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一)――,浮脉_浮脉的脉象特征

来源:建筑师 发布时间:2019-04-11 点击:

  病理脉象就是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简称为“病脉”。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最少的有16种,最多的有38种。近代多依从明代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提出的28种,即: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细、弦、紧、结、代、促、缓、濡、弱、微、散、长、短、芤、伏、牢、革、动、疾。这28种脉主要是从脉位、次数、形态、节律,以及脉的气势和通畅程度等方面加以体认的。下面分几期分别介绍几种脉象。
  浮脉
  浮指漂浮,有浮起、上浮之意。浮脉是指脉管的搏动在皮下浅表的部位,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但不中空,古人形容为“如水漂木”。其特征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身体消瘦而无病状,或在秋季,脉象偏于浮的,应该属于常象,不作病论。
  脉浮一般主表证,是病邪尚在肌表的反应。如果病人的卫气较强,能抗邪于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脉象则浮而有力;若卫气较虚,驱邪力弱的,则脉象浮而无力。不论浮脉之有力、无力,主要见于外感表证。其中外感风寒的,脉多浮而紧;外感风热的,脉多浮数;风邪夹痰的,脉多浮滑等,都属于“兼脉”了。但也有身体衰弱的病人,虽有外感症状,但脉不显浮而见细弱,此是正气虚不能与邪相争的反映,属于常中有变,应该“舍脉从证”。又有久病体虚,气血亏损,如贫血、肝硬化腹水、肿瘤晚期等等疾病,患者并无外感而脉显浮象的,此系虚阳外越不能内守的危重之象,其脉必然浮大而无力。古人说的“久病逢之却可惊”,就是指这种情况。临床也应“舍脉从证”。
  里虚证所见的浮脉多属于“兼脉”,如“散脉”、“芤脉”、“革脉”等。
  1.散脉:不聚为散。散脉的特点是浮大无根,散漫不定。意即浮取脉形似大,按之即无,并且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至数不齐,故有“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的描述。“不齐”,是快慢不一,而非时动时止。故散脉要从“位”和“势”两方面去体会
  散脉多因脏腑精气衰败,正气耗散,以致脉动散漫无根,来去不明。故散脉多见于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必须急速医治。
  妊娠期间见有散脉,多主坠胎;临产之时见有散脉,则是即将分娩的预兆,要预防产后虚脱。
  2.芤脉:芤是草名,其叶似葱,中心空虚,故芤脉的特点是浮取脉形很大,但按之中空边实,犹如按在葱管上,故说“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也空”。说明芤脉在位为浮,在形为大,在势则中空而边实。
  芤脉多见于大失血或因大汗、剧烈吐泻津液大伤之后。芤属危重证之脉,在突然大出血后显芤脉时,宜本着“阴血不能骤补,阳气所当急固”的原则,急投大剂独参汤补气固脱,有条件时则亟须输血、补液进行急救。
  3.革脉:革是皮革之意,为外强中空之象。革脉的特点是浮取脉管搏动范围较大、较硬,重按则有空豁之感,即所谓“内空外急”、“如按鼓皮”,故有“革脉形如按鼓皮”的描述。革脉与芤脉均有浮大中空的特点,所不同的是:革脉浮大而硬,重按空虚,如按鼓皮,特点是脉管较硬;芤脉则是浮取、重按均较有力,唯独中取时空虚,如按葱管,上有面、下有底,则显示了脉管较柔软的特点。所以革脉是从位、从形去体认的。
  革脉与芤脉均属于“阳中之阴脉”,其形成也是由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以致精血大亏,气失依附,浮越于外所致,故革脉也属病情危重之脉。这里所说的“失精”,乃是指男子的滑精遗泄,肾阳不足之证,故在临床中应采用固精补肾之剂治疗。(未完待续)(河南 哈孝贤)

推荐访问:脉象 中医 浮脉
上一篇:[糖尿病的食疗误区]糖尿病饮食禁忌大全
下一篇:人瑞上将吕正操_57上将排名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