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科平台,推进和优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学科语文研究生都干嘛

来源:造价师 发布时间:2019-08-05 点击:

  摘 要: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系统工程,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是学校办学上水平、上层次的重要体现,广西师范学院把握住了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的,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打造人才成长平台,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科研创新提供实验基地,带动了产学研的发展,优化了学科结构和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学校跨越式的发展。
  关键词:广西师范学院;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学科平台
  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学校办学上水平、上层次的最重要体现,是高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新世纪以来,广西师范学院把握住了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加强领导,大胆开拓,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学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通过学位点学科建设优化调整了学科结构,构筑人才小高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科研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人力支撑,全面带动产学研的结合,提高和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推进与优化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使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实现新的跨越,为学校“十二五”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工程、系统工程,是学校发展的主题。精心组织、统筹兼顾、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可以极大的优化学校的教学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促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构建学科发展平台,可以带动学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发挥学科优势,打造学科特色,形成辐射效应,使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反哺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是高等教育自觉的追求,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一)通过学位点学科建设,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师范学院注重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学科方向、人才培养、学科平台、科研立项和学术交流等对各学位点学科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达到最优化。学校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学科力量和教学、科研资源,优化组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形成合力,培育增长点。通过凝炼新的学科方向,有效地促进了学位点学科的均衡发展和特色、品牌学科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学位点学科建设步伐,实现了学校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学科在广西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是广西师范学院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之一。学校在注重凝炼学科研究方向的同时,充分利用这个学科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培育、孵化和发展,形成很好的辐射效应。通过地理学科的建设,已经扩展到环境资源、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大气科学等学位点学科的建设,形成了学科群的效应,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如自然地理学支持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建设;人文地理学学科团队对人与环境关系研究扩展到文化地理学、区域经济和资源利用研究,形成交叉学科效应,带动了区域经济学、人口与资源环境学科的发展;带动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研究,辐射到管理学科,发展成为土地资源管理学位点并辐射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地理信息学科,利用我校数学学科的基础研究力量,既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有力的支撑了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迅速发展。就学科建设层面而言,学科建设这种思路充分体现了学校学科建设从我“能”什么到我“应”发展什么的转变;学科群的集成效应使得原有的优势学科向“特色”和“品牌”学科发展,弱势学科得到有效的支持,由弱变强,有效地促进学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和均衡发展。我校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已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区域经济学、教育技术学早已获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一级学科已成为“十二五”广西财政资助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也已成为“十二五”广西财政资助建设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
   教师教育学科是广西师范学院的优势特色学科。学校通过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和师范教育的特色,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平台的优势,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不同的教师教育学科团队、结合“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的建设,使学校教育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覆盖了基础教育的全部学科,学校也获得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极大地推进了教育学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目前,学校的教师教育学科已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教育学已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已获批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教育学一级学科成为“十二五”期间广西财政资助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也是广西师范学院的优势学科,利用自身人才资源特别是民间文学和写作学团队的学术力量,孵化和培育了民俗学、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通过自身建设,辐射到新闻传播学、社会学一级学科的建设中去,并带动我校文化产业管理的相关研究,我校成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我校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研究中心”,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中国语言文学已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民俗学发展成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以民俗学为核心的社会学也已获得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注重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综合调配好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学科力量,通过学科的交叉发展,融合、渗透,形成学科之间优势、扶持、带动关系的互补和互动,增强和丰富了学科的内涵和发展动力,既有利于推进学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又有利于原有学科资源的发展和加固,促进了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广西师范学院自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以来,学校紧紧依靠自身的力量,发挥优势,注重整合,促进了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学校已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8个学科,设立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二级学院达12个,初步形成覆盖面较广、结构优化,布局日趋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二)通过学位点学科建设,打造科研实践平台,推动产学研的结合,为科研创新和研究生教育提供实验、实践平台和基地。
   打造学位点学科平台、完善机制、强化学科队伍建设是学位点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注重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和发展前景的需求,加大投入,优化学校学科发展与研究生教育软硬件环境,特别是学科平台建设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服务功能和引领作用,提升学校学科竞争力、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使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成果贡献方面为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现有的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和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基本上是在强化学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目前,学校的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有:“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学科实验室”、“应用化学技术与资源开发实验室”、“科学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立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实验室”,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有“广西高校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广西师范学院研究基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成为科研创新、项目申报的依托,学科带头人、导师团队的载体,促进了创新人才的成长,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地和资源,提升了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和能力。
   学科平台的建设,推进了科研创新平台和产学研一体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为研究生的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地。学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数十个,其中“广西师范学院地理学科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化工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北部湾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和“ 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计算中心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等属广西财政支持建设的广西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校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不断加强我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大拓宽和优化了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学校通过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示范效应,扩展到硕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目前,学校已建成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数十个。学科平台和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为学科、科研、研究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有利地促进了学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有效地推进了产学研的一体化,为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结构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平台,极大地创新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西师范学院培养的研究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不少研究生考上了清华、中科院等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学校为高层次、高质量人才培养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通过学位点学科建设,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构建学科团队,形成人才小高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研究生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学位点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是突破口,是最大的软实力。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我校学科人才资源的优势,整合学科力量,构建与学科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学科团队,形成人才小高地,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供支持。
   学科平台的构建带动了学科团队的建设,促进了导师队伍的优化,形成人才小高地,提高我校对北部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和贡献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以教授、博士为核心的导师团队,各类重点学科团队十多个。其中,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有3个,凸显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集成效应。
   以地理学学科团队为核心建设成的“资源与环境人才小高地”,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区域模型与智能信息处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等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3S”技术开展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应用研究、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环境演变监测与评价、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喀斯特生态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整体上处于广西先进水平;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和规划方面,立足于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建设,承担了广西60多个市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任务,承担了30多个市县的基准地价评估及征地价格评估工作,累计横向科研经费达4000余万元,研究成果直接为各级政府应用,为广西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广西亚热带喀斯特山区脆弱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研究、喀斯特生态环境特点及其形成背景以及喀斯特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石漠化生态重建模式和石漠化治理产业化等研究取得一系列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成果。
   “科学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人才小高地,与企业合作完成了多项智能系统的研发,加快了成果的转化,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智能计算、网格计算和软件工程中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研发水利、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辅助软件,如“广西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软件系统”已在广西大王滩水库枢纽、屏山水库枢纽等73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使用。
   “海洋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合成研究”人才小高地,紧密结合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广西动植物、海洋和矿产资源发挥学科团队的合力,在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和分析鉴定技术,天然高分子材料等研究和利用方面取得了系列在区内处于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的学术影响的成果,多项成果获省级自然科学二、三等奖。
   公共管理学科团队,结合本校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和应用研究。近年来,本学科科研团队提出的大部制改革思路受到学术界重视,自2008年以来,本学科科研团队连续3次获得广西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的重大课题立项资助,证明了学校基础理论和应用性研究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马克思主义理论、民俗学、教师教育等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团队,不断拓宽为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服务的途径和服务范围,已初步形成区域性、民族性、应用性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位点学科建设,打造人才成长平台。广西师范学院通过学位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引进了一批人才、培养了一批人才、用好了一批人才、留住了一批人才,学校学科队伍和整体力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夯实了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化和发展,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增强了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学校学位点学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广西师范学院以学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建”为手段,实现服务社会、强校发展和育人的宗旨与目的。通过“建”整合学科力量,实现了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通过“建”,形成合力,固本强体,培育和发展新学科;通过“建”,打造学科特色和品牌,促进学科的均衡发展和水平的提升;通过“建”,形成人才的集成效应,提高人才培养、科研、学术和管理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建”加固了学校与社会的契合度,拓宽和强化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和合作机制;通过“建”促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水平,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学位点学科建设,使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以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强化内涵发展、开拓创新之路,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学位点学科建设,强化了学科区域优势的打造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感,促进学校自觉追求和实现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服务功能、人才培养和反哺社会建设的办学目的和宗旨。
   学位点学科建设,极大地优化了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环境,带动和推进了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及其管理机制的改革,形成了学科发展与管理机制、教育改革实践互动机制。学校建立、健全了相关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管理制度,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学位点学科建设,促使学科力量有效地转化为培养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学校初步形成合乎学校实际,融学科性、专业性、研究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师范学院奋发图强,瞄准一流,勇于超越,以科学、务实、创新的精神狠抓学科发展的根本与核心,传承了办学的积淀,利用好现有的基础,突出了学科的优势,扩大了学科的内涵,所形成的集成效应有效地推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强身固本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教研[2006]3号.
   [2]梁传杰 .学科建设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课题来源:2010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高校学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广西 南宁 530001)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学科 构建 研究生
上一篇:世界环境日 40年回忆――世界环境日(World,Environment,Day)
下一篇:适合改编成戏剧的课文_把戏剧教成戏剧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