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常规(市教研室中小学)

来源:造价师 发布时间:2020-09-09 点击:

  前 言

 教学常规,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证,是各级各类学校引导教学实践活动有序顺畅开展所必须认真研究确立的重要课题。中卫市教育局教研室及部分学校研究人员在多年教学管理实践和专题调研、深入思考,并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卫市中小学教学常规》一书(以下简称《常规》)。在本书《常规》即将付梓和在中小学推广应用的时候,有几个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予以强调。

  一是认识问题。在一个崇尚创新的时代,强调规范化管理,是否会束缚教育者、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呢?在教育新理念纷呈、教育新方法迭出的环境下,把教学质量管理的目光投向“常规”,是否显得“落伍”和保守呢?试猜测,持有这些疑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并非个别。

  规范与创新是实物运动发展的统一体,现代教学活动具有高度分工与协作的特征。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就难以维持整个系统的协调运转;没有规范化的管理,一切教学活动包括其中的创造性活动,都会成为无序无意义的躁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教学推进的过程,就是教育者、学习者从共建规范、认同规范、服从并适应规范,走向自主创新、构建新的规范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教学常规”,是一系列教育教学规范中经常起作用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以及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正常运行的机制。现代教学及管理活动无论以任何方式开展,总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元素,如同“基因”一样发挥着有形无形的影响。试想,一所学校如果失去了教学计划、教师备课、上课、辅导、考试、教科研等一套工作流程,失去了学生预习、听课、复习、实验、作业、考试、各类实践活动等一系列训练,这所学校要么因教学质量无法保障而难以为继,要么就“颠覆”了传统学校的概念,成为另一种意义的教育组织。

  如此看来,实施教学质量常规管理。正是一项推进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如果把创新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理解为教学的过程与目标,那么,有效的教学质量常规管理就是这个动态系统中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关键的导向力量。

  二是操作问题。近年来,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市中小学管理逐渐在新的层次上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全市涌现出一批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用管理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学校。但从全市总体情况来看,中小学管理,特别是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仍有薄弱环节,有些学校教学管理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教学管理过程的随意性较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市教研室此次编制的《常规》,对学校人、财、物、时空、信息等管理因素管理的有机组合,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优化调节,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力求使学校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并促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学习习惯,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教学秩序。

  实践告诉我们,方向性与目的性正确的宏观决策必须有正确的微观路径选择相配合,高端的教育思想必须有低位的操作方法相配合,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育实践。因此,我们学习、应用《常规》,推进教学质量常规管理,应当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操作层面上。一个好的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执行和落实,如果不落实就形同虚设。我们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操作来落实“常规”,把“灰色”的理论、制度转化为“绿色”的、生气盎然的行动。

  三是发展问题。“常规”一旦建立和实施,无疑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连贯性。但是,“常规”不应成为陈规,“常规”应当与时俱进。当教学质量的“常规”与教育内外部条件不相适应时,就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常规”。赋予常规时代的精神与特征,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常规》是针对全市中小学的总体情况而编制的,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也不可能囊括学校日常教学质量管理的所有方面。希望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在应用《常规》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常规》为依据,积极探索契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更为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贡献。我们相信通过实现教学常规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对提高全市各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益,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一定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小学教学常规

 中卫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为优化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使全市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制定本常规:

 教学常规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教学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改革成果,按照新的课程教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要求制定的通常实行的教学工作规范,它是全市中小学工作的通常性、基本性和基础性要求。

 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指导思想

 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和法规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原则与实施目标

  (一)原则

  1、导向性——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就是要全面贯彻党是教育方针,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工作秩序。把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四有”新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贯穿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2、操作性——坚持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力求从实际出发,做到内容具体,层次分明,便于操作,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发展性——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从起始年级抓起,抓好教学全过程,努力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研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实施目标

  1、树立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常规的实施和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促进新的课程结构的建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及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现状,正确处理分科性与综合性、统一性与选择性、持续性与均衡性之间的矛盾,提倡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3、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建立综合性、激励性、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评价观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通过本常规的落实,促进教师积极探究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构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研究过程管理的方法,落实教学常规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有助于落实以及总学为中心的目标要求,有助于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任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分和校分。

 三、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极为重要。教学常规管理的中心内容是以教学过程的有序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工作质量这个中心来展开。

  1、以“六个认真”为抓手,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学习和研究,明确教学常规建设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建设”,提倡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及时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测验和考试、认真进行课后反思。这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求,要使“六个认真”成为教师的自觉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2、抓“反馈调节”。有了常规要求,在教学管理中还抓好“反馈调节”这个管理环节,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师生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检查、督促工作,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多听课、多翻翻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即对计划、措施作及时修改、补充,使教学活动即按原定的轨道与目标前进,又能适应已发生变化的客观实际。要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把“六个认真”的执行情况与必要的奖惩相结合。抓教学常规要经常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一抓到底。

 3、领导要成为执行“六个认真”的楷模。要将常规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教风,关键在于领导班子的领导作风。领导的作风影响着教师的教风,教师的教风,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只有领导的好作风,教师的好教风影响学生形成了好学风,并共同汇总成学校的优良校风,代代相传,才能形成办学特色。

 4、把学校领导坚持任课作为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措施。各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市区小学、农村完全中学,九年制学校校长原则上可以不任课,但必须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进行听课、评课,听课量每学期20节以上;农村中心学校及村级小学校长必须任课,具体工作量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并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听课量每学期不少于25节,支部书记、副校长、副书记及教务主任必须任课,周课时为中学6—8节、小学8—10节,且每学期听课量不少于25节;其它中层干部的任课、听课节数参照教务处主任任课、听课节数核定;农村中心学校副校长、教务主任,各村小学校长必须任课,周课时为8—10节,每学期听课量不少于25节。

 四、学校各类计划

 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课程的计划、意见、规定等,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定的法规性文件,其中规定了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要求等内容,各学校应严格遵照执行。

 学校、教研组、教师要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分别制定教学计划,如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内容一般应包括:对学生、教科书等情况的分析;学期或学年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改进教学的措施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业务学习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安排;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计划等。

 

 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

  年 级 九年课

 时总量

 课

 程

 门

 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品德与

 社会 品德与

 社会 品德与

 社会 品德与

 社会 品德与

 社会 品德与

 社会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7%--9% 历史与社会 3%--4%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 7%--9%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20%--22%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13%--15%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6%--8%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0%--11%

 注:

 ①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②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注:①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假、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②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时,每段10周,其中授课9周,复习考试1周。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学校也可以按学期安排课程。

 ③每个必修模块和若干个选修模块经过规定的学时、规定的方式学习,并且达到质量要求,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按教学管理要求予以认定。

 ④综合实践活动共23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15学分,可每年安排5学分,也可三年统筹安排;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共6学分;三年内必须参加社区服务不少于10个工作日并获得相关证明,共获得2学分(可在高一、高二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分别获得1学分)。

 1、开学前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各项总体工作计划,并制定成校历,将各项工作的内容、实施时间、负责人都确定下来,确保计划的有效落实。

 2、教务处在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基础上,制定出本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及校本培训计划。负责各项教学常规的落实,逐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控、改进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教研组依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校本培训计划,制定出本学科教研组活动计划,还要有落实计划的相关措施、制度。除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外,还要在课改理念指导下,结合本校教学、教师实际情况,开展校本教研,进行专项研讨,促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对话与沟通,共同分享经验的成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4、学校要制定每学年“传帮带”岗位培训计划。内容要具体,职责要明确,每学期有成果汇报。

 5、教师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要在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制定,计划要保证17周的授课时间。计划内容包括:

 (1)本学期教学的目的、任务;

 (2)分析本册教材知识体系,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章在全册教材及至本学期教材中的地位,明确章节中的重点、难点;

 (3)学生情况分析。要认真研究优秀生的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及心理素质,对学困生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基础、潜在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4)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在全面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全面推进层次目标的落实;

 (5)教学进度安排。按照学校历规定,合理分配时间,安排每周次的教学内容,要包括作文、理化生实验、单元测试等;

 (6)具备条件的教师,要制定出教学的研究课题,确定好实施要点、步骤及措施。

 计划中要重视教师行为、学情分析、经验总结,提出的改进措施,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制定教学计划要认真,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6、校长负责检查教学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业务校长和教务主任负责检查教研组、备课组计划的落实情况。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检查任课教师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学校教研室每学期对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落实、执行等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

  五、备课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通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教法、备过程。加强集体备课,整合教学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办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师的备课要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

 基本要求如下:

 1、 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备课程标准,就是要弄清本节课或单元教学要求,及在整个学科教学和各科之间的地位和作用。

 2、备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此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备教材就是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体系,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地位和作用,掌握教材的重点和教学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备学生。备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要了解学生。这是备课的重要内容。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成绩变化的情况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预期目的。

 4、备目标。教学目标是确定课堂教学类型、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及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包括学生理解、识记哪些基本知识,掌握哪些基本技能以及进行哪些思维训练等;智能目标是指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应达到的水平;德育目标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因此,备目标就是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编者的意图,确定出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

 5、备教法、学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如何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起疑问,引起动机,启发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学生经过思考,推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的知识;如何通过剖析、解释、类比、辩证等方法,使学生突破难点,解决难点;如何通过设计好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遵循教材内容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实物的序列,安排好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6、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为了集思广益、兼容并蓄、资源共享、提高效益,是充分开发校本资源有效建设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进行集体备课,内容包括:交流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情况,确定统一的单元目标要求,教学重、难点,确定统一的单元练习及统一的单元进度,交流突破难点的办法及确定统一的单元诊测,讨论学科教研活动组织与开展情况。学校各教研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不断改进和充实集体备课方式与内容,努力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

 7、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编写教案,可使教师在备课中新考虑的多种教学活动设想,经过进一步的推敲,使之条理化科学化,使备课更加系统,准确,因此,教师要认真编写教案,严禁上无教案之课。教案要按课时编写,格式规范,字迹、图标工整。教案编写要做到:课题、课型、课时清楚;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楚;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得当;练习精心设计,题型多样;板书设计合理;教案编写要讲格式但不能搞形式,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现自己是教学思想和见解,并确定写好课后反思日记。

 教案数量的规定:

 初中备课量化要求(按每周计算)

 科目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备课

  5

  备课

  5

  备课

  4

  备课

  3

  备课

  3

 

 科目 思想

 品 德 历史 地理 生物 劳技 体育 音乐 美术

  备课

  2

  备课

  2

  备课

  1

  备课

  2

  备课

  1

  备课

  1

  备课

  1

  备课

  1

  基本要求如下:

 1、教学环节完整,步骤齐全。A创设情景,引入新课。B\启发引导,学习新课。C巩固练习,加深理解。D拓展训练,反馈强化。E课堂小结,布置作业F,课后反思。

 2、教学设计(即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前提,必须做到充分精要、规范实用。把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规律集于一体,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师生与生生间的交流互动;精心设计重点、难点、疑点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要体现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上;创设问题情景,恰当的激疑设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进行提问设计,注重思维训练;形成知识后,要设计问题深化和落实,设计全方位的训练,及时反馈鼓励、调控矫正;要设计重要的过度语言、引言、点拨、启发、总结性语言。

 3、课后反思要有针对性(教与学的得失)。教师授课后要根据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教学实际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写出教后小结;单元小结要结合阶段性教学活动与试卷分析,对教学效果做出较准确的判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重点提出改进措施。

 4、各学科教师要重视对教材中关于对实践活动、综合应用、主题学习、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实验等内容的分析与思考,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设计目标与方案,精心创设情景,以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成果给予评价,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

 5、坚持集体研讨备课(集体备课活动可以是在组内成员备课之前或备课之后进行)。每周确定主备人(主备人必须做到超周备课书写教案,设计教研主题或问题),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然后进行就某一教学主题或下周教学重难点内容进行讨论,研究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法教学,统一教学思路,设计训练方式,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逐步提升教师整合教材的能力,拓展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好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性,组内每位教师按集体备课达成的教学思路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加工,认真补充、修改,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更好地体现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生的学情。

 6、坚持每周检查教案。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主任或教研组长认真审阅把关(语文教案中要有写作指导、讲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理科类教案中要有练习课、复习课、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的设计),每周有几节课,就应该有相应课时的教案,采用推门听课、说课等方式检查备课的时效性;对优秀的教学设计定期推荐、展示,对教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导,纠正。

 7、教师要做好每一单元检测的成绩记录,结合单元小结,及时对教与学双边活动做出分析,以及时调控教学行为。

 8、备课时要根据课型、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本校的远程教育设备,收集相关资料,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9、关于电子备课的要求,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不能采用电子备课;工作满三年以上的教师,学校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而定是否采用电子备课,教后反思必须是手写。

 六、授课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到治学严谨、尊重学生;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注重过程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1、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变以教代学为以教导学,一连促学,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在教学目标上,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出明确、适当、具体的要求、按照“立标—达标—测标—补标”的程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不仅要注意预设目标,尤其要兼顾教学过程中新生成的目标。

 3、在教学内容上,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注意科学性、探究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加强沟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用自己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教法运用上,要有启发性和激励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意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运用灵活、正确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会结合,创造性使用教案,根据教情和学情灵活变通。

 6、在教学手段上,熟练运用常规教具、学具,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使教材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使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必须科学、简便、实用、有效,不搞形式主义。

 7、在教学行为上,教师要衣着得体,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态亲切,关爱学生,使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板书规范,条理清晰,注意恰当使用情感语言。不迟到早退、不拖堂,中间不外出、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不带通讯工具进入课堂;不上无准备课。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在学生中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

 8、在教学效果上,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学生能灵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师生情绪饱满、热情。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七、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掌握技能的水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有利于调节改进教学工作,及时地进行矫正和补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作业原则上应该“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讲,有错必纠”。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针对性,做到精心布置,细心批改,反馈及时,方法有效,效果明显。

 1、在作业的内容上,教师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本学科特点,精心选择和设计作业。作业的功能应具体体现于三个层次:意识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三是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

 2、在作业的形式上,应改变传统的以文字和作业本为主的单一作业形式。作业以练习、思考、观察、调查、探究、小实验、时间活动、动手操作等不同的形式出现,但在题目和作业要求避免成人化,有些作业可以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完成。

 3、作业的难度适中,分必做和选作,按学生实际分层次提出要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4、批改作业要认真负责,收发及时,要视实际情况,采取全批全改、重点批改、当面批改指点等多种形式,并作讲评。坚决杜绝不批改作业的现象,要让学生养成及时订正错题的习惯。要根据作业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教学活动。

 5、作业的批改应做到无错批、漏批现象;注明批改时间,批改量符合实际要求及教学进度;批语具体、明确、中肯。符合学生实际,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既要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批注书写工整,不能随手乱写;评价成绩客观公正,作业本上要用等级评价,评价标准要统一。

 6、教务处要不定期地抽查学生作业,及时协调各科作业总量,及时解决、指导作业中的问题。

 7、作业布置要适度。学科间要注意协调让位,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变相体罚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中高年级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作业书写要工整,作业格式要规范。

 

 8、课外作业数量的规定

  不布置大量重复机械性的抄写,作业量要遵循“精而有效”的原则,课外作业每天作业量和所用时间要严格按规定执行:小学一年级每天不超过25分钟,二、三年级每天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学生每天课外作业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七八九年级学生每天课外作业总量控制在1.5小时之内,高中各科课外作业的总量每天控制在2小时。严格督促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严禁向学生布置惩罚作业。

 八、课外辅导及兴趣活动

 课外辅导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学生务实基础和拓展延伸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课外辅导注重差异,分类指导,精心实施,讲究成效。

 1、能较准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业状况,对学困生予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加强学法指导,使其树立自信心;对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新要求,着重培养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辅导育人,及辅导课业知识,也辅导思想品德,鼓励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信心,力求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各类兴趣活动的开展,要根据教学计划、学校实际资源条件、学生兴趣爱好来制定计划,要有目标,有措施,有活动记录,力求活动内容充实、连续,形成特色,逐步开发校本课程;要重视活动成果收集与整理。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展学生兴趣活动。应制定出学期、学年计划,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富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延伸、拓展课堂教学知识内容,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4、学校每学期要定期组织学生汉语或英语比赛,通过朗诵、讲故事、演讲、演唱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运用、展示第二语言的平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5、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举行的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活动,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6、教师要有计划的组织、指导学生兴趣活动、学科活动、专题讲座等,要接受教务处检查,并纳入教师考核范畴。

 九、教学反思与成果表达

 教师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1、在教学研究中,要把教学设计的过程作为行动前的反思,在教学行动的过程中贯穿行动的反思,将回头思考的过程变成行动后的反思。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合理的实践性知识,即成为教育者,又成为受教育者,即成为践行者,又成为评论者,把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不断提升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提倡教师每学期读2—3篇教育教学理论文章,经验介绍,或每学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的专著,提倡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2、教学研究提倡多样化的表达。教师每学年要努力做到“五个一”,即上好一节教学公开课,提供一份用于评比或交流的教学设计或多媒体教案,设计一份试卷,撰写一篇教研论文、案例或总结,参与一个教学研究课题。案例研究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应通过案例研究与积累提升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水平。

 教师的教学研究报告可以是“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鼓励教师将教学研究的成果用“教育叙事”方式表达,由教师本人叙述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研究成果表达要亲切,日常化,生活化,具有可读性、启发性,让人心灵神会、引起共鸣。

 十、复习考试

 复习,考试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对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诊断教学问题,监控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教学测评要做到测试及时,命题科学,评价多样,方法合理。考核的方式应多样,可采取考察与考试两种形式。考查有课堂提问、作业考查、书面检测以及口头考查等,考试包括单元测试、学期考试。要以平时课堂提高与作业考查为主,抓好单元知识过关,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复习。复习要有计划,合理安排。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突出重点,促进知识的内化。要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做到深入理解,灵活运用,提高能力。复习课要杜绝满堂灌及题海战术,杜绝以模拟试卷、订正试卷、评讲试卷代替复习的做法。

 2、命题。命题是教师的任务之一,命题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体现教育性、教学性、发展性。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的功能。试卷编制从易到难,题型应多样化,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不出偏题、怪题、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考查。要科学地把握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提倡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题库,努力实行教考分离。

 3、考试。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主要学科要进行单元测验,各学科其中考试,期末考试,按教务处要求命题、考试和阅卷。教师要按规定时间阅卷,并按规定时间将成绩交教务处。并填写教学工作手册。要及时做好各层次学生的质量分析,调整教学对策,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学法指导。

 4、监考。教师监考时不做与监考无关的事,不得擅自离开考场。杜绝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考试结束时认真清点考卷,如实填写考场记录。

 5、评价。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进行考试评价研究和实践,并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提倡口试、开(闭)卷考试、实验操作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考察、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提倡学生、家长、同行、学校社会共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努力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与考试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流水批阅试卷,以确保学生成绩的客观公正。考试或考查结果只通知本人,不可排队和张贴公布。要科学地制定评分标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肯定学生的创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的和谐发展。采用综合评语加等级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对品德、情感、态度、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的评价要做到客观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尤其要突出学生的素质特长和发展潜能,评语应准确、精炼。等级评价分设优秀、良好、待合格三级或A、B、C、D四个等级。

 6、分析。考后教师要及时对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填好质量分析表,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要重视对学生的自我分析的指导,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快。要帮助学生剖析问题,改进方法,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十一、参与教研活动

 教学研究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学习和掌握教学研究的方法与策略,提升教学研究的时效性。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实践性是教师教学研究的最根本的特征。

 1、教研组活动要对教学改进起到积极作用,引领教师以研究的心态分析、解决教学实际中问题。强化常规性“听 说 评课”活动,倡导专题性的“听 说 评课”活动,加强教研工作的持续性和连贯性,鼓励教师在活动中的参与和投入。要重视对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整理(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学素材、教学随笔、教学故事、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开放性作业及作品、学生课堂质疑集、综合性学习资料等),注意积累资料,形成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不断提升校本教研的层次。

 2、学校要有计划的组织校内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教研活动,创设浓郁的教研氛围;各学科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活动,经常学习教参资料、专业杂志;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教研教改活动和经验交流,及时写出对自己或同事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

 3、教师每学年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每学期进行一次公开教学活动课,互教互评。

 4、学校要重视听课这一教研活动,分层提出听课要求。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每周至少听3节课,其它教师每周至少听1节课,教研组及学校管理层面成员每周至少听2节课,并写好听课记录。听课记录要反映课堂教学过程,提出建议和意见,要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和反馈。

 5、学期末要对教学、教研、课改、课题研究等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撰写总结、教学心得或论文。

 十二、学区与学校的管理

 1、各学区与学校应制定详细的符合本地的教学常规工作计划。计划做到内容详实,措施得力,活动安排具体,同时各项工作与活动的安排既要有渐进性,又要有科学性。

 2、学区领导与学校领导应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不定期地进课堂听课,了解教学现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3、定期组织教学常规研究活动,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研讨与整改。

 4、学区与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学检查,监控教学过程。

 5、学区与学校应制定详细、有效的教学常规考核细则,每学期对教师与教研组进行教学常规量化考核。

 6、学区与学校每学期应有常规教学的总结与反思,通过总结与反思以利于下一学期更有效地开展常规教学工作,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附:各学段常规教学量化考核与评分细则

 1

推荐访问:中小学教学常规测试题 中小学 教研室 常规
上一篇: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登录入口广东省
下一篇:兰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兰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