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几点思考

来源:注会 发布时间:2020-09-26 点击:

  对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益阳市综合职业中专:蔡建华

 【摘要】目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得到良好发展时机的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却处境尴尬,甚至干脆沦为了“副科”,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适应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对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就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语文教学应在观念上大胆创新,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在教材把握上要更符合职业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中学职业教育;语文教学

 (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就业和扩大再就业的需要。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那么,教育教学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就成为关键环节。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深化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就变得极为必要和紧迫。而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尤其是语文课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生源质量偏低使语文教学遭遇尴尬

 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而且绝大多数生源质量偏低,是无望进普高无奈中才选择职业学校的。他们文化基础知识普遍“先天不足”且缺乏兴趣和热情,多数只是抱着“混个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而来。对语文课在内的文化课他们或是听不懂,或是听不进。许多人上课无精打采,或闷头大睡,或窃窃私语,有的连课本也不愿拿出来。他们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几乎没有什么思考,或者说根本不愿意思考。口语表达能力也不容乐观,回答问题或声如蚊蝇,或期期艾艾,或“沉默是金”。一堂课中教师常常是上演“独角戏”。写作文他们则错字连篇、词不达意、文不对题,连基本的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也写不好。而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语文等文化基础课在他们眼中缺乏分量,也懒于学习、训练。

 (二)教材繁难脱离学生实际面临尴尬

 由普通高中脱胎而来的职业高中,普教化倾向显明。课程体系是学科型课程体系,按知识的逻辑体系构建,强调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与此相应,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和内容与课改前的普高也几乎如出一辙,繁难而又陈旧。目前我省正在使用的2005年版的现有教材是根据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修订的,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五个序列设计和编排教学内容。每个序列又有若干知识点、能力训练点。较以往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要求;增加了新篇目和“综合学习活动”,增加了教材的弹性和选择性;在教学导向上,对传统语文教学大量地进行语法句法、文章段落结构、中心思想分析等追求“语文的技术”而忽视“语文的素养”等做法有所矫正。可以说,修订后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但全书的体例结构和内容总量基本保持不变,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仍是其一贯的特色。相对于新课标版的普高教材,2005年修订的职高版教材表现出来的仍是陈旧的思路、理念——重能力训练方法指导,语文的工具性突出而人文性重视不够,繁难依旧,没有充分考虑职高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要。这样的教材,如果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如果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也不行”。

 (三)认识偏颇权重失衡语文课程处境尴尬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为了抓住这根生命线,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专业课的地位非常突出,除了对口升学班之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的开设和实施。为了满足专业课的教学时数,不断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让路”。教育系统内部的认识偏颇,人为地使得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权重失衡,忽视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职业学校就是学专业、学技术的,语文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了也没用或没大用,学不学无所谓。那么,学生对语文不重视更在情理之中了。

 21世纪,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同世界经济深度接轨的新阶段,将从农业经济时代全面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职业结构的变化,引发了职业学校课程结构的相应改变。适应社会和自我革新是职业学校的出路所在。当前,课程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热点问题。专业设置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更成了许多职业学校的主动追求。在办学上,现代职业教育日益显示出自己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鲜明个性,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以及规模大小均依据市场进行调整。为了保证专业课的需要,原来一些相对稳定的文化基础课,在内容上也随之不断增减。不被重视的语文课自然首当其冲,周课时缩减为2节,或者干脆不开(据笔者了解目前有职高部分专业二年级就没开设语文课),沦为了可有可无的“副科”,前景实在堪忧。

 语文教学由此陷入了更为尴尬的处境中。试想,面对那繁难的教材、底子薄又懒怠的学生,有限的课时,教学如何进行呢?教师只能从整本书中挑出几篇相对简单有趣的课文、应用文去教学生读读写写,教学无序、知识的支离破碎是必然的了。现代职业教育倡导“打破学科课程的逻辑性、系统性”是要扭转学科课程难度过大、重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偏向,而不是认为学科知识教学可以无序教学,不讲求逻辑性和体系性。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包括口头说话和书面)等实际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并通过欣赏作品、认识人物,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对只受过初中教育的学生而言,语文课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在一学期只学习10篇左右的课文和几篇应用文的语文课其教学效果是不难想象的——语文的知识体系无法架构,语文课所特有的涵育、人文精神的浸淫无从体现,学生上语文课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是极不负责任的。为此,改变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现状刻不容缓。处在困境中的语文教学,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其根本在于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求。

 (二)

 一、更新观念,超越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根本,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语文教学的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和效果如何,其决定性因素在教师,而教师的观念在其中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在基础学科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语文素养在职业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走一条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路子。语文教师应懂得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了解其专业知识的能力结构,将专业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与语文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确定语文课程应达到的具体要求。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出素质全面、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专业技术与技能、身体素质,也包括人际交往、应变与创造能力。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放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教育就不能只重视专业课,而应加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适应变化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语文因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效,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保证其作为基础课不可动摇的地位,开足课时。

 二、重建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体系,辅以校本课程开发

 教材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现有教材内容繁难,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要脱节,教学效率很低,脱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重建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体系势在必行。重建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体系,应综合考虑语文“基础、发展”与学生“实际素质、学习需求”两个方面,可按阅读、写作、口语三个序列设计编排教学内容,难易度要适中,数量应少而精。比如阅读课更多偏向于语文作为“母语”的功用,选择富有思想性情感性的作品,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在具体编排上可设置若干板块专题,如“歌唱祖国“、“真情无价”、“敬畏生命”“信仰不死”、“感悟自然”、“异域风情”……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爱、懂得人与人如何相处、人如何自立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等等。写作和口语课则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以实用为准则,如写作只要掌握最基本的应用文和记叙文、议论文等常用文体;口语则把普通话、日常生活礼仪等知识渗透其中。以上为公修课。职业学校专业门类繁多,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课教学要切实做到语文与专业结合起来,还应根据具体专业特点,开发出具有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作为补充教材。

 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分层教学

 首先,随着高校扩招、普高升温,职业学校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下滑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源质量下降不仅表现在学生知识基础方面,还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行为与心理等方面;其次,传统的授课制,规定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标准,必然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发展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需要,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实行分层教学,则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机会,会使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采取分层教学,即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及不同基础,对好、中、差各类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给予不同要求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和评价,施行有计划的补习。在时间上,允许学生达标有先后,在质量上,允许学生水平有差异。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可以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在讲授时,将重点讲授与个别辅导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且有针对性地设计难易程度呈阶梯状的问题和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延伸目标,优生“可再上一层楼”,差生可“故地重游”以加深印象,中等生可自主选择,可上可下。在期中和期末测评与考试中,试卷可分为A卷和B卷,或者在同一张试卷中,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为各类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分数不同的试题,供学生选择。这样做,虽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却为起点不同、要求不同、最终目标指向不同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可能,因而也更符合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要求.

 2、兴趣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学习《眼睛与仿生学》这类比较枯燥的科技说明文,就从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以及现代战争、新型武器等话题人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故事、笑话等辅助材料,分组讨论、辩论等教学组织方法,彩色照片、图片等教学工具等,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另外,语文教学还应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来促进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语文教学可为营造高层次、高水平、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行基础性的工作。语文教师可以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承担第二课堂培训、举办讲座等,将语文教学的触角延伸到第二课堂。

 三、在语文教材的选用和把握上处理好若干关系

 l、基础性与实用性的关系

 强调基础性,是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较强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基础交际工具,将来步入社会能学以致用。因此教材的选用及把握上要注意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2、时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

 所谓时代性,不仅要选择一定数量的优秀的当代作品作为课文(必要时可在教材以外增加当代作品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要在讲解中按照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如反映当代社会的审美特点、观念更新,以及新事物的出现及发展现状等。传统性是指要充分吸收我国源远流长的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以及几代人不懈努力所形成的教改成果。二者的完美统一,可以使时代性在传统性的基础上展现得更加充分,也可使有价值的教改传统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四、注重激励性评价、延时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我们的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体验过成功的乐趣。许多学生回答问题一言不发,是因为他缺乏对自己的信心。“成功的欢乐是一种极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苏霍姆林斯基)。”鉴于此,在课堂交流中,教师倾听学生需更仔细更有耐心,要暂缓作出好坏正误的评价,更不要生硬简单地提出批评意见。不管学生的回答是深是浅、是多是少,教师都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引导。哪怕是不正确的见解,教师也要从中看到闪光的东西——独立思考是深刻的起点,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就表明他们开始具备探求真理的勇气了。教师多肯定多勉励,会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到自己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乐学、乐思,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思维、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教材把握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只要语文教师能够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指针,对语文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就一定能够探索出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语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分卷》(2)高等教育出版社

 [2]《职教论坛》2003年第2期、第3期.

 [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因、内容和策略》职教通讯,2006(10)

 [4]《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

推荐访问: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 中等职业 几点思考
上一篇: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农业旅游论文-农业论文
下一篇:对语文教学几点思考和建议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