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形与影

来源:银行从业 发布时间:2020-09-27 点击:

  岭南文化的形与影

  慧能与孙中山,分别代表着西土文明、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相激荡所结出的两大伟大成果。这是岭南文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伟大贡献。文化发展到最尖峰处,它就会超越时空,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就像孔孟之道,是齐鲁文化的顶上之珠,更是中华文明的顶上之珠一样。

 近三十年来,我们大概兴过两轮文化热,现在是第二轮。上一轮的文化热,喜欢宏大叙事,好谈中华文化,好作反省性的思维,中国落后、中国之所以有“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个人崇拜加专制的怪现状,都与我们中华文化的劣根性相关。还好谈什么黄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区别,然后得出一个西优中劣的结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这个轮文化热,刚好与三十年前翻转来,现在好谈区域文化——山东人谈齐鲁文化,湖南人谈湖湘文化。我们广东当然要谈岭南文化,我们如此威,我们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我们出过康有为梁启超,出过孙中山,还有食在广州的美誉。真可谓:近代指向南粤,更加“屈屈忽忽” (以前有讲广州话的人错把郁郁葱葱读作屈屈忽忽)。岭南文化让我们深感骄傲!总来说之,本土认同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潮流。但对文化这两个字,我们不能不保持一种警惕。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有一个记者采访钱锺书,与他谈起当时的文化热,钱先生很反感,说:戈培尔说,别跟我谈文化,谁要与我谈文化我就掏出手枪来。杨绛在旁听了,从笔筒里拿出一把裁纸刀递给钱先生,这个也行。钱先生为什么会作这样的反应呢。因为谈文化最易泛泛而谈,最容易流于概念化。

 我把这种概念化现象称为“认影为形”。把一个立体的东西平面化,很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举个例,无锡在清代时有一个民间节日叫报恩节,即提倡报亲恩的节日。每逢这个节日,都有劝人行孝的歌舞表演。有一无赖急着要吃过晚饭去看节目,当他见饭还未煮时,厉声斥责他的母亲:“死老鬼,还不煮饭,误了我去玩报恩节!”按照一些文化学者习惯,研究者不知这个节早已流为一般的庙会,劝孝的歌曲已经有乐无词,流为纯娱乐活动,如果仅仅抓住这个报恩节的噱头,就说:啊!这是一个报恩之乡,孝文化之乡。这种文化学者的方法,就是认影为形的方法。以前批判传统文化,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现在谈区域文化,是赞其一点,不及其余。

 我们谈岭南文化,就要看多几个点,不单要攻,也不单要赞,避免简单化、平面化,从文化之“影”,进入历史之“形”,进入社会之“形”。这就是我今天谈岭南文化时,希望遵循的方法。

 ” “开放性” :

 不同群体有差异 岭南地处环太平洋文化圈的一环,长期是中国的唯一对外开放港口,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这自不待言,这已被文化学者讲烂了。

 最早质疑广州人开放的,是什么人?是一些想来广州“沟女”的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就听到有外地来的男士抱怨说,广州女孩好保守,不像想象中那样!我说,你是想象错了。一来在熟人社会里,女人多保守;二来你可能是一个令女人保守的人;三,这些女人可能仅是在交友上保守,而其他方面开放呢?大家看,评价女人开放与否已经如此之难,何况评价一个有着曲折历史的区域? 我们真不要以为岭南的市民乃至知识分子,都天然开放。我们能够先看一下近代,广州的确是最早最多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地方,但广州人历来守住一条,不让鬼佬入城。以往十三行都在城外,只准外国人在城外做生意,不管你做多大的生意,外国人不得轻易入城内,尤其不得留宿。或许能够这样说,我的城外是开放的,但城内是保守的。在鸦片战争后,英国

 与广东的省长耆英以前约定,经过两年理顺民情,准许外人入广州城。但广州人有很强的民族主义情绪,坚决反对外国人入城,斗争非常激烈,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就是典型一例,一时成了一个很大的外交问题,英国人心里不忿,中国官员也头痛。外国人在上海就顺利多了,是上海人比广州人开放? 其实也不是,决定一个地区开放与否,第一因素并不是意识决定的。当时上海这个小县城还没有多少市民呢。为了减少麻烦,当局给外国人在城外划块地给他们自己经营居住,华人与外国人不得混居,这就是后来的租界雏形,上海原住民与外国人井水不犯河水。这个格局歪打正着,后来促使上海这个小县大繁荣,使它很快超越广州这个老港口,又远远超出宁波、福州、厦门这些新港口,这能够说是两个广东人“合作”做成的。一个是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他把南京苏州等江南地区的社会精英——有钱人、有文化的人都吓到上海赶到上海去了。而另一位买办官僚吴健彰,他当时正好任上海道台,相当于上海地委书记。

 吴道台到现在的名声也不好,一是出身买办,二是出卖上海的管理权。他原来仅仅个卖鸡的,广州人叫他“鸡爽”,后来做大生意,做了买办,与洋人打交道,学会了“广东英语”。1842 年谈《南京条约》时,他被派到南京做翻译、办外交,后来又通过买官,一来二去,做到了上海道台。他参与作出了两个对上海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决定:一是允许被洪秀全赶出来的江南精英进入租界居住。这些精英带着他们的大把大把的金钱与字画、坛坛罐罐还有评弹艺术等等,在上海帝国主义者的保护下过上了安定日子,做起了生意,中外资本一时汇聚在上海这个地方。二是允许外国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权,比如设置工务局,设警察,并掌管税务,总来说之按西方人一套管理城市。搞电灯、开马路,什么不准乱倒垃圾,不准虐畜,这是中国旧城市闻所未闻的管理方式,使这里很快就成了繁荣的租界,在太平天国的纷乱包围之下,上海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次的“孤岛繁荣”,这与吴道台善办外交相关。为上海带来繁荣,为自己带来了坏名声,为江南精英带来了安定环境。

 回过头来看,广州是什么人善于与帝国主义打交道,善于“与狼共舞”,或者说,比较有开放头脑呢?不是文化人。而是比较集中在一个群体,就是买办阶级,而且他们大多是香山籍人,这与澳门更早西化相关。

 上面说的吴健彰是买办阶级搞政治的代表。鲍鹏则是买办阶级中办外交的先驱。他比吴健彰早出道一年多些。他在鸦片战争之初,为钦差大臣琦善作翻译,琦善对他十分依赖,就靠他来谈“穿鼻草约”。割让香港之罪就由这小小买办来担了,他被骂了一百几十年,至今未平反。香山买办徐润则是买办阶级中做实业的代表。这个人,至今说来,还让人余香满口,他又有钱又有面,真叫长袖善舞,他先在英国洋行学做买办,后来出来自己做生意。先做茶叶生意,他不炒普洱,那时普洱不像今天这么值钱,他大概炒湖南的君山茶之类,做批发,成了当时的茶王。后来在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这些大型官办实业中当高管;中国保险业他是开山;他做文化出版,办同文书馆,精印中西书籍,成就不在后来的商务印书馆之下。

 影响最最长远的是他做的一件事:选派幼童赴美留学。这事先是由另一位香山人容闳倡议,由徐润做担保做成的。出洋在当时被认为是很冒险的,家长是相信徐润才敢派自己的儿女出洋的,所以香山籍的幼童也特别多,这班香山幼童也不负徐润所望,他们中有当过民国政府首任总理的唐绍仪、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国初年外交部长梁如浩等。你想这影响有多大!这就叫但开风气不为师。

 买办中的思想家,当然是郑观应了。他先是在洋行做事,在跨国企业做高管,然后又像吴健彰那样捐纳得了个道员衔,即官阶与吴健彰同,然后被李鸿章任为轮船招商局的总办。中法战争时又协助张之洞,远赴越南柬埔寨,做了很多工作。总来说之阅历丰富,他的阅历见识,是那些书生做梦也梦不到的。所以他的《盛世危言》,洞悉世界潮流,深中中国弊端,他提倡“商战”,提倡“工商立国”。张之洞读过,评价很高,说是治世的良药金针。可惜的是,重视工商的建国之路,屡经打断,真正较长时期坚持的,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讲开放意识,讲有开放意识的人才,总离不开一个人的阅历。为什么买办阶级是广东人中最有作为也最有开放意识的群体,无不与他们所受的教育与阅历相关。他们有一个特点,与传统士人迥异,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们父子相传,都是童工出身,十来岁就跟父兄到洋行打工,他们的学校是企业,他们的老师是洋商。不同的阶级形成不同的团体意识,而不同的教育又会形成不同的个人意识。

 那么广东的最高教育情况如何?清末时,对广东影响最大的学校是学海堂,它的灵魂人物是陈澧。陈澧的学术没有太鲜明的地域特色,但他对岭南地区的文化影响面更大于康有为。他提倡调和汉学、宋学,崇拜顾炎武,讲究“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他教过文廷式、于式枚这些省外的名士,还教过梁鼎芬、汪精卫的哥哥汪兆镛,影响一直到陈垣先生。广东的教育是很传统的,很难说有什么开放意识,即使陈澧所住的木排头离十三行并不远。

 刚才讲到汪精卫的哥哥汪兆镛,这两兄弟很不同,大哥忠于清廷,小弟要推翻清廷。这两兄弟在政治上是敌人。所以我刚才说:

 阶级决定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又 能够改变一个人的阶级 观点 。

 汪精卫从小就父母双亡,是靠大哥汪兆镛带大的。他的诗集《双照楼诗词稿》第一首诗是 14 岁时在广东乐昌写的《游西石岩》,这时他跟着在乐昌做幕僚的大哥生活。第二首一跳就跳到 27 岁时写的那首著名的“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了。他为什么从一个小秀才一下子成了反清廷的恐怖分子?就是教育起作用。

 1903 年汪精卫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读书,接受西方国家观点及民主思想,并激发了“固有的民族思想”。1905 年与孙中山相识,加入同盟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他负少年意气,不甘坐来说,要起而行,于是入京刺杀摄政王。这让大哥魂飞魄散:你拿了国家的钱去读书,却干起危害国家的事?汪精卫亦宣布脱离家庭。到了辛亥革命胜利,当时的广东都督胡汉民邀汪兆镛出任省府总秘书,他马上避走澳门。

 第二年,汪精卫以胜利者身份回到广东,见到汪兆镛,大哥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表示决不出来任事,他执意要做他的清朝忠臣。入民国后,每年宣统皇帝生日,都组织广东的遗老遗少庆祝一番,还置办礼物,入贡废帝。宣统送他一个“福”字,他感激涕零,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赐福堂”。他继承着从顾炎武到陈澧的遗训,讲“行己有耻”,如何才叫行己有耻?简单说,就是守得住。女人不事二夫,男人不事二姓。保住了遗民的气格,就是行己有耻了。

 岭南与上海这两个开放度最高的地方,倒成了遗民最集中的地方。在广东,是以陈澧的学生辈为骨干的,除了上面讲到的汪兆镛、梁鼎芬、陈伯陶等,他们当时声称以名节相砥砺,梁鼎芬守着光绪的陵墓,为陵园种树,种了十多年。

 以开放、革命的角度看,这些遗民可能会受到鄙视、耻笑,但到了汪精卫这个革命者当了汉奸被人批判时,人们回过头看看他的大哥汪兆镛,这位固执的老先生那副穷骨头有多可敬。

 总来说之,对人的意识起作用,地域不如阶级,阶级不如教育。随着时势的衍变,我们对每一种文化取向,还将产生不同评价,甚至褒贬倒转的评价。

 ” “兼容性”:

 :

 “容”字里面有斗争 岭南文化兼容性好,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文化的多元并存、折中融合。最主要的还包括广东本地人与外来人士相处融洽,不排外。外地人很容易融入广东社会。说广东人兼容,不是没有道理,就举我的单位《羊城晚报》来说,这是一张本土性很强的报纸,号称岭南文化的标志物之一,但这张报纸的主要骨干,还是以外来精英为主。能够看出,外来人士对岭南文化的贡献率是极大的,岭南文化不单是岭南本土人创造的。这自不待言。以往的论者也说得很多了,无须我再重复了。

 我要说的是,这个所谓兼容性,还是有待分析的。因为外来人士的性质是很不同的,他们来广东的原因、目的各各不同,所以,本土人士作出的反应也会很不相同。

 总体来说,明清以来,移入广东的人分三类:军政性移民,农业性移民,还有就是工商性移民。军政移民的特征是一个字:压。农业移民的特征一个字:斗。只有工商性移民才是兼容的。

 三百多间,军政类移民大概有两次:第一次是康熙年间的八旗军入广州。第二次是 1949年解放军解放广州。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看了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很怪异于屈大均的一个观点:说南方属阳,北方属阴,北方人来了广州之后,把阴气带来了南方,令广州冷了很多,甚至下起雪来。我的朋友认为这说得没有道理。我对他说,这是典型的春秋笔法,屈大均写书时,正是八旗入粤之初。他说的北人,不是一般的北方人,正是指八旗军,他说的气候不单是自然气候,更是政治气候,是一个遗民的心理气候。他对于满清的文化政策是有忧虑的,而这个政权后来果然禁他的书、刨他的坟,你说是不是“周天寒彻”?第一批八旗军入粤是康熙二十年,这时三藩刚平定,第一批一千多人进驻广州,随后增加到三千多人。那时广州地小人少,一下子来了三千多北方剽悍汉子,广州民众为之不安。

 清初八旗留驻广州,原来是要调防的。但到了乾隆年间,和平日子久了,就准许旗人携眷长驻广州,原本不让军队经商,后来人口越来越多,旗人的生活也成问题,就准许军人家庭经商,慢慢就商业化,融入本土了。“致美斋”就是旗人开的,我们现在都只把它看成纯本土的老字号。商承祚教授的祖上是汉军旗人,被屈大均称为把寒气带来广州的就是他的祖上,但到了商承祚的父亲,已经是晚清的探花。他们家已经把籍贯写为番禺了。军政移民,先压后融,经过了近两三百年。

 讲到商承祚,想起王贵忱先生,他们都是从辽宁铁岭来的,他们分别与两次军事移民相关。王贵忱则是跟着陶铸南下的,是“四野”南下大军一员。他来广东后,初时当过汕头地区的银行行长,后来不知是走运还是不走运,当上了右派,广东少了一个行长,但多了一个学者。他后来潜心学问,大量研究岭南文献,成为一位著名的岭南学者。王贵忱融入岭南文化,是以最快的速度、以最精尖的水平融入的。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

 话说这个次的南下大军进入广东,以军事解放为第一波,以土改运动为第二波。他们很快成为广东领导干部的主流。写《先行一步》和《邓小平时代》的哈佛教授傅高义,他的成名作是研究 1949 年到 1968 年期间的《共产主义下的广州》,据他提供的数据,到土改结束时,大约 6000 名北方干部取代了当地干部,而这仅仅指县团级以上干部,而更大量的是普通干部。县委第一书记全是讲普通话的北方人,原来是本地人的,都一律换上南下干部。在报社,原来在香港很有办报经验的广东籍红色报人,一般也不能担当报社的第一把手。叶剑英、方方等广东籍干部都受到水准不同的批评和排挤。这个做法被称为“反地方主义”。一直到打倒四人帮以后,叶剑英提出,广东应该重视本地干部,才有了更多的本地干部当上地方第一把手。

 著名作家吴有恒就是一位受“反地方主义”打击的地方干部,他原是广州市委书记,因为为一个下属鸣不平,被撤职下放当造纸厂的车间主任,他自己就干起文学来,写小说,写散文,写诗,都另有寄托,尤其他的旧体诗,有一股郁勃之气。到“文革”后复出,他不愿意回到政界,而选择出任《羊城晚报》总编辑,他大讲“干预生活”,强调舆论对权力的监督,岭南媒体有种“野性”,这就是压出来的文化,而不是容出来的文化嘛!

 下一个就说农业移民了。四邑地区原属人少地广的地区,从明末开始,就陆续有原来粤东的客家人移民到这个地区,康乾以后,人口大大增多,土地资源变得稀缺,从道光年间起,四邑地区的土著与客家因为争地争水,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械斗,后来影响到肇庆地区,双方死的散失的,有说是五六十万,有说达一百万人,世代成仇。到同治年间,打斗还是很厉害。发展到要巡抚出动,到台山去弹压,最后将台山分成两个县,并通过再次移民,合并同类项,土人集中在新宁县,客家人集中到赤溪县,还把一些客家人迁到粤西地区。新宁、赤溪两县土客之间长期互不往来,互不通婚,双方心存敌意。四邑地区的客家妇女,在河涌边洗衣,

 都养成面向岸上背对水的习惯,听说就是怕土人在背后使坏,可想而知,客家人的不安全感有多严重。光宣以后,土客斗争减少了很多,到新中国成立后,台山与赤溪才重新合为一县,土客双方才开始往来、通婚。

 因为受长达百年的械斗的深刻影响,使得原来广东人的尚武精神更加得到弘扬,加上晚清以来,匪患严重,所以,在四邑、粤西,以及珠三角地区,大一点的村子都有武馆,有拳师,有护村队。在子弟间世代相传,既是男子汉健身方式,又是娱乐方式,更是保乡守土的手段。到现在,醒狮队已经成为一种广府文化的象征了!这也是一种“斗”出来的文化。

 与农业移民不同的是商业移民,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空间不同,工商业移民住城市,农业移民住农村。二是聚居形态不同,商业移民因事缘而聚居,农业移民因血缘而聚居。农业以水土资源为主,此消彼长,有你无我;而商业则重在流通,讲究互通有无,有你才有我。所以,工商业移民与本土居民之间更容易相融。所谓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大概往往表现在工商业移民这个领域。因为这个点已经讲得很多,我也讲不出很多新意来。就此打住吧。

 总来说之,我的意思是,兼容之外,岭南还有压出来的文化,斗出来的文化。文化是复杂的,恶之花能够开出善之果。而兼容本身,也并不总是热水冲奶粉,见水就溶、水乳交融;也有很多复杂曲折的过程,才使得文化有些层次感,有些颗粒感,才更有味。

 ” “海洋性” :

 精粗互见、利害参半 岭南文化有“海洋性”,这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区别最大的地方。这个点也是以往论者说得很多的。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所谓“二西之学”,即西土文化与西洋文化,二者的传入,都与广州这个港口有莫大的关系。

 而外来文化的传入,变化多端,关键在于一个遇字,看这外来因素遇到什么本土因素,产生什么化学反应。这其中不但有粗精之别,还有利害之别。而且精粗利害之间,还常常出人意料。

 岭南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南越王墓出土的实物可证,在西汉初就已经相当兴盛了。这条水路,既是中国人向西方求佛法,也是西土僧人入华传法的重要通道。东晋的法显和尚去西方取经两次,一次水路一次陆路。他说,从狮子国即今天的斯里兰卡,坐商船来广州,利用季候风的助力,一般就是五十来天的时间。可见在东晋已经相当成熟了。再到武则天那个时候,即慧能的时代,走海路取经的比陆路更多,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了这个情况,这些为了求法的和尚,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其中讲到一位叫常愍的和尚,船被创漏,眼看就要沉没,他为了他人能坐小船逃生,坚持守着大船,面向西方,念着经文,身沉大海,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广州历来就是印度文明的重要登陆地点,广州现在还有块“西来初地”,就是菩提达摩来广州登陆的地方。自从东汉到唐朝,西来的高僧持续,这是一块佛教的登陆之地,中转之地,也是传播的中心。广州长期是仅次于南京的全国翻译传播佛经最多的地方。

 正是有这样一个大背景,岭南出过两部佛教书籍,一部是东汉的牟融《理惑论》,一部是唐代的记录慧能思想的《坛经》。两部书相隔六百多年。

 牟融是岭南苍梧人,大概少年时学问比较驳杂,学过方术,又深研过老子庄子,按汤用彤先生的说法是“充分表现五方杂处、交通频仍地方之精神”,这两句话,能够说就是很好的岭南地域文化特征的概括。牟融是最早研究佛教有心得的中国人,他的《理惑论》,其实就是佛教初来时,处于“格义”阶段的著作,什么叫“格义”?就是用旧概念套解新概念,用老子庄子的述语来附会佛家学说。也能够说是西土文化进入中国的初级结果。

 慧能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他的意义,我们一般人往往以为仅仅宗教范围之事。余英时认为唐宋两代精神世界的突破,慧能是启动者。余英时论述“近世伦理与商人精神”,就是从慧能开始的。这个思想解放的意义,影响及于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从韩愈到陆九渊到王阳明,乃至最终对于经济社会都深具影响。一直到 1959 年毛泽东提倡打破权威,还提到慧能,毛泽东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其实就是从慧能的“上上人有下下智,

 下下人有上上智”生发来的。当然,毛泽东把它绝对化了。钱穆说慧能是中国的马丁·路德,这是很有见地的。

 这个思想解放者由一个南方的下等人来担当,其中自有一定因缘。慧能开始时不过是来自岭南的砍柴仔,他在黄梅求“作佛”,众僧环绕的弘忍大师问他:你是南方人,能有什么佛性?慧能回答:地有分南北,佛性无南北。这句话令弘忍刮目相看。大家留意,他在开始时就否定了南北的差别,取消了北方对于南方的优势。

 顺着这个逻辑下去,他又取消了上上人与下下人的差别,到最后,更取消西方与东方的差别,取消了西方乐土对于中土的优势。他说,西方也有心恶人,东方也有心善人;自心清净,即在西方。最后,他把西方乐土搬到了每一个人的觉悟心、清净心之上,彼岸就在你的心里。几句话,就已使佛教从出世转向入世,且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慧能的思想一经普及,中国就再没有人想着去西方求佛了,当然,那时印度也变了。

 如果说,就文化水平来说,慧能远不如牟融。牟融对道家学说有深入研究,他用道来解佛,作了细致的比附,没有学问还真不成。慧能不理解字,以卑贱之身,面对高僧大德的刁难性问话,他的回答,仅仅说出一个常识而已,他最宝贵的,是敢率真地、无畏地说出自己所见所想。慧能与那个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一样,都没有杂念。慧能指出一条修行的道路,就是去除杂念、妄念。其实,所谓知识往往就是成见,就是杂念。慧能之胜于牟融,不但是时代使然,还在于牟融是以老庄去对接佛法,而慧能仅是以清净心去直悟它。

 外来文化的传入,其效果如何,有时真要看你用什么方式接受它,或者看你用什么东西去对接它、消化它。

 说完西土说西洋。西洋文化传入岭南,也先后结了两个果,先结一个怪果,叫洪秀全;后来才结出孙中山这个正果。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在广东传教更自由了。洪秀全这个落第秀才,听了传教士的布道。忽然作寒作热,谵语持续,自认是耶稣的弟弟。后来到广西金田,搞天父天兄下凡,装神弄鬼,他的拜上帝会,把已经经过宗教改革的基督教,又硬生生的整回到中世纪政教合一,真令他的基督教老师蒙羞。基督教中人认不出他的上帝,也不认他的上帝!倒是粤西人民觉得似曾相识,因为那个地方早就有请神问米之类的迷信活动。只不过他们原来请的神是已经死了的亲人,现在请的是西方的上帝罢了。

 在岭南的西部,确实有很多神秘主义的东西,洪秀全要选择这个地方起事,是有合适土壤的。他将西方的上帝与岭南地区的尚巫风气结合起来,炒为一碟——叫做拜上帝会。这是多么落后的东西!西方的东西竟然会启发出如此反动落后的东西!

 孙中山能够说是西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很好结合。他的精华思想在什么地方?现在只宣扬他推翻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其实,他的精华在“五权分立”学说与“权能两分”学说,而这两个“孙中山问题”是融和一体的。但我觉得能够这样说,他的“五权分立”是留给我们中国的问题,而“权能两分”则是留给今天西方的问题。

 他的“五权分立”说,源于孟德斯鸠,结合中国古代文官治理体系的监察传统与考试传统,重加分析,从立法权中分出监察权,从行政权中分出考选权。形成五权分立。孙中山之所以不盲从于“三权分立”制,他认为只强调分权,强调相互牵制,容易使行政权过度削弱。所以,他的“五权分立”的设计,是以“行政优先”的;而“三权分立”的实践则是“立法至上”的。虽然,从实践上来看,“五权分立”的运行效果并未如孙中山的理想。或者说,这设计仍不无可商。但他的思考与匠心,他融汇中西治理经验的分权设想,对于今天中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对“政府有能,则民权难保;民权发达,则政府容易无能”的矛盾的思考,也仍有其特殊意义。近年“三权分立”体制不能解决金融巨头对政治的操纵,不能解决政府效率的低下、甚至失能,不能解决社会族群分裂对立等一系列的“民主病”,确实让人忧虑。当我们回过头来,对孙中山一百年前相关“权能分立”的思考,仍然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温度。

 慧能与孙中山,分别代表着西土文明、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相激荡所结出的两大伟大成

 果。说到这里,有一个特征要表一表的,就是它包含了海洋性,又超越了海洋性——有一种俯视中西、融汇中西、超越中西的气概。岭南文化的最尖峰处,更超越时空,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就像孔孟之道,是齐鲁文化的顶上之珠,更是中华文明的顶上之珠一样。

 我从三个常见概念出发,然后努力挣脱概念,努力回到历史,回到社会去作出我们的新的解释。也就是开头我所讲的,从影到形,从而看出文化的多面性。那么,我所讲的,就是回到了形了吗?远远没有,最多只能说,是离开影的一个努力。而从影到形是没有止境的,永远都仅仅一个离开影、迫近形的过程。这就是历史学的深度所在。我对岭南文化应该求此深度,对民族文化也应如是,对西方文化,也该如是。

 理科状元毕业四年未找到工作流浪街头 老父寻子

  在找过数十家网吧后,55 岁的刘国华(化名)终于在通锦路一家网吧,找到了正埋头打游戏的儿子刘宁(化名)。

  25 岁的刘宁头发蓬乱,脸色苍白,正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屏。刘国华站在他的身后,犹豫了一秒钟,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后者扭过头来,惊讶地盯着情绪略显激动的父亲。

  八年前,刘宁以近 650 分的高分,成为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前,刘宁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

 大年初六的下午,一位好心人发现,一名年轻的“流浪汉”,已经连续三天晚上躺在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区里的长椅上过夜了。他帮忙联系到“流浪汉”的家人———第二天,刘国华从老家赶来,儿子却再次消失了…… 失踪前一通电话 “ 给整个县丢脸” 儿子失踪后,刘国华最后悔的是此前的一通电话。“我不该说那么重的话。”

  2 月 4 日晚,刘宁找了个公用电话打回家。自从去年 11 月手机掉了后,他就没有固定的联系方式。电话里,他先是询问家人近况如何,年过得好不好,继而他说,自己在西南交大附近已经好几天了。

  “我当时感觉,他又要向家里要钱了。”刘国华回忆说,自从 2010 年刘宁毕业以来,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工作,所有生活开支由家里出。而在大学之前,儿子曾是县上的理科状元,并以优异成绩考上名牌大学。多年来累积的荣誉与大学毕业后的失落所形成的巨大落差,让刘国华失控了。这通电话持续了 40 多分钟。电话里,刘国华对儿子说了重话,“我说,你简直是给家人丢脸,给整个县丢脸。你大学前,在整个县城风风光光的,现在别人问起你,我都不敢说。”

  之后,刘国华还说:“我要对付你很简单,你的所有电话我都不接,有成都区号的电话都屏蔽。”刘宁的妈妈也接了电话,“边哭边骂儿子,恨铁不成钢啊。” 儿子挂断了电话。第二天,一位陌生的老人打进刘国华的手机:“你儿子在学校的椅子上,已经睡了三天了,这么冷的天……” 沉默的网吧会面惊讶地望着父亲

  最开始接到电话时,刘国华甚至想过,这是不是儿子向家中要钱的另一个办法。但很快他就否定了。2 月 6 日,正月初七,他一早赶到成都,儿子却再次消失了。每天,刘国华都去校园附近的网吧寻找,他拿出照片让网吧老板辨认,但所有人都仅仅摇头。

 2 月 7 日,他往儿子的银行卡上存了 300 元钱,第二天,他发现,卡上金额少了 100 元,这让他感到安心。“这说明,他人是安全的,还取了钱。”通过银行查到儿子取钱的地方后,刘国华又去守了半天,一无所获。

  经历了 5 天的寻找后,刘国华终于见到了儿子。昨日,刘国华走进通锦路的一家网吧时,刘宁正全神贯注地玩网络游戏。刘国华站在他身后,犹豫了一秒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之后,他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走了吧。”

  头发蓬乱、面孔油腻的刘宁回过头,惊讶地望着站在身后的父亲。然后,他一言不发地,关掉电脑,背着书包,跟着父亲走出网吧大门。网吧老板称,最近几天,刘宁常来网吧上网。上网卡里,还有已经充值的 40 多元钱。

  在回招待所的路上,父子俩一直沉默。半晌,刘国华终于开口:“中午吃饭没?”“吃了。”刘宁小声地回答。

 父亲眼中的儿子 从状元变成“ 流浪汉”

  ■刘宁身上寄予着整个家庭的希望。成绩好,脑袋聪明,又考上了好大学,我们都觉得,他会有一个美好而远大的前途。

  ■在老家县城,作为理科状元,刘宁的现状屡屡被亲朋或当年的老师问起,每当这时,刘国华都只有摆摆手:“他毕业后在安徽工作。”“都没得脸说了。”刘国华无奈地说。

  “儿子留给他的美好回忆似乎只剩下大学前优异的成绩。每年,他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开家长会时。每个老师都表扬他,谁见了都羡慕。”

 理科状元 父亲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开家长会

  读大学之前,刘宁一直是刘国华和整个家庭的骄傲。

  “他成绩特别好,初中高中都是第一名。”刘国华回忆说。对于这位 55 岁的父亲来说,儿子留给他的美好回忆似乎只剩下大学前优异的成绩。每年,他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开家长会时。“每个老师都表扬他,谁见了都羡慕。即使现在,老师们都还能记起这个学生,每个老师见了我,都热情地打招呼。”

  让刘国华最引以为自豪的是 2006 年,刘宁以近 650 分的高分,成为该县的理科状元,并顺利被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学校还所以打了很大的广告牌,宣传这件事。”刘国华的语气中带着逝去的荣耀感。

  昨日,刘宁高中的班主任老师也在电话里给这个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非常聪明,学习又很刻苦,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当年)高考,只差一点就上清华大学了。”

  刘宁身上寄予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刘国华说:“成绩好,脑袋聪明,又考上了好大学,我们都觉得,他会有一个美好而远大的前途。”

 待业青年

  最长一份工作,干了几个月

  不过,残酷的现实,却击碎了刘国华的美好期望。

  大学毕业,刘宁说想留在安徽。“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给他打电话,他都说,正忙着找工作。”让刘国华没想到的是,“找工作”的状态竟然持续了数年。

  在刘国华的记忆中,刘宁毕业后只干过一份仅仅持续几个月的工作。“那是在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做网络销售和客服,干了几个月,他觉得没意思,辞职了。”

  以前有一次,刘宁对父亲说,“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宁愿不工作。”

  在老家县城,作为理科状元,刘宁的现状屡屡被亲朋或当年的老师问起,每当这时,刘国华都只有摆摆手:“他毕业后在安徽工作。”“都没得脸说了。”刘国华无奈地说。

  刘国华心内焦灼。他难以理解,儿子毕业于名牌大学,本身水平也不弱,怎么会找不到工

 作?他归因为儿子没有认真找,2013 年 7 月,他把刘宁从安徽接回成都,开始“守着他”找工作。“守”了几天,刘国华回到老家,之后通过电话询问儿子找工作的情况,但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正在找”。2013 年 12 月 19 日,因为房租到期又无钱续交租金,刘宁离开了出租房,开始四处漂泊。

  刘国华发现,儿子开始沉迷网络。“他经常泡在网吧里,也不接我们的电话,没钱了,就给家里打个电话,或者干脆电话都不打,发个短信,说我没钱了。” 在此期间,刘宁的全部花销由家中提供。刘国华说,这些钱,有很大一部分被儿子花在网吧。刘国华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知道钱绝大部分是用来上网了,给他钱是害他;但另一方面,总不能眼睁睁看他饿死吧?”现在,他只希望儿子能找一个踏踏实实的工作。

 悲惨的“ 流浪汉”

  他曾问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从大年初四开始,西南交通大学九里堤校区的护卫温先生发现,一名年轻的“流浪汉”,已经连续三天躺在校园镜湖边的露天长椅上睡觉了。“他用一件衣服把下半身裹住,躺在椅子上,背一个包,提一个包。从下午五六点开始,要睡到第二天下午的五六点。脸色苍白,这么冷的天,造孽!”

  住在校园内的 82 岁的经大爷,也发现了长椅上的这名“流浪汉”。大年初五,经大爷看见他躺在椅子上,他试图问问他的情况,但对方很拘谨,不怎么说话,经大爷把手中的零食以及矿泉水给了他;大年初六的上午,经大爷又再次见到了这名流浪汉。“这个次,他说他是大学生,和父母闹了矛盾,还给我看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时近中午,经大爷给了刘宁 10元钱,并嘱咐护卫温先生带他去食堂吃饭。温先生打完饭发现,刘宁已经不见了。

  当天下午,经大爷又在校园长椅上见到了刘宁,这个次,他劝刘宁给父母打个电话。刘宁给了父亲的电话。经大爷在电话中对刘国华说:“你的儿子在椅子上,已经睡了好几天了……”打完电话后,刘宁又不见了。

  给经大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宁与他的一次对话。刘宁问他:“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深奥的问题让经大爷有些诧异,想了想,他回答说:“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充实和有规律。” ◆ 儿子眼中的自己

 像多数人一样工作结婚

  我觉得很无聊

  ■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成绩都一直很不错;考进中科大的时候,带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有没有可能像爱因斯坦、霍金一样,影响整个世界;但进入大学之后,和同学们比起来也仅仅平凡普通的一员,而且感觉自己也没有天才的聪慧和疯狂。

  ■让我像绝大部分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

  “如果在战争年代,我是不是会更有价值、更有作为?就好像在游戏里带领伙伴们过关斩将,会得到他们的认同。

  下午 6 点,从网吧出来的刘宁和父亲一起坐在宾馆的床上。他穿着一件深色的外套,一条牛仔裤沾满油污。因为在网吧待的时间较长,他的皮肤显得有些苍白。在宾馆,刘宁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专访。对于大学生活以及毕业后的经历,实行了梳理。

 谈理科状元

  论文没过,拖了一年才拿毕业证

  成都商报记者(简称记者):从你父亲今天(10 日)找到你,你在成都待多久了?

  刘宁:我是去年 8 月从合肥回到成都的。

  记者:都找了些什么工作?

 刘宁:其实那段时间在成都找过很多工作。起初找到一个国企做客服,但他们一上来就讲了很多规矩,很多简单的事情都要一再重复,还要培训,我觉得挺烦,干了一个月时间就不干了。后来又找了一份工作,做网页游戏,但要培训 4 个月,期间没有工资,不管吃住,能不能转正还另说,纠结半天,就没答应。

  记者:之前你在中科大读的是什么专业?

  刘宁:电子科学与技术。本来应该 2010 年毕业的,因为论文没有过关,就拖了一年,2011年 7 月拿到毕业证。

 谈毕业四年

  找了几个都不理想,就放弃了

  记者:拿到毕业证之后,找到什么工作?

  刘宁:当时在合肥的一家网络游戏公司,月薪 2000 多元,年终奖还拿了 3000 多元,在当地还算能够的;但这份工作也只干了 9 个月就辞职了。主要是要上夜班,而且跟领导关系处得不是很好,感觉他总是针对我。

  记者:后来呢?

  刘宁:又在合肥找了几份工作,但比起之前的那份工作总感觉不理想。

  记者:在成都有没有再去找工作呢?生活来源怎么解决?

  刘宁:之前在合肥工作,有差不多 6000 元的积蓄;这笔钱花完之后,就只能跟家里要了。之前几个工作找得都不是很理想,后来也就放弃了。

 谈流浪生活

  除夕买了零食,在网吧待 了一晚

  记者:那你在成都干什么呢?

  刘宁:主要就是玩,看看小说、睡觉、上网吧。大概去年 12 月,三个月房租到期、也就再没续租;后来我在成都基本上就开始了一段“流浪”生活。白天基本上都是坐公交车到处去看一看、玩一玩。去过武侯祠,但门票太贵,我就在外面转了转。晚上一般会在网吧过夜,主要是睡觉;有时候也会露宿街头。

  记者:在哪里过的年?

  刘宁:除夕和大年初一都是在网吧过的。除夕晚上买了点零食,在网吧待了一晚上。本来想给家里打电话说新年快乐的,但没太多可说的,就没打了。

 自我剖析

 “ 主要原因还是在自 己身上”

  记者:你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正常么?

  刘宁:这个个月,说苦,确实很苦;但走在路上、坐在公交车上,听别人闲聊、听听他们的工作生活,就好像局外人一样,很放松。

  记者: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的生活会像现在这样?

  刘宁:这方面想得太多了,可能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吧。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成绩都一直很不错;考进中科大的时候,带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有没有可能像爱因斯坦、霍金一样,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甚至能影响整个世界;但进入大学之后,学习成绩一般,和同学们比起来也仅仅平凡普通的一员,而且感觉自己也没有天才的聪慧和疯狂。但在现实生活中,让我像绝大部分人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

  记者:听说你曾问过人生的意义?

  刘宁:也就是随口一问,主要是感觉现在一般人的生活方式,让我看不到意义、找不到目标,一切都很平庸。打个比方,如果在战争年代,我是不是会更有价值、更有作为?就好像我以前喜欢网游,是因为在游戏里带领伙伴们过关斩将,会得到他们的认同;其实,我一直知道这些都是虚幻的东西。

 记者:父亲找到你了,你会跟他回去么?

  刘宁:我原本计划年后去找份网管的工作,养活自己再说。现在既然这样,我可能会跟父亲一起去姐姐那里,但我现在其实也没考虑好。

 ◆ 编后 胸怀理想没有错

  但须脚踏现实

  从高考状元到流浪街头,刘宁的经历让人唏嘘。

  理想和现实,就像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一样,以前让无数大学毕业生纠结。与刘宁不同的是,他们都做出了选择。要么选择坚守理想,要么退而面对现实。而刘宁却用 4 年时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

  与其在唉声叹气中荒废生命,不如踏踏实实去一点一点做起,向自己的理想努力。

  我们欣赏刘宁不甘于平凡的人生态度,但要对他不敢面对现实的行为实行批评。人能够胸怀理想,但必须脚踏现实。

  节后,找工作又成了很多人的当务之急。在经历过无数碰壁之后,很多人会说放下理想,面对现实吧。其实,还有另一种更好的选择:从现实做起,最终实现理想!

 高考“状元”为何成流浪汉

  四川凉山籍刘宁(化名)八年前凭借所在的县理科“状元”身份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成为当地万众敬仰的“学霸”。孰料毕业后经历短暂就业随即失业的几经反复,大年初六被人发现流落街头,成为流浪汉。这个消息被《成都商报》率先报道,一时高考“状元”变流浪汉的新闻铺天盖地,引发网友的热议。

 没有精神生活就没有人的尊严

  高考“状元”一直是社会注重的热点话题。这不,四川某县城以前的高考“状元”刘宁(化名)大学毕业后流浪街头、沉迷网游的新闻又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当年,北大一个学生毕业后去卖猪肉,引发了舆论对教育大加批判。这次,又激起了一些人痛责学校教育。他们认为,这说明学校片面强调应试,素质教育仅仅口头上说说,不重视学生的情商、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对学生实行良好的职业教育等等。

  这样的论调似乎很有道理,但总让人感觉如隔靴搔痒。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加,而社会就业岗位数量难以同步增长,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在所难免,学校不可能对此负完全责任。至于毕业后沉迷网游,更与学校没有直接关系。高考“状元”出新闻,往往不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社会发“高烧”了。

  那么刘宁现象的症结何在?它仅仅是个案,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吗?不,恰恰相反,正是在这个个案身上,典型地折射出了我们时代的精神氛围:人生意义的迷失,心灵的贫乏,灵魂的饥渴。这是时代的大问题,也是教育难以面对的大挑战。据报道,刘宁之所以大学毕业后流浪街头,固然有不适合社会、没有做好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的准备等原因,但在他自己看来,关键是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让我像绝大部分人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这就是问题所在:在普罗大众的生活模式中,他没有发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对此他是不愿也不能接受的;不过他又没有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道路,便在精神上迷失了。流浪街头、沉迷网游只不过是他对无意义生活的一种消极反抗或逃避。

  刘宁现象是典型的时代精神症候。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社会一直在经济、物质的路上狂奔,很多人早已成了物质主义者。精神被悬置,心灵被漠视,灵魂被放逐,物质的享受成了人生的一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刘宁现象虽属个案,但迟早会有更多的人

 像他一样发问:人人如此,便对吗?工作是为了生活,但生活不是为了工作,我们是否反问过自己职业(工作)的意义何在?刘宁的迷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问题:精神生活在人生中应占何种地位、何种分量。这是我们时代必须面临和深入思考的急迫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刘宁的报道,都在渲染他考试“状元”的身份、流浪街头的不懂事,就是没有人关心他精神上的困惑。如果我们对他人的注重,还是只津津乐道于其外表、地位、身份、身价等外在的东西,而对其心灵世界视而不见,那么今后将会造就更多的精神流浪者。是时候了,我们的社会和学校教育,都应该学会追问:人为什么活着?有钱有面包就是有尊严的生活吗?并由此深入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道去寻找活着的依据。

 不该粘 贴的标签 面对刘宁的人生大起大落,有人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应试教育,将刘宁的人生归罪于我们的教育失败;有人将矛头直指人性的固执,认为刘宁缺失对社会的必要理解;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是刘宁的好高骛远让他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流浪街头。

  这种种批判固然都很有道理,都击中了要害,但作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刘宁背负的标签让他难以抉择。当我们注重刘宁的命运时,首先该反思的是我们给别人所贴的标签是否成为负能量?

  当年,刘宁苦读寒窗终于金榜题名时,或许他的家人、他的亲朋、他的左邻右舍、他的老师,他所生活的社区、他所就读的学校乃至当地的教育局、政府,都可能比他本人要兴奋,要骄傲,要自豪。或许在这个时候,这份荣耀就已成为刘宁背负在身的难以卸掉的包袱,为他日后就业时非理想职业不干埋下了祸根。

  而大学生活与过去的生活迥异,这位昔日“学霸”不再具有学业优势,过去高考“状元”标签下的光环留下的荣誉重负更让他难以直面人生。当大学毕业后,不幸的是又多了一个名牌大学的标签。既是昔日的理科“状元”,又是现在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这双重标签能够说无时无刻不在干扰他的心灵,他的就业价值观只能沿着“人往高处走”的轨迹延伸,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愧对这两个人生重要标签。刘宁之所以出现流浪街头的结果,最大的推力莫过于这两个标签的影响。完全能够说,刘宁的理科“状元”与“名牌大学”这两个人生标签是惹祸的真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标签的始作俑者并不是刘宁自己,而是我们的社会。正是社会赋予了不同成绩学生、不同学校学生各色身份标签,让他们背上了不应有的包袱,让他们产生不应有的人生价值观,形成了不接地气的身在云端俯视职业的好高骛远的就业思想。

  所以,我们对刘宁现象的注重,不应该继续停留在用各类标签审视的层面,或批判我们的整个教育,或批判其个人的人生态度,让刘宁内心更痛苦更不得安宁。

 刘宁变为流浪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长期喜欢给不同的人贴上各色标签,让标签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精神负担,继而害了更多的刘宁而浑然不觉。将刘宁的高考“状元”、“名牌大学”标签去掉,他不就是一个普通人吗?一个普通人成为流浪汉,有什么可怕的?发现后伸出援手,先让他不再挨冻受饿,继而为他牵线搭桥找一个能过日子的工作不就解决了!哪需要大家如此耗精费力高谈阔论反而继续让他痛苦呢!

 网友观点 唯分数论者该醒醒了 “状元”流浪无关“给全县丢脸”理科“状元”流浪街头是错解了“人生方程式” “唯分数”这把尺子大多在学校有效,一旦步入社会,这把尺子很可能立马失灵,让隐藏于后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诸多弊病一股脑儿“原形毕露”;而只会考试的学生,也会在“荣誉”的光环褪去后,面对残酷现实需要拿出吃苦耐劳、责任感、人际交往等诸多“内功”时,才发现自己竟然“一无所有”。

 “状元”流浪无关“给全县丢脸” 殊不知,“状元”对应着“好工作”、成绩决定前途的想法,在时下正经受着现实就业形势、多元评价标准等冲击,已经经不起推敲了。而且,这种过高的预期,也可能给当事人带来沉重的精神包袱。以刘宁为例,眼看周围人的注重、期望,而今全转化为“恨铁不成钢”的失望,他本人更无法平衡心理落差,甚至拿颓废作为对看客嘲讽的消极抵抗。

 理科“状元”流浪街头是错解了“人生方程式” 理科“状元”流浪街头的活生生现实,为“天之骄子”们上了一...

推荐访问:岭南 文化
上一篇:轨道交通项目公司致命性风险管控阶段性总结
下一篇:经典内部审计实务指南2号——物资采购审计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