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第三次热练试题】 八上政治第三次月考卷

来源:初一 发布时间:2020-03-27 点击:

  政治第三次热练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求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有道之士”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原因在于他(  ) A.借鉴了别人的经验 B.看到了事物的内在联系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D.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  )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 C.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 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3.通常望远镜的视放大率等于物镜焦距和目镜焦距之比。但我们的眼睛不可能看清成像比视神经细胞更小的景物,在一定的物镜口径条件下,单纯增加视放大率不会看清更多细节,反而会降低物体亮度。由此可见(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B.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C.物质的有规律运动是普遍存在的 D.规律的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观察右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有(  )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 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新型石墨烯超级电池,具有体积轻、不易燃、低成本、量产容易等特点。将其用作电动车电池,可实现充电7秒钟,行驶35千米的效果。“超级电池”还可广泛应用于现有混合电动汽车等设备。“超级电池”的成功研制说明(  ) ①只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意识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为事物具有自在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④人可以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其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对大数据中所蕴含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 ②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根源于人们对大数据特有价值的正确认识 ③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大数据的产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大数据”本身却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  ) ①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服从规律、恪守常规 ②调查研究、求真务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把高昂的发展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④发挥意识直接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几十年来,中西方学者和政治家怀着使命感推广民主,自由民主国家数量大幅增加,但成功者寥寥:有的国家陷入内战和分裂,有的国家陷入周期性的政治动荡。这体现了(  ) ①社会的变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②实践活动的结果具有客观性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地对待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物质决定意识 ④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0.“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把6 000余枚小鼠早期胚胎带上了太空,经过数天太空旅行,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顺利完成从细胞到囊胚的全程发育。这一实验首次证明了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完全可以发育到囊胚阶段,迈出了解开人类太空繁衍谜团的第一步。这一实验(  ) ①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再一次印证了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将推动人类太空繁衍研究的不断深入 ④是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实践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两个月来,因此看望老人的子女人次暴涨。有人质疑子女是为钱而不是为孝,但也有人认为,这点钱很少而起到了提醒子女的作用,是一个暖心的妙招。对“奖孝金”管理制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说明(  ) ①认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②认识受客体的影响 ③认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④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荷兰物理学家领导的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实现了首例可同时解决探测漏洞和通信漏洞的贝尔实验,证实相距1.3千米的成对电子之间存在“量子纠缠”,否定了爱因斯坦的隐变量理论,为未来实用化的全量子互联网奠定了重要技术支撑。这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规律是可以被创造和利用的 ③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在快餐文化日趋盛行的今天,工匠精神再度引起人们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在效率速度和创新时代则有些过时了,其实工匠虽已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但他们代表的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精神却永不过时。在当下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其内涵十分丰富: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保质保量、不投机取巧,耐心专注、不断完善,专业敬业、力争第一。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尤其需要弘扬和坚守“工匠精神”。坚守这种精神能让我们自省和自信,在产品的个性化、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要人无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质量,而非粗制滥造,重视质量、打造品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每一个环节,打造一流产品,带动中国品牌更好地走向世界,站稳脚跟。 (1)简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需要弘扬和坚守“工匠精神”的合理性。(18分) (2)从认识论角度看,劳动者应如何贯彻工匠精神,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8分) 解析:第(1)问考查弘扬和坚守“工匠精神”的合理性,应主要从意识的作用、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实事求是的态度、重视工匠的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涉及意识的反作用、按规律办事、群众观点等知识。第(2)问考查认识论知识。应从实践的含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过程等角度分析。 答案:(1)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意识具有反作用原理);(3分)要重视精神的作用。工匠精神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3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既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也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3分)坚定工匠精神,有助于实现客观规律和能动性的统一;(3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3分)倡导工匠精神,发挥群众智慧,能够带动中国品牌更好地走向世界。(3分)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在实践中精益求精、创造高质量产品。(4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在生产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4分) 14.近年来,“互联网+”与“大数据”日益为人们所熟知和热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令用户对融合数据、通信、内容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当前国家正在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产业实现融合多赢发展,百姓的综合信息服务需求获得更大满足,这些都值得期待。但因其涉及多方利益的重新调整,网络信息安全及文化安全监管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诸多难题仍需克服。 (1)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国家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的必要性。(8分) 材料二 有关权威人提出,“互联网+”分步进行,首先是与企业采购和营销等外部环节融合;其次是互联网向企业服务和研发环节渗透,包括制造业服务化、个性化定制等新的模式开始出现;然后进一步向制造业环节渗透,网络协同制造、工业云出现,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构成了闭环,彻底改变工业的生产模式。 (2)上述材料体现了联系观中的什么哲学道理?(8分) 材料三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大、类型多、处理快、价值高等特征。人们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多视角、全方位挖掘数据,梳理、分析相关信息,为生产生活服务。大数据正在成为政府改革和转型的技术支撑,甲市民政局用大数据核对17.4万保障房申请户的户籍人口、住房等海量信息,很快检出1.7万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户。乙市整合卫星、气象、交通、市政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合理调配公安、消防、城管等方面的力量,协同应对一场百年未遇的台风和暴雨,避免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3)大数据促进了认识的发展,运用“追求真理”的哲学知识加以说明。(10分) 解析:第(1)问要求学生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国家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学生在分析时,首先要注意本问的知识限定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然后可以分别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第(2)问要求分析说明材料二中体现的联系观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在分析说明时,结合材料,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第(3)问,首先审设问,确定理论分析角度是认识的发展和创新的作用,据此回忆课本相关知识,可以考虑认识工具有利于提高人的思维水平;思维方式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的。其次审读材料,把理论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联系大数据处理数据信息的方式方法,考虑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用户对综合信息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4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国家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有利于产业实现融合多赢发展,能更大程度地满足百姓的综合信息服务需求。(4分) (2)①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4分)②“互联网+”的模式向企业服务和研发环节渗透,也包括制造业服务化、个性化定制等新的模式开始出现,并进一步向制造业环节渗透。这样将会彻底改变工业的生产模式。(4分) (3)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实践创新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4分)大数据的运用创新了处理数据信息的方式方法,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发展;(3分)新的认识工具的运用,拓展了认识的对象,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和水平。(3分) B卷 1.在伽利略和牛顿发现惯性定理以前,亚里士多德的“没有力就没 有运动”的说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科学”的;在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候,牛顿体系和万有引力定律被认为是认识宇宙的“科学”;在没有现代西医的时候,尤其是在巴门尼德发现细菌以前,放血疗法也被认为是“科学”的。“蛙腿论战”(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与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用青蛙腿做实验,分析引起蛙腿抽搐的生物电、静电等原因的论战)是科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论战,它推动了电化学、电学、电磁学等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电的发现及电池的发明。 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善纳争论的胸怀。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破口。 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科学争论的勇气”“实践的胆识”等。先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用学科术语即认识的发展、实践与认识等替代这些信息,再调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等知识结合材料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新知识,追求真理。所以,我们要有实践的胆识。 (2)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所以要允许争论,真理越辩越明。 (3)认识具有无限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4)科学要求求真,即不断通过实践追求真理。我们既要尊重权威,又要不为权威所困,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进取。 14.材料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遭遇严峻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东南沿海Z市把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田园城市、生态之城”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出台《Z市生态城市建设十年规划》,提出要运用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与持续发展,着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生态城市建设机制,建造创业创新、又富又美的国家级生态城市。 (1)联系材料一,结合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过程,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观点,说明Z市出台的《Z市生态城市建设十年规划》的合理性。 解析:第(1)问考查追求真理等知识。一是注意在规定范围内调动知识,不能超出要求;二是注意结合材料信息调动知识,如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相关——实践是真理发展的基础,人类对生态文明认识的发展及受条件影响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第(2)问考查主观能动性和规律客观性等知识,解答的关键是结合材料信息,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1)①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来源于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并在其基础上深化和发展。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深化。 (2)一方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生态城市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3、神医偏方包治百病,吃碘盐可以防辐射,星座不合就分手吧……近年来,类似这些不科学的说法颇为流行,并让一些人深信不疑。有媒体认为,公众科学素质整体不高,而且许多人存在着“信则灵”等心态,导致各种伪科学流行一时。 学者建议,拨开伪科学的外衣,离不开媒体的宣传,要揭露伪科学、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拨开伪科学的外衣,需要专家学者和社会名人谨言慎行,避免为伪科学推波助澜;拨开伪科学的外衣,还需要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1) 根据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说明反对“伪科学”的必要性。

  (2) 某学校要在学生中开展一次反“伪科学”宣传活动,结合材料,请你为该活动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44、(1)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伪科学作为错误的意识, 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传播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人的实践引向歧途。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伪科学作为错误的意识,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导致人们精神萎靡、悲观和丧失斗志。 (2)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现实生活中伪科学的存在情况,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宣传方式。②尊重规律、传播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推荐访问:试题 政治
上一篇:2018年春语文月考模拟试卷 2018年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篇: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方案 动物伤害应急处置方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