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饮食禁忌大全_糖尿病治疗新概念

来源:税务师 发布时间:2019-04-05 点击:

  “血糖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多种并发症致残致死率居高不下”,“目前谈根治糖尿病是不现实的。我们的目标是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生活,寿命不缩短,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刘志民教授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糖尿病治疗是件挺麻烦、挺棘手的事。我就认识这样一对结婚五十多年的老夫妻,七十多岁的老先生患糖尿病多年,多种慢性病缠身,夫人每天“管住丈夫的嘴”,老先生长期“深受虐待”怒而奋起,一纸诉状告上法庭要求离婚……
  糖尿病治疗难在哪里?著名内分泌学专家刘志民教授打开话匣子,告诉我们,“说到底是血糖控制达标难!”因为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各种并发症也就一一出来兴风作浪逞凶作恶。
  
  治疗强调达标
  
  近年来,糖尿病治疗一个大的趋势是强调达标。达标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5%以下。
  为什么强调达标,是因为达标率太低就容易发生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据估计,世界上糖尿病患者已超过2亿,中国患者也接近4 000万,但糖尿病治疗达标率低,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美国前几年的达标率在30%左右。2004年,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治疗达标率不足3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每天在吃降糖药”,但是血糖并没有达标,因而效果不佳。
  有调查显示,在美国和欧共体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很多糖尿病患者不知道什么叫“血糖达标”,也不知道什么叫糖化血红蛋白。在我国,这种情况更明显,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刘教授称,“达标是难的,但是越难越要达标。” 血糖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多种并发症致残致死率居高不下。譬如,心血管并发症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中风、失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以及下肢坏疽等,这些都将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血糖达标的好处,非常清楚!即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
  血糖控制难以达标,除了认识上的误区,还有“医疗模式”的问题。过去,糖尿病人诊断明确,主张先用饮食控制+运动治疗2个月,如果血糖达标则继续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如不行,用一种口服降糖药治疗2个月;一种药效果不好,加量。一种药物加量还不能控制血糖,加第二种药物,第二种药物还不行,再加第三种药物。当然也可选择打胰岛素。
  换言之,旧的治疗模式本身延误了血糖达标的实现。
  
  “安全达标”方案
  
  刘教授讲述,曾遇到过一个病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位病人每天口服6片达美康、6片二甲双胍、6片拜唐苹,血糖还是不能很好控制。其实,从经济学角度讲,如此用药一天的费用非常昂贵,打胰岛素则省钱很多,但是病人就是拒绝打胰岛素。为什么?因为害怕。他认为胰岛素像“毒品”一样,一旦打上就完了。因此,丧失了治疗达标的宝贵时机。
  现在提倡新的治疗方案是积极的:
  一是早期联合用药从最初确诊糖尿病,如果3个月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单药治疗血糖仍不能达标,就应该联合用药;如果最初确诊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超过9%,或空腹血糖超过11毫摩尔/升,应即刻使用胰岛素。先把血糖压下来,再选择使用口服降糖药。有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已到13%,甚至是15%以上,还在吃口服药,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
  二是尽早使用胰岛素近年来,一位以色列教授发明了早期糖尿病“新疗法”――首选胰岛素治疗。早期糖尿病明确诊断以后,首选打胰岛素2周,血糖达标以后停用胰岛素。研究证实,70%的病人可获得9个月至5年的缓解期。在这个缓解期(临床治愈期),病人不需服药,只需饮食控制就可以。目前,这种治疗方法正在国内临床上使用,并得到病人的认可。
  为什么要早用胰岛素?因为糖尿病有两大问题,一是胰岛素抵抗,二是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在东方人群中非常明确,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如此,不像欧美人胖人多,胰岛素抵抗非常明显,但他们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相比我们要轻一些。所以,早用胰岛素,对胰岛B细胞本身是一种休息,是一种保护。它可把高糖的毒性尽量降低,这样胰岛B细胞功能可以得到恢复,胰岛素抵抗现象即可减轻。反思过去,我们的胰岛素用晚了。
  谈到血糖达标,除了糖化血红蛋白必须控制在6.5%以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则不能忘记,即“在没有低血糖的情况下,血糖控制越低越好。”血糖控制得越低,越要警惕发生低血糖的危险。譬如,长效胰岛素不大会发生低血糖,但短效、中效胰岛素就有可能发生低血糖。糖尿病人应学会自我管理,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到一条“安全达标”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另外,对于糖尿病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肥胖的病人,降糖、降压、降脂、减重等应“同时治疗,同时达标”。改变过去“单一降糖”的治疗模式。
  
  自我监测血糖非常重要
  
  为了保证血糖“安全达标”,监测血糖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刘教授提到,有些病人得了糖尿病“他也很听话,只顾埋头吃药”,一两个月去医院开一次药、测一次血糖;还有的病人,一月去诊所测一次血糖,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如何监测血糖?除了每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刘教授特别提到“我们提倡病人自己在家中经常性地监测血糖。”可以选择质量比较稳定的电子血糖仪,自测毛细血管血糖。
  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一天中血糖有7个波动点,即每天三餐前(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晚上临睡前。只有了解了病人血糖波动的真实情况,才能由医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但要求病人一天测7次血糖,显然难度太大,也不太现实。
  国外有这样一种模式:
  周一测早餐前血糖(空腹)
  周三测晚餐前血糖(有学者认为,晚餐前这个点可以预测低血糖。如果晚餐前血糖在5毫摩尔/升左右,就有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
  周五测早餐后2小时血糖
  周六测早、中、晚三餐前血糖(空腹)
  国内也有人主张一天测4次血糖,即早上空腹和一日三餐后血糖;或者每个月拿出一个星期,在这个星期7天里,每天认真测4次血糖(早空腹、三餐后)。至于病人选择哪种方式自测血糖,可由病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酌定。
  就像2007年上海特奥会提出的口号“你行我也行”,刘志民教授给我们糖尿病病友的忠告是,“血糖100%达标是不可能的,但必须尽量达标”。为了共享美好的生活,大家要一起努力呀!
  (刘志民教授每周一上午有专家门诊)
  
  专家简介
  刘志民教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糖尿病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及糖尿病会诊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刘志民教授从1976年起从事内分泌及糖尿病、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受体的研究工作,对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的诊治均有很深造诣。

推荐访问:新概念 糖尿病治疗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吃南瓜好吗 [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南瓜]
下一篇:【女性更年期并非人人需要“激素疗法”】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偏高怎么办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