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来源:银行从业 发布时间:2021-04-16 点击: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设计 2021-1-24 一 泰山古树——计算器 第一课时:——计算器(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1、师、生自备计算器。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计算器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课前小研究 “十一”黄金周期间,泰山门票总收入约12530000元。各景点售票情况如下表。

景点名称 桃花峪 天外村 红门 天烛峰 票价(元/人) 80 80 60 60 人数 20840 71030 72860 13480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自己解答吗?试一试。

我的问题是:                                            我是这样解答的:                                         学习目标:
1、认识计算器基本键的名称及功能 2、会利用计算机进行较大数的计算 二、小组互助: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相互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

三、交流提升 1、展示交流:
预设:(1)桃花峪一共收入多少元?×××× 20840×80=         (2)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多少元? 12530000÷7=      (元)
(3)“十一黄金周期间泰山工共接待游客多少人?”    20840+71030+72860+13480=     (人)
(4)…… 2、师:计算太难了!能不能用计算器来帮助我们计算呢? 3、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了解多少?(请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
4、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符号说出常用键的名称以及它的功能,也可能有学生会说如何使用计算器等。)
5、我们已经了解了计算器的有关知识,那我们能不能用计算器尝试着计算一下呢? (1)挑选几道题:12530000÷7=                 进行计算。

(2)重点讲评,指名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操作过程,其他学生补充、评议。

5、想一想: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把问题记录下来。)
四、达标测试 1、(1)计算P5的第1题。

(2)师生第二次竞赛:  第一组:左边的五个题 第二组:右边的5个题  2、、简单应用 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小时大约滴0.66千克的水。

(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结果)
(2)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约重19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 (3)对于计算出来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4)如果这些水用来大家喝,你知道能解决学校几个班多少时间的饮水量吗?(课后可向学校事务室了解情况,并计算出结果。)
3.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41×6=246  441×6=2646 4441×6=26646 44441×6=266646 (2)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交流)
(3)    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444441×6=2666646 4444441×6=26666646 44444441×6=266666646 (4) 上面写出的答案正确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 (5) 运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6)请你运用发现的规律,自己写出几个算式。(小组交流)
3、用计算器算出泰山门票的总收入是否是12530000元。

五、总结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第二课时:——计算器(2)
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 自学质疑 学习目标:
1、会利用计算机进行较大数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

二、小组互助: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相互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

三、交流提升 活动一:  师:我们已经学会使用计算器了,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越性?(生答)  师:我能比计算器算得还快你信吗?  活动二:  出示:99998×15,9999×19,9999×12、、、、、、你们用计算器,老师口算,咱们比比看。你想知道其中的诀窍吗?如果学会了你也会算得比计算机还快。  请你用计算器完成42页的算式,学生汇报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9999×11=109989  9999×12=119988  9999×13=129987  9999×14=139986  师:观察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师:根据规律,你能不用计算器计算出9999×15的得数吗?你还能计算9999×19吗?你是根据什么算得?  师:现在谁知道刚才我们比赛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总是赢吗?  师:是呀,有很多的题目计算结果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注意寻找规律,就能比计算器算得还快。下面我们亲自来试试好吗?   四、达标测试 自主练习第4题,用计算器计算,独立完成,班级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独立完成第5题,拓展练习:第6题,通过练习,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回文数。

自主练习第8题,通过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并用下面的数 按照你发现的规律试一试,验证你的发现 29、85、68、1643、69、758. 五、总结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第一单元: 我学会了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重点难点:
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较熟练地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课前准备 (前置性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出示课本第7页,说说看到了什么? 说说与所学本单元有什么联系? 体会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小组互助 1、完成第7页的1题 2、完成第2题,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交流提升:
第一题通过算一算、填一填,你发现什么规律? 让学生分析第二题的解题方法 四、达标测试:
配套练习册第二页的1、2、3、5题 五、总结拓宽: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单元 节能减排 ——用字母表示数 单元教学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一些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

单元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时间安排:7课时 信息窗1 用字母表示数及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第一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知道字母t表示时间。  2、在含有字母的算式里,当字母表示具体的数时,能够准确的计算. 3、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含有字母的算式表示题意。

教学难点:学会用含有字母的算式表示题意。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课前小研究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知道字母t表示时间。  2、在含有字母的算式里,当字母表示具体的数时,能够准确的计算. 课前探究:
1、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自学第1和第2个红点问题,解决问题 3、阅读第3页知识点,了解字母算式表示方法。

二、小组互助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把你的发现的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提升 1、交流展示:【添加为: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点评、补充完善、修改错误并说明理由。教师随机点拨)
(1)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添加为:3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4年呢?5年呢?修改理由:是所学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3)怎样计算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造地年数        造地面积   2              25×2=50   3              25×3=75   4              25×4=100         。。。。。。

点拨提升: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能用一个式子简明表示任何年数的造地面积吗?   2、师小结: 为了简洁、准确,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通常用字母T表示时间,那么,T年造地面积怎样表示?生回答 但是有件事情要说明:在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中,×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25T 四、达标测评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课件展示)
①α×χ ②χ×χ ③5×α ④χ×3 ⑤α×b ⑥α×8 ⑦b×b ⑧α×1 2、书第4页 3 、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填写理由。

3、书第5页第5题。

这是结合实物图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第二组题关系比较复杂,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说清图中的意思,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红绳的长度。

4、书第5页第6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练习时,要让学生明白,大坝的高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水面到坝顶的高度,另一部分是水面以下大坝的高度。

5、书第5页第8题。

五、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第二课时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初步学习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

3、能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求简单的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难点: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
学会求简单的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并初步掌握了由字母代替数字,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不同的练习,进一步掌握用字母代替数字的算式,来解决问题。

二、小组整理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进行组员交流,并把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或典型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班内交流。

三、交流提升:
1、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2、教师点拨提升。使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3、针对性的练习。选择典型的题进行分析理解。

四、达标测评 1、把下面的儿歌中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   )只青蛙(   )张嘴 ,(   )只眼睛(    )条腿  2、书第6页第 9 题。

这道题是理解含有字母式子意义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知道每个字母在图中的含义,然后试着解释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并相互交流,最后指名让学生说说,集体订正。  3、书6页第10、11题是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值的综合练习题。第一步根据数量关系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第二步求式子的值。练习时, 可先给学生讲清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情, 学生弄明白题意后, 再进行练习。

五、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谁愿意来说说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信息窗2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发展学会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3.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用字母表示数。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以下内容:
1、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二、自学质疑 1、用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自学课本第12--13页的内容,看看你能学会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明白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组互助 1、小组合作,大胆猜测,并找出小组的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发现的及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组内交流之后由小组长负责汇总,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看那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表现最好!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找出发现的情况 3、小组汇报,共享成果。

四、交流提升。

1、交流展示(一):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点评、补充完善、修改错误并说明理由。教师随机点拨)
(1)小组交流,看看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教师巡视,掌握学生不同的方法。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2)拓展字母式 已知V和t,我们可以求出S,如果已知S和V,怎样求t呢?已知S和t,怎样求V? 多让几个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评价。

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上面所学的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写出含有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2、交流展示(一):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学生交流汇报用字母表示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

(板书完整课题:和计算公式)
(2)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几何图形)
怎样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呢?(随学生回答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文字叙述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3)在平面图形中,我们一般用用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用a、b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随叙述在图上用字母表示出长、宽、边长),怎样用字母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吗?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学生尝试写公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出现的问题。

五、达标测评: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冲积而成的,这里土地平坦,肥沃,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请看:
 1.一台拖拉机在耕花生地,如果用a表示工作效率, t表示工作时间,C表示工作总量,那么:C=---,t=----,a=----。

2.这块花生地收获了c吨花生,每吨花生卖x元,一共卖了y元。你能用式子表示出c、x、y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3.来年要把这块花生地分成两部分种植作物:        玉米      大豆     a         a          b          (1)玉米地的周长       ,面积       。

(2)大豆地的周长       ,面积       。

(3)玉米和大豆地总的周长              ,面积               。

六、总结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还有哪些方面有遗憾?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头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 使学生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不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

3.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难点:1、用字母表示数。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以下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二、自主整理 用填一填、算一算等方法,完成下表:每天各漂流多少千米? 1.每天漂流的路程等于漂流的速度乘时间。

漂流日期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29日 漂流时间(时)
7 6 7 6 6 7 6 平均速度(千米/时)
11 12 6 11 6 8 8 漂流路程(千米)
              2.通常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你会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3、用字母表示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及周长公式。

三、小组整理 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发现的及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组内交流之后由小组长负责汇总,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看那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表现最好! 四、交流提升。

1、交流展示:(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点评、补充完善、修改错误并说明理由。教师随机点拨)
(一)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你会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二)、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如果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下面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2、用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

1)        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字母公式。  2)  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字母公式。  3) 已知总价和单价,求数量的字母公式。

学生:独立写出含有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五、达标测评:
巩固练习:  1、观察图形,完成下面的问题。

   x     y 1)      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2)小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3)大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2.填写下表:(每本本子x元)
数量(个)
     6        a   总价(元)
           30         b     如果x=2,那么买y本本子需要(        )元。

3.学校要买故事书35套、每套a 元,科技书b套、每套85元。

①1套故事书比1套科技书少多少元? ②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花了多少元? 4.五一中队参加“保护母亲河”植树周活动,计划植树500棵。

  (1)如果平均每天植树x棵,3天植树多少棵?   (2)当x=125时,还剩多少棵没有栽? 六、总结反思 提问: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相信你们的收获也很多,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我学会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头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 使学生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不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

3.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教师点名课题。

 二、自主整理 自主梳理: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三、小组整理: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进行组员交流,并把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或者是典型的问题统计好,为班内交流做准备。

四、提升交流:
1、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与存在问题。

2、教师点拨提升。

3、针对性练习。

五、达标测试:
课本第16页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六、总结反思:
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集体交流。 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   单元备课 第 三 单 元 课 时 共13课时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加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素材的选取真实新颖,有现实意义。教材以快乐农场为素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探索和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重视简算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计算教学重点是对“计算技巧”进行训练,很少关注“选择策略能力”的培养,本单元自主练习有关简便运算内容的设计,重视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单纯训练简算的式子题少之又少。这样编排,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重点 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课时安排 加法结合律………………………… 3课时 乘法结合律 ………………………… 2课时 乘法分配律……………………………2课时 我学会了吗……………………………2课时 检测讲评………………………………4课时 信息窗1 第1课时 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窗1 课型 新授 第 1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验猜测、归纳、比较等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正确的理解并会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计算。

教法 学法 谈话 讲授 练习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校园绿化,要购进一批树苗和花苗。要购进冬青56棵,柳树72棵,杨树28棵,月季80棵,牡丹88棵,茶花112棵。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1: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生2: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 (3)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二个问题 。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课:
1.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  ① 应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板书:(56+72)+28=128+28=156(棵)  ②还可以写成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72+28)=56+100=156(棵) 2.第二个问题怎样计算?指名回答,板书:(80+88)+112=168+112=280(棵)  80+(88+112)=80+200=280(棵)
3.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三个加数都一样,一个先算前两个数相加,一个先算后两个数相加,和是一样。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两道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起来。

 板书:(56+72)+28=56+(72+28)
(80+88)+112=80+(88+112)
5.练习:
 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23 ○ 45+(25+23)
 (36+18)+22 ○ 36+(18+22)
6.观察这两个等式,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7. 呈现运算律 (1)你能从第一个运算律中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试一试。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a + b )+ c = a +( b + c)
(2)三个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相加或是先算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8. 练习   书19页自主练习1,按要求填空,然后集体订正,说说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三. 探索加法交换律 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4+2 ○ 2+14 26+15 ○ 15+26 38+29 ○ 29+38 100+200 ○ 200+100 1.认真观察上面的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

  哪位同学上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两组算式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没有变。

生2:两组算式列式不一样,但得数一样。

2.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   板书:26+15=15+26 3.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试试看。

 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教后 反思 第2课时 课题 加法运算律 课型 新授 第 2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猜测、归纳、比较的教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法 学法 谈话 讲授 练习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学习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1、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运用加法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和同桌一起想一想,交流一下。

老师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2.学习了加法交换律还有什么用途呢?你能试着举例吗?指名说。

3、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讨论,想办法进行简便计算。

4、观察下面的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出示:282+63+37 5、 小结:连加算式,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凑成整百数,再计算简便。

6、 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六个数相加? 7、 高斯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 1+2+3+4+5…+100=?”。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高斯却在几秒钟内给出了答案。同学们都非常纳闷。你知道高斯是怎样算的吗? 二、自主练习 1、书19页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并说明每个步骤所运用的运算律。

2、第4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解题步骤?怎样计算简便? 3.青岛梦幻方特王国,来游玩的男生有176人,女生有95人,教师有24人。你能得出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总结收获: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课后探究:加法有运算律,减法有没有运算律呢? 作业:1.练习册。2.改错。

教后 反思 第3课时 课题 减法的性质 课型 新授 第 3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巩固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材16页第6题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巩固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计算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两数之和”这一减法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一性质进行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两数之和”这一减法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一性质进行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法 学法 谈话 讲授 练习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回顾复习:(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口算。

54+67    38+75    76-48    94-56 指名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2、看谁算得对又快。

273+356+327      456+284+116 谁能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都运用了什么方法? 谁能说说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内容? 这是我们上节课探索发现的加法中的运算律,那么减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运算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减法中的运算律。(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加法的运算定律,激发学生探究减法简便方法的欲望】 二、情境激趣,探究规律: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又要开始举行了,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电脑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以课件出示:一班不参加活动的男生有多少人?二班不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你们会列算式吗? (1)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再计算填空:50-20-10 ○ 50-(20+10)    60-24-16 ○ 60-(24+16)
填完后可以先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情况。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可以填等于号? (2)再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那么,这会不会是个规律?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学生同位合作举例验证可能出现的规律。

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自由列举验证的实例,让全体学生评价)
通过验证,看来,这是个规律。你能用语言概括一下吗? 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a – b – c = a - ( b + c ) 同位结合字母算式再互相说说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 (3)试一试: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下面的题目吗? 478-234-166     548-321-79     768-432-157     867-405  谁愿意说说自己解答的方法和理由。

第三小题与前两题有什么不同?(减去两个数的和,计算并不简单)
最后一道867-405,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如果减去的是398呢?(867-398)可以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先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把398看作400,先从867中减去400得467,再给467加上2得469。

为什么要加上2而不是减去2呢? 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计算中,存在着很多有规律的知识,只要你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够探索并运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试一试。

三、巩固应用。

1、想一想,填一填 172-17-83=172-(   +   )       748-(   )-246=(   )-(354+246)
564-209=564-(   )-(   )     825-(    )=(  )-500-7 2、仔细观察,○  里应该填﹤、﹥、﹦,为什么? 73-56+12 ○ 73-(56+12)     704-350-50  ○  704-(350+50)
395-(72+95)○ 395-72-95     144-98-56 ○  144-(98-56)
3、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对又快? 282+47+153+18     895-103      398-(76+98)    134-87+66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设计:
减法种的简便方法 a – b – c = a - ( b + c ) 教后 反思 信息窗2 第1课时 课题 信息窗 2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课型 新授 第 1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运算中,让学生了解感受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探索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法 学法 谈话 讲授 练习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出示信息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1、 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 2、 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肥? 二、合作探索 ,研究问题 1、乘法结合律 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 “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 ”这个问题好吗?(出示课件)
你能列式计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种算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出示课件)
学生观察发言, 归纳得出: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都相同,计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等。

师:这有没有可能是一个规律? (学生猜想)
我们能不能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 小组合作,举例验证猜想。全班交流。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跟以前我们所学的哪条定律相似?你能给这条新定律起个名字吗? 学生发言。师总结板书:乘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出示课件)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让交流的学生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2、乘法交换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大胆地猜测一下,乘法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 学生发言:可能乘法也有交换律。

师:让我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合作验证,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学生思考用字母表示出这个定律。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做练习 四、评价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教后 反思 信息窗2 第2课时 课题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课型 新授 第 2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运算中,让学生了解感受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法 学法 谈话 讲授 练习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创设情景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乘号宝宝”想知道大家学得怎样,请看大屏幕,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⑴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⑵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乘法的两个运算律吗? ⑶抢答:
136×947=947×□ 358×1002=1002×□ (15×4)×10=15×(□×□) (125×8)×5=□×(□×□) 二、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掌握得真不错!想一想:这两个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出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时,教师导入新课学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三、自主合作 探究新知 1、观察下面算式125×7×8,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指3名学生板演 125×7×8 125×7×8 125×7×8 =875×8 =125×8×7 =7×(125×8)
=7000 =1000×7 =7×1000 =7000 =7000 =7000 (2)小组交流,对比感悟: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比评价一下与别人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3)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体会:125×8×7和7×(125×8)是运用了哪种运算律得来的?为什么要把125和8乘起来? (4)教师小结:显然第2和第3种方法比较简便。不管哪一种都是利用125和8相乘整千,再和7相乘就可以直接口算了。

2、观察25×16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2)全班交流:重点提出为什么要把16分解成4×4的形式? 3、讨论小结:(1)讨论:观察以上两道题,小组讨论:在乘法运算中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2)班交流后教师总结⑶在乘法算式中应根据因数的特点来选择简便算法,有5去找2,有25去找4,有125去找8,从而使两个数在相乘后积成为整十、整百、整千数。

四、巩固联系 运用新知 1、自主练习第3题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自主练习第4题 解决实际问题 3、自主练习第5题 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总结:评价一下自己在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教后 反思 信息窗3 第1课时 课题 乘法分配律 课型 新授 第 1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探索归纳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法 学法 谈话 讲授 练习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创设情境、出示信息窗 1、生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A、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B、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 (2)分组讨论 我们先来解决“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A、可以先求芍药和牡丹分别多少棵,然后把芍药和牡丹的棵数合在一起。

B、也可以先求芍药和牡丹每行的棵数,然后再求9行一共的棵数。

(4)利用信息图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5)学生独立列式,并回答,师板书。

12×9+8×9 (12+8)×9 =108+72 =20×9 =180(棵)
=180(棵)
3、总结规律 (1)学生观察比较 刚才我们求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算式不同,结果相同)。

(2)引发猜想 根据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

(3)验证猜想,发现规律 刚才同学们猜了很多,是不是象同学们猜想的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好吗? A、小组合作,举例验证 B、学生汇报交流 C、进一步完善发现的规律。

(4)师总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的规律,我们叫它乘法的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生答师板书:(a+b)?c=a?c+b?c 三、应用规律,巩固新知 1、找朋友 (15+6)×7 325×(99+1)
325×99+325 34×17+34×13 34×(17+13)
15×7+6×7 23×24+23×16 23×(24+16)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13×(4+8)=13×4+13×8 ( )
(2)(a+b)•c=a+(b•c) ( )
(3)12×4×4×13=4×(12+13)
( )
(4)78×101=78×100+78 ( )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0+70)×5=80×□+70×□ (a+b)×9=a×□+□×□ 236×3+236×7=□×(□+□)
m×153+m×47=□×(□+□) 四、感悟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 反思 第2课时 课题 乘法分配律 课型 新授 第 2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 学法 谈话 讲授 练习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5千米的速度行驶在京沪高速公路上,经过12小时这辆车从上海到达了北京,上海到北京全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生口头列式 105×12)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计算 怎样计算105×1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算法,比比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2、汇报交流 105×12=1260 12×105 (笔算略)
=12×(100+5)
=12×100+12×5 =1200+60 =1260 3、优化算法 这两种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板书)。

6、巩固练习 同学们刚才学的不错,让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出示135×6+65×6)。

想一想,怎样计算会更简便呢?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简便方法。

135×6+65×6 =(135+65)×6 =200×6 =1200 三、应用知识 自主练习 1、第5题是一道巩固乘法分配律的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时,让学生交流算法。

2、第6、7、9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算法,优化算法,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

四、拓展乘法分配律 1、出示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思考讨论:通过计算以上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揭示规律。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即(a-b)•c=a•c-b• c 五、综合练习 1、自主练习第9题是通过解决购物问题,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的练习题,练习时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问题,明确乘法运算律的应用价值。

2、第12题也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有了第10题的铺垫,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结果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有正确的,也有不准确或错误的,所以通过交流,让学生能相互学习,互相激发,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完善。

六、总结反思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有哪些收获? 教后 反思 我学会了吗 课题 我学会了吗? 课型 新授 第 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熟悉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定律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求异思维,逐步养成简算习惯。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能综合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定律。

教法 学法 谈话 讲授 练习 教具学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自主整理 1、 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乘法什么运算定律?  2、请把我们学习的内容整理在练习本上 二、小组整理 2、出示《我学会了吗》题目,自学质疑,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进行组员交流,并把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或者是典型的问题统计好。

    说一说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三、交流提升 1、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教师点拨提升。

师:同学猜如果在计算中运用乘法分配律,是否会让计算简便呢?那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提问第二个题目,算式:476×3+524﹡3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476+524)×3  师:你是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算的呢?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一一交流,比较。确定简便方法。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你获得了有关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什么经验?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

四、达标测试 1).自主练习28页第11题,12题让学生自读题,弄清题意,独立解决问题。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第8题,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组算式,猜猜圆圈中应该填什么号,再分组计算验证猜想,从而得出各组两个算式得数相同,小组合作总结规律,进行交流。得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

3).“我学会了吗”,师引导学生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灵活解决问题,重点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六、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学习得快乐吗?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一说? 第二课时补充练习 基本练习:
1、连连看:
(25+6)×4 48×32+52×32 16×(236+78)
  (31+69)×28 32×(48+52)
25×4+6×4 2、填空:
①(31+69)×28=□×28+□×28 ② 546×12+546×8=(□+□)×□ ③ 25×□+75×□=(□+□)×23 ④(125+50)×8=□×□+□×□ 3.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a+b)×c=a×c+b×c (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⑵(32+25)×2=( )
A.32+25×2 B.32×25×2 C.32×2+25×2 ⑶a×c+b×c=( ) A.(a+b)×c B. a+b×c C. a×b×c 4、综合练习:
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2×46+32×54 146×38+38×54 (80+8)×25 32×(200+3)
38×39+38 35 × 28 + 70 拓展练习:
1、出示:25×9×4 125×3×8 你能一下子就说出得数吗?怎样算的? 教后 反思 第四单元 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结合实例,利用三角形模型自己动手按照边和角两种形式给三角形分类,按照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照边来分,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4.能够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及3条边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认识三角形。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本单元建议课时数:7课时 认识多边形 信息窗一 三角形的认识、特性及分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性,掌握它的分类。理解三角形按角分类,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画出给定底上的高。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预习设计: 1、用木条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用手拉一拉,看有什么发现? 2、用直尺量一量三角形的边,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形的角,有什么发现? 3、你还想研究三角形的什么?怎样研究? 检查预习: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说一说是怎样研究的。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人
1.课件展示情境图: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数学知识,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图形?
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让学生说一说。生:房顶、红领巾、标志牌等……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电视接收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等。

4.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深入探究,感知特性 谈话:三角形真的牢固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每个小组内有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多边形框架,先观察一下,两者间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边和角的数量。

分别拉一拉,比比看,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发现:三角形框架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多边形形状变了。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把它的形状固定住了,所以怎么拉它也不会变形,而四边形不具稳定性,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总结:刚才同学说的很对,三角形是牢固的,也可以说它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

谈话:看这两幅图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举例)
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请看(电脑出示)建筑上的斜拉桥、铁塔、自行车架、照相机三角支架、电线杆、房屋的金字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吊车的长臂、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晒衣架,太阳能架、大广告牌后面三角支架,相框后三角支架,固定小树用三角形,铁栏杆里外每隔一段有一支斜的铁杆,构成三角形。细心观察你还会发现更多呢! 三、三角形的组成。

谈话:每个小组里都有几根小棒,请你试着用它们摆出三角形,边摆边思考:三角形是怎样构成的? 学生观察讨论:由三条边按顺序围起来(强调解释重点字眼:围成)
谈话:谁能来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谈话: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还有什么?你能再试着找找吗?(教学三个角、三个顶点)
四、结合已知学画三角形的高 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范一个?(学生板书)
2.教学画给定底上的高 今天我们就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边画边讲解)任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看清楚了吗? 教师示范每种类型三角形高的画法。

手把手教给学生画高。

五、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一)观察分析,按角分类。

1.谈话: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都放着许多三角形,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可细心的人发现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还有不少共同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类,抓住主要特征为这类三角形起个名字。(学生操作)
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你能给你们分的这几类三角形分别起个名字吗? (三个都是锐角, 叫锐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 。

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
2.巩固: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扮演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向大家作以简单介绍。(我是一个三角形,我的特点是……)其他同学根据它的介绍来猜猜它的名字,好吗? 认识了三种三角形,你能根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 (二)观察三边,按边分类 谈话: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其实它们的边也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引导学生用量,对折……的方法验证一下)(学生讨论)边分类边回答 三条边都不相等: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相等:
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
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称。

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六、拓展延伸 自主练习 1.学生自己动手画任意三角形的高。

2.p34第2、3、4题 七、课堂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认识多边形 信息窗一 三角形的认识、特性及分类练习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系统地整理各种三角形 2. 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三角形进行正确的分类(按边分、按角分)。

3. 通过动手自己拼搭三角形,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梳理归类 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请你说一说你知道了那些知识。

(出示课题:三角形)
1.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找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观看媒体图片)
2. 出示五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提问:“你们看了这些三角形,想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各三角形的名称和特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那你愿意自己也来画一组这样的三角形吗? 二、分析推理,判断属性 1、出示七个三角形,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角与边,判断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和理由。

师: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些三角形分分类。

2、分组合作,交流汇报 ⑴:按角分可以分为:①③是锐角三角形;
④⑦是直角三角形;
②⑤⑥是钝角三角形。

⑵:按边分可以分为:②⑥⑦是等腰三角形;
③是等边三角形;
①④⑤是任意三角形;

3. 复习各种三角形的概念 问:那什么是锐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 按边分的时候,你的依据是什么? 4. 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1)
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分类,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⑦不但是直角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那这样的三角形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等腰直角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就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有一些三角形不但是等腰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2)
出示:2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它们一样吗? 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形状都相同,但是大小可以不同。

三、组织讨论,判断正误 ⒈ 教师用屏幕出示下列判断题,要求学生先小组议论每道题的说法是对还是错,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中交流。

⑴ 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 )
⑵ 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 )
⑶ 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

( )
(4)
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直角三角形。

( )
(5)
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 )
(6)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 )
⒉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2。组内交流,集体反馈中注意请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择理由。

四、探究实践 1、完成自主练习3,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分别划出底边的高,并画在书上。集体交流时,明确画法,特别关注学生垂直线段的画法。

2、完成自主练习4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法,以确保不重复也不遗漏。

教学反思:
认识多边形 信息窗二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该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去探求真理的志向,享受成功的喜悦 。

预习设计:1、用小棒来摆一摆,摆成三角形。2、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2、量一量三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检查预习:1、汇报有什么发现?2、说一说三角形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屏幕显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你认为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哪个词?什么叫“围成”? 2、那么是不是说,只要给你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教学预测及应变策略:大部分学生凭直觉都会自信地说“能”,如果情况不是这样教学也可按以下方案进行。)
师:请同学们各自在小组内选一套小棒验证一下(要求三根小棒首尾相接。这些小棒的长度是任意的,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

(教学预测:有一半学生摆不成,验证的结果与学生自己的直觉不一致,从而产生“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该问题的强烈欲望。)
师:通过摆小棒验证,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有的组选用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组则不能。

(教学预测及应变策略:有的学生说自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有的说围不成,如果还有个别学生说出其中的“原因”——即三边关系,则可把这“原因”作为学生的猜测,直接引导学生验证。)
3、对于大家摆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有的能围,有的不能围?到底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
同学们,我们的疑问,实际上很早以前许多科学家就提出来了。后来,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实验探索,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小数学家,一起探索这个问题,愿意吗? 二、猜想探究,揭示三边关系 (一)引发猜想 刚才我们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如果有六条线段,猜猜能围成几个三角形?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1)分组实验:请四人小组合作,将学具袋里的六根小棒围一围三角形(蓝:2cm 紫:3 cm 黄(两根):4 cm 白:5 cm 绿:9.5 cm),各组可自行确定验证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可填写以下的《探究报告单》。

(附探究报告单)
所选小棒长度:(两边之和 >第三边 两边之和 =第三边 两边之和<第三边 )
能否围成三角形 第一次a=( )cm b=( )cm c=( )cm a+b〇c a+c〇b b+c〇a第二次a=( )cm b=( )cm c=( )cm a+b〇c a+c〇b b+c〇a第三次a=( )cm b=( )cm c=( )cm a+b〇c a+c〇b b+c〇a第四次a=( )cm b=( )cm c=( )cm a+b〇c a+c〇b b+c〇a(2)汇报小组围的结果,有什么发现吗?举例。(课件演示)
(三)归纳总结。

1、小组讨论:完整地说说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2、电脑出示数学家的探索结果: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课件出示)我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探索结果到底一不一样?为什么? 3、既然都一样,这里为什么强调“任意”呢?(课件出示一幅三角形图,边长分别是5厘米、7厘米、9厘米。)这三条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你们看,用上“任意”两个字,就把三角形边的关系的三种情况都非常简洁地概括了出来。多好啊!但是,判断的时候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 同学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探索出了跟数学家意思一样的结果,老师祝贺你们! 4、总结揭题。这节课你高兴吗,为什么?刚才我们当了一回“小小数学家”,探索的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5、质疑问难。

三、巩固应用 1、直觉判断。

① 3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用它们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15厘米。

( )
② 任意3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 )
③ 用3根长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 )
④ 有三条线段,其中两条之和大于第三条,那么这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 )
⑤ 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小于第三边。

( )
2、完成自主练习8 每组中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后,请学生说出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共同探讨,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这只是三角形其中的一个秘密,其实它的秘密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四、限时作业 1、完成自主练习1 2、完成自主练习5 小猴子要做一个三角形支架,已经准备好了长8cm和12cm的两根木料。那么第三根木料该准备多长?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学反思:
认识多边形 信息窗二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发现规律,主动推导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

2、在操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预习设计:1、量一量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 2、用剪刀任意剪出两个三角形,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看有什么发现。

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发现,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知道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2、我们在讨论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三个好朋友却吵了起来,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 详细内容说明: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是这样吗?”(它们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
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吗?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

3、故事中到底谁说得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1)量一量 你认为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会想到: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量出来,再用加法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每组准备三种不同的三角形)量角,求和,完成第43页的表格。

学生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发现: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在量的过程中,由于误差,有的学生可能算出内角和在180°左右,这时教师要相机诱导:在测量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差是正常的,因为同学们画的角不够标准,量角器的不同,还有本身测量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误差。)
师:看来量一量会出现误差,那么你还有其它的更科学的办法进行验证吗?引导学生想到拼一拼。

(2)拼一拼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学生展示交流, 师: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都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

(3)折一折 小组活动,学生交流:
展示汇报1、将正方形(或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这样,就折成了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四个直角的和是36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它的一半,是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可以折成一个直角,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因此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

2、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师谈话:三个三角形争论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你现在想对这三个三角形说点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对得出的规律做系统的整理。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大家已经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你能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吗? 1、判断 钝角三角形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 )
锐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小于90°。

( )
一个三角形最少有两个锐角。

( )
一个钝角三角形最少有一个钝角。

( )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限时作业:
1、自主练习第2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用量角器验证计算的结果。

小结:以后如果遇到求一个三角形内未知角的度数时,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一算,简单又精确。

2、选度数,组三角形 (课件显示如下)
请选出三个角的度数来组成一个三角形 10° 18° 15° 150° 130° 72° 20° 50° 70° 35° 75° 52° 56° 54° 58° 60°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操作课件,把学生选择的度数拖入方框内,通过电脑计算相加是否等于180°,来验证学生的选择是否正确。验证学生选的对了以后,再让学生判断选择的度数所组成的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并说出理由。

四、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谈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教学反思:
认识多边形 信息窗二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2.会利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及其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判断其他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1.提问: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你了解了有关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谈话:下面我们一起来检验自己到底学习的怎么样?完成自主练习,请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展示汇报。

3.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选择题,然后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展示。

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第一题-动手操作,然后小组展示汇报交流。教师同时用课件展示。

5.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然后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 学生先自主完成挑战题 第三题,再小组内讨论 解决方法并且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7.挑战题第五题,请学生自己先思考,动手操作,然后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后小组交流展示。

小结:三角形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 8.完成第六题选一选,让学生说一说理由,第4小题,可以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9.第七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10.总结全课 谈话:三角形看似这么简单的一个图形,其中既然蕴含了这么多奥秘,还帮住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看来学好数学对我们很重要! 教学反思:
认识多边形 信息窗三 平形四边行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会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

  3、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会画对应底边的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证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钉子板、方格纸。

预习要求:1认真读课本41,42页的内容,思考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2动手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学习的内容进行了预习,谁来说说你通过预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质疑学习困惑。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学到了平行四边形的很多知识,你们在自学时遇到哪些困难?谁来说说,我们大家一起来想办法。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交流展示 1.教师: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如教材中的几组照片)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说说看。

2.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相机出示生活中的几组照片。)
  三、互动探究 1.谈话: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闭上眼睛在小脑袋里想一想平形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好,脑子里有平行四边形样子了吗?(出示课件中的平行四边形)
如果老师让你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你准备怎么做?
2.学生用手里材料做,做完后同桌交流:“我是怎么做平行四边形的?”教师巡视指导。

3、上台来展示自己是怎么做的。

学情预设:(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的;
(3)用方格图上画;
(4)直接折的;
(5)用剪刀剪……
4、谈话: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面前的平行四边形,它的边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先在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能证明这些猜想吗?想想办法,动手试试。

  学生汇报证明方法。

(教师结合回答用课件演示验证过程。)
  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相加是180°(平角),内角和是360°,对角相等。    四、精讲点拨 1.认识高、底。

  课件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图,介绍: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上下对边是一组平行线,你能量出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把你量的线段画出来。

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

2.老师刚才发现,大家画的垂直线段位置都不一样,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线段到底有多少条呢?(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有无数条。)
  (课件演示作高的方法)说明:在平行四边形里,一组对边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对边就是底。

  3.学生自主看书上P42页,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什么是底?
五、巩固练习 1.师出示实物“平行四边形”,指一指两组底边上的高。

  2.做书上试一试,量出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1)先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
(2)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的? 教学反思:
认识多边形 信息窗三 梯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画出梯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淇河大坝图片,介绍美丽家乡淇河风光,最后提问,大坝中有我们数学中的什么图形?-------梯形 2、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二、自主探究 1、描述梯形特征 2、小组合作,想办法自己做也个梯形,在小组里交流。

3、师:各小组做的非常好,拿出你们手中的梯形与以前学过的平行
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区别?板书(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师:再拿出刚才做好的梯形,能不能量出这个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的距离?想一想,怎样画出线段再测量梯形的各条边都有自己的名称。

5、请先阅读课本第43页的一段话,并观察右边图,说一说梯形各边的名称及梯形的高。

  上底
下底 6、师:出示一个等腰梯形跟我们做的梯形相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两腰相等)
7、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请同学量一量书上43页中间的那个梯形。我们把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8、如何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梯形? 三、解决问题 1、2,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

2、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

四、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 教学反思:
五、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信息窗1:小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49~54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的读写和意义。它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四种不同的鸟及鸟蛋的质量,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与鸟蛋质量有关的问题引入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学习。小数的意义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名数改写的方法的基础,因此是本信息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在合作探索中,掌握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的计数单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除了整数外,你还知道哪些数?你能举一个我们学过的小数的例子,并说出它表示的意义吗? (学生举例回答,师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组一位小数:0.1 1/10;
0.4 4/1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这些小数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再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归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谈话: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作为奖励,老师带来一组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伴随音乐,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习了一位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再带领学生欣赏信息窗1,引入新知,培养情感,激发兴趣。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的读写。

谈话: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1)根据以前的知识,请你从中任选两种蛋的数据试着把它们读或写在练习本上。

(2)全班交流订正。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写情况引导学生概括小数读、写的基本方法。

谈话:对于这些小数,你还想了解它们哪些知识?(学生自由提问。)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0.46千克中的0.46表示什么意思? 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0.46千克中的0.46表示什么,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0.46 0.01)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

谈话:如果正方形纸片用“1”表示,那么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发言。)
(师板书:0.1——1/10 0.01——1/100)
(2)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46。

谈话:我们知道了0.01就是1/100,那么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46吗?它表示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0.46就是46/100,也就是46个1/100。)
板书:0.46 46/100 (3)教师多媒体出示0.05、0.10的方格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板书:0.05 5/100 0.10 10/100 (4)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猜想:那么0.001表示什么?0.365表示什么?(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
(2)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平均分产生0.365的过程(教材51的图),引导学生理解0.365就是365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3)多媒体出示0.305、0.360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4.总结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

(1)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0.05和0.365这样的小数,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小数吗?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们的意义。)
(2)小组讨论:你认为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数?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正方形纸片和正方体塑料块的观察、涂色、操作等活动,以及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小数的寻找和理解,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感受小数应用于生活的广泛性。

三、情境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读题,再说一说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练习重点是小数和分数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归纳知识的能力,也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四、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意义,想不想进行抢答比赛,看谁掌握的知识好? 课件出示:0.3表示 ( )
7/10写成小数是 ( )
0.26表示 ( )
55/100写成小数是( )
0.725表示( )
28/1000写成小数 ( )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比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回顾,也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积极性。

二、运用旧知,归纳新知 1.学习小数各部分名称。

谈话:小数都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回答,师总结板书。)
0 . 3 6 5
 ↓   ↓   ↓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2.分组整理小数数位顺序表。

谈话:整数的数位顺序表是个位、十位、百位……,那么小数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呢? (1)课件出示52页的数位顺序空表格,独立完成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全班交流展示)
(2)从数位顺序表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3)0.365的小数部分都有哪些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以及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自主练习第2题。你能拨出下面的小数吗? 教师指导学生在计数器分别拨出不同的小数,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字和位值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注重了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学习,并在整理数位表的过程中自觉与整数知识建立联系,从而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和组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在计数器上拨出小数则较好的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

三、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1.游戏:我说你猜。(老师说小数的组成,学生说出小数。)
①老师说,学生答 ②一个学生出题,全班答 ③双列火车:一个问,一个答)
2.独立填空。

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订正。

3.抢答选择。

课件出示,学生手势抢答。

(1)0.005表示5个( )
a.十分之一 b.百分之一 c.千分之一 (2)0.8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a. 8 b. 80 c. 800 (3)0.69里面的9表示9个( )。

a.十分之一 b.百分之一 c.千分之一 (4)一个数是由5个十分之一和7个千分之一组成的,这个数是( )。

a.0.57 b.0.057 c.0.507 [设计意图]独立填空是对本课知识的综合应用,游戏和抢答比赛不仅注意了面向全体(手势表示),同时又使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这样层次渐进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四、课堂总结 谈话: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收获了很多,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不仅有对知识的收获,也有对学习方式的感悟,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3课时 一、谈话导入,回顾旧知。

谈话: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小数的很多知识。你觉得哪些知识你印象最深刻,掌握地最扎实?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鼓励引导学生回顾复习前两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所学知识,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为知识应用做好准备。

二、练习小数的读写和意义。

1.判断对错。

(1)小数都比整数小。( )
(2)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的。( )
(3)0.09米是1米的9/10。( )
(4)0.0004表示千分之四。( )
(5)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所以0.05表示百分之五十。( )
(6)606.605是三位小数。( )
(学生手势判断,并说明错在哪儿。)
2.自主练习第4题。

课件出示体检表,让学生说说从体检表中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谈话:你的体检结果如何?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小数知识叙述体检结果。

3.自主练习第6题。

学生独立地写出横线上的小数,然后交流订正。

谈话:和生活中的物品比较,最大、最长、最重的蔬菜相当于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品? (学生自由发言,增强学生的估计和数感能力。)
4.自主练习第8题。

课件出示图片和统计表。

谈话: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逐题出示填空题,学生回答,教师鼓励订正。)
5.小游戏:自主练习第10题。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找3名同学演示,然后各组开始游戏。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身边的事例,让学生交流比较,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问、思考、游戏、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综合练习。

1.自主练习第7题。

引导学生先感受这些小数的数值大小,再判断对错,让学生弄明白错在哪儿。

2.自主练习第9题。

谈话:你知道这些小数表示什么吗? 3.聪明小屋。

学生解决书上的问题。

谈话:你还能组成什么样的数?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白答案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感受小数的各种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见解,并互相评价、判断,鼓励学生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学习的灵活性和数学答案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评价总结,实践应用。

谈话:在这节课中,你对哪些知识应用得更好了? 课后拓展: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与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鼓励学生自己去生活中寻找小数,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小数知识的延伸运用。

课后反思 信息窗2:小数的大小比较和性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5—56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学会了小数的读、写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四种兔子的样子,并用文字方式注明了各种兔子的质量以及他们的长度。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比较兔子质量和长度的问题,引入对小数大小比较和小数性质等知识的学习。本信息窗共3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4.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及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知识铺垫、引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在各题○里填上“>”、“<”或“=”。(口答)     832○799   6124○6214    1003○999     谈话: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位数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

谈话:
我们已经掌握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小数大小怎样比较呢?今天就来研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课堂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问题解决中自然引出新的学习内容──小数大小的比较。熟中孕新,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开展活动、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展示信息窗二)
谈话:自然界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妙。读了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板书:
(1)雪兔与海相比,哪一个重? (2)
(1)灰松鼠与岩松鼠相比,哪一个重?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生读懂那么多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有用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谈话: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比较2.45与1.6的大小。

引导学生明确:整数部分1比2小,小数部分就不用比了,所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要先看整数部分,从而得出1.6千克<2.45千克。板书:1.6<2.45 谈话:雪兔分别与灰松鼠、岩松鼠相比,哪个重?为什么? (归纳板书: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
3.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的大小 谈话:再解决第二个问题。0.504与0.300哪个大? 小组讨论,老师参与: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怎样比较大小呢?说说你的想法。

班内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小数就大。板书:0.504>0.300 比较:在○填上<、>、= 2.35○2.65 1.023○1.026 10.654○10.3 归纳板书: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数大的那个小数大,依此类推。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学生解决此类问题较简单,因此,放手让学生探求。

4.比较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谈话:看来,同学们对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有了自己新的认识,下面老师写一个小数(出示0.562),你能写出几个比它大的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吗? 引导学生写出不同的位数,如:0.5621,0.563,0.61,0.7,……. 全班交流讨论: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写的这些小数,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
同学们写的这些小数都比0.562大,观察这些小数,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些小数的位数不同。)虽然这些数的位数不同,却都能比0.562大,这说明什么呢?(师生共同小结:位数不同的小数也要从高位比起。)
[设计意图]此类问题学生易于忽视,往往用位数的多少进行比较。因此,在引导学生说出比0.562大的小数时,一定要写出小数点后面有两位、三位的小数,再观察比较,从而弄清位数不同的小数也要从高位比起,不能看位数的多少。

小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此类问题学生容易忽视。通过老师放手,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及时引导学生体会只要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小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进一步沟通整数与小数比较大小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1:填写在书上,让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填写的理由。

2.自主练习2:填写在书上,让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填写的理由,应注意什么? 3.自主练习3: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自主练习4:练习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得110米跨栏世界冠军的录像。

谈话:刘翔从2004年到2006年期间,几次国际重大比赛的成绩是12.91秒、13.12秒、13.05秒,你认为哪个成绩最好? 你能不能预测一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刘翔跑出什么成绩就可以破世界记录? [设计意图]在应用提高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再次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学得高兴吗? [设计意图]不仅从知识面总结,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既让学生习得一种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联系实际,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调查。现在请大家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末尾有0的小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一副手套的价钱是6.50元,一支铅笔的价钱是0.50元,小红的身高是1.40米,《爱的教育》的价钱是12.00元……. 信息窗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组信息:雪兔的长度是0.5分米,海南兔的长度是0.50米。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调查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数,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创设情景,引导探索 谈话:雪兔与海南兔相比,哪一个长?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谈话: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老师为每个组准备一把直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10份、一张平均分成100份。

小组合作,选择你喜欢的工具,可以量一量、涂一涂,来验证你的猜想。

(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其中。)
谈话:各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的?0.50分米和0.5分米相等吗?(学生边说边演示,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引导出0.5分米=0.50分米,板书:0.5=0.50)
谈话: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能发现小数有什么样的规律吗?请你大胆进行猜想! (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的代表愿意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设计意图]把问题放到小组中,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号两边的数相等”这些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动手动脑、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参与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量一量、涂一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进一步感知小数性质 谈话: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是否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还需要用更多的小数来验证。根据你们的猜想,你能举出一些你认为是相等的小数吗?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0.2=0.20 0.10=0.100……. 谈话:它们的大小是不是真的相等?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请继续用这些材料来验证一下。(小组合作验证)
班内交流:谁愿意来说说你们验证的结果?从而证明0.4=0.40,0.2=0.20,0.10=0.100 谈话:继续大胆猜想一下,0.10还有可能等于什么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0.10=0.1000000......说得完吗?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那这是偶然现象吗?0.3还等于什么数?0.3=0.300000…… 3.揭示小数性质,板书课题 谈话: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学生继续动手又动脑进行验证,在有趣的现象中主动探索,从而揭示小数的性质。

三、小数性质的应用 1.化简小数 (1)教师在黑板上写0.600,问:你能说出一个和它相等的小数吗?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写出0.60000000000……问:小数的大小变了吗?也就是说与0.600大小相等的小数有多少个?在这无数个小数中,最简单的是哪一个?学生答后教师揭示:0.600写成0.6,就叫化简。

谈话::你能将0.500和13.040化简吗?学生回答,并说一说理由。问:13.040十分位上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2.改写小数 谈话:去掉小数末尾的0,能把小数化简。有时需要把一些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又该怎样做呢? 谈话::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你能将0.9、6.07、5改写成三位小数吗? (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订正,梳理方法。)
谈话::如果5后面不添小数点,直接写0行吗?为什么?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过小数末尾添了0的数?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了小数的性质基础上对小数进行化简、改写,学生易于接受,但有些方面易出错,因此,着重探索不是小数末尾的0的化简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

四、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自主练习5:学生独立做后,同桌交流。

2.自主练习6: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订正。

3.判断对错:
(1)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2)0.5与0.50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一样。

( )
4.① 0.52中的2在(  )位,表示(  ),在0.52的末尾添上三个0后,2在(  )位,表示(  )。

 ② 0.300里有(  )个(  )、(  )个(  )和(  )个(  )。0.3里有(  )个(  )。

 ③ 0.230里有(  )个(  )、 (  )个(  )和(  )个(  ),0.23里有(  )个(  )和(  )个(  )。

5.按要求写小数。①所有的0都能去掉。②所有的0都不能去掉。③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练习,形式灵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从多个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概括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与小结,梳理所学知识,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进一步发展能力。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一、回顾复习 基本练习 1.故事导入 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途中口渴了,唐僧拿出三根标有:0.2米、0.20米、0.200米长的甘蔗,想分给三个徒弟,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就拿走了标有“0.200米”甘蔗。沙和尚不服气,就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给大师兄吃。”悟空却只是笑了笑,就对沙和尚悄悄耳语。

请同学们猜一猜,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什么? (学生回答:三根一样长)
如何知道它们是一样长的? (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并解答)
谈话:刚才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表现的和孙悟空一样聪明,能又快又准确的把下面的数对号入座吗? 2.自主练习第7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说用了什么知识)
3.自主练习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利用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猜测揣摩“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自觉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

二、走进生活 综合练习 谈话;
刚才我们复习了上节学习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要用到这些知识。

1.自主练习第8题 (1)独立填写 (2)集体订正(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掌握利用小数性质快速改写的方法)
2.自主练习第9题 (1)看图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 (交流中除了关注是否正确解答外,还要指导学生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设计意图] 这环节的练习让学生走进生活,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拓展实践 延伸练习 谈话:同学们表现的真出色,让我们继续来解决问题,好吗? 1.自主练习第11题。

(1)独立解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汇报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答案讨论取值范围,灵活掌握比较大小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12题 让学生用卡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小数,再通过交流学会合理的思考方法。

课外实践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互相测量身高和体重,并比较记录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

四、总结评价 谈话:今天同学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 信息窗3: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简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因为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也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同。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所以,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这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一规律。一信息窗由一幅情境图和两个红点问题、一个绿点问题组成。信息窗中的第一个红点问题是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第二个红点部分是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绿点部分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引导学生找出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并能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龟的蛋,令我们大开眼界,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鸟的世界,去看看鸟蛋宝宝的情况吧。请看大屏幕。(播放情境图)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龟蛋的基础上,对即将看到的鸟蛋充满好奇,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欣赏图片,搜集信息 谈话:请大家仔细欣赏图片,并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谈话:谁能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搜集数学信息,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3.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锦鸡蛋、杜鹃蛋、蜂鸟蛋各有多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解决问题,提供素材 谈话:刚才有同学提出想知道锦鸡蛋、杜鹃蛋、蜂鸟蛋的重量,你能找到相关的信息,解决这些问题吗? 谈话:请你列出算式,可以先不写得数。

交流学生列的算式,教师及时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信息,培养找相关信息的能力。

谈话:我们没有学过这种除法怎么办?对,利用手中的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可以充分发挥其在规律探索中的便利性,整理出算式,研究规律便有了载体。

2.观察素材,发现规律 谈话:观察黑板上的三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当中,引导学生一个算式一个算式的观察,逐渐发现小数点像左移动的规律。

(3)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
学生可能回答:
把46.5除以10,就是把它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 把46.5除以100,就是把它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 ....... (4)适时梳理,总结规律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教师板书: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两位,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0 , 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三位, [设计意图]规律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而是以学生解决的问题为载体,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索发现,全班交流使思维产生碰撞,从而获得知识。

(二)探究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喜欢孙悟空吗?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由。)
谈话:那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孙悟空呢?这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有80米,你能将它缩小到原来的1/10、1/100、1/1000吗?请做在练习本 谈话:谁愿意展示你的作业?(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展示答案.)
谈话:你现在将金箍棒缩小了你能再将它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吗?(做在作业本上。)
学生交流并展示算式 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谈话:观察算式你能不能总结出一个规律。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小数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小数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小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探索小数变化规律。

三、运用规律,深化认识 1.完成63页的绿点问题 将40.59缩小到他的1/10、1/100、1/1000。做在练习本上,并交流。

(1)学生独立试做. (2)集体交流。

谈话:40.59缩小到它的1/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整数位数不够,该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说出如果整数位数不够,要在数的左边用零不足。

交流时教师注意强调“补零”问题。

2.完成64页自主练习第1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注意让学生说说每组题目运用的是什么规律。

3. 完成64页自主练习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在组内交流说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孙悟空听说同学们学习了小数点报移动引起了小数大小的变化,想来凑个热闹,他带来了许多题目,大家有信心战胜吗? [设计意图]这样的谈话,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为下面的闯关做好准备。

二、在情境中进行巩固练习 1、神奇的金箍棒 谈话:孙悟空拿出他的法宝金箍棒,让你帮他计算一下,你能行吗? (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指名说答案,集体订正对错。教师强调小数点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2、直接写得数 谈话:孙悟空对同学们的表现很满意,他想试试大家的速度,请进入第二关。

(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教师掌握时间,学生比赛。找出口算大王:班中前十名。

3、按要求填空 谈话:大圣对大家竖起了大拇指,他还想试试大家的本事,请继续闯入第三关。(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这回大家可要认真观察,积极动脑呀! 4、魔术箱 谈话:大家真了不起,悟空都夸你们很聪明,他还是不服气,想要考倒大家,这次他拿自己的火眼金晴与我们比,准备好继续闯关。(课件出示自主练习6题)指名说出对错,并着重让学生说出错误原因。

三、回顾总结 谈话:大家顺利闯关,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掌握确实非常扎实,只要你肯努力,相信你的本领会越来越大。

四、拓展延伸 谈话:悟空对大家算是心服口服了,在离开我们课堂时,他还想请大家帮他解一道他也没有解开的题目。大家愿意帮忙吗?(课件出示:小明在写数时,在中间点一了一个小数点,这个小数就比原来小了22.5,这个数原来是多少?)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中,我都是一环扣一环,让孙悟空带领同学们闯关,每闯一关,让孙悟空给大家一个评价,让学生有胜利的快感,并及时树立信心继续闯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快乐与幸福,真正体现了快乐学习。

课后反思:
信息窗4:名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65页。

教材简析 这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只天鹅从出生到长大体重变化的情况。图中用文字标出了具体的变化数据。拟通过引导学生解答天鹅体重变化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单位不相同,必须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展开对名数改写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名数的改写。

2.应用知识的迁移,学会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3.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天鹅吗?你了解天鹅的哪些信息呢?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谈话:你从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索新知 谈话:谁能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板书:10.5千克-200克= 谈话: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计算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让学生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谈话:怎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呢?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指导。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想法;

(1)把千克改写成克:1千克=1000克 (就是把10.5扩大到它的1000倍,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10.5千克=10500克 (2)把克改写成千克 200克=0.2千克 (就是把200缩小到它的1000,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10.5千克-200克 10.5千克-200克 =10500克-200克=10300克 =10.5千克-0.2千克=10.3千克 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予以评价。

教师总结改写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适时小结,帮学生进一步理顺了单名数化单名数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想一想,填一填。

自主练习的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2.比一比,填一填。

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自己填写,同桌互相检查。

3.算一算 自主练习第6题,学生做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由浅入深地巩固新知。

四、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在总结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情境创设。

谈话:前面我们了解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的“蔬菜之最”,最大的葫芦周长是1.77米,最重的南瓜重0.607吨。

1.77米=( )厘米 0.607吨=( )千克 (学生回答。)
谈话:你是怎样换算的? 请多名学生回答。

最重的芹菜重23千克800克;
最长的胡萝卜3.35米。

(课件出示图片和数据)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前面了解到的知识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本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利于学生的系统思考。同时,对学生单名数换算进行了复习,为下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23千克800克=( )千克 谈话: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把23千克800克改写成用千克做单位吗?(板书)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改写方法。

(3)组间交流。

谈话:刚才各小组都讨论得非常投入,哪个小组先发言?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800克=0.8千克 ,再加上23千克得23.8千克。

②23千克800克=23800克,23800缩小到它的1/1000,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23800克=23.8千克。

谈话:同学们更喜欢哪一种呢?(生答)第二种先转化成上节课学的知识,再解决问题;
而第一种思考步骤要少一些,各有优点,大家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在不断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4)巩固练习。

谈话: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这组题目,体会一下哪种方法更好。

出示:5米80厘米=( )米 28米6分米=( )米 7吨60千克=( )吨 2元4角9分=( )元 交流答案后,学生谈体会,然后教师总结第一种方法更简便 (二)探究3.35米=( )米( )厘米 谈话:3.35米=( )米( )厘米这个问题该怎样思考,你能谈谈自己的想法吗?(板书)
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优化方法。

巩固练习 5.6米=( )米( )分米 7.09吨=( )吨( )千克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本着能让学生探究的决不包办代替的理念,本环节对问题的解决都是让学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组合作,包括方法的优化也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培养独立探究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三、应用知识。

(一)谈话:同学们自己动脑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图片,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解答在书上,交流时有问题的题目找学生说说思考方法。

(二)谈话:星期天,同学们要从学校到少年宫参加活动,走哪条路近?近多少?你能算一算吗?(出示自主练习第八题)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①把米改写成千米②把千米改写成米。两种方法都可以。

(三)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单位的改写已能灵活运用,下面请大家帮动物运动会奔跑项目排出名次,可以吗?(自主练习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注意梯度,从基本练到解决实际问题,从封闭到开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信息窗5: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第69页《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两个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绿毛龟蛋长径合宽径的情境。通过学生质疑“测量同一个蛋的长度,为什么两个人读数不一样”的问题,引入对小数的近似数知识的学习。这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合小数的意义的认识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3.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解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前面几个信息窗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鸟蛋和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最后一个信息窗——绿毛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

2.谈话:“这节课重点解决‘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和‘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以后解决,可以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通过清晰生动的情境图中出现的两位同学不同的测量结果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

谈话:观察两位同学说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小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一位小数,小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整数。

谈话:对,求3.94的近似数,根据不同的要求,既可以保留一位小数,也可以保留整数。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情况,根据我们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研究一下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独立研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求3.94的近似数的?把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谈话:你的方法很正确,还有哪位同学与他求得的近似数不同? 谈话:你的方法也很正确。因此,我们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依然运用了“四舍五入”法,关键是看精确到哪一位。

2.学生独立思考“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一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0”。

讨论得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小数的数位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讨论过程中教谈话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三、巩固应用 1.黄河的流域面积是75.14万平方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2.把1.463保留整数、把1.463保留一位小数和把1.463保留两位小数这三种说法的结果是否是一样的? 3、小华的体重保留整数是45千克,他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感悟收获 谈话:今天大家学得愉快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说说说本课的收获及体验)
课后反思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73页“我学会了吗”的内容。

教材简析 教科书中“我学会了吗”是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的,共两道题:第一题提供了六种鸟蛋的质量信息;
第二题提供了一组有关天文和地理知识的数据信息;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中,不但使学生体验素材蕴含的数学知识,而且也了解了一些自然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2.能力目标:通过梳理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并以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操作:测量鹌鹑蛋、鸡蛋的长度,并用小数表示。

一、忆一忆,说一说,回顾梳理知识 1.忆一忆,让学生独立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

谈话:同学们,在《蛋的世界》里,你都学会、掌握了哪些知识?独立回顾一下好吗?(想不起来的可看书)
2.说一说,梳理巩固知识。

谈话:哪个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收获和同学交流? 指名同学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梳理并板书本单元的知识点。

3.练一练,加深理解知识。

谈话:同学们,你会根据刚才的知识出题吗?谁愿意出题考考同学? 让学生出题,指名学生回答,出题人对同学的回答要加以评价,教师随机筛选并板书题目。

4.质疑 谈话:还有疑问要和同学们讨论吗? [设计意图]通过忆一忆、说一说、练一练,回顾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为解决问题做铺垫,通过交流,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想一想,做一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完成“我学会了吗”的第一题。

1.汇报。检查学生实际测量鹌鹑蛋、鸡蛋的长度说一说?各个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完成第(1)、(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题目,然后交流、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第(4)小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边交流,边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之一。学生根据六种鸟蛋的质量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独立完成“我学会了吗”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所有题目,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三)质疑 谈话:完成了这些题,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想对同伴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问难,意在倡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口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强化练习,拓展知识,形成技能 达标测试题: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2.比4小,比2大的数只有3。( )
3.整数部分比8小的小数都小于8。( )
4.0.596保留两位小数是0.6。(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48.5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右边,这个数就缩小到它的( )。

A、1/10 B、1/100 C、1/1000 2.把小数0.0400化简后是( )。

A、0.4 B、0.04 C、0.040 3.2千克20克=( )千克 A、2.2 B、2.02 C、2.002 4.把3.999保留两位小数是( )。

A、3.99 B、3.90 C、4.00 (三)选做题 1.2.45是由一个三位小数取近似值得到的,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2.用下面的卡片,按要求摆出不同的小数。

(1)小于1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共有( )个,它们是( )。

(2)大于7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是( )或( )。

(3)零不读出来,且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是( )。

[设计意图]达标测试题,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基本练习”重点是一些易出错的题目,意在通过强化练习,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跟上来的机会;
“发展练习”给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在学习上,找到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四、课堂评价 结合《丰收园》对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技能情况和本节课的表现加以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个人评价、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小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转化成大家共同的财富,另一方面能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赏识别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年级数学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趣味拼搭 ——观察物体 课 题 趣味拼搭——观察物体 学习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里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教具或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小立方体块 教学过程:
一、预习汇报:
1.先在小组中互相说说,然后汇报交流 2.小结:从不同方向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板书: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明确问题:
1.明确:“从不同方向看”指的是哪几个方向? (指的是上面、正面、侧面三个方向。)
2.利用学生准备好的两个正方体积木或盒子。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一下,各是什么形状? 操作后先在小组中互相说说,然后汇报交流,交流时多指名说,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三个正方体的组合图)
1.如果有3块积木,从不同方向看,各是 什么形状呢? 2.请你先用用手中的积木来搭一搭,然后观察一下,从不同方位看,各是什么形状? (学生在小组中活动,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发言,全班交流意见。)
3.你能帮助他们把现在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教师贴好头像,学生到黑板上板贴看到的图形。)
(三)解决问题:
如果有4块积木,而且是从正面看到的可以怎样摆? 1.谈话:同学们可以一边想,一边用手中的积木试着? 2.是不是只有一种摆法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手中的正方体积木,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摆法多。

3.小组想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学生用实物投影演示、交流。)
4.小结:同学们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并且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放的方法,看来在摆放货物也有很大的学问。

三、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3.“自主练习”第3题。

如果你不能马上看出来,就用积木摆摆看看,再连线。

四.小结:
观察物体时,同样的物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在同一位置看到的相同的形状,但它们摆法却不一定一样。

二次备课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趣味拼搭——观察物体 第2课时 课 题 趣味拼搭——观察物体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想像与推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具或学具 课件 一、填空 1.填一填,找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2.如图:
(1)从( )面和( )面看到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2)从( )面看到的形状是。

3、仔细观察,找一找。

(1)
(2)
(3)
(4)
小明通过观察上面的四个几何体看到了A、B两种形状,如下图:
① 从正面看,是图(A)的有( )。

② 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

③ 从左面看,是图(B)的有( )。

④ 从上面看,是图(B)的有( )。

二、选择 1.从右面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 )。

① ② ③ 2.下面的几何体从侧面看,图形是的有( )。

①(1)(2)(4)
②(2)(3)(4)
③(1)(3)(4)
3.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回答问题:
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有( ),从左面看形状相同的有( )。

①(1)(4)
②(2)(3)
③(1)(2)
4.给添一个小正方体变成,从( )面看形状不变。

①正面 ②上面 ③左面 三、解答 1.小丽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了下面的立体图形,根据要求,选择适当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1)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

(2)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

(3)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

(4)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 )。

四、辨一辨 桌上放了一大一小两只盘子,如果从饭桌的上方往下看,看到的形状是哪幅图? 五、摆一摆,用方格纸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二次备课 第七 单元 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单元备课 四年级 班 主备人 授课人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从而使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有机整合,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单计算。

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 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灵活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措施 1.用好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

3.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4、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5、抓住重点,以纲带目。

教学 准备 课件、导学案 课时 划分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2课时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我学会了吗…………1课时 智慧广场…………1课时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使用人 学科 数学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课题名称 信息窗1《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引导学生能自主探究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内容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展现生物科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初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引导学生能自主探究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内容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教师谈话:
2003年10月8日,国际上首例冷冻克隆牛胚胎移植犊牛“蓓蓓”在山东莱阳农学院出生,这是我国体细胞克隆技术取得的又一次突破性进展。同年10月29日、31日,受孕体细胞克隆牛“双双”“康康”先后成功产下自己的自繁后代“健健”“壮壮”。

出示信息窗1,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自主预习,先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1、针对这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2、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有选择的板书问题 A.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B.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3、解决问题:A.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师: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学过两个小数相加,该如何计算?现在咱们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4、解决问题:B.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学生独立列式并竖式计算,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评价。

师小结。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 理解算法。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你想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 生:整数加减法。

师:在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或减起。

师:你能结合着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吗? (板演的同学说怎样计算的这道小数加法。)
师:给他评价一下。

生:(评价)
师:小组内交流一下,小数加法怎样进行计算? 师根据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点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 课本79页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第二课时 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教师:
想一想,怎样验算整数加减法?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 你会计算1.3-1.25吗? 思考:1、小数的位数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呢? 2、怎样验算?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 1、迁移情境 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壮壮和健健出生时情况表     点击课件:问题口袋——提出问题
壮壮出生时的管围比健健长多少?
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同学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你能试一试吗?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2)板书算式:1.3-1.25
2、独立思考  探究算法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师:你能计算出得数吗?先独立思考,算完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学生演示计算过程
指名板演(找出不同的书写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对比演示)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3               1.3       -1.2 5            -1.2 5        0.8 8             0.0 5    师:你们能分别说说计算的理由吗?(板演学生)
3、小组讨论 探讨算法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一样,到底哪种算法是正确的?
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同意哪种算法?
根据你上节课学习的经验,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1.3-1.25? 4、汇报交流 总结算法 (1)全班交流算法,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错的原因是什么?正确书写格式的依据是什么?在交流中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2)小结计算方法。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 课本80页-81页自主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1.3             1.3        -1.2 5            -1.2 5        0.8 8             0.0 5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使用人 学科 数学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课题名称 信息窗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2―0.9 9+0.1 0.39+0.61 5.12―4.12 10―2.5 20―19.8 3.9+2.1 0.09+1.01 8.4+3 1―0.6 2―0.98 3.8+12 2、谈话引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克隆牛“健健”和“壮壮”的情况。今天,我们要再来认识一头克隆牛——“蓓蓓”,了解它的有关情况。

(出示情境图)教师结合情境图简单介绍克隆牛“蓓蓓”出生前后的一些情况。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1、观察三幅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如: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满月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2、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这个问题,你能解答吗?(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情况。)
3、学生交流算式:(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列出综合算式)
(1)10.98―0.22=0.76(米)
0.76―0.1=0.66(米)
(2)20.98―0.22―0.1 (3)30.98―(0.22+0.1)
综合算式要说明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连减算式和先求两个数的和再减,这两个算式每一步的意义,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关于减法的有关运算律:
  a―b―c=a―(b+c)。

4、上面的综合算式怎样进行计算呢?(学生自主进行计算,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 1、全班交流计算情况。[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 脱式计算要关注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2、学习竖式连减的方法。

如果用竖式来计算小数连减,要注意什么呢? 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请学生来介绍竖式连减的方法:
(1)注意探讨怎样对齐数位?(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数位。)
(2)小数部分数位不同怎么办?(可以在末尾添0占位。)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 课本85页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a―b―c=a―(b+c)
0.98―0.22=0.76(米)
0.98―0.22―0.1 0.98―(0.22+0.1)
0.76―0.1=0.66(米)
第二课时 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1、师生谈话:同学们,大家都有朋友,有新朋友和老朋友,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找朋友。(投影出示)
79+145+21 25+97+3 2、复习已学过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

3、找朋友:看哪两个数相加和是整数。

8.8 0.3
    6.9 1.2
    19.7 2.1
    1.03 0.97
    2.99 2.01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 1、“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2、怎样计算:7.65+3.72+6.35+6.28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 活动一
1、谈话:克隆牛“蓓蓓”在叔叔阿姨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茁壮成长,现在已经一百天了,大家还记得“蓓蓓”出生时的体长吗?
(板书:出生体长0.78米)满月时的体长呢?()“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比满月时多0.16米,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1)学生复述题意,分析题目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计算,自由板演     (3)老师纠正:方法一:0.18+0.16=0.97(米)
              0.97-0.78=0.19(米)
                 方法二:0.18+0.16-0.78=0.19(米)
                                 0.18
                             + 0.16
                               0.97
              -  0.78
                               0.19
活动二     1、请大家仔细看—看这里的4个加数,想—想可以怎样计算。7.65+3.72+6.35+6.28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方法一:7.65+3.72+6.35+6.28    方法二:7.65+3.72+6.35+6.28     = 11.37+6.35+6.28      =(7.65+6.35) +(3.72++6.28)
    = 17.72 +6.28           = 14+10     = 24                    = 24     3、比较: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些?为什么这样算简便?
4、这里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 课本85页自主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小数的简便运算 方法一:7.65+3.72+6.35+6.28    方法二:7.65+3.72+6.35+6.28
 = 11.37+6.35+6.28      =(7.65+6.35) +(3.72++6.28)
     = 17.72 +6.28          = 14+10      = 24                   = 24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使用人 学科 数学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课题名称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让学生从信息中了解不同国家的成年男子身高的差异,在对信息的整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借此考察学生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和计算技能掌握的情况。

教学重点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引导学生能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内容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教师谈话:
同学们,你们了解各国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情况吗? 出示信息窗,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自主预习,先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 1、中国成年男子平均身高是多少? 2、美国成年男子的身高比美国男子的平均身高高多少? 3、荷兰成年男子的身高比荷兰男子的平均身高矮多少?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 根据给出的数学信息,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
1、中国成年男子平均身高是多少? (1)学生复述题意,分析题目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计算,自由板演。

(3)集体订正 2、美国成年男子的身高比美国男子的平均身高高多少? (1)学生复述题意,分析题目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计算,自由板演。

(3)集体订正 3、荷兰成年男子的身高比荷兰男子的平均身高矮多少? (1)学生复述题意,分析题目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计算,自由板演。

(3)集体订正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 课本106页练习“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吗 小数点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使用人 学科 数学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课题名称 《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有重叠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叠部分。并能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自主预习 学习前检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

谈话: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贴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追问:怎样计算? 出现两种算式:
10+9=19(人)
10+9-4=15(人)
谈话:这两种算法哪种正确呢?让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 1、明确要求,合作探究。

谈话:要求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到底应该怎样解决?请设计一张图,把两个小队的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

出示要求: (1)先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再圈一圈、画一画,让人一眼看出两个小队的数量关系。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设计图最清楚、最简洁。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评价。

启发:怎样让人一眼看出哪些人是参加小记者的?哪些人是参加小交警的?哪些人既参加小记者队,又参加小交警队? 2、数形结合,说图明理。

提问:哪些人是参加小记者的?哪些人是参加小交警的?哪些人既参加小记者队,又参加小交警队? 学生指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

小结:介绍韦恩图。

展示交流 精讲释疑 提问:根据韦恩图,要求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追问:如果重叠部分有5人呢?6人呢?7人呢?…… 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决。

全班交流。

提问:重叠部分最多可以是几人?两个圈的位置是怎样的?怎样列式? 追问:如果重叠部分是3人,怎样列式?2人呢?1人呢? 总结方法:用和减重叠部分。(板书)
揭示课题。

追问:算式是10+9=19(人),两个圈应该在什么位置? 小结:这就是我们以前学习的没有重叠部分的加法,只把两部分合起来。

后检反馈 当堂达标 1、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27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有多少人? 2、儿童节文艺汇演中,跳舞的有14人,合唱的有30人,参加这两项演出的一共有35人。两项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拓展交流 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第八单元 我锻炼我健康 ——平均数 信息窗1:平均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出示情境图],瞧,这是在红队和蓝队之间进行的一场冠军争夺赛,当时蓝队稍稍落后。仔细观察,比赛正激烈时,发生了什么?蓝队教练在想什么?要做什么? [生答] 2、师:如果你是教练,你会选派什么样的队员上场? [生答,师扣准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评价,把注意力引到分数上来] 3、师:教练正是这样想的,为了在关键时刻选准队员,他拿出了两位队员在小组预赛中的成绩记录单,进行分析,请看(出示表格)
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生汇报。

4、如果你是教练,你会派谁上场?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师了解不同想法,为后面的集体交流做好准备] 3、哪位同学愿意交流一下? [生可能会有多种答案:
预设一:如果学生一上来就提出用平均分,则暂不做评价,继续听取其它意见,简单记录,最后一一分析排除,留下“平均分”。

预设二:如果学生开始提出用“单个分”或“总分”作比较,则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合理性。直至出现“平均分”为止。

预设三:如果学生自始至终没想到用“平均分”,则以“各班人数不同,学校如何考评班级成绩”引导启发。] “平均分”能满足这个要求吗?让我们先来算出两位队员的平均分,再进行分析,好吗? 二、合作探索 (一)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7号队员的分数统计图],师:你能求出他三场比赛的平均得分吗?试试看? 2、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方法——移多补少和计算法,师板书。

3、学生分组分别动手操作和计算7号和8号的平均得分。

预设一:学生可能有“计算的”,也有“看”出来,引导学生说说如何“看”出来的。配合统计图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板书两种方法。

预设二:如果学生只提出用计算法,师:“还有别的方法吗?刚才这位同学好像并没有动笔,你是怎么求出平均分来的”。

注: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有没有没动笔的] 3、展示学生作业,生汇报交流想法。

4、师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讲解平均数的概念。

重点强调:在移多补少的过程,总量不变,把原来不同的数变成相同的数,我们把这个相同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师板书 不同的数 →相同的数 师结合8号统计图表理解不同的数是7 13 12 8,相同的数是10,因此10是7 13 12 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引导生理解:10分不是他任何一场的得分,10是(7 13 12 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它代表的是8号队员的整体水平。

同样的方法得出11是(9 11 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它代表的是7号队员的整体水平。

师小结: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7、师:既然如此,我们可以下结论了,该派谁上场呢?生汇报7号的整体水平高,应该选7号。

(二)整理平均数的特点 过度: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什么是平均数,我们再来看一下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11分,这个11分与“第三场得11分”的意思一样吗?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是实实在在的数,一个是虚拟的数。] 2、平均数的大小和这组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生思考回答: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小结: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生答师课件展示 (三)反思和整理求平均数的方法 生答,师引导学生学生说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方便? 课件出示小结 三、巩固应用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用平均数解决的问题很多,同学们想不想试一下? 课件出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认识生活中的平均数,课下找生活中的平均数。

信息窗2: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学会复式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2.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体会复式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时的作用。

3.结合现实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式统计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连续剧《灌篮高手》吗?要想打好篮球,对人的身体素质有哪些要求?(出示情境图)教练员为了对红蓝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各项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进行了哪个项目的测试?老师把两个队队员的纵跳成绩带来了,(出示红蓝队员纵跳高度成绩)请看大屏幕。看了这个表,你知道了什么? 2.提出问题 谈话:你觉得他们的成绩怎么样?想不想知道哪个队的弹跳力好呢?用什么办法才能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呢? (生各抒己见,会用两个队的总成绩或平均成绩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师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合理选取素材,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现实的活情境中自主探索、自主发展,进一步体现了数据的收集来源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师:总成绩和平均成绩都能比较出两个队的总体弹跳水平,如果想要知道两个队队员弹跳力的具体差异,又怎么办呢? 2.尝试整理,小组交流 师:为了便于大家的整理,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表格(单式 复式 复式分段)请同学们小组商量一下,选择一种统计表将各队的成绩整理一下。

(生整理,师巡视)
3.班内交流,体会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每个小组交流的意见,优化方法,逐步统一到复式分段统计表上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揭示矛盾,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矛盾。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我,使解决问题的方案逐渐趋于完美,直至绝大多数孩子认同复式分段统计表来比较两个队的弹跳力才能发现两个队的具体差异。

4.解决问题,解释结果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从这个统计表中能比较容易地看出两个队的弹跳水平,那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表是怎样进行统计的?从复式分段统计表中,你认为哪个队的弹跳力好?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析结果)
小结:我们通常把这种统计的方法称为复式分段统计,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设计意图】统计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在整理数据和处理信息过程中,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有的结论都由学生提出,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育方法。

三.巩固应用 自主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1.学生两人合作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统计结果 3.进一步体会分段统计的作用 师:从统计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给每位学生都创造了感受统计过程的机会。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的? 课后反思 这个活动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使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讨论起来了。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其间,课堂中的每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认真地观察思考。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互相提问,互相解答。使他们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关注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复式分段统计表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 1.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复式分段统计表的哪些知识? 2. 如何制作一个复式分段统计表?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点,给学生再次在脑海中打下烙印。

二、基本训练 实验小学准备为鼓号队购买服装,下面是他们的身高记录。(单位厘米)
136 134 124 132 127 130 127 128 130 144 126 133 126 135 141 147 141 134 138 137 对上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下表 身 高(厘 米)
合 计 120~129 130~139 140~149 人 数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1. 哪个身高段的人最多? 2. 鼓号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三、自主练习,综合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 (1)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统计结果 (3)从统计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2.统计 四(1)班第五单元测试成绩统计表 分 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0~59 50以下 人 数 21 12 3 2 1 1 四(2)班第五单元测试成绩统计表 分 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0~59 50以下 人 数 18 15 5 1 1 0 将上面的两个表合并成一个表 分 数 人 数 班 级 90~100 80~89 70~79 60~69 50~59 50以下 1班 2班 (1)
独立完成 (2)
谈话:你能分析一下这两个班的成绩吗? 3.四年级1班同学古诗考试成绩如下:(单位 首)
男同学背诵情况 女同学背诵情况 51 23 72 100 96 35 62 78 58 71 12 33 42 58 56 61 59 45 68 100 48 21 48 53 64 90 82 75 63 84 五 级:
100~119首 四 级:
80~99 首 三 级:
60~79 首 二 级:
40~59 首 一 级:
20~39 首 不达标:
20首以下 填写下表 班 级 人 数 性 别 五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一级 不达标 男 女 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系统练习,关键在于系统化、条理化构建成知识结构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提高?弄清了什么问题?

推荐访问:
上一篇:约分教学设计,(2)
下一篇:2021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