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委对于促进休闲农业加快发展指导意见

来源:执业医师 发布时间:2020-09-11 点击:

 市农委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休闲农业加快发展,根据农业部等 14 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形态、现代旅游的新型消费业态,为农林牧渔等多领域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经过多年努力,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 2016 年底,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 3000 家,涌现一批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村(点),直接从业人员 6.8 万人,带动农民就业人数达到 29.5 万人,2016 年接待游客 1810 万人次,实现农副产品及旅游综合收入 62 亿元,连续 6 年增幅在 24%以上,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实力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休闲农业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也面临着产品档次不高、产业融合不足、集聚效应不强等问题,亟需转型升级。

 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市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区、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休闲农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动休闲农业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为促进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做出新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以构建文明、绿色、安全、低碳的都市休闲农业体系为目标,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增强人民幸福指数为宗旨,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和文化引领为动力,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重点,遵循“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政府扶持、部门联动、区域协同、多元主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思路,优化农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布局,推进农耕文明、民俗文化、景观资源的动态传承,使休闲农业成为 XX 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居民生活的新方式、

  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支撑点,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有效利用已有的特色产品和产业基础,培育特色品牌,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原则。激发农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实现休闲农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和文化创意型的转型发展。三是坚持以农为本、产业融合的原则。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风貌进行开发建设,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坚持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的原则。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五是坚持规范管理、提升水平的原则。从规划建设、项目推介、标准制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规范发展,提升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六是坚持协同合作、开放共赢的原则。加强区域内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融合与有效利用,实现京津冀休闲农业共赢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数量达到 3150 万人次,消费规模突破 125 亿元,休闲农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25%;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休闲农业及相关领域成为农民创业创新和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业布局。依据 XX 市休闲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规划,以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与乡村基础设施、交通体系网络、生态旅游资源相结合,突出农业各类资源和特色优势,形成“三廊道三板块”空间布局,即湿地生态景观、滨海观光生态休闲、运河民俗生态文化三条休闲观光廊道,蓟州山水度假、滨海渔农休闲、平原田园养生三大板块,规划建设一批休闲农业集聚区,逐步建成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发展综合示范基地。

 (二)完善产业体系。依托农业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产品升级,开发新型产品、拓展服务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利用“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模式,开启休闲农业产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种植业、休闲林业、休闲牧业、休闲渔业和创意农业等多种业态。拓展各产业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养生、文化教育等功能,挖掘在地资源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文化创新型的转变;创新服务手段,通过科技化、

 创意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式实现休闲产业升级,打造“绿色生产—线下体验—文化教育—线上营销—健康养生—定制服务”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

 (三)强化基础设施。着力改善休闲农业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餐饮住宿设施、农事景观道路、休闲辅助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消费者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可参与度和满意度。加快完善休闲农业场所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网络、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建立明晰的标识指示系统、完备的生态停车场、特色农产超市和休闲驿站等载体设施,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消费需求。

 (四)打造精品样板。重点实施“1322”载体建设目标,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样板。一是培育 10 个产业融合农业特色小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以“4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打造完善的设施体系,突出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建设具有 XX 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高颜值”特色小镇。二是建设 300 个设施完善的特色旅游村点。强化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注重农村文化挖掘和特色民居改造,积极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教育、旅游的融合。三是提升 20 个休闲农业示范园。选择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基础良好、产品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园区,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提高标准,打造成为 XX 市休闲农业精品示范窗口。四是发展 20 个休闲农业项目聚集区。以特色休闲农业示范村(点)和农(渔)家乐为基础,依托乡村文化、田园风光、自然景观、民风民俗等要素,整合资源、打造特色,点面结合、片区开发,形成连片发展的聚集效应。

 (五)培育知名品牌。开展品牌创建,以科技、创意、文化等手段提升休闲产品质量、档次和内涵,大力塑造“津卫乡田,乐活休闲”的整体形象,培育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实施品牌提升,对现有品牌进行升级改造,增强趣味性、体验性、知识性和独特性。强化品牌推介,通过节庆会展、主题活动、经营主体形象设计等多种方式,串联京津冀三地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塑造一批休闲农业的精品形象,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鼓励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微信等新兴媒体宣传推介精品线路和精品点位,大力支持社群营销,扩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力。

 (六)加大公共服务。强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

  引导成立各类休闲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并督促实施,引导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和规范经营,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经营管理机制。强化研发服务,依托市区划所、南开大学等科研教育机构建立一批设计研究中心、规划中心、创意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强化信息服务,启动 XX 休闲农业网的商务系统升级和市场化运营,按照“互联网+休闲农业”的理念,构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络营销、网上交易等功能;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监测点,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建立完善的监测统计系统。

 (七)强化人才支撑。进一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组织休闲农业发展论坛和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开展休闲农业示范交流活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广泛开展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丰富农业技术、旅游服务、接待礼仪、乡村文化等知识,提高相关技能。大力开展创业创新培训,积极组织具备条件、有从业意愿的农户和经营者,从基础理论、政策支撑、资源特色、经营管理、典型经验和创业培养等方面开展专项培训,培养一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休闲农业创业致富带头人。

 (八)推进区域合作。加强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推进区域休闲农业实现共赢发展。实施资源共享开发,从京津冀三地现有旅游资源、农业资源、设施资源的实际出发,研究各自资源禀赋的特色与差异,明确 XX 特长与定位,实现资源的互补、互通与融合,延伸各自休闲农业资源的辐射范围,形成地区间联合的资源共享平台。实施产品联合开发,梳理和整合三地现有特色农业、文化创意和休闲服务等产品,突出XX 的人文情怀,设计制作体现区域特色、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休闲产品。实施项目合作开发,发挥京津冀三地各自优势与特长,联合举办农事节庆活动、旅游度假活动、会展交易活动等,加强媒体宣传和网络营销,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休闲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指导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各涉农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研究制定本区、本部门的实施方案,切实抓好落实。

 (二)实施规划引领。各区结合各自实际,做好休闲农业顶层设计和区域专项规划,积极与各区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纳入各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三)开展政策创新。市级重点加大对服务设施建设、文化创意开发、管理体系创新及产品品牌打造等方面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休闲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协作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对休闲农业项目给予政策优惠;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政策衔接力度,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税收和电力优惠。在严格保护耕地和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对重点发展休闲农业的区域,采取定量与定位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一定数量的旅游发展建设用地。

 (四)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各地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活动,以活动促营销,提升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活力。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等媒体形式,强化微营销,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提高城乡居民对 XX 休闲农业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响应度,扩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

推荐访问:加快发展 指导意见 农委
上一篇:商场管理制度和方案
下一篇:事业单位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2020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