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低碳农业协会团标20200929

来源:护士资格 发布时间:2020-10-13 点击:

 ICS 13.020.10 Z 04 备案号:LCAA-XXXX-2018

 体 北 京 低 碳 农 业 协 会 团 体 标 准

 T/LCAA XXXXX—XXXX

  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 Guideline of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for agriculture-animal husbandry cycle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文稿版次选择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 实施 北京市低碳农业协会 发布

 T/LCAA XXXXX—XXXX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核算流程 .......................................................................... 2 5

 核算边界 .......................................................................... 2 6

 核算方法 .......................................................................... 4 7

 数据质量保证 ..................................................................... 21 8

 报告内容和格式 ................................................................... 22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生产管理记录统计表 .......................................... 23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相关参数缺省值 .............................................. 31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报告格式模板 ................................................ 37 参考文献 ............................................................................ 41

 T/LCAA XXXXX—XXXX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低碳农业协会。

 本文件起草人:郑显玉,白微,王振阳,马文林,杨海燕,李惠民,韩新法。

 T/LCAA XXXXX—XXXX III

 引

 言 本标准结合了我国种养循环企业(组织)特点及主要生产和管理技术,在充分研究种植行业和养殖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针对种养循环的温室气体排放特点,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核算边界、不同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活动水平及排放因子的获取方法、数据质量管理方法,编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为推动我国农业领域低碳发展提供支撑。

 T/LCAA XXXXX—XXXX 1

 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的术语和定义、核算流程、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保证、以及报告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主要露地大田农作物和养殖奶牛、肉牛、生猪和羊的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本标准适用于指导种养循环企业(组织)进行种养循环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编制,也可为种养循环企业(组织)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活动提供方法参考。种养循环企业(组织)如果存在其他范围的生产活动,所产生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参照相关标准进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32150-2015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NY 525

 有机肥料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 6 部分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种养循环企业(组织)

 agriculture-animal husbandry cycle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针对于从事种养结合循环生产模式的法人企业,或不具法人身份但独立核算的种养循环集体经济 组织。

 注:标准适用的种养循环模式只包含小麦、玉米和水稻和奶牛、肉牛、生猪和羊的种养结合。

 3.2 土壤固碳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通过改变农田管理措施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库的过程。

 3.3 沼气回收利用 biogas recycl

 T/LCAA XXXXX—XXXX 2

 企业回收厌氧发酵系统产生的沼气,自用或外供第三方利用,减少向大气排放甲烷。

 4

 核算流程 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工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a)确定核算边界和范围,识别排放源; b)根据核算方法,选择与收集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 c)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d)汇总温室气体排放量。

 5

 核算边界 5.1 核算范围 5.1.1 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见图 1

  图1 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示意图

 5.1.2

 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范围如下:

 a) 厌氧环境下稻田土壤中有机碳、动植物残体、及水稻根系的脱落物和分泌物等形成的 CH 4 排放。

 b) 农作物种植过程向土壤施用含氮肥料(无机氮肥、有机肥、绿肥和秸秆还田)产生的 N 2 O 排放,包括 N 2 O 直接排放和由氨挥发、氮淋溶径流造成的 N 2 O 间接排放。

 c) 秸秆处置利用方法,包括堆肥、沼气等,这些过程向环境排放的 CH 4 和/或 N 2 O。

 T/LCAA XXXXX—XXXX 3

 d) 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农作物种植采用不同的农田管理模式,对土壤碳库储量产生增加或减少作用。

 e) 动物肠道发酵 CH 4 排放。

 f) 动物粪便管理 CH 4 排放。

 g) 动物粪便管理 N 2 O 排放。

 h) 化石燃料燃烧 CO 2 排放。

 i) 净购入电力和热力的 CO 2 排放。

 j) 沼气回收利用减排量包括种养循环企业(组织)回收厌氧发酵系统产生的沼气外供第三方利用减少的甲烷排放量。

 5.2 核算温室气体种类 核算的温室气体种类包括二氧化碳(CO 2 )、甲烷(CH 4 )、氧化亚氮(N 2 O),宜根据实际排放情况确定核算温室气体种类。

 5.3 排放源 核算边界内的排放源见表1。

 表1 温室气体排放源 排放源 温室气体种类 是否包括 解释或说明 温室气体排放 稻田 CH 4 排放 CO 2

 否 不包括稻田土壤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 CO 2 排放 CH 4

 是 来源于稻田土壤中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的 CH 4 排放 N 2 O 否 不包括稻田土壤中含氮化合物的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引起的 N 2 O 排放 农田施肥N 2 O 排放 CO 2

 否 不包括肥料中有机物和无机碳化合物分解产生的 CO 2 排放 CH 4

 否 不包括肥料中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的 CH 4 排放 N 2 O 是 来源于肥料中含氮化合物的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引起的 N 2 O 排放 秸秆处置过程的 CH 4 和N 2 O 排放 CO 2

 否 不包括秸秆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 CO 2 排放 CH 4

 是 来源于秸秆中有机物厌氧分解和沼气火炬不完全燃烧产生的 CH 4排放 N 2 O 是 来源于秸秆中含氮化合物的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引起的 N 2 O 排放 土壤碳库变化 CO 2

 是 土壤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 CO 2 排放 CH 4

 是 土壤中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的 CH 4 排放 N 2 O 否 不包括土壤中含氮化合物的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引起的 N 2 O 排放 动物肠道发酵 CO 2

 否 不包括粪便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 CO 2 排放 CH 4

 是 来源于肠道内饲料厌氧分解产生的 CH 4 排放 N 2 O 否 饲料在动物肠道内发酵产生的 N 2 O 较少,可以忽略

 动物粪便管理 CO 2

 否 不包括粪便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 CO 2 排放 CH 4

 是 来源于粪便中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的 CH 4 排放 N 2 O 是 来源于粪便中含氮化合物的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引起的 N 2 O 排放 化石燃料燃 CO 2

 是 化石燃料燃烧发生的 CO 2 排放

 T/LCAA XXXXX—XXXX 4

 烧 CH 4

 否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 CH 4 较少,可以忽略 N 2 O 否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 N 2 O 较少,可以忽略 净外购电力 CO 2

 是 电力生产产生的 CO 2 排放 CH 4

 否 电力生产产生的 CH 4 较少,可以忽略 N 2 O 否 电力生产产生的 N 2 O 较少,可以忽略 净外购热力 CO 2

 否 热力生产产生的 CO 2 排放 CH 4

 是 热力生产产生的 CH 4 较少,可以忽略 N 2 O 是 热力生产产生的 N 2 O 较少,可以忽略 沼气回收利用的扣减量 CO 2

 否 不包括秸秆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 CO 2 排放 CH 4

 是 外供第三方利用的沼气中还有的 CH 4 量 N 2 O 否 不发生硝化反应,因而不产生 N 2 O 直接排放 6

 核算方法 6.1 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计算 农作物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等于核算边界内稻田CH 4 排放、农田施肥N 2 O排放、作物秸秆处置利用的CH 4 和N 2 O排放、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动物粪便管理排放、化石燃料燃烧CO 2 排放、购入电力/热力CO 2 排放量之和,扣除土壤碳库变化和沼气回收利用对应的二氧化碳当量(CO 2 e)值。按照公式(1)进行计算:

 Soil Biog HeatElec Fuel O N Manu CH Manu CH E Str Fert RiceC ER EE E E E E E E E E             2 4 4 ……(1)

 式中:

 E

  ——种养循环企业(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 CO 2 e/a); RiceE ——水稻田CH 4 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 2 /a); FertE ——农作物种植过程施用含氮肥料产生的N 2 O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 2 /a); StrE ——农作物秸秆处置利用过程产生的 CH 4 和 N 2 O 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 2 /a); 4 E CHE—— 动物肠道发酵产生的甲烷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 2 /a); 4Manu CHE —— 动物粪便管理产生的甲烷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 CH 4 /a

 ); 2Manu N OE ——动物粪便管理产生的氧化亚氮排放,单位为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 N 2 O/a); FuelE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年(t CO 2 /a);

 T/LCAA XXXXX—XXXX 5

 ElecE ——净购入电力对应的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年(t CO 2 /a); HeatE ——净购入的热力对应的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年(t CO 2 /a); BiogER ——沼气回收利用减少的 CH 4 排放量对应的CO 2 e扣除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 2 /a); soilC  ——农作物种植土壤碳库变化量对应的CO 2 e,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 2 /a)。

 6.2 稻田 CH 4 排放 6.2.1 计算公式 稻田 CH 4 排放根据公式(2)计算:

 41= ( )i inRice Rice Rice CHiE AD EF GWP 

 ……(2) 式中:

 RiceE ——水稻田 CH 4 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 2 e/a); iRiceAD ——第 i 种水稻田的播种面积,单位为公顷(hm 2 ); iRiceEF ——第 i 种水稻田的 CH 4 排放因子,单位为吨甲烷每公顷每年(tCH 4 /(hm 2 •a)); 4CHGWP ——CH 4 的全球增温潜势值,取值 25,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吨甲烷(tCO 2 e/tCH 4 ); i

 ——稻田类型,分别指单季水稻、双季早稻和晚稻。

 6.2.2 活动数据的获取 核算主体应根据水稻种植面积的统计台帐或统计报表确定不同类型水稻的种植面积。

 统计表参见附录 A 中的表 A.1; 6.2.3 排放因子的获取 稻田CH 4 排放因子获取的优先次序为:

 a) 核算主体监测的稻田 CH 4 排放因子; b) 通过查阅文献,采用已经发表的相同农业生态区的稻田 CH 4 排放因子; c) 采用附录 B 中的表 B.1 缺省值。

 6.3 农田施肥 N 2 O 排放 6.3.1 计算公式 6.3.1.1

 农田施肥 N 2 O 排放总量根据公式(3)计算:

 T/LCAA XXXXX—XXXX 6

 2-3Fert 2 FN - D 2 FN -Vol 2 FN - Lea N O44E = (N O N + N O - N + N O - N) 10 GWP28   

  ……(3) 式中:

 FertE ——农作物种植过程施用含氮肥料产生的N 2 O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 2 e/a); 2 FN DN O - N——施入农田的含氮肥料产生的N 2 O直接排放,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氮每年(kgN 2 O-N/ a); 2 FN VolN O - N——施入农田的氮以氨和NO X 形式挥发到大气中再沉降到地面产生的N 2 O间接排放,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氮每年(kgN 2 O-N/ a); 2 FN LeaN O - N——施入农田的氮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或通过淋溶进入地下水造成的N 2 O间接排放,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氮每年(kgN 2 O-N/ a); 4428——氮与N 2 O的换算系数,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每千克氧化亚氮氮(kgN 2 O/kgN 2 O-N); -310 ——千克和吨的转换系数,单位为千克每吨(kg/t); 2N OGWP——N 2 O的全球增温潜势值,取值298,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吨氧化亚氮(tCO 2 e/tN 2 O)。

 6.3.1.2

  农田施肥 N 2 O 直接排放量根据公式(4)计算:

    2-      FN-D SN ON 1 SNFR ONFR 1FRN O N F F EF F F EF

  ……(4) 式中:

 2-FN-DN O N ——施入农田的含氮肥料产生的N 2 O直接排放,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氮每年(kgN 2 O-N/ a); SNF ——向农田土壤施入化肥中的含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 2 O-N/ a); ONF ——向农田土壤施入的动物粪肥、堆肥、污水污泥和其它有机物料中所含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 2 O-N/ a); 1EF ——农田氮投入引起的 N 2 O 直接排放的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氮每千克氮(kg N 2 O-N/kg N); SNFRF ——向稻田土壤施入化肥中的含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 2 O-N/ a); ONFRF ——向稻田土壤施入的动物粪肥、堆肥、污水污泥和其它有机物料中所含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 2 O-N/ a); 1FREF ——稻田氮投入引起的N 2 O直接排放的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氮每千克氮(kg N 2 O-N/kg N)。

 6.3.1.3

 农田施肥氮挥发造成的 N 2 O 间接排放量根据公式(5)计算:

  2 2- =   FN Vol SN GASF ON GASMN O N F PCT F PCT EF

 ……(5) 式中:

 2- FN VolN O N ——施入农田的氮以氨和NO X 形式挥发到大气中再沉降到地面产生的N 2 O间接排放,单位为千克氧化

 T/LCAA XXXXX—XXXX 7

 亚氮氮每年(kgN 2 O-N/ a); SNF ——向农田土壤施入化肥中的含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 2 O-N/ a); GASFPCT——农田施用化肥中含有的氮,以NH 3 和NO x 形式挥发的比例,默认值为0.10,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 ONF ——向农田土壤施入的动物粪肥、堆肥、污水污泥和其它有机物料中所含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 2 O-N/ a); GASMPCT ——农田施用有机肥中含有的氮,以NH 3 和NO x 形式挥发的比例,默认值为0.20,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 2EF ——向农田施用的肥料中含有的氮挥发到大气中,再沉积到土壤和水面引起的N 2 O间接排放的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每千克挥发氮(kg N 2 O - N/ kg N-Vol)。

 6.3.1.4

 农田施肥氮淋溶渗滤造成的 N 2 O 间接排放量根据公式(6)计算  2 3- =   FN-Lea SN ON LeaN O N F F PCT EF

 ……(6) 式中:

 2-FN-LeaN O N ——施入农田的氮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或通过淋溶进入地下水造成的N 2 O间接排放,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氮每年(kgN 2 O-N/ a); SNF ——向农田土壤施入化肥中的含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 2 O-N/ a); ONF ——向农田土壤施入的动物粪肥、堆肥、污水污泥和其它有机物料中所含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 2 O-N/ a); LeaPCT ——农田土壤中通过溶淋和径流损失的所有施加氮/矿化氮的比例,默认值为0.30,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 3EF ——土壤和水面氮大气沉积的N 2 O间接排放的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每千克淋溶渗滤氮(kg N 2 O-N/ kg N-Lea)。

 6.3.2 活动数据的获取 6.3.2.1

 核算主体应以肥料购入、自产和使用的生产记录、统计台帐或统计报表为依据,分别根据公式(7)和公式(8)计算施入到农田的氮量。有机肥中养分含量的检测按照NY/T 525规定的方法进行。肥料购买、生产和使用情况统计表见附录A中的表A.2~表A.6。

 6.3.2.2

 化肥中氮含量按照公式(7)计算:

   j jSN CF CFjF M N

 ……(7) 式中:

 SNF ——向农田土壤施入化肥中的含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 2 O-N/ a); jCFM ——农田施用第 j 种化肥的实物量,单位为千克每年(kg/a); jCFN ——第 j 种化肥的氮含量,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各种化肥的含氮量见附录B中的表B.2;

 T/LCAA XXXXX—XXXX 8

 j ——化肥种类。

 6.3.2.3

 有机肥中氮含量按照公式(8)计算:

   1     k k kON OF OF OFkF M W N

  ……(8) 式中:

 ONF ——向农田土壤施入的动物粪肥、堆肥、污水污泥和秸秆等有机物料中所含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 2 O-N/ a); kOFM ——农田施用第 k 种有机物料的实物量,单位为千克每年(kg/a); kOFW ——第 k 种有机物料的含水率,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各种有机肥和秸秆料的含水率见附录B中的表B.3和表B.4; kOFN ——第 k 种有机物料的氮含量,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各种有机物肥和秸秆的含氮量见附录B中的表B.3和表B.4; k

 ——有机物料种类。

 6.3.3 排放因子的获取 农田施肥N 2 O排放因子获取的优先次序为:

 a) 核算主体监测的农田 N 2 O 排放因子; b) 通过查阅文献,采用已经发表的相同农业生态区的农田 N 2 O 排放因子; c) 采用附录 B 中的表 B.5 缺省值。

 6.4 秸秆处置利用温室气体排放 6.4.1 秸秆处置利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6.4.1.2 秸秆处置利用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按照公式(9)进行计算:

 4 2 4 2Str Str-CH CH Str- N O N O HJE E GWP E GWP E     

  ……(9) 式中:

 StrE ——农作物秸秆处置利用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 2 e/a); 4Str-CHE —— 秸秆处置利用过程CH 4 排放量,单位为吨甲烷每年(tCH 4 /a); 2Str- N OE —— 秸秆处置利用过程N 2 O排放量,单位为吨氧化亚氮每年(tN 2 O/a); 4CHGWP ——CH 4 的全球增温潜势值,取值25,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吨氧化亚氮(tCO 2 e/t CH 4 ); 2N OGWP ——N 2 O的全球增温潜势值,取值298,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吨氧化亚氮(tCO 2 e/tN 2 O);

 T/LCAA XXXXX—XXXX 9

 HJE ——秸秆沼气工程核算期沼气火炬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 CO 2 e/a)。

 6.4.2 秸秆处置的甲烷排放量 6.4.2.1

 计算公式 秸秆处置利用CH 4 排放量计算公式有:

 a) 秸秆处置利用CH 4 排放量计算,见公式(10):

  4 , , 43,1 10p q p p qStr-CH Str Str Str CHp qE M W EF       

  ……(10) 式中:

 4Str-CHE —— 秸秆处置利用过程CH 4 排放量,单位为吨甲烷当量每年(t CH 4 /a); , p qStrM ——第 p 种农作物秸秆采用第 q 种处置利用方式的实物量,单位为吨每年(t Str

 /a); pStrW ——第 p 种农作物秸秆的含水率,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各种秸秆含水率缺省值见附录B中表B.4; , 4 p qStr CHEF—— 第 p 种农作物秸秆第 q 种处置利用方式的CH 4 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甲烷每吨秸秆挥发性干物质(kg CH 4 /t

 Str

 DMVS)。

 b) 秸秆处置利用排放因子计算,见公式(11):

  , 4, , ,,p q StrStr CH 0 q r p q rq rEF B 0.67 MCF MS   

  ……(11) 式中:

 , 4 p qStr CHEF—— 第 p 种农作物秸秆第 q 种处置利用方式的 CH 4 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甲烷每吨秸秆干物质(kg CH 4 /t

 Str

 TS)。

 0 StrB ——农作物秸秆的最大 CH 4 生产能力,单位为立方米甲烷每吨秸秆干物质(m 3

 CH 4 / t Str TS); 0.67 ——CH 4 的体积和质量换算系数,单位为千克甲烷每立方米甲烷(kg CH 4

 /m 3

 CH 4 )

 ;

 , q rMCF ——气候区 r 下农作物秸秆第 q 种处置利用方式的 CH 4 转化因子,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 , , p q rMS ——气候区 r下采用第 q 种处置利用方式处理第 p 种农作物秸秆的比例,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

 c) 秸秆沼气工程个沼气火炬燃烧过程中的CH 4 排放量计算方法,见公式(12):

  4 4 4- -=Q 1           HJ HJ HJ CH HJ CH HJ HJ CH HJE OF 6.7 GWP Q OF 18.4

 ……(12)

 式中:

 HJE ——秸秆沼气工程每年沼气火炬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 CO 2 e/a); Q HJ ——核算期沼气火炬燃烧的体积,单位为万标立方米每年(10 4

 Nm 3 /a);

 T/LCAA XXXXX—XXXX 10

 4, HJ CH ——火炬燃烧的沼气中甲烷气体的体积浓度,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 HJOF ——CH 4 火炬燃烧的碳氧化率,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 6.7 ——CH 4 气体在 20℃、1 个大气压下的密度,单位为吨每万标立方米(t/10 4 Nm 3 ); 18.4 ——CO 2 气体在20℃、1个大气压下的密度,单位为吨每万标立方米(t/10 4 Nm 3 )。

 6.4.2.2

 活动数据的获取 作物秸秆处置利用的CH 4 活动数据获取的途径有:

 a) 核算主体应根据秸秆处置利用的生产记录、统计台帐或统计报表获取活动数据,统计表格样式见附录 A 的表 A.17。

 b) 企业火炬燃烧的沼气体积应根据企业台帐或销售沼气的发票来确定,统计表格样式见附录 A 的表 A.18。

 6.4.2.3

 排放因子的获取 作物秸秆处置利用的CH 4 排放因子获取的优先次序为:

 a)核算主体监测的作物秸秆处置利用的CH 4 排放因子; b)通过查阅文献,采用已经发表的相同农业生态区的作物秸秆处置利用的CH 4 排放因子; c)采用附录B中的表B.8和表B.9中给出的最大CH 4 生产能力B 0 值和CH 4 转化因子MFC值缺省值; d)企业应依据NY/T 1700测定沼气中的CH 4 浓度。

 6.4.3 秸秆处置的氧化亚氮排放量 6.4.3.1 秸秆还田 N 2 O 排放量在 6.3 中已经进行计算,6.4.3 中不再重复计算。

 6.4.3.2 秸秆处置利用 N 2 O 排放量计算公式有:

 a) 秸秆处置利用 N 2 O 排放总量根据公式(13)计算:

 22 2( - - )-3Str N O Str- D Str-Vol44E N O N N O N 1028   

 ……(13) 式中:

 2Str- N OE —— 秸秆处置利用过程N 2 O排放量,单位为吨氧化亚氮每年(tN 2 O/a)

 2-Str- DN O N ——秸秆处置利用产生的N 2 O直接排放,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氮每年(kgN 2 O-N/ a); 2-Str-VolN O N ——秸秆中的氮以氨和NO X 形式挥发到大气中再沉降到地面产生的N 2 O间接排放,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氮每年(kgN 2 O-N/ a);

 4428——氮与N 2 O的换算系数,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每千克氧化亚氮氮(kgN 2 O/kgN 2 O-N); -310 ——千克和吨的转换系数,单位为千克每吨(kg/t)。

 b) 秸秆 N 2 O 直接排放量根据公式(14)计算:

 T/LCAA XXXXX—XXXX 11

   2 - 4,-  p qStr D Strp qN O N N EF

  ……(14) 式中:

 2-Str- DN O N ——农作物秸秆处置利用产生的N 2 O直接排放,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氮每年(kgN 2 O-N/ a); pStrN ——第 p 种农作物秸秆中含有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a); 4 qEF ——第 q 种农作物秸秆处置利用方式引起的N 2 O直接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氮每千克氮(kgN 2 O-N/kgN)。

 c) 秸秆中氮挥发造成的 N 2 O 间接排放量根据公式(15)计算:

 2 - 2- =Str pStr Vol GASMpN O N N PCT EF

 ……(15) 式中:

 2-Str-VolN O N ——秸秆中的氮以氨和NO X 形式挥发到大气中再沉降到地面产生的N 2 O间接排放,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氮每年(kgN 2 O-N/ a); pStrN ——第 p 种农作物秸秆中含有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a); GASMPCT ——农田施用有机肥中含有的氮,以NH 3 和NO x 形式挥发的比例,默认值为0.20,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 2EF ——秸秆处置挥发到大气中的氮,再沉积到土壤和水面引起N 2 O间接排放的排放因子,单位为千克氧化亚氮每千克挥发氮(kg N 2 O - N/ kg N-Vol)。

 6.4.3.3

 活动数据的获取 核算主体应以秸秆处置利用生产记录、统计台帐或统计报表为依据,统计表格样式见附录A的表A.17。秸秆中氮含量优先通过实测获得,或根据公式(16)计算秸秆中的氮量。作物经济系数、根冠比、干重比、秸秆还田率、秸秆或根含氮率在没有实际观测数据的情况下可利用附录B中的表B.4提供的默认值。

   = 1         ppStr p p p pppYN Y R RN RSE

  ……(16) 式中:

 iN 秸秆 ——第 p 种农作物秸秆的含氮量,单位为千克氮每年(kgN/a)

 pY ——农作物 p 的产量,单位为吨每年(t/a); pE ——农作物 p 的经济系数,单位为百分率(%);

 T/LCAA XXXXX—XXXX 12

 pR ——农作物 p 的秸秆还田率,单位为百分率(%); pRN ——农作物 p 的秸秆含氮率,单位为百分率(%); pRS ——农作物 p 的根冠比,作物i的根冠比,单位为百分率(%)。

 6.4.3.4 排放因子数据的获取 秸秆处置利用N 2 O排放因子获取的优先次序为:

 a)核算主体监测的秸秆N 2 O排放因子; b)通过查阅文献,采用已经发表的相同农业生态区的秸秆N 2 O排放因子; c)采用附录B中的表B.10的排放因子。

 6.5 土壤固碳量 6.5.1 核算方法 土壤固碳量核算,包括实测法和因子法,且实测法优先于因子法。

 6.5.2 实测法 6.5.2.1 计算公式 土壤固碳量按照式(17)和(18)计算:

   0 0=pppTest Test TSOCTpSOC SOCCT

  ……(17) 0.58        pTest p p p p44SOC A h C 1012

 ……(18)

 式中:

 pSOCTC  ——第 p 种农作物种植土壤碳库变化的实测值,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 2 e/a); 0pTestSOC ——第 p 种农作物种植土壤核算当年的土壤有机碳库,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 2 e);  0pTest TSOC——第 p 种农作物种植土壤T年前的土壤有机碳库,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 2 e); pT

 ——第 p 种农作物种植土壤两次碳库测量时间包含的核算周期数,单位为核算周期(a); pTestSOC —— 第 p 种农作物种植土壤有机碳库测量值,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 2 e); pA —— 第 p 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单位为公顷(hm 2 );

 T/LCAA XXXXX—XXXX 13

 ph —— 第 p 种农作物种植土壤耕层厚度,一般为0.3,单位为米(m); p —— 第 p 种农作物种植耕层土壤的容重,单位为克/千克(g/cm3 ); pC —— 第 p 种农作物种植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单位为克/千克(g/kg); 0.58 ——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单位为吨有机碳每吨有机质(t C/t OM); 4412——CO 2 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吨碳(t CO 2 /t C); 10 ——单位换算系数,无量纲。

 6.5.2.2 数据获取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计算参数的获取途径为:

 a) 农田面积,查阅核算主体档案资料,或者调用航空影像资料进行解析获得。统计表格样式见附录 A 中表 A.1。

 b) 耕层厚度、耕层土壤容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两次碳库测量时间包含的核算周期期数,土壤有机质检验按照 NY/T 1121.6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6.5.3 因子法 6.5.3.1 计算公式 当核算当年,农作物种植所采用的农田管理方式的使用年限不足20年时,土壤固碳量按照式(19)和(20)计算:

 1 0=SOCFSOC SOC 44CD 12 

  ……(19)

   , , , , , , ,, , , ,, , , ,    r s r s x r s y r s zPref LU MG I r s x y zr s x y zSOC SOC F F F A

  ……(20) 式中:

 tSOCFC  ——采用因子法计算得到的农作物种植土壤碳库变化,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tCO 2 e/a); 1SOC ——长期采用核算当年的农田土地利用、管理和肥料投入方式情况下,土壤碳库达到平衡时的有机碳库值,单位为吨碳(tC); 0SOC ——长期采用上一种农田管理方式情况下,土壤碳库达到平衡时的有机碳库值,单位为吨碳(tC); D ——土壤有机质(SOC)达到平衡值所需的时间,通常取20,单位为年(a); 4412——CO 2 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吨碳(t CO 2 /t C); , , , , r s x y z —— r 表示气候区,s 表示土壤类型,x 表示土地利用方式,y 表示土地耕作方式,z 表示土地肥料投入方式;

 T/LCAA XXXXX—XXXX 14

 , r sPrefSOC ——参考碳库数值,见附录A中表A.8,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a); , , r s xLUF ——位于 r 气候区下 s 类型土壤的土地利用方式 x 的库变化因子,无量钢; , , r s yMGF ——位于 r 气候区下 s 类型土壤的土地耕作方式 y 的库变化因子,无量钢; , , r s zIF ——位于 r 气候区下 s 类型土壤的土地肥料投入方式 z 的库变化因子,无量纲;   , , , , r s x y zA ——位于 r 气候区下的 s 类型土壤,采用土地利用方式 x 、土地耕作方式 y 和 肥料投入方式 z 的农田面积,单位为公顷(ha)。

 6.5.3.2 活动数据获取 农田面积获取途径方法同6.5.2.2 a)。

 6.5.4 库变化因子数据获取 农田管理土壤有机碳库库变化因子获取的优先次序为:

 a)核算主体监测的库变化因子; b)通过查阅文献,采用已经发表的相同农业生态区的库变化因子; c)根据农田所在地理区及其土壤类型,从附录B中的表B.11选择土壤碳库参考值 d)根据附录A中的表A.1、表A.4、表A.5、表A.19~表A.21记录的农田种植和施肥情况,归纳得到表A.22,据此从附录B中的表B.12选择土壤碳库库变化因子。

 6.6 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 6.6.1 计算公式 单种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估算如公式(21)所示:

  3, 4 - E , 410   i i CH i CH EAP EF E

 …… (21) 式中:

 E E-CH4,i

  ——第i种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t CH 4 );

 EF E-CH4,i ——第i种动物的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因子(kg CH 4 /头/年);

 A Pi

  ——第i种动物的存栏数(头(只))。

  各种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总排放量用式(22)计算

 25 E, 4 4    i CH E CH EE

 …… (22) 式中:

 E E-CH4

 ——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总量(t CO 2 当量);

 E E-CH4,i

 ——第i种动物甲烷排放量(t CH 4 );

 25

  ——甲烷的GWP值。

 T/LCAA XXXXX—XXXX 15

 6.6.2 活动水平数据获取

 种养循环企业的活动水平数据应根据企业牲畜存栏数据统计报表来确定。

  6.6.3 排放因子确定方法及来源

  6.6.3.1计算排放因子

 奶牛、肉牛、羊三种反刍动物的甲烷排放因子可以通过公式(23)进行计算获得。

    65 . 55 / 365 GE, , 4   i m i i CH EY EF

  …… (23) 式中:

 EF E-CH4 , i

 ——第i种动物的甲烷排放因子(kg CH 4 /头/年);

 GE i

  ——第i种动物每天通过饲料摄取的总能量(MJ/头/天);

 Y m,i

  ——第i种动物甲烷转化率,即采食饲料中总能转化成甲烷能的比例(%);

 55.65

  ——甲烷能转化因子(MJ/kg CH 4 )。

  6.6.3.1.1 总能(GE)的确定

 由动物饲料干物质摄入量乘以18.45计算获得。

 6.6.3.1.2 甲烷转化率(Y m )的确定

 不同动物品种在不同饲料构成下甲烷转化率可以依据附录B中的表13选取推荐值。

 6.6.3.2排放因子缺省值

 猪为单胃动物,排放因子直接取值为1.5 kg CH 4 /头/年。

 奶牛、肉牛、羊三种动物应优先使用5.2.3.1排放因子计算公式计算获得,如果无法获得特征参数,可选用附录B中的表14排放因子缺省值。

 6.7 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 6.7.1 计算公式 单种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估算如公式(24)所示:

 3, 4 - M , 4 M10   i i CH i CHAP EF E

 …… (24)

 式中:

 E M-CH4,i

 ——第i种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量(t CH 4 );

 EF M-CH4,i ——第i种动物的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因子(kg CH 4 /头/年);

 AP i

 ——第i种动物的存栏数(头(只))。

 各种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总排放量用式(25)计算。

 25 E, 4 4    i CH M CH ME

  …… (25) 式中:

 E M-CH4 ——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总量(t CO 2 当量);

 E M-CH4,i ——第i种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量(t CH 4 );

 25

 ——甲烷的GWP值。

 T/LCAA XXXXX—XXXX 16

 6.7.2 活动水平数据及来源

 种养循环企业的活动水平数据应根据企业牲畜存栏数据统计报表来确定。

  6.7.3 排放因子确定方法及来源

  6.7.3.1计算排放因子

 奶牛、生猪、肉牛、羊等动物的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因子可以通过公式(26)计算获得。

          j i j i i i CHMS MCF B EF, , 0 , 4 M67 . 0 365 VS

 …… (26) 式中:

 EF M-CH4,i

 ——第i种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因子(kg CH 4 /头/年);

 VS i

 ——第i种动物每日易挥发固体排泄量(kg DMVS/头/天);

 B 0,i

  ——第i种动物粪便的最大甲烷生产能力(m3

 CH4 /kg DMVS);

 0.67

 ——甲烷的质量体积密度(kg /m3 );

 MCF j

 ——粪便管理方式j的甲烷转化系数(%);

 MS i,j

  ——第i种动物在粪便管理方式j中所占比例(%)。

  6.7.3.1.1 挥发性固体(VS)的确定

 挥发性固体含量根据采食总能,利用公式(27)计算:

       45 . 191100%1 VSASHGE UEDEGE

 …… (27) 式中:

 VS

 ——动物每日易挥发固体排泄量(kg DMVS/头/天);

 GE

 ——动物每天采食总能,取值与5.3.3.1.1一致(MJ/头/天);

 DE%

  ——动物摄入饲料的消化率 (%);

 UE

  ——尿能占总能的系数,本指南规定牛羊的系数0.04,猪为0.02;

 ASH

 ——粪便中的灰分含量,本指南规定牛羊粪便灰分为0.08,猪粪便灰分为0.04。

  不同动物的饲料消化率可依据附录B中表15进行选择。

  6.7.3.1.2 最大甲烷生产能力(Bo)的确定

 不同动物在不同管理方式下的粪便最大甲烷生产能力依据附录B中表16进行选择。

  6.7.3.1.3 粪便管理方式比例(MS)的确定

 粪便管理方式主要有种10种,包括:放牧/放养、每日施肥、固体储存、自然风干、液体贮存、氧化塘、舍内粪坑贮存、沼气池、堆肥和沤肥和其它等,不同动物类型的粪便管理方式所占比例通过企业实际管理方式记录。

  6.7.3.1.4 甲烷转化系数(MCF)的确定

 甲烷转化系数为某种粪便管理方式的甲烷实际产量占最大甲烷生产能力的比例,各种粪便管理方式下的

 T/LCAA XXXXX—XXXX 17

 MCF依据附录B中表17进行选择。

  6.7.3.2缺省排放因子

 奶牛、肉牛、猪、羊4种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因子应优先使用5.4.3.1计算获取,如果无法获得特征参数,可选用附录B中表18排放因子缺省值。

  6.8 动物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 6.8.1 计算公式 各种动物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估算如公式(28)所示:

  3, 2O - M , 2 M10   i i N i O NAP EF E

 …… (28)

 式中:

 E M-N2O,i

  ——第i种动物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量(t N 2 O);

 EF M-N2O,i

 ——第i种动物的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因子(kg N 2 O /头/年);

 AP i

  ——第i种动物的存栏数(头(只))。

 各种动物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用式(29)计算

 298 E, 2 N2O    i O N M ME

 …… (29)

 式中:

 E M-N2O

  —— 动物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总量(t CO2当量);

 E M-N2O,i

  ——第i种动物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量(t N2O);

 298

  ——氧化亚氮的GWP值。

  6.8.2 活动水平数据及来源

 种养循环企业的活动水平数据应根据企业牲畜存栏数据统计报表来确定。

  6.8.3 排放因子确定方法及来源

  6.8.3.1计算排放因子

 奶牛、猪、肉牛、山羊和绵羊等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因子可以通过公式(30)计算获得。

     j i j i MMS EF Nex EF, , 3 i N2O,1244

 …… (30) 式中:

 EF M-N2O,i ——第i种动物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因子(kg N 2 O/头/年);

 Nex i

 ——第i种动物粪便中年氮排泄量(kg N/头/年);

 44/28

  ——N 2 O-N转化为N 2 O系数;

 EF 3,j

 ——第j种粪便管理方式下粪便氮中的氧化亚氮排放因子(kg N 2 O-N/kg N);

 MS i,j

 ——第i种动物在粪便管理方式j中所占比例(%)。

 T/LCAA XXXXX—XXXX 18

 6.8.3.1.1 粪便中氮排泄量(Nex)的确定

  企业可以通过现场典型测定获得不同动物的氮排泄量数据,如果不能直接获得粪便氮排泄量数据,具体数值见附录B中表19。

  6.8.3.1.2粪便管理方式比例(MS)的确定

  粪便管理方式主要有种10种,包括:放牧/放养、每日施肥、固体储存、自然风干、液体贮存、氧化塘、舍内粪坑贮存、沼气池、堆肥和沤肥和其它等,不同动物类型的粪便管理方式所占比例通过企业实际管理方式记录。

 6.8.3.1.3不同粪便管理方式下氧化亚氮排放因子(EF 3 )的确定

  不同粪便管理方式下氧化亚氮排放因子(EF 3 )可以依据附录B中表20直接选取。

  6.8.3.2缺省排放因子

 应优先使用计算公式计算获得,如果无法获得特征参数,可选用附录B中表21排放因子缺省值。

  6.9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6.9.1 计算公式 6.9.1.1 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见公式(31):

  2Fuel CO i iiE AD EF 

 ……(31)

 式中:

 2Fuel COE——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年(t CO 2 /a); iAD——企业年消耗的第i种化石燃料,单位为吉焦每年(GJ/a); iEF—— 第i种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吉焦(t CO 2 /GJ); i —— 化石燃料类型。

 6.9.1.2 活动数据计算方法,见公式(32):

 i i iAD NCV FC  

 ……(32)

 式中:

 iAD——企业消耗的第i种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单位为吉焦(GJ);

 T/LCAA XXXXX—XXXX 19

 iNCV—— 第i种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吉焦每吨(GJ/t);对气体燃料,单位为吉焦每万标立方米(GJ/10 4 Nm 3 );缺省值见附录B中的B.6。

 iFC——企业第i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吨每年(t / a);对气体燃料,单位为万标立方米每年(10 4 Nm 3 / a)。

 6.9.1.3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因子计算公式,见公式(33):

 4412i i iEF CC OF   

 ……(33)

 式中:

 iEF—— 第i种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吉焦(t CO 2 /GJ); iCC—— 第i种化石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单位为吨碳每吉焦(t C/GJ),缺省值见附录B中的表B.6; iOF—— 第i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缺省值见附录B中的表B.6; 4412—— C和CO 2 的质量转化系数,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吨碳(tCO 2 /tC)。

 6.9.2 活动数据的获取 6.9.2.1 化石燃料消耗量 不同种类化石燃料燃烧活动数据应根据企业能源消费台帐或统计报表来确定,燃料消耗量的计量应符合GB 17167的相关规定。

 6.9.2.2 化石燃料平均低位发热值 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获取化石燃料平均低位发热值:

 a) 可采用附录 B 中的表 B.6 提供的缺省值; b) 企业可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化石燃料平均低位发热值的检测; c) 企业可采用与相关方结算凭证中提供的检测值; d) 企业可遵循《GB/T 21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GB/T 384 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法》、《GB/T 22723 天然气能量的测定》等相关标准自行检测化石燃料平均低位发热量。

 6.9.3 排放因子的获取 企业可采用本文件提供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缺省值,见附录B中的表B.6。

 6.10 净购入电力的排放 6.10.1 计算公式

 T/LCAA XXXXX—XXXX 20

 企业净购入电力的CO 2 排放计算方法,见公式(34):

  2-CO= - Elec Elec-in Elec-out ElecE AD AD EF

 ……(34)

 式中:

 2Elec-COE ——年净购入的电力所对应的生产过程产生的CO 2 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年(t CO 2 /a); Elec-inAD ——年购入的电力量,单位为兆瓦时每年(MWh/a); Elec-outAD ——年输出的电力量,单位为兆瓦时每年(MWh/a);

 ElecEF ——电力生产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兆瓦时(t CO 2 / MWh),缺省值见附录A中的表A.9。

  6.10.2 活动数据的获取 企业购入和输出的电力消费量,以企业和电网公司结算的电表读数或企业能源消费台帐或统计报表为依据。

 6.10.3 排放因子的获取 电力排放因子应根据企业场址及目前的东北、华北、华南、华中、西北、南方电网划分,选用国家主管部门最新公布的相应区域电网排放因子。附录B中的表B.7给出了我国当前最新的区域电网排放因子。

 6.11 净购入热力的排放 6.11.1 计算公式 企业净购入热力的CO 2 排放计算方法,见公式(35):

  2-CO= - Heat Heat-in Heat-out HeatE AD AD EF

 ……(35)

 式中:

 2Heat-COE ——年净购入的热力所对应的生产过程产生的CO 2 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年(t CO 2 /a); Heat-inAD ——年购入的热力量,单位为吉焦每年(GJ/a); Elec-outAD ——年输出的热力量,单位为吉焦每年(GJ/a);

 ElecEF ——平均供热排放因子,缺省值为0.11,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吉焦(tCO 2

 /GJ) 。

  6.11.2 活动数据的获取

 T/LCAA XXXXX—XXXX 21

 购入和输出的热力的活动数据以企业的热力表记录的读数为准,也可采用供应商提供的热力费发票或者结算单等结算凭证上的数据。

  6.11.3 排放因子的获取 热力消费的排放因子可取缺省值0.11 t CO 2 /GJ,也可采用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官方数据。

 6.12 沼气回收利用减排量 6.12.1 计算公式 外供沼气含有的甲烷量通过企业记录的沼气外供量与沼气中甲烷含量相乘获得,见公式(36):

 4 4 4, ,    Biogas out CH Biogas o CH CH utRE RQ PUR

  ……(36)

 式中:

 4,  Biogas out CHRE ——年回收并输送给第三方利用的沼气中含有的甲烷量,单位为吨甲烷每年(t CH 4 /a); 4,  Biogas out CHRQ ——年回收并输送给第三方利用的沼气体积,单位为万标立方米每年(104

 Nm 3 /a); 4CHPUR ——沼气中甲烷气体的体积浓度,单位为百分比,无量纲; 6.7——甲烷气体在20℃、1个大气压下的密度,单位为吨每万标立方米(t/104 Nm 3 )。

 6.12.2 活动水平数据的获取 企业外供的沼气体积应根据企业台帐或销售沼气的发票来确定。

 6.12.3 排放因子的获取 企业应依据NY/T 1700测定沼气中的甲烷浓度,至少每周进行一次常规测量。

 7 数据质量保证 种养循环企业应加强温室气体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a) 建立种养循环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的规章制度,包括负责机构和人员、工作流程和内容、工作周期和时间节点等;指定专职人员负责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工作; b) 根据各种类型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并建立种养循环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源一览表,对于不同等级的排放源的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的获取提出相应的要求; c) 依照 GB 17167 对现有监测条件进行评估,不断提高自身监测能力,并制定相应的监测计划,包括对活动数据的监测和对燃料低位发热量等参数的监测;定期对计量器具、检测设备和在线监测仪表进行维护管理,并记录存档; d) 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数据记录管理体系,包括数据来源、数据获取时间及相关责任人等信息的记录管理;

 T/LCAA XXXXX—XXXX 22

 e) 建立种养循环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内部审核制度,定期对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交叉校验,对可能产生的数据误差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8 报告内容和格式 8.1 概述 根据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的目的与要求,确定温室气体报告的具体内容。至少应包括8.2- 8.5的内容。报告内容和格式见附录C。

 8.2 种养循环企业基本信息 种养循环企业基本信息应包括种养循环企业名称、单位性质、...

推荐访问:温室 排放 核算
上一篇: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农业和畜牧局2017年现代农业发展工程项目(第二次)竞争性谈判采购公告7923
下一篇: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农业局办公设备采购项目(二次)询价采购公告17692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