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来源:经济师 发布时间:2020-09-08 点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颐和园》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秦兵马俑》这是一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课文将我们带到那举世无双的珍贵历史文物面前,让我们饱览它们的精美,感受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文章先从兵马俑的影响以及它的所在方位写起,然后介绍它的宏大规模,接下来具体分类介绍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兵马俑最后盛赞秦兵马俑的价值和意义。这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秦俑以写实的手法,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统率千军万马、吞并六国,威震四海的雄武神威。将军佣昂首挺胸,站在队伍的前面,像在指挥。他们显得沉着冷静,足智多谋。武士俑目光炯炯,神态严峻,威武刚烈。骑兵佣坚守岗位,坚毅地驾驶着战车,保护着驭手。弓弩手张弓搭箭,随时准备将箭发出去。这些陶俑乍看一样,表情不一,神态独特,喜怒哀乐、遐想与沉思都有所表现。陶俑的制作细腻,手艺精湛,每个陶俑的发式、神态、衣服、,甚至战袍的扣子,铠甲的编缀都有细微的差异。这在中国雕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3翩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有些了解,但更深入的东西尤其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更是知知甚少。除教学3篇课文外,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会写本单元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4 、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建议】

 一、《长城》

 1、教学本课前,如果有条件,可釉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故事、传说或图片(这也汕为完成课后选作题做准备),在同学间交流。

 2、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文中的两幅插图,使学生加深对“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句的理解,同时借助看图了解“瞭望口”“射口”“垛子”“城台”等的位置、样子及作用。在引导看图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时,可釉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指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相互讨论等得到答案,在关键处教师应当给予点拨。本课对长城的描写比较具体,其中包含了很深的感情。因此,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时,要指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表现出长城的气势,朗读第三自然段时要带有赞叹的情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带有自豪的语气。

 4、抓重点词句,精打细敲。也可以由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入手。

 这是文章临近结尾的一句话,教学中可抓住其中的"才"字展开教学, 如设问:这样的长城被建成,容易吗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 找一找,划一划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让学生通过对这句话中"才"字的理解,并引导去课文中找一找,划一划,想一想,然后交流的教学,使学生能通过这句话的学习在心中感悟到长城之长,并能明白修建长城的不易.从而真正能体会长城确实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二、《颐和园》

 1、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整体感悟和重点探究结合起来。

 2、学生在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老师应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把游览的景点画下来,然后说一说。作者游览过的景点都有哪些?接下来,可分小组学习,每组一个景点,在读课文,结合插图,展开想象,了解景物特点。然后,分小组汇报。可按课文描写的顺序汇报。每汇报一个景点,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要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特点的。在朗读中,可以通过探究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对句子的探究,不必讲得过多,还是以读为主,在读中具体感受,学生不明白,老师稍加指点。在小组汇报和探究重点语句的意思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课好词佳句比较多,除在课堂上朗读、欣赏外,课后可要求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4、课后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在班上交流;老师搜集的资料,要与学生共享。

 三、《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如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导入可通过放课件导入。学生自主探究,同桌相互合作,通过读文,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它的特点。讨论交流时,指名学生说出各种类型兵马俑的特点,并谈谈体会。也可指名学生上台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四 、语文园地五

 1.口语交际:

 ( 1)畅谈文物知识,打好基础 让学生通过说祖国的文物古迹,加深对文物古迹的了解.

 (2)交流破坏事实,激发情感 用图片展示长城受到破坏的画面.通过让学生说看到的长城被破坏的地方,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 3)生生互动交际,内化行动 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内化学生,让保护文物古迹成为大家自觉的行动. 如在交流中,围绕学生保护长城的建议,可书面总结成: 到长城游览,自带垃圾袋,不让任何垃圾留在长城上.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看到在城墙上乱涂乱刻的人,要大胆地劝阻. 设点收费,摆摊的行为请政府部门出面禁止. 设立保护文物基金会,捐出一些钱放在基金会里,派一些人经常修护长城. 举办保护长城志愿者活动,为保护长城做工作.比如劝阻乱涂乱刻的行为,清除脏的痕迹. 设置一些保护长城的标语牌,提醒大家保护长城. 参观长城人多拥挤,对长城很不利,能不能在入口处,让游客分量分批游览长城。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

 2.习作:自选内容、自由表达、自主习作: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把说和写充分结合起来,写好后安排模拟导游讲解,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在习作活动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3.我的发现:读一读2个例句和小林、小东的对话,引导学生发现一种表达的方法:描写事物时,用大家熟知的事物作比照,就会使事物变得十分具体、形象,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在思考、交流中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4.日积月累:熟读并背诵4个风景名胜区的有名对联,交流自己对这几副对联的大体理解,感受风景名胜的优美。

 5.宽带网:课外搜集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或故事、传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于同学分享信息的习惯。

 【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9~10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推荐访问: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 上册 备课 人教版
上一篇:【人教新起点】四年级英语下册期末试题汇编(五套 含答案)
下一篇:村党支部及村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