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DS渣油加氢装置安全环保健康规定

来源:护士资格 发布时间:2020-08-08 点击:

 VRDS 渣油加氢装置安全环保健康规定 1.1

 安全知识

 1.1.1

 安全基本概念 1. “安全”的定义 安全即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是一种状态,也可以是过程或结果。不可接受(承受)风险的发生,通常会带来人员伤害或物的损失,因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就称为安全。

 2. “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由物质介质(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和接受体(植物、动物、人)等环境要素组成并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只是环境中的一分子,能够对环境进行保护,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使得组织的一切活动与外界甚至全球紧密相连,使得组织(人)的生存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应充分考虑并关注各种环境的外部性及相关方的要求。

 3. 三懂四会 三懂:懂得本单位火灾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懂得扑救初起火灾的方法。

 四会:会报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

 4. 三同时

  建设项目中职业安全与卫生技术措施和设施,应与

 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5. 三违 指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6. 三不伤害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7. 四不用火 用火票未经签发不用火,用火票的安全措施没有落实不用火,用火部位、时间与用火票不符不用火,监护人不在场不用火。

 8. 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出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收到处理不放过。

 9. 四全原则 在生产过程中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实施安全监督管理。

 10. 三查四定 三查指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及隐患、查未完工程量,四定指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定措施,定负责部门(人),定完成日期,定资金来源。

 11. 三级安全教育 是指公司级安全教育、运行部级安全教育、班组级安全

 教育。

 12. QHSE:质量、安全、健康、环境 13.强“三基”除“四害”内容:“ 三基”为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四害”为安全环保事故、不稳定事件、质量事故、腐败案件。

 14. 公司及我厂 HSE 方针:

 安 全 第 一

 预 防 为 主 清 洁 生 产

 保 护 环 境 消 除 危 害

 促 进 健 康 专 业 监 管

 全 员 参 与 1.1.2

 消防安全知识 1.1.2.1

 消防知识的一些基本概念 1. 燃烧及其条件和必要条件 燃烧是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放热反应,它通常会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燃烧性:石油产品的燃烧性是根据其闪点、燃点和自燃点的高低而决定的,当它们与助燃物(氧或空气)遇到火源或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即发生燃烧。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2. 自燃与自燃点 自燃是指可燃物在没有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由于散热受到阻碍,使热量蓄积,温度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发生的自行燃烧的现象。

  可燃物质达到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自燃点。

 3. 闪燃与闪点 闪燃: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4. 爆炸与爆炸极限 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使温度、压力急剧增加或使两者同时急剧增加的现象。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

 常用灭火器的种类: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CO2 灭火器、1211 灭火器等。

 5. 火灾的分类 火灾的定义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按物质的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如下 4 类: A 类火灾,是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灰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 B 类火灾,是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

 C 类火灾,是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D 类火灾,是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6. 安全灭火的原则 a 发生火灾应迅速报警,并组织人员抢救。

 b 灭火首先应切断电源、气源、油源及各种可燃、易燃和有毒物质。

 c 电气设备着火要用 CO 2 灭火器或 1211 灭火器,不准浇水和使用泡沫灭火器,防止导电伤人。

 d 油、液化气等储罐发生大面积火灾时,不能直接往火面上浇水,因为油类比水轻,容易把火苗溅出,扩大火灾面积,可使用大量泡沫灭火机喷射泡沫灭火,或在罐边喷水降温灭火。

 e 精密仪表器或文档资料着火,要采用干粉和 1211 灭火器,或用毛毯浸湿捂住,不得用黄砂或酸性灭火器。

 1.1.2.2

 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1、8 kg 手提式干粉式灭火器 提取灭火器上下颠倒两次到灭火现场,拔掉保险栓,一手握住喷嘴对准火焰根部,一手按下压把即可。使用时应站在火源的上风口,由近及远,左右横扫,向前推进,不让火焰回窜。有效喷射时间≧12 秒时间,有效喷射距离≧5 米,

 注意避免冲击液面,防止液体溅出。

 2、 35kg 推车式干粉灭火器 两个人操作,一个人取下喷枪,并展开软管,展开出粉管,再提起进气压杆,使二氧化碳进入储罐。当压力升至 0、8-0、9 兆帕时,放下压杆停止进气,然后将枪口对准火焰根部,用手扣动扳机;干粉即可喷出,扑救油类火灾时,干粉不要直接冲击地面,以免油品溅出引起火势蔓延。灭火射程 10-13 米,喷射时间 17-20 秒。

 3、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导电的气体,密度较空气大,在钢瓶内的高压下为液态。灭火时,只需扳动开关,二氧化碳即以气流状态喷射到着火物上,隔绝空气,使火焰熄灭。适用于精密仪器、电气设备以及油类初起火灾,不能扑救钾、钠、镁等轻金属火灾。二氧化碳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大量吸热,温度极低(可达到-80℃),要避免冻伤。同时,二氧化碳有毒,应尽量避免吸入。有效时间大于或等于 8 秒,有效喷射距离大于或等于 1.5 米。

 1.1.2.3

 灭火的基本方法 1. 冷却灭火:对一般可燃物来说,能够持续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它们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了各自的着火温度。因此,对一般可燃物火灾,将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或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水的灭火机理主要是冷却作用。

 2. 窒息灭火: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必须在其最低氧气浓度以上进行,否则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因此,通过降低燃烧物周围的氧气浓度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通常使用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的灭火机理主要是窒息作用。

 3. 隔离灭火:把可燃物与引火源或氧气隔离开来,燃烧反应就会自动中止。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的通道;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发生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导至安全区域,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

 4. 化学抑制灭火: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常用的干粉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就是化学抑制作用。

 1.1.2.4

 火灾的报告和扑救原则 1. 火灾的报告、报警 a 发现着火后,立即报告班长、单元及调度,说清着火的部位,燃烧物和火势。

 b 发现着火后应及时向消防队报警,内线拨 5119(手机拨 86915119)接通后,说明着火的单位、地点、部位、燃烧物名,认真回答对方的提问,告诉对方本机的号码和报警人的姓名。报警后派人去路口迎候消防车。

 2. 扑救原则

 a 先控制后扑救。起火后立即查清着火的部位,采取工艺措施切断着火部位的供料,气体着火向管道或容器内充加 N2 或蒸汽,火势难以控制时,应相应采取降温降量直至紧急停车。

 b 分割围歼扑救。火灾发生后要统一组织协调行动,对火灾面积较大的实际隔离控制。火场面积大抑制扑救困难时,应采取逐个消灭周围火点。而后集中力量扑灭最终火点的方法。发生火灾时岗位人员要坚守岗位,积极配合消防队员灭火。

 c 保护周围设施。采取水幕、汽幕对周围设备洒水冷却或挖沟围堰等措施保护相邻的设备。防止火灾蔓延,对贵重物品和易燃易爆物品要及时疏散。扑救火灾时即要有勇敢顽强的精神,又要注意科学的方法和安全,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d 火灾扑灭后要仔细检查,消灭火场的残存火源,防止复燃。

 1.1.2.5

 初起火灾的扑救 初起火灾扑救的方法和原则:发生火灾后,要及时使用本单位(地区)的灭火器材、设备进行扑救。有手动灭火系统的应立即启动。

 1. 断绝可燃物 a 将燃烧点附近可能成为火势蔓延的可燃物移走。

 b 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燃烧点的可燃气体和液体。

 c 打开有关阀门,将已经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可燃物料通过管道导至安全地带。

 d 采用泥土、黄沙筑堤等方法,阻止流淌的可燃液体流向燃烧点。

 2. 降温 a 本单位(地区)如有消防给水系统、消防车或泵,应使用这些设施灭火。

 b 本单位如配有相应的灭火器,则使用灭火器灭火。

 c 如缺乏消防器材设施,则应使用简单工具灭火,如水桶、面盆等。

 3. 窒息 a 使用泡沫灭火器喷射泡沫覆盖燃烧物表面。

 b 利用容器、设备的顶盖盖没燃烧区。

 c 油锅着火时,立即盖上锅盖。

 d 将毯子、棉被、麻袋等浸湿后覆盖在燃烧物表面。

 e 用沙、土覆盖燃烧物。对忌水物质,必须采用干燥沙、土扑救。

 4. 扑打 对小面积草地、灌木及其他固体可燃物燃烧,火势较小时,可用扫帚、树校条、衣物扑打。

 5. 断电

 a 如发生电气火灾,或者火势威胁到电气线路、电气设备,或电气影响灭火人员安全时,首先要切断电源。

 b 如使用水、泡沫等灭火剂灭火,必须在切断电源以后进行。

 6. 阻止火势蔓延 a 对封闭条件较好的小面积室内着火,在未做好灭火准备前,先关闭门窗,以阻止新鲜空气进入。

 b 与着火建筑相毗邻的房间,先关上相邻房门,可能条件下还应再向门上浇水。

 7. 防爆 a 将受到火势威胁的易燃易爆物质、压力容器等转移到安全地区。

 b 对受到火势威胁的压力容器、设备应立即停止向内传输物料,并将容器内物料设法导走。

 c 停止对压力容器加温,打开冷却系统阀门,对压力容器设备进行冷却。

 d 有手动放空泄压装置的,应立即打开有关阀门放空泄压。

 1.1.3

 防爆安全知识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爆炸一般分为化学性爆炸和物理性爆炸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指可燃气体、

 蒸汽或粉尘的爆炸,后者主要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及管道的爆炸。

 化学性爆炸事故较多。在很多情况下,爆炸事故发生的时间都很短,几乎没有初期控制和疏散人员的机会,因而伤亡较多。而且爆炸事故往往不仅仅只是单纯地破坏工厂设施、设备或造成人员伤亡,还会进一步引发火灾等其它事故。

 预防爆炸事故主要有以下措施:

 1. 采取监测措施,当发现空气中的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浓度达到危险值时,应立即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

 2.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车间内,应尽量避免焊接作业,进行焊接作业的地点必须要和易燃易爆的生产设备保持安全距离。

 3. 对生产、盛装易燃易爆物料的设备和管道进行动火作业时,应严格执行隔绝、置换、清洗、动火分析等有关规定,确保动火作业的安全。

 4.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合,汽车、拖拉机的排气管上应安装火星熄灭器。

 5. 搬运盛有可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容器、气瓶时要轻拿轻放,严禁抛掷、防止相互撞击。

 6. 进入易燃易爆车间的人员应穿防静电的工作服,不穿带钉子的鞋。

 7. 对于物体本身具有自燃能力的油脂、遇空气能自燃

 的物质以及遇水能燃烧爆炸的物质,应采取隔绝空气、防水、防潮或采取通风、散热、降温等措施,以防止物质自燃和爆炸。

 8. 互相接触会引起爆炸的两类物质不能混合存放;遇酸、碱有可能发生分解爆炸的物质应避免与酸碱接触;对机械作用较为敏感的物质要轻拿轻放。

 9. 对于不稳定物质,在贮存中应添加稳定剂。

 10. 防止生产过程中易燃易爆物的跑、冒、滴、漏,以防扩散到空气中而引起爆炸事故。

 11. 锅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证以后方可进行操作。

 12. 锅炉、压力容器须在安全阀、压力表、液体计等安全装置保持完好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严禁超温超压运行。

 1.1.4

 常用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 1.1.4.1

 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给式空气呼吸器》(GB16556—1996)及中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正压式空气呼吸器》(GA124—1996),制定本使用方法。

 2. 使用人员注意要求。

 (1). 必须对使用人员进行充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 (2). 使用者身体健康,没有职业禁急症(下列疾病者禁

 止使用:肺病、各类传染病、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孕妇及医生认定不适宜的人员等)。

 3. 日常检查。

 (1). 检查全面罩的面窗是否清洁、无划痕、裂纹、环状橡胶密封垫无灰尘、断裂等影响密封性能的因素存在;检查系带、导管、连接处有无松动、断裂。

 (2). 气瓶压力检查。工作压力为 30MPa,气瓶使用压力不低于 21MPa;其他类型气瓶按技术说明书执行。

 (3). 系统泄漏检查。打开气瓶阀,观察压力表,待压力表指针稳定后关闭气瓶阀,1 分钟内压力下降应小于0.5MPa。

 (4). 报警器报警压力检查。打开气瓶阀待压力达到气瓶压力后,关闭气瓶阀;然后缓慢打开冲泄阀,当压力降至5+0.5MPa 时,报警器应开始报警,声音响亮。

 (5). 面罩气密性能检查。佩戴好面罩,用手掌捂住面罩与供气阀连接处,深吸一口气,面罩应有向面部吸附的感觉,检查面罩是否有泄漏,否则应更换面罩。

 (6). 呼吸性检查。面罩气密性能检查合格后,打开气瓶阀,将面罩佩戴好,再将供气阀与面罩连接,关闭供气阀上的冲泄阀开关,深呼吸数次,应感觉呼吸舒畅,打开和关闭2 次,开关应灵活,供气阀应能正常打开。

 (7). 使用前检查气瓶压力是否在要求范围内,以便安排

 作业时间。

 (8). 每班一次卫生清洁及完整性检查,合格后锁闭管理。

 4. 佩戴及使用。

 (1). 佩戴装具。将气瓶阀向下背上气瓶,通过拉肩上的自由端调节气瓶的上下位置和松紧,直到感觉舒适为止。

 (2). 扣紧腰带。将腰带插头一端插入座内,然后将腰带左右两侧的伸出端同时向两侧拉紧,收紧腰带。

 (3). 佩戴面罩。先放松面罩下方的 2 根颈带和上方的 2根头带,然后将面罩贴合在佩戴者脸上,戴好面罩,调节面罩位置,收紧下端的 2 根颈带,再收紧上端的 2 根头带,直到舒适为止。

 (4). 检查面罩密封性。用手掌捂住面罩接口处,通过深呼吸,检查面罩密封是否良好,否则,再调节位置、收紧头带或重新佩戴面罩。

 (5). 打开气瓶阀。将气瓶的阀门打开,旋转至少 2 圈,确保充足的供气量。

 (6). 连接供气阀。先将供气阀的接口与面罩接口啮合,然后顺时针旋转 90 度,当听到咔嗒声即安装完毕。

 (7). 佩戴完毕后,深呼吸几次,激活共气阀,当呼吸舒畅后,方可进入作业区域。

 5. 使用注意事项。

 (1). 必须 2 名或 2 名以上人员协同作业,事先确定号联

 络信号。

 (2). 本装具仅用于呼吸系统的保护,在特殊情况下操作时,应另外佩戴特殊防护设备。

 (3). 在使用中因碰撞或其他原因造成面罩错动时,应及时屏住呼吸,以免吸入有毒气体,立即使面罩复位并撤离作业区域。

 (4). 严禁在有毒区域内摘下空气呼吸器的面罩。

 (5). 经常查看压力表,注意余气量,当压力降至 5MPa或听到报警声时,应立即撤离作业区域。

  (6). 在使用空气呼吸器前,必须按佩戴顺序佩戴,严禁佩戴完毕后再打开气瓶阀。

 (7). 凡使用过的气防器材,班组岗位人员要及时联系消防队气防站或相关部门进行充气、校验或更换。

 1.1.4.2

 过滤式防毒面具安全使用方法 1. 安全实用范围 带导管过滤式防毒面具是用于空气中氧含量不低于18%,有毒有害介质不高于 1%(氨 2%)的环境。

 3 号滤毒罐(褐色)用于防范氯、苯、二硫化碳等有毒气体与蒸汽。

 4 号滤毒罐(灰色)用于防范氨、硫化氢等有毒气体。

 5 号滤毒罐(白色)用于防范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2. 维护保养

 a 现场备用的过滤式防毒面具应放在专用的柜内,柜上应贴封条,应防潮、防高温,禁止与酸、碱、油类或有毒等物品接触。

 b 长期存放的头罩应在橡胶部位均匀撒上滑石粉,以保持完好。

 c 使用后的滤毒罐应将顶盖、底塞分别盖上、堵紧,防止罐内滤毒药剂受潮或吸附有毒气体,以致影响防毒效能。

 d 常用的滤毒罐每季度检查一次;长期存放的滤毒罐每年检查一次;对于失效的滤毒罐,则应及时报废,更换新的滤毒药剂。

 3. 使用方法 a 检查头罩、导气管有无缺件、损坏、漏气、堵塞,连接是否紧密牢固,呼吸阀是否好用;滤毒罐有无顶盖、底塞,有无装填不实现象,如不合格严禁佩戴。

 b 拔去滤毒罐底部胶塞。

 c 把头罩从下至上套在头上,眼窗中心位置在眼睛正前方下一厘米左右。

 d 深呼吸数次,确认正常后方可进入现场。

 e 要在药品规定的标准防毒时间范围内作业,不得超时间作业。

 1.1.5

 应急救护与逃生知识 1.1.5.1

 应急原则 应急指挥人员为了尽快扼制事故发生和蔓延,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有参与应急计划实施的人员必须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必须遵守以下应急原则:

 a 一般要先救人后救物。

 b 重大火灾先报警后灭火。

 c 可燃气体泄漏着火,不应立即扑灭火灾,应先进行隔离以防爆炸。

 d 大量液态烃、瓦斯泄漏应先控制现场各种火源。

 e 容器先泄压以防爆炸。

 f 现场中毒窒息人员抢救,首先应做好自身防护,抢救出来的伤员送急救中心。中毒和心跳停止的伤员立即现场急救(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

 g 化学品的灼伤腐蚀(如氨水)首先要对患处用大量清洁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骨折或电弧烧伤者应先保护创面,禁止沾水或杂物。

 1.1.5.2

 中毒窒息的防护规定和急救原则 1. 基本要求 a 操作、检修及其他有关人员上岗前接受安全教育,内容如下:

  ――了解生产装置、岗位有毒有害物质的基本性

 质;

  ――熟练掌握安全规程;

  ――熟练掌握各级防护用品的使用、维护保管;

  ――熟练掌握自救、互救的基本要领。

 b 单元员工及在本单元共组或可能进入单元装置的员工(含采样人员、维保单位等人员),上岗前须经过身体检查,在岗位工作一定年限后应定期接受身体检查,有职业忌症者不得从事岗位操作。

 c 单元应根据生产的物料及产品变化情况,不定期地报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检测,及时掌握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分布,会 HSE 等部门划定重点管理范围,拟定作业防护以及监护措施,并在生产调度部门备案。

 2. 防护装备的配置与使用规定 a 单元应配急救器材箱,箱内必备下列急救用品。空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担架、防火服、有机玻璃面罩、耐酸碱手套、耐油靴、安全绳、安全带。要定期检查保证齐全完好。

 b 有硫化氢岗位配备过滤或防毒面具和空气呼吸器,供正常操作和处理故障时使用。

 c 在硫化氢存在的场所,安装自动监测报警器,随时监测硫化氢的浓度状况。

 3. 现场急救原则

 a 发现有人中毒或其他伤害,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立即将受害者移出毒区进行抢救,并拨打“7571070”和“7571071”电话,向消防队气防站求援,并及时汇报单元及公司相关部门。

 b 在发生多人中毒的情况下,当班班长应迅速组织班员进行救护工作,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迅速切断毒源,把患者抢救出毒区。

 c 在事故状态下,救护人员必须戴好防毒器材进入毒区抢救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救护人员必须注意自己防毒器材的使用情况,若感到呼吸困难或身体不舒服时,应立即退出毒区。

 d 进入危险性较大的毒区时,必须两人一组,进入高浓度的氨气、氯气、氟化氢、氮氧化物或有酸碱、液氨、甲醇喷溅的毒区,必须穿戴胶皮防护服、胶皮靴、胶皮手套。

 e 事故区伴有骨折、烫伤的患者。应仔细加以防护,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若不能将患者迅速移出毒区,须给其戴上相应的防毒面具。

 f 患者移出毒区后,应放在空气流通和温度适宜的地方,立即解开衣领、腰带等,以保持患者的呼吸畅通。如患者的衣服被毒物污染,须脱去衣服,在冬天应注意给患者保暖。

 g 如患者呼吸已停止或呼吸困难时,应立即进行人工

 呼吸,硫化氢、一氧化碳中毒,氮气、二氧化碳窒息的患者,可使用苏生器或人工呼吸的方法来急救;如患者心跳停止时,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急救。

 h 对于氯气、氨气、氧化氮中毒的患者,禁止使用压迫式人工呼吸的方法,只允许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给予输氧抢救。只有在“电击式”呼吸停止时才允许使用一般的人工呼吸方法。

 i 对于继发性呼吸困难者,严禁使用苏生器或人工呼吸的方法来急救,只能给予输氧,并应尽快将患者转交医院处理。

 j 对于呼吸困难者面色青紫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输氧,硫化氢和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最好给予高压氧仓治疗。

 k 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术必须进行到患者能进行稳定自主呼吸或经医生鉴定确已死亡为止。急救完毕,救护负责人应将救护情况向医生交代清楚后,方可离开救护现场。

 l 凡进入毒区参加抢救的人员,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统一指挥,有条不紊。

 1.1.5.3

 人工呼吸(心肺复苏)

 人工呼吸法适用于呼吸已停止,但心脏仍跳动或刚刚停止,还有体温的患者。

 1. 施行压迫式人工呼吸法的准备 把患者抬出现场放置在空气流通和温度适宜的地方,立

 即解开其衣领、腰带等,以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脱去妨碍呼吸的衣服,在冬天应注意给患者保暖,防止受冷。仔细检查患者的胸部、背部、上臂有无骨折、脱臼、严重灼伤,否则不能进行压迫式人工呼吸法;使患者嘴张开,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假牙、食物、血块等堵塞物,拉出舌头保证呼吸道畅通。

 2. 压迫式人工呼吸法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把患者放在硬质平地,并处于仰卧位状,背部稍加垫。救护人员分腿跪在患者的腰部两侧,双手五指伸开,拇指向内放在胸廓下部,其余四指向外放在胸廓肋骨上。施救人员前臂伸直向下,稍向前压迫,形成呼气,然后放开双手,利用患者胸廓弹性恢复原状形成吸气,如此循环进行。

 注意事项:

 压迫胸部不可用力过猛,动作要缓和、均匀,以防骨折。每分钟频率为 14~16 次。

 不得压迫患者胃部,以防压出食物,吸入肺部。

 不得间断,必须有人替换,替换后频率应与原动作频率相同。

 施行人工呼吸时,应耐心施行到患者出现稳定自主呼吸或医生确定死亡为止,中途不得停止或间断。

 3.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应按照以下各项要求进行。

 其准备工作同压迫式人工呼吸方法。

 使患者的头部尽量后仰,让鼻孔朝上,头部不要垫高。

 救护人员跪在患者头部的左边或右边,用一只手捏紧患者的鼻孔,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掰开嘴巴,如不掰开嘴巴,可向鼻孔吹气。

 深呼吸后,紧帖掰开患者的嘴吹气(也可隔一层纱布),吹气时,要使患者的胸部膨起,吹气二秒,停三秒,每分钟14~16 次为宜。

 救护人员吹气后换气时,放松患者的嘴或鼻,让其自动换气。应坚持进行,不可中断,直至医生参加抢救为止。

 4. 对停止心跳的例子,适宜采用恢复心跳的急救措施,即用左手掌放在患者的左胸口上,用右手在掌上轻击数下,若心跳仍未恢复,应采用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抢救,并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5. 作心肺复苏术时,须按以下要求进行:

 将患者衣服解开,仰卧在地上,不可躺在松软的地方。

 救护人员分腿跪在患者的腰部两侧,双手相叠,手掌根部放在心口窝稍高一点的地方掌根部放在胸骨下部 1/3 处。

 以救护人员上身的重力,用手掌根有节奏地冲击地垂直向下(脊椎的方向)挤压,使胸骨下陷 3~5 厘米,每秒种挤压一次。

 挤压后,掌根很快后部放松,让患者胸部自动复原,血

 又充满心脏,每次每次放松使手掌不必离开胸壁。应坚持进行,不可中断,直至医生参加抢救为止。

 1.1.5.4

 皮肤及眼化学性灼伤现场急救 1. 强酸灼伤 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冲洗时间一般不少于 15 分钟,忌用热水。彻底冲洗后可用 2~5%碳酸氢钠溶液、淡石灰水、肥皂水等进行中和。切忌未经大量流水彻底冲洗,就用碱性药物在皮肤上直接中和,这会加重皮肤的损伤。冲洗时切勿疏忽头皮、手、会阴及皱褶部位等特殊部位。

 强酸溅入眼内时,现场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冲洗应将头置于水龙头下,使冲洗后的水自伤眼的颞侧流下,避免带酸的冲洗液进入好眼。冲洗时间应不少于 15分钟。冲洗时应拉开上下眼睑,使酸不至于留存眼内和下穹隆形成留酸死腔。如无冲洗设备,可将眼浸入盛清水的盆内,拉开下眼睑,摆动头部,洗掉酸液。经上述处理后,立即送眼科进行治疗。

 2. 碱灼伤 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皂样物质消失为止,然后再用 1~2%醋酸或 3%硼酸溶液进一步冲洗。眼部碱灼伤清洗同酸灼伤。彻底冲洗后,可用 2~3%硼酸溶液作进一步冲洗。

 1.1.5.5

 安全逃生 1. 当出现小面积失火时,毛巾可以帮助自救逃生。假

 如在火灾发生时还能夺路逃生的话,可以把湿毛巾叠起来捂住口鼻,这样可以避免热气流对呼吸系统的灼伤。一般说来,毛巾叠 8 层,除烟率可达到 60%。发生火灾时若被困住,要迅速关闭所有能通向火场的出口,然后打开通向外边的门窗,取出毛巾不停地挥动,向过往群众发出呼救信号。

 2. 毛巾还可以帮助抢救。在火场抢救被困同志时,要用湿毛巾把被救者的脸和头部盖住,以免穿过火区时被救人员烧伤。如被救人员已烧伤,也可以用毛巾将伤部盖住,以免伤口感染。在火灾中抢运被烧的财物时,为避免手部烫伤,垫上一条湿毛巾就会解决问题。

 3. 逃生预演,临危不乱。每个人对装置结构及逃生路径要做到了然于胸,积极参加应急逃生预演,熟悉消防设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这样,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觉得走投无路了。

 4. 熟悉环境,牢记出口。为了自身安全,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

 5. 通道出口,畅通无阻。楼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逃生之路,应保证畅通无阻,切不可堆放杂物或设闸上锁,以便紧急时能安全迅速地通过。

 6. 扑灭小火,惠及他人。当发生火灾时,如果发现火势并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当周围有足够的消

 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应奋力将小火控制、扑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

 7. 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突遇火灾,面对浓烟和烈火,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他人和相互拥挤、乱冲乱窜。撤离时要注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

 8. 不入险地,不贪财物。在火场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身处险境,应尽快撤离,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贵重物品,而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穿衣或寻找、搬离贵重物品上。已经逃离险境的人员,切莫重返险地,自投罗网。

 9. 简易防护,蒙鼻匍匐。逃生时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要防止烟雾中毒、预防窒息。为了防止火场浓烟呛入,可采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的办法。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贴近地面撤离是避免烟气吸入、滤去毒气的最佳方法。穿过烟火封锁区,应配戴防毒面具、头盔、阻燃隔热服等护具,如果没有这些护具,那么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

 10. 善用通道,莫入电梯。按规范标准设计建造的建筑物,都会有两条以上逃生楼梯、通道或安全出口。发生火灾

 时,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除可以利用楼梯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天面屋顶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沿着落水管、避雷线等建筑结构中凸出物滑下楼也可脱险。在高层建筑中,电梯的供电系统在火灾时随时会断电或因热的作用电梯变形而使人被困在电梯内同时由于电梯井犹如贯通的烟囱般直通各楼层,有毒的烟雾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因此,千万不要乘普通的电梯逃生。

 11. 缓降逃生,滑绳自救。安全通道已被堵,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你可以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绳缓滑到下面楼层或地面;安全逃生。

 12. 避难场所,固守待援。假如用手摸房门已感到烫手,此时一旦开门;火焰与浓烟势必迎面扑来。逃生通道被切断且短时间内无人救援。这时候,可采取创造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的办法。首先应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湿布塞堵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蒙上门窗然后不停用水淋透房间,防止烟火渗入,固守在房内,直到救援人员到达。

 13. 缓晃轻抛,寻求援助。被烟火围困暂时无法逃离的人员,应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的地方。在白天,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

 型晃眼的东西;在晚上即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者敲击东西,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引起救援者的注意。因为消防人员进入室内都是沿墙壁摸索行进所以在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应努力滚到墙边或门边,便于消防人员寻找、营救;此外,滚到墙边也可防止房屋结构塌落砸伤自己。

 14. 火已及身,切勿惊跑。火场上的人如果发现身上着了火,千万不可惊跑或用手拍打,因为奔跑或拍打时会形成风势,加速氧气的补充,促旺火势。当身上衣服着火时,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喷灭火剂就更有效了。

 15. 跳楼有术,虽损求生。身处火灾烟气中的人,精神上往往陷于极端恐怖和接近崩溃,惊慌的心理极易导致不顾一切的伤害性行为如跳楼逃生。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消防队员准备好救生气垫并指挥跳楼时或楼层不高(一般 4 层以下),非跳楼即烧死的情况下,才采取跳楼的方法。即使已没有任何退路,若生命还未受到严重威胁,也要冷静地等待消防人员的救援。跳楼也要讲技巧,跳楼时应尽量往救生气垫中部跳或选择有水池、软雨篷、草地等方向跳;如有可能,要尽量抱些棉被、沙发垫等松软物品或打开大雨伞跳下,以减缓冲击力。如果徒手跳楼一定要扒窗台或阳台使身体自然下垂跳下,以尽量降低垂直距离,落地前要双手抱紧头部身

 体弯曲卷成一团,以减少伤害。跳楼虽可求生,但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要慎之又慎。

 安全规定 员工必须严格遵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禁令》(试行)、《xx 分公司安全生产禁令》以及公司安全相关管理制度,具体可参见公司管理体系发布文件。

 1.2

 生产过程的危险性

 VRDS单元的主要作用是把原料渣油转化成低沸点的烃类产品,以及低硫燃料油,这种加氢处理工艺需要苛刻的温度和压力,并且有大量过剩的氢气存在条件下进行。典型的操作条件为平均温度 399~413℃,反应器入口压力16.9MPa。在高温下,加氢处理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使氢与油反应。然而,高温也增加了生焦的速率,降低了催化剂的加氢能力,高的氢分压可以抑制生焦而延长催化剂的寿命。反应器里高的氢分压是通过下述方法实现的:维持高的反应器总压;把富氢循环气与油一起再通过反应器;提纯一部分循环气,把补充氢加入到循环气中的目的,是填补脱硫、脱氮,裂化和饱和等反应所消耗掉的氢气。同时,补充氢必须满足从高压回路排放氢气和从生成油中溶解带走氢气的需要,在急冷部分,把富氢循环气注入到两个反应器之间或者反应器的两个床层之间,以限制加氢处理过程中放热反应引起的温升不至于超高。

  当转化率高于设计值,或者加工的原料硫含量或金属含量明显地高于设计值时,应该密切注视它们对加氢处理的影响,提前改变操作条件,否则,哪怕是很短的时间,也会使氢耗大幅度上升,并且使催化剂迅速失活。装置关键操作条件见表 11-1。

 表 11-1

 关键操作条件一览表 项目名称 指标 进料量

 t/a 150×10 4

 转化率

 %(w)

 ~30 反应条件

 催化剂平均温度 ℃

 运转初期(SOR)

 399 运转末期(EOR)

 413 反应器入口压力 MPa 16.9 平均氢分压 MPa

 运转初期(SOR)

 14.5 运转末期(EOR)

 13.9 空速

  h -1

 0.22 化学耗氢量 m3/m3,

 运转初期(SOR)

 235 运转末期(EOR)

 221

 总气油比 m 3 /m 3 , 548 关键设备液位控制范围 %

 V1310 50±10 V1320 50±10 V1321 50±10 C1500 50±10 易发生事故重点部位的重要工艺操作指标及引发事故的因素见表 11-2。

 表 11-2

 易发生事故重点部位的重要工艺操作指标及引发事故的因素

  重点部位

  名称 项目

  P-1310&A&B P-1506&A V-1320/1321 K-1310/1311 名称 高压进料泵 常压塔底泵 热高压分离器 循环 H2 压缩机 操作压力MPa ~22 ~2.5 ~15.4 ~18.6 物料流量 97 200 95 ~

 t/h 73000m3/h 液位 % / / 50±10 / 易发生事故 人为因素 工作不负责任,巡检不及时,应变能力差,技术素质低,误操作 工作不负责任,巡检不及时,应变能力差,技术素质低,误操作 工作不负责任,巡检不及时,应变能力差,技术素质低,误操作 工作不负责任,巡检不及时,应变能力差,技术素质低,误操作 易发生事故的机械设备因素 1.润滑油泵上量不好。

 2.封油注不进或密封漏。

 1.封油注不进或密封漏。

 2.常底带水 出口法兰急剧发生温度变化,使法兰泄漏 1.润滑油泵问题 2.封油泵问题 3.复水泵问题 易发生事故的外部环境因素 停循环水 停电 停循环水 停电

  停循环水 停电 停蒸汽、仪表风 易发生事故 的操作因素 1.不预热 2.倒泵

  事故后的开机过程

 1.2.1

 能够引起装置爆炸或火灾事故的危险品

 所有的烃都是易燃物。从甲烷到石脑油这样的轻烃由于闪点很低,而蜡油和渣油的状态又都处于自燃点之上,所以特别易燃(见表 12-3、12-4、12-5),这就意味着必须及时处理各种泄漏和溢出。

 水如果与高温源(如热油)接触也会发生具有一定爆炸力的膨胀,在常压下水转化成蒸汽时,其体积是原体积的1600 倍。开工时当任何一种油加热到高于 93℃之前,一定要排净所有水压试验残留下来的水和冷凝水。

 不要忘记排掉所有低点支管、盲头和仪表引线中的水。

 检查采样冷却器盘管以防泄漏。

 许多火灾事故与 VRDS 装置的操作有关系,下列特别危险情况应当进一步引起注意。

 表 11-3

 装置原料的安全特性 物料特性 减压渣油 蜡油 氢气 分子式 无固定分子式,分子量>550 / H2 外观色、味、形态 粘稠有特殊气味的深黑液体 黄色常温固体 常温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20℃)kg/m 3

 1018(设计值)

 930 0.77 熔点℃ / / /

 沸点℃ / / / 闪点℃ 150 / / 爆炸极限% / / 4.0~75 自燃点℃ 230~240 / 580~590 火灾危险性 甲 B 丙 B 甲类 爆炸危险性 / / (75-4)/4

 17.75 毒性等级 / / / 空气中的允许浓度 / / / 侵入人体途径 / / / 表 11-4

 装置产品危险物质的安全特性 物料特性 石脑油 柴油 产品渣油 硫化氢 氨 分子式 / / / H 2 S NH 3

 外观色、味、形态 无色或淡黄色液体 黄棕色液体 黑亮色常温固体 无色有臭鸡蛋味气体 刺激性 氨味气体 密度(20℃)kg/m 3

 730 840~860 940 1.189 /

 熔点℃ / / / -117F / 沸点℃ / / / -79.5F

 闪点℃ / 79 / / / 爆炸极限 1~6 / / 4.3~45.5 15.5~27 自燃点℃ 510~530 300~330 / 292~370 651 火灾危险性 甲 A 丙 A 丙 B 甲 乙 爆炸危险性 5 / / 9.58 0.74 毒性等级 Ⅳ / / Ⅱ Ⅳ 空气中的允许浓度 mg/m 3

 600 / / 10 / 侵入人体途径 呼吸 / / 呼吸 呼吸 1.2.1.1

 氢气

 H 2 是一种无色无味极易燃的气体,它是已知元素中最轻的一个,因 H 2 比空气轻,在低处也能聚集成气穴,但其危险性要小,而潜在危险是在高处发生着火和爆炸。象氢气这种气态燃料能和空气或氧气以任何比例进行混合,不过,在混合燃烧之前,该比例必须在一定限度内,这种限度比例可参考“燃烧极限”或“爆炸极限”,限度比例可以用空气和燃料混合物的体积百分比来表示,在燃烧限度范围以外燃料与空气混合不会发生爆炸,在常压下空气中氢气有较宽的爆炸极

 限(4%~75%),此外,在高压下或用氧代替空气时,爆炸极限变得更宽。空气中氢气浓度有如此宽的爆炸极限,因此,阻止氢气泄漏的扩大是避免火灾或爆炸危险的最安全的措施。

 H 2 在空气中的自燃温度是 580℃,该自燃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点燃表面的性质、尺寸、形状或其它因素,物质的自燃温度是指物质在没有火花或火焰条件下自燃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或引起自身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H 2 虽然本身无毒性,但它能使人窒息(在人体肺部 H 2取代空气,切断了氧气的供给),如果受害者落到或停留在高氢分压条件下能引起失去知觉甚至死亡。

 与大多数气体在排放或膨胀时温度降低不同,H 2 在膨胀时是放热的,当管线或压缩机里的 H 2 泄到大气中时,必须特别小心,纯 H 2 在燃烧时火焰为蓝白色(几乎不可见)并放出大量的热,减弱支撑梁或管线强度,使其垮塌或者变形。专用 N 2 或水蒸气吹扫置换 H 2 气源是制服 H 2 火灾的最有效的办法,因为氢气比重低,(与空气之比为 0.0695),因此用空气、氮气或水试压的方法有时并不能检查出所有氢气下的泄漏点。

 1.2.1.2

 硫化铁的自燃

 反应器或含硫介质容器停工检修时必须冷却到低于60℃才能打开人孔(高含硫介质容器如常压塔、冷高分罐等

 还要经过钝化处理),以避免硫化铁自燃,原料中微量的铁和低合金钢管线及设备脱落的铁可能有助于反应器或含硫介质容器内硫化铁的积聚,硫化铁的自燃能点燃废催化剂或填料使之着火。

 1.2.2

 高压危险

 在高压系统中解除对高压产生的忧虑的最好方法是仔细地检查厚法兰和大螺栓。在压力表和其它仪表安装之前,要仔细检查双切断阀之间的泄漏情况,用丝堵把放空和排泄阀堵死,一般情况在打开阀或装上盲板之前要搞清楚另一侧的情况。

 1.2.3

 装置危化品的危害和管理

 物质安全数据表(MSDS)概述了有关的健康资料,安全预防措施、催化剂及几种较危险的化学品的专门管理程序,这些危险的化学品是加氢过程中所遇到的,物质安全数据表提供的资料对于制定生产计划和向操作人员提供安全工作条件是非常有用的。

 1.2.3.1

 硫化氢 1. 物理性质

  硫化氢是无色有臭鸡蛋味的剧毒性气体。分子量 34.08,密度 1.52kg.m -3 ,沸点-60.2℃,熔点-83.8℃,自燃点 260℃,溶于水。0℃时 1m3 水中可溶 4.37m 3 的硫化氢,40℃时,可溶 1.8 m 3 的硫化氢,溶于水后生成氢硫酸。硫化氢也溶于

 乙醇、汽油、煤油、原油中。

 2. 化学性质

 硫化氢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爆炸。能使银、铜及其他金属制品表面腐蚀发黑,与许多金属离子作用,生成不溶于水或酸的硫化物沉淀。

 3. 火灾和爆炸性

  硫化氢是有剧毒且易燃的气体,燃烧时呈蓝色火焰并产生二氧化硫,后者有特殊气味和强烈刺激性。硫化氢与空气混合范围到 4.5%~45.5%(体积),可引起强烈爆炸。由于其密度比空气大,会积聚在低洼处沿地面扩散,若遇火源会发生燃烧。硫化氢遇热分解为硫和氢气,当它与氧化剂,如硝酸,三氧化氯等接触时,可引起强烈反应和燃烧。

 4. 硫化氢的危害 不同浓度的硫化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见表 11-7。

 表 11-7

 不同浓度的硫化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硫化氢浓度(mg.m-3 )

 接触时间 毒性反应 0.035

 嗅觉阈,开始闻到臭味 0.4

 臭味明显 4~7

 感到中等强度难闻的臭味

 30~40

 臭味强烈,仍能忍受。是引起症状的阈浓度 70~150 1~2h 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吸入 2~15min 后嗅觉疲劳,不再闻到臭味 300 1h 6~8min 出现眼急性刺激性。长期接触引起肺水肿 760 15~60min 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接触时间长时引起头痛,头昏,步态不稳,恶心,呕吐,排尿困难 1000 数秒钟 很快出现急性中毒,呼吸加快,麻痹而死亡 1400 立即 昏迷,呼吸麻痹而死亡 在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中,硫化氢在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是 10mg.m -3 。浓度越高,对人体危害越大。

 人的嗅觉为 0.012~0.03mg.m -3 ,远低于引起危害的最低浓度。起初臭味的增强与浓度的增长成正比,但当浓度继续升高而臭味反而减弱。在高浓度时因很快引起嗅觉疲劳而不能察觉硫化氢的存在,故不能依靠其臭味强烈与否来判断有无危险浓度出现。

 硫化氢经呼吸道吸收很快,在血中一部分被氧化为无毒的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等经尿液排出一部分游离的硫化氢经肺部排出,体内无积蓄作用。

 5. 硫化氢对人体的毒害作用 硫化氢对人体的毒害作用主要为急性毒作用。硫化氢不

 仅是一种窒息性毒物,对粘膜还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这两种毒作用与硫化氢的浓度有关。当硫化氢浓度越低时,对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越明显,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硫化氢的局部刺激作用,系由于接触湿润粘膜与钠离子形成的硫化钠引起。当浓度超高时,人体内游离的硫化氢在血液中来不及氧化,则引起全身中毒反应,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目前认为硫化氢的全身毒作用是被吸入人体的硫化氢通过与呼吸链中的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细胞呼吸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氧化过程,造成细胞组织缺氧。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因此首先受影响。当硫化氢浓度高时,则引起颈动脉窦的反射作用,呼吸停止。当硫化氢更高浓度时,直接麻痹中枢而立即引起窒息,造成“电击型”中毒死亡。

 6. 急性硫化氢中毒的症状表现 :

 (1). 轻度中毒是以刺激症状为主,如眼刺痛,畏光。流泪,流涕,鼻及咽喉部烧灼感,可有干咳和胸部不适,结膜充血,呼出气有臭鸡蛋味等,一般数日内可逐渐恢复。

 (2). 中度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头痛,头晕,乏力,呕吐,供给失调等,刺激症状也会加重。

 (3). 重度中毒时可在数分钟内发生头晕,心悸,继而出现躁动不安,抽搐,昏迷,有的出现肺水肿并发肺炎,最严重者发生“电击型”死亡。

 (4). 急性硫化氢中毒的症状是肌肉抽筋、呼吸急促、脉搏降低、恶心、失去知觉,接着很快就停止呼吸。

 7. 硫化氢中毒的抢救和急救方法:

 急性硫化氢中毒,因接触不同的浓度而异,接触高浓度时,很快引起急性中毒,出现昏迷及呼吸麻痹。因此,正确地做好现场抢救能使“死者复生”,为进一步抢救治疗创造条件。

 硫化氢中毒的发生,一般来得突然,危害大,所以,现场的抢救一定要得当,不能盲目蛮干,以避免更大的伤亡。首先,抢救人员进入现场必须戴好个人防护用品;抢救出的中毒人员要立即进行现场急救。现场急救是极为重要的救护措施,急救得法,抢救及时,可以避免死亡事故的发生。

 现场急救原则:

  立即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 发生窒息,心跳停止者立即施以心肺复苏。

  待呼吸恢复时给以吸氧,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8. 接触硫化氢作业应注意事项:

 装置在开停工,检修或抢修;正常生产中的脱水、采样及设备的泄漏等,均会使操作人员接触到硫化氢。为确保人身安全,应注意以下.事项:

 (1). 采样 ① 含硫气体采样。在加氢过程中,未经脱硫的含硫气

 体 , 其 硫 化 氢 含 量 均 超 过 人 的 致 死 浓 度 ( 即 大 于1000mg.m -3 ),采样时必须做好安全防护。严格执行含硫气体采样的有关规定。

 要检查采样器是否完好。如果采样过程破裂或其他意外,就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佩戴适用的防毒面具,应站在上风向,并要在装置操作工的监护下进行。

 采样过程中,手阀应慢慢打开,不要开得过大,一些手阀受硫化氢的腐蚀,较难打开。不要用扳手敲打阀门,避免发生意外。采样点应设计在较空旷的地方,防止硫化氢有害气体积聚。

 ② 高含硫污水采样。高含硫污水主要含有硫化氢、氨、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水中含硫量有时高达 10000mg.L -1 以上。如果采样时,阀门开得过大,污水横流,或洗瓶的污水乱倒,就会污染环境影响职工身体健康,严重时造成硫化氢中毒身亡事故。因此,采样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佩戴适合的防毒面具,应站在上风向,并在装置操作工的监护下进行。手阀不能开得过大,以免污水溅出。置换的污水应排入地漏,不应乱排乱倒。

 ③ 脱水排凝。在生产过程中脱水排凝时,由于物料很多都带有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务必防患于未然。

 如前所述,酸性气含硫化氢量是人的致死浓度的几百倍到 1 千多倍。必须采用密闭脱水集中回收到一个容器中,再

 用泵把酸性水送到汽提装置处理。如果有时确需...

推荐访问:渣油 装置 环保
上一篇:3.安全生产会议台账
下一篇:残联工作年终工作新版总结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