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初析

来源:注会 发布时间:2020-09-25 点击:

  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初析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努力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是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大热门理论思潮对高校师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坚守思想阵地,牢牢把握当下真正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并且不断巩固其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打造整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创新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250-03

  2013年到2015年,《人民?坛》按照国民对社会思潮的关注度、思潮本身的活跃度和影响力的标准,围绕着政治、经济、文化及党的建设等重大社会和现实问题,通过专家调查、网络文献资料收集等方式,面向全国人民对本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十大社会思潮进行了综合性的社会调查,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多次位居十大思潮的前列。

  一、“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内涵及其主要发展历程

  (一)“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所谓“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指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积极吸收借鉴西方外来的优秀文化思想以及坚持融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原则,在综合“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将之进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思想潮流。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其实,“创新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新名词。1899年2月的《万国公报》第一次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带到了中国人面前,它说“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斯”。②而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坚持不懈地走在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创新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成功地指导我党带领全国人民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成功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稳定发展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这就是“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我国的第一次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根据国内外的具体世情、国情和民情,再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建设国情相结合,创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出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的关键问题,并且随之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最新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此次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这也是“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的第二次飞速发展,它将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理论指导,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上,极其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引领作用,多次强调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努力用好思想武器。他曾告诫大家要时刻学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自己人生道路的最高准则,“推进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同时,还要做到“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活力,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坚持下去”。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促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建设上,时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导的不可代替的意识形态,时刻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流砥柱,并且在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同时也在持续稳步地推进“创新马克思主义”潮流在诸多的社会思潮,例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能够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思想和主流的价值观。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近年来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对青年产生的影响

  (一)“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特点

  1.“政治化”“随党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随党性和政治化的特点,是指“创新马克思主义”在近年来的发展潮流大多是由党和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或者是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所践行和参与的相关活动来引导发展的。例如,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开展,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一阵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潮流,在全国上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狠抓党的作风建设的行动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随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被注入新的活力。又如,随着全国上下一致反腐肃贪行动的开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苍蝇老虎一起打”“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等相关名词便成了当今时代创新马克思主义道路上该阶段的代名词。

  2.“民族性”“互融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持续显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繁荣昌盛,国际地位也在提高。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弊端也日渐显现。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人情味变淡,社会诚信问题日渐突出,物质文明的提升速度与精神文明素养的提升速度不成正比等等。随着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日益显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此,党和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坚持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引导马克思主义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发展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优秀儒家文化结合、互融,使其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消化,最终愿意自觉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来指导自我、发展自我,并且可以很好地融合外来优秀文化的精髓,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这就是“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在近年来所表现出来的与传统的优秀文化和外来的优秀文化互融的特性和在关键时刻总是以本民族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性特征,这两个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个鲜明特性,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地位的重要原因。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增强,对其了解程度也在持续加强。相比之前的“灌输教育”来讲,现在随着“创新马克思主义”潮流的日益盛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主动选择接触并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逐渐开始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作为自己人生的主流价值观,指导现实生活中的每一次实践,并以此为标准检验每一次实践。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了的马克思主义也总是可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成功指导实践。

  二是大学生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的认同感加强,相关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情况在持续好转。近年来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大概八成的同学愿意按时上课,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并且认为这些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大约六成的同学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助于帮助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崇高的社会主义信仰,并且认为确立这样的信仰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还有八成的同学认为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能帮助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对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是极其重要的。

  三是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感也在逐步加强。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下,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都在接受着?R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关于90后大学生是否认可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是否相信并且支持共产主义理想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和共产主义理想坚信不疑,并且表示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有九成的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相比之前的数据,随着近年来“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呈现出良好的趋势。

  三、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多元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一)打牢思想根基,坚定主流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谨记,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统筹抓好意识形态等各项工作”。②意识形态的阵地时刻都要坚守,时刻要注意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此来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②

  (二)高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曾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笔者曾在前文论述当下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呈现出“政治化”和“随党性”特点,也就是说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是党和国家在科学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代化的、中国化的科学总结和创新发展,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的高校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不走弯路,才能真正办好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此外,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在加强自然学科建设的同时,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要关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状态,积极引导高校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三)师生齐抓共管,共筑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在高校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育主体和教育的客体,也是高校最大、最重要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要求“传道者”首先要让自己做到“明道、信道”,还要做到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从而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同时,作为高校的最大群体,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成为“创新马克思主义”潮流中的主体,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并时刻以此来指导自己不断前进。最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①思政课作为高校最主要的思想传播手段,高校教师一定要不断创新教育的方式,优化教育结构,实时了解学生需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受教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教师教学开心、学生学习有趣的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郭文亮,林宾,朱跃.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现状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2]林楠.意识形态建设的高校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3]储著源.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建构[D].合肥:安徽大学,2014.

推荐访问: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 主流 高校
上一篇: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
下一篇:人才工作心得体会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