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0实施“南粤党员先锋工程”情况及建议调研报告(1)

来源:造价师 发布时间:2020-11-16 点击:

  2018 ——0 2020 实施“南粤党员先锋工程”情况及建议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肯定和拥护。2018 年 5 月省委印发《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当年7 月,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江门市委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进行全面部署,决定实施“先锋模范示范带动专项行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上各级党委(党组)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日程。第四课题组重点围绕“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先锋模范示范带动专项行动”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先后深入市直部门、各市(区)机关、镇(街)、村(居)、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工业园区等开展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互动体验,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剖析,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和“先锋模范示范带动专项行动”落实落地的对策建议。

 一、总体情况

  江门市委始终把抓党建工作主体责任扛在肩头、抓在手上,认真按照《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部署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特别是在落实“南粤党员先锋工程”方面,对照省委要求严格落实规定动作,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实施自选动作,紧扣“红色+”党建品牌创建专项行动这条主线,全流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全方位筑牢支撑保障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贯穿一条主线。以“红色+”党建品牌创建专项行动为主线,坚持“阵地+体系”工作思路,形成了一批有实践和成效支撑的、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党建品牌和党建载体,极大促进了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一是打造“红色枣工”。用《红枣和青枣的故事》系列动漫解读党内政策法规,丰富党员思想理论武装的形式,增强了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得到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充分肯定。二是打造“红色印记”。发掘和全面升级改造我市19 个党员、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在党员中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推进18 个“红色村”建设,建成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好党员教育阵地。三是打造“红色家园”。各级共建成 1397 个党群服务中心,其中市本级 1 个、各市(区)7个、镇(街)73 个、村(居)1316 个,构建起市县镇村组五级党员服务阵地网络,实现党员服务的“10 分钟服务圈”。四是打造“红色指数”。全面推开党员评星定级管理,做实党员管理体系。

 (二)全流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坚持突出政治标准,通过严把政

  治关口、严肃日常教育管理、畅通党员出口等方式,全流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一是严把入口关。加强发展党员总量调控,按需制定发展党员年度计划,突出发展党员的导向。针对党员队伍中老党员占比较高、农村党员占比较高、大专以上学历党员占比较低的问题,重点在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薄弱领域,以及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实行发展党员报备、备案制度,开展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治试点工作,严防“近亲繁殖”“人情党员”“带病入党”问题发生。二是严格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率先在市县两级党委组织部门试行“红色指数”,探索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的标准化制度体系,使党员管理有“尺”可量、有“据”可评。今年 5 月,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市委组织部印发了《江门市党支部和党员“红色指数”评估标准(暂行)》(江组通〔2019〕121 号),在全市各级党组织推广实施“红色指数”。三是畅通党员日常发挥作用渠道。分领域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引导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发挥自身特长服务群众。江海区实行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分为政策宣传岗、文明引导岗等十个岗位,由村党组织党员分别认领,并根据到岗服务情况逐月进行星级评定。全面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到居住地、本部门单位所在地或挂钩联系的村(居)进行“双报到、双服务”,引导党员在“八小时以外”服务群众。鹤山市 196 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4000 多名党员全面落实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已开展党群服务活动近百场,社区群众数万人次受益;今年 4 月,该市在下辖各镇(街)

  全面铺开“双报到、双服务”,党员敢于亮身分、作表率、争作为的氛围逐步形成。

 (三)全面筑牢支撑保障体系。实施基层基础保障专项行动,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持续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一是阵地支撑。市县镇村均建立了党群服务中心,推动党建工作阵地与为民服务阵地融合发展,通过党组织和党员推动惠民利民措施落实落地,让群众更深切感受到“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大力发掘本地红色资源,创建红色教育阵地,如林基路烈士纪念碑和故居、开平万隆客栈、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镬盖山五壮士纪念地等。全面加强基层党校建设,为实施党员轮训奠定坚实基础,新会区双水镇委党校连续办学60 余年,成为我市镇级党校建设的一面旗帜。江海区依托镇级党校,在村(居)建立镇级党校分教点,开辟“榕树下课堂”。二是人才支撑。实施“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程,从市县镇三级选派246 名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等担任第一书记。其中,副处级干部6 名,科级干部72 名,各市(区)选派股级干部 115 名,科员或事业单位中级以上职称干部 53 名。加大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力度,市委组织部直接对基层镇街党务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全市 1324 名村(居)党组织书记到市委党校集中轮训。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通过选聘专职党务工作者、党组织专职副书记等办法,着力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各市(区)积极推广“党工+社工+志工”模式,引入专门的社工机构组织开展党员

  志愿服务和为民服务。特别是新会区建设党群一条街,服务群众的各类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集中办公,增强了服务群众实效。三是经费支撑。市县镇三级财政在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党组织活动经费、党内关爱帮扶经费等方面大力倾斜。今年,市县两级财政按照村(居)每名党员150 元每年的标准,保障各级党组织的党员活动经费,明年将增加到每名党员200 元的标准。江海区在此基础上,每年从区管党费中拿出一笔资金,按照每名党员100 元的标准进一步充实党员活动经费。恩平市采取本级财政拨一部分、本级留存党费拿一部分、党员资源捐一部分的形式,每年筹集数十万元经费补充党内关爱资金,大力实施“六大暖心工程”,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方面创出了许多经验。四是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师资力量联动机制,市县镇建立了三级师资库,采取菜单式管理、网上预约选课的办法推动优秀课程进农村、进社区、进车间、进商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点菜”、市级财政买单,推动优秀师资、优秀课程下沉到基层。各地积极探索实行社区大党委制,推动社区辖区范围内的党建阵地联动、党组织活动联动。新会区、鹤山市、恩平市在城市社区建立大党委制,实现了辖区党组织资源共享,对辖区事务共商共建。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实施南粤党员先锋工程以来,创出了许多新鲜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此次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在党员教育培训方面。一是党员教育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党员教育培训课程质量不高,一些课程理论性太强,实用性欠缺,对接基层党员需求不够;习惯于开会进行“填鸭式”学习,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缺乏与党员的互动与交流,未能有效激发党员主动思考;把“学了当成学懂了”,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师资力量与开展党员轮训的需要仍有差距。二是对红色资源整合不够,红色资源主题不突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开平市的红色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分布比较分散,每个红色教育点建设规模不大,在串点成线、由线扩面方面思考不够,点与点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如,开平市月山镇万隆客栈革命教育基地,对共产党地下革命故事的细节描述不够具体,故事的感染力不够强。三是教育培训的党员出勤率有待提高。外出务工党员、流动党员、“两新”党组织党员由于工作、外出等多方面原因,难以及时参加所在党组织开展的党员教育培训,出勤率相对较低;相关领域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跟踪培养不够及时,不利于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此外,个别党员对自身身份认同感不足,或对培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在发展党员方面。一是培养合适的发展对象比较难。在调研发现,农村由于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普遍存在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农村发展党员的对象年龄偏高、学历偏低,不利于优化农村党员年龄、学历结构。目前,全市 6.85 万农村党员中,60 岁以上的44.04%,35 岁以下的为23.77%,大专以上的为18.35%,中专以下的81.65%。又如,新会区双水镇2018 年农村党组织新发展党员中40 周

  岁以上的占35.6%。二是“两新”组织员工入党积极性不高。由于受到经济利益关系的影响,出资人(负责人)对党建工作认同和重视对员工入党的积极性影响较大。如,开平市翠山湖工业园的海鸿变压器有限公司,成立之初,该企业仅 8 名党员,后来在开平市委组织部及翠山湖工业园区党组织反复动员下,出资人转变观念,不仅自己入了党,还亲自任支部书记,党员人数迅速发展到41 名,大部分是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党员数占到整个翠山湖工业园区“两新”党员的一半。三是流动人员申请入党的接续培养机制不健全。城市之间、各市(区)之间存在壁垒,流动人员申请入党的地域限制比较明显。外出务工党员只能在工作单位申请入党,不能回户籍所在村申请,影响村级党组织发展党员质量。流动性较强的人员,发展过程中接续培养的措施不完善,不利于组织对发展党员的观察、培养与跟踪。四是发展党员程序不够规范。目前发展党员共需要25 个程序,由于一些基层党务工作者业务水平不高,对相关工作程序不熟悉,相关表格主要依靠手工填报、人工管理,容易造成程序缺失、材料不完善、超时审批等。此外,基层党建工作者,特别是“两新”组织的人员变动频繁,工作交接不及时、不顺畅,对党员发展工作的连贯性也造成一定影响。五是发展党员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培养的问题仍然存在。从基层实践来看,近亲繁殖、人情党员的情况仍然存在,且主要集中在村级党组织。对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的动态甄别、防范的长效机制不健全,除县级党委巡察外,暂无其他有效的渠道来主动发现相关问题。个别

  党委为了用足发展党员计划,防止下一年度发展党员计划数缩减,一定程度上存在“降格以求”的思想,满足于走完发展党员的程序,跟踪培养质量不高,发展党员过程中的考核评价意见雷同,有抄袭、走形式的嫌疑。

 (三)在组织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方面。一是党员亮身份、做表率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党员对党员身份认同感不高,先进性不足,欠缺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主动性,认为“党员与非党员都一样”。二是“双报到、双服务”活动的效果不佳。双报到后,党员发挥作用的渠道、载体单一,党员积极性、参与率不高。党员中存在把“双报到、双服务”当行政任务的思想,缺乏主观意愿和自觉。在实际工作中,社区的各类服务活动开展时间基本上都是安排在工作日、上班时间段,安排在“八小时以外”的较少,与大部分党员、服务对象的上班时间重合。三是社工机构在党建工作中的普及度不高,大多数服务活动仍依靠社区干部组织并带头参与,容易出现社区干部周末陪同机关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现象,造成社区干部身心疲惫。四是部分党群服务阵地使用率不高,不贴合实际。目前,市县镇村四级以及一些重要的工业园区都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部分党群服务中心设施很完备,装修华丽,但由于设置的地点不合适、宣传不到位、开放时间不合理、缺乏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运作等原因,没能充分发挥作用;个别党群服务中心只是参观点,成了面子工程。

 (四)在完善党内民主和激励关怀方面。一是对优秀党员进行激励的做法和措施比较少。由于顾忌可能违反发放津补贴等方面的纪律,

  在对优秀党员进行适当的物质激励方面,各级党组织都较少进行探索和尝试。一些地方给党员过“政治生日”,仅局限于送蛋糕、送贺卡、重温誓词等形式,缺乏更深刻更有感染力的内容,效果不明显。二是扶智与扶志仍有待加强。帮扶慰问的规范不够明确,关怀救助的金额、起到的作用不够明显,对促进党员主体意识觉醒作用不大。对困难党员的帮扶大多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救济方式,缺乏智力、职业技能、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帮扶。

 三、原因分析

  调研组认为,我市党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包括思想和工作作风、制度和考核机制、配套和保障措施等三大方面深层次原因。

 (一)思想和工作作风方面。对党建工作思想上认识不深,工作抓得不实。调研发现,把党建当虚功的思想仍然存在,在抓党建方面缺乏主动性、使命感。表现在工作作风上,就是“六重、六轻”,即对党建工作:一是重形式、轻内容,满足于把规定动作完成,用留痕的方式“认认真真走过场”。如,有的党群服务中心内容主要是展示本地党建工作成绩、革命历史,变成了展览馆;有的党群服务中心进去后主要是介绍本地工业园发展情况和招商情况,偏离党建主题;有的先进点、经验点学的是当地过去的历史,而不是当前的经验做法。二是重部署、轻落实。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

  满足于把会开了,把任务分解下去,至于下面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主要靠文字汇报来了解。三是重加法、轻减法。还没吃透上级精神,没有落实好上级要求,就盲目创新,在上级文件的基础上提新词、造新意,增加本地做法、自选动作,层层增加基层工作负担,束缚了基层的自主权。四是重盆景、轻全景。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打造示范点、亮点,集中报刊媒体出材料、出经验,创造出来的做法可复制、可推广的并不多;有的党组织为了创新而创新,工作措施“新瓶装旧旧”,缺乏实招实效。如,引入社工组织辅助党建工作,每年的购买服务资金少则数十万元,多则上千万,难以全市铺开,部分市(区)也仅在本地个别村、社区中采用购买社工服务的做法。五是重命令,轻引导。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党建工作中,仍以行政命令思维来思考问题,缺乏对党员主体地位的认识,对党员真实需求了解关注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党员自我需求来激发党员自我意识,引导其自觉行为。六是重大而全,轻小而精。个别党组织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没有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和主攻方向。每样菜都想吃,每样菜都没尝出真正的味道,一些问题年年抓、年年依旧,没有大的起色。

 (二)制度和考核机制方面。一是对党员的评价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有的党组织过于强调考核,指挥棒作用发生偏差。党支部活动评价计分办法过于机械,造成个别支部能加分的多做、不能加分的少做或者不做,为了追求加分简单化、形式化地完成党建任务。如,根据有关考核规定,成立党小组是考核的加分项目,某党支部不顾党

  员人员较少且全部集中办公的实际,盲目拆分党小组,2 人或3 人就组成一个党小组。有的考核指标体系“中看不中用”,忽视了越到基层人员越少、党务工作者平均业务水平越低、群众对理论性强的东西理解越困难的实际情况,虽然考核指标逻辑严密,考核程序环环相扣,但不接地气、很难落实落细,也难以被党员、群众接受。如,有的农村搞党员设岗定责、星级考核评定,制定党员每月考评的具体细则,逐月打分、逐季度汇总,年底总评,手续繁琐。二是党内激励关怀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党内困难群体的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一些党员突发变故需要组织关怀时,组织未能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了需要层层上报、审核,时效性不强。另一方面,党内关爱资金效益的跟踪评价不健全,钱有没有落到实处、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较少评估。所以,钱用得不及时、不精准、不高效,影响了党内激励关怀措施的效果,对增强党员归属感、荣誉感和主体意识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三是执行制度过于机械,灵活性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越来越自由顺畅流动,对相对固化的组织架构、党员管理流程提出了新问题。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制度化、规范化的理解有些片面化,拘泥于规定条文和既定的流程。如,农村党组织对一些有意向培养吸引其回乡的青壮年,在其回村工作前不能主动跟踪培养其入党;一些已经入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后,又硬性要求他们将组织关系迁出至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

 (三)配套和保障措施方面。一是社工机构与党建工作需要仍不匹

  配。目前,我市社工机构类型和数量偏少、社工人数不足,社工服务市场仍未充分发展。除了新会区外,其他市(区)实现社工机构进驻的社区比例较低。新会区33 个社区虽然都做到了有社工服务进驻,但仅会城街道北门社区、民和社区有专门的社工服务阵地。二是社工服务党味不浓。一些社工机构自身也没有建立党组织,部分从事党建类业务的社工本人不是党员。部分社工机构对党务工作的政治性与趣味性两者之间的尺度把握不够精准,有时存在党组织活动党性和政治性不够突出,出现娱乐化的倾向。社工服务虽然由党委统一谋划、政府财政购买,但社工联系服务群众时,未能突出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党服务群众的主题不够突出。

 四、对策建议

  (一)聚焦问题,对症下药。

 1、突出“两个三”,增强党员教育培训针对性。一是建立“三个第一”学习制度。要以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建立“第一议题、第一主题、第一课题”学习制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各基层党组织主题党日“第一主题”,各级党校开展培训“第一课题”,做好分类培训。对流动党员、高龄党员、行动不便党员,以党支部为单位精选教育培训内容,送学方式上门;对农村党员,重点围绕“双带”能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

  开展农村党员“头雁”培训班、蹲点锻炼示范、思想政治培训、专业业务培训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增强实用性和趣味性。二是用好“三个微”学习手段。依托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重点打造“微课堂”“微视频”“微党课”学习手段,有针对性的开展好流动性强的党员教育培训。

 2、围绕“三个红”,活化红色资源。一是打造红色路线。擦亮林基路故居及纪念公园、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粤中司令部和政治部旧址、陈铁军祖居、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等一系列具侨乡特色的“红色文化名片”,挖掘一批具有侨乡特色的“红色村”“红色小镇”“红色公园”等,串联红色经典线路。二是整理红色故事。借鉴福建龙岩红色教育工作经验,把本地红色故事整理成册,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精品红色课程,发挥好离退休党员干部、革命前辈和老同志的作用,培养一批红色讲解,增强宣讲感染力。三是探索红色旅游。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侨乡特色休闲旅游线路相结合,以特色休闲旅游资源带动红色资源,以红色资源提升休闲旅游资源。

 3、完善两个机制,加强党员发展工作。一是探索更加灵活的党员发展培养机制。探索让镇(街)党(工)委认可、农村群众认同的外出务工人员、致富能人回到本村申请入党,由本村党组织跟踪培养的机制,扩大农村培养发展党员的视野和选择面,进一步优化农村党员队伍。二是健全“两新”党组织和党员的孵化机制。在社区、工业园区党组织和党群服务中心组建党组织孵化中心,注重把企业出资人、负责人、骨干人员培养成党员,逐步提高“两新”党建工

  作覆盖面。

 4、抓好抓实“双服务、双报到”。一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准确掌握群众需求,坚持“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不做“自以为是”“自作多情”的无用功,增强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加大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力度。提高社工组织进社区、村居、企业的覆盖率,以社工服务助力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加强社工人员的培训。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加强社工机构和人员的政治教育和党建基础知识培训。

 (二)找准根源,标本兼治。

 1、进一步规范党员发展管理。一是制定发展党员操作指引,严格规范程序,实行发展党员工作全程纪实。创新实行前置政审制度,坚持从“源头”抓,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严格执行“村培镇管”以及村(社区)发展党员近亲属申报备案制度,强化政审审查力度,全面考察和了解培养对象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工作经历、现实表现等情况,避免把不合格人选纳入发展对象。二是健全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治机制。及时查处和纠正弄虚作假、近亲繁殖、人情党员、带病入党等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三是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对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违反程序、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以严和实的作风推动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职责。

 2、加强党员管理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员档案管理。按照“有场地、有存档设备、有文档记录、有专人管理、有工作制度、有门牌

  标识”的标准建设镇(街)党员档案室,落实党员“一人一档”,并实行分柜存放,实现查询、提档一步到位。二是严格落实《关于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政治上不合格、能力上不胜任、工作上不尽职、经济上不廉洁的“四不”党组织书记坚决予以调整撤换,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和廉政性。三是引导和推行党员在职期间佩戴党员徽章制度。积极创新基层党建方法和思路,丰富基层党建工作内容,加强党建的吸引力,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为党员勇于、敢于亮身份作表率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党员亮身份作表率逐渐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内心的自觉。

 3、增强党内关怀。组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集体过“政治生日”等活动,通过细节唤醒党员的党性意识。建立困难党员定期报告制度,研究探索帮扶困难党员的长效机制。全面建立筹措有序、管理有效、支出有度的党建活动经费管理机制。

 4、打造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体系。按地域分别建立区域党建联盟和区域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在社区,一方面,进一步选优配强社区党务工作者,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以社工机构安排党务社工的方式,开展社区党员教育工作,推动实现常态化、精细化管理。在工业园区,以非公企业党委为核心,按照“园区党委+专职党建指导员+群团组织共驻共建+社工+志工”运作模式,逐步打造一支“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非公企业党务干部队伍,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的园区活动,增强党组织活动影响力感染力。聚焦党建引领,以“党建+公益”“党建+文化”“党建+人

  才”的方式,实现政企共赢发展。发挥市“两新”组织党工委委员单位作用,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职责,推动了民办医疗机构、律师行业、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取得突破,如组建医院党支部、律所联合党支部、物管党支部等。成立个体私营协会党委,同时建成配套设施完善、服务覆盖本地区的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党员群众的党群服务中心。抓实园区党建,依托非公企业党委建立党组织和党员孵化基地,开启党建大数据,实现分类指导,差异化管理。个体劳协党组织牵头组织开展“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个体户”活动,积极引导全市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诚信经营、守法经营,进一步扩大个体劳协党组织的影响力。

 (三)做好推广,继承创新。

 1、推广新会区双水党校的经验,打造一批优质教学点。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党性教育基地,构建市县镇抓集中轮训,支部抓“三会一课”的基层党员教育工作格局。全面建设有领导机构、有场地、有授课老师、有学习计划、有规章制度、有经费保障的“六有”镇(街)党校,打通党员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积极推广菜单式选学等模式,采取专题辅导、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知识竞赛、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开发、整合、优化兼职培训师资资源,聘请优秀领导干部、成功企业家、科技专家、优秀专业人士和基层一线优秀干部进党校、行政学院授课。积极探索开设党员“流动课堂”,组织党校教师、各行业先进典型代表、科技人员等,灵活搭配“讲师讲+百姓颂”的方式,力求做

  到哪里有党员,教育课堂就延伸到哪里。

 2、推广江海区模式,积极开展“争创共产党员先锋岗、争做共产党员先锋”活动。推广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突击队等做法,引导“两新”组织党员争做技术“尖兵”和“带头人”,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在农村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分类管理工作,设立政策宣传岗、科技示范岗、扶贫帮困岗、村务监督岗等,树立一种“有岗有责、有为有位”的思想;在市个体劳协党建群组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特色活动,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评选“共产党员三亮标兵经营户”;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作用,树立起“扛旗人”作用,当好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工作“领路人”,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断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此外,推行党员评星定级量化管理,推出“一周表现突出党员”“党员每月之星”等短周期的党员评先活动,鼓励先进、刺激后进。

 3、推广开平经验,启动实施“红色引擎”党建工程。一是坚持党员——人才双向培养,注重把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把出资人、负责人和企业骨干培养成党员。二是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和“村推镇选县考察”培养选拔制度,选拔有情怀、有能力、有文化、有口碑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休干部中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三是积极探索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在企业开展“党建双培”“党建进车间”“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三亮三比三评”等活动,进一步释放企业党建工作活力,打造了一批“双优双强”党组织。

  4、推广恩平经验,探索推广“红色贷款”。探索开展农村党员“红色信贷”项目,市县两级财政或党费共同出资成立专项基金,各镇(街)按申请成功的党员每人1 万元的标准相应配套,以“免抵押、免担保、免利息”的方式,向符合条件的受助对象提供额度最高为3万元的借款,鼓励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创业致富,服务农村集体经济;实施安居屋、养老金、补助款、助学金、先锋奖、光荣牌等“六大暖心工程”项目,不断提升党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农村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总结推广相关镇(街)为党员家庭挂牌活动经验做法,提高党员的荣誉感和认可度。

推荐访问:南粤 先锋 党员
上一篇:【热门】银行培训心得体会
下一篇:对于长沙地铁对市民生活影响调研报告,地铁文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