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通史整合(二) 中国近现代文明

来源:一级建造师 发布时间:2021-03-04 点击:

 通史整合(二) 中国近现代文明

 一、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 年)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到 1912 年清帝退位(1840-1912 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 1912 年结束。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即时训练] 1.《资政新篇》中说:“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

 ) A.洪仁玕具备了初步的近代外交理念 B.太平天国摒弃“天朝上国”外交思想 C.《资政新篇》着重解决了外交问题 D.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赢得了列强支持 解析:选 A。结合所学知识,《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结合材料中“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及“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说明主张开放、平等外交,反映出洪仁玕关注世界形势,具备了初步的近代外交理念,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资政新篇》中的外交理念,并不能代表整个太平天国统治集团的外交思想,太平天国后期,妄自尊大的情况有所改变,但依然坚持维护天王万国真主的地位,故 B 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目的在于重振国威,

 其内容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都有所涉及,并非着重解决外交问题,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资政新篇》的外交政策,并未体现出列强的态度,故 D 项错误。

 2.光绪十四年(1888),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

 ) A.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 B.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 C.糅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 D.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 解析:选 B。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均具有民主思想,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要汲取上述人物的民主思想精华,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并未否定君权,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也未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3.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后,若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照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助于(

 ) A.上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收回关税自主权 C.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的管理 D.提高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 解析:选 D。根据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

 后,若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是对内贸易,故 A 项错误;同理,不涉及关税自主问题,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在上海纳税后,若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照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减少关卡,为企业松绑,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纳税后,若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纳税手续的简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故 D 项正确。

 二、民国前期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 年)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从清帝退位到东北改旗易帜(1912-1928 年),主要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 年)两个阶段。

 1.政治上: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1928 年东北改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开辟了工

 农武装割据道路。

 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繁荣局面,随后陷入萧条,社会物质、习俗生活快速发展变化。

 3.思想上: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并逐步中国化。

 [即时训练] 1.“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材料反映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B.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C.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 A。据材料“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可知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 A 项正确;依所学,民族间的隔阂不会完全消除,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而不是取代封建帝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民族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共和观念,故 D 项错误。

 2.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运动时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表明胡适(

 ) A.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 B.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解析:选 B。材料说的是怎样对待传统思想文化,并没有说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可以得出胡适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故 B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怎样对待传统思想文化,并没有提及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态度,故 C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怎样对待传统思想文化,并没有提及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故 D 项错误。

 3.下表为 1912-1920 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表。该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营产业(

 ) 1912-1920 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 行业 项目 1912年 1920年 年平均增长率(%) 棉纱 棉纱产量指数 100.0 422.4 17.4 面粉 面粉产量指数 100.0 516.9 22.8 卷烟 资本额 137.8 1680.4 36.7 A.发展速度已超过外来资本 B.深受国内民族主义运动影响 C.受“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D.得到独立、均衡的发展 解析:选 B。表格中列举的是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速度,并没有

 外国资本的发展概况,所以不能进行比较,故 A 项错误;时间是 1912年到 1920 年,此时中国通过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民族工业的措施,再加上民族危机的加剧,人民掀起了一些提倡国货反对洋货的爱国运动,这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 1927 年之后的国民政府发动的,故 C 项错误;表格中民族工业的发展只限于轻工业,无法说明均衡,故 D 项错误。

 三、民国后期的中国 (1927-1949 年)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新中国成立(1927-1949 年),主要处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也是中共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阶段。

 1.政治上:国民革命失败,中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独立的任务。

 2.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3.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

 [即时训练] 1.(2018·河南郑州二模)“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淞沪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以第 3 师、第 11 师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

 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 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证明了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解析:选 C。材料中主要阐述日本对华战术的调整,没有涉及中国政府的抗战准备,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既定国策,并不是迫于无奈,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和“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得出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迫使日本改变了作战计划,故 C 项正确;根据所学从七七事变到武汉会战结束,日本在战场上处于优势地位,故 D 项错误。

 2.1937 年 8 月,国民政府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批官办工矿企业迁到西南和西北内地。国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平衡内地与沿海工业布局 B.防止官僚资本企业落入敌手 C.增强民众抗战胜利的信心 D.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解析:选 D。近代中国工业布局畸形,平衡工业布局与材料中“1937 年 8 月”的战争形势不符,故 A 项错误;B 项与材料中“此举主要是为了”不符,故 B 项错误;信心与材料中“官办工矿企业迁到”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1937 年 8 月”是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初,“有步骤地把一批官办工矿企业迁到西南和西北内地”是为了抗日

 的物质保障,故 D 项正确。

 3.下表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

 ) 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奠定中国特色民族制度的基础 A.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 B.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C.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 D.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解析:选 C。中国共产党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而题干所反映的是 1949 年前后的事情,故 A项错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与题干所反映的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与题干所反映的时间一致,故 C 项正确;建国之后的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表格的内容不一致,故 D 项错误。

 四、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 年)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1956 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更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尽管如此,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经过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3.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

 4.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

 [即时训练] 1.据统计,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例,1950 年仅为 25%,1953 年上升到 76%。这一变化(

 ) A.是“一边倒”政策影响的结果 B.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C.保证了“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D.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解析:选 A。由材料“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贸易额从 1950年到 1953 年呈上升趋势,可知是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我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贸易情况而非国民经济的发展,故 B 项错误;“一五”计划开展于 1953 年至 1957年,与材料中 1950 年至 1953 年的时间信息不符,故 C 项错误;1950年,新中国与 17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故 D 项错误。

 2.1962 年 9 月 27 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农村人民公社

 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二十条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三十年不变。”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 A.奠定现代工业化基础 B.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解决生产和分配的矛盾 D.调动广大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选 B。“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现代工业化基础,故 A 项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倒退,1960年提出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故 B 项正确;人民公社没有根本改变,不能根本解决生产和分配的矛盾,故 C 项错误;直接组织生产的方式客观上能够一定程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并非直接目的,故 D 项错误。

 3.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解析:选 A。根据材料“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和“‘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可知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故 A 项正确;据材料“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可

 知涉及只是教科书而不是义务教育的人数,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可知只是确定教材符合国家标准而不是否定传统教育,故 C 项错误;据所学 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主张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故 D 项错误。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 年至今)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思想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即时训练] 1.1986 年 1 月 17 日,邓小平说:“高级干部及其子女绝大多数是好的。但是现在确有个别干部子弟泄露经济情报,卷入了情报网,出卖消息,出卖文件。高级干部在对待家属子女违法犯罪的问题上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查办部门。”他的意图是(

 ) A.对外开放需与西方打交道 B.反腐败工作需要坚决推进 C.经济改革离不开党的领导 D.建立市场经济目标要明确 解析:选 B。材料的主旨是如何处理干部子女的违法犯罪问题,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个别干部子弟泄露经济情报,卷入了情报网,出卖消息,出卖文件……违法犯罪的问题上……坚决支持查办部门”,表明了邓小平对干部子女违法腐败等问题态度坚决,故 B 项正确;党的领导与材料主旨无直接关联,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 D 项错误。

 2.下图是一张当年台胞回内地所持的台胞证。新华社在 1987年 11 月 4 日播发的稿件中记录了台胞证首次签注的场景:“两天来已有 100 多名在香港中旅社取得赴大陆新的旅行证的台胞,分别从海、陆、空三路经广州分赴各地探亲”。此证此景说明(

 )

 A.“九二共识”是这一情景的重要推力

 B.反映了两岸互访的迫切心情 C.两岸同属一中已成为双方共识 D.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解析:选 D。材料通过一张台胞证,见证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即两岸从 1979 年真正停火到 80 年代的“三通”。“九二共识”是1992 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台胞证的签发是两岸民间的交往,并不是“互访”行为,故 B 项错误;“两岸同属一中”是“九二共识”的内容,故 C 项错误;台胞证的签发反映了两岸从停火到“互通”的新变化,即“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故 D 项正确。

 3.1999 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调整粮食收购价格、范围,又于第二年进一步扩大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粮食品种的范围、拓宽粮食收购渠道。这些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B.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C.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D.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解析:选 A。1992 年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这些政策出台强调更多依据市场调节粮食流通,增加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的变化,没有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业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城市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无关,故 C 项错误;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是加强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2)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3)社会经济: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5)社会思想:“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解析:选 C。材料中强调的是洋货在中国的运输情况,并未涉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通商口岸而非内河航运,故 B 项错误;据材料鸦片战争前“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

 而战后“夷商自行转运……其物充积于厦口”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开放厦门,广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反映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故 C 项正确;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中鸦片战争前后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 (1)政治领域 ①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

 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但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发起义和团运动来挽救危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③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2)经济领域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孕育了先进的因素。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③社会生活方面,西方新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传入,加上中国的政治运动的推动,引起了中国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

 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种种变化。

 (3)思想领域 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各种社会思潮兴起和发展。

 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历史潮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促进了革命的进步和发展。

 (2018·安徽蚌埠二模)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 1898 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 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 年其频度更是降到 100次以下。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B.政府加大报刊审查 C.预备立宪取得一定成效

 D.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解析:选 C。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对维新派变法失败感到失望,“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 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说明预备立宪取得一定成效,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政府加大报刊审查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预备立宪取得一定成效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革命缺乏政党领导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3.通史视角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1912-1927 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

 (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

 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2018·重庆模拟调研卷)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

 宪政党 1912.3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 统一党 1912.3 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 共和党 1912.5 黎元洪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8 孙中山、宋教仁 “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民主党 1912.8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

 社会利益” 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解析:选 B。民国初年国家尚未分裂,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民国初年成立的各政党均以实行共和,实行宪政为宗旨,这是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推动的结果,故 B 项正确;材料仅提供民国初年成立的政党情况,未提供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情况,故 C 项错误;由材料中政党的代表人物来看,并非所有政党均代表革命党人,故 D 项错误。

 4.多视角解读近代中国的追求民主、独立进程 (1)从国家关系的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英勇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革命史观) (2)从政治的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3)从经济的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义争取独立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山西太原市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才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作为例证,这

 一变化可说明(

 ) A.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解析:选 D。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和九一八事变后前清举人身份认同的变化,并非传统士大夫的保守思想,故 A 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1935 年华北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以“清代遗民”自居,可知反对民主共和,故 C 项错误;结合材料中九一八事变后,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认同“中国人”的身份,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 D 项正确。

 5.中国近代化的内涵与社会影响 (1)内涵 ①经济近代化: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出现采用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企业。

 ②政治近代化: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君主立宪制,迈出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思想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资产阶级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④社会生活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由沿海到内地、由通商口岸到农村城镇逐渐发生变化;近代水陆交通从无到有;文化载体、通信和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风俗礼仪逐渐西化;结辫、缠足陋习逐渐革除。

 (2)影响 ①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爱国精神,打击了专制和迷信,为民主改革和民主革命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③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下表展示了我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创办”具有某些时代特征。主要是(

 ) 表 民族企业的创办 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者 地点 1898 年 源昌丝厂 祝大椿 上海 1899 年 大生纱厂 张謇 江苏南通 1900 年 启新洋灰(水泥)公司 周学熙 河北唐山 1902 年 保兴面粉厂 荣氏兄弟 江苏无锡 广生油厂 张謇 江苏南通 1905 年 振兴纱厂 荣氏兄弟 江苏无锡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简氏兄弟 香港 A.两次工业革命同时完成 B.社会性质影响近代化进程 C.受到抑商政策严格限制

 D.经营模式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选 B。近代中国直接引进外国工业革命的成果,没有完成工业革命,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分布在南方通商口岸,可知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故 B 项正确;近代中国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中国近代的民族企业,不能体现出经营模式落后于世界潮流,故 D 项错误。

 6.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 (1)经济方面 ①举措:采用自愿互利、逐步推进、赎买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②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2)政治方面 ①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②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3)民族关系方面 ①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4)外交政策方面

 ①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下表为新中国 1957-1961 年从业人员统计表。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最能反映(

 ) 时间 从业人员(万人)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1957 年 23 771 81.23% 9.01%

 1958 年 26 660 58.23% 26.60%

 1959 年 26 173 62.17% 20.64%

 1960 年 25 882 65.75% 15.89%

 1961 年 25 590 77.17% 11.16%

 A.新中国的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一直下降

 D.新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解析:选 D。图表中 1958 年以后,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下降,结合所学,表明“大跃进”工业发展受挫,故 A 项错误;根据图表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农业依旧是中国经济中很重要的一块,故 B 项错误;1958 年开始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都有不同程度上升,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1957 年—1961 年”,工农业从业人员比例的调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体现,故 D 项正确。

 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 (1)政治上:①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了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

 ②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港澳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经济上:①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②从计划经济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突出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外交上:①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事业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教育全面发展。

 下表是 1978、199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

 )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 年 77.6 22.4

  1997 年 25.5 38.1 17.9 18.5

 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农轻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D.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解析:选 D。根据所学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时间为 1992年到 21 世纪初,而材料表格反映的是 1978 年到 199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表格的时间跨度和变迁无法体现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的过程,故 A 项错误;材料表格反映的是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没有涉及农轻重成分比重,故 B 项错误;材料表格反映的是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没有涉及工业结构内部的变化,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表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加集体工业所代表的公有制由 1978 年的 100%下降到 1997 年的63.6%,而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等私营经济比重从无到有,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

 D 项正确。

 通史模拟训练(二) (时间:40 分钟 满分: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

 ) 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 C.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 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 解析:选 B。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结论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华夷”心态,故 B 项正确;仅据“治外法权”说明中国政府的软弱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中外势力开始勾结的事实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 D 项错误。

 2.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 844.096 2 850.852 9 956.991 0 737.958 1

 咸丰二年 737.958 1 836.183 7 1 032.617 2 541.524 6 咸丰三年 541.524 6 475.339 7 847.174 6 169.689 7 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解析:选 A。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咸丰三年(1853)新收银数较前两年大大减少,而支出银数总体增加导致实存银数大大减少。结合所学,1851 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1851年,列强侵华尚浅,不存在大量债款,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兴办工厂,故 C 项错误;支出银数增加,存银减少,与小农经济解体无直接关联,故 D 项错误。

 3.在 1927 年秋收起义部队的三湾改编中规定:党支部建在连上(此前营、连、排没有党组织),排设党小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九年十二月)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上述规定旨在(

 ) A.确立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 B.明确革命军队的政治任务 C.把发展党员定为中心工作 D.强化革命军队的军事纪律 解析:选 A。由材料中的“党支部建在连上、排设党小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可知中国共产党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故 A 项正确;强调的是党指挥枪即军队由谁指挥的问题,而没有明确军队的政治任务,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发展党员的问题,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强调军队的军事纪律问题,只是指

 挥权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4.抗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提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湖南人喊出“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的口号,四川人提出“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这反映出(

 ) A.中国抗战的艰巨性

 B.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 C.全民抗战成为共识

 D.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最强 解析:选 C。材料没有反映出敌我实力对比,无法体现出抗战的艰巨性,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湖南和四川民众抗战的决心,与其在抗战中的地位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民政府、湖南和四川民众抗战的决心,全民抗战成为共识,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湖南和四川民众抗战的决心,与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无关,故 D 项错误。

 5. 时间 创办者及身份 企业名称 1866年 方举赞(铁匠作坊主)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2年 陈启源(华侨商人) 继昌隆缫丝厂 1878年 朱其昂(轮船招商局会办)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882年 黄佐卿(商人) 上海公和永缫丝厂 上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此可以推知(

 ) A.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B.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 解析:选 D。据上表,第一批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办者阶级成分多样,仅依靠洋务派创建的近代企业无法准确概括上表中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办者,故 A 项错误;依所学,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是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原因,而表涉及企业主要是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时期,故 B 项错误;依所学,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表中涉及的时间不相符,故 C 项错误;据表得知,近代民族工业创办者成分复杂,所创办的企业采用机器化大生产,由此得知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机器化大生产传入中国,加快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 D 项正确。

 6.(2018·广西桂林、北海、崇左三市二模)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

 ) A.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 B.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 C.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 D.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解析:选 C。据材料主要是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改变为义利并重而不是学习西方,故 A 项错误;材料仅仅描述洋务派的义利观念并没有说明这种义利观带来的结果,故 B 项错误;材料“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和“实现富国强国”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故 C 项正确;传统的观念是重义轻利,而材料中“同时倡导求利”“兴办实业来求利”,都不同于传统观念,故 D 项错误。

 7.史料记载,在 1927 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 4%,1931 年则提高至 10%,1933 年提高至 20%,到 1934 年更是达到25%。关税收入从1928年的1.34亿元增至1931年的3.88亿元。关税收入的增加(

 ) A.促使近代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B.使列强商品输出遭到毁灭性打击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使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解析:选 C。近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故 A 项错误;关税的提高影响列强商品输出,但没有毁灭性打击,故 B 项错误;关税的提高,关税收入的增加,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保护,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C 项正确;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趋于平衡是指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与材料的内容关税提高不符,故 D 项错误。

 8.伶人杨月楼与广东富家女阿宝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族恃强凌弱,利用与上海县令的同乡之谊拆散这段婚姻,并以拐骗良家女的罪名将杨月楼定罪。

 《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这主要说明《申报》(

 ) A.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 B.不屈服于权贵的革命精神 C.把为民请命作为办报宗旨 D.即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解析:选A。根据材料“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这是一种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说明当时《申报》已具有一种新闻的自觉意识,故 A项正确;《申报》的行为尚不构成革命的精神,故 B 项错误;办报的

 宗旨是报纸的核心理念,不能仅凭个例推出普遍结论,故 C 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报道新闻事件,更多涉及的是对该批评看法,故 D 项错误。

 9.1880 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提出:修建四条从北京通往到全国的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入侵。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 已倾向同意修建,但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却说:如有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导致该计划泡汤。据此可知清政府(

 ) A.拒绝接受新生事物

 B.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 C.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D.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 解析:选 D。材料只反映出清政府拒绝接受火车这一新生事物,洋务运动说明清政府可以接受一些新生事物,故 A 项错误;材料“有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只是预想,并不能说明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故 B 项错误;材料“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 已倾向同意修建”,说明最高统治者是支持的,故 C 项错误;清政府惧怕“有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导致该计划泡汤,反映出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故 D 项正确。

 10.1917 年 2 月,《新青年》发表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分析宋儒语录等书,抓住儒家的“孝弟(悌)”与封建家族制的关系进行猛烈地攻击。这反映出(

 ) A.《新青年》成为当时中国最进步书刊 B.儒学是当时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阻力 C.思想革命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取舍 D.新文化运动侧重抨击封建家族制度 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反对专制,为宣扬其思想,对儒家的“孝悌”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体现出了出于现实的需要对传统的取舍的特点,C 符合题意;A 与材

 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儒学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B 不正确;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家族制度的目的在于反对专制,反对专制才是其重点,D 不正确。

 11.习近平指出:“总结国际关系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符合世界各国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B.由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提出来 C.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D.与《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一致 解析:选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也符合世界各国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故 A 项正确;由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提出来,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结论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C 项错误;符合《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而不是与《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一致,故 D 项错误。

 12.以下是 1997 年世界出口经济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

 A.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B.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C.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D.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解析:选 D。中国的工业发展快速,工业制成品成为出口的主要

 部分,但未提及欧美国家制造业发展状况,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国工业制造量在世界工业制造量的总比重,故 B 项错误;材料无从得知中国的轻重工业比重,无从判断产业结构比例,故 C 项错误;中国工业制成品成为出口主要部分源于改革开放的实施,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 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不平等条约产生的那一刻起,清政府便开始了反抗斗争,但收效甚微。

 1917 年 8 月,中国政府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并宣布在此之前中国与德、奥两国所有条约以及国际协议无效。

 1921 年在...

推荐访问:年高 复习资料 通史
上一篇:市公共场所清洁消毒规范
下一篇:微型投影光机生产制造项目建议书例文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