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学前教育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

来源:护士资格 发布时间:2021-02-28 点击: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学前教育原理》十年期末考试题库 说明:试卷号:1312。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还要培养能促进社会与完善社会的人来看,(A)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与关键。

A.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B.掌握基本的语言交往能力 C.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 D.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 2.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于学前教育的(A)性质。

A.准公共产品 B.私人产品 C.公共产品 D.社会产品 3.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D)。

A.教育 B.训练 C.保育 D.保育和教育 4.情感体验性原则是(D)的基本原则。

A.幼儿体育 B.幼儿智育 C.幼儿德育 D.幼儿美育 5.当今,学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实施形式是(A)。

A.家庭学前教育 B.幼儿园 C.社区幼儿教育 D.托幼机构 6.提出替代强化的是(A)。

A.班杜拉 B.埃里克森 C.铁钦纳 D.华生 7.在幼小衔接的内容上,要把儿童(D)的发展和衔接作为重点。

A.知识 B.身体健康 C.创造力 D.能力 8.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是指学前教育具有的(B)的特征。

A.教育性 B.奠基性 C.保育性 D.终点性 9.良好的师幼关系应该体现的是(A)。

A.互主体性 B.主客关系 C.双客体性 D.主体一主导关系 10.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中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特点与需要的基础上,为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能力培养提供环境条件及经验的支持,同时,又要给孩子提供主动练习的机会。这一要求体现了一日生活活动组织的(D)。

A.保教结合原则 B.连续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C.全面管理与个别照顾相结合的原则 D.支持性与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1.家庭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在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的实施场所主要是家庭,学前教育者则是父母和其他年长者,学前受教育者为学前教育者的子女,二者之间有着血缘亲情关系,会对学前教育的效果产生特殊影响。

12.学前教育目的:学前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有关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学前教育目的需要表述社会对于幼儿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和要求,指明学前教育要达到的规范性结果。学前教育目的是学前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学前教育活动的目标、确定学前教育内容、选择学前教育方法、评价学前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3.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交往、活动所需要的软质环境,即幼儿生活于其中的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因园长的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大众心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4.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1)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加大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力度。

(3)学前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

15.简述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

答:陈鹤琴的活教育( Living Education)是针对拘泥于书本的旧教育而提出的,“什么是‘活教育’?简单的说一句,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 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①活教育的目的论。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
他后来进一步提出要“做世界人”。②活教育的课程论。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③活教育的方法论。陈鹤琴主张“活教法是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其长期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结晶,也是其学前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升华与凝练。对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四、论述题(15分) 16.你如何认识幼小衔接中的“小学化倾向”和“幼升小考试”? 答:所谓“小学化”,即是家长和幼儿园在错误的舆论及观念指导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学科化;

(2)幼儿园教育在不断地超前化;

(3)幼儿园教育的去游戏化现象日益明显。

(4)幼儿常规管理上也照搬小学的标准。

幼小衔接中提前小学化和各种“幼升小考试”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

首先,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其次,这种顾首不顾尾的衔接也影响到幼儿人小学后的学习。

其三,也误导了社会民众对儿童教育的正确认识。

结合实际:(5分) 五、案例分析(20分) 17.(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午睡时间,一名幼儿怎么也不睡,教师允许他到活动室区角自己活动,并告诉他:轻轻的,不要影响别人午睡。您赞同这位教师的做法么?请用相关的教育原则分析教师的做法。

要求:
(1)结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

(2)有明确的观点,观点、材料统一,语言通畅;

(3)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答:赞同教师的做法,理由如下:
(1)“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

a、这条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关注受教育对象的同时,还应重视儿童的个别擦含义,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b、这名教师的做法就遵循了这一原则。首先她面向了儿童全体,尊重全体儿童的休息;
其次,她还照顾到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幼儿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实在无法入睡,教师在要求他不影响别人午睡的前提下进行了区角活动,这样就有效、合理地保证了儿童的基本发展。

(2)此外,教师的做法还体现了“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a、教师允许个别幼儿进行区角活动,而不是强制幼儿午睡,就体现出对幼儿发展和其人格的尊重。

b、教师要求幼儿“轻轻的,不要影响别人午睡”则体现出对其他儿童休息权的尊重。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学前教育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B)。

A.教育手段 B.学前教育措施 C.保育设备 D.教育内容 2.为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思想指导的是(A)。

A.杜威 B.福禄培尔 C.蒙台梭利 D.欧文 3.福禄培尔为儿童设计的恩物所用的几何形体不包括(D)。

A.球体 B.圆柱体 C.立方体 D.六面体 4.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C)。

A.遗传 B.环境 C.游戏 D.儿童的自主建构 5.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C)。

A.陶行知 B.张宗麟 C.陈鹤琴 D.张雪门 6.(C)包括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发展水平。

A.情感领域目标 B.动作技能领域目标 C.认知领域目标 D.生成性领域目标 7.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儿童看作是(B)。

A.天真的 B.白板 C.有罪的 D.无罪的 8.(B)是兼容“学习性”与“游戏性”,以“个别化”和“小组学习”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

A.集体活动 B.区角活动 C.游戏活动 D.小组活动 9.积木、拼板、穿珠等材料应投放在(A)。

A.操作区 B.木工区 C.科学区 D.语言区 10.当今,学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实施形式是(A)。

A.家庭学前教育 B.幼儿园 C.社区幼儿教育 D.托幼机构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1.家庭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在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的实施场所主要是家庭,学前教育者则是父母和其他年长者,学前受教育者为学前教育者的子女,二者之间有着血缘亲情关系,会对学前教育的效果产生特殊影响。

12.幼儿园环境: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3.教育衔接:教育衔接是指各个教育阶段与其相邻的横向或者纵向教育阶段、教育范围之间,在内容、 方法、过程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连接、沟通和融合的教育关系。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4.什么是儿童观?儿童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等的总称。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利;
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儿童观的科学内涵:首先,儿童是人。第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第三,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15.简述国外近现代有哪些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答:(1)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2)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3)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4)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5)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四、论述题(15分) 16.如何理解学前教育的基础性? 答: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奠基性的特征。学前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开端,而且是整个教育链条的起点。

1)学龄前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的基础性首先是由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这一阶段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开端时期。

2)学前教育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学前教育则强调保育、教育一体,在做好对婴幼儿看护、照料的基础上,通过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前儿童获得行为习惯、探索环境等方面的初步经验,体现基础性。

3)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学前教育位于教育链条的起点,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

4)学前教育基础性的维护学前教育既是个人发展的第一阶,也为国民教育制度、民族的发展奠基。

结合实际:(5分) 五、案例分析(20分) 17.(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所好的大学决定了今后的就业情况,这加剧了我国高中升大学原本就激烈的升学竞争。而这种竞争也逐渐蔓延到学前教育阶段,部分幼儿园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不明就里采取了极其短视的教育做法,如当前社会上风行的“种子计划”、“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三岁幼儿学习生物、化学,甚至是大学的课程,这些方案所谓的倡导者——“专家”自诩这些方案是天才教育,鼓吹只要采用这些方案就能量化催生一批天才儿童,还表现为灌输大量远超幼儿阶段的超纲知识、并有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也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如围棋班、珠算班。

请你用儿童发展观和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相关知识来综合分析以上幼儿教育现象。

答:(一)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
(1)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儿童的发展需要经过不同的连续发展阶段,只有经过了低阶段的积累,才能适应下一阶段的发展。文中忽视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儿童大肆灌输高年龄阶段知识,完全违背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一特点。

(2)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上述材料中列举的“天才教育”可能适用于极个别的超常儿童,但对于普通儿童来说是不适宜的。

(二)从学前教育目的看 (1)依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各类幼教开展幼儿教育必须符合幼儿教育目标的要求。

(2)幼儿园教育目标要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要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教学内容应该同儿童的经验、兴趣相统一;
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水平,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不能适时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材料中的家长和幼教机构热衷于天才教育,甚至大学课程引入幼儿园阶段,让幼儿参加各种培训班,都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忽视了儿童的兴趣,易造成幼儿畏难情绪。

(3)体、智、德、美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承担着相对独立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它们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统一的整体,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废。文中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片面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儿童人格、品德方面的培养,这同全面发展是相背离的。

总之,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学是以(B)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

A.幼儿园 B.学前教育现象 C.学前教育目的 D.学前教育规律 2.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还要培养能促进社会与完善社会的人来,因此(A)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与关键。

A.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B.掌握基本的语言交往能力 C.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 D.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 3.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A)。

A.武昌 B.长沙 C.汉口 D.上海 4.学与做相结合的原则是(B)的基本原则。

A.幼儿体育 B.幼儿智育 C.幼儿德育 D.幼儿美育 5.为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思想指导的是(A)。

A.杜威 B.福禄培尔 C.蒙台梭利 D.欧文 6.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们能够自由自觉地发展和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的教育家是(A)。

A.福禄贝尔 B.柏拉图 C.蒙台梭利 D.怀尔德斯平 7.“最近发展区”属于以下理论中的(A)。

A.社会文化理论 B.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C.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8.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儿童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要求体现教学活动组织的(B)。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灵活性原则 9.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C)。

A.遗传 B.环境 C.游戏 D.幼儿自我建构 10.对一个人的影响最早也最持久的教育类型是(B)。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二、名词解释 11.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12.行为情境理论:行为情境理论(behavior settlng theory)的提出者是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巴克。他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若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需要观察和理解他所处的环境。

13.学前教育衔接:所谓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是指学前教育阶段与其相邻的横向或纵向教育阶段、教育范围之间,在内容、方法、过程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连接、沟通和融合的教育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学教育机构和家庭教育的互相沟通;
第二,学前教育机构、家庭和社区教育的有效合作;
第三,学教育机构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三、筒答题 14.简述我国《幼儿园规程》(1996)中关于幼儿教育目标的表述。

答:第一,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第二,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第三,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第四,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幼儿全面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方向及素质养成的期望规格。

15.什么是儿童观?儿童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等的总称。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利;
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首先,儿童是人。

第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第三,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四、论述题 16.论述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对我国学前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1)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方面:如何更好的反应“以儿童为中心”,如何在团体中让儿童和教师都获得成长。

2)游戏与学习:如何通过项目活动和环境让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习。

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如何更好的融合。

可根据以上观点进行具体论述,结合实际。

五、案例分析 17.(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在目前的学前教育实践中,有很多“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为未来竞争做准备”的现象,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天才识字班”……。一些家长和幼儿园难以摆脱这种社会风气,让幼儿上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表现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请您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这类现象。

要求:
(1)结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

(2)有明确的观点,观点、材料统一,语言通畅;

(3)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答:(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我国幼儿教育目标体现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特别强调要避免重智轻德、重德轻智等倾向,也强调要避免在某一方面,如智育中只重知识轻智力的培养。

(3)社会上风向的各种“神童”、“天才”方案就是“重智轻德”的集中体现,是对儿童“发展”和“智育”的曲解。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甚至会给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造成障碍,导致幼儿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等发展异常。

(4)作为幼儿园办兴趣和特长班也反应出幼儿园对教育目标理解的误区。儿童的全面发展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绝不能刻意的强调“才艺”。

(5)最重要的一点是:幼儿园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仅要保证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要发挥专业机构优势,向家长、社会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决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成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工具。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欧美发达国家创制出指称学前教育的新名词是(A)。

A.ECCE B.ECCC C.CCCE D.EECE 2.学前教育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B)。

A.教育手段 B.学前教育措施 C.保育设备 D.教育内容 3.从学前教育的目的体系来看,(D)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目标要素。

A.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 B.各年龄段的学前教育目标 C.单元教育目标 D.活动教育目标 4.“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尧薄之恶风,习于良善之轨范。”是(A)中提出的学前教育目标。

A.清末《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学前教育目标 B.民国时期的幼稚园教育目标 C.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目标 D.《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的学前教育目标 5.为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思想指导的是(A)。

A.杜威 B.福禄培尔 C.蒙台梭利 D.欧文 6.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皮亚杰 B.加德拉 C.马拉古齐 D.维果茨基 7.以下(D)不是幼儿园教师的主要专业素养? A.儿童观 B.观察幼儿的能力 C.与家长交流的能力 D.进行科研的能力 8.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儿童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要求体现教学活动组织的(B)。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灵活性原则 9.(D)是指学前儿童能按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A.表演游戏 B.规则游戏 C.结构游戏 D.角色游戏 10.(D)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的独立幼师。

A.陈嘉庚 B.熊希龄 C.陶行知 D.陈鹤琴 二、名词解释 11.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的总称。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所享有的地位和权利;
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

12.幼儿园环境: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3.幼小双向衔接: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单方面地靠拢的问题,而是小学、幼儿园及家庭都向儿童靠拢,都要考虑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筒答题 14.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1)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加大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力度。

(3)学前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

15.现代社会,幼儿教师必须承担多重角色,请讨论一下有哪些角色需要幼儿教师扮演? 答:(1)教育者:1)班级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创设者;
2)幼儿的观察者和研究者;
3)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
4)幼儿学习的引导者。

(2)公共关系的协调者。

(3)幼儿游戏的伙伴。

(4)幼儿的第二任母亲,也是幼儿的知心朋友。

(5)既是学前教育实践者,也是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建构者。

四、论述题 16.如何正确理解儿童的权利+? 答:(1)儿童权利:儿童权利是指儿童作为权利主体,享有与成人彼此平等的利益、价值、尊严、自由等。

(2)儿童权利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存的权利,二是受教育权和自主发展的权利,三是参与权,四是受保护权。

(3)《儿童权利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部富有法律效力的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书,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等政策法规也规定了儿童应享有的权利。

五、案例分析 17.(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春天,万物复苏,两位老师带着两组幼儿同时到郊外写生。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有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只听第一组教师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幼儿不知如何去观察.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则“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第一组幼儿的作品大多成形。而第二组的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叫幼儿画,而是让幼儿去仔细观察他们喜欢的花和树,先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孩子们三三两两的四处观察,有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有正在争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生成的,老师也蹲在孩子们中间一起观察讨论。又是十分钟过去,当第一组已结束了绘画活动时,第二组幼儿才开始作画,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徊画来表现自己此时的心情。

请根据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教师两种不同的指导方式给幼儿带来的学习体验有何差异? 要求:
(1)结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

(2)有明确的观点,观点、材料统一,语言通畅;

(3)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答:一、儿童的学习是其好奇心的表现,是积极、主动、持续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第一,操作。这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形式;

第二,游戏。这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

第三,模仿。这是儿童学习的基本形式;

第四,交往。这是儿童学习的积极形式。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应该基于儿童学习的方式。

二、教师的指导对儿童学习很重要,因为教师是开启儿童智力之窗的建筑师。

首先,体现在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知识概念;

再次,体现在教师培养幼儿的技能技巧;

最后,体现在教师提高幼儿的智力智能上。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第一组的教师对儿童的指导较少,而且不考虑儿童学习的特点和方式;
第二组教师先让儿童观察花和树,让儿童与花和树木充分接触,感受花和树木的特点,并通过让儿童自己讨论、和教师讨论等方式促进儿童的学习,充分考虑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的方式,为儿童提供了积极的体验。

三、这两种学习方式给儿童带来了不同的学习体验:第一组儿童的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儿童在这样的活动中没有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第二组儿童通过充分与环境相互作用,不仅了解和掌握了花和树的外形和特征,而且整个学习过程是非常快乐的,最后画画也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这种体验与感受,这组进行的学习才是儿童真正的学习。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D)。

A.教育 B.训练 C.保育 D.保育和教育 2.学前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是(C)的《幼儿园教育学》于1861出版。

A.夸美纽斯 B.杜威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3.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还要培养能促进社会与完善社会的人来看,(A)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与关键。

A.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B.掌握基本的语言交往能力 C.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 D.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 4.情感体验性原则是(D)的基本原则。

A.幼儿体育 B.幼儿智育 C.幼儿德育 D.幼儿美育 5.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欧文等人的幼儿学校理论的传播和应用为特征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欧文和(D)。

A.福禄培尔 B.柏拉图 C.蒙台梭利 D.怀尔德斯平 6.“最近发展区”属于以下理论中的(A)。

A.社会文化理论 B.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C.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7.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学前教育活动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称是(A)。

A.学前教育法规 B.学前教育政策 C.学前教育目的 D.学前教育措施 8.良好的师幼关系应该体现的是(B)。

A.主客关系 B.互主体性 C.双主体性 D.主体一主导关系 9.放大镜、天平、水箱等材料应投放在(C)。

A.操作区 B.木工区 C.科学区 D.积木区 10. 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中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特点与需要的基础上,为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能力培养提供环境条件及经验的支持,同时,又要给孩子提供主动练习的机会。这一要求体现了一日生活活动组织的(D)。

A.保教结合原则 B.连续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C.全面管理与个别照顾相结合的原则 D.支持性与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名词解释 11.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在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的实施场所主要是家庭,学前教育者则是父母和其他年长者,学前受教育者为学前教育者的子女,二者之间有着血缘亲情关系,会对学前教育的效果产生特殊影响。

1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如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活动材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基本保障。

13.区角活动:也称区域活动,活动区活动等,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整体活动范围分割成小区角活动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三、筒答题 14.简述蒙台梭利有关学前教育原则的基本观点。

答:蒙台梭利提出了学前教育的两条基本原则:①自由的原则。儿童有自己发展的敏感期,具有吸收性心理,能根据自己心理需要和倾向,自由地选择物体和活动,任何工作、活动都不是强迫的。在她看来,自由的原则意味着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②工作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幼儿在各种心理敏感期,所选择从事的各种活动就是“工作”,工作能确保幼儿心理上的满足,促使他们发展。

15.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答:(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向儿童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是正确的、可靠的,是符合人类社会认识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与社会和谐的客观规律、符合人际交往的客观规律。

(2)思想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对全体儿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幼儿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3)目标性原则: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必须有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科学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活动称不上教育活动,因为教育本身就含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特征。

(4)整合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即把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看作是一个把教育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建构的过程。

(5)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就是要让儿童在主动和真实的活动中,通过感知、操作、体验、交流来进行学习。

四、论述题 16.怎样正确理解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辩证关系? 16.评分标准:
(1)要点部分10分,结合实际部分5分,一题满分15分;

(2)仅回答要点,且所答内容完善者,一题最高能得10分;

(3)结合实际密切、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有独到见解者,结合实际部分最高可得10分。但一题的总分不得超过15分。

答题要点:
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下:①发展决定教育。儿童发展的状况制约着学前教育的难易程度,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儿童发展制约着教育,教育从属于发展。比如,3-6岁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尚未达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就最好是建立在表象水平的基础之上。又比如,幼儿园孩子的生活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在生活与游戏中进行随机的教育成了最恰当的教学方式。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育可以创造发展。没有教育,儿童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能是一个纯粹的生物体,所以教育决定了发展,制约着发展。③教育对发展的创造并不是任意的,教育所创造的发展必然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符合发展的自然进程。因此,教育与儿童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决定。

可根据以上观点进行具体论述,结合实际。

五、案例分析 17.洋洋和壮壮都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一天,在幼儿园户外活动时,洋洋和壮壮都选择了跳绳,刚开始两人还各自跳各自的。可是没过多久,他俩就开始拿着跳绳你打我,我打你,练起了“武功”。忽然,意外就在一瞬间发生了,壮壮抡起跳绳时,一只手柄从手中脱落直飞出去,击中了洋洋的眼部。试分析这一活动组织与指导违背了哪些教育原则,如何能够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17.要求:结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

(1)有明确的观点,观点、材料统一,语言通畅;

(2)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评分标准:
(1)能运用所提供的实例内容,观点明确,有论证,文字在300字以上,酌情给分 (2)不能运用所提供的实例内容,但观点明确,有论证,文字在300字以上,扣6-10分 (3)不足300字,在可得分数中扣5分。

答题要点:
安全是幼儿体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则。在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和游戏的时候,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确保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受到伤害。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差,体育运动中器械使用不当,及活动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这要求教育者,要注意在体育活动向幼儿交待活动安全事项,并要密切注意幼儿的活动过程,以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内容是学前教育活动中的“_____”和“_____”的内容。(B) A.身体、心理 B.保、 教 C.教育、教学 D.游戏、教学 2.福禄培尔将该机构命名为“幼儿园”是在(A)年。

A.1840 B.1816 C.1770 D.1912 3.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指的就是学前教育具有造福公众、让(D)获益的性质。

A.儿童 B.家庭 C.幼儿园 D.社会 4.“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尧薄之恶风,习于良善之轨范。”是(A)中提出的学前教育目标。

A.清末《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学前教育目标 B.民国时期的幼稚园教育目标 C.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目标 D.《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的学前教育目标 5.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们能够自由自觉地发展和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的教育家是(C)。

A.福禄培尔 B.柏拉图 C.蒙台梭利 D.怀尔德斯平 6.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儿童看作是(B)。

A.天真的 B.白板 C.有罪的 D.无罪的 7.(D)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的独立幼师。

A.陈嘉庚 B.熊希龄. C.陶行知 D.陈鹤琴 8.(B)是兼容“学习性”与“游戏性”,以“个别化”和“小组学习”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

A.集体活动 B.区角活动 C.游戏活动 D.小组活动 9.《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寄宿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B)。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10.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组成部分包括是学前教育政策和(B)。

A.教育法 B.学前教育法规 C.教师法 D.幼儿园工作规程 二、名词解释 1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12.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13.区角活动:也称区域活动,活动区活动等,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整体活动范围分割成小区角活动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三、筒答题 14.分别简述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基本目的。

答:体育;

(1)保证幼儿生命和身体健康,为幼儿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以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智育:
(1)发展幼儿的智力;

(2)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初步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

(4)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

(5)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美育:
(1)促进美善社会的建构;

(2)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为创造美打下良好基础;

(3)促进幼儿德智体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15.简述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对幼儿的主要常规要求的内容。

答:常规是日常生活制度的一部分。常规是指人们经常遵守的一般生活规则和行为规范。幼儿园的生活常规是指幼儿园各生活环节相应的规则与行为规范。

常规的合理性标准有三:一是保障幼儿健康安全之必需。如不能独自离园,不打人,不玩危险游戏,饭前便后洗手等。二是保障集体生活及幼儿交往顺利进行之必需。如:上课不随意走动或打断老师讲话;
不随意拿他人玩具物品等。三是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幼儿可以做到的。如上课40分钟,却要求幼儿一动不动,这便是超出幼儿能力范围要求的常规。

四、论述题 16.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该持有怎样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 答:答题要点:
儿童观: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等的总称。它包括: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利;
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儿童观的结构与内涵:儿童是自然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儿童观的科学内涵:儿童是人,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五、案例分析 17.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所好的大学决定了今后的就业情况,这加剧了我国高中升大学原本就激烈的升学竞争。而这种竞争也逐渐蔓延到学前教育阶段,部分幼儿园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不明就里采取了极其短视的教育做法,如当前社会上风行的“种子计划”、“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三岁幼儿学习生物、化学,甚至是大学的课程,这些方案所谓的倡导者——“专家”自诩这些方案是天才教育,鼓吹只要采用这些方案就能量化催生一批天才儿童,还表现为灌输大量远超幼儿阶段的超纲知识、并有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些幼儿园追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也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如围棋班、珠算班。

请你用儿童发展观和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相关知识来综合分析以上幼儿教育现象。

答:答题要点:
(一)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
(1)儿童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儿童的发展需要经过不同的连续发展阶段,只有经过了低阶段的积累,才能适应下一阶段的发展。文中忽视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儿童大肆灌输高年龄阶段知识,完全违背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一特点。

(2)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上述材料中列举的“天才教育”可能适用于极个别的超常儿童,但对于普通儿童来说是不适宜的。

(二)从学前教育目的看:
(1)依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各类幼教开展幼儿教育必须符合幼儿教育目标的要求。

(2)幼儿园教育目标要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要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教学内容应该同儿童的经验、兴趣相统一;
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水平,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不能适时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材料中的家长和幼教机构热衷于天才教育,甚至大学课程引入幼儿园阶段,让幼儿参加各种培训班,都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忽视了儿童的兴趣,易造成幼儿畏难情绪。

(3)体、智、德、美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承担着相对独立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它们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统一的整体,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废。文中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片面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儿童人格、品德方面的培养,这同全面发展是相背离的。

总之,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B)。

A.教育手段 B.学前教育措施 C.保育设备 D.教育内容 2.标志社会学前教育正式建立的是(B)创立的幼儿学校。

A.帕斯特莱 B.欧文 C.奥柏林 D.福禄培尔 3.提出替代强化的是(A)。

A.班杜拉 B.埃里克森 C.铁钦纳 D.华生 4.安全原则是(A)的基本原则。

A.幼儿体育 B.幼儿智育 C.幼儿德育 D.幼儿美育 5.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C)。

A.陶行知 B.张宗麟 C.陈鹤琴 D.张雪门 6.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C)。

A.遗传 B.环境 C.游戏 D.幼儿自我建构 7.以下哪一个不是幼儿园教师的主要专业素养?(D) A.儿童观 B.观察幼儿的能力 C.与家长交流的能力 D.进行科研的能力 8.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中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特点与需要的基础上,为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能力培养提供环境条件及经验的支持,同时,又要给孩子提供主动练习的机会。这一要求体现了一日生活活动组织的(A)。

A.保教结合原则 B.连续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C.全面管理与个别照顾相结合的原则 D.支持性与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9.容易对学前儿童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社会因素是(B)。

A.物质环境 B.精神环境 C.经济发展 D.科技进步 10.(C)包括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发展水平。

A.情感领域目标 B.动作技能领域目标 C.认知领域目标 D.生成性领域目标 二、名词解释 11.社会学前教育: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在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者是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如幼儿教师、保育员等。

12.行为情境理论:行为情境理论( behaviorsettingtheory)的提出者是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巴克。他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着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需要观察和理解他所处的环境。

13.儿童观: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的总称。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在人类社 会中应享有的地位和权利;
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三、简答题 14.良好师幼关系的建构策略有哪些? 答:良好师幼关系建构策略:奠定师幼关系的良好基础;
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教师应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
对幼儿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感兴趣;
宽容对待幼儿的过失;
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15.什么是儿童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发展是指0-6岁、7岁儿童的身心发生的质的变化。学前儿童发展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1)儿童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2)儿童发展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3)儿童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4)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四、论述题 16.论述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对我国学前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1)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方面:如何更好的反应“以儿童为中心”,如何在团体中让儿童和教师都获得成长。

(2)游戏与学习:如何通过项目活动和环境让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习。

(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如何更好的融合。

(4)可根据以上观点进行具体论述,结合实际。

五、案例分析(20分)(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17.春天,万物复苏,两位老师带着两组幼儿同时到郊外写生。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有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只听第一组教师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幼儿不知如何去观察,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则“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了,第一组幼儿的作品大多成形。而第二组的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叫幼儿画,而是让幼儿去仔细观察他们喜欢的花和树,先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孩子们三三两两的四处观察,有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有正在争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生成的,老师也蹲在孩子们中间一起观察讨论。又是十分钟过去了,当第一组已结束了绘画活动时,第二组幼儿才开始作画,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画画来表现自己此时的心情。请分析这两位老师在指导幼儿美术活动时违背或是遵循了什么方法和原则? 这两种不同的指导方式给幼儿带来的学习体验有何差异? 答:要点:
第一位教师违背了幼儿美育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原则。审美是一种情感活动,而不是技能的锻炼,因此教育者要特别注意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这些审美体验源于对美的事物的接触,以及幼儿丰富的审美艺术创作活动。也违背了美育教育中的环境熏陶的方法。大自然中茂盛的森林、广阔的草原、千姿百态的鸟兽鱼虫、山山水水,天气的冷暖交替、四季变更等等令人心旷神怡,有美的享受。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户外活动,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散步、参观、郊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使幼儿身心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第二位教师则遵循了这些原则和方法。

在第一位教师的指导下,儿童的审美活动变成了单调的、乏味的机械活动,失去了审美活动本来的目的。而在第二位教师指导下,幼儿体验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和春天的气息,自己的绘画活动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的方式。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学是以(B)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

A.幼儿园 B.学前教育现象 C.学前教育目的 D.学前教育规律 2.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是指学前教育具有的(B)的特征。

A.教育性 B.奠基性 C.保育性 D.终点性 3.从学前教育的目标体系来看,(D)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目标要素。

A.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 B.各年龄段的学前教育目标 C.单元教育目标 D.活动教育目标 4.学与做相结合的原则是(B)的基本原则。

A.幼儿体育 B.幼儿智育 C.幼儿德育 D.幼儿美育 5.为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思想指导的是(A)。

A.杜威 B.福禄培尔 C.蒙台梭利 D.欧文 6.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的机制是在于同化与顺化的(D)。

A.失调 B.对抗 C.解除 D.平衡 7.良好的师幼关系应该体现的是(A)。

A.互主体性 B.主客关系 C.双主体性 D.主体一主导关系 8.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儿童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要求体现教学活动组织的(B)。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灵活性原则 9.教师在布置活动区域时,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这是活动区之间的(B)。

A.界限性 B.相容性 C.转换性 D.规则性 10.在幼小衔接的内容上,要把儿童(D)的发展和衔接作为重点。

A.知识 B.身体健康 C.创造力 D.能力 二、名词解释 1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12.学前教育目的:学前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有关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质量规格的总要求。

13.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交往、活动所需要的软质环境,即幼儿生活于其中的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因园长的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大众心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

三、简答题 14.简述国外近现代有哪些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答:(1)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欧文等人的幼儿学校理论的传播和应用为特征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欧文和怀尔德斯平。

(2)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福禄培尔学前教育流派是因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的传播、应用而形成,理论代表是福禄培尔及其支持者。

(3)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围绕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传播、应用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蒙台梭利及其支持者。

(4)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美国,对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均有所批判。

(5)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理论。理论代表是克鲁普斯卡娅、乌索娃、福辽莉娜等。

15.分别简述幼儿体育、智育、美育的基本愿则。

答:体育:
(1)全面发展的原则;
(2)安全原则;
(3)趣味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智育:
(1)直观性原则;
(2)“学”与“做”相结合的原则;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美育:
(1)情感体验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四、论述题 16.如何正确理解儿童的权利? 答:(1)儿童权利:儿童权利是指儿童作为权利主体,享有与成人彼此平等的利益、价值、尊严、自由等。

(2)儿童权利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存的权利,二是受教育权和自主发展的权利,三是参与权,四是受保护权。

(3)《儿童权利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部富有法律效力的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书,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等政策法规也规定了儿童应享有的权利。

五、实例分析 17.请根据以下中班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来探讨师幼关系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这样的师幼互动是否有效?(2)体现了哪些师幼互动的理念?(3)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的,为什么? 案例1:“小兔旅行记”(某幼儿园中班活动) 老师:“小兔子挂在树上,谁会来救它?” 幼儿A:“长颈鹿”。

老师:“为什么你会想到长劲鹿?” 幼儿A:“因为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小兔子可以滑下来。” 幼儿B:“小猴子”。

老师:“为什么?” 幼儿B:“因为小猴子会爬树,它能救小兔子。” 老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幼儿C:“小兔子的长耳朵!” 老师:“小兔子的长耳朵也能救自己,真是一个好办法,讲给大家听一听” 幼儿C:“小兔子可以用长耳朵把树枝弄下来,气球就可以飞走了”。

案例2:“筷子夹小熊”(某幼儿园托班) 材料有:筷子一双,塑料碗两个,塑料熊7个(红色大中小各一个、绿色大小各一个、蓝色大小各一个) 老师问:“你喜欢用筷子吗?” 幼儿:(非常不愿意听老师讲话。老师试着努力说服幼儿,而幼儿仍然用手去抓,老师想,如果坚持下去只能让他不高兴,于是老师不再强求他而是在旁边看着他。幼儿用手把碗里的小熊颠来倒去,然后拿出绿色大熊、小熊摆在面前,指着高的说;
“这个高”;
指着矮的说:,这个矮,高的是爸爸,矮的是小朋友。” 老师乘机说;
“我们来给小熊排队好吗?” 幼儿点头,于是他开始摆,把最矮的几个放在前面,最高的放在后面,不高不矮的先看了一下,又放在中间,完成了从矮到高的排队后,老师和幼儿一起欢呼,拍手,接着幼儿把所有的小熊放在碗里,假装开煤气炉,用手翻炒小熊。

老师问;
“你在炒菜吗?” 幼儿愉快地点头说:“是,我在开火”。

老师说:“炒好了菜要记住关火。” 幼儿认真地重复到:“炒好了要关火吗?” 菜炒好了,老师乘机递上筷子说:“你可以用筷子夹菜了,手脏,不能用手拿。”幼儿歪着头想了一会说:“洗手啊!”于是装模作样地开水龙头。压出洗手液,用毛巾擦手,然后很不屑地说:“洗了手就可以用手啃了吧?老师也来呀!” 老师回答:“我的手洗干净了,菜很烫,我喜欢用筷子,我最会用筷子。”老师拿筷子夹了一个红小熊,假装吃得很香,还说:“你能夹一个红(绿,蓝)色的大(小)熊吗?” 幼儿拿起筷子夹了一个红(绿,蓝)色的大(小)熊有模有样地吃了起来,就这样老师和幼儿你一个我一个地吃完了“菜”。

答:要点:(1)第一个案例中的师幼互动进一步促进了儿童思考解救小兔子的其他办法。但是略显得蜻蜓点水,不够深入。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机智,有效地和儿童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都体现了一些积极师幼互动的特征:1)体现互主体性;
2)发起和反馈的行为以积极行为为主,减少中性行为,避免消极行为;
3)教师和幼儿间平行、同等水平上的互动增加,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游戏、合作学习成为互动的主要内容;
4)分享也是优质师幼关系不可或缺的特征。

(3)第一个案例中教师可以再进一步追问儿童每种小动物解救小兔子的具体细节,和每个儿童都进行比较深入的师幼互动。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幼儿园、托儿所、(C)。

A.日托中心 B.家庭日托 C.学前班 D.幼儿学校 2.从学前教育的目标体系来看,(D)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目标要素。

A.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 B.各年龄段的学前教育目标 C.单元教育目标 D.活动教育目标 3.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欧文等人的幼儿学校理论的传播和应用为特征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欧文和(D)。

A.福禄培尔 B.柏拉图 C.蒙台梭利 D.怀尔德斯平 4.学前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是(C)的《幼儿园教育学》的于1861出版。

A.夸美纽斯 B.杜威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5.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主要是(B)的目的任务。

A.幼儿体育 B.幼儿智育 C.幼儿德育 D.幼儿美育 6.提出替代强化的是(A)。

A.班杜拉 B.埃里克森 C.斯金纳 D.华生 7.学前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学前教育有随(C)的演变而产生、发展的特性。

A.托儿所 B.政府 C.社会 D.幼儿园 8.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树立的(A)能引发幼儿的即时模仿。

A.同伴榜样 B.成人榜样 C.象征性榜样 D.媒体榜样 9.教师在布置活动区域时,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这是活动区之间的(A)。

A.界限性 B.相容性 C.转换性 D.规则性 10.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中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特点与需要的基础上,为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能力培养提供环境条件及经验的支持,同时,又要给孩子提供主动练习的机会。这一要求体现了一日生活活动组织的(D)。

A.保教结合原则 B.连续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C.全面管理与个别照顾相结合的原则 D.支持性与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名词解释 1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12.儿童观: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的总称。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和权利;

(2)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13.环境创设:幼儿园环境创设就是建构良好的环境、改善不良的环境,以期充分利用环境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要素,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

三、筒答题 14.幼儿教师基本工作职责是什么? 答: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是:
①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②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③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④参加业务学习和学前教育研究活动。

⑤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15.什么是儿童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发展是指0-6岁、7岁儿童的身心发生的质的变化。学前儿童发展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1)儿童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2)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3)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4)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四、论述题 16.你如何认识幼小衔接中的“小学化倾向”和“幼升小考试”? 答:答题要点:
所谓“小学化”,即是家长和幼儿园在错误的舆论及观念指导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学科化;
(2)幼儿园教育在不断地超前化;
(3)幼儿园教育的去游戏化现象日益明显。(4)幼儿常规管理上也照搬小学的标准。

幼小衔接中提前小学化和各种“幼升小考试”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首先,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因为片面的、侧重技能的衔接,忽视的是孩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使得孩子缺乏发展的后劲;
而潜能透支又使孩子过早地体验到学习的压力,导致兴趣缺失,同时也失去了童年生活和成长的快乐与和谐。其次,这种顾首不顾尾的衔接也影响到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其三,也误导了社会民众对儿童教育的正确认识。

五、案例分析 17.(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在目前的学前教育实践中,有很多“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为未来竞争做准备”的现象,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天才识字班”……。一些家长和幼儿园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让幼儿上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表现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请您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这类现象。

要求:
(1)结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

(2)有明确的观点,观点、材料统一,语言通畅;

(3)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答:要点如下:
(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我国幼儿教育目标体现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特别强调要避免重智轻德、重德轻智等倾向,也强调要避免在某一方面,如智育中只重知识轻智力的培养。

(3)社会上风向的各种“神童”、“天才”方案就是“重智轻德”的集中体现。是对儿童“发展”和“智育”的曲解。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甚至会给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造成障碍,导致幼儿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等发展异常。

(4)作为幼儿园办兴趣和特长班也反应出幼儿园对教育目标理解的误区。儿童的全面发展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绝不能刻意的强调“才艺”。

(5)最重要的一点是:幼儿园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仅要保证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要发挥专业机构优势,向家长、社会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决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成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工具。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B)。

A.教育手段 B.学前教育措施 C.保育设备 D.教育内容 2.为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思想指导的是(A)。

A.杜威 B.福禄培尔 C.蒙台梭利 D.欧文 3.学前教育内容是学前教育活动中的“____”和“____”的内容。(B) A.身体√坠理 B.保、教 C.教育、教学 D.游戏、教学 4.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C)。

A.遗传 B.环境 C.游戏 D.幼儿自我建构 5.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是(B)的目的之一。

A.幼儿体育 B.幼儿智育 C.幼儿德育 D.幼儿美育 6.良好的师幼关系应该体现的是(A)。

A.互主体性 B.主客关系 C.双主体性 D.主体一主导 7.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儿童看作是(B)。

A.天真的 B.白板 C.有罪的 D.无罪的 8.(B)是兼容“学习性”与“游戏性”,以“个别化”和“小组学习”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

A.集体活动 B.区角活动 C.游戏活动 D.小组活动 9.幼儿园环境是指(D)。

A.幼儿园生活环境 B.幼儿园心理环境 C.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 D.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 10.《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寄宿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B)。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二、名词解释 11.家庭学前教育: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在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的实施场所主要是家庭,学前教育者则是父母和其他年长者,学前受教育者为学前教育者的子女,二者之间有着血缘亲情关系,会对学前教育的效果产生特殊影响。

12.行为情境理论:行为情境理论(behavior setting theory)的提出者是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巴克。他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若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需要观察和理解他所处的环境。

13.教育衔接:教育衔接是指各个教育阶段与其相邻的横向或者纵向教育阶段、教育范围之间,在内容、方法、过程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连接、沟通和融合的教育关系。

三、简答题 14.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有哪些? 答: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有:培养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幼儿教师应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一个自我规划,反思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成就动机是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根本动力。

15.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与环境:遗传决定论认为先天生物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决定论主张后天教育等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3)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儿童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映能力。

四、论述题 16.什么是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如何理解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

答:答题要点:
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
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是指学前教育的属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之间的正向关系,即学前教育具有满足或符合社会主体发展需要的属性,它能够通过服务于家长和学前儿童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

如何理解:
(1)学前教育通过服务于家长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

①家庭成员尤其是学前儿童的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工作;

②家庭成员尤其是学前儿童的父母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发展中。

(2)学前教育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
(3分) ①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备了间接影响力;

②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对未来社会政治的发展产生间接影;

③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产生间接影。

五、案例分析 17.(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所好的大学决定了今后的就业情况,这加剧了我国高中升大学原本就激烈的升学竞争。而这种竞争也逐渐蔓延到学前教育阶段,部分幼儿园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不明就里采取了极其短视的教育做法,如当前社会上风行的“种子计划”、“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三岁幼儿学习生物、化学,甚至是大学的课程,这些方案所谓的倡导者一一一“专家”自诩这些方案是天才教育,鼓吹只要采用这些方案就能量化催生一批天才儿童,还表现为灌输大量远超幼儿阶段的超纲知识、并有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也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如围棋班、珠算班。

请你用儿童发展观和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相关知识来综合分析以上幼儿教育现象。

答:要点:
(一)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
①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儿童的发展需要经过不同的连续发展阶段,只有经过了低阶段的积累,才能适应下一阶段的发展。文中忽视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儿童大肆灌输高年龄阶段知识,完全违背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一特点。

②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上述材料中列举的“天才教育”可能适用于极个别的超常儿童,但对于普通儿童来说是不适宜的。

(二)从学前教育目的来看 ①依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各类幼教开展幼儿教育必须符合幼儿教育目标的要求。

②幼儿园教育目标要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要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教学内容应该同儿童的经验、兴趣相统一;
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水平,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不能适时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材料中的家长和幼教机构热衷于天才教育,甚至大学课程引入幼儿园阶段,让幼儿参加各种培训班,都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忽视了儿童的兴趣,易造成幼儿畏难情绪。

③体、智、德、美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承担着相对独立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它们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统一的整体,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废。文中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片面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儿童人格、品德方面的培养,这同全面发展是相背离的。

总之,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学是以(B)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

A.幼儿园 B.学前教育现象 C.学前教育目的 D.学前教育规律 2.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是指学前教育具有的(B)的特征。

A.教育性 B.奠基性 C.保育性 D.终点性 3.从学前教育的目标体系来看,(D)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目标要素。

A.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 B.各年龄段的学前教育目标 C.单元教育目标 D.活动教育目标 4.“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尧薄之恶风,习于良善之轨范。”是(A)中提出的学前教育目标。

A.清末《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学前教育目标 B.民国时期的幼稚园教育目标 C.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目标 D.《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的学前教育目标 5.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主要是(C)的目的任务。

A.幼儿体育 B.幼儿智育 C.幼儿德育 D.幼儿美育 6.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有(D)。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A)。

A.自我活动 B.艺术活动 C.学习活动 D.保育活动 8.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树立的(A)能引发幼儿的即时模仿。

A.同伴榜样 B.成人榜样 C.象征性榜样 D.媒体榜样 9.教师在布置活动区域时,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这是活动区之间的(A)。

A.界限性 B.相容性 C.转换性 D.规则性 10.当今,学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实施形式是(A)。

A.家庭学前教育 B.幼儿园 C.社区幼儿教育 D.托幼机构 二、名词解释 11.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12.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13.幼小双向衔接: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单方面地靠拢的问题,而是小学、幼儿园及家庭都向儿童靠拢,都要考虑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简答题 14.什么是儿童观?儿童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等的总称。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利;
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儿童观的科学内涵:首先,儿童是人。第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第三,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15.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各原则及其内涵。

答:(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向儿童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是正确的、可靠的、是符合人类社会认识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与社会和谐的客观规律、符合人际交往的客观规律。

(2)思想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对全体儿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幼儿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幼儿园的德育活动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3)目标性原则: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必须有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科学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活动称不上教育活动,因为教育本身就含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特征。

(4)整合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即把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看作是一个把教育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建构的过程。

(5)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就是要让儿童在主动和真实的活动中,通过感知、操作、体验、交流来进行学习的。

四、论述题 16.你如何理解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的重要意义? 答:
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与合作主要是幼儿园与家庭的衔接与合作,也被称为家园合作或家园共育。

(1)有利于学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2)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

(3)有利于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为儿童营造最佳发展环境;

(4)有利于有效利用家庭资源为幼儿园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5)有利于促进家长、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可根据以上观点进行具体论述,结合实际。

五、案例分析 17.请根据以下中班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来探讨师幼关系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这样的师幼互动是否有效?(2)体现了哪些师幼互动的理念?(3)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为什么? 案例1:“小兔旅行记”(某幼儿园中班活动) 老师:“小兔子挂在树上,谁会来救它?” 幼儿A:“长颈鹿”。

老师:“为什么你会想到长劲鹿?” 幼儿A:“因为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小兔子可以滑下来。” 幼儿B:“小猴子”。

老师:“为什么?” 幼儿B:“因为小猴子会爬树,它能救小兔子。” 老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幼儿C:“小兔子的长耳朵!” 老师:“小兔子的长耳朵也能救自己,真是一个好办法,讲给大家听一听” 幼儿C:“小兔子可以用长耳朵把树枝弄下来,气球就可以飞走了”。

案例2:“筷子夹小熊”(某幼儿园托班) 材料有:筷子一双,塑料碗两个,塑料熊7个(红色大中小各一个、绿色大小各一个、蓝色大小各一个) 老师问:“你喜欢用筷子吗?” 幼儿:(非常不愿意听老师讲话。老师试着努力说服幼儿,而幼儿仍然用手去抓,老师想,如果坚持下去只能让他不高兴,于是老师不再强求他而是在旁边看着他。幼儿用手把碗里的小熊颠来倒去,然后拿出绿色大熊、小熊摆在面前,指着高的说:“这个高”;
指着矮的说:“这个矮,高的是爸爸,矮的是小朋友。” 老师乘机说:“我们来给小熊排队好吗?” 幼儿点头,于是他开始摆,把最矮的几个放在前面,最高的放在后面,然后又看了一眼那些不高不矮的小熊,把它们放在中间,完成了从矮到高的排队后,老师和幼儿一起欢呼,拍手,接着,幼儿把所有的小熊放在碗里,假装开煤气炉,用手翻炒小熊。

老师问:“你在炒菜吗?” 幼儿愉快地点头说:“是,我在开火”, 老师说:“炒好了菜要记住关火。” 幼儿认真的重复道:“炒好了要关火。” 菜炒好了,老师乘机递上筷子说:“你可以用筷子夹菜了,手脏,不能用手拿。”幼儿歪着头想了一会说:“洗手啊!”于是装模作样地开水龙头。压出洗手液,用毛巾擦手,然后很不屑地说:“洗了手就可以用手拿了吧?老师也来呀!” 老师回答:“我的手洗干净了,菜很烫,我喜欢用筷子,我最会用筷子。”老师拿筷子夹了一个红小熊,假装吃得很香,还说:“你能夹一个红(绿,蓝)色的大(小)熊吗?” 幼儿拿起筷子夹了一个红(绿,蓝)色的大(小)熊有模有样地吃了起来,就这样老师和幼儿你一个我一个地吃完了“菜”。

答:(1)第一个案例中的师幼互动进一步促进了儿童思考解救小兔子的其他办法。但是略显得蜻蜒点水,不够深入。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机智,有效和儿童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达到了教育目的。

(2)都体现了一些积极师幼互动的特征:①体现互主体性;
②发起和反馈的行为以积极行为为主,减少中性行为,避免消极行为;
③教师和幼儿间平行、同等水平上的互动增加,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游戏、合作学习成为互动的主要内容。④分享也是优质师幼关系不可或缺的特征。

(3)第一个案例中教师可以再进一步追问儿童每种小动物解救小兔子的具体细节。和每个儿童都进行比较深入的师幼互动。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在1861年出版的《幼儿园教育学》,标志着学前教育学独立。

A.夸美纽斯 B.杜威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2.学前教育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B)。

A.教育手段 B.学前教育措施 C.保育设备 D.教育内容 3.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A)。

A.武昌 B.长沙 C.汉口 D.上海 4.情感体验性原则是(D)的基本原则。

A.幼儿体育 B.幼儿智育 C.幼儿德育 D.幼儿美育 5.为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思想指导的是(A)。

A.杜威 B.福禄培尔 C.蒙台梭利 D.欧文 6.“最近发展区”属于以下理论中的(A)。

A.社会文化理论 B.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C.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7.(D)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的独立幼师。

A.陈嘉庚 B.熊希龄 C.陶行知 D.陈鹤琴 8.以下哪一个不是幼儿园教师的主要专业素养?(D) A.儿童观 B.观察幼儿的能力 C.与家长交流的能力 D.进行科研的能力 9.-日生活活动的组织中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特点与需要的基础上,为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能力培养提供环境条件及经验的支持,同时,又要给孩子提供主动练习的机会。这一要求体现了一日生活活动组织的(D)。

A.保教结合原则 B.连续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C.全面管理与个别照顾相结合的原则 D.支持性与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10.放大镜、天平、水箱等材料应投放在(C)。

A.操作区 B.木工区 C.科学区 D.积木区 二、名词解释 11.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12.幼儿园环境: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3.幼儿能力适应:能力适应是指儿童具备进入小学之后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学习、交往等各项能力。包括学习上基本的听写能力、简单的背诵和复述能力、计算能力、以及阅读理解等学习能力;
生活中基本的交往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在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问题;
任务意识,能否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主动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等。

三、简答题 14.简述国外近现代有哪些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答:(1)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欧文等人的幼儿学校理论的传播和应用为特征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欧文和怀尔德斯平。

(2)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福禄培尔学前教育流派是因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的传播、应用而形成,理论代表是福禄培尔及其支持者。

(3)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围绕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传播、应用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蒙台梭利及其支持者。

(4)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美国,对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均有所批判。

(5)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理论。理论代表是克鲁普斯卡娅、乌索娃、福辽莉娜等。

15.现代社会,幼儿教师必须承担多重角色,请讨论一下有哪些角色需要幼儿教师扮演? 答:(1)教育者:①班级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创设者;
②幼儿的观察者和研究者;
③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
④幼儿学习的引导者。(2分,注:答出“教育者”即可得2分) (2)公共关系的协调者。

(3)幼儿游戏的伙伴。

(4)幼儿的第二任母亲,也是幼儿的知心朋友。

(5)既是学前教育实践者,也是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建构者。

四、论述题 16.怎样正确理解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辩证关系? 答: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下:①发展决定教育。儿童发展的状况制约着学前教育的难易程度,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儿童发展制约着教育,教育从属于发展。比如,3-6岁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尚未达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就最好是建立在表象水平的基础之上。又比如,幼儿园孩子的生活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在生活与游戏中进行随机的教育成了最恰当的教学方式。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育可以创造发展。没有教育,儿童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能是一个纯粹的生物体,所以教育决定了发展,制约着发展。③教育对发展的创造并不是任意的,教育所创造的发展必然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符合发展的自然进程。因此,教育与儿童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决定。

五、案例分析 (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17.春天,万物复苏,两位老师带着两组幼儿到郊外写生。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有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只听第一组教师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幼儿不知如何去观察,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则“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第一组幼儿的作品大多成形。而第二组的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叫幼儿画,而是让幼儿去仔细观察他们喜欢的花和树,先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孩子们三三两两的四处观察,有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有正在争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生成的,老师也蹲在孩子们中间一起观察讨论。又是十分钟过去,当第一组已结束了绘画活动时,第二组幼儿才开始作画,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画画来表现自己此时的心情。

请根据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教师两种不同的指导方式给幼儿带来的学习体验有何差异? 要求:
(1)结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

(2)有明确的观点,观点、材料统一,语言通畅;

(3)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答:一、儿童的学习是其好奇心的表现,是积极、主动、持续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第一,操作,这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形式;
第二,游戏,这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
第三,模仿,这是儿童学习的基本形式;
第四,交往,这是儿童学习的积极形式,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应该基于儿童学习的方式。

二、教师的指导对儿童学习很重要,因为教师是开启儿童智力之窗的建筑师。首先,体现在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知识概念;
再次,体现在教师培养幼儿的技能技巧;
最后,体现在教师提高幼儿的智力智能上。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第一组的教师对儿童的指导较少,而且不考虑儿童学习的特点和方式;
第二组教师先让儿童观察花和树,让儿童与花和树木充分接触,感受花和树木的特点,并通过让儿童自己讨论、和教师讨论等方式促进儿童的学习,充分考虑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的方式,为儿童提供了积极的体验。

三、这两种学习方式给儿童带来了不同的学习体验:第一组儿童的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儿童在这样的活动中没有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第二组儿童通过充分与环境相互作用,不仅了解和掌握了花和树的外形和特征,而且整个学习过程是非常快乐的,最后画画也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这种体验与感受,这组进行的学习才是儿童真正的学习。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和(B)。B.学前教育措施 2.为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思想指导的是(A)。A.杜威 3.学前教育学是以(B)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B.学前教育现象 4.学前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学前教育有随(C)的演变而产生、发展的特性。C.社会 5.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C)。C.陈鹤琴 6.良好的师幼关系应该体现的是(A)。A.互主体性 7.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儿童看作是(B)。B.白板 8.(B)是兼容“学习性”与“游戏性”,以“个别化”和“小组学习”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B.区角活动 9.积木、拼板、穿珠等材料应投放在(A)。A.操作区 10.当今,学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实施形式是(A)。A.家庭学前教育 二、名词解释 11.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12.幼儿园环境: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3.教育衔接:是指各个教育阶段与其相邻的横向或者纵向教育阶段、教育范围之间,在内容、方法、过程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连接、沟通和融合的教育关系。

三、简答题 14.什么是儿童观?儿童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等的总称。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利;
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儿童观的科学内涵:首先,儿童是人。第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第三,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15.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与环境:遗传决定论认为先天生物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决定论主张后天教育等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3)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儿童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映能力。

四、论述题 16.如何理解学前教育的基础性? 答: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奠基性的特征。学前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开端,而且是整个教育链条的起点。

(1)学龄前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的基础性首先是由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这一阶段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开端时期。

(2)学前教育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学前教育则强调保育、教育一体,在做好对婴幼儿看护、照料的基础上,通过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前儿童获得行为习惯、探索环境等方面的初步经验,体现基础性。

(3)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学前教育位于教育链条的起点,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

五、案例分析 (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17.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所好的大学决定了今后的就业情况,这加剧了我国高中升大学原本就激烈的升学竞争。而这种竞争也逐渐蔓延到学前教育阶段,部分幼儿园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不明就里,采取了极其短视的教育做法,如当前社会上风行的“种子计划”、“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三岁幼儿学习生物、化学,甚至是大学的课程,这些方案的倡导者——所谓的“专家”自诩这些方案是天才教育,鼓吹只要采用这些方案就能量化催生一批天才儿童,还表现为灌输大量远超幼儿阶段的超纲知识、并有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也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如围棋班、珠算班。

请你用儿童发展观和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相关知识来综合分析以上幼儿教育现象。

要求:
(1)结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

(2)有明确的观点,观点、材料统一,语言通畅;

(3)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答:(一)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
(1)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儿童的发展需要经过不同的连续发展阶段,只有经过了低阶段的积累,才能适应下一阶段的发展。文中忽视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儿童大肆灌输高年龄阶段知识,完全违背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一特点。

(2)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上述材料中列举的“天才教育”可能适用于极个别的超常儿童,但对于普通儿童来说是不适宜的。

(二)从学前教育目的看:
(1)依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各类幼教开展幼儿教育必须符合幼儿教育目标的要求。

(2)幼儿园教育目标要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要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教学内容应该同儿童的经验、兴趣相统一;
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水平,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不能适时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材料中的家长和幼教机构热衷于天才教育,甚至大学课程引入幼儿园阶段,让幼儿参加各种培训班,都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忽视了儿童的兴趣,易造成幼儿畏难情绪。

(3)体、智、德、美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承担着相对独立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它们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统一的整体,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废。文中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片面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儿童人格、品德方面的培养,这同全面发展是相背离的。

总之,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不仅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还要培养能促进社会与完善社会的人,因此(A)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与关键。A.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于学前教育的(A)性质。A.准公共产品 3.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D)。D.保育和教育 4.(D)是指学前儿童能按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D.角色游戏 5.当今,学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实施形式是(A)。A.家庭学前教育 6.提出替代强化的是(A)。A.班杜拉 7.在幼小衔接的内容上,要把儿童(D)的发展和衔接作为重点。D.能力 8.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是指学前教育具有(B)的特征。B.奠基性 9.良好的师幼关系应该体现的是(C)。C.双主体性 10.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中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特点与需要的基础上,为幼儿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能力培养提供环境条件及经验的支持,同时,又要给孩子提供主动练习的机会。这一要求体现了一日生活活动组织的(D)。D.支持性与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名词解释 11.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12.学前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有关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质量规格的总要求。

13.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交往、活动所需要的软质环境,即幼儿生活于其中的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因园长的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大众心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

三、简答题 14.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1)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加大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力度。

(3)学前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

15.如何正确理解师幼关系的内涵? 答:(1)教师与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称为师幼关系。

(2)幼儿可以从与教师的互动中得到关爱;
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树立榜样作用;
师幼关系是教育过程的基本体现,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

四、论述题 16.你如何认识幼小衔接中的“小学化倾向”和“幼升小考试”? 答:所谓“小学化”,即是家长和幼儿园在错误的舆论及观念指导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学科化;

(2)幼儿园教育在不断地超前化;

(3)幼儿园教育的去游戏化现象日益明显。

(4)幼儿常规管理上也照搬小学的标准。

幼小衔接中提前小学化和各种“幼升小考试”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

首先,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其次,这种顾首不顾尾的衔接也影响到幼儿人小学后的学习。

其三,也误导了社会民众对儿童教育的正确认识。

五、案例分析 (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17.午睡时间,一名幼儿怎么也不睡,教师允许他到活动室区角自己活动,并告诉他:轻轻的,不要影响别人午睡。您赞同这位教师的做法么?请用相关的教育原则分析教师的做法。

要求:
(1)结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

(2)有明确的观点,观点、材料统一,语言通畅;

(3)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答:(1)“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

a、这条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关注受教育对象的同时,还应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b、这名教师的做法就遵循了这一原则,首先她面向了儿童全体,尊重全体儿童的休息;
其次,她还照顾到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幼儿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实在无法入睡,教师在要求他不影响别人午睡的前提下进行了区角活动,这样就有效、合理地保证了儿童的基本发展。

(2)此外,教师的做法还体现了“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a、教师允许个别幼儿进行区角活动,而不是强制幼儿午睡,就体现出对幼儿发展和其人格的尊重。

b、教师要求幼儿“轻轻的,不要影响别人午睡”则体现出对其他儿童休息权的尊重。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学是以(B)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B.学前教育现象 2.学前教育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和(B)。B.学前教育措施 3.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A)。A.武昌 4.学与做相结合的原则是(B)的基本原则。B.幼儿智育 5.为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思想指导的是(A)。

A.杜威 6.学前教育理论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的科学理论、哲学理论和(A)。A.实践理论 7.以下(D)不是幼儿园教师的主要专业素养?D.进行科研的能力 8.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儿童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要求体现教学活动组织的(B)。B.启发性原则 9.容易对学前儿童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社会因素是(B)。B.精神环境 10.木块、螺丝、工作台、砂纸等材料应投放在(B)。B.木工区 二、名词解释 11.儿童观: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的总称。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所享有的地位和权利;
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

12.幼儿园环境: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3.幼儿心理适应:心理适应是指幼儿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接受离开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以及家长,做好当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准备。

三、简答题 14.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1)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加大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力度。

(3)学前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

15.现代社会,幼儿教师必须承担多重角色,请讨论一下有哪些角色需要幼儿教师扮演? 答:(1)教育者:①班级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创设者;
②幼儿的观察者和研究者;
③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
(4)幼儿学习的引导者。

(2)公共关系的协调者。

(3)幼儿游戏的伙伴。

(4)幼儿的第二任母亲,也是幼儿的知心朋友。

(5)既是学前教育实践者,也是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建构者。

四、论述题 16、如何正确理解儿童的权利? 答:(1)儿童权利:儿童权利是指儿童作为权利主体,享有与成人彼此平等的利益、价值、尊严、自由等。

(2)儿童权利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生存的权利,二是受教育权和自主发展的权利,三是参与权,四是受保护权。

(3)《儿童权利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部富有法律效力的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书,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等政策法规也规定了儿童应享有的权利。

五、案例分析 (字数不得少于30Q字) 17.春天,万物复苏,两位老师带着两组幼儿同时到郊外写生。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有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只听第一组教师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幼儿不知如何去观察,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则“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第一组幼儿的作品大多成形。而第二组的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叫幼儿画,而是让幼儿去仔细观察他们喜欢的花和树,先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四处观察,有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有正在争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生成的,老师也蹲在孩子们中间一起观察讨论。又是十分钟过去,当第一组已结束了绘画活动时,第二组幼儿才开始作画,他们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画画来表现自 己此时的心情。

请根据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教师两种不同的指导方式给幼儿带来的学习体验有何 差异? 要求:
(1)结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

(2)有明确的观点,观点、材料统一,语言通畅;

(3)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答:一、儿童的学习是其好奇心的表现,是积极、主动、持续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第一,操作:这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形式;
第二,游戏:这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
第三,模仿:这是儿童学习的基本形式;
第四,交往;
这是儿童学习的积极形式,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应该基于儿童学习的方式。

二、教师的指导对儿童学习很重要,因为教师是开启儿童智力之窗的建筑师。首先,体现在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知识概念;
再次,体现在教师培养幼儿的技能技巧;
最后,体现在教师提高幼儿的智力智能上。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第一组的教师对儿童的指导较少,而且不考虑儿童学习的特点和方式;
第二组教师先让儿童观察花和树,让儿童与花和树木充分接触,感受花和树木的特点,并通过让儿童自己讨论、和教师讨论等方式促进儿童的学习,充分考虑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的方式,为儿童提供了积极的体 验。

三、这两种学习方式给儿童带来了不同的学习体验:第一组儿童的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儿童在这样的活动中没有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第二组儿童通过充分与环境相互作用,不仅了解和掌握了花和树的外形和特征,而且整个学习过程是非常快乐的,最后画画也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这种体验与感受,这组进行的学习才是儿童真正的学习。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D)。

D.保育和教育 2.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是指学前教育具有的(B)的特征。

B.奠基性 3.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还要培养能促进社会与完善社会的人来看,(A)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与关键。

A.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A)。

A.武昌 5.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部分是(C)。

C.感官训练 6.提出替代强化的是(A)。

A.班杜拉 7.以下哪一种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B) B.园本教研 8.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中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特点与需要的基础上,为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提供环境条件及经验的支持,同时,又要给孩子提供主动练习的机会。这一要求体现了一日生活活动组织的(D)。

D.支持性与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9.教师在布置活动区域时,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这是活动区之间的(B)。

B.相容性 10.当今,学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实施形式是(A)。

A.家庭学前教育 二、名词解释 1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12.学前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有关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学前教育目的需要表述社会对于幼儿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和要求,指明学前教育要达到的规范性结果。学前教育目的是学前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学前教育活动的目标、确定学前教育内容、选择学前教育方法、评价学前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3.环境创设:幼儿园环境创设就是建构良好的环境、改善不良的环境,以期充分利用环境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要素,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

三、筒答题 14.简述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

答:陈鹤琴的活教育是针对拘泥于书本的旧教育提出的,“什么是‘活教育,?简单说,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 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①活教育的目的论。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
他后来进一步提出要“做世界人”。②活教育的课程论。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③活教育的方法论。陈鹤琴主张“活教法是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其长期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结晶,也是其学前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升华与凝练。对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15.简述影响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制定的因素。

答:幼儿年龄特点是影响日常生活制度制定的主要因素。

影响一日生活制度制定的因素还有季节和地域的特点。

不同文化背景与教育理念也会影响一日生活制度制定。

四、论述题 16.现代社会,幼儿教师必须承担多重角色,请讨论一下有哪些角色需要幼儿教师扮演? 答:(1)教育者:①班级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创设者;
②幼儿的观察者和研究者;
③幼儿学习的引导者;
④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

(2)公共关系的协调者。

(3)幼儿游戏的伙伴。

(4)幼儿的第二任母亲,也是幼儿的知心朋友。

(5)既是学前教育实践者,也是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建构者。

五、案例分析 17.(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春天,万物复苏,两位老师带着两组幼儿同时到郊外写生。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有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就听第一组的教师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幼儿不知如何去观察,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则“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了,第一组幼儿的作品大多成形。而第二组的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叫幼儿画,而是让幼儿去仔细观察他们喜欢的花和树,先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孩子们三三两两的四处观察,有的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的弯着腰嗅花香,有的正在争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生成的,老师也蹲在孩子们中间一起观察讨论。又是十分钟过去,当第一组幼儿已结束了绘画活动时,第二组才开始作画,他们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去画,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画画 来表现自己此时的心情。请分析这两位老师在指导幼儿美术活动时违背或是遵循了什么方法和原则?这两种不同的指导方式给幼儿带来的学习体验有何差异? 答:第一位教师违背了幼儿美育教育中的情感体验原则。审美是一种情感活动,而不是技能的锻炼,因此教育者要特别注意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这些审美体验源于对美的事物的接触,以及幼儿丰富的审美艺术创作活动。第一位教师还违背了美育教育中的环境熏陶的方法。大自然中茂盛的森林、广阔的草原、千姿百态的鸟兽鱼虫、山山水水,天气的冷暖交替、四季变更等等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美的享受。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户外活动,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散步、参观、郊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使幼儿身心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第二位教师则遵循了这些原则和方法。

在第一位教师的指导下,儿童的审美活动变成了单调的、乏味的机械活动,失去了审美活动本来的目的。而在第二位教师指导下,幼儿体验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和春天的气息,然后通过自己的绘画活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学是以(B)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

B.学前教育现象 2.标志社会学前教育正式建立的是(B)创立的幼儿学校。

B.欧文 3.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于1903年建立在(A)。

A.武昌 4.“学”与“做”相结合的原则是(B)的基本原则。

B.幼儿智育 5.为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思想指导的是(A)。

A.杜威 6.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根源在于(D)。

D.社会交互作用 7.良好的师幼关系应体现的是(A)。

A.互主体性 8.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儿童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要求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的(B)。

B.启发性原则 9.容易对学前儿童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社会因素是(B)。

B.精神环境 10.国外学前教育与社区教育衔接的研究始于(C)。

C.20世纪70年代 二、名词解释 11.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12.行为情境理论:行为情境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巴克。他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若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需要观察和理解他所处的环境。其主要观点有:
(1)在相同情境中,不同个体所必需的行为模式具有相似性。

(2)行为情境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

13.学前教育衔接:所谓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是指学前教育阶段与其相邻的横向或纵向教育阶段、教育范围之间,在内容、方法、过程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连接、沟通和融合的教育关系。

三、简答题 14.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1)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力度加大。

(3)学前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

15.什么是儿童观?儿童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等的总称。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利;
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儿童观的科学内涵:首先,儿童是人。第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第三,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四、论述题(15分) 16.论述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对我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

答:(1)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方面:如何更好地反映“以儿童为中心”,如何在团体中让儿童和教师都获得成长。

(2)游戏与学习:如何通过项目活动和环境让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习。

(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如何更好地融合。

可根据以上观点进行具体论述,结合实际:
五、案例分析(20分) 17.(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案例1:“小兔旅行记”(某幼儿园中班活动) 老师:“小兔子挂在树上,谁会来救它?” 幼儿A:“长颈鹿”。

老师:“为什么你会想到长颈鹿?” 幼儿A:“因为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小兔子可以滑下来。” 幼儿B:“小猴子”。

老师:“为什么?” 幼儿B:“因为小猴子会爬树,它能救小兔子。” 老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幼儿C:“小兔子的长耳朵!” 老师:“小兔子的长耳朵也能救自己,真是一个好办法,讲给大家听一听” 幼儿C:“小兔子可以用长耳朵把树枝弄下来,气球就可以飞走了”。

案例2:“筷子夹小熊”(某幼儿园托班) 材料有:筷子一双,塑料碗两个,塑料熊7个(红色大中小各一个、绿色大小各一个、蓝色大小各一个) 老师问:“你喜欢用筷子吗?” 幼儿非常不愿意听老师讲话。老师努力试图说服幼儿,而幼儿仍然用手去抓,老师想,如果坚持下去只能让他不高兴,于是,老师不再强求他,而是在旁边看着他。幼儿用手把碗里的小熊颠来倒去,然后拿出绿色大熊、小熊摆在面前,指着高的说:“这个高”,又指着矮的说:“这个矮,高的是爸爸,矮的是小朋友。” 老师乘机说:“我们来给小熊排队好吗?” 幼儿点头,然后他开始摆,把最矮的几个放在前面,最高的放在后面,他又看了看不高不矮的,把它们放在中间,完成了从矮到高的排队后,老师和幼儿一起欢呼,拍手,接着幼儿把所有的小熊放在碗里,假装开煤气炉,用手翻炒小熊。

老师问:“你在炒菜吗?” 幼儿愉快地点头说:“是,我在开火”。

老师说:“炒好了菜要记住关火。” 幼儿认真重复到:“炒好了要关火。” 菜炒好了,老师乘机递上筷子说:“你可以用筷子夹菜了,手脏,不能用手拿。”幼儿歪着头想了一会说:“洗手啊!”手是装模作样地开水龙头。压出洗手液,用毛巾擦手,然后很不屑地说:“洗了手就可以用手啃了吧?老师也来呀!” 老师回答:“我的手洗干净了,菜很烫,我喜欢用筷子,我最会用筷子。”老师拿筷子夹了一个红小熊,假装吃得很香,还说:“你能夹一个红(绿,蓝)色的大(小)熊吗?” 幼儿拿起筷子夹了一个红(绿,蓝)色的大(小)熊有模有样地吃了起来,就这样老师和幼儿你一个我一个地吃完了“菜”。

请根据以上中班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师幼关系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这样的师幼互动是否有效?(2)体现了哪些师幼互动的理念?(3)有哪些地方还可以进一步改进,为什么? 答:(1)第一个案例中的师幼互动进一步促进了儿童思考解救小兔子的其他办法。但是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深入引导。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机智,有效和儿童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达到了教育目的。

(2)都体现了一些积极师幼互动的特征:1)体现互主体性,体现了教师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2)发起和反馈的行为以积极行为为主,减少中性行为,避免消极行为;
3)教师和幼儿间平行、同等水平上的互动增加,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游戏、合作学习成为互动的主要内容;
4)分享也是优质师幼关系不可或缺的特征。

(3)第一个案例中教师可以再进一步追问儿童每种小动物解救小兔子的具体细节,然后和每个儿童都进行比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和(B)。

B.学前教育措施 2.西周宫廷建立的宫廷学前教育机构是(C)。

C.孺子室 3.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还要培养能促进社会与完善社会的人来看,(A)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与关键。

A.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动作与行为练习法是(A)的基本方法。

A.幼儿体育 5.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C)。

C.陈鹤琴 6.幼儿园儿童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B)。

B.前运算阶段 7.(D)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的独立幼师。

D.陈鹤琴 8.(B)是兼容“学习性”与“游戏性”,以“个别化”和“小组学习”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

B.区角活动 9.积木、拼板、穿珠等材料应投放在(A)。

A.操作区 10.国外学前教育与社区教育衔接的研究始于(C)。

C.20世纪70年代 二、名词解释I每小题5分,共15分) 11.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在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者是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如幼儿教师、保育员等。

12.幼儿园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交往、活动所需要的软质环境,即幼儿生活于其中的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因园长的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大众心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

13.教育衔接:是指各个教育阶段与其相邻的横向或者纵向教育阶段、教育范围之间,在内容、方法、过程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连接、沟通和融合的教育关系。

三、简答题 14.简述蒙台梭利有关学前教育原则的基本观点。

答:蒙台梭利提出了学前教育的两条基本原则。①自由的原则。儿童有自己发展的敏感期,具有吸收性心理,能根据自己心理需要和倾向,自由地选择物体和活动,任何工作、活动都不是强迫的。在她看来,自由的原则意味着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②工作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幼儿在各种心理敏感期,所选择从事的各种活动就是“工作”,工作能确保幼儿心理上的满足,促使他们发展。

15.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与环境:遗传决定论认为先天生物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这些先天因素包括由遗传和基因突变所获得的生理结构、成熟水平、脑神经等。环境决定论主张后天教育等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心理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2)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①学前教育有专业教师。②学前教育有明确的目标。③学前教育是最系统的影响儿童发展的方式。

(3)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儿童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儿童对外界信息具有主动反应的能力。比如,新生儿对母亲说话会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与对铃声的反应不同;
②儿童会对外界环境做出一些创造性的反应。比如幼儿进行创造性想象,将已知的人和物组合编成故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维,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四、论述 16.结合实际论述美国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的指导方针。

答:美国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的指导方针为:
(1)构建充满爱心的学习者社区。儿童期望被如何对待以及他们如何对待别人,都会明显地受到机构的影响。在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中,工作者应构建和培育一个支持所有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学习者的社区”。社区的角色是提供一个物质的、情感的和认知的环境,成人和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家庭之间具有和谐、积极和充满爱心的关系。

(2)教学应促进发展与学习。发展适宜性的教学实践,能够在成人主导和儿童主导的经验之间提供一种最佳平衡。从出生开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就是发展与学习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同时,儿童是他们自己理解周围世界的主动建构者。

(3)制定实现重要目标的课程。在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中,课程要帮助幼儿实现这些具有发展性和教育性意义的目标。由于儿童能够从精心设计和实施的方案中学到更多,因此,对每一个机构和每一种方案而言,拥有书面形式的课程就非常重要。同时,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意味着教师具有灵活性,在教室内怎样设计和实施课程经验,他们可以灵活处理. (4)评价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在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中,儿童获得的经验和评价是紧密相连的,两者都与方案为儿童提出的预期结果或目标一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能有意帮助儿童进步,除非他们能知道每个儿童的学习目标在哪里。可靠的幼儿评价是有挑战性的,因为儿童发展和学习的途径具有不一致性,嵌入了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特定文化和语言信息.如.果实施那种不可靠的、无效的,或者是标签式的、对幼儿有害的评价,就不是发展适宜性的学前教育实践。

(5)和家庭建立互动的关系。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起源于对有关儿童发展原则尤其是方案所服务的儿童发展原则的知识的深入了解,以及原于对儿童独特生活环境的知识韵深入理解。儿童年龄越小,学前保教工作者越有必要通过与儿童家庭的关系,了解这些儿童生活的独特信息。

五、案例分析 17.(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读于何样大学往往会决定日后就业情况如何,这加剧了我国高中升大学原本就激烈的升学竞争。而这种竞争也逐渐蔓延到学前教育阶段,部分幼儿园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不明就里采取了极其短视的教育做法,如当前社会上风行的“种子计划”、“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三岁幼儿学习生物、化学,甚至是大学的课程,这些方案所谓的倡导者——所谓的“专家”自诩这些方案是天才教育,声称只要采用这些方案就能催生一批天才儿童,他们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向儿童灌输大量远远超出其认知能力的知识。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也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如围棋班、珠算班。

请你用儿童发展观和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相关知识分析以上幼儿教育现象。

答:(一)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
(1)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儿童的发展需要经过不同的连续发展阶段,只有经过了低阶段的积累,才能适应下一阶段的发展。文中忽视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儿童大肆灌输高年龄阶段知识,完全违背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这一特点。

(2)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上述材料中列举的“天才教育”可能适用于极个别的超常儿童,但对于普通儿童来说是不适宜的。

(二)从学前教育目的看:
(1)依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各类幼教开展幼儿教育必须符合幼儿教育目标的要求。

(2)幼儿园教育目标要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要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教学内容应该同儿童的经验、兴趣相统一;
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水平,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不能适时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材料中的家长和幼教机构热衷于天才教育,甚至大学课程引入幼儿园阶段,让幼儿参加各种培训班,都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忽视了儿童的兴趣,易造成幼儿畏难情绪。

(3)体、智、德、美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承担着相对独立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它们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统一的整体,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偏废。文中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片面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儿童人格、品德方面的培养,这同全面发展是相背离的。

总之,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是1861年(C)的《幼儿园教育学》一书的出版。

C.福禄培尔 2.将幼儿园传人英国和法国的是(B)。

B.别劳夫人 3.将蒙养园改为幼稚园的学制是(D)。

D.壬戌学制 4.“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尧薄之恶风,习于良善之轨范。”是(A)中提出的学前教育目标:
A.清末《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学前教育目标 5.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欧文等人的幼儿学校理论的传播和应用为特征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欧文和(D)。

D.怀尔德斯平 6.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儿童看作是(B)。

B.白板 7.(D)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的独立幼师。

D.陈鹤琴 8.(D)是指学前儿童能按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D.角色游戏 9.“幼儿园”一词是(A)诞生的。

A.1840年 10.对一个人的影响最早也最持久的教育类型是(B)。

B.家庭教育 二、名词解释 11.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12.幼儿园环境: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部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3.教育衔接:是指各个教育阶段与其相邻的横向或者纵向教育阶段、教育范围之间,在内容、方法、过程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连接、沟通和融合的教育关系。

三、简答题 14.简述我国《幼儿园规程》(1996)中关于幼儿教育目标的表述。

答:第一,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第二,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第三,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第四,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幼儿全面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方向及素质养成的期望规格。

15.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对幼儿的主要常规要求的内容。

答:常规是日常生活制度的一部分。常规是指人们经常遵守的一般生活规则和行为规范。幼儿园的生活常规是指幼儿园各生活环节相应的规则与行为规范。

常规的合理性标准有三:一是保障幼儿健康安全之必需。如不能独自离园,不打人,不玩危险游戏,饭前便后洗手等。二是保障集体生活及幼儿交往顺利进行之必需。如:上课不随意走动或打断老师讲话
不随意拿他人玩具物品等。三是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幼儿可以做到的。如上课40分钟,却要求幼儿一动不动,这便是超出幼儿能力范围要求的常规。

四、论述题 16.如何正确理解儿童的权利? 答:(1)儿童权利:儿童权利是指儿童作为权利主体,享有与成人彼此平等的利益、价值、尊严、自由等。

(2)儿童权利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存的权利,二是受教育权和自主发展的权利,三是参与权,四是受保护权。

五、案例分析 17.(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洋洋和壮壮都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一天,在幼儿园户外活动时,洋洋和壮壮都选择了跳绳,刚开始两人还各自跳各自的。可是没过多久,他俩就开始拿着跳绳你打我,我打你,练起了“武功”。忽然,意外就在一瞬间发生了,壮壮抡起跳绳时,一只手柄从手中脱落直飞出去,击中了洋洋的眼部。试分析这一活动组织与指导违背了哪些教育原则,如何能够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答:安全是幼儿体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则。在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和游戏的时候,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确保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受到伤害。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差,体育运动中器械使用不当及活动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这要求教育者在体育活动前向幼儿交待活动安全事项,并要密切注意幼儿的活动过程,以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推荐访问:
上一篇:新疆熔喷布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编辑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经纪合同参考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