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版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单元检测卷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解析)

来源:初一 发布时间:2020-08-14 点击:

 单元检测卷( 六)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雇佣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这反映了(

 ) A.战国手工业水平相对领先于秦朝 B.秦朝经济政策阻碍了手工业进步 C.秦朝建立后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大一统国家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 2.据《汉书·百官公卿志》记载,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啬夫、游徼。三老管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其权尤重;游徼管治安,均由当地推举名望之士充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 B.秦汉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分权制度相结合 C.乡里自治制度是郡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 D.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 3.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 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对社会的控制 4.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5.628 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 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6.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 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7.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意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 B.首次赋予“仁政”理念法律保障

 C.有利于促进对国家的认同 D.社会救济开始成为民众权利 8.1683 年,山西遇灾,巡抚穆尔赛奏请皇帝开本地常平仓储,发帑银二十万赈济饥民,康熙回复“亟宜赈济,稗各得所”,遂开仓赈灾;数年后山东遇灾,巡抚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动常平仓米谷赈济”,被降职一级,并要求赔补所动米粮。清初巡抚的赈灾举措表明(

 ) A.官员命运由君臣亲疏关系决定 B.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 C.区域位置决定了巡抚职权不同 D.君主决策的随意性逐渐增强 9.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这是因为改革(

 ) A.使雅典公民权得到扩大 B.缓解了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C.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D.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10.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11.下表是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

 年代 法案 主要内容 1883 年 《疾病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护理、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

 1884 年 《意外事故保险法》 保险费的 2/3 由个人承担,仅占每天工资的1.5%,1/3 由雇主支付。保险包括免费医疗、医疗护理、死亡丧葬、病中休养等。

 1889 年 通过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年满 70 岁即可享受老年赡养费。

 上表反映了德国(

 ) A.专制体制的完善 B.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 C.社会管理的进步 D.帝国议会独掌立法大权

 12.1834 年英国一反过去“家内救济”方式颁布《济贫法修正案》,下面是该法案颁布后英国济贫院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教区给穷人们的住房——泥巴糊的墙几乎裹不住腐朽的门框,恶臭让人憋得心慌,笨重的纺车整天悲鸣般的吱吱作响,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父母来探望,这里的父母也好似不晓得亲情一样……”该修正案主要表明(

 ) A.保障了工人的基本生活 B.工业革命并未惠及下层民众 C.是工人不断抗争的结果 D.救济、就业与经济发展兼顾 13.1950 年 8 月,美国《社会保险法》将退休工人养老金平均增加了 77.5%,1952 年又增加了 12.5%。美国的上述举措意在(

 ) A.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 B.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发展 C.稳定社会秩序以对抗苏联等国 D.规范保险行业以赢得大众好感 14.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间发表的一次演说中说:“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我将一劳永逸地抹掉福利的恶劣名声。”克林顿所说的“那种福利”(

 ) A.背离了资本主义制度 B.是解决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 C.必然导致高税收和高赤字 D.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 15.1954 年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来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个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十七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是来自帝王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之上。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制度作为标准,但是他在英国十七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6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材料二 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明清政府重视社仓的原因。(5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明清社仓制度的认识。(5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府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相关规定,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贫苦读书人等。

 (1)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明清时期救济方式的特点。(5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救济制度之目的。(5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社会保障就是“新政”的一个主要内容。因为社会保障维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弱势群体”面对生存的考验,急需政府进行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与罗斯福的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罗斯福正值壮年时得了骨髓炎,再加上治疗不当导致他腰部以下的瘫痪,以至于他后半生的行走中一直需要人的扶持,两腿还

 得装上笨重的钢撑架。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他认为联邦政府应承担起保障人们生活的责任,罗斯福的主张为《社会保障法》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1934 年 6 月,罗斯福任命了一个经济保障委员会用来研究经济和社会保障问题,并且为研究成果制定立法纲领。这个委员会于 1935 年1 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个关于社会保障的法案,这个法案经过激烈的争论于 1935 年 8 月 14 日由罗斯福总统签署生效,这便是著名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的出台为年老、儿童、妇女、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保障救济提供了法律依据。——摘自徐维民《罗斯福“新政” 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6 分)

  20.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 分) 材料一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扶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摘编自[美]《社会保险法》(1935 年 8 月) 材料二 1980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 10%,有 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材料三 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二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5 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前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经济体制因素。(6 分)

  单元检测卷( 六) 1.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工匠来源的变化,故 A、C 两项不是题干反映的内容,排除;B 项题干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工匠多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刑徒和奴婢,体现了对人口的控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解析:题干中“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说明郡县二级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也说明乡里自治制度是郡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A、C 两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是中央集权制,没有地方分权,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故 B 项错误,符合要求;D 项正确,不符合要求。故选 B 项。

 答案:B 3.解析:题干“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说明户籍制度是古代中国统治者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重要手段,并不具有缓和土地兼并、遏制社会贫富分化和发展商品经济的作用,故排除 A、B、C 三项,D 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明朝土地登记制度的目的是确定土地所有权,以保障政府赋役征调,故 A 项正确;促进小农经济成长并非其主旨,故 B 项错误;明朝土地登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自耕农,与巩固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故 C项错误;该制度保护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故 D 项错误。

 答案:A 5.解析:根据材料“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专用于备荒”可知,唐代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故选 B 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行政手段,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纵向对比,体现不出关注民生力度增强的问题,故 C 项错误;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保障的一个方面,但不能体现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故 D 项错误。

 答案:B 6.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张载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材料“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 “义仓”“义学”“义冢”等,可知儒学已深入社会生活,故 D 项正确;B、C 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张载等倡导“宗法”“敬宗收族”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并不是要重建宗法制度,故 A 项错误。所以应选 D 项。

 答案:D 7.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关于社会救济被纳入法律的规定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基层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施政的质量和树立政府的威信,促进对国家的认同。故答案为 C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也是为了让其更加信任政府,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该项表述包含在 C 项中,排除;B 项,“首次”一词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自孟子就倡导“仁政”,而且根据所学可知,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主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排除;D 项,社会救济是政府行为,不是民众的权利,排除。

 答案:C 8.解析:根据材料“巡抚穆尔赛奏请皇帝开本地常平仓储,发帑银二十万赈济饥民,康熙回复‘亟宜赈济,稗各得所’,遂开仓赈灾;数年后山东遇灾,巡抚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动常平仓米谷赈济’,被降职一级”可知两者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由皇帝同意,可见中央集权的强化,故选 B 项;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两者的亲疏,排除 A 项;山东、山西地理位置的差异无法体现,排除 C 项;“巡抚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说明没有服从中央的管理,不能体现君主的随意性,排除 D 项。

 答案:B 9.解析:“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改变,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故 C 项正确。

 答案:C 10.解析:中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这样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存在的众多行会组织是城市中同行业的手工业者或商人的联合组织,市民通过行会组织的市政厅来对城市进行管理,故选 A 项。

 答案:A 11.解析: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废保险法》,说明德国的社会管理不断完善,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保障问题,无法体现专制体制问题,排除 A 项;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是在二战后,故 B 项错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掌握立法权,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2.解析:根据材料“这就是教区给穷人们的住房——泥巴糊的墙几乎裹不住腐朽的门框,恶臭让人憋得心慌”说明法案没有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故 A项错误;工业革命并未惠及下层民众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济贫法修正案》是适应工业革命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需要,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笨重的纺车整天悲鸣般的吱吱作响”说明救济与就业结合,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3.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了 1950 年、1952 年美国提高养老金水平,养老金水平的提高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B 项正确;此时美国并没有遭受经济危机,故 A 项错误;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内安定,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了增加养老金,并未体现规范保险行业,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4.解析:A 项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能根除,故 B 项错误;C 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 C 错误;由材料“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我将一劳永逸地抹掉福利的恶劣名声”可知社会福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5.解析:根据材料“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可知,强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故选 D 项。

 答案:D 16.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得出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和材料一“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得出清代宗法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七世纪英国社会习俗及睦邻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影响较大;清代基层有代表官方的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而十七世纪英国基层主要是选举产生的民警与教会管理相结合;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清代宗法观念影响较深,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清代基层有代表官方的社会组织参与,英国基层主要是选举产生的民警与教会管理相结合。

 答案:(1)主要特点: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积极作用: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等。

 (2)不同之处:清代宗法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七世纪英国社会习俗及睦邻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影响较大;清代基层有代表官方的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而十七世纪英国基层主要是选举产生的民警与教会管理相结合。

 原因: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向地方延伸,宗法观念影响深远;英国民主思想产生较早且宗教对社会影响较大。

 17.解析:(1)“趋势”,依据材料一信息“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材料二信息“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分类越来越细、救济方式的变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角度分析。“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稳定统治、建设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发挥社会基层的功能等角度分析。(2)“影响”,根据材料一信息“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材料二信息“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一定程度上起到社会救济灾民作用、一定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地方乡绅参与救济的积极性、导致地方官的腐败行为以及为后世提供借鉴等角度分析。“认识”,依据所学知识从发挥政府作用、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资调配、对今天的救济制度建设提供借鉴等方面回答。

 答案:(1)趋势:分类越来越细;救济的方式发生变化,从取之于富到借贷取息,从民间自办到地方政府不断加强管理,再到政府直接经营;地区发展依然不平衡。

 原因:稳定统治;建设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随着明清人口的大量增殖,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发;发挥社会基层的政治建设作用。

 (2)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救济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发挥了地方乡绅参与救济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官的腐败行为,为后世的廉政建设提供借鉴。

 认识:政府更加重视救济制度的建设;注重发挥社会民间力量;加强了制度建设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资调配,为今天的救济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18.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可以得出政府主导;“明初设养济院”可以得出设置机构;“明律规定”可以得出法律手段;“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贫苦读书人等”可以得出涵盖诸多弱势类别。(2)“目的”,依据材料“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目的是贯彻儒学德治仁政,缓和社会矛盾或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设置机构;法律手段;涵盖诸多弱势类别。

 (2)目的:贯彻儒学德治仁政,缓和社会矛盾或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19.解析:(1)根据材料“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当时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有直接的关系。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当时的美国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罗斯福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材料“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可知,与罗斯福个人因素有关。根据材料“社会保障就是‘新政’的一个主要内容”可知,罗斯福就任总统,推行新政,社会保障制度是新政的一个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体现了罗斯福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保障的特点,即社会保障走向法律化、制度化;根据“这个法案经过激烈的争论于 1935年 8 月 14 日由罗斯福总统签署生效,这便是著名的《社会保障法》”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颁布和推行以政府为主导;根据“《社会保障法》的出台为年老、儿童、妇女、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保障救济提供了法律依据”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弱势群体,即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基本保障等角度回答。

 答案:(1)背景:经济危机下,失业人口庞大;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罗斯福个人因素;罗斯福就任总统,推行新政。

 (2)特点:“抑富济贫”(救济贫困和抑制富人结合起来);立法保障(社会保障走向法律化、制度化);政府主导;保护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基本保障)。

 20.解析:(1)从材料一中“老人、盲人、受扶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可以看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进公共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美国的这一干预经济的做法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了范例。(2)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这导致了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同,前者完全来自政府;后者则由政府、私人(雇主和工人)共同承担。

 答案:(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进公共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影响: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了范例。

 (2)差异: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同,前者完全来自政府;后者则由政府、私人(雇主和工人)共同承担。

 原因:前苏联实行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推荐访问:单元 选择性 必修
上一篇:抗疫英雄先进事迹
下一篇:部编八下道德与法治1.2《保障宪法实施》知识点+图文解读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