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

来源:税务师 发布时间:2020-03-15 点击:

  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两篇

 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为全面了解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客观分析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年10月份,组织部分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县人大农业农村委委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开展了问卷调查、座谈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做法

 我县现有耕地面积**万亩,水域面积6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7万亩,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75元。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占比一直很高,为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身,我县按照泗办发〔2016〕113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精品桃果、设施蔬菜(食用菌)、特色水产三大特色产业,持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力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打造“五园五带”,促调整促增收。按照省市要求以及我县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规划,重点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园、成子湖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省级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卢集生态农业产业园以及黄河故道沿线蔬菜产业带及林果种植带、沿245省道特色林果产业带、沿330省道休闲观光农业带、成子湖周边精品渔业产业带、卢集生态镇建设农业组团产业带等

 “五园五带”建设,推动每个乡镇建成一个2000亩左右、成方连片、单一品种的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点,加快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格局。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设19个单品项目,完成农业结构调整面积3.85万亩,占市下达调减粮食作物面积3.75万亩的102.7%,带动就业人数6787人,通过基地务工与入股分红等方式,人均年收入增加6500元以上。

 (二)推广“三种模式”,促调整促增收。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经营模式等方面优势,直接到村里建设生产基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里仁乡引进的上海达盛公司,在里仁乡推广种植甜叶菊,切实改变该乡以往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模式。推广农场主联合发展模式,通过联合组建合作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既破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难题,又可规避经营风险。如庄圩乡“水八仙”项目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调动了多方积极性,形成农业结构调整合力。推广大户带头群众参与模式,发挥大户典型引路作用,可以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打消群众特别是低收入户害怕担当风险的顾虑。如来安芦篙基地、三庄多肉植物等项目,通过“股份+现代农业” 模式,既解决了农户前期启动资金问题,又借助合作社在种苗、技术、市场等优势,让群众获利更多,使产业结构调整更具有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

 (三)“三个优先”布点,促调整促增收。优先布点沿路沿线地块。从总体上看,沿路沿线地块交通便捷,经过集中连片整理,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相对完善,土壤得到有效改良,经营主体比较愿意流转。目前,我县的桃树、精品林果、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都是以盐徐高速、省道245、330、267,以及宿泗路、成子河旅游公路等县乡主干道两侧为重点进行布局和调整的,沿路沿线调整19个单品2000亩以上项目,切实做大规模,做出品牌,做成特色。优先布点新型农村社区。“十三五”期间,我县先行规划建设李口八堡、庄圩大楼等10个新型农村社区。李口八堡村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发展以草坪栽植、果蔬采摘、莲藕观赏等为主特色产业,力争通过3年时间,将八堡打造成为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农业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区。目前,10个新型农村社区调整高效农业项目13个。优先布点省定经济薄弱村。我县明确要求每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都要建成一个产业化项目,目前5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的产业化项目大都启动建设,特别是今年计划脱贫的1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已启动建设55个产业化项目,其中里仁甜叶菊、来安金果梨、裴圩秋葵、高渡扶贫产业园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速度快,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效果明显。此外,根据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步伐,年内5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都要完成一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切实促进村集体增收和带动低收入户致富。

 (四)“三级书记”引领,促调整促增收。坚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压力”的“三级书记”抓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环节进行部署安排,主要领导定期听取相关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分管领导具体落实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统筹协调、督查推进项目落实。挂钩联系乡镇(街道)县级领导帮助所挂乡镇(街道)定规划、招主体、引项目、抓调整、促发展。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高度重视辖区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牵头制定规划,亲自招引主体,推动土地流转和项目落地;乡镇分管领导具体抓好镇村特色产业规划执行、项目主体招引培育、统筹协调项目实施、督查推进和矛盾调处等工作。村居党组织书记围绕建设特色产业村的目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项目主体,因村制宜组织项目实施,强化服务保障,积极调处矛盾,切实推动村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村居集体经济发展。据统计,“支书领头调结构”活动中,全县238个支部书记中有221个支部书记完成了项目实施,兴办家庭农场项目的有132个,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项目的有66个,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的有23个。

 二、存在问题

 1.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乡镇(街道)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二是龙头企业少而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带动农户不强,小龙头带不动大基地;三是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绝大多数组织松散,运行机制不健全,小组织带不动大群体;四是产业开发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加工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约特色农业持久快速发展;五是市场与信息体系滞后,生产与销售信息不对称,没有稳定的营销网络,农户只知道种植不知道市场需求,导致生产出来的东西有时会滞销,打击农民种植、养殖积极性;六是农产品

 “品牌化”程度不高,缺乏闻名全国的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较弱,小品牌拉不动大产业。

 2.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沟渠路设施配套不够,抗灾功能发挥受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如遇大旱、水涝之年,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减收,“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不少基地交通不便,运输困难,生产成本较高。加之农产品不易保管和储藏,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抵御风险能力弱,滞约农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农户产业结构调整意识有待加强。农户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比较缓慢,不利于农民自身种植、养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户的增产增收。要真正形成特色林果产业大县,除了外引内培大户外,就是依靠家家户户的农业结构调整,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富民根本之路。同时,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代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4.单体2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考核力度要加大。由于农业收益周期长,对一些土地流转大户没有相应的补贴政策,使得大户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单体2000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数量、主体招引、项目落地有困难,考核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三、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土地综合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生态高效发展定位,以“四减四扩”(减粮食面积,扩高效作物;减生产主体,扩规模经营;减面源污染,扩生态种养;减初级产品,扩加销能力)为主要抓手,坚持“五化同步”(产业高效化、土地合作化、经营农场化、种养生态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泗阳实际,科学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和举措。

 (一)确定工作目标,狠抓工作落实。紧紧围绕“生态、高效、特色、现代”发展定位,认真贯彻“四减四扩、五化同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以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为根本目标,以特色产业(蔬菜、林果、青虾)扩面增量、畜禽产业(生猪、山羊、蛋鸡)转型升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方向,以土地规模流转、新型主体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品牌创建为抓手,不断加快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全县共有耕地面积**万亩,其中非粮面积40万亩(具体为:蔬菜种植14万亩、林果5万亩、水生蔬菜6万亩、水产养殖15万亩)。

 “十三五”期间,建议每年发展非粮化种植面积3.5万亩,确保“十三五”末,全县新发展非粮种植14万亩,非粮面积达54万亩,非粮化水平达到50%以上。在各乡镇(街道)初步制定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由县农委牵头,邀请省市相关方面专家参与,加快制定“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形成全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方案,确定年度目标任务。成立全县农业项目规划实施评审小组,由县分管领导牵头,县农委具体负责,发改、财政、农开、水利、国土、环保、规划、农机等单位为成员单位,定期审定各乡镇(街道)准备实施的2000亩以上特色农业项目,确保各乡镇(街道)农业项目建设按规划执行。经评审小组批准确定实施的项目,在土地指标、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方面予以集中扶持,否则一律不享受相关政策。

 (二)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参与。当前,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农户参与仅仅停留在土地出租、打工就业层面,跟随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一起经营产业的积极性不高。这既有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度不高的原因,又有农户担心风险的原因。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必须让农民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使其获得土地增值效益的大部分。建议重点在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农业项目定向扶持等方面,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户深层次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加大农口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对上争取,允许涉农基础设施项目

  “叠加”建设,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项目布点的“两张皮”现象。围绕破解土地制约,由国土局、农委等相关部门研究上级文件精神,出台设施农业用地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向上汇报争取力度,尽快将食用菌、淡水养殖、花生、瓜蒌等具有较大经营规模的特色农产品项目纳入政策性高效农业保险承保范围,切实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后顾之忧”。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增加复式新机具补贴比例。要通过政策补贴、项目倾斜等方式,加快创建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加快创建中国驰名商标,提高贵嘴9108大米等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富民效益,最终达到示范引领、促进创收,利益共享、保障增收,保险兜底、防范欠收,拓展经营、争取多收。

 (三)建立三支队伍,提升农业效益。一是建立一支乡土人才队伍。在现有农村经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础上,利用农民培训中心平台,聘请专家教授到当地举办培训班,加强对果农、菜农以及各类养殖户“三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出一批“田秀才”、“土秀才”、“土专家”,专门负责本乡、本村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二是建立一支专业性较强的生产服务队伍。面向全县,培植一批大专以上农学、水产、食用菌、花卉等专业生产服务队伍,长期巡回乡镇、街道指导生产,传授科学技术,帮助农户为经济作物提供品种嫁接、改良修剪、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大棚建设、池塘建设等服务,为培育泗阳优质高档农产品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建立一支农产品营销队伍。在利用网店自身的优势销售果蔬、水产品的基础上,鼓励、激励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参与农产品销售,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加强与深圳、上海、浙江、南京、山东等大中城市果蔬、食用菌、水产品经销商和加工企业联络,建立良好的供销合作信誉,完善大中城市销售体系,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四)明确考核重点,加大考核力度。一是成立考核组织。由县督查室牵头,农委、农工办参与组成考核小组,对特色产业主体招引、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项目落地等进行考核,其中特色产业主体招引和项目落地情况由农委具体负责,适度规模经营情况由农工办具体负责。二是明确考核重点。特色产业主体招引考核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招引数量、质量,以及是否报县农委备案等情况。适度规模经营重点考核产业结构调整面积、流转手续等内容。凡是集中连片面积不足2000亩的不纳入考核,不经过县乡产权交易平台交易、流转手续不规范或未报县委农工办备案的不纳入考核。特色产业项目落地重点考核项目是否组织实施到位,是否符合县乡特色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要求,沟渠路、桥涵闸等基础设施是否配套到位。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对三个指标均采用百分制考核办法,其中特色产业主体招引和项目落地分别按得分的8%,直接计入当年年度乡镇(街道)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考核中的特色产业发展指标之中;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按得分的5%,直接计入当年年度乡镇(街道)农业农村工作目标考核中的土地规模流转指标之中。凡是发现弄虚作假、问题严重的,或者违反操作流程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关于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3月13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岩带领教科文卫工委组成人员,对我县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实地查看、听取工作汇报等方式,详细了解近年来我县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健全和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县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扶持细则》《**县优秀人才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实施办法》等文件,修订完善了《**县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民企创新主体培育,加速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加强专利开发管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高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热情。目前,我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3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2016年-2018年我县民营企业共获批国家、省、市项目累计36个,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意识有待加强。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缺少长远发展战略眼光,对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进行自主创新以实现技术储备的危机感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多。

 二是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与布局不合理,部分企业反映招工难,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存在用工荒现象,包括管理型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和普工,普遍存在服务年限短、流动性大问题,导致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不够。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是创新激励机制不强。缺乏长期性的激励手段,企业缺乏研发的压力和动力,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发展,二次创新积极性不高;二是产学研合作不够。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资源和利益共享共用不足;三是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大多企业没有确定从事专利申报等这方面的专门人员,知识产权专利有时因不能及时申报而被模仿,成果流失,影响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品牌的形成。

 四是社会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平台缺乏对市场调研、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服务,服务链不完整,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衔接不够紧密。政府及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信息沟通,一定程度影响了对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委相关政策和要求,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各类主体创新、激励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等一批鼓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健全考核机制,确保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二)增强科技创新意识。通过交流、培训、考察、典型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引导企业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在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使企业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高素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储备、评价、监督和保障的长效机制,使创新和管理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围绕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培育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杰出人才和学科技术带头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要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平台的建设,以支撑产业创新和增加研发投入为主线,扶持建设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与先进地区加强合作和对接,构建我县科技信息支撑体系,为企业决策和生产提供信息参考。

推荐访问:民营 产业结构 科技创新
上一篇:2017选秀【XX区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实施方案】
下一篇:浅谈人事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人事工作心得简短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