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思想政治(统编版)】人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来源:初一 发布时间:2020-10-26 点击:

 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学期 课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科书 书名:《哲学与文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年 1 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如“实践”、“认识”等哲学概念的讨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加强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对不同思想家典型观点的评析中,体会哲学课程对学习、生活的启示。

 2.通过典型事例、生活实例的列举,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如袁隆平这样的先进人物的经历,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辛与辉煌,明确当代的青年的际遇和使命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教学重点:

 1. 认识的定义及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2. 实践的定义及其特点。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

 1. 理解实践的三个特点如何体现出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 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 分 钟 环节一 教师活动:

 概述本节课与之前课程的承接关系,引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认识? 列举并评析哲学史中对认识理解的典型观点:唯心主义思想家如老子、柏拉图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使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唯物主义思想家如荀子则正确坚持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里,更是正确将认识定义为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学生活动:

  回顾所学知识,思考本课与前面学习内容的关系。

 阅读教材“探究活动”,尝试辨析三种观点的区别。

 3 分 钟 环节二 教师活动:

 讲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先从二者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分析其区别;再从三个层次论述二者的联系: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学生活动:

 听教师讲解,结合教师拓展内容,在教材上找到关键词加深理解; 了解教师讲授“关系”类知识的思路,进一步熟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的分析方式。

 4 分 钟 环节三 教师活动:

 提问:什么是实践? 展示黑格尔、费尔巴哈与杜威对实践的定义,要求学生阅读、思考。

 分析三种观点,指出它们都没有科学地理解人类实践的真正本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即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观点?你心中是怎样理解实践的呢?” 4 分 钟 环节四 教师活动:

 讲授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在对实践特点的具体论述中,有意识突出在实践问题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引导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学生活动:

 听教师讲解,参考教材内容分层次理解; 尝试调动已有的哲学知识,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范围建构关于实践特点的新知识。

 9 分 钟 环节五 教师活动:

 1.展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1)展示“西红柿食用之谜”案例,提出问题:“从西红柿的食用之谜被解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展示庄子有关“齐是非”论述,提出问题:“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3)讲述袁隆平科学研究的故事,引导学生加深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理解。

 2.讲授实践对认识的基础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学生活动:

 1.阅读材料,结合重点知识进行思考; 2.阅读教材,跟随教师讲解,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具体内容。

 1 分 钟 环节六 教师活动:

 进行课堂小结,引发下一节课的话题。

 学生活动:

 梳理本课线索,复习所学知识,准备完成课后练习。

推荐访问:而来 思想政治 高二
上一篇:2020民法典故事会征文小学生2020
下一篇:常用排序算法分析比较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