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论坛及配套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 可行性分析报告

来源:银行从业 发布时间:2020-03-12 点击:

  

 海峡论坛及配套工程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

 目

 录

 第1章

 概述 2

 1.1 项目单位概况 2

 1.2 项目背景 2

 1.3 研究依据和过程 2

 1.4 主要研究结论 3

 1.5 存在问题与建议 5

 第2章

 建设必要性 6

 2.1 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状况 6

 2.2 项目影响区发展规划 6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

 第3章

 建设条件 8

 3.1 工程地理位置 8

 3.2 自然条件 8

 3.4 用地及水域使用条件 16

 3.5 环境条件 16

 3.6 建设条件评价 17

 第4章

 总平面布置 18

 4.1 总平面布置原则 18

 4.2 本工程与相关规划、相邻工程关系 18

 4.3 设计依据 18

 4.4 设计主尺度 19

 4.5 高程设计 19

 4.6 航道、锚地 20

 4.7 总平面布置方案 20

 4.8 主要指标及工程量 21

 4.9 方案比选及推荐方案 21

 9.3 港口岸线使用方案 22

 第10章

 节能 23

 10.1 工程概况及设计依据 23

 10.2 工程项目耗能状况 23

 10.3 能耗分析 23

 10.4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23

 第11章

 安全 24

 11.1 工程概况及设计依据 24

 11.2 安全生产危险因素分析 24

 11.3 安全防治措施 24

 11.4 安全管理 25

 第12章

 劳动卫生 26

 12.1 设计依据 26

 12.2 劳动卫生危害因素分析 26

 12.3 劳动卫生防护措施 26

 第13章 环境保护 27

 13.1 设计依据 27

 13.2 环境现状 27

 13.3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 27

 13.4 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27

 13.5 建设项目引起的生态变化所采取的治理措施 28

 13.6 环境预期效果 28

 第14章

 项目实施 30

 14.1 施工 30

 第16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4

 16.1 投资估算 34

 16.2 资金筹措 34

 第17章

 经济和社会影响评价 36

 17.1 评价基础和依据 36

 17.2 财务分析 36

 第18章

 项目风险分析 37

 18.1 风险识别与分析 37

 18.2 风险应对措施 38

 第19章

 问题与建议 39

 第1章

 概述

 1.1 项目单位概况

 本工程承办单位为**********,代建单位**********。

 1.2 项目背景

 我院着手进行海峡论坛会址造地工程(B区)吹填造地工可设计工作,组织骨干力量,对工程片区进行实地踏勘、收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会址地块造地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按照相关要求,编制完成本项目的造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设计内容为吹填造地。

 1.3 研究依据和过程

 1.3.1 依据文件

 (1) 设计委托书

 (2) 设计合同

 (1) 海域清淤整治工程相关资料。

 (2) **********提供的有关资料。

 1.3.3 依据规范和国家标准

 (1) 《海港水文规范》(JTJ213-98);

 (2) 《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及局部修订(JTJ211-99);

 (3) 《港口工程荷载规范》(JTJ215-98);

 (4) 《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

 (5) 《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147-1-2010);

 (6) 《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7) 《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320-96)

 (8) 《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225-98);

 (9) 《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2008);

 (10) 《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149-1-2007);

 (11)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1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1.4 主要研究结论

 1.4.1 建设的必要性

 (1) 本项目是建设海峡论坛及配套项目的需要;

 (2) 本项目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的需要;

 (3) 本项目是开发后花园海岛,发展对台商贸的需要;

 (4) 本项目是有利于促进海岸成片发展繁荣,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需要;

 (5) 本项目是有利于引导养殖产业的转移,促进形成新的产业群,恢复周边海洋环境,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4.2 建设的可行性

 (1) 市政府非常重视本项目的建设,已专门成立了本项目建设指挥部,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已在有序的进行中。

 (2) 拟建项目位于海岛西侧。项目范围内现状以盐场、虾池、鱼塘及滩涂为主。已完成部分地块的土地收储工作,未完成地块的土地收储工作正在办理中。

 (3) 该段海域风浪较小,地质条件较好,陆域形成可通过就地取材吹填完成,工程投资较为节省;构成工程主体部分的陆域形成、地基处理等方面均具有成熟的设计、施工经验和使用经验。项目所在地交通便捷,城市依托条件好。工程建设及投产使用所需水、电等相关配套实施有保障。

 综上所述,建设海峡论坛会址项目造地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1.4.3 建设方案

 1.4.3.1 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内容包括海峡论坛会址用地隔堤和吹填区的平面布置和临时航道区的平面布置。

 海峡论坛会址建设用地437万m2,其中本次设计的B区总面积为184.58万m2,分为B1和B2两个区,B1区造地面积为115.15万m2,位于会址用地的东北部,东北侧紧靠规划岸线;B2区造地面积为69.43万m2,位于会址用地的南部。陆域吹填高程根据交地标高确定为5.0m(此高程为落淤晾晒后高程),地基处理后交地标高5.19m,B1区陆域吹填总方量为751万m3,回填量44.79万m3,B2区陆域回填料利用B1区的卸载料,回填方量为273.9万m3。

 根据现场勘探,本工程区域内有地下光缆线,其中一条为横穿清淤区至对面莲河镇,同时也是B1区和A1区的分界线,另外还有一条通信线、一条电线杆和一座高压铁塔,皆位于B2区。

 隔堤分为外隔堤和内隔堤,B1区外隔堤一~外隔堤三位于老海堤后退50m的内侧,外隔堤四、外隔堤五位于地下光缆后退100m的位置,B1区外隔堤总长2990m,内隔堤作为吹填区的分割围堤,总长3356m;B2区外隔堤位于地下光缆后退100m的位置,总长3562m,无内隔堤。

 本工程吹填料来自于海岛周边海域整治工程的疏浚料,以及开挖临时航道料。一期取泥区BQ1区面积86.9公顷,疏浚底标高-3.24m,疏浚方量约为231.6万m3;BQ1区二期挖深至-4.5m,疏浚方量为102.3万m3;二期取泥区B1区面积为60.2公顷,疏浚底标高为

 -4.5m,疏浚方量为277.1万m3;二期取泥区B2区面积为41.7公顷,疏浚底标高为-4.5m,疏浚方量为143.6万m3;一期、二期总疏浚方量为754.6万m3。临时航道设计底宽度150m,边坡1:3,开挖底标高为黄海高程-4.5m,航道总长为1498m,疏浚方量为37.2万m3。

 1.4.3.2 陆域形成构筑物

 本工程陆域形成构筑物主要包括外隔堤、内隔堤两种结构型式。其中外隔堤长度为6552m,内隔堤长度为3356m。本工程陆域形成构筑物均为临时工程,为Ⅲ级建筑物。

 (1) B1区外隔堤

 外隔堤采用斜坡式结构,堤身采用砂被棱体,堤顶标高6.0m,堤顶宽度8.0m,两侧边坡为1:2,其中淤泥较厚的外隔堤二、外隔堤三、外隔堤四堤段采用施打塑料排水板,内外侧均采用袋装土护坡。

 (2) B1区内隔堤

 内隔堤为各分区的吹填隔堤,堤身采用砂被棱体,内隔堤一~内隔堤三堤顶标高5.5m,内隔堤四堤顶标高为6.0,内隔堤一~内隔堤四堤顶宽度均为5.0m,两侧边坡为1:2,内外侧均采用袋装土护坡。

 1.4.3.3 陆域形成

 先将一期、二期取泥区的淤泥和开挖临时航道的淤泥吹填至B1区,B2区的回填料利用B1区的卸载料,实现土方的二次重复使用和方量的总体平衡。

 1.4.3.4 环保工程

 拟采取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如下:

 (1) 施工船舶应安装油水分离器,将船舶含油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施工船舶人员的生活污水由海事部门认可的有资质的接收船舶接收处理。陆上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初步处理后就近排放。

 船舶舱底油污水需经自带的油水分离器处理后达标排放;没有安装油水分离器的小型船舶,其舱底油污水应暂存于船舶自备的容器中,并送至油污水接收船或岸上的油污水接收单位接收处理;船舶上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废物严禁投入航道中,应收集后送岸上处理。

 (2) 船舶运输施工材料过程中加强管理,避免施工材料坠入航道中,造成水环境污染。隔堤、陆域吹填和附属工程建设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泥沙进入水体。采用挖泥船水下施工时,应防止施工产生的SS随流扩散到非施工水域。

 陆域吹填区进行挡土护坡、疏水、覆土、绿化覆盖等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发生严重水土流失。淤泥处置尾水通过围堰长距离输送后使所含的淤泥等悬浮物沉淀后排放入海。

 (3) 清淤采用绞吸挖泥船进行施工,在吹填作业时,控制挖泥进度,要在挖泥船周围采用防污帘控制清淤造成的悬浮泥沙扩散。

 (4) 隔堤内侧设置袋装土护坡,吹填期间,在隔堤内添加速凝剂。吹填地点远离溢流口,溢流口外设防污帘,避免吹填施工砂土流失而影响海水水质。

 1.4.3.5 工期安排

 整个工程施工工期为12个月。

 1.4.3.6 投资估算

 本工程推荐方案投资估算总体方案一为93743万元。

 1.4.3.7 社会效益和经济评价

 (1) 项目的建设为祖国统一、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大陆与台湾间的民间交流提供平台,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海峡论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福建“五缘”优势,充分发挥海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的前沿平台作用,广泛开展两岸人民交流,形成两岸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格局,不断促进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 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提高,翔安以及整个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提升的城市建设水平,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跨越进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项目采用周边海域疏浚土作为造地材料,对周边海域环境进行了整治,改变海域生态环境,不仅可以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水质环境,提升了海域生态质量环境质量。利用疏浚土作为造地材料,变废为宝,可以增加我市建设用地。

 1.4.3.8 项目主要风险及对策

 本项目建设主要风险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项目建设期间的工程风险,以及对环境、安全的影响问题;第二,项目建设后土地使用的影响;第三,项目建设与当地经济文化和谐融入的问题。

 (1) 对于施工期间的工程风险,主要是施工期跨过台风天气,台风和暴雨对本工程存在一定的影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台风对本工程的破坏。

 需增加一定的投资减弱或消除吹填期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 项目建设后土地主要作为海峡论坛会址以及其它配套工程用地,符合海峡论坛项目选址概念规划要求,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

 (3) 关于本项目与当地经济、文化的互适性风险,一方面本项目建设所需要的原材料、人力资源均取自当地,可直接促进当地建筑业、运输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项目建成后所需要的生产、生活物资供应也将由当地承担,直接促进了当地物流业、服务业的发展,一些配套设施的建设将对地方生活、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5 存在问题与建议

 (1) 该片区的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均未确定,上部场地使用规划仅达到概念设计阶段,造成软基处理标准的不确定。建议应加快用地规划工作,从而使造地工程能充分结合上部规划方案,对分区陆域形成、地基处理方案区别对待,提出更经济、合理的造地方案。

 (2) 经过勘探,本工程区域内有地下光缆线,其中一条为横穿清淤区至对面莲河镇,同时也是B1区和A1区的分界线,另外还有两条明线位于B2区,分别是通信线和电线杆,为保证地下光缆线的安全,清淤区需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本次设计暂定地下光缆线两侧各100m的安全距离。位于B2区的通信线和电线杆设计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措施,措施一是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将B2区的通信线和电线杆移位至其它区域;措施二是在该区域设置隔堤暂时不吹填,待下阶段对这两条线路的取舍确定后再进行设计,本次设计考虑到施工的连续性和通信线及电线杆移位的可操作性,暂按措施一设计。

 (3) 根据海域清退的实施具体情况,取泥砂区可根据清退情况做调整。

 第2章

 建设必要性

 2.1 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状况

 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海口,与台湾隔海相望,与金门一衣带水,为祖国东南沿海的重要门户,总面积1516平方公里。

 2008年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560.02亿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0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818.04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720.48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为1.4:52.4:46.2。全市户籍人口173.67万人,常住人口为249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2651元(折合9017美元),比上年增长8.4%。

 2008年市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53.89亿美元,增长14.1%。其中出口293.94亿美元,增长15.0%;进口159.59亿美元,增长12.4%。贸易顺差133.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占出口总额的45.6%。

 2008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194.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25.6万人次,增长10.9%。实现旅游总收入303.6亿元人民币,增长3.4%;旅游外汇收入7.29亿美元,增长2.2%。

 2.2 项目影响区发展规划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财政总收入450亿元、年均递增16.5%以上,争取更快些更好些;力争人均GDP比2005年翻一番。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海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为闽东南城市群带来机遇。海西发展定位为祖国统一的实验区,中国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闽台文化交融、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群。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城市群与台湾海峡东岸城市群的过渡节点和桥头堡,具有特殊区位优势和发展意义。

 作为海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龙头,又迎来了新一轮建设与发展的浪潮。在最新修订的《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中确定市为“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海岛与海湾组团组合式布局结构。其中“一心”为本岛;“两环”为环西海域的“两湾三区”和环东海域和同安湾的“东部地区”;“一主(城)”为本岛(含鼓浪屿);“四辅(城)”为海沧辅城、集美辅城、同安辅城、翔安辅城;“八片(区)”为海沧辅城的海沧、马銮片区,集美辅城的杏林、集美片区,同安辅城的大同、西柯片区,翔安辅城的马巷、新店刘五店片区。

 随着市建设海湾型城市步伐的加快,处于市岛外的同安区、、海沧区等迅速成为开发的热点。市环东海域综合整治以及翔安火炬开发区、文教区、新城区、下潭尾南、北片区、市头片区、东坑湾居住区均进入了开发实施阶段。翔安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

 翔安对台对金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五缘六求”最具拓展空间。近年来,翔安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变化,加强对台对金交流合作,并把打造海西对台交流交往基地,纳入新区“五大基地、一座新城”(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港口物流基地、海西对台交流基地、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的发展目标。2008年,翔安首次在大陆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金门日”,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海内外金门乡亲的高度关注及赞誉,并借此大会成功引进了金门酒厂总部、闽台文化交流中心等项目,总投资逾13亿人民币。此外,充分发挥新区的闽南文化优势,加强了对台对金的文化交流。

 海岛具有对台地理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是大陆距离金门最近的地方,最近距离不足2000m,是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距离最近的地方。是海上金门游、战地观光最理想的地区,也是台湾离岛居民理想的购物场所。根据规划,海岛将发展战地观光,滨海旅游休闲、海峡论坛和高档居住等滨海和对台特色项目,将与市场和其他旅游资源产生联动效应。

 海峡论坛是在已举办三届的“海西论坛”基础上发展扩大并更名的。举办海峡论坛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具体举措。海峡论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福建“五缘”优势,充分发挥海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的前沿平台作用,广泛开展两岸人民交流,形成两岸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格局,不断促进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海峡论坛的主题是“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构建四个平台:(1)两岸政策性和事务性交流的平台。推动有关两岸交流合作中政策性、事务性事项的落实,探讨福建先行先试的重要事项。(2)两岸民间交流的平台。发挥福建“五缘”优势,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和闽都文化等祖地文化为纽带,广泛开展与台湾各界各阶层同胞的交流活动,使论坛成为两岸交流的盛会。(3)两岸经贸合作的平台。顺应两岸“三通”的新形势,促进产业对接,深化旅游合作,提高“三通”成效,扩大农业、金融、科技合作成果,构建两岸经贸行业协会合作机制,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互利双赢。(4)两岸交流的平台。多个国家部委的参与和更多兄弟省份的参会,将充分发挥海峡论坛和福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连、通、合的作用和综合枢纽功能。

 所以,建设海峡论坛及配套项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是建设海峡论坛及配套项目的需要;

 2008年11月8日市重大项目领导小组第45次会议,提出抓紧做好“海峡论坛”建设的要求。2009年5月23日刘市长率市委领导现场办公,并召开海峡论坛规划初步会议,原则同意在海岛选址建设海峡论坛及配套项目。为满足海峡论坛及配套项目建设需求,必须对该海域进行综合整治。

 (2) 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的需要;

 受风浪影响,海岛南部岸线后退明显,而滩面迅速淤涨。据测量资料,从1938年到1996年,滩涂年均淤宽9.5m,年均淤高2.5cm。尤其是1991年修建海岛海堤,截断了海岛海域原有的环岛水流,加上后来围海建盐田以及大量的滩涂养殖,使海域泥沙淤积加剧。退潮时项目区滩涂大面积裸露,景观极差。同时,由于周边雨污水任意排放,海岛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现海堤已开堤,新建的大桥已通车,已有对周边海域进行清淤整治的条件。因此,项目的建设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的需要。

 (3) 开发后花园海岛,发展对台商贸的需要;

 历史上曾属金门县管辖,是进行海峡两岸商贸的首选之地。目前拥有全国唯一的“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将以金直航为契机,充分利用对台、对金商贸优势,提高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的档次,形成以经营“金门三宝”等台湾商品为主,经营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上千种名、优、特产品为辅的特色市场,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观光客进行旅游购物。海岛岸线综合整治将大大改善镇的投资环境,是发展对台商贸的需要。

 (4) 有利于促进海岸成片发展繁荣,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需要;

 根据《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对台经贸旅游区是重点建设的四个特色功能区之一,将突出面对台湾、金门前沿的特点,发展对台湾、金门经贸,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成为有特色的对台旅游商贸区。项目的建设不仅将增加土地面积,而且提高周边土地的开发价值,将推动对台经贸旅游区的建设进程,是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需要。

 (5) 有利于引导养殖产业的转移,促进形成新的产业群,恢复周边海洋环境,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根据《市镇总体规划(2004~2020)》,镇将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开发国家级旅游产品,把镇建设成对台商贸旅游特色镇、海湾型城市的后花园。海岛岸线综合整治有利于拓展旅游、休闲、度假的公共活动空间,创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优美、宜人的环境,进一步丰富的旅游项目,提高的旅游品位,是镇乃至市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3章

 建设条件

 3.1 工程地理位置

 海峡论坛会址项目造地工程位于本岛东侧,海岛西部和西北部区域。海岛南向与大、小金门岛隔海相望,相距约7公里,地理位置优越。造地工程位置距五通码头约18公里,距高崎国际机场约24公里,距国际客运中心约28公里,详见图3.1-1。

  3.2 自然条件

 3.2.1 气象条件

 3.2.1.1气温

 本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内月平均气温2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2.4℃,7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28.5℃。

 多年平均气温

 20.8℃

 极端最高气温

 38.5℃(1979年8月15日)

 极端最低气温

 2.0℃(1957年2月12日)

 日最高气温≥ 35℃的天数多年平均为8d

 3.2.1.2 降水

 本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4~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7%,其中6月份降水量最大。

 多年平均降水量:1183.4mm

 年最多降水量:

 1998.8mm

 年最少降水量:

 892.4mm(1970年)

 月最多降水量:

 702.8mm(1958年7月)

 日最多降水量:

 239.7mm(1973年4月23日)

 日降水量≥ 25mm的天数多年平均13.6d

 3.2.1.3 风况

 本地区春、夏两季以SE向风为主,秋、冬两季以NE向风为主,每年5-6月常有较强的NE或SW向风,平均风力3-4级,最大5-6级,瞬时极大风力可达7-8级。

 根据气象站1980~1999年测风资料统计,本区常风向为E向、出现频率为16.1%,次常风向为NNE向,出现频率为14.3%;强风向为NNW向,最大风速为23m/s;本区年平均风速为3.8m/s,ENE向平均风速为最大、达5.9m/s;本区6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为27.7天。详见风玫瑰图(图3.2-1)。

 图3.2-1

  港气象站风玫瑰图

 气象站风速特征表

 表3.2-1

 地 点

 项 目

 鼓浪屿英雄山

 东渡狐尾山

 东渡狐尾山

 五

 通

 多年平均风速(m/s)

 3.2

 3.8

 2.3

 2.4

 常风向

 NE

 E

 ESE

 ENE

 频率(%)

 15

 16.1

 12

 19

 次常风向

 ENE

 NNE

 ENE、E

 NE

 频率(%)

 11

 14.3

 10

 13

 强风向

 NE

 NNW

 NNE、SE

 NE

 实测最大风速(m/s)

 28

 23

 10

 14

 次强风向

 SSE

 ESE

 SSE

 ENE

 实测最大风速(m/s)

 24

 19

 9

 13

 资料年限

 1952-1979年

 1980-1999年

 2001年8月~2002年9月

 3.2.1.4 雾

 多年平均雾日数(能见度≤ 1km)为22d,最多36d(1973年),最少8d(1971年)。全年以3~4月雾日数最多,月平均雾日数5.4d。

 3.2.1.5 雷暴

 本区雷暴一般发生在4~10月份,并以7~8月为多,雷暴多伴随降雨(大雨、暴雨)发生。本区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8d,最多年份为67d。

 3.2.1.6 相对湿度

 本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内6月份相对湿度相对较大,月平均为86%,11月相对湿度较小、月平均为67%。

 3.2.1.7台风影响

 湾地处台湾海岸,每年7~10月经常受到台风影响和袭击。据1949~2000年《台风年鉴》资料统计:热带气旋(最大风速≥ 11.9m/s)共出现344次(以湾为中心,半径500km的范围内),平均每年6.7次,最多的1961年14次。强热带风暴(最大风速≥ 24.5m/s)共出现212次,平均每年4.2次;台风(最大风速≥ 32.7m/s)共出现191次,平均每年3.7次;瞬时最大风速80m/s(5914号台风),台风中心极限海平面气压900mb(6907号台风)。

 1996年8月的9608号台风影响时引起强大的风暴潮,海洋站出现历史次最高水位7.69m,海堤、五通海堤缺口。1999年10月9日9914号台风正面袭击湾,风力在12级以上,极大风速46m/s,给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重灾区湖里五通村2.5km海堤被冲毁,大批民房倒塌,估计当时浪高达4~5m。因此在造地工程建设时应重视台风的影响。

 3.2.2 水文

 3.2.2.1 基面关系

 本工程潮位及高程基面均采用56黄海基准面,当地相关主要基准面关系如图3.2-2。

  3.2.2.2 潮位

 (1) 潮位特征值

 根据鼓浪屿海洋站多年潮位观测资料以及澳头短期资料统计,工程海域潮位特征如表。

 根据鼓浪屿海洋站以及澳头海域临时潮位站的同步验潮资料分析,本海区潮汐型态系数K=(H01+HK1)/Hm2在0.33~0.34之间,工程海域潮汐类型属正规半日潮。

 (2) 设计水位

 设计高水位:3.22m(高潮位累积频率10%)

 设计低水位:-2.38m(低潮位累积频率90%)

 极端高水位:4.62m(50年一遇高水位)

 极端高水位:4.75m(100年一遇高水位)

 极端低水位:-3.35m(50年一遇低水位)

 潮汐特征值

  表3.2-2

 测站

 平均涨潮历时

 平均落潮历时

 最大涨潮历时

 最小涨潮历时

 最大落潮历时

 最小落潮历时

 资料时间

 鼓浪屿

 06:08

 06:17

 07:24

 04:30

 07:50

 04:25

 2004-2007

 鼓浪屿

 06:04

 06:22

 06:54

 05:17

 07:25

 05:25

 2007.9-11

 澳头

 05:58

 06:28

 07:02

 05:03

 07:14

 05:17

 2007.9-11

 测站

 平均潮位(cm)

  最高潮位(cm)

 最低潮位(cm)

 平均高潮(cm)

 平均低潮(cm)

 平均潮差(cm)

 最大潮差(cm)

 最小潮差(cm)

 资料

 时间

 鼓浪屿

 37

 445

 -309

 251

 -156

 408

 688

 120

 1986-2006

 鼓浪屿

 59

 379

 -277

 275

 -140

 414

 636

 167

 2007.9-11

 澳头

 59

 383

 -286

 280

 -147

 427

 656

 171

 2007.9-11

 3.2.2.3 波浪

 正常天气条件下海岛周边风浪不大,大浪一般发生在台风影响期间。根据同安湾口五通临时测波站(五通水兵码头外侧,地理坐标24°32′06″N,118°11′32.5″E,海图水深13m)2001年8月~2002年2月和2002年6~8月的短期测波资料分析:本海区以风浪为主,常浪向为ESE、E向,频率均为9.92%;次常浪向为NE、ENE向,频率分别为7.51%、7.16%。强浪向SSE向,实测最大波高2.32m,对应波周期5.43s;次强浪向E向,实测最大波高2.28m,对应周期5.4s。各向实测波高H1/10<0.8m的出现频率77.1%;各向实测波高0.8m≤ H1/10≤ 0.99m出现频率11.9%;各向实测波高H1/10≥ 1.0m的出现频率11%;各向实测波高H1/10≥ 1.5m的出现频率0.49%。周期多在3s~5s之间。

 本工程B1区位于海岛北侧,波浪很小;B2区远离海岸线,本次设计中不考虑波浪影响。

 3.2.2.4 潮流

 本海区海流以潮流为主,径流影响很小,潮流性质属于正规半日潮流,呈往复流形态,具有典型半封闭海湾潮流特点,即湾口水流最强,越向湾内越弱,中间深槽区水流较强,两侧滩地水流较弱。涨潮期,湾口主流呈西北向进入湾内,呈手掌状向北向西方向漫滩扩散;落潮期水流基本按照来时路径流出湾外。

 根据2003年6月同安湾水域12条垂线大、小潮水文测验资料并考虑造地各区域具体情况,工程区域主要是西南侧围堰一线受到潮流的影响,估计最大流速不超过

 1m/s。

 3.2.2.5 泥沙

 同安湾属强潮海湾,潮汐动力强劲,泥沙来源主要有河流供沙及陆域坡面侵蚀来沙、海岸侵蚀供沙和海域来沙。同安湾总体含沙量小,一般情况下水体清澈,大风天时海域水体变得混浊;从含沙量平面分布看,同安湾口附近海域属于低含砂水域。

 同安湾悬沙颗粒组成以粉砂和粘土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变化范围为0.0078~0.0218mm,海湾处于较为稳定的动力环境。

 同安湾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在潮坪浅滩和湾口深水区以细颗粒沉积物为主,主要物质为淤泥质粉砂;在潮汐通道以及溪流入海河口附近以粗颗粒沉积物为主,主要为砂和粉砂质砂等沉积物。

 3.2.3 地形、地貌

 工程范围内地貌属滨海地貌,大桥南侧工程区域分布有虾塘、鱼塘及少量盐场,中间有土埂分隔,南侧建有大堤,大堤外侧为大片浅滩,浅滩泥面在-0.5~0.5m之间;北侧工程区域大部分为海湾滩涂,现被人工改造开辟成以晒盐场为主及部分养殖塘,养殖塘主要养殖虾蟹与鱼等,勘察期间测得养殖塘塘深约2~3m,水深约1~2m。拟建区域有完整的水系供排水,由排水沟组成,沟宽约2~3m,深约1~2m;残丘坡地地段仅位于CK6孔附近,场地现已被人工改造为菜地,部分区域成了垃圾场和防风林。外围已建有石堤。老大堤为当地村民围垦而成,堤顶标高+5~5.5m,堤顶宽4~4.5m,底宽5~7米,老大堤堤身为人工填土,经碾压夯实而成。垦区池塘水深0.2~2m,池塘之间的塘埂高程一般为1.2~2.0m,宽为0.5~2.0m,塘底泥面标高一般为0~0.5m。

 另据现场踏勘及调查了解,拟建造地工程中间地块发现有西北至东南方向的高架高压电线通过,现有道路附近埋设的军用、通讯电缆和自来水管等,及渔民架设的电线及预埋的管线外,勘察期间场地内未见有其它明显标志的管线分布。

 3.2.4 工程地质

 结合海峡论坛项目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地质工程勘察院,2009.7)和**************2010年5月编制的本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区域工程地质情况如下:

 (1) 地质构造

 地区位于闽东南沿海变质带,东西向南靖~大断裂与北东向的长乐~南澳深大断裂交截部位。由于两断裂各自均波及全区,从而形成了本区构造的基本格局。本工程场地多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根据区域构造资料,拟建场地区域内大的断裂构造不发育且无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活动性断裂通过。

 (2) 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根据本次和前期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岩土层主要是近现代人工堆积层、淤积层和燕山晚期花岗岩残积土层与全、强风化层以及中风化层等。根据各地基土的成因类型、埋藏深度、空间分布发育规律、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将其划分为6个大层及分属不同层次的18个亚层。现将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详述如下:

 a) Ⅰ0–1素填土

 经搬运的原残积砂砾质粘性土为主的填土为紫红色,以粘性土(粉质粘土)为主的填土为灰黄~褐黄色,以砂土为主的填土为灰黄色,一般为湿~饱和,松散,局部为稍密状。主要分布在拟建场地现围堤、海塘埂、以及地形相对较高的陆域区域。土质不均,一般混中粗砂或中细砂,在围堤区的填土下部含块石或碎砖块;在大面积的海塘区,填土一般混些中粗砂粒,或者以中粗砂混粘性土为主。该层一般直接出露于围堤、海塘埂、以及地形相对较高的陆域表部,除大堤区该层厚度一般较大(4.0~6.0m)外,其它区域则相对较小,一般为0.6~1.5m。该层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一般为3-9击,局部达10-15击(主要是大堤区域)。

 b) Ⅰ0–2 杂填土

 灰黑~灰褐色,湿~饱和,松散。主要由砖块、塑料、 生活垃圾以及粘性土组成,有异味,下部含抛石。该层仅分布B1区东南角(Y12~Y18段)表部

 ,厚度一般为4.7~5.6m,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一般为8-11击。

 c) Ⅰ1 灰-深灰色淤泥

 饱和,流塑。土质较均匀,切面较光滑,含少量有机质及贝壳,偶有臭味,局部混少量砂土,局部近淤泥质粘土或淤泥质粉质粘土,局部下部接近粘土或粉质粘土。该层在拟建B1区和取泥区均分布较为广泛,但分布不稳定,局部相变为Ⅰ2 灰-深灰色淤泥混砂、Ⅰ3 灰-灰黄色砂混淤泥或Ⅰ4 灰-灰黄色中粗砂,在拟建B1区东南角区域,该层基本缺失。层厚一般为1.5~4.0m,薄的区域一般为0.3~1.5m,局部较厚,可达4.0~8.5m。在拟建取泥区一般直接出露于海底,在B1区一般顶板标高为-1.1~+0.5m,实测标贯击数一般为<1-2击,局部下部为淤泥质粘土或淤泥质粉质粘土,标贯击数可达2-4击。

 d) Ⅰ2 灰-深灰色淤泥混砂

 饱和,流塑。土质不均,切面较粗糙,所混的中粗砂或中细砂一般约占15~25%,局部含少量有机质及贝壳,略有异味。局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混砂或淤泥质粘土混砂,局部中粗砂含量较高。该土层分布不稳定,与Ⅰ1 灰-深灰色淤泥、Ⅰ3灰-灰黄色砂混淤泥以及Ⅰ4 灰-灰黄色中粗砂呈较为频繁的相变关系,部分直接出露于海底或海塘底滩涂地带。在拟建B1区东南角区域,该层也基本缺失。顶板起伏变化也较大,标高一般为-1.9~+1.5m,层厚一般为1.0m~2.0m,局部较厚,达4.5m左右。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为<1-4击。

 e) Ⅰ3 灰-灰黄色砂混淤泥

 饱和,松散。土质不均,切面粗糙,淤泥或淤泥质粉质粘土一般约占20~30%,局部含少量有机质及贝壳,略有异味,砂粒一般为中粗砂或中细砂。该土层分布也很不稳定,常和Ⅰ2 灰-灰黑色淤泥混砂层交互变化,为同期异相,零星分布,顶板标高一般为-2.6m~+2.0m,层厚一般为0.5m~3.0m。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为2-8击。

 f) Ⅰ4 灰-灰黄色中粗砂

 局部颜色为灰白色,饱和,松散~稍密。砂质不均,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呈次棱角状,分选性差,含少量淤泥或淤泥质粘性土,见贝壳碎片。局部为中砂或粉细砂,分布不稳定,仅零星分布在拟建B1内和取泥区,和Ⅰ3 灰~灰黄色砂混淤泥呈相变关系。顶板起伏变化较大,标高一般为-5.5m~+1.0 m,层厚0.5m~2.5 m,局部厚度达3.0m~4.5 m。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一般为8-13击。

 g) Ⅱ1-1 灰黄-灰绿色粉质粘土

 局部为灰白或褐红色,饱和,可塑~可塑偏硬,一般切面较光滑,韧性较好;局部粘粒含量高,为粘土;局部含少量中粗砂粒,近粘性土混中粗砂。摇震无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该层一般零星分布,该层顶板标高一般为-2.0~-5.0m,层厚一般为1.5~4.0m。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为7-11击。

 h) Ⅱ1-2 灰黄-紫红色粉质粘土

 局部为灰白色,饱和,硬塑(局部为可塑偏硬),局部含少量砂粒,一般切面较光滑,韧性较好;局部粘粒含量高,为粘土;局部中粗砂粒含量较高,切面粗糙,为粘性土混中粗砂。摇震无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该层除在拟建B1区东南区域以及邻近的取泥区域零星分布甚至缺失外,其它大片区域则分布较广,且厚度较大,该层顶板标高一般为-2.0~-6.0m,层厚一般为4.0~10.0m,局部较厚,可达13.0~18.0m。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为13-25击。

 i) Ⅱ1t 灰黄-灰白色中粗砂混粘性土

 饱和,稍密~中密,局部近密实状。局部粘性土含量高,近粘性土混中粗砂,切面粗糙。局部所混粘性土土含量较少,近中粗砂或中细砂。该层仅以透镜体零星分布Ⅱ1 灰黄~紫红色粉质粘土层中,顶板位置一般不规律,层厚一般为2.5m~6.0m,局部较厚,达8.0m以上。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一般为13-30击,局部为30击以上。

 j) Ⅱ2-1 灰黄-灰白色中粗砂

 饱和,中密~密实。土质不均匀,混少量粘性土。局部以圆砾为主,局部粒径较小,为中砂或粉细砂;局部混粘性土,近中粗砂砾混粘性土。该层零星分布在拟建B1区和北取泥区,在南取泥区分布相对较广

 。顶板标高一般为-5.0m~-15.0m,层厚一般为1.5m~4.0m,局部较厚,达6.0m以上。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一般为16-36击。

 k) Ⅱ2-2 灰黄-灰白色含卵石中细砂

 饱和,中密。土质不均匀,含泥量约为10%,卵石成分主要为中、微风化花岗岩、凝灰岩,粒径一般为2~6cm。该层仅在取泥区S15钻孔有揭示,已揭示的厚度为1.7m左右。顶板标高为-14.3m,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为29击。

 l) Ⅱ3 灰色粉质粘土

 饱和,软塑~可塑偏软,切面较光滑,土质较均匀,近粘土。局部近淤泥质粉质粘土或淤泥质粘土。摇震无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该土层仅钻孔Y1、Y7、Y13、Y29、Y48、B2、B55中有揭示,顶板标高为-4.4m~-19.9 m,层厚为0.6~5.0m。该层标准贯入击数一般为7击。

 m) Ⅲ1 灰白-褐红色残积粘性土

 局部略带浅灰绿色,饱和,可塑(局部顶部为可塑偏软状),主要成分为风化的长石,石英及云母,原岩主要为花岗岩,泡水易软化、崩解,以砂质粘土、粉质粘土居多,少量为砾质粘性土,少量以粉土、砂土为主。该土层仅在北取泥区的S7、S10钻孔和拟建B1造地区的Y21钻孔有揭示,其它大片区域基本缺失。该层顶板标高一般为-2.5m~-5.1m,厚度一般为1.9m~3.3m。该层标准贯入击数一般为7-10击。

 n) Ⅲ2 灰白-棕红色残积砂质粘性土

 局部略带浅灰绿色,饱和,硬塑(局部为可塑偏硬),主要成分为风化的长石,石英及云母,大于2mm的颗粒占25%左右,原岩主要为花岗岩,泡水易软化、崩解,以砂质粘土、粉质粘土居多,少量为砾质粘性土,少量以粉土、砂土为主。该土层在勘察区B1造地区分布较为广泛,在取泥区勘探深度范围内部分钻孔未钻至该层;但应注意该层分布不是很稳定,局部相变为Ⅲ2t 灰黄-褐红色脉岩残积粘性土,局部缺失。顶板基本呈现从西往东抬升之势,标高一般为+0.9~-30.0 m,厚度一般为2.0~9.0m,局部厚度较大,可达10.0m以上,Y10钻孔处厚达19.9m。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一般为13-26击。

 o) Ⅲ2t灰黄-褐红色脉岩残积粘性土

 饱和,硬塑,局部近可塑偏硬状。原岩结构模糊,已风化成粘性土状,切面光滑,具油脂光泽,土性近粘土。系脉岩风化泥化后产物。零星的分布在Ⅲ2 灰白-棕红色残积砂质粘性土层中,顶板标高一般为-6.0 m~-36.0m不等,层厚一般为1.5 m~5.0 m,局部厚度较大,达6.0m以上。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为17-28击。

 p) IV 灰黄-灰白色全风化花岗岩

 局部略带浅灰绿色,饱和,密实。主要由风化的长石,石英及云母组成,呈硬土状,手捏易碎,全风化花岗闪长岩及黑云母花岗岩一般呈棕黄~灰黄色,含灰白色及褐色斑点,岩体已呈砂质粘土或砂质粉质粘土状;该层局部风化较弱,近强风化层。该层虽然分布也较为不稳定,在取泥区本次仅在少数钻孔有揭示,大部分钻孔勘探深度范围内未遇到该层,在B1区部分钻孔有揭示,局部地段缺失,且厚度变化较大,其顶板也基本呈现从西向东抬升之势。该土层顶板标高一般为-7.0 m~-37.5m,层厚一般为2.0 m~5.0 m,局部(BK3孔等处)厚度较大,可达15.0m以上。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为31-48击。

 q) V1 灰黄-灰白色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

 局部略带浅灰绿色(或带肉红色),湿,硬~坚硬。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呈砂砾状,手捏易散,为散体状结构,遇水易软化崩解。花岗闪长岩及黑云母花岗岩强风化带呈棕黄~灰黄色,局部还可以看到闪长玢岩或辉绿岩(侵入岩脉)的强风化层。本次勘探孔勘探深度范围内B1区只要少数钻孔揭示此层,取泥区本次钻孔勘探深度范围内均揭示此层。分布也不太稳定,顶板标高一般为-14.0 m~-40.0m,厚度基本均未揭穿。标准贯入击数一般都大于50击。

 r) V2 灰黄-灰白色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

 局部略带浅灰绿色(或带肉红色),湿,坚硬。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呈碎块状,少量呈砂砾状或砂土状,遇水也较易软化崩解。该层在勘探深度范围内主要在钻孔Y35、Y42、Y47、Y52、B33、B42、B43、B56中有揭示,

 但厚度未揭穿。顶板标高一般为-16.0m~-35.0m。实测标准贯入击数一般都远远大于50击。

 s) VI 灰白-肉红色中风化花岗岩

  湿,坚硬,主要成分为长石与石英,上部岩芯较破碎,往下渐完整,断面新鲜,该风化带的主要特征是岩体被较多风化裂隙切割,风化裂隙一般追踪构造裂隙或原生节理发育,部分追踪低倾角裂隙,部分裂隙内充填物或胶结物已风化为泥,岩块大部分仍保持原岩特征。本次勘探仅在B1区的Y54和B56钻孔处有揭示。该层顶板标高为-14.0 m~-16.6m,已揭示的厚度为1.3~4.6m。该层属坚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

 钻孔平面布置及地质剖面详见图3.2-3~3.2-6。

 3.2.5 水文地质

 拟建造地区沿线地表水体发育。地表水体主要为后期人工围垦形成的晒盐池及养殖鱼塘,一般通过涵闸与外围海水相通,有明显的互补关系。沿线成形地表水系表现小水沟、沟宽约2~3m,深约1~2m。拟建造地区地下水与海水间互补关系紧密,在高潮时倒灌补给地下水,低潮时地下水随地势渗流排入海中。

 3.2.6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场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抗震第一分组,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抗震设防烈度7度。

 3.3 外部配套条件

 3.3.1 现场条件

 详见第3.2.3章节“地形、地貌”。

 另据现场踏勘及调查了解,拟建造地工程中间地块发现有西北至东南方向的高架高压电线通过,现有道路附近埋设的军用、通用电缆和自来水管等,及渔民架设的电线及预埋的管线外,勘察期间场地内未见有其它明显标志的管线分布。

 3.3.2 取料场条件

 (1) 取料场概况

 本工程陆域回填材料来源主要为海岛周边海域泥沙,该海域目前主要为潮滩,海水退潮时整片滩涂裸露,景观较差,而且周边雨污水任意排放,环境质量恶化。为了满足海峡论坛及配套项目的建设,有效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工程的建设宜结合对海岛的综合整治与开发,造地同时达到周边海域整治目的,取泥区底标高控制在一期为-3.24m,二期为-4.50m,满足低潮不露滩要求。

 (2) 取料场土性特征分析

 在海岛南缘工程范围外侧的广阔水域范围内有3~4m厚的淤泥可供用来吹填造地,该淤泥层分布于滩地表面,主要由粘、粉粒及少量砂颗粒组成,强度较低、压缩性和含水量均较高,可采用一般绞吸式挖泥船直接进行挖、吹作业。

 在海岛北侧也有大量的疏浚土可供用来造地,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该区域取泥区内大部分区域淤泥层厚度较薄,其下卧土层为较厚的粘土层,该层粘土呈灰黄色,含水量25%左右,呈可塑状,力学强度较高,标贯击数一般为12~15击左右,造陆工程可采取好土、差土分别回填,以降低后期的地基处理工程量。

 (3) 综合评价

 淤泥质土管道输送适宜性很好,但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差,作为吹填土,要求落淤晾晒和沉淀固结时间较长;另外由于该土层强度低,在地基处理施工时要求砂垫层厚度至少在1.0m以上。

 下部中粗砂和粉质粘土层,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强度较高,回填下部好土时,基本无需落淤晾晒的时间,相应地基处理砂垫层厚度也可以控制在1.0m以内,工期容易保障,但是上部淤泥层需外抛。因此,从总体看好土、差土分区吹填是最经济合理的陆域形成方式。

 (4) 料场储量分析

 根据海域清淤整治工程相关资料,周边海域共有5002万m3的清淤量,根据B区的吹填方量,合理确定疏浚区的范围,考虑天然泥面标高约为0.0m左右,一期疏浚底标高-3.24m,二期疏浚底标高为-4.50m,选定疏浚区一期总面积为86.9万m2,二期总面积为188.8万m2。由于选定的取泥区中间有一条地下光缆穿过,为保证地下光缆的安全,本次设计暂定地下光缆线两侧各100m的安全距离为不疏浚区域,因此疏浚区疏浚方量为754.6万m3。考虑土方疏浚和开挖具有一定的松散作用,吹填土具有一定的自然沉降、对天然淤泥层的压缩沉降以及一定的流失率,经计算,取泥区内的取土方量可以满足吹填区的土方需求,基本实现土方平衡,海岛附近疏浚土完全能满足本工程需要。

 (5) 临时航道开挖量分析

 由于工期紧、工程量大,为满足工期进度及形象要求,保证隔堤施工用砂及下阶段地基处理用砂,同时考虑到施工需要,需开挖一条约150m宽的临时公用航道区域,航道利用现有水道布置,以减少开挖量。临时航道包括新开挖航道和占用取泥区两部分,航道设计底宽度150m,边坡1:3,开挖底标高为黄海高程-4.5m,航道总长为2600m。

 3.3.3 施工条件

 3.3.3.1 材料供应

 本项目大部分分项工程需大量砂石料,且因施工进度要求高,砂石料、土方使用较为集中,盛产砂石料,同安的山砂、河砂藏量丰富;翔安海滩盛产海砂,沿线有正在开采的石料场,花岗岩、凝灰岩、变质岩藏量丰富,是便于成片开采的良好的建筑材料。本工程所需石料可就地解决、以船或汽车直接运至现场。

 堆载砂料可向周边砂场购买。本工程需大量借土,工程建设所需土方可在规划范围内解决,土方运距在15km以内。

 吹填料主要为疏浚土,工程附近海域滩地资源丰富,有比较合适的取泥区,通过对海岛海域的整治,不仅能满足本工程吹填造地的要求,也能浚深海岛周边海域,达到低潮时不露滩的近海岸景观要求,施工中通过合理的疏浚方案布置,就近取材,能满足本项目的需要。

 另外临时航道的开挖量也能作为陆域的吹填料,满足本项目的需要。

 3.3.3.2 施工单位

 (1) 隔堤工程施工单位

 市具有大量的施工能力强、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完全可以胜任本项目的建设需要。

 (2) 吹填造地施工单位

 地区的吹填造地项目一直持续不断,为本项目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中交集团下的各航道局及大量的地方疏浚施工队伍,拥有各种吨位和类型的疏浚吹填船机设备,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施工保证。

 (3) 其它施工单位

 道路、地基处理和市政配套等分项工程的实施,地区有众多的施工单位可以承担。

 3.3.3.3 施工设备

 本项目拟实施隔堤结构方案为斜坡式结构,吹填造地为水上挖泥疏浚,吹填至回填区域,针对此类项目,及周边地区所具备相应的设备能力如下:

 (1) 疏浚船机设备

 上述航道疏浚单位均有各种类型的挖泥船机设备,及邻近地区的小型疏浚公司也有大量中、小型挖泥船适合该项目。

 (2) 其它设备

 地基处理以堆载预压方式为主,主要设备为陆上运输车辆;道路施工为常规工程,无特殊要求;其余分项工程均采用常规设备施工。

 3.3.3.4 外部协作条件

 本工程地处镇,现对外交通有翔安东路、桥与大陆相连接。

 3.3.3.5 公路

 翔安东路为的一条主干道,周边村庄通过县乡道路与之相连。

 桥是镇与大陆相连接的唯一通道,可作为土方及材料的运输通道。

 3.3.3.6 供水、供电和通讯条件

 现状水厂日供水能力为3000m3,实际供水量2000多m3,另外翔安水厂供给的供水干管正在建设中,可作为工程用水来源。

 现状35kV变主变容量10.3MVA,约能提供6000kw负荷,近期变将升压扩容为110kV电站,主变容量2x50MVA,可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3.4 用地及水域使用条件

 本工程的用地符合《市城市整体规划》;本工程位置落于土地开发总公司提供的海峡论坛会址造地及配套工程用地红线图范围内。

 取泥区和临时航道符合用海审批程序。

 3.5 环境条件

 (1)吹填过程防护措施

 本工程通过在吹填区泄水口设置防污帘,减少对附近海域生态的影响。

 (2)项目场地及周边村庄排水现状

 项目区用地范围内现状以虾池、鱼塘及盐田为主,地势较低,区内现状没有河流分布,仅有一些排水沟道连通盐场和虾池,现状沟道杂乱分布,为自然形成,沟道宽窄不一,淤积严重,排水不畅,过水能力有限。区域内无排水泵站,现状仅在外围海堤处布置少量取排水闸,主要做为盐场取排水用,水闸均为小闸,规模很小,结构简陋,破损严重。岛内暴雨洪水适逢外海高潮位期间,洪水无法外排,只能将盐场作为临时调蓄水体,在低潮期间再外排入海。

 (3)防洪排涝方案

 根据现状村庄积涝情况以及吹填施工需要分为七个区:B1-1区、B1-2区、B2区、F区、C区、D区、G区。其中B1-1区、B1-2区、B2区为吹填造地区域,属于施工用地;F区属蟳窟、上红壁、下红壁村居住范围,整体地势较高,本次设计列入高水高排区。吹填造地区域的施工临时排水系统以及高水高排区域不存在积涝现象,故采用暴雨公式计算区域汇水量并结合潮水位确定排洪渠尺寸。C区为嶝崎村, G区为蟳窟村东北侧低洼地,此两区为低洼地带有积涝现象,结合洪水、潮水推算滞涝区大小及排涝泵站的大小。D区周边已有市政管网工程建成,就近接入。

 3.6 建设条件评价

 气象、水文、地质和材料及外部协作条件对本工程建设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1) 方案的确定应充分考虑水文、气象、地质条件的影响

 本工程临时航道轴线走向、宽度、长度及底标高跟工程区域水文、气象和海底地形有着直接的关系。隔堤高程以及结构型式和工程区域地形和地质条件有着直接关系。施工顺序的安排则更大程度地依赖于水文、气象资料,因此必须在充分掌握该地区的水文、气象等资料的情况下,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另外工程地质条件对方案设计的选取相当重要,本工程中的隔堤结构型式主要充分考虑到工程地质条件,必须做到方案在技术上既安全可靠,在造价上又要经济合理。

 (2) 充分利用现有海岛陆上交通网的运输条件

 本工程通过海岛现有交通网和大桥同翔安相连,有着较好的集输运条件。

 (3) 良好的外部协调条件为本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工程的交通、水、电及通信条件均可依托海岛和翔安城市片区的条件。本工程施工项目较为常规,且和周边地区拥有多家实力强劲的施工队伍,业主可通过招标或直接委托等方式进行选择;工程建设征地、征海及拆迁安置等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只要在正式开工前办理相关手续,即可开工建设。

 第4章

 总平面布置

 4.1 总平面布置原则

 (1) 总平面布置必须符合市总体布局规划和海域功能区划的要求;

 (2) 符合镇总体规划和岸线整治规划要求;

 (3) 符合海峡论坛项目选址概念规划要求;

 (4) 应结合海岛的实际并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相适应,改善当地的海洋生态环境;

 (5) 合理布置排水口,既增加吹填泥水的流程,利于泥的沉淀,又能减少对现有海域、航道的影响

 (6) 遵循国家环保、绿化、卫生、节能、消防和安全生产等法规要求,优化生产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4.2 本工程与相关规划、相邻工程关系

 4.2.1 工程建设地点

 海峡论坛会址区建设用地位于海岛西北侧围垦区。我院所承担的B区造地总面积为184.58万m2,场地位于规划海峡论坛会址用地的北侧和东侧区域,体育公园地块的南部和东部。

 4.2.2 本工程与相关规划、相邻工程关系

 4.2.2.1 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本工程是海峡论坛会址吹填造地及配套工程的一部分,工程的实施将将促进周边海域清淤整治工程工作进一步开展,进一步改善周边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更好地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着与城市规划协调,调整与城市规划不适应部分的宗旨,本工程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如下:

 (1) 与市海洋功能区划关系

 本工程是海峡论坛会址吹填造地及配套工程的一部分,工程位于海岛西部和西北部区域。因此本工程符合市海洋功能区划。

 (2) 与港口总体规划关系:

 本工程未占用现有码头航道、停泊水域及陆域等,在施工期间将通过增加防污帘,减少对现有码头的影响。本工程与港总体规划没有矛盾。

 4.2.2.2 与相邻工程的关系

 (1) 与航道之间关系:

 施工期间将加强对施工船舶的监控和尾水的监控,确保现有航道航行安全。

 (2) 与管线之间关系:

 据现场踏勘及调查了解,本工程区域内有地下光缆线,其中一条为横穿清淤区至对面莲河镇,同时也是B1区和A区的分界线,另外还有一条通信线、一条电线杆和一座高压铁塔,皆位于B2区。项目建设期将对这些管线进行迁移或加固,其中涉及地下光缆线采取后退的措施,高压铁塔采取保护措施,通信线和电线杆拟采取迁移措施。

 4.3 设计依据

 (1) 《海峡论坛项目选址概念规划》(市规划局、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5)。

 (2) “市海峡论坛会址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专题会议纪要[2010]4号”,2010年8月6日。

 (3) 《关于海峡论坛会址吹填造地及配套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市发改委,发改社会[2009]40号,2009.8.7)。

 (4) 《关于海峡论坛会址吹填造地及配套工程招标问题的专题会议纪要》(海峡论坛会址项目建设指挥部,[2009]1号,2009.9.3)。

 (5) 《关于海峡论坛会址吹填造地及配套工程一期方案联合评审的专题会议纪要》(海峡论坛会址项目建设指挥部,[2009]2号,2009.9.14)。

 (6) 海峡论坛项目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地质工程勘察院,2009.7)。

 (7) 海峡论坛项目造地工程(B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10.5)。

 (8) 海域清淤整治工程相关资料。

 (9) **********提供的有关资料。

 4.4 设计主尺度

 4.4.1 水域主尺度

 由于北侧取土区自然泥面较高,无法满足挖泥船航行水深要求,需开挖相应的临时航道供挖泥船进入工作区域。

 (1) 临时航道宽度

 根据《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临时航道按980方绞吸式挖泥船双向航行,其宽度按下列公式计算:W=2A+b+2C。

 A=n(Lsinr+B)

 W-航道有效宽度(m);

 A-航迹带宽度(m);

 n-船舶飘逸倍数,按风、流压偏角确定,偏角3°,n=1.81;偏角7°,n=1.69;

 L-设计船型长,取48.5(m);

 B-设计船型宽,取10.3(m);

 r-风、流压偏角(°),r=3°~7°;

 b-船舶间富裕宽度,取设计船宽,取10.3(m);

 c-船舶与航道底边间得富裕宽度,取0.75倍设计船宽,取7.73(m)。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2艘船并排航行,宽度为144m,取为150m。

 (2) 临时航道设计水深

 挖泥船满载吃水1.6m。根据施工船型及《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有关规定,航道通航水深按下式确定:

 Do = T+ΣZ

  (船舶满载吃水+综合富裕水深)

 式中:T —设计代表船型吃水;

 ΣZ —船舶航行综合富裕水深。

 经计算航行富裕水深以及设计通航水深见下表所列:

 设计船型通航水深计算表

  表4.4-1

 类别

 船舶吨级

 满载吃水

 T(m)

 富裕深度

 åZ(m)

 设计通航水深

 D(m)

 5万吨级散货船

 1.6

 0.5

 2.1

 本海域设计低潮位为-2.38m,-2.38-2.1= -4.48m,因此航道设计泥面取-4.5m。

 (3) 开挖边坡

 临时航道范围内,开挖土层表层以淤泥及淤泥混砂为主,根据土层开挖的物理指标,考虑设计开挖边坡暂定为1:3。

 4.4.2 陆域主尺度

 海峡论坛会址建设用地437万m2,其中本次设计的B区面积为184.58万m2,B区分为B1、B2两个区。其中B1区造地面积为115.15万m2,位于会址用地的东北部,东北侧紧靠规划岸线;B2区造地面积为69.43万m2,位于会址用地的南部。工程区域现状主要为虾塘、鱼塘及盐田,塘底泥面标高一般为0~0.5m。西北局部区域为外海浅滩,天然泥面标高约为-1.0~0.0m。陆域吹填高程根据交地标高确定为5.0m(此高程为落淤晾晒后高程),地基处理后交地标高5.19m,B1区陆域吹填总方量为751万m3,回填量44.79万m3,B2区回填量利用B1区的卸载料,回填方量为273.9万m3,B1区外隔堤总长2990m,内隔堤总长3356m,B2区外隔堤总长3562m。

 4.5 高程设计

 4.5.1 设计水位

 设计高水位:3.22m(高潮位累积频率10%)

 设计低水位:-2.38m(低潮位累积频率90%)

 极端高水位:4.62m(50年一遇高水位)

 极端高水位:4.75m(100年一遇高水位)

 极端低水位:-3.35m(50年一遇低水位)

 4.5.2 陆域形成区域标高

 根据《海峡论坛概念规划》,B1和B2区以体育公园为主,按照防潮标准100年一遇的要求,查核能够的高程须达到5.19m以上,防潮排涝采用直排入海的方案,确定B区吹填造地标高为5.19m。

 4.5.3 内外隔堤顶标高

 本工程陆域交地标高为5.19m,根据该区域的沉降情况,确定吹填标高为5.0m,因此本工程外隔堤、内隔堤高程根据《疏浚工程技术规范》计算如下:

 h=hT+hc+hA

 式中:h-隔堤顶标高;

 hT-吹填设计标高(m),取为5.0m;

 hc-预留沉降量,根据隔堤沉降计算取为0.1m;

 hA-安全超高,取为0.4m;

 计算得外隔堤顶标高为5.5m,考虑到吹填期的超吹、B1和B2之间的预压材料倒载、以及后期面层结构的铺设等因素,确定B1区外隔堤顶标高为6.0m,B2区外隔堤顶标高为5.5m;B1区内隔堤顶标高考虑超吹因素,内隔堤一~三堤顶标高为5.5m,内隔堤四堤顶标高为6.0m。

 4.6 航道、锚地

 由于工期紧、工程量大,为满足工期进度要求,为满足吹填船的航行、隔堤用砂等要求,需开挖一条临时航道,航道利用现有水道布置,以减少开挖量。

 本工程临时航道自旅游码头沿现有河道向B区取料区设置,航道设计底宽度150m,边坡1:3,为保证砂船在低潮位时能通航,拟开挖底标高为黄海高程-4.5m,航道总长为1498m,总疏浚方量为37.2万m3。根据实际情况,航道航标设置6个。储砂场设置在清淤区

 H5、H6两点连线处滩涂上。

 施工期间施工船舶避风锚地由施工单位向市政府申请有避风泊位停泊。

 4.7 总平面布置方案

 根据《海峡论坛概念规划》,海峡论坛区选址于海岛西部,大桥桥头两侧海域,总占地面积436.85公顷。

 海峡论坛区由规划与大桥连接的迎宾大道分成南、北两大片区。南片区自西向东分别布置高端洒店接待区、国际会议中心区及游艇项目区;北片区由体育公园区、商业配套区及旅游地产区组成。B区位于北片区。

 B区造地总面积为184.58公顷,其中B1区造地面积为115.15公顷,位于体育公园地块的东北部,东北侧紧靠规划岸线; B2区造地面积为69.43公顷,位于体育公园地块的南部。

 根据分区吹填的实施顺序、现有地形条件以及吹填料的不同,设计提出一个平面布置方案。

 总平面布置根据目前的场地现状,在现有虾梗、田梗的位置处择优设置吹填隔堤,在其基础上通过加宽加高修筑而成。综合考虑淤泥厚度、地下光缆的位置等因素,将B1区划分为五个小区,分别为B1-1区、B1-2区、B1-3区、B1-4和B1-5区,B2区分为四个小区,分别为B2-1区、B2-2区、B2-3和B2-4区,待地下光缆周边区域或迁移或加固等方案确定后,B1-5区和B2-3、B2-4区是作为地下光缆后退100m的后期回填区域。

 B1区

 B2区

 平面方案

 B1-1

 B1-2

 B1-3

 B1-4

 B1-5

 B2-1

  B2-2

  B2-3

  B2-4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面积

 289400

 247600

 246200

 166800

 83100

 203469

 91075

 315437

 84321

 B1区的外隔堤的布置应考虑将来老大堤拆除新建永久护岸时的稳定及防潮要求,因此外隔堤布置在老大堤后退50m的位置。B2区四周为地下光缆穿过,为保证吹填对光缆的影响,在离光缆100m的位置设置吹填隔堤。

 4.8 主要指标及工程量

 总平面方案的各吹填分区面积详见下表:

 各吹填分区面积详表

  表4.8-1

 4.9 方案比选及推荐方案

 由于该地区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尚未确定,目前仅根据现有地形以及设计范围,地下管线的位置等确定总平面布置方案作为本次设计总平面方案。

 9.3 港口岸线使用方案

 本工程未占用港口岸线。

 第10章

 节能

 10.1 工程概况及设计依据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基础建设工程,主要能耗种类为施工期间的电、燃油和自来水等。

 (2) 主要设计依据

 a)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法;

 b) 交通部交体法发{1995}607号文;

 c) 《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计交能(1997)2542号,1997年12月19日;

 d) 《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JTS150-2007);

 e) 国家部颁布的其它有关节能政策、法规。

 10.2 工程项目耗能状况

 主要为工程施工期间,起吊机械、装卸车、铲车、插板机等的油耗;绞吸船的施工期间照明、油耗等;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区的日常生活能耗等。

 10.3 能耗分析

 工程实施后,在实施过程中须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深挖节能潜力,降低施工成本,提高该工程的经济效益。

 10.4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1) 供电、照明

 充分利用自然光源,降低照明电耗。

 采用整体照明和局部照明相结合的方法。

 采用节能型变压器和照明灯具。

 各用电场所均安装电表进行计量。

 (2) 装卸机械

 合理调度和使用装卸机械,避免无负运行。

 加强装卸机械的维修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3) 空调

 凡设有空调的场所,门窗采取严格的密封措施,避免冷热空气的频繁对流。

 使用空调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调节室温和使用时间,以降低电耗。

 (4) 供水

 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

 各供水管线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漏水。

 各用水场所需安装水表进行计量。

 第11章

 安全

 11.1 工程概况及设计依据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本岛东侧,海岛西部和西北部区域,危险因素主要存在于场地施工期间,陆域形成以后的安全维护。

 (2) 设计依据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6.29颁布)

 b) 劳动部劳字1996年3号令《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

 c)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91)

  d)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99)

 e) 《港口工程劳动安全卫生设计规定》(JT320-1997)

 11.2 安全生产危险因素分析

 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 伤亡事故危险

 a) 起重设备由于在设计、制造、安装过程中存在强度不够,或在操作中性能不稳定、误操作而造成物体打击和起重伤害事故。

 b) 设备设施防护存在缺陷导致作业人员伤害事故。

 c) 运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物体倒塌、下落、碰撞、挤压伤亡事故;

 d) 作业场所道路标识不清,道路设计不合理都会引起交通车辆事故。

 e) 道路视野狭窄,运输车辆作业繁忙等原因,可能造成交通堵塞或交通事故。

 f) 机械设备意外倾倒,可能造成意外伤害事故。

 g) 围堤前沿作业、船上作为,雨季打滑,容易因疏忽而造成意外落水溺亡事故。

 (2) 电气事故危险

 电气系统发生各类电气事故(如漏电、触电、火灾及电气设备损坏的可能性较大。

 a) 变配电设计中装机容量不够,造成部分电气设备超负荷运转,导致电气事故。

 b) 配电设备上发生触电事故,多出现在高压设备上,事故发生大多是因为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而造成的。

 c) 电气设备和线路绝缘性能不符合要求,或者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保护性接地(或接零)措施不当,或者设备失修,或露天电气设备(如配电盘等)设计和制造上有缺陷以及防雨设施不良或缺乏,均可能导致漏电事故。

 d) 架空线路及电杆的布局不尽合理,与道路、管道、高架廊道,或其它架空设施,或流动机械的安全距离不够,可能造成碰撞。引起触电等事故。

 e) 电缆敷设不合理,因排水不畅或车辆辗轧而造成电缆绝缘破损漏电事故。

 f) 作业人员违章作业,私自拉线、接线、收线等而导致触电、火灾等事故。

 g) 防雷设施不全或失效,在雷雨天气有可能导致触电事故。此外, 台风、火灾或其它灾害有可能引发电气事故,进而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3) 高温危害

 a) 舱内清扫工作及甲板指挥手在夏季属于Ⅲ级高温作业。高温作业危害比较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高温作业危害程度。

 b) 有些作业岗位是在室外或封闭空间内进行,如巡检人员、司机等,在高温季节时,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极易发生中暑现象。

 (4) 噪声危害

 a) 装卸机械、货物碰撞是主要的噪声场所。

 b) 辅助生产作业场所中的等离子切割机、锅炉房等也将产生噪声。

 11.3 安全防治措施

 (1) 工艺安全措施

 a) 起重机械安全防护装置按《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85)的要求设置。

 b) 起重机械配有防突发性强风的应急锚固装置等安全装置。

 c) 各机械设备司机上下班前必须检查设备电器、安全设施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d) 各设备应严格按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 防电气火灾

 a) 电气设备及线路均按有关规定采用适当的保护电器,对接地故障回路其动作时间应满足规范允许的最大切断故障回路时间。

 b) 导线截面选择应满足回路额定电流的要求,导线敷设应避开热源。

 (3) 防电击保护

 a) 为防止直接电击,设计中采取外护物等措施以防止人体与裸露带电部分接触。

 b) 为防止间接电击,外露导电部分做好接地,并能满足接触电压限值和切断故障电路时间的要求。

 (4) 防雷

 按规范要求对大型机械设备、高杆灯柱及建、构筑物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5) 防跌

 本工程吹填过程中,应设置安全围网,防止人畜跌入吹填区。

 在高空作业时,均应设置栏杆和防滑设施,防止作业人员坠落或跌入水中。

 11.4 安全管理

 (1) 贯彻“安全生产第一”方针,组织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 应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程和紧急事故处理规程,上岗人员必须要进行岗前培训,全面掌握有关规程才能上岗。

 (3) 应设专职安全主管人员及专职安全员,主要负责检查和落实职业安全的各项措施。

 第12章

 劳动卫生

 12.1 设计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施行);

 (2) 劳动部劳字1996年3号令《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

 (3)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91);

  (4)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99);

 (5)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7) 《港口工程劳动安全卫生设计规定》(JT320-1997)。

 12.2 劳动卫生危害因素分析

 根据本工程施工性质,施工过程主要影响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不利因素如下:

 (1) 粉尘污染

 回填土等在运输过程中,物料的振动、落差,起风等均会扬尘,污染作业环境,影响施工人员身体健康,长期接触,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等。

 (2) 噪音污染

 汽车、挖掘机、绞吸船、船舶发动机、汽笛等产生的噪音污染。长期接触,会引起耳鸣、心烦意乱等,降低工作效率。

 (3) 高温危害

 填海造地工程施工均为露天作业,夏季高温,会造成施工人员过度疲劳、中暑,容易引起工伤事故。

 12.3 劳动卫生防护措施

 (1) 就业前健康检查

 为确保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在将要从事本工程的工作之前,所有人员都应进行就业前的健康检查。

 (2) 就业定期健康检查

 为及时发现和了解职业危害对职工身体所造成的损害的程度,及时发现可疑职业病,应按一定时间间隔对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常规检查。

 (3) 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4) 女工劳动保护

 为保护女职工身心健康及其子女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妇女在怀孕期、产娠期和哺乳期均不应从事有毒有害作业。

 (5) 各类工作人员应配备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

 (6) 防高温措施

 a) 夏季室外工作的人员必须配置个体防护用品,并列入考核指标,在高温天气下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班次,保证人员的身体健康,防止中暑,脱水等情况发生。

 b) 高温季节时,港区后勤部门应及时将防暑降温物品送达一线工作人员,并向职工提供清凉饮料。

 (7) 防噪声污染措施

 a) 对多台设备同时运转叠加产生的噪声则采取减振、吸声或设置消声箱,消声器的方法加以控制。

 b) 辅助生产设施中的高噪声机械设备应单独隔离安装,围护结构的内表面应有良好的吸声性能。

 c) 在设备选型时应进行相应比较,尽可能选用低噪声的设备。

 (8) 加强职业安全卫生教育与培训。

 第13章 环境保护

 13.1 设计依据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二类标准;

 (3)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4) 《市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DB35/322-1999)三级标准;

 (5) 《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一类标准;

 (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7)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08)3类标准;

 (8) 《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149-1-2007)。

 13.2 环境现状

 根据工程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如下:

 (1) 工程所在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其余指标均满足《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

 (2) 工程所在海域,除个别区域铅、锌和DDT超《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外,其余区域各指标均满足一类标准。

 (3) 工程所在区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4) 工程所在区域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

 (5) 工程所在海域浮游植物以标志星杆藻、具槽帕拉藻以及骨条藻为主,浮游动物主要美丽箭虫、刺尾纺锤水蚤为主,潮下带底栖生物多毛类为主,潮间带生物主要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

 (6) 本工程周边主要为滩涂和浅海养殖区,海域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周边养殖等。

 13.3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

 13.3.1 施工期水污染源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疏浚挖泥、吹填疏浚土、运砂等施工过程中造成泥沙散落、海水浑浊以及局部淤泥,从而造成对海水水质环境的影响。吹填溢流等对水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施工船舶油污水以及施工期人员生活污水对水域的影响等。

 13.3.2 施工期废气污染源

 施工机械和船舶排放的废气、施工现场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以及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等。

 13.3.3 施工期噪声污染源

 施工船舶、施工机械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噪声以及各类施工运输车辆、船舶产生的交通噪声也将对周围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3.3.4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污染源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13.3.5 施工期的生态影响

 海域整治的建设,如疏浚工程使海水悬浮物增加,加大海水浑浊度,必将造成本海域内的海水养殖业、海洋生物生长环境受到破坏。

 13.4 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13.4.1 水污染治理措施

 (1) 疏浚开挖采用对环境影响作用较小的设备施工,严格控制因挖泥等造成的泥沙散落。泥浆在围堰内应有足够的沉淀时间,保证回排清水的悬浮物浓度达标,吹填时应保持输泥管道接口的严密性,防止泥浆由接口处喷洒。

 (2) 施工期必须指定机械维修场地,并将产生的油污水收集,在处理达标后排放。施工船舶的含油机舱水及机修污水应收集后送至指定地方处理,严禁将其排入水体。

 (3) 施工期生活污水必须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

 13.4.2 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1) 施工便道定期洒水保持湿润,以减少汽车行驶产生的扬尘。

 (2) 选用高效率、低噪声的施工机械设备,减少废气的排放。

 13.4.3 噪声污染治理措施

 (1) 选取低噪声、低振动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

 (2) 做好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调度和交通疏导工作,禁止车辆船舶鸣笛,降低交通噪声。

 13.4.4 固体废弃物治理措施

 (1) 生活垃圾和零星建筑垃圾实行袋装化。

 (2) 禁止将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用作土方回填。

 (3) 经常清理建筑垃圾,保持场容场貌整洁。

 (4) 划定卫生责任区,定期清理。

 (5) 施工期垃圾由各施工单位负责处理,并定点集中堆放,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应运往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13.4.5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1)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尽量缩小滩涂生物栖息地破坏面积。

 (2) 挖泥、疏浚等作业应尽量避开春末夏初鱼虾类等渔业资源集中繁殖的产卵期,缩短施工期以减小水下施工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对油污水、生产污水、生活污水收集处置,严格禁止向海域排放,杜绝污染事故特别是溢油事故的发生。

 13.5 建设项目引起的生态变化所采取的治理措施

 13.5.1工程区可能出现的生态变化

 (1) 施工期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a) 取泥区和临时航道的施工由于海域淤泥被清淤、或由于抛泥区大量疏浚土覆盖、吹填区填海造陆等施工,将造成底栖生物的消失和急骤降低,这种改变是不可逆转的。

 b) 施工作业引起悬浮物增加,降低了阳光的透射率,影响了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造成局部海域的生物数量减少。

 c) 含油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将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从而改变原有群落结构,引起生态失衡。

 (2) 施工期对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工程基本不占用陆域土地,陆域植被、陆生动植物及栖息密度等基本不产生影响。

 13.5.2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1) 建设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

 (2) 充分考虑利用取泥区和航道开挖的淤泥,到指定的区域采砂回填,避免开挖山体取土,防止对陆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在进行取泥区和航道开挖施工时,宜采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挖泥船作业,并有专人监督管理吹填过程的环保问题。

 (4) 加强施工期和运营期环境管理,对油污水、生活污水收集处置,严格禁止向水域排放,杜绝污染事故特别是溢油事故的发生。

 13.5.3 环境管理

 建设单位应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环境监测系统,制定环境保护管理计划和环境监测计划,执行环保“三同时”原则等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注重废弃物产生量的控制以及再利用或循环使用,控制污染物的总排放量。

 13.6 环境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期和使用期的噪声、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等各项污染物在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后都能够满足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并符合区域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设计认为,只要认真落实各项环保对策,并加强环保管理,工程施工和使用期所产生的对环境不利影响可以得到有效减缓和控制。

 第14章

 项目实施

 14.1 施工

 14.1.1 工程概况

 本工程需吹填造地面积为184.58万m2,其中外隔堤总长6552m,内隔堤总长3356m,推荐方案陆域吹填疏浚土总方量为751万m3(考虑吹填期的流失量),海域整治总方量为754.6万m3,航道开挖总方量为37.2万m2,吹填砂(砂垫层和堆载砂)总方量为527.3万m3,吹填区排水板总长度为1577.7万m,覆土方量为172.74万m3。

 14.1.2 施工条件

 (1) 自然条件

 本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内月平均气温2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2.4℃,7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28.5℃。

 降水主要集中在4~8月。春、夏两季以SE向风为主,秋、冬两季以NE向风为主,每年5-6月常有较强的NE或SW向风,平均风力3-4级,最大5-6级,瞬时极大风力可达7-8级。全年以3~4月雾日数最多,月平均雾日数5.4d。

 本区雷暴一般发生在4~10月份,并以7~8月为多,雷暴多伴随降雨(大雨、暴雨)发生。本区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8d,最多年份为67d。

 本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内6月份相对湿度相对较大,月平均为86%,11月相对湿度较小、月平均为67%。

 湾地处台湾海岸,每年7~10月经常受到台风影响和袭击。因此在造地工程建设时应重视台风的影响。

 设计高水位3.22m、设计低水位-2.38m、50年一遇极端高水位4.62m、100年一遇极端高水位4.75m、50年一遇极端低水位-3.35m。

 本工程B1区位于海岛北侧,波浪很小;B2区远离海岸线,本次设计中不考虑波浪影响。

 本海区海流以潮流为主,径流影响很小,潮流性质属于正规半日潮流,呈往复流形态,具有典型半封闭海湾潮流特点,工程区域主要是西南侧围堰一线受到潮流的影响,估计最大流速不超过1m/s。

 临时航道和吹填区作业条件按7级风,横流0.52m/s。

 (2) 现场场地条件

 工程范围内地貌属滨海地貌,大桥南侧工程区域分布有虾塘、鱼塘及少量盐场,中间有土埂分隔,南侧建有大堤,大堤外侧为大片浅滩,浅滩泥面在-0.5~0.5m之间;北侧工程区域大部分为海湾滩涂,现被人工改造开辟成以晒盐场为主及部分养殖塘,养殖塘主要养殖虾蟹与鱼等,勘察期间测得养殖塘塘深约2~3m,水深约1~2m。拟建区域有完整的水系供排水,由排水沟组成,沟宽约2~3m,深约1~2m;残丘坡地地段仅位于CK6孔附近(本次勘察未揭露坡积层),场地现已被人工改造为菜地。标高大部分在 1.3~2.1m之间,外围已建有石堤。老大堤为当地村民围垦而成,堤顶标高+5~5.5m,堤顶宽4~

 4.5m,底宽5~7m,老大堤堤身为人工填土,经碾压夯实而成。垦区池塘水深0.2~2米,池塘之间的塘埂高程一般为1.2~2.0m,宽为0.5~2.0m,塘底泥面标高一般为0~0.5m。

 工程范围内地貌属滨海地貌。拟建造地工程位于中间地块发现有西北至东南方向的高架高压电线通过,现有道路附近埋设的军用、通讯电缆和自来水管等,及渔民架设的电线及预埋的管线外,勘察期间场地内未见有其它明显标志的管线分布。

 (3) 供水、供电和通讯条件

 现状水厂日供水能力为3000m3,实际供水量2000多m3,另外翔安水厂供给的供水干管正在建设中,可作为工程用水来源。

 现状35kV变主变容量10.3MVA,约能提供6000kw负荷,近期变将升压扩容为110kV电站,主变容量2x50MVA,可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4) 施工道路、场地

 陆上交通有翔安东路、桥与大陆相连接,水上交通可通过临时航道通向外海及市区,场区内的现有海堤可以通行车辆,交通比较便利,能满足工程对外运输交通要求。

 (5) 建筑材料条件

 本工程所需的大宗建筑材料主要为吹填海泥及部分粘土,此部分材料主要来源于临时航道疏浚及附近取泥区;盛产砂石料,同安的山砂、河砂藏量丰富;翔安海滩盛产海砂,沿线有正在开采的石料场,花岗岩、凝灰岩、变质岩藏量丰富,是便于成片开采的良好的建筑材料。本工程所需砂石料可就地解决、以船或汽车直接运至现场。

 堆载砂料可向周边砂场购买。本工程需大量借土,工程建设所需土方可在规划范围内解决,土方运距在15km以内。

 吹填料主要为疏浚土,工程附近海域滩地资源丰富,有比较合适的取泥区,通过对海岛海域的整治,不仅能满足本工程吹填造地的要求,也能浚深海岛周边海域,达到低潮时不露滩的近海岸景观要求,施工中通过合理的疏浚方案布置,就近取材,能满足本项目的需要。

 另外临时航道的开挖量也能作为陆域的吹填料,满足本项目的需要。

 (6) 施工队伍

 本工程主要包括隔堤施工、吹填造地工程和临时工程等分项工程,施工工艺相对较简单,施工技术难度不大,但工程规模较大,施工综合水平要求高,应选择实力雄厚、设备齐全、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承担,同时需配备各种挖泥船,包括8m3抓斗挖泥船、980m3绞吸式挖泥船、1000m3运输泥驳等适合本工程的船机。

 综上所述,本工程的建设,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资源条件、外部协作条件和施工条件。

 14.1.3 施工方案

 (1) 施工组织设计原则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综合考虑总平面布置、征地完成顺序、渔业清退顺序、施工内容、分区情况等多种因素,理清思路,合理组织施工流程,以满足交工先后顺序等要求,确定本次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如下:

 a) 先隔堤后吹填:本吹填造地工程的首要条件是形成外侧的吹填挡堰结构以及内部的吹填隔堤,然后方可进行分区吹填,分批交地。

 b) 先收储先吹填:吹填造地的先决条件是土地收储已经完成,而目前尚有部分场地正在办理“农转用”手续,土地收储工作尚未完成,对这部分场地目前无法进行吹填施工,可先行吹填收储完成部分的B1区场地。

 c) 先清退先疏浚:本工程的疏浚取泥区皆位于海岛周边的渔业范围之内,只有完成渔业退养之后方可进行疏浚作业,而目前海岛北缘和南缘的的渔业退养完成进度不同,南侧滩涂已完成清退工作,目前已具备疏浚开工条件,而北缘滩涂清退工作尚未完成,目前无法进行取土工作。

 d) 渔业清退与土地收储结合考虑:对于已经完成渔业清退和土地收储的区域,可以优先安排疏浚和吹填施工,然后根据施工进展以及清退和土地收储的进度情况,综合考虑施工流程。

 e) 多点同时作业:由于B1区和B2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且相应的疏浚取泥区距离较远、相互独立,因此可以安排多条绞吸船同时吹填施工,从而缩短整个工程的工期。

 (2) 施工方案和流程

 根据总平面布置和施工分区、分期实施设想、施工组织原则,以及各区陆域形成方案,拟定施工方案如下:

 首先将陆域划分为B1-1、B1-2、B1-3、B1-4、B1-5、和B2共六个区,施工内容包括:筑外隔堤、内隔堤,陆域吹填疏浚土和回填土,塑料排水板加堆载预压、强夯加固,振动碾压等。总体施工方案和施工流程进行施工作业:

 a) 首先,通过修筑吹填隔堤,将吹填造地区划分为B1-1、B1-2、B1-3、B1-4、B1-5、和B2共六个区。

 b) 根据取泥区的位置以及吹填量的大小,本工程需要2艘980m3/h的绞吸船。吹填区域为B1-1~B1-4四个区域。

 c) 分区吹填顺序可根据土地收储和渔业清退进展情况灵活作出调整。

 d) B1-1区~B1-4区吹填落淤晾晒后进行砂垫层的铺设和施打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待固结度达到85%后进行卸载,最后对回填层进行强夯密实加固。吹填淤泥区的卸载料可回填至B1-5区和B2区。

  e) 详细施工流程见下图14.1。

  图14.1-1

 吹填造地施工流程图

 14.1.4 施工进度计划

 隔堤是本吹填造地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其完成的时间节点制约着整个项目的工期,因此应严格控制隔堤的施工流程和工期。由于几条隔堤位置相互独立,且本工程作业面较广,可以安排多点同步施工,将堤身与护面分别考虑,进行不间断流水作业,以缩短工期。

 由于本工程吹填面积和吹填量较大,为缩短整体工期,在部分隔堤建成并满足分区吹填的条件后马上开始进行吹填。对于淤泥的吹填,本工程有4个吹填分区,从挖吹效率、泊稳性、输送长度考虑,宜选用2艘980m3/h绞吸式挖泥船进行疏浚和吹填施工,淤泥的吹填浓度一般为3

 0%~40%,每天工作时间为20小时,则每艘船的日工作强度约为6000m3/日。绞吸船的平均吹填距离为0.5~3.0km,对于B1-1区的吹填,最大吹距为3.0km,应在中间设置加压泵以提高吹填效率;其他区的吹填距离基本都在0.5~1.0km之间,可进行直吹。

 整个工程工期约为12个月,具体各区施工起始时间详见相关图纸,施工进度计划见下表。

 吹填造地施工进度计划表

 表14.1-1

 序

 号

  月份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施工准备

 2

 吹填隔堤

 3

 陆域吹填

 4

 地基处理

 5

 竣工验收

 第16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6.1 投资估算

 16.1.1工程内容

 本估算内容包括的造地费用、征地拆迁补偿费共两部分。造地费用包括工程费用、其他费用、预留费用、建设期贷款利息共四部分;其中工程费用包括陆域形成、隔堤、地基处理、防洪排涝工程、排水口、施工便道等项目内容。

 16.1.2 编制依据

 (1) 设计说明。

 (2) 交通部交水发[2004]247号发布《沿海港口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规定》以及相关定额文件。

 (3) 福建省建设工程造价信息(2010年7月)及相关项目的造价资料。

 16.1.3 工程估算投资

 方案一

 总投资(单位:万元)

 93743

 1

 造地费用

 84838

 1.1

 工程费用

 72843

 1.2

 其它费用

 4777

 1.3

  预留费用

 5433

 1.4

 建设期贷款利息

 1785

 2

 征地拆迁补偿费

 8905

 16.1.4 其它说明

 (1) 造地工程中预留费用按工程费用加其它费用之和的7%计列。

 (2) 垦区补偿单价按2.9万元/亩计;海域退养补偿单价按1万元/亩计。

 (3) 建设期贷款利息按30%资本金,70%贷款,建设期1年,利率6.14%计算。

 (4) 具体投资金额详见估算表。

 16.2 资金筹措

 根据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海峡论坛会址吹填造地及配套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本项目资金来源纳入海峡论坛项目片区平衡,由市财政专项统筹解决。

 总估算表

  表16.1-1

 第17章

 经济和社会影响评价

 17.1 评价基础和依据

 17.1.1 评价依据

 (1) 《水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009

 (2)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

 (3)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4) 由于海峡论坛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会展、商服工程,而本项目仅为其中的造地分项工程,因此仅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

 17.1.2 基础数据

 技术经济基础数据汇总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1

 形成陆域面积

 万平方米

 184.58

 折合2767亩

 2

 工程总投资

 万元

 93743

 折合508元/平米

 3

 建设期

 年

 1

 17.2 财务分析

 17.2.1 土地可转让面积和单价

 土地转让可转让面积按围海造地形成的面积扣除20%的公建配套用地后确定。为达到国土部对土地招拍挂要达到“五通一平”的要求,在分析中另行估算加入每亩2万元的土地“五通一平”的工程费用。土地转让单价暂按每亩50万元测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并对比本地区同类物业用地的市场价格予以分析说明。

 17.2.2 投资回报率测算

 土地开发投资回报率测算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围海造地总面积

 亩

 2767

 1

 可供销售面积

 亩

 2214

 2

 平均销售单价

 万元/亩

 62

 3

 销售收入

 万元

 137259

 4

 税前扣除额小计

 105116

 4.1

 围海造地工程费用

 万元

 93743

 4.2

 “五通一平”工程费用

 5535

 4.3

 土地转让营业税

 3.30%

 3094

 4.4

 土地转让手续费

 2%

 2745

 4.5

 其他允许扣除额

 0%

 0

 5

 应税增值额

 万元

 32143

 6

 增值率

 30.6%

 7

 适用税率30%

 30%

 8

 应纳土地增值税

 9643

 9

 土地开发利润

 22500

 10

 公司所得税

 25%

 5625

 11

 土地开发净利润

 16875

 12

 投资回报率

 17.0%

 17.2.3 土地开发效益评价

 从上述的测算结果表明,要达到15%以上的投资回报率,本项目的土地转让价至少要达到每亩60万元左右,折合每平方米900元左右。

 如果将本项目所形成的土地作为工业房地产的开发,根据国土部的工业土地基准地价标准,土地等级为七等,转让起始价为19万元/亩。这一价格明显低于本项目每亩60万元的开发总成本,也低于每亩34万元的基本工程造价。因此本项目作为工业用地开发是无法取得合理回报的。

 根据本项目为会展、旅游提供综合商业服务建设用地的规划定位,本项目所形成的土地将来主要以商业或商住地产类项目进行开发。

 参照岛沿岸的商业地产2009年部分土地招拍挂成交资料,岛内同类土地的成交价已经达到1200万元/亩,为本项目测算转让价60万元/亩的20倍,因此本项目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并且还有很大的增值潜力。

 第18章

 项目风险分析

 18.1 风险识别与分析

 (1) 市场风险

 本工程的建设是作为海峡论坛会址及配套工程用地使用的。作为会址及配套工程,项目不输出市场销售产品,项目效益不取决于市场行情,项目建成后交由土地开发总公司收储,所以本工程存在市场风险较小。

 (2) 技术风险

 本工程隔堤、陆域吹填均采用传统的设计理论,且在有相同工程的成熟施工技术力量,因此本工程建设不存在技术风险。

 (3) 工程风险

 根据初勘结果,外隔堤除土层分布不均匀,局部淤泥较厚,局部没有淤泥,淤泥层厚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外隔堤的断面形式。隔堤形成后应及时吹填,且两个分区吹填高程相差不应太高。

 施工期跨过台风天,台风和暴雨对本工程施工存在一定影响。

 (4) 环境影响

 临时航道和取泥区开挖会对泥面产生扰动,导致海水变浑浊,对工程区域海洋生物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陆域吹填尾水排放会对工程附近海域造成一定影响。减弱或消除该部分影响需增加一定投资。

 (5) 组织机构

 本项目实施组织机构由市海峡论坛会址项目建设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由**********为代建单位。本项目组织机构由专业人员组成,管理合理,高效运营,因此本工程组织机构不存在风险。

 (6) 投资估算风险

 本工程估算严格按照《沿海港口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规定》执行,采用市最新市场单价,且工程工期短,人工费、材料台班费、各种费率、利率等变化不会太大,但由于工程区域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后期工程量可能有所变化,因此投资估算存在一定风险。

 (7) 资金风险

 本工程为财政投资,不存在资金风险。

 (8) 经济风险

 本工程为海峡论坛会址吹填造地及配套工程的一部分,无生产新产品和集货运等,工程建成后交由土地开发总公司收储。工程建设资金为财政投资,建成后形成的新土地,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9) 政策风险

 市政府高度重视海峡论坛会址吹填造地及配套工程,坚定不移的推进该工程的实施,本项目建设是建设海峡论坛及配套项目的需要、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是发展对台商贸的需要、是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因此本工程政策风险小。

 (10) 社会影响风险

 本工程的实施是海峡论坛及配套项目的需要,是为提高整体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公益性工程。

 (11) 外部环境风险

 本工程用水、用电和通信均可依托海岛现有水网、电网和通信网络,在夏季用电高峰时存在一定风险。

 施工期间船舶及机械在台风期存在一定风险,施工人员驻地建设存在一定风险。

 18.2 风险应对措施

 对易产生较大风险方面应采取一定的对策。

 主要通过以下措施:

 (1) 通过下阶段详细勘察,进一步明确设计方案,建设技术和工程风险。

 (2) 通过配置工程专用临时电源缓解夏季用电高峰海岛用电负荷。

 第19章

 问题与建议

 (1) 本次设计取泥区中淤泥和粘土的比例以及其他参数参考造地区内的地质钻孔及取土区现有钻孔资料进行,下阶段设计前,应对取泥区增加地质钻孔,摸清取泥区土质详细分布情况。

 (2) 该片区的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均未确定,上部场地使用规划仅达到概念设计阶段,造成陆域高程、软基处理标准等内容的不确定。建议应加快规划工作,从而使造地工程能充分结合上部规划方案,对分区陆域形成、地基处理方案区别对待,提出更经济、合理的造地方案。

 (3) 根据清淤整治工程要求,海峡论坛会址项目工程周边水域清淤方量较大,而造地用泥方量有限,尚有大量剩余土方需要疏浚,建议在本工程清淤范围外侧修筑人工景观岛,以吸纳剩余土方并改善周边海域景观。

 (4) 在施工区域有地下光缆,陆域回填时已考虑用临时围堰保护光缆,海域回填时应标明光缆的位置,注意施工时对光缆的保护。

 (5)

 (6)

推荐访问:工程项目 海峡 配套
上一篇:新型肺炎防控常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下一篇:[监狱顶岗实习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