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输液都是医生的错] 我国过度输液的原因

来源:银行从业 发布时间:2019-04-08 点击:

  2011年伊始,社会媒体强力渲染国人平均输液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医疗机构输液过度,令不少医生再一次成为冤大头。其实,输液过度也有其社会客观原因,不能全怪医务人员。   1831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拉塔第一次尝试着给一个病人输入煮沸过的盐水溶液,只是为了挽救这个濒死的霍乱病人的生命。
  今天的输液则不仅仅用于纠正体液平衡失调,更多的是将各种药物直接输注于血液,使其快速发挥疾病治疗作用。手术后、昏迷等不能进食的病人,输液是唯一的营养素补充途径。譬如胃切除手术后的病人,通过输液补充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素来维持营养与促进创伤康复。
  另外,科学技术现代化使输液更加普及。一次性输液器使不良反应更少;一两个星期都不用取下针头的套管针,免除了病人每天静脉穿刺的痛苦;输液泵通过电子控制装置,使输液定时、药量精确、流速稳定,进一步提高了输液安全度和治疗效果。
   输液,心理作祟
  曾有媒体对浙江省人民医院600名病人进行调查,发现六成感冒发热病人主动要求输液,认为输液效果来得快。
  东方文化重视滋补,许多人没病也要求“补液”。输液还有一俗称――挂水,病人认为“挂水”比吃药高档,更能体会到亲人、朋友的关心,能满足其时尚和炫耀心理。东方思维受大陆文化影响,以视觉为中心,讲究“眼见为实”,谁能相信一种病不用药能治好?
  西方思维受海洋文化影响,以听觉为中心,是观念思维,较容易接受“治病不如防病,治病也可以不用药”的观念。
  病人扎堆打点滴,其实是国内不正常医疗消费的一个缩影。举个例子,“吊瓶林立”的情景多见于儿科,其实孩子感冒发热咳嗽两天,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输液治疗,家长只要注意观察,让其吃一点药物就可以了。
  但医生也很犯愁,因为孩子的病程进展极快,有的体质差的孩子,短短两天,就有可能由普通小感冒转到肺炎,一旦成为肺炎,“挂水”需要一周,花费更大,家长不乐意;医生也会有“漏诊”“误诊”之嫌,如何吃得消?感冒治疗本应坚持“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原则,打针次数越多,臀肌纤维坏死越多,挛缩也越重。一旦出现臀肌挛缩,就会影响幼童骨骼发育,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会比较谨慎。
   医疗,被市场化
  过度医疗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从整个消费市场来看,人们最大的消费除了饮食生活外,恐怕还是医疗消费,毕竟生命和健康最重要。
  这几年,随着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覆盖,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输液报销或免费就能在家门口得到实现。多年来,社会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病人拥有了更多的医疗选择权,治疗方式更多地由病人自主选择。如果要口服药,病人不必去医院,去药店就成。
  当然,医疗被市场化,使医务人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过度医疗的推手。因为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健全,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无法从医疗服务中体现,从而导致“以药养医”的局面。
  减少过度输液,不仅是医务人员的责任。

推荐访问:都是 输液 过度 医生
上一篇:如何预防夏季便秘_女人便秘吃什么药通便
下一篇:[老人起夜多怎么办] 老人起夜多是什么原因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