发展“二位一体”(厕所、沼气池);养殖农户发展“三位一体”即“猪—沼—果(菜)”等模式;规模养殖户、设施农业生产区,发展“四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沼气池)和“五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青贮池、沼气池)模式;学校、规模养殖场,发展大中型沼气生态工程模式。把沼气应用于日常生活,改善了生活品质。对沼液、沼渣加以综合利用,既能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又能提升土壤肥力,生产绿色食品。在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帮助农民增收同时,每口沼气池沼液、沼渣综合利用能够帮助农民每十二个月节省化肥、农药费用 100 元左右。

 2、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经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物种特点,能使处于不一样生态位生物类群

 (如林木、农作物、鱼、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足利用了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

 产业结构,提升资源利用和生物产品产出,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关键有三种形式。

 一是立体种植型。包含多种农作物轮作、间作和套种、农林间作等。如 本市“麦-菜-棉”、“菜-椒-棉”等旱地立体种植模式面积达 2 万多亩;“金水梨-麦/花生”等果园立体种植模式面积也达成了 2500 多亩。

 二是立体养殖型。包含陆地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如本市杨河川江农业综合示范园,建成精养水面 1000 亩,岸上有猪、池面有鸭、池中有鱼,形成立体生态奇观。

 三是立体种养型。如在稻田或藕田内养鱼、养虾、养泥鳅、养河蟹,有在稻田内种植细绿萍后再养鸭或养鱼。此种养殖方法全市较为广泛, 全市水田立体种养模式面积达成了 5 万多亩,其中“稻鸭共养”模式面积最普遍,达成了 1 万多亩。

 3、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关键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第二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停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结构。如本市四里棚办事处栗树村综合养殖场即采取此种方法。

 4、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设计融农业生产、示范推广和观光休闲为一体观光农业区,应用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技术,合理构建不一样功效区之间和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再生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模式,建立起含有良好连续再生能力综合生产结构,达成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一个循环农业模式。它以大农业资源为依靠,融农业生产、观光旅游和环境保护为一体,经过大农业和其它产业有机结合,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该模式关键发展以绿色农业为基础,构建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业观光、度假、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生态观光园,发展针对城市居民消费新需求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农业,把农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如本市城中办事处国光村桃花园、汤八线林果走廊,由传统蔬菜、粮食生产转向集蔬菜、瓜果为主体观光农业,并由此带动了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本市循环农业发展存在关键问题及原因

 1、重视不够

 因为对循环农业促进经济发展认识不深,少数地方和单位存在对抓循环农业工作重视不够,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力度不大,应用标准化生产方法不硬问题。

  2、生产方法不合理

 因为片面追求高产,少数农民缺乏循环农业生产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过量播种,过量施肥现象。部分农民认为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对适量播种技术和农作物需肥规律缺乏认识。

 3、技术和资金缺乏

 循环农业发展需要技术和资金支撑。因为缺乏技术和资金,发展循环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缓慢,如本市部分畜禽养殖小区牲畜粪便仍然是庭院或路旁堆放,缺乏粪便处理技术和设备,因为没有采取有效方法处理,造成新面源污染。

 4、综合应用率不高

 多年来,在本市农村沼气建设数量快速增加同时,畜圈、厕所、厨房“三改”配套率不高,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没有发挥出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市秸杆综合利用率较低,经过沼气发酵畜禽粪便利用率也不到 5%。

 三、本市发展循环农业对策提议

 1、提升认识,科学制订计划

 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内容,也是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需处理重大课题。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继续沿用传统高消耗、高污染带动经济高增加,还是经过发展新经济,以高新技术来推进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现实问题。而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循环农业经济新体系,是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经济增加方法转变肯定选择。所以要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总体思绪和长久计划,加强对循环农业关键指标分析,加强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实施。

 2、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推行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综合,而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基础形式。所以要加强对环境温和新型肥料和新型控释肥料应用,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广正确施肥等新技术,将微量元素和有机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时结合其它方法,提升肥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根本。要完善“猪-沼-稻、 猪-沼-菜、猪-沼-果”模式,以养殖业为龙头,沼气建设为中心带动粮食、蔬菜、果业、渔业等产业,广泛开展农业生物综合利用,利用人畜粪便入池产生沼气作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种果,养鱼、喂猪、种菜,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升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3、健全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要深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循环农业技术培训

 和服务,使农民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得到方便快捷服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宣传培训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节能减排十大技术。要将沼气利用、秸秆气化、稻草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循环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作为循环农业研究关键,主动推进循环农业技术交流和合作,引进和消化优异循环农业技术,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应用,以降低生产成本。

 4、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

 实施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循环农业基础和前提,是引导绿色生产、强化农产品安全体系导向,也是衡量和检验循环农业发展结果标准。应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过程全部有标可依。经过开展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认定和农产品市场速测等工作,把标准化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有效阻止有毒有害农产品走上城镇居民餐桌,促进符合循环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生产,实现优质优价。

 5、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完善流通体系

 要根据循环农业要求,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方法改造。激励工业企业发展涉农产业,发展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和外向型农业,促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经纪人购销组织、各行业协会建设,设置农产品直销窗口和直销点,构建循环农业产品销售网络,促进循环农业产品市场化、外向化。

 6、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发展后劲

 加大对循环农业发展资金支持,市财政在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应进行关键倾斜。主动争取国家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专题资金,发挥好国家投资对社会投资引导作用。加强循环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交流和合作。制订优惠政策,激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对循环农业投入,促进循环农业快速发展。

  熊华

 应城市农业局副局长

 高级农艺师

 李俊

 应城市农业局综合股股长

 农艺师

 河南省鹤壁市发展循环农业调查

 -12-3 10:25:16

  发展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法关键路径。循环农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标准,以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关键,经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循环链、实施生态农业等,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农业可连续发展。

 怎样发展循环农业?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河南省鹤壁市进行了调研。

 科学构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多年来,鹤壁市立足当地种植业、畜牧业、林木产业和自然资源实际,探索出适合当地

 实际循环农业模式。关键有:种植业循环模式,包含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产业链模式;种植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产生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进行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等深度综合开发利用;畜牧业循环模式,关键是形成“粮食—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粪便—沼气、复合有机肥—农作物种植”生态循环链和“牧草、农作物秸秆—饲草加工—牛羊草食动物—粪便—有机肥—牧草、农作物”闭合循环链等;以沼气为纽带生态农业模式,关键是形成“秸秆—饲料—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产业链;林木产业循环模式,打造“造林—采伐—制浆—造纸—销售”和“造林—采伐—木材深加工—废弃物利用”产业链;减量化循环模式,采取农业新技术和科学生产方法,降低使用化肥、农药等。

 实践表明,鹤壁市循环农业发展成功,关键在于针对农业可连续发展中存在关键问题,选择了符合实际、能够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模式。

 合理选择循环农业发展路径

 鹤壁市在实践中形成了两条循环农业发展路径: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点循环;二是以村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为关键线循环。这给了我们部分有益启示。

 以自然村为单位,构建农村废弃物利用新型载体。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关键是由农村人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等引发。过去处理这一问题关键路径是一家一户建立沼气池。但伴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农户无力从事家庭养殖和建沼气池,而且每户修建一座沼气池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不便。由此,可考虑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全村统一计划,建造村级沼气池,形成“政府补助、农户集资、废弃物统一排放处理、农户共享”模式。

 以项目和园区建设为关键,培植发展循环农业有效载体。村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就是以农业生产要素为基础纽带,将含有上下游共生关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内,实现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链延伸和废弃物在园区内循环利用。建立园区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园区建设应以行政村为单位,因为以自然村为单位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园区建设应实施政府、企业、农户多元化投资体制。政府投资应关键用于园区道路、场地、设施等基础建设。同时,形成企业市场化运作,农民和农业协会参与“企业+农户”、“协会+农户”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园区建设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需要着力抓好几项工作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支撑。所以,应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首先,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和农业技术指导,使其认识新技术、掌握新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其次,用新技术改善传统农业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第三,组织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针对发展循环农业中存在问题进行科技研发。第四,建立和完善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体系。推广服务体系要以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户为基础,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纽带,以市、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使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农村科普组织、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有机结合,实现科技结果试验、示范及推广有序进行。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加紧推进循环农业法规建设同时,制订财政、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支持。比如,对企业、社会资金和农户投资园区建设

 给土地征用、租赁、融资等方面优惠,对农户利用太阳能、实施粪便—沼气一体化等加大财政补助额度;制订有针对性政策,激励农民采取新技术,支持向农村选派技术人员及培养农村技术人才。

 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县、乡两级政府应成立发展循环农业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和处理发展循环农业相关重大问题。建立相关部门组成协调工作机制,综合利用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手段,引导循环农业发展。制订科学合理且有较强操作性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制订发展循环农业考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将发展循环农业绩效作为干部考评内容。

 ( 起源:人民日报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李东升

 张洪民

 王作鑫 )

  责任编辑:方格

 相关链接 ·教授聚议发展循环农业

 ( 12 月 2 日) ·全国“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

 ( 11 月 28 日) ·海峡两岸教授携手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 10 月 22 日) ·延庆“德青源”:循环农业典范

 ( 9 月 13 日) ·宿州循环农业催生规模经济

 ( 7 月 1 日) 安徽农网版权及免责申明:

 ① 凡本网注明“安徽农网”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农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和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起源:安徽农网”。如有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起源“安徽省气象台”或“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气象预报和灾难性天气警报信息产品,未经气象主管部门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转载、摘编和发表。如有违者,气象部门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起源:XXX(非安徽农网)”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标在于传输更多信息,依据“文责自负”标准,该作品并不代表本网见解。

 ④ 如因本网公布作品内容包含版权或存在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公布后 30 日内和安徽农网联络。

 ※ 联络方法:电话:

 传真:2874926

  【打印】

 【关闭】

 河北临漳县做好循环农业

  发展循环农业,关键是改变传统农业单程线性结构,延伸下游产业链,使其变废为宝。针对临漳实际,我们关键抓住种植业农作物下脚料和养殖业畜禽粪便两个方面,主动进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五化”为主符合临漳实际循环农业模式。一是肥料化。关键在全县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实现了“农作物资源→秸秆→还田(秸

 秆机械化还田、堆沤还田和生物菌快速腐熟还田)”循环利用,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据统计,全县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面积达成 80%以上,每亩年节省化肥 100 千克左右。二是饲料化。关键在张村、砖寨营、西羊羔等 3 个乡镇把畜牧养殖和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发展规模化养殖,实现了“农作物秸秆→青贮→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堆沤还田”循环利用。全县养殖户年搜集青贮秸秆 4.5 万立方米,节省饲料 5.2 万吨。三是基料化。关键围绕食用菌栽培发展两种模式,一个模式是以发展棚室食用菌栽培为主,利用玉米芯为原料生产平菇;另一个模式是以发展林下食用菌栽培为主,关键利用小麦秸秆和牛粪混合制成基料,发展草菇、双孢菇、鸡腿菇等林下经济,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牛粪=基料→生产食用菌→下脚料还田”循环利用。全县已发展食用菌栽培面积 5 万平方米,年消耗玉米芯和小麦秸秆 10 万吨,食用菌年产效益近 2 亿元。四是能源化。首先,围绕处理一家一户生活用能和改善人居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搞好庭院“一建四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院),实现了“人畜粪便→沼气池→沼气用于炊事用能”循环利用,并同时发展庭院经济,形成“猪→沼→果”、“猪→沼→菜”循环链条,全县沼气池总量现已突破 5 万户。其次,主动探索以玉米秸秆为主作为沼气发酵原料新路子,突破不搞养殖建沼气池难题,关键循环模式是“玉米秸秆→粉碎→堆沤、压实→沼气发酵原料→沼气池→产沼气用于炊事用能(沼肥用于大田生产)”。现在,这项技术已在兵马寨、回漳等村进行试验示范。全方面推广后,估计年可消耗玉米秸秆 10 万吨,节省用煤 4000 多万元。五是产业化。依靠全县丰富小麦秸秆资源,大力引进清洁造纸产业化龙头项目,利用清华大学氧漂技术,形成了一条依靠农作物秸秆生产清洁纸浆,从黑液治理中提取木质素,利用造纸废渣生产有机肥,利用生产中余热和秸秆建设热电联厂,把热能、电能用于企业生产,把造纸中段水综合处理后回用于农田浇灌,把清洁纸浆提供给全县及周围中小造纸厂这么一个资源充足利用、环境科学保护循环经济产业链。据统计,项目年可处理小麦秸秆 12 万吨,年经济效益 3500 万元。

 为推进全县循环农业快速发展,我们着力抓住三个关键步骤进行推进。一是示范带动。循环农业作为一个新发展理念和新生事物,要让广大群众接收,就必需发挥经典示范带动作用。为此,我们在县城东部 5 个乡镇 19 个村计划建设了一个占地 5 万亩,集农业开发、有机果品试验、沼气综合利用、林板一体化、优质畜牧养殖、新农村建设为一体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区。同时,培育了习文乡韭菜、香菜营乡西葫芦、柏鹤乡果树和称勾镇蟠桃等四个万亩沼肥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逐步带动农户发展无公害种植。另外,我们还依靠国家科技平台项目,探索出以“养殖+种植+沼气+人居”为关键内容“四位一体”循环模式,实现了在温室大棚内生物质循环利用,并培育了西五岔口村、钱村等多个示范经典。二是项目拉动。集中力量培植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竞争力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围绕优质粮食加工产业,我们引进了年产 20 万吨仁泰啤酒、年产 5000 万米银纤纺织等 10 多个项目,扶持发展了民乐面粉、万家福面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使全县粮食加工能力占到了全县粮食总产量 72%以上。围绕林木加工产业,引进了鑫鑫木业、皇朝家俱等项目,形成了“林木种植→林下经济→板材生产→高级家俱→精品装修”这么一条“高、精、尖”特色循环经济链。围绕清洁造纸产业,引进了总投资 6 亿元、年产 10 万吨清洁纸浆项目,逐步打造出一条“依靠麦草生产清洁纸浆→从黑液治理中提取木质素→利用造纸废渣生产有机肥→建设热电联厂→把中段水综合处理后回用农田浇灌”循环经济产业链。三是服务促动。充足利用广播...

推荐访问:农业发展 对策 调研报告
上一篇:四川农业大学本科学籍管理规定
下一篇:司法改革下检察文化建设中存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